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 筆桿接力.創作發聲45選
作者 | 筆桿接力作者群 |
---|---|
出版社 | 蓋亞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 筆桿接力.創作發聲45選:,關懷土地與國家的書寫,勇敢且溫柔45位創作者、45篇作品專文導論+文學創作+深度報導記錄這場自由書寫的嘉年華,也寫下台 |
作者 | 筆桿接力作者群 |
---|---|
出版社 | 蓋亞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 筆桿接力.創作發聲45選:,關懷土地與國家的書寫,勇敢且溫柔45位創作者、45篇作品專文導論+文學創作+深度報導記錄這場自由書寫的嘉年華,也寫下台 |
內容簡介 關懷土地與國家的書寫,勇敢且溫柔45位創作者、45篇作品專文導論+文學創作+深度報導記錄這場自由書寫的嘉年華,也寫下台灣文學人對時代的回應。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文學創作者集結,讓台灣繼續成為,可以自由書寫的地方。台灣文學花了三十年才治好戒嚴的內傷,近十年更是元氣充滿到多元書寫、多點開花,甚至搏得世界注意。入圍英國布克國際獎長名單、入選美國《圖書館雜誌》世界文學年度十大好書、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連續三個月位列德國排行榜 Top10……關於這座島的故事,陸續在國際舞台上備受肯定,讓世界看台灣。 這樣的文學,怎容許走回頭路?「筆桿接力」是大罷免運動的一環,同時也是一場書寫的嘉年華。在千位創作者連署之後,數百名創作者執筆創作,活動發起三週內,在一個廣泛的大主題下,三百多篇作品被創作完成,且作品數仍在不斷增加。這是場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文學行動。《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作為這場自由書寫運動的選集,在散文、詩、小說三大分類下,選錄了其中45位創作者、45篇作品,並且增加了對「筆桿接力」活動的深度報導、參與作者的個別專訪,以及蘇碩斌〈介入社會是文學的絕對自由〉與張亦絢〈勇敢的理由那麼多〉兩篇由社會學與文學面向切入的真摯導讀。這是一本見證「創作如何成為行動」的紀錄書,更是台灣文學人對時代的回應。相信文學擁有力量,是因為相信在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的我們,終將凝聚出共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關懷土地與國家的書寫,不是文學的侷限,而是走向世界的出發點。根植於山海的藝術,確實擁有強健有力的羽翼,能夠飛到千里之外,觸動更多人的心。
作者介紹 筆桿接力作者群(按姓氏筆畫排序)Anonymous|潛行,低調,在前線觀望。希望一切都安好。Cidal嚴毅昇|一九九三年生,阿美族名Cidal。曾獲原住民族文學獎新詩首獎,二○二四年出版首部詩集《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 Talatokosay A Kapah》。C南|台南人,座標台中的工程師。曾為師大噴泉詩社、臺大現代詩社社員。IG詩帳@dreamlife0607。KURUMA|寫土地,寫BL,寫LGBTQ與多元的台灣。著有《時雨》、《暗光》、《鯨鯢》等作。Lipara蓮蓮|脾氣很差的說書人,潛居在噗浪與方格子。王離|編輯、平面設計、寫作者。著有詩集《編輯》、《遷徙家屋》,短篇小說集《時之一》。石牧民|台灣文學研究者,台語文化工作者,和菓子製作者,黑膠唱片收藏家,用台語/文、華語/文、英語/文工作的人。朱宥勳|專職寫作,著有《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等。吳子雲|曾以筆名藤井樹出版多本著作。生於高雄,如果可以,也希望死於高雄。宋尚緯|一九八九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社同仁,著有《無蜜的蜂群》等六本詩集,與《我還在這裡》等四本散文集。巫時|巫師的巫,時間的時。曾出版詩集《厚嘴唇》。李昀修|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靠北。李屏瑤|貓派。出版有《向光植物》《無眠》《死亡是個小會客室》《台北家族,違章女生》,主持podcast《違章女生lalaLand》。李靡靡|喜歡奇幻/科幻背景設定的BL小說家,逼不得已,偶爾寫實。秀弘|秀策法律事務所所長,全國律師聯合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寫小說,也寫詩,著有《純粹理論》、《赤月紅蛾》等書。東雨|生是台灣人,死是台灣鬼。怕苦、怕難、怕死,卻穿上虎斑迷彩,簽了四年海軍陸戰隊。林子維|二○○五年生,目前就讀清華大學。曾獲臺中文學獎、新北文學獎、月涵文學獎,作品散於各詩刊與雜誌;並以本名經營臉書粉絲專頁與Instagram。林依儒|特寵鳥禽獸醫師,希望手術刀與筆桿能並存在生活裡的辣台妹。林楷倫|魚販,作家。柏森|一九九九年生,修讀哲學。現寫有評論、散文等,詩作各散,曾獲楊牧詩獎。著有詩集《原光》、《灰矮星》。洪崇德|淡江大學中文碩士。然詩社、想像朋友成員,現返鄉作為中埔鄉青農。風獅爺|戶籍在桃園市第一選區,喜歡寫小說勝過其他。生性害羞不擅言詞及行動,於是決定試著多寫一點字。秦客|生於永和的山東與客家混血後代,在北台灣漂泊成長。因逃離義務教育,而形塑出天然卻非典型的本土認同。崎雲|一九八八年生於台南,著有詩集《諸天的眼淚》、《無相》,散文集《說時間的謊》、《夢中通訊》。曹馭博|出版詩集《我害怕屋瓦》、《夜的大赦》,短篇小說《愛是失守的煞車》。異吐司想|漂泊英國唸博班的雜食心理學家,蔑視「專業歸專業,政治歸政治」的鬼話,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政治亦然。經營有臉書專頁「異吐司想ToastyThoughts」。傅筱婷|諮商心理師。喜歡寫小說、煮飯、打毛線,蔥蒜辣椒香菜都可以,咖哩飯不拌。關注物質成癮、創傷等議題。游詠慈|一九九六年降落台北盆地。畢業於松山家商廣設科、臺中科大商設系。現任職於卯時設計。喜歡寫作、有點喜歡辦展。馮孟婕|臺大森林所畢。工作與創作皆環繞著鳥類。曾獲文化部青創獎勵、流浪者計畫,及國藝會補助。得過一些文學獎。黃天豪|是臨床心理師,也是一位父親。深愛這座生長於斯的島嶼,也期待能給孩子更好的未來。黃崇凱|雲林人。臺大歷史所畢業,著有《反重力》、《新寶島》、《文藝春秋》等小說。黃鈺婷(小鴨)|嘉義人,生成背骨,攏選人少的彼條路。過去十冬攏咧舞環境佮社會運動,tsín用母語咧紀錄這片土地的傷痕。黃麗群|著有散文《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我與貍奴不出門》,小說《海邊的房間》,採訪傳記《寂境:看見郭英聲》,主編《一○九年散文選》。現為《Fountain新活水》雜誌總編輯。楊双子|小說家,百合迷,歷史宅,愛吃鬼,台中人,雙胞胎中的姊姊。近作《四維街一號》、《臺灣漫遊錄》。楚影|信仰文字,有幾本著作。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長篇歷史小說獎。現為吉伊卡哇推廣大使。鳳梨刀|總是緊張兮兮的外科醫生,把擔心和恐懼封印在字裡行間,繼續每天愛與勇氣的日常。劉芷妤|台灣小說家,著有《樂土在上》、《女神自助餐》、《迷時回:無糖城市漫遊指南》等。鄭聿|高雄鳥松人。東華創英所畢業。著有詩集《玩具鞘》(《玩具刀》新版)、《玻璃》、《普通快樂》。戴翊峰|雲林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所畢,現為地方公務員,偶爾寫詩。謝宜安|著有小說《可愛的仇人》《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非虛構《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合著《臺灣都市傳說百科》。謝金魚|歷史作家。致力於歷史普及的穿越者,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遊走,尋找最適合呈現歷史的方式。謝瑜真|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台南人。著有短篇小說集《可能性之海》。雙杺|得過台積電青年文學獎優勝、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佳作,還在嘗試對自己誠實,盡量讓作品看起來真誠。瀟湘神|奇幻、推理小說家,台灣妖怪研究者。羅毓嘉|一九八五年生,宜蘭人。臺大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寫點詩,寫點散文。黨傳翔|遊戲開發者,代表作為《浮士德的噩夢》。戶籍在桃園第四選區。
產品目錄 導讀|介入社會是文學的絕對自由|蘇碩斌導讀|勇敢的理由那麼多|張亦絢輯一|散文.拉斯科洞窟的心理師|傅筱婷.Kakacawan的星期六回收日|Cidal嚴毅昇.火車是在憲法訴訟法三讀通過時停下的|風獅爺.餘命|石牧民.觸電|C南.那是我的孩子,也可能是你的|黃天豪.小羽,對不起,你是對的|吳子雲.我有兩個爺爺,你也許也有類似的故事|秦客.信從遙遠的未來|楚影.擲筊|雙杺.我在想我還能說什麼|黃麗群.色彩詮釋權|游詠慈.媽媽的生日|黃崇凱.我在想,當你讀到這封信時,你身在何處?|謝金魚輯二|詩.寫字|鄭聿.起風咒|崎雲.二〇二四|洪崇德.悖論|戴翊峰.遺書|KURUMA.有人不讓我玩一款遊戲|巫時.美麗島|柏森.羅智強|羅毓嘉.餐肉|王離.五星好縣長|曹馭博.五色鳥|馮孟婕.麻雀雖小|Lipara蓮蓮.簽字的姿勢|林子維.群象|宋尚緯.志工日誌|黃鈺婷(小鴨)輯三|小說.寫功課|朱宥勳.這不是推理故事|瀟湘神.職業操守|李靡靡.凍蒜|林依儒.區|Anonymous.沉默之後|秀弘.鴿子|謝瑜真.進香日|李屏瑤.可樂|鳳梨刀.拉票|黨傳翔.細細寫好|林楷倫.你要好好照顧身體|異吐司想.可惜我不是你們這區的|謝宜安.沒人知道阿公的房間裡住著一隻黑貓|李昀修.芭樂|東雨.食物戰爭|劉芷妤輯四|專題報導[連署聲明].「二○二五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聲明(文/楊双子)[專文報導].當文學寫下火與花——記「筆桿接力」文學行動(文/林欣誼)[作家專訪].等待行動觸發更多行動——專訪小說家楊双子(文/陳怡靜).當文學成為武器——專訪小說家朱宥勳(文/陳怡靜).姓名即政治——專訪原青作家Cidal嚴毅昇(文/尹俞歡).歷史應該存在生活當中——專訪歷史作家謝金魚(文/鍾岳明).我是運動裡的放大器——專訪詩人羅毓嘉(文/鍾岳明).誰說小說沒有用——專訪BL小說家李靡靡(文/尹俞歡).如水流動——專訪律師作家秀弘(文/尹俞歡).我們要先有「以後」——專訪小說家劉芷妤(文/鍾岳明)
書名 / | 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 筆桿接力.創作發聲45選 |
---|---|
作者 / | 筆桿接力作者群 |
簡介 / | 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 筆桿接力.創作發聲45選:,關懷土地與國家的書寫,勇敢且溫柔45位創作者、45篇作品專文導論+文學創作+深度報導記錄這場自由書寫的嘉年華,也寫下台 |
出版社 / | 蓋亞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842274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842274 |
誠品26碼 / | 2682951591004 |
頁數 / | 36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2.2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20 |
提供維修 / | 無 |
導讀 : 導讀 介入社會是文學的絕對自由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文學人,正在以現在的自由書寫,訴諸未來的書寫自由。「筆桿接力」看似附屬於「大罷免」政治運動之下,然而相較於百工百業各種公民,文學人運用他們的專業技能(aka書寫文學作品)來操作罷免行動,確實獨樹一格。甚至不論罷免結果如何,「筆桿接力」這場行動都指向了「文學應否介入社會」這個大哉問,也迫使臺灣文學界深思一遍。
這次行動,遠因是在野黨仰仗過半席次濫權立法,導火線是年底的無腦式刪凍預算——其中刪凍文化部預算高達百分之十五,還伸手刪除特定施政項目,表現頗佳的文學預算也亂凍一番。而早前審查預算的多個惡意提案、事後「要飯的碗」之譏諷論調,整個在野黨都在顯露了一種既不予肯定、也不想支持臺灣文化的蔑視心態。
文學人緊接著覺醒公民的抗議,二月初迅即提出「作家連署聲明」,聲明中有一段傳達了文學人最深沉的憂心,是「明日之後的臺灣文學創作者是否會遭遇更多難以預測的掣肘與戕害」。
大罷免的主要訴求是淘汰不適任立委、回歸憲政體制。但文學人更在意的,是書寫自由的保障。畢竟臺灣文學花了三十年才治好戒嚴的內傷、近十年更是元氣充滿到多元書寫、多點開花,甚至搏得世界注意。這樣的文學,怎容許走回頭路?
因此,「筆桿接力」雖是政治大罷免的外掛,但意義不同於連署。文學人參加連署,是理念支持的政治動作;但「筆桿接力」卻是書寫嘉年華,則將政治訴求又拉回文學行動——兩個月間,一個廣泛大主題,迅速的三百篇多作品,自由書寫投稿的形式,表達出訴求書寫自由的內容。自由書寫投稿的形式,讓臺灣再次確認一種珍貴的文學民主化——不是只有文學家才有自由去書寫,而是自由的書寫匯聚成臺灣的文學。「文學介入社會」在此不只是「文學應否介入社會」的疑問句,而是「文學應該介入社會」的實作範例。
*
「文學介入社會」並不是臺灣文學界普遍接受的主流概念。若先回看臺灣文學書寫的歷史發展,就可深感那種必須「不干擾政治、就被政治干擾」的憂慮。
臺灣現在是極度自由開放的社會,思想和書寫都很隨心所欲。但這不是自動就擁有的權利。臺灣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九年整整五十年,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各種文學,很多都不能寫。管制,是來自國民政府一九四九年退守臺灣就帶來的《戒嚴法》和《出版法》,以及更具體的《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再加上一九五四年「文化清潔運動」設定「赤、黃、黑」的掃蕩方向,具體落實在警備總部一九五一到一九八四年每隔幾年就不定期印行《查禁圖書目錄》當作查核指南,構成整個文學的白色恐怖時期。
白色恐怖的最恐怖,其實不是掃蕩查禁,而是不敢書寫。有自由思想的文學人,少數探頭一寫的成為烈士,效應是更多的人噤若寒蟬。寫政論的柏楊、李敖,寫小說的吳濁流、陳映真,寫情愛的郭良蕙,都是查禁來警告文學人不要自由奔放。臺灣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幾乎在一九六○年代一片空白到一九九○年代,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上執政的黨國體制,也就是書寫不自由的源頭。
很慶幸今天的臺灣文學長得這樣子。形式自由、內容不斷創新,勇於挑戰主流思維,永遠知道應多花心思在弱勢的人事物。不論是文學界挺罷免的連署名單、筆桿接力的作品群,都極明顯不同於戒嚴期的文學風貌。
然而臺灣的塵封歷史,竟在現今的海峽對岸進行中。中國先在二○一七年有BL小說《攻占》作者遭控涉及同性「淫穢情節」判刑十年。二○一九年小說改編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等宮鬥劇遭官方媒體批為「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遭禁播。二○二一年涉及娘炮、嘻哈、刺青的偶像次文化現象都全面被打壓。二○二三年同性情色與耽美文學創作者遭到「遠流捕撈」的爭議行動。
臺灣原本已快忘卻的不堪過往,竟然跨越時空又出現,而臺灣過往壓抑文學創作的執政黨,就與中國當前的執政黨在實質和精神都密切相通。既視感造成危機感,是基於歷史與現實的合理聯想。如果想要保有未來的書寫的自由,現在就有不得不「介入社會」的急迫性。「筆桿接力」發生在這個時空定,而且以作者的書寫行動召喚讀者的反饋,凝聚成行動迴圈,更是為介入社會做了優質示範。
事實上,「文學介入社會」,就是起始於想要捍衛書寫不遭入侵、再發展為文學是人類社會自由根基的一論點。
*
文學介入社會(ittérature engagé)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什麼是文學》(Qu'est-ce que la littérature ?)一書的主要論點。他寫下這本書的一九四八年,二次大戰甫結束,法國文學界還在療傷。傷痛是來自一九四○年至一九四四年間遭到納粹德國佔領,文學失去書寫自由,各種反抗、自由或左翼的思想都遭查禁,文學作家噤聲、出走,或刻意寫一些歷史、抽象的形式主義作品以規避現實。
一九四四年八月法國獲得解放,文學界迎來表面的復興,主張「文學超脫政治」的中立審美姿態繼續主導文學界。沙特此時生出憤怒與感嘆,不只是對法西斯的惡意壓制,還有那些才華橫溢、卻只關注內在感官而無視政治壓迫的逃避式文學家(例如波特萊爾和福樓拜)。
這也難怪。文學向來是作者的「自我」高度發達的一種活動。沙特提出「文學介入社會」,必須對抗西方十八世紀擺脫封建體制、塑造現代文學之後,文學界就生出一種浪漫主義幻想,將作者尊奉為「繆思附身的天才」,並瀰漫著文學追求普世永恆、最好遠離世俗的價值觀。
但是這種只顧自身自在的孤高文學思想,可能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都一起失去文學的自由。沙特的推論,是將文學視為一種「慷慨的契約」(contrat généreux),作家以自由之姿態書寫世界,毫不留私、極端慷慨,邀請讀者以自由的意識回應文本,雙方互不受迫、進入一種彼此召喚的關係。文學,是溝通的行動,需要書寫與閱讀的雙重自由。反過來推論,有人自由書寫、有人自由閱讀,就有文學。
因此,文學和其他專門職業(如律師醫師)不同。成為文學人沒有學歷門檻、不用考試證照,唯一條件,是願意自由書寫。即使一名作家選擇「文學不應該介入社會」的立場,其實也需要在自由環境書寫、獲得讀者自由回應才能成立。
這種書寫自由,既已是臺灣的現況(不論綠藍白各方,其實都在享用之中),沒有道理要放棄。所以,真正「文學介入社會」保障書寫自由的方法,不是停在理論上的呼口號,而是行動。必須有作家自由的書寫,召喚讀者自由的回應。
筆桿接力,正是書寫和閱讀相互召喚的行動,真正文學介入社會的案例。而當「文學介入」是在抵抗特定的文學自由之威脅,也就指向一種社會運動了。
*
文學圈關心政治的人不少,經常參加社運連署的人也司空見慣。「筆桿接力」的有意思,在於文學界在大政治運動裡構築了一個嘉年華式的小宇宙。
若依照浪漫主義的設定,文學世界是少數作家孤高在上、大量沒有臉孔的讀者簇擁在下。這其實是文學的主流潛規則,作家一直是「自我」高度發達的一類人種,因為寫作需要原創性,總是必須自我挑戰自我。也因此,擅長精神活動的文學人,就相對缺少集體行動(一般社會運動最常見的攜手街頭)。
筆桿接力的集結,在書寫網頁而不在街頭,一樣展現有如嘉年華的氛圍。而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紛紛卸下強大的自我、轉換為一種「沒有人」的社會運動。沒有人,當然不是真的沒有人,而是曾參與多項社會運動的「G0V零時政府」的諧趣座右銘:「不要問為何沒有人做這個,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沒有人,是英文Nobody、希臘文Outis的直譯,也就是不特別標記大寫姓名的普通人。
「沒有人」故事始祖是荷馬史詩《奧德賽》。特洛伊戰爭以木馬詭計聞名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返鄉路過西西里島,誤闖獨眼巨人波利菲莫斯(Polyphemus)的洞穴。他與隨行十餘人受困,並有幾人遭到獨眼巨人生吞活食。奧德修斯哀痛之餘不忘心生計謀,先獻上手邊的神醪烈酒給獨眼巨人,酣飲之際詐稱自己名字叫做「沒有人」。果然弄昏了他,並將削尖的橄欖木樁刺入巨人的獨眼。劇痛的波利菲莫斯狂呼求援,卻喊出:「沒有人攻擊我!」聽者莫名其義、當然也未相助,奧德修斯一行於是藏在羊腹之下逃出……
明明是英雄,卻讓自己成為Nobody。「沒有人」是高級的語言策略,以符號的「自我否定」換取實質的生存勝利。暫且不論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在《啟蒙的辯證》把這一段視為人類語言工具化的啟蒙理性起點,Nobody確是對於現代過度強大主體的發人深省。是如同嘉年華的節慶,參與者卸下強大的自我,進入一個與他人拼接、共構的空間。「筆桿接力」的作者群都把「我」藏進到「我們」之間。
臺灣並不只有文學人在擔憂那樣的未來,所以才有一起站出來的理由。但文學人的筆桿接力,卻真的實踐出一個頗富哲理的行動創意。文學的「沒有人」在搞政治運動,非常專業而且有力生猛,並提醒我們記得,介入社會,是文學尋求絕對自由的必要路徑。
內文 : 寫功課
朱宥勳
1
媽媽最近不對勁。
以前只要一下課,媽媽就會來接他。現在,每個禮拜卻總有幾天,周子睿都要自己在學校中庭玩上半個多小時,媽媽的車才會匆匆開到校門口。上車之後,媽媽也不太有空聽他分享最喜歡的自然課實驗,一路上會接好幾次手機,忙到無法聊天。
差別最大的,是「寫功課」。剛進小學時,子睿功課寫得很慢,圈詞寫不到一行半,就忍不住想找媽媽聊天。所以,他們很早就約定好了:子睿寫功課的時候,媽媽也會在旁邊寫文章。兩個人要比賽誰快,看是子睿先寫完今天的生字圈詞,還是媽媽先寫完今天要念給他聽的故事?媽媽寫的故事都很奇怪,公主負責拯救王子,大野狼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山裡住著惡作劇的魔神仔。但就是因為很奇怪,子睿更想早點聽到故事,功課就越寫越快了。升上三年級之後,媽媽甚至常常輸給他,反過來哀求:「你可不可以寫慢一點!」
周子睿很得意。有幾個小學生,能靠「功課寫太快」而讓媽媽求饒的?
但是,從今年寒假功課開始,子睿就發現媽媽有點心不在焉。開學之後,媽媽就更常違背「寫功課」的約定了。媽媽總是忙到沒時間坐下來陪他,他也很久沒有聽到新的故事了。於是,寫功課又開始變回一件無聊的事,只是把老師指定的內容抄在指定的本子上,變成無情的寫字機器
「媽媽最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忙,對不起。」媽媽嘆了一口氣:「但這一陣子,你還是要好好寫功課,不要讓我擔心,好不好?」
子睿點頭。子睿是貼心的孩子,他感覺得到,媽媽除了「忙」以外,還有更煩心的事。可是,到底是什麼事情,可以煩這麼久呢?要煩到什麼時候呢?如果媽媽一直這樣忙下去,難道接下來的小學生活,都要這麼了無生趣地寫功課了嗎?
雖然沒有故事聽,但媽媽還是會檢查他的功課。那都是在子睿入睡之後。媽媽越忙越誇張了,幾乎只要爸爸下班到家,媽媽就會立刻出門,直到深夜才回來。子睿覺得自己像顆棒球一樣,從媽媽的壘包傳到爸爸的壘包。隔天早上,他的聯絡簿會簽好媽媽的名字,表示媽媽看過他的每項功課了。可是,他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媽媽唸他字跡太潦草、錯字太多了。
這樣說很奇怪,但是——子睿竟然有點懷念媽媽唸他的樣子。
特別是在他故意寫錯好幾個字,卻還是在隔天早上的聯絡簿,看到媽媽工整的簽名的時候。
2
只有爸爸和子睿在家的晚上,其實滿輕鬆的。
只要不做立刻會有危險的事,爸爸都不太管他。甚至,只要有正當理由,比如說美勞課的膠水不夠用、比如去巷口麵包店買明天的早餐,爸爸都會讓他自由出門。
功課太快寫完,媽媽又在外面忙的晚上,他就會找個理由出去晃晃。
老實說,他有一點矛盾的心情:他並不懷抱「可以找到媽媽」的希望,卻又隱隱然有種預感,彷彿媽媽就在很近的地方。一個多禮拜來,他每晚變換不同理由,往不同方向「探路」。左邊有超商的路口,後方有文具店的轉角,斜對面賣燒仙草的攤子……他覺得自己變成一個理由的俄羅斯娃娃。用買東西當理由,出門散散步;然後用散步當理由,隱藏尋找媽媽的心思。
至於為什麼要隱藏心思——那就像生日願望一樣,說出來就不靈了吧?
就在他胡思亂想這些事情的時候,他聽到前面的街角,有一些嘈雜的聲音。
一些穿著背心的人,舉著比人還高的標語牌,穿梭在兩頂帳篷附近。
帳篷裡面也擠了很多人,歪歪的隊伍排到人行道上來。
然而,吸引子睿的,不是這些之前沒出現過的景象。而是,他聽到了很熟悉的聲音,那個會跟他說各種奇怪故事的,媽媽的聲音。有點熟悉,但又有點不太一樣,透過麥克風放送出來:
「歡迎大家簽署二階段連署書!我們是○○○的罷免團隊——」
那是告訴他「王子可以哭,公主也可以拿劍」的媽媽。現在,同樣的聲音,講著一樣奇怪但他聽不懂的話。
原來媽媽每天晚上、甚至週末不在家,都是跑來這裡?
子睿覺得有點困惑,也有點委屈。他不知道這些人在做什麼,但顯然媽媽覺得,陪這些人寫連署書,比他們的寫功課時間還重要。媽媽確實說過,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忙。但是,這些就是「很重要的事情」嗎?他們看起來都是大人了,難道還有什麼非寫不可的功課嗎?就算有,難道他們不能自己寫完,非得要媽媽陪嗎?
子睿實在太疑惑了。因此,他決定多觀察幾次。在不被媽媽發現的前提下,他開始在帳篷附近假裝散步。他慢慢看出規律了:媽媽和她的同伴每天晚上都會出攤,週末則會增加下午的時段。他們擺攤的地點,會在附近的公園和陸橋下游移,他只要朝著麥克風的聲音去,很快就能走到。不過,不能走得太近,會被媽媽發現;也不能散步太久,會讓爸爸起疑。所以,他往往只能待幾分鐘,遠遠看一眼忙進忙出的媽媽,偶爾聽到她又拿起麥克風:
「罷免不適任立委,保護我們的下一代——」
做這些事,是為了保護我嗎?子睿還是搞不太懂,但卻覺得有點想哭。
幾次之後,子睿心底的謎團越解越少。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媽媽在煩心什麼了——他偷偷聽到媽媽的同伴,和其他路人的談話。他們都在討論「份數不夠」的問題,有時還會交換情報,說某人某處今天只有三十多張,進度實在太落後;隔天可能會下雨,要衝到一百張恐怕有困難……。
也就是說……如果收集到足夠多的連署書,媽媽就能儘早完成這件「重要的事情」了嗎?
如果是這樣——
3
子睿不再只是盲目散步了,他開始有明確的作戰目標了。
第一步,繼續到連署攤位附近晃蕩。這不困難,現在他甚至不需要找理由,只要說聲「我出門晃晃喔」,爸爸就會點頭。
第二步,他要保持耐心,等待媽媽離開攤位,去上廁所或買水的時候。這一步花了好幾天,畢竟不是每天都能剛好遇到完美的時機。
第三步,就是現在。子睿立刻小跑步到攤位前,趁媽媽回來之前,對其他穿背心的志工,說出他聽過的台詞:
「不好意思,請問我可以拿連署書回家寫嗎?」
一位綁馬尾的姐姐聽到他,眼神閃過一瞬驚奇,接著溫柔地笑了:「小朋友,你幾歲了呢?這是大人才可以簽的喔!」
「我知道。」子睿心跳得很快:「我,我是幫爸爸來拿的。他說,他要……」子睿心裡盤算,要幾張呢?應該先想清楚的。「十張。」子睿最後喊出一個,他覺得應該不算太離譜的數字:「十張。我們想要簽很多!」
說完,子睿臉頰漲紅。綁馬尾的姐姐又回到了驚奇的眼神。接著,整個攤位爆出了歡樂的笑聲,以及掌聲。子睿從中得到了更多勇氣,他更確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了。如果這件事會讓媽媽的同伴高興,那一定也能讓媽媽高興。姐姐手腳俐落,很快把十張連署書裝進一份牛皮紙袋,並且多塞了幾張彩色的文件。
「跟爸爸說,要照著文件上的說明填寫。有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們,知道嗎?」
子睿用力點頭。他把牛皮紙袋抱在胸口,火速往家的方向奔跑。媽媽應該沒有發現吧?衝到家門口,他原地踏步五分鐘,等自己沒有那麼喘了之後,才打開門,以免爸爸起疑。他把事先買好的菠蘿麵包擺在餐桌上,為了轉移爸爸的注意力,他大聲說:「明天早餐買好囉!」爸爸笑著跟他說謝謝,又把視線埋進手機裡。以前子睿會去跟爸爸要手機玩,但今天不行,今天有更重要的任務要完成。
第四步:最後一步,也是周子睿最擅長的一步。
4
張詠晴一踏進家門,顧不得外衣還沒脫,就整個人攤在沙發上。
累還是其次,最折磨人的,是精神上的緊繃。
連署書收集的進度頗為尷尬。數量遠遠稱不上安全,卻又讓人覺得還有一拚的希望。
把子睿寄在家裡,雖然丈夫一口答應,但她知道丈夫隨興的個性,總是不能完全放心。
更糟的是,最近志工被攻擊的事件越來越多了。
今天才有一位志工,在十字路口舉牌時,遇到中年男子搶奪標語。前兩天,另一個攤位也有落單的志工,差點被惡意衝撞的摩托車絆倒。這些人很明顯針對女性志工,團隊已經要求盡量讓壯碩的,或男性志工站在外圍。但現在人手不足,總是沒辦法面面俱到。張詠晴只能提醒自己隨時攜帶摺傘,如果遇到狀況的時候,至少有個東西在手上。
——但是,有摺傘能幹麼呢?張詠晴其實也不是很確定。
好半晌,張詠晴才有力氣起身。浴室裡傳來水聲,丈夫還在洗澡。探頭看一眼臥室,子睿已經睡熟了。至少這一點是不用擔心的,丈夫雖然什麼都慣著孩子,但早睡才健康的觀念,倒是沒有妥協。
把衣物掛好之後,張詠晴回到客廳。她先看到的,是三顆菠蘿麵包。
「欸,怎麼又買這個?」她對一身蒸氣,走出浴室的丈夫說:「這是甜點,不能當正餐啦。」
丈夫湊過來抱住她,她閃過一秒「我還沒洗澡」的念頭,隨即又想:管他的,我還不夠累嗎?
「知道妳喜歡吃嘛。」丈夫說。
「嗯哼。」她試著板起臉,但不太成功:「下次別再買了。」
「是,副指揮官!」
張詠晴終於忍俊不禁。自從她擔任罷團的副領銜人之後,丈夫就常常這樣稱呼她,並附贈一個舉手禮。
「子睿功課寫完了嗎?」
丈夫把簿本撥過來:「數學習作、英文單字表、自然課筆記……請副指揮官檢閱!」
張詠晴拋了一個「你少來」的白眼,把客廳燈光調亮,拉過子睿的作業。這陣子確實太忽視子睿了,他的筆跡看起來已有點浮躁的樣子。但他終歸是令人放心的孩子,與同輩朋友相較,幾乎可以說是養到天使小孩了。無論如何,二階段連署書只剩下幾週,撐過這段時間之後,應該能好好喘息一下了吧?張詠晴心想:前陣子讀到幾本不錯的書,稍微修改修改,就有新故事可以跟他說了。她和丈夫早有共識,絕對不能讓那些陳腐的「中國童話故事」占據子睿的童年。
心念到此,張詠晴也瀏覽完所有簿本了。照理說,接下來只要在聯絡簿簽名,今天的最後一件事就完成了。此時,張詠晴卻發現不太對勁。聯絡簿的封底,竟然夾著一個對折了、有點厚度的牛皮紙袋,使得本來輕薄的聯絡簿,形狀變得不太自然。顯然,之所以要把牛皮紙袋對折,是有人特意把它藏到最後,才讓張詠晴發現。
張詠晴和丈夫對看一眼。丈夫也是滿眼困惑。
他們抽出牛皮紙袋裡的文件。裡面是十張橫式文件,標題寫著張詠晴再熟悉不過的字樣:「○○○選舉區立法委員○○○罷免連署人名冊」。名冊下方,是整整齊齊的表格,標注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戶籍地址、簽章等欄位。一份名冊可以填入七、八位連署人,但為了避免寫錯一筆就前功盡棄,罷團早有紀律,每一份名冊只能填一位連署人的名字。
眼前的這份連署書,一定是在沒有罷團志工指導之下,自行填完的。因為,每一份連署書的每一橫列,都被填滿了七、八筆詳細資訊;十份都是如此。
十份連署書,只有同一位連署人。工整、乾淨、認真的字跡,都是「周子睿」的署名。
「這是今天交給媽媽的功課。」
在最後一頁連署書的下方,有著這樣一行鉛筆小字。
那麼多個月以來的疲累,那麼多戒備與交鋒的時刻,這時一齊湧上又一齊潰散。張詠晴先是愣著,隨之搖頭、表情紊亂,全然不是在連署攤位上那個指揮若定的樣子。整個家安靜了下來,除了冰箱細微的引擎聲,似乎就只有更纖弱的,從臥房裡散逸出來的,孩子熟睡的呼息。
終於,張詠晴肩膀猛烈顫抖了起來。這是第一次,她無法好好保護簽署完成的、珍貴的連署書。她的淚水猛然奔出,打濕了每一道用心的筆畫……。
——二○二五年四月四日
最佳賣點 : ★ 收錄「#筆桿接力」散文14篇、詩15首、小說16篇,見證台灣文學的多樣與活力
★ 長篇專文深度報導+8篇作家專訪,解析這場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學行動
★ 蘇碩斌〈介入社會是文學的絕對自由〉與張亦絢〈勇敢的理由那麼多〉,兩篇導讀由社會學與文學面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