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醫診療物語 | 誠品線上

腦科醫診療物語

作者 白明奇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腦科醫診療物語:忙碌緊湊的門診診療過程中,只要稍微留神、多問幾句,常常可以引出許多故事。故事背後不僅是大腦受到疾病影響所造成的症狀,更改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忙碌緊湊的門診診療過程中,只要稍微留神、多問幾句,常常可以引出許多故事。故事背後不僅是大腦受到疾病影響所造成的症狀,更改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仔細推敲前因後果,似乎有跡可循,絕非空穴來風,因此具有人文精神。有時,連情節多樣的病人大量湧入,連坐在診間裡看診的我都會受到感動,內心激盪,久久不能自已。 直到20世紀初,不少傳染病都被視為不治之症,許多名人因肺結核喪命,如銀河鐵道作者宮澤賢治 (1893-1933)、音樂神童莫札特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畫家莫迪里亞尼 (Amedeo Modigliani, 1884-1920);輕者則被建議到海外養病,如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生 (Robert Stevenson);重者,生命可能暫停若干年,如川端康成,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是結核病的病人。若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時面對重症的醫者只能用盡辦法來撫慰病人的內心,對於殘酷的逐步惡化的病情,束手無策,當時醫學人文精神 (Medical Humanity) 因而受到重視,極為盛行。 失智症,尤其是退化性失智症,稱之為惡性失智症,是很可怕的。過去的文章常用「延長喪親的凌遲」來形容,或是「明明人就在那裡,靈魂卻不見了」,終日面對被放逐到沒有記憶的國度的親人,家屬究竟要如何自處?對於目前無法根治的退化性失智症,只能靠遠離危險因子、或是疾病修飾藥物來延緩退化的速度,而終究難逃惡化的命運,許多人卻不知道這個殘酷的事實。 這樣說來,退化性失智症就像是從前的結核病,故事不絕,也因此以描述失智症的發展與發病前後變化的書籍一本一本出版,從照顧者、家人、配偶的角度來寫作,更是感人。 話說回來,難道我們只能靠憐憫悲傷來面對退化性失智症嗎?當然不是。 這時,轉換想法,創造生活的意義就顯得重要了。同時,透過書籍、小說、電影或許是一個好方法,讓讀者觀眾自己去體會,冷暖只有當事人知道。 這本書將用特別的方法來介紹失智症,也期待能為越來越多有認知功能障礙的人們帶來生活的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博士 經 歷: 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創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 成大醫學院神經學科主任、附設醫院神經部主任、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 科技部腦科學研究計畫主持人 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得主 台南市醫師公會終身成就獎 現 職: 成功大學神經學科、老年學研究所、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成大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行為神經科主任 成大附設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衛福部疾管署庫賈氏症病例審查小組副召集人 亞洲失智症學會理事社團法人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著 作: 《腦科醫師的診療故事》(暫定)、《黃金歲月》(主編)、《藝術與高智》(主編)、《松鼠之家:失智症大地》、《彩虹氣球:失智症天空》、《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老年學導論》(合著) 、《桂冠與蛇杖》(合著) 專 長: 臨床神經學、失智症、認知與行為神經學、醫學人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王培寧推薦序 吳妮民推薦序 徐崇堯推薦序 湯銘哲推薦序 盧建彰自序 白明奇Part 1 白醫師的診療手札1. 信 2. 火車司機 3. 早安圖 4. 類洪通的畫 5. 爬帶 6. 工程師的故事 7. 回憶 8. 菊香與Ahdi 9. 肉乾店老闆娘 10. 火車與老人 11. 社長大人 12. 彩姨的口罩 13. 阿月嫂與檸檬 14. 機構人員來到診間 15. 失去自我 16. 阿飛的煩惱 17. 車掌小姐 18. 天平的兩邊 19. 失智特快車 20. 佳里紳士Part 2 1791 = IKIGAI21. 孤獨與孤單 22. 活著的意義 23. 明日的阿茲海默 24. 最好的預防就是及早治療:談阿茲海默失智 25. 新治療 新生活 新意義 26. 路燈 27. 失智者的靠山 28. 在河海交界不遠處 29. 前往熱蘭遮的路上 30. 護理系的一堂課:高次大腦機能障礙Part 3 文學與生活31. 砂之器 32. 千里故院 33. 第七車廂的故事 34. 玉山登頂記 35. 天使的眼淚 36. (詩) 原來這叫做很久以前 37. . (詩) 風夜河畔38. . (詩) 綻放 39 . (詩) 過客 40. (詩) 我有來過 跋

商品規格

書名 / 腦科醫診療物語
作者 / 白明奇
簡介 / 腦科醫診療物語:忙碌緊湊的門診診療過程中,只要稍微留神、多問幾句,常常可以引出許多故事。故事背後不僅是大腦受到疾病影響所造成的症狀,更改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6267026687
ISBN10 /
EAN / 9786267026687
誠品26碼 / 2682998919007
頁數 / 25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3
級別 / N:無
重量(g) / 405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診間裡的生命課:當記憶走遠,情感仍會留下
◎ 王培寧
一森診所院長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
醫師當久了,總覺得診間那扇門有著特別的魔法。門一關上,就隔開了外頭的喧囂,也隔出了一個獨特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試圖用理性的醫學知識,去理解最複雜的人性與情感。然而,有經驗的醫生都明白,我們的工作從來不只是看病,或者告訴病人要做些什麼,好的醫師要會「聽故事」。白醫師的這本「腦科醫診療物語」,就是一本關於「聽故事」的書,一本充滿了溫柔與智慧的書。

翻開書本開始閱讀,你會發現這不像一本典型的醫學或者衞教著作,這本書更像是一位資深醫師的隨筆札記,溫暖而誠懇。隨著白醫師的文字,我彷彿也回到了自己的200診間,看見了那些似曾相識的身影。那位騎著摩托車,日復一日在舊家與新家之間尋找已故妻子的老先生,他的身影,與其說是失智,不如說是時間在他腦中種下的印記,把最深的思念,用最執著的方式定了格。還有那位只會說「叉、叉、叉」,卻堅持每天發早安圖的長輩,在旁人聽來是無意義的呢喃,但對他而言,卻是他維繫社會連結、抵抗孤獨的渴望。

這些故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在白醫師的筆下這些人不是「病人」,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讓我們看到,在「失智症」這個標籤底下,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情感記憶和性格特質,是如何塑造出每個失智者獨一無二的樣貌。他沒有花太多篇幅去解釋複雜的病理機制,而是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當大腦中負責情節記憶的海馬迴逐漸萎縮,那些深植於杏仁核的情感、儲存在大腦皮質的習慣和故事,反而會以更純粹、更直接的方式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失智者會忘記你昨天說過的話,卻永遠記得你對他的好,或記得一首年少時的歌。

書中〈菊香與Ahdi〉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當那位被信賴的看護Ahdi短暫離開,菊香阿嬤彷彿瞬間失去了動力;而當Ahdi回來,她又重新「活」了過來。這段故事,完美詮釋了失智症照護中「人和關係」的重要性。藥物能做的有限,但一份穩定、信賴、充滿善意的陪伴,卻能創造奇蹟。這不只是醫學,這是人性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所有照護者最溫柔,也最艱鉅的功課,但這正是失智症照護的精髓所在。

書中〈天平的兩端〉一篇,將診間的場景延伸到法庭,觸碰了醫學倫理中最艱難、也最現實的議題。當一位失智的長輩在認知能力模糊的狀態下做出重大的財產分配時,法律的天平該如何衡量那「意思表示能力」的重量?這一篇深刻地提醒了我們,醫師的專業判斷,有時不僅影響病人的健康,更可能左右一個家庭的命運與社會的正義。在失智人口急速增加的今天,這樣的兩難,將不再是個案,而是我們整個社會都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在這本書的後半部,白醫師從診間走向山林,從臨床醫學走向文學人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醫者豐沛的內在世界。他對《砂之器》的剖析,對玉山登頂的感悟,都與他對病人的關懷遙相呼應。一位懂得欣賞文學與山川之美的醫師,必然也更能體會人性的複雜與生命的美好。
誠摯地向所有讀者推薦這本好書。無論您是醫療專業人員、病患家屬,或僅僅是一位對生命故事感到好奇的讀者,相信您都能在白醫師溫潤如玉的文字中,找到深刻的啟發與感動。
------

亦狂亦俠亦溫文
◎醫師/作家 吳妮民

始終記得第一次與白明奇醫師相遇的情景。大五擔任見習醫師、輪訓神經內科病房時,忽聞白醫師來查房,一隊clerk於是簇擁老師,團團圍坐護理站內,聽白醫師分析一本又一本的病歷。白醫師具有一種特殊的氣質,或許是因為他直爽真誠的談吐,或許是因為他自年少時起就抱持著的人文情懷。那日,某位同學報完病例後,白醫師犀利地點評了一句:「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殊不知,他自己也是那樣impressive的存在。
這段穩妥地被貯放在腦中的長期記憶,距今已是二十年前的往事。而隨著我們畢業、離校、轉赴不同科別與人生場景,時間奔流,白醫師依然堅定地實踐著他所信仰的浪漫。翻讀《腦科醫的診療物語》,即是老師珍視的議題、人事、以及少年心緒的一次梳理與回顧。

《腦科醫的診療物語》全書分作三輯。輯一「200診間」,延續過往作品的風格,以數十則診間小品,介紹各類失智症狀與病人處境。大腦是奧秘的宇宙,白醫師揀選表現特殊的案例——如因罹患阿茲海默症、忘記妻子已亡故而不停騎機車尋找太太的先生;或由於額顳葉退化、意外成為素人畫家的老翁——凡此,皆能使讀者對神經疾患有深刻的認識。這些故事都是長期看診累積得來的,因而,我們也看見了一位醫師與病患的相處模式,那是由病人交託的信任、與醫師為病患付出的俠義之情,雙方所交織出的良好互動。
輯二「一七九一」則更上一層樓地談論了活著的意義。當今診斷失智症工具增加,生物標記檢查可行,今年又適逢阿茲海默症新藥於臺灣上市,減緩症狀及促進生活品質有望,白醫師對患者如何善用延續的生命、甚至是一般民眾如何發揮人生的意義,都有了更哲學式的、也更具體的思考。
輯三「文學與人生」,無疑是全書最貼近作者自我的段落。與前幾本著作有別,此輯以溫柔之眼回顧了自己的文學養成,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從前老師會向我推薦松本清張的小說,書架上的《砂之器》,正是由於白醫師的緣故購入的;而老師曾造訪的九州小倉松本清張紀念館,幾年後我也親身到訪了。令人眼睛一亮的是,近年將重心移往攀登臺灣山岳的白醫師,自然書寫亦頗具魅力,他以山徑和步伐鍛鍊自己,以登山之間的一呼一吸沉潛洗心。在他描寫高山天光雲影與植物相的筆觸裡,我彷彿也跟他共同經歷了高海拔的純粹和寧靜。我知道,這又是老師的另一人生境界了。
二十年來,作為學生及讀者,我見證了白醫師貫徹了一生的信念。浪漫是容易的,然而能夠堅持終身的浪漫是最難的。而我以為,老師的浪漫在於他對神經醫學、知識真理、人性和文學的熱愛,總結來說,是對人類的愛。若不是心裡始終存有這樣一塊柔軟,大概無法寫詩,無法成立熱蘭遮失智症協會,也無法長期為病患呼籲奔走吧。

掩卷《腦科醫的診療物語》,心底浮現「亦狂亦俠亦溫文」幾個字,這是白醫師在我心中的寫照。我相信,白醫師以其燃燒的熾烈,影響了許多與他交會過的人,並且在我們的人生裡,仍將曖曖地散發著星光——因為,那是一位曾經參加「北極星詩社」的少年,他把自己的生命,活得像是一首美好、燦爛的詩。


人生七十方開始
湯銘哲

1970年代大學時期,神經科醫師劉祥仁上課說,七十歲以上失智的比例超過十分之一,所以我們的萬年立委與國代腦筋不清楚的比例甚高,這句話在戒嚴時期相當敏感,也因此記得特別清楚,至今不忘。直到自己逐漸年長,經歷過失智的岳父,長輩的凋零,加上社會高齡化,人生七十古來稀逐漸成為人生七十多病痛。我研究器官纖維化與器官老化,其組織力學的特徵是器官逐漸硬化,功能逐漸退化。阿茲海默症患者,雖然其成因與器官纖維化不同,但病理上也有類似的徵候。我曾經請教過成大曾經解剖過上百位阿茲海默症者腦袋的神經病理學家司君ㄧ教授,他告訴我,阿茲海默症者腦袋最大的特徵是異常堅硬,令我非常驚訝。我研究器官纖維化以細胞力學的觀點切入,聚焦於纖維母細胞如何將柔細的膠原蛋白形塑成粗壯紊亂的纖維的機制,有所成就,至今做得不亦樂乎。
我認識的成大神經科醫師有好幾位,不管是長跑不懈的陳志弘,勤練網球的林宙晴,還是縱情山林的白明奇,他們都深懂透過運動與休閒來抵抗身體衰退的萬有引力。我也向他們學習,每週規律運動,勤打網球,持續做重訓。
最新的研究指出,七十歲完全無認知功能障礙的居民,有三成的大腦中測得乙型類澱粉蛋白,更加重我們對七十之後,時不我予的擔心。七十歲對國立大學的教授而言,是一個天花板,沒有人能超越他,繼續任教。年過七十,只能被退休,沒有選擇。我不喜歡被退休,我喜歡有所選擇,我的研究團隊仍然活躍,在研究器官纖維化的機制方面,最近有了重大的突破。我們利用人工智慧的分析,找到了幾個抗纖維化的小分子藥物。這些藥物,理論上亦具有抗老化的功用。我的團隊很年輕,研發工作也不想停下來,而我是這個研究團隊唯一有創業經驗的人。成功大學是個鼓勵創業的大學,但是醫學院老師創業者很少,做為研究團隊的領頭羊,我自認應該以身作則,創業是責無旁貸的機會。人生七十方開始,我決定退休之後好來創業。1990年代我從美國回成大任教,棄醫從教,被同學笑太癡太瘋。2025年,我說古稀之年退休好來創業,當然也被笑說瘋狂」。
白明奇醫師是個多才多藝的醫師詩人,之前出過兩本與失智症相關的散文書,我都幫他寫序。顯然他覺得我前兩本書寫的序還有可讀之處,這次他再度出書邀序,書名「腦科醫診療物語」。顧名思義,是敘述一位腦科醫師在診間治病所經歷的病友故事。他用另一個角度看失智症,以創造生活的意義。我選擇在七十歲創業,也是用另一個角度詮釋人生,創造退而不休的意義。我很高興在旅美途中為他寫序,更高興白醫師說他想用這本書送我作為七十歲的生日禮物。我奉行白醫師的「三動兩高」原則,身體力行,老驥伏櫪,至今尚未失智,尚能飯飲,是為誌。


善待一個人,如人一般。
盧建彰 / 詩人導演

作為一個創作者,我可以感受到這書,白醫師用智慧創造出的,輕盈。

輕盈,未必是輕鬆的,那常是高度洗鍊琢磨的結果,甚至,宛如鑽石結晶般的珍貴。

白醫師的文字優雅,一如他本人散發出的氣質美好,我總私心仰望,期勉自己有天能活出這副模樣,專業並帶悲憫,透徹世事並保有謙卑,還有那微笑,安慰人心。

噢,你知道的,我們這些家屬,是多麽地需要那抹微笑呀。

失智症,不是三言兩語的病症,它其中有許多關於人性的幽微和意外的綺麗,令人啞然失笑,令人一陣鼻酸,但也在胸膛迴盪不已。

我作為一個失智症家屬的日子,來到第三十二年,已是我擁有完好母親日子的兩倍,依舊,難以適應這段故事。

十三年前,我的母親在父親過世後,每天打電話問我爸爸哪時候下班回家,有時是晚上我工作後正在運動,我記得我在大安森林公園跑步,汗如雨下,氣喘吁吁,滴下的汗水,沿著我手持手機的手臂往下掉落在地上,一點一點地在泥土地上化成一點一點的圓,我盡力跟母親說明父親已經到天堂去了,但她不接受,甚至怒聲說我胡說。
我低頭,想哭,想念父親的悲傷突然湧上心頭,望著地上的圓,一個一個有的相連,有的分開,我按捺不住母親激動的情緒,只好改換說法,說爸爸今晚加班要晚點回家,請她先去睡。
我把這些故事拍成影片,邀請金士傑老師、譚艾珍老師飾演,希望其他人多少能被安慰。那些難受,終究難忘。

如今,母親望著我的眼神,似乎總是無語。
唯一會牽動她眼神變化的,是我女兒在她面前的翩翩起舞,但,也只是些許變化。

我祈求上帝恩待母親,別讓她太多辛苦,能無痛無煩,自在愉快。

接受,我接受上帝的安排。並試著相信其中一定有意義,或者說,我做人子的工作是,創造出意義,自己去構築出這段故事的啟發,好安慰自己一切並不是那麼荒謬。

作為一個人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我們通常會迴避生死議題,而失智症的故事,更常較生死巨大,因為在那終點前展露了生命一個奇幻的倒轉,戲劇性令人難以言語,白醫師的優雅,才能馴服那上下起伏近乎狂暴的生命史詩。

「善待一個人,如人一般。」
這話彷彿一句說了有如白說的話語,但卻也更加展現了這該多麽的不易。是的,越根本,越難得,越難做到。

白醫師是位詩人,更是位哲學家,而這都讓那一切診間裡的回憶,如詩,輕逷,遠揚。讀著這書,我的愁煩,好像被書頁一頁頁撫平,被憐惜。

謝謝白醫師願意,記下這些故事,加上他自靈魂深處輕輕的提問,那讓人好過一些,好似翻過就過了一生。

期盼此刻正讀這段文字的你,也能感受到白醫師那股對生命的尊重與善意。

我想,那是救贖,這字眼真正的寫法。

試閱文字

自序 : 下雨天很適合寫文章,尤其坐在窗邊陪著滴滴答答的落雨,六月初梅雨的雨滴聲,節律很不穩定。
「腦科醫師」是一個迷樣的名詞,這種職業的白領人士坐在配置現代科技儀器的診間裡,除了打字、列印檢查單與藥單、掃著大腦影像檔之外,也需要很會聊天,目的是引誘病人講出錯誤百出的話語,敲敲打打檢查病人的神經系統,定位造成異常行為言語的病變在大腦的位置,這也要有點想像力,病人的言行舉止是神經細胞集團運作的作品,雖然十分複雜,仍然有跡可循。
退化性失智症種類很多,比較常聽到的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病程可以長達十數年、甚至更久,近來由於生物標記逐漸成熟,從沒有症狀時期的確診到終期,可以長達30~40年。
退化性失智症絕非一夕間形成,過去當病人在診間被腦科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在腦中已經默默地執行破壞工作達20年,這20年病人不可能沒有自覺,家人也不會無感。
被病變侵蝕的大腦,運作逐漸扭曲,認知功能症狀與問題行為輪番出現,有些可以解釋,有些根本沒有辦法,有些必須正視,有些可以不用。
病人家屬常常問醫師,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這種聽起來令人很不舒服的質詢,往往得不到真正的答案。表淺的解釋只是敷衍,家屬好像也能接受,顯然要的不是答案。
出版社的編輯也以為醫學是很科學的,也認為失智病人的症狀是物理現象,必然與疾病有因果關係,也必然可以解釋。老實說,失智病人症狀是化學現象,更是心理現象,如果可以窮盡所有步驟,或許可以拆解,但是誰能辦得到?
所以有人嘲笑腦科醫師只會描述症狀,對於治療總是束手無策。
這幾年,儘管新的檢驗方法、基因定序、新型藥物以及高科技裝置解決了部分的難題,但卻也創造更多沒有聽過的病名,更沒有治療,只能為腦科專科醫師考試製造更艱深的題目,也造就了會背書的天才考生,大家都說很有學問。
這本書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失智症以及神經系統的疾病,也嘗試用病人的角度來重建病人與照顧者的互動關係。不僅如此,本書也放進腦科醫師的想法與日常生活,對作者多一點了解,更能讀得懂本書的內容。
古典神經學就像古蹟一樣,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會被發掘出來,重新定義與欣賞價值。

試閱文字

內文 : 類洪通的畫

醫學院大樓辦公室裡的書櫃上擺著不少畫冊,有些來自南美館,有些來自奇美博物館,有些購自大江南北、海內外,有幾本卻是病人的作品,其中一本很特別。
病人的女兒林小姐是知名的美術創作者,在台南開了工作室收學生。
有天她帶著老爸來到門診,愁眉苦臉,因為前幾天她接到法院的傳單,老爸被告的原因是侵犯隔壁鄰居,一位長期臥床的八旬老婦。
聽了女兒陳述許多有關病人脫序的行為與症狀,經過完整的檢查之後,結論來到額顳葉退化症的診斷,是行為亞型(behavioral variant)。
這位老爸在他年輕時從未負起照顧家庭小孩的責任,等到老了、病了,倒還記得女兒。
我開了診斷書,只是不知道有沒有用。

雙方都是受害者,病人犯行出於大腦病變引起的去抑制行為(disinhibition),而老婦確實也受到身心傷害,家人更是無法諒解,這就是實情。同時間,我要女兒忍耐,準備繪畫的工具和畫紙讓老爸開始畫畫,這樣做,是因為過去幾年我有在台南推廣藝術介入失智的實際經驗,也從不少病人身上看到非藥物介入確實對病人的精神症狀與問題行為有很好的效果。
幾周之後,病人回診,女兒告知病人沒有被關起來,還帶來一本畫冊,算是這段時間的成績單。。
不得了!我看了作品,腦中立刻想到素人畫家洪通,這簡直是洪通第二,重複的圖案是典型額葉功能敗壞的特徵。病人不太有表情,一臉無辜望著診間面單調的白牆上。

前額葉位於飽滿天庭的頭骨後側,是人類文明的腦區,這個腦區讓野蠻的靈長類成為淑女紳士,把不恰當的話或情緒暫時按下,也阻擋衝動與暴怒;更重要的是會克制自己的私利、進而遵守規則、條例與社會規範,至少在公眾的場合表現得中規中矩。
前額葉腦區也在做類似執行長(CEO) 的工作,依照輕重緩急把事情安排妥當,也能瞻前顧後,讓生活有條理。

面對額顳葉退化症病人的家屬是很具挑戰的,尤其是病人有著不負責任的荒唐人生。後來,病人入住養護型長照中心,從機構工作人員日誌記載看來,病人還是會經常觸摸女住民的手與身體。
我可以想像經常在門診淚如雨下的女兒的心情。

幾個月之後,林老師出現在我的診間,他半夜來排隊那號碼牌,只求來見我一面,因為她的女兒出現了極度焦慮的症狀,北部地方政府的社工已經介入,說是女兒幼時常常受到林老師的家暴,如今遇到壓力大就會浮現這種恐懼,也不讓媽媽去關心,把自己關在家哩,怕看到媽媽會引發恐懼的感覺。

我立刻想到專供青少年精神醫學的大學同學,他也有很好的同事從事諮商,於是寫了資料轉介給這位精神科醫師。
林老師出示幾張文件,我看了,發現女兒有藝術大學的學歷。
類洪通的畫、開藝術創作工作室的林老師、藝術學畢業的女兒,三代藝術相傳,都受到精神疾病之苦,這可能是一個好研究的開端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失智症權威白明奇醫師最新著作
🚩失智症代表作《松鼠之家- 失智症大地》、《彩虹氣球-失智症天空》、《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老年學導論》等作者白明奇醫師最新作品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