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 | 誠品線上

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

作者 古庭維/ 田耘昇/ 陳家豪/ 童振疆/ 黃智偉
出版社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本書從臺鐵局臺北機廠的前身機器局開始談起,敘述這個臺鐵百年來最重要技術核心、車輛修製重鎮的歷史。同時亦擴及臺灣鐵道的發展,各時期代表車輛、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從臺鐵局臺北機廠的前身機器局開始談起,敘述這個臺鐵百年來最重要技術核心、車輛修製重鎮的歷史。同時亦擴及臺灣鐵道的發展,各時期代表車輛、重要變革,以及近代面臨公路挑戰後的轉型與新生。二十一世紀臺北市區鐵道面臨劇變,臺北機廠搬遷後的原址也遭逢去留爭議。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這塊工業孤島為何值得保存,甚至成為未來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預定地?本書藉著將臺北機廠連結至臺灣鐵道的歷史、乃至於臺灣的社會經濟脈動,一步步建構其歷史定位和文資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田耘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大地工程技師考試及格,著迷於古早建築工藝與資料爬梳,曾任《鐵道情報》副總編輯及營造業現場工作,現於另一現場埋首耕耘中。陳家豪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台灣經濟史、交通史、企業史等領域專家。著有《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等書。古庭維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碩士,現任《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著有《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等書。童振疆鐵道車輛研究專家,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曾任《鐵道情報》總編輯。著有《哈瑪星台灣鐵道館:台灣百年鐵道縮影》等書。黃智偉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現任漢珍數位圖書公司總編輯, 著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全島要塞化:二戰陰影下的台灣防禦工事(1944-1945)》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14 引言20 第一章:台灣近代化原點22 鐵道建設拚經濟 陳家豪34 台灣近代工業啟始點:機器局 陳家豪42 台北鐵道工場誕生 陳家豪54 二十世紀初的台鐵車輛 童振疆60 第二章:「東洋第一工場」在台北62 鐵道版圖大擴張 古庭維76 台北鐵道工場落腳松山 黃智偉94 日治中後期的台鐵車輛 童振疆106 台北鐵道工場的性格 陳家豪120 第三章:戰爭與重建122 空襲陰影下的台北鐵道工場 黃智偉140 戰後初期的復員 田耘昇152 台鐵特效藥:美援 田耘昇168 戰後初期的台鐵車輛 童振疆174 第四章:經濟奇蹟的台灣鐵道176 台鐵動力柴油化 童振疆190 黃金年代再臨 田耘昇208 歷史的轉折:鐵路電氣化 田耘昇220 柴油化與電氣化時代的台鐵車輛 童振疆226 第五章:都市發展與北廠轉身228 世紀末的逆勢掙扎 田耘昇242 漫長的台鐵轉型期 田耘昇256 後高速公路時代的台鐵車輛 童振疆264 台北市區鐵道風貌的改變 古庭維274 全民守護台北機廠 古庭維288 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
作者 / 古庭維 田耘昇 陳家豪 童振疆 黃智偉
簡介 / 臺北機廠與台灣鐵道:本書從臺鐵局臺北機廠的前身機器局開始談起,敘述這個臺鐵百年來最重要技術核心、車輛修製重鎮的歷史。同時亦擴及臺灣鐵道的發展,各時期代表車輛、重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329037
ISBN10 /
EAN / 9789865329037
誠品26碼 / 2682454797002
頁數 / 29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17*1.9
級別 / N:無
重量(g) / 614
提供維修 /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從臺鐵局臺北機廠的前身機器局開始談起,敘述這個臺鐵百年來最重要技術核心、車輛修製重鎮的歷史。同時亦擴及臺灣鐵道的發展,各時期代表車輛、重要變革,以及近代面臨公路挑戰後的轉型與新生。

試閱文字

導讀 : 引言
鐵道系統要能運作順暢,需要多元專業的整合。以台鐵為例,主要工作可以分成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四大領域。民眾最常接觸的客貨運輸,即為運務所職掌,例如站長與列車長等職務;工程相關業務,通常由工務來掌管,例如路線橋梁隧道的保養維護;機務的範圍則是鐵道車輛機械相關工作,包含火車司機,以及各式車輛的檢修;鐵道沿線的電氣設備,例如電車線與號誌燈,則是電務的工作範疇。

鐵道運轉的幕後英雄
在這些複雜的分工之中,以機務相關的技術含量最高,需要最多的訓練時間與經驗養成,掌握了鐵道系統運作的核心,而火車司機也一向是人們最有印象的鐵道職人。1955 年 19 歲時進入台鐵工作的郭約義先生回憶,當年即使操作蒸汽機車很容易弄得全身汙黑,卻還是會在列車進站前,從容換上白色棉質手套,然後在列車緩緩停靠月台時,就能擺出帥氣的姿勢給旅客欣賞。
相較於開火車這樣看似風光的幕前工作,為了讓鐵道車輛能維持正常運轉,還要有嚴謹的檢修制度來支撐,這便是一般民眾相當陌生的幕後工作,時常僅以「黑手」(oo-tshiú)兩字簡單帶過。根據 2022 年的統計資料,台鐵擁有 253 輛機關車、 1,895 輛電聯車、208 輛柴聯車、663 輛客車、1,527 輛貨車,每天有大約 1,111 班列車行駛。可想而知,若是沒有完善的後勤制度支撐,根本不可能維持營運。
數量如此龐大的車隊,要由配置在全台各地的「機務段」負責保養檢修,並提供這些火車遮風避雨的場所,也就是火車的車庫,通常就設置在始發車站旁,像是七堵、潮州、樹林、花蓮、台東等地。然而火車體積相當巨大,設備與零件非常多,所以維修工作又被劃分成數個層級。以目前〈鐵路機車車輛檢修規則〉來說,機關車定期檢修分為四級,並以時間及里程設定了對應的「檢修週期」。
在四級檢修的體制中,第一、二級可以在機務段進行,而第三、四級就必須到更高層級的機廠才能處理。目前台鐵全線合計有 1,065 公里,但僅僅有台北、高雄與花蓮 3 座機廠,機廠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三大機廠最初設立時,都位在鐵道起點旁,隨著日後的都市發展,都歷經了從市區遷往郊區,甚至直接搬離都會區的過程。截至 2023 年第三季以前,台北機廠負責電力機車、柴電機車與電聯車的最高層級檢修,高雄機廠負責無動力的客貨車輛,花蓮機廠則專司柴油客車及柴液機車。不過隨著電聯車大量增備,柴聯自強號全面退役,分工將會大幅調整。
歷史悠久的台北機廠正式成立於 1900 年,一直是台鐵最重要的機廠,許多人慣用「火車醫院」來形容台北機廠,事實上這樣的詮釋並不精準。在全盛時期,台北機廠是鐵道車輛人才的搖籃,也是國外技術傳來台灣的窗口,不只能夠維修火車,還具備生產與製造的能力。台北機廠於 2012 年從台北松山遷往桃園富岡,除了又是一次歷史性的變動,廠房與大約 17 公頃的土地去留,也成為社會注目焦點。

鐵道與台灣
在 2020 年代的今天,雖然台鐵已不如過去風光,但在許多台灣人的生活之中,「軌道運輸」仍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例如魅力無窮的捷運建設,讓地方政府趨之若鶩,除了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日漸綿密的路網,更有許多輕軌議題在各地醞釀;通車十餘年的高鐵,1.5 小時完成台北到高雄旅途,速度與質感兼具,可靠度極高,早已主宰西部的中長途運輸;歷史悠久的台鐵,幅員遼闊,近年來努力求新求變,除了在西部提供穩定的中短途服務,在東部的長途運輸仍佔有一席之地,而電氣化通車的南迴線,則是台灣鐵道完成環島電氣化的重大歷史成就。
時間倒退四十年,1980 年北迴線熱鬧通車,柴油特快車以 3 小時跑完台北到花蓮,帶來劃時代的交通大躍進。然而同一時期誕生的南北高速公路,卻打破台鐵在西部獨大的樣態,即使新穎的自強號一舉將台北到高雄縮短至 4 小時,仍擋不住客貨運大量流失,翻轉的交通軸線帶來新的產業鏈架構,包括糖業鐵道在內,各種為工廠服務的產業鐵道從此開始快速消逝。公路系統的發展並非一夕完成,1953 年西螺大橋通車堪稱歷史轉折。跨越濁水溪下游的西螺大橋,長度超過 2 公里,在二次大戰時期即完成鋼筋混凝土的橋墩,然而因鋼料難以取得,工程因此終止,直到 1950 年代才藉由美援經費重啟,成就了西部縱貫公路第一次南北全通。
1950 到 1960 年代的美援,在二戰後的台灣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當時西部長途運輸的霸主仍是台鐵,美援經費修復戰爭時期損壞的鐵道車輛、路線與橋梁,美援顧問也與台鐵一同擘劃提昇運輸能量的方案,嶄新號誌系統讓列車運轉管理更有效率,柴油車輛的牽引力與速度讓台鐵脫胎換骨,台北到高雄的柴油飛快車僅需 5.5 小時,寫下西部交通的歷史新頁。美援經費也運用在產業鐵道,以及各類工廠的復舊或闢建,當時的台灣貨暢其流,不但完全走出戰爭陰霾,甚至可以做到超前部署,日後被盛讚為「經濟奇蹟」。在美援基礎下,接續引進的各式客車之中,包括當時非常豪華的莒光號,藍皮塗裝的對號特快與普通車,直到今天都還是我們對台鐵的主要印象。
若說美援的貢獻在於修復與提昇,日本時代就是這些鐵道建設奠定基礎的時期。台灣總督府投入大量資金與資源,並以完整的政府組織來治理、建設台灣。縱貫鐵道通車之後,南北之間的交通時間從數日之譜縮短到一天內,這使得近代化與工業化的腳步得以全面擴展。到了 1930 年代,鐵道幹線已然完備,車輛與路線採用的設備已有世界級水準,農村地帶的窄軌產業鐵道也串成綿密路網;糖廠、發電廠、灌溉渠圳、水泥廠、化工廠、現代港埠等等設施,建構了台灣的 20 世紀新樣貌。
然而,台灣的近代化啟始點,並不是從 1895 年之後的日本時代才展開,而是在清代的最後十年。1884 年,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劉銘傳來到台灣,督辦清法戰爭期間緊張的軍務,並且守下了法軍對基隆與淡水的攻擊;戰事結束後,台灣正式建省,由劉銘傳擔任巡撫,隨即推行一連串的新政,火車、電報、郵政、路燈首次在台灣登場,「台北機器局」更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座近代化工廠。
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信義區,為什麼台北機廠值得被完整保存下來呢?鐵道不僅在地圖上烙印成為圖騰,也刻劃了一部分的台灣文化與歷史。五花八門的鐵道系統,在不同的時代演進中,為台灣帶來物流與人流的重要動能。沒有鐵道的持續運作,就沒有台灣超過一世紀的近代發展,而台北機廠扮演的角色,正是鐵道營運最堅強的後盾。
台北機廠起源自清代機器局,歷經擴張與遷廠,成為超過 130 年的傳承與見證。台灣的近代化之路,就是從這裡開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