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未來: AI時代的跨域閱讀、思辨與數位敘事 | 誠品線上

永續未來: AI時代的跨域閱讀、思辨與數位敘事

作者 吳婷薇/ 李皇穎/ 侯雪娟/ 張加佳/ 張鳳玲/ 莊文福/ 蔡琳琳/ 廖仕閔/ 劉國平
出版社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永續未來: AI時代的跨域閱讀、思辨與數位敘事:——九大主題單元,拓展語文課堂的邊界,重新觀看世界——急促的AI時代,保留深思與留白的空間在數位洪流中,保留「慢讀」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九大主題單元,拓展語文課堂的邊界,重新觀看世界——急促的AI時代,保留深思與留白的空間在數位洪流中,保留「慢讀」的深思力量跨越文學、科技與文化的多重視角結合理論閱讀與自我觀照,提升批判與創造力★本書適合大專院校語文、通識及跨域課程教材選用★ 數位時代中凝視書寫的緩行,文學與未來對談、思辨的讀本我們活在一個螢幕閃爍不止、言語日漸倉促的時代。而閱讀,是一種沉靜的反動。「永續未來」試圖在快速與浮泛之中,保留一種深思的留白。在AI主導的當今,跨越鄉土、科技、民俗與美感,打開閱讀與數位敘事的雙重視窗。每一單元,都是一次對現實的凝視與自我的回應,進而透過閱讀重新觀看世界。九道窗景拓展課堂的邊界,在閱讀中重拾語文的重量與溫度 依憑事類,略分為:鄉土情懷、民俗典儀、飲饌風流、科技生活、經世濟人、美感藝術、行旅見聞、玄覽自然、生命敘事,共九大單元。選文兼顧永續關懷、思辨趣味與跨域視野,回應院系教學需求,也為學生預留一方練習觀看、理解自己的空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編著群(按姓氏筆畫排序)編著群(依姓氏筆畫排序)吳婷薇雲林人,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肄業。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古典小說、兩周歷史等。著有碩論《西周早期燕國金文與召公奭事蹟研究》。曾任東海大學兼任講師,現任大葉大學兼任講師。教授語文應用、古典小說選讀、古典文學選讀、中國文學選讀及文藝賞析與評論等課程。李皇穎 彰化人,高雄師大國文博士、彰化師大國文碩士、成功大學中文系學士。研究專長為易經思想與應用、四書、一貫道學、八卦山文史,著有《明遺史事易學研究》(博論)、《尚秉和周易注釋案語析論》(碩論),發表期刊及研討會學術論文三十餘篇。獲選大葉大學108-2、109-2、112-2、113-2學期高教深耕「通識教育微學分課程計畫」,彰化建縣三百年百詩爭鳴入選(新詩類)。侯雪娟嘉義縣人,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研究領域包括語文閱讀書寫及傳播、中文字形音義研究、易經象數理研究與應用。現為大葉大學傳播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秘書。張加佳彰化人。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臺灣古典文學、臺灣現當代文學。現為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執行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並獲「績優獎」;執行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計畫,並獲「績優獎」。曾獲大葉大學「優良教學教師獎」,「特優通識教育教師獎」,「優良通識教育教師獎」。張鳳玲 高雄人,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具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證書,研究專長為唐代詩歌與辭賦。現任逢甲、僑光、弘光兼任助理教授,授課領域包含大一國語文及國際生華語文課程。學術成果有《唐代琵琶詩研究》(碩士論文)與《唐代故事賦研究》(博士論文)。莊文福嘉義市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為台灣文學、中國古典小說、美學、文化與設計等。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兼任講師,現為大葉大學設計學系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曾獲大葉大學「優良教師獎」,開授之「台灣小說選讀」課程,榮獲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績優獎」與教育部公民核心能力課程「績優獎」。蔡琳琳彰化縣人,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研究專長為目錄學、《文心雕龍》。曾獲斐陶斐榮譽會員。著有《章學誠《校讎通義》之經典校讎學》(博士論文)、《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研究》(碩士論文),發表期刊及研討會學術論文等數篇。廖仕閔 高雄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研究專長為易學、道教經典,養生思想。著有《太上感應篇研究》、《道教養生與修仙思想研究》。現為大葉大學華語教學中心助理教授。劉國平馬祖人,國立台灣師範大文學博士。喜古文,好跨域。曾任大葉大學通識中心、空設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史記、漢書、儒道思想、孔門弟子學行、傳統中醫倫理,兼涉土木、歷史。著有《漢書歷史哲學》、《華人社會與文化》等書及〈史傳文學之理論建構-史傳文學如何可能〉等論文數十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壹、濁水溪1 /白靈一、文本自奇萊山壁跳下的一則金黃色傳奇幾十萬公頃的陽光正等候一支長長水做的嗩吶濁水溪,沙子與人子開始在你的傳奇裡翻滾中華白海豚也在遙遠的潮間帶,喊你你是臺灣最會哭的淚腺一條繫住南與北的黃金緞帶每株樹每個人每座橋每盞燈都在你的傳奇裡,找自己傳奇的影子你是善良的,你是邪惡的這土地到處張貼著都是你小黃河的名字濁水溪,你的哪一滴水不是天空的眼淚?你的哪一粒砂不是大山的身體?你天天載著千萬朵雲,在我們眼前奔跑你一點一滴把中央山脈帶去流浪你是一條把臺灣揉成萬花筒的河二、作者簡介白靈(1951 年―),本名莊祖煌,後以筆名「白靈」廣為人知。其筆名靈感源自想像自由、飄逸的「靜」,演變為「白靈」。生於臺北市萬華區,祖籍福建惠安(今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臺北工專(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科畢業,後赴美取得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化工碩士學位。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副教授,退休後兼任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講授現代詩選讀與習作等。曾主編《草根詩刊》,創辦 「詩的聲光」 展演詩藝活動,也長期擔任臺灣年度詩選與《臺灣詩學季刊》主編,致力推動現代詩創作與普及教育。白靈既是化工背景的理性科學者,也是一位具備濃厚人文想像與情感力量的詩人與評論家。他以理工邏輯結合詩意創作,不拘形式、倡導多樣創作方式,並透過互動、戲劇化的教學方式推廣寫詩,包括行為藝術、詞彙遊戲、截句創作等,引導普羅大眾動手寫詩、感受詩的樂趣。讓現代詩更貼近生活,更富創造力。著有詩集《白靈.世紀詩選》、《後裔》、《大黃河》、《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妖怪的本事》、《臺北正在飛》、《白靈短詩選》,散文集《給夢一把梯子》、《白靈散文集》,詩論集《一首詩的誕生》、《一首詩的誘惑》、《煙火與噴泉》等,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二):詩卷》。作品曾獲多項重要文學獎:中國時報敘事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中央日報百萬徵文獎、中山文藝獎章/國家文藝獎、新詩金典獎等榮譽。三、賞析濁水溪作為南北地理與社會隔界線,是臺灣文化、政治與農業區塊劃分的重要地標。白靈不只描寫河流,更藉此對話臺灣身分與歷史記憶。白靈的〈濁水溪〉不只是地理書寫,更是文化與情感的投射。河流既有混濁的外表,也藏有柔軟的情感與深刻的象徵。透過擬人與對比手法,展現臺灣的多元面貌。白靈以第三人稱的大視角切入,以金黃色傳奇與嗩吶等形象開場,將大自然具體化、鮮活化,如同史詩般展開濁水溪的傳奇。使用「沙子與人子」、「嗩吶」等意象,將河流與民族、文化結合,引發想像連結。詩中多次以「善良/邪惡」、「溫順/狂暴」形成對照,呈現溪流的雙面性:既滋養土地,也可能帶來洪災、潰堤。此種對比也隱喻人性與社會的複雜性。四、延伸閱讀(一) 白靈,《一首詩的玩法》,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16 年。(二)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16 年。(三) 白靈,《一首詩的誘惑》,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16 年。五、問題討論(一) 這首詩如何呼應當代臺灣的社會環境、生態或土地正義議題?(二) 白靈為何選擇濁水溪作為創作的核心?它在詩中象徵什麼?請發展此問題與AI 討論。(三) 你認為詩中是否隱含白靈對於土地、族群或身分的態度?他如何透過濁水溪來表達這些情感或立場?(四) 你認為白靈是否希望讀者從這首詩中得到行動的召喚?還是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鳴或反思?請分組合作後分享。

商品規格

書名 / 永續未來: AI時代的跨域閱讀、思辨與數位敘事
作者 / 吳婷薇 李皇穎 侯雪娟 張加佳 張鳳玲 莊文福 蔡琳琳 廖仕閔 劉國平
簡介 / 永續未來: AI時代的跨域閱讀、思辨與數位敘事:——九大主題單元,拓展語文課堂的邊界,重新觀看世界——急促的AI時代,保留深思與留白的空間在數位洪流中,保留「慢讀」的
出版社 /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265717
ISBN10 /
EAN / 9789865265717
誠品26碼 / 2682976669009
頁數 / 2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3* 1.2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0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我們身處於數位資訊的浪潮中,在AI人工智慧高速運轉,語言碎裂而倉促的時代,演算法技術蓬勃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取得與傳播方式,也重新塑造了我們與文字的距離,與世界的關係。在這樣的時代裡,「閱讀」與「書寫」所承載的意義,需要被重新發現,值得被再次重視。
當生活被各式螢幕碎化為許多片段,「語言」與「文字」卻也從未在重複的滑動與點擊中失去重量,「閱讀」與「書寫」在眾聲喧嘩中沉靜緩行,是向內凝視的旅程,是與自己,與世界,與未來對話的方式。
永續已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標,人工智慧已成日常,我們面對的不只是科技如何改變生活,也是人類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與世界的關係。在這變動的時代,「跨域閱讀力」、「思辨力」與「數位敘事力」不僅是知識的交會點,更是邁向永續未來的關鍵素養。教育者的角色也不再只是知識傳遞,而是更進一步引導學生跨域理解、思辨未來,並能敘事溝通無礙。
《永續未來──AI時代的跨域閱讀、思辨與數位敘事》不僅關注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的平衡,更嘗試在快速、碎片化的時代中,保留閱讀的深度與語言的溫度,是一本為時代所寫,也為未來預留空間的讀本。
本書從跨域的視角出發,規劃九大主題單元,涵蓋:
第一單元「鄉土情懷」追溯土地與人情的記憶,喚起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第二單元「民俗典儀」展現民俗與儀式中的文化智慧,傳承集體經驗。
第三單元「飲饌風流」從飲食中閱讀文化與風土,體會生活的厚度。
第四單元「科技生活」關注在AI、數位轉型下的日常變革與倫理省思。
第五單元「經世濟人」探討人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的永續關係。
第六單元「美感藝術」透過創作與審美的培養,探索心靈的自由與感知能力。
第七單元「行旅見聞」從移動中拓展視野,在行旅中認識世界。
第八單元「玄覽自然」由凝視自然萬象,思索人與萬物的共生與尊重。
第九單元「生命敘事」回到個體經驗,書寫自我、理解他人。

從地方文化到全球視野,從傳統民俗到當代科技,從感官經驗到哲思省察,各單元不僅是內容分類,更是一次次跨越知識疆界的探索,發現語文學習的多重可能。本書不僅回應大學通識與專業課程的多元需求,更企圖在跨域閱讀的思辨之中,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永續願景與人文素養。
願《永續未來──AI時代的跨域閱讀、思辨與數位敘事》成為你我在數位時代中的微光,照亮閱讀的路,也照見永續未來的方向。
大葉大學國文教學群
民國一百一十四年八月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九大主題單元,拓展語文課堂的邊界,重新觀看世界——
急促的AI時代,保留深思與留白的空間
在數位洪流中,保留「慢讀」的深思力量
跨越文學、科技與文化的多重視角
結合理論閱讀與自我觀照,提升批判與創造力

★本書適合大專院校語文、通識及跨域課程教材選用★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