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 Rider: Travels on the Healing Road
作者 | Neil Peart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出走: 不管日子多糟, 只要踩下油門, 感覺就好多了 傳奇搖滾樂團Rush鼓手尼爾.佩爾特用騎行對抗心理崩潰的重生之旅:有些人旅行,是為了放鬆。有些人旅 |
作者 | Neil Peart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出走: 不管日子多糟, 只要踩下油門, 感覺就好多了 傳奇搖滾樂團Rush鼓手尼爾.佩爾特用騎行對抗心理崩潰的重生之旅:有些人旅行,是為了放鬆。有些人旅 |
內容簡介 有些人旅行,是為了放鬆。有些人旅行,是為了逃離。而尼爾.佩爾特騎上摩托車,是為了活命。當你失去了一切,唯一能做的,就是出發。★騎過九萬公里,用輪胎丈量人生的意義,只為學會重新活著,走出最深的悲傷。從北極圈到貝里斯,獨騎九萬公里的療癒之路在風、沙、孤獨與星空之中,療癒與重生悄然發生Rush樂團鼓手尼爾.佩爾特,面對連續失去女兒與妻子的重創,選擇了最不尋常的療癒方式――騎上摩托車從魁北克往北到北極圈、阿拉斯加,再沿著加拿大和美國海岸往南,橫越內華達沙漠與北美大陸到墨西哥和貝里斯,一路向未知奔馳,累積了將近九萬公里的獨騎旅程。在無盡的公路、沙漠與風雪中,他不斷與自己對話,試圖找回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唯有移動,才有活下去的可能。這不只是一趟旅程,更是一場從喪失中重生的儀式。本書不是傷痛的回憶錄,而是一本人生重啟指南――寫給那些正處於人生低谷、需要自由與空氣的人。尼爾以騎士的節奏寫下每一段風景與心境,邀請我們一起走一段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書中大量描寫騎行在北美大地旅途中的風景、路況、天候與人文風情,是一本給喜愛摩托車與公路旅行者的「深度旅行書」。
各界推薦 江力平——濁水溪公社貝斯手、職業樂手江尚謙——金曲獎最佳樂團佛跳牆鼓手李東祐――八十八顆芭樂籽鼓手馬世芳――廣播人、作家陳柏州(Q毛老師)――錄音室、演唱會鼓手、Harvesr Drum創辦人張嘉祥――小說家、裝咖人樂團主唱這趟長征可說是樂團RUSH的續命丹。尼爾•佩爾特的遠征不但療癒了當時的他,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江力平/濁水溪公社貝斯手、職業樂手每個「Artist」都是戰士!尼爾•佩爾特的《孤魂騎士》精彩呈現了奮鬥人生背後的靈魂掙扎。――李東祐/八十八顆芭樂籽鼓手他活得令人難以置信地深刻和充實。也就是說,他一個人在加拿大的湖邊小屋裡讀一本書,和他在台上對著幾萬人打鼓一樣讓他有充分的參與感。——多恩•佩里(Doane Perry)/傑叟羅圖樂團(Jethro Tull)鼓手「我們談過佩爾特對學習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和他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一直會想知道『有什麼新東西?』、『接下來是什麼?』。」——馬特•斯堪內爾(Matt Scannell)/音樂座標樂團(Vertical Horizon)主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尼爾•佩爾特(Neil Peart)是暢銷書作家也是加拿大歷史上最成功的傳奇搖滾樂團Rush的鼓手和詞曲創作人。綽號「教授」的尼爾長久以來都是年輕鼓手的學習目標,他在專輯當中的精彩表現獲頒無數獎項,並被視為當代最偉大的搖滾樂鼓手之一。尼爾本身是一位狂熱的閱讀份子,創作的歌詞中充滿了文學作品的影子。他也獲頒加拿大勳章,這也是該榮譽第一次頒發給搖滾樂手。2020年因腦癌於加州去世。★獲《當代鼓手》(Modern Drummer)讀者票選――•搖滾名人堂:1983•最佳搖滾鼓手: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2006、2008•最佳綜合打擊樂手:1983、1984、1985、1986 •最佳打擊樂器演奏家:1982•最有前途的新鼓手:1980•最佳全能:1986★獲《DRUM》雜誌頒發以下獎項――•2007:年度鼓手、最佳前衛搖滾鼓手、最佳現場表演者、最佳 DVD、最佳鼓樂專輯•2008:年度鼓手、最佳現場鼓手、最佳前衛搖滾鼓手、最佳主流流行鼓手•2009:年度鼓手,最佳前衛搖滾鼓手•2010:年度最佳鼓手、最佳現場表演者、最佳前衛搖滾鼓手★其他榮譽和獎項――•1996匆促樂團成員獲頒加拿大勳章,是第一個獲得如此榮譽的搖滾樂團•2010與蓋迪李、艾力克斯一起入選加拿大詞曲作者名人堂•2020入選打擊樂藝術協會名人堂★全球超過4500萬張專輯銷售紀錄★14張白金唱片、24張金唱片以及3張多重白金唱片認證★1970與1980年代,創下多場巡迴演唱會爆滿票房紀錄譯者簡介吳靜芬畢業於文化大學英文系,旅居美國與加拿大多年,回臺後於外商公司擔任主管。喜愛旅遊、閱讀與編織。期待本書能讓更多人知道這趟療癒之旅中的獨特風景。
產品目錄 【第一部】騎行於療癒之路第一章 自我放逐在她去世前,賈姬給了我一個建議,她說:「哦,你就騎著你的摩托車去旅行吧。」但在那時,我根本無法想像我可以這樣做。然而隨著那個黑暗的夏天,漫長而空虛的日日夜夜慢慢過去,旅行這件事開始顯得是唯一要做的事。第二章 向西從安大略省西北部的森林出發,孤獨的道路替我的心情帶來了催眠般的舒緩效果。引擎發出的穩定轟鳴、風持續的絮聒、帶著森林氣息的冷空氣以及我對前方道路的專注凝視,佔據了我大部分的感官,而我的思緒則越過了感官的偵測,把我抓進了回憶的領域之中。第三章 北至因紐維克在通往鎮外的那段短短的柏油路上,我想起了前一天晚上從另一個方向騎行而來的我,那時感到自豪和振奮。現在,我感到害怕、虛弱、想哭,當柏油面結束時,我大聲咒罵,罵道路、罵雨、罵我的生活,以及任何導致我所有不幸的力量。可是就像缺乏信仰的慰藉,我也缺乏任何可以指責的人。第四章 西行到阿拉斯加天空依然明亮,空氣涼爽可口,迎面而來的蜿蜒道路充滿了挑戰和收穫,我的腎上腺素被不斷刺激,車速逐漸地加快,直到我全神貫注地騎行,伴隨著永遠存在的危險和偶爾出現的恐懼刺激,我違反了物理定律和自我的謹慎意識,以一種極為美好的節奏換擋、剎車、在狹窄彎道側身傾斜,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加速。我感受到了幾個月來不曾有過的興奮,並發現自己因為這種純粹的生存快感而大聲歡呼。第五章 摩托車流浪漢的頭等艙在我「總會有轉機出現」的信念中,那些微小但閃耀的希望火花,那些讓我沿著高速公路不斷前進的模糊想像中,是我腦海深處的一絲幻想,我可能會偶然發現自己的伊甸園。第六章 美國最孤獨的公路我的孩子死了,我的妻子死了,我的狗死了,我最好的朋友進了監獄,所以我在那條漫長而孤獨的路上騎行。伴隨著胃潰瘍。第七章 沙漠隱士在美國西部四大沙漠走得越多就越喜歡它們,每一處都有自己的特點。我開始把所有這些沙漠景觀視為我的「夢境」,因為在這些充滿神祕、微妙和嚴酷之美的乾旱土地上,令人敬畏的空間規模反映了一種不真實又熟悉的環境;預示著危險但又充滿了優雅。第八章 致布魯特斯的信唯一能讓我振奮精神使我繼續前進的,似乎是我越來越多地通過布魯特斯的眼睛來看待這段旅程。儘管他的情況很嚴峻,但不知何故,通過他的眼睛事情看起來仍然比我的光明(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他可能不同意)。 【第二部】回家的天使在飛翔第九章 冬季盛宴說到冬天的這些事,聽起來不是很不錯嗎?你知道它是的。樹上和到處都是雪,想到過去四個月裡我去過的所有地方,無論多麼美麗都只是為了使這裡看起來更美好。這裡是「歸屬」,你知道嗎?我知道你知道的。第十章 季節性憂鬱症真不幸,在過去的幾天裡,雪上運動的季節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因為每天都是「十幾度」的天氣,陽光明媚,當你站在外面時,你聽到的全是水的交響樂,從屋頂上滴下的水,在簷槽中汩汩流淌,然後飛濺到地面上的冰坑。第十一章 孤魂騎士回歸想到我在拉巴斯教堂裡的感受,我想這座位 於墨西哥的古老大教堂可能適合作為賽琳娜追悼會的舉辦處。因此儘管我的餘生可能是雜亂無章的,我還是仔細制定了計畫,要在那一天之前趕到墨西哥城。第十二章 春之狂熱 在日記中我試圖發出理性的聲音:「這是『女孩熱』的輕微發作,要不斷告訴自己,不行、不行、不行。希望我聽得進去。因為除了麻煩,沒有別的。」但這並沒有什麼用。第十三章 夏日狂歡現在是我重整旗鼓的時候了,我試圖理清混亂的感情,我知道我需要的是一次漫長的跨國騎行。因此我沒有選擇以往的蜿蜒路線,而是在洛杉磯上了州際公路一路往前騎,我狂熱的思緒飛馳過加州、內華達州、猶他州、科羅拉多州、內布拉斯加州、愛荷華州、威斯康辛州、密西根上半島、安大略省,在短短五天內回到湖邊的房子。第十四章 東行記八月二十九日,一個涼爽、晴朗、有風的早晨,孤魂騎士再次上路,這次是向東騎行。我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有動力再次旅行,陷入了與去年春天相同的陷阱――感覺如此低落,我知道是時候行動了,但卻無法讓自己振作起來。第十五章 乘風而行當我走到外面料峭的寒意中,呼吸著那空氣,我對它嘗起來的滋味感到新鮮驚奇。我不禁想,「我為什麼要去別的地方?」但我知道為什麼,我在那裡的短暫停留只是為了換車,就像驛馬快信騎士一樣。我仍然需要移動,我仍然需要離開那個房子一段時間。三天後,我裝載了GS再次上路,不知道要走多久,也不知道要走多遠。第十六章 海岸騎士 由於山區的天氣已經很不「友善」了,也許我會沿著海岸公路一直騎到加州。布魯特斯和我曾在樂團巡演中騎過其中的一部分,我覺得如果騎完全程會很棒,就為了能夠說一句「我完成了全程」。西海岸的人們一直在問:「嘿,兄弟,你走完海岸公路了嗎?」第十七章 望遠鏡峰到了那裡,時間慢了下來,每一個危險和美麗的來源都在幾公里之外。當世界像這樣以緩慢的速度在我眼前展開,我不自覺的發出一聲輕嘆,肩膀放鬆自然的垂下,我感覺……好多了。第十八章 結語即使在我們相遇之後,我也有一段時間抵抗著這種不太可能的救贖,覺得自己直到那時仍然不過是一具被燒毀的軀殼。但東非人對此有不同的說法:「燒過一次的木頭更容易被點燃。」或者也許它更像西黃松或紅杉的種子,必須經過火的觸動才能產生新的生命。
書名 / | 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出走: 不管日子多糟, 只要踩下油門, 感覺就好多了 傳奇搖滾樂團Rush鼓手尼爾.佩爾特用騎行對抗心理崩潰的重生之旅 |
---|---|
作者 / | Neil Peart |
簡介 / | 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出走: 不管日子多糟, 只要踩下油門, 感覺就好多了 傳奇搖滾樂團Rush鼓手尼爾.佩爾特用騎行對抗心理崩潰的重生之旅:有些人旅行,是為了放鬆。有些人旅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59171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91710 |
誠品26碼 / | 2682982336001 |
頁數 / | 64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4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
尼爾.佩爾特的試煉,是匆促樂團再起的關鍵
撰文@江力平(職業樂手、濁水溪公社貝斯手)
沒有幾個樂團,能像加拿大三人組前衛搖滾樂團匆促一樣,以精良的演奏、優秀的製作與超高品質的現場演出賦予聽眾無盡的啟發,給予後起音樂家啟迪與指引。更沒有幾位鼓手,能像匆促成員、鼓手與主要作詞人、認真的機車騎士與作家尼爾.佩爾特一樣,就算是不在鼓組上展現其前無古人的縝密、充滿巧思的演奏技巧與樂思,也能在其他地方賦予觀者充滿想像空間的啟示;例如堪稱其苦行實錄的本書。在與尼爾.佩爾特啟程展開這趟壯闊旅程之前,能多了解一點他與匆促,特別是著成本書的前因後果,更能在閱讀時能有更多感同身受的體認。
一九五二年出生的尼爾.佩爾特,於一九七四年加入已由吉他手艾力克斯.里夫森(一九五三)與貝斯手、鍵盤手與主唱蓋迪.李(一九五三)當時已經營六年的加拿大多倫多樂團匆促。自一九七五年第二張專輯《趁夜高飛》開始,一直維持此一強力三人組樂團編制,直到二○一五年十二月佩爾特宣布退休、二○二○年一月七日因腦癌過世,蓋迪.李於二○二一年的訪問中宣告匆促不再繼續運作。在佩爾特、里夫森與李合作的這四十餘年中,匆促發行了全球銷售量超過四千兩百萬張的近二十張錄音室專輯,舉辦了二十餘次大型巡迴演出,獲得了七次美國葛萊美獎提名與數座加拿大朱諾獎,並於一九九四年入選加拿大音樂名人堂,二○一三年進入搖滾名人堂。
在首張專輯發行時匆促仍是道地的硬式搖滾團體,在佩爾特加入後,匆促開始展現向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並於一九七○年代中期達到發展高峰的前衛搖滾靠攏的興趣。從一九七六年的《2112》開始,《再別王者》(一九七七)、《半球體》(一九七八)、《永久的波浪》(一九八○)及《移動畫面》(一九八一)等四張成功結合硬式搖滾與前衛搖滾要素專輯連發,一掃一九七五年《鋼鐵柔情》專輯幾乎危及樂團存廢的失敗,在商業與藝術評價上都達到極高的成就。這個時期的諸多金曲,至今仍是聽眾與經典搖滾電台的最愛,也是世人對匆促音樂作品的標準印象:以蓋迪.李銳利的歌聲與獨具一格的爆裂低音旋律線為主軸,搭配艾力克斯.里夫森厚實且富含高明和聲配置的吉他音牆,與尼爾.佩爾特複雜縝密、建構起密度不下交響樂團演奏的鼓擊,交織而成滿溢各種奇數律動、動態落差極大的樂曲織體編排;置於其上的則是悅耳易記、觀眾可以輕易大合唱的主旋律,與深受各種歷史典故、科幻名作而成,充滿奇想與自省的詞曲內容。
為了求得以三人編制下能發揮出最宏偉的聲響效果,三名成員都各自引入了除了主要負責樂器之外的更多可能。在匆促的現場演出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除了炫目的多媒體舞台呈現外,每位成員都像八爪章魚般忙個不停:蓋迪.李在演唱同時要演奏貝斯與合成器與低音踏板、艾力克斯.里夫森得要不停在各種電吉他與十二絃木吉他中切換,而尼爾.佩爾特晚期的鼓組配置已經發展成前半圈是傳統鼓組、後半圈是電子鼓板,在各個安裝著音色觸發器的鼓組與銅鈸中,還硬塞進一台能以鼓棒敲打發聲的合成鍵盤;安裝這已經圍成如同一圈城牆的鼓組的底板,還可以直接原地迴轉,讓正在演奏的那一面朝向觀眾。
引入更多的樂器並同時進行高度縝密的演奏,成為了匆促備受專業音樂人崇敬的主因:他們在結合硬式搖滾的音量、張力與速度感,及前衛搖滾的複雜性與奇想上的努力,讓之後的前衛金屬音樂風格成為可能:如果沒有如「Yes樂團」式的前衛搖滾編排,並藉由匆促的傳承與轉化的話,「夢劇場樂團」式的前衛金屬風格就不可能誕生。在夢劇場樂團的首張專輯發行時的評論中,日本著名樂評人伊藤正則便直言此一嶄新的音樂風格,實同於匆促加上金屬製品樂團的結合。
快速擁抱並應用新音樂科技讓匆促平安的渡過MIDI規格出現,讓電子樂器與因應而生的新音樂創製方式大放異彩的一九八○年代;但也讓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聲響上跟上了時代,但內容反而漸趨保守。一九九○年代另類搖滾與油漬搖滾的興起,也讓匆促在配器編曲上又轉回到以吉他、貝斯及鼓組等構成的搖滾樂傳統配置,但以音樂內容來說其實仍顯創意不足。在樂團已因一九七○年代末期的成就榮登仙班,怎麼做都不會有人批評的此時,團員們其實早已意識到音樂上早已相對的進入停滯,也開始以樂團之外的其他活動來活化自我時,幾乎斷送了匆促充滿榮光的樂團生涯的事件發生了。
一九九七年八月十日,佩爾特的愛女賽琳娜.泰勒車禍過世,結褵二十三年的妻子賈姬.泰勒旋即於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日因乳癌過世。心碎的佩爾特對於音樂事業或樂團都毫無眷戀,甚至對自己的人生也一度毫不在乎。因著愛妻生前的最後建議,佩爾特在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日出發,騎著重型機車,隻身從加拿大魁北克往西至阿拉斯加,再往南直到墨西哥與貝里斯;這趟漫長的療癒之旅最後的總旅程長達近九萬公里。
這趟長征可說是匆促的續命丹。二○○○年九月,尼爾.佩爾特與美國攝影師嘉莉.納托爾再婚,之後搬到加州,並於二○○一年初宣布重回音樂事業,二○○二年完成了回歸專輯《蒸汽軌跡》。不論從哪個角度看,《蒸汽軌跡》都是匆促重拾初心的復活宣告:從開幕曲〈一場小勝利〉兇狠無比、在之前錄音室專輯中前所未聞的快速雙踏前奏開始,整張專輯完全的捨棄自樂團前衛搖滾化時期就開始大量使用的合成器與鍵盤等配器,回歸到匆促成立初期,爽快疾走的強力三重奏編制。與錄製期間完成的本書同名之專輯收錄曲〈孤魂騎士〉,更可說是尼爾.佩爾特對於這改變一生的大苦難的勝利宣告:
封印那些幽魂 Pack up all those phantoms
扛起無形重擔 Shoulder that invisible load
一路向北奔西 Keep on riding north and west
遊蕩於荒蕪之路 Haunting that wilderness road
宛如孤魂騎士 Like a ghost rider
闇影倏忽在後 Shadows on the road behind
闇影倏忽在前 Shadows on the road ahead
你已無可阻擋 Nothing can stop you now
身為組織搖滾樂團經驗超過三十年的職業樂手,匆促一直是我個人在「組團」這件事上追求的典範:他們在音樂的自我實踐與維持運作所需的商業行動上取得了最佳的平衡,不但音樂作品獲得廣泛的、特別是音樂界同儕的認可與支持,促成了至少一個新樂種的成形,還能夠在商業上也獲得成功,擁有不斷提供最好的演出與錄音室作品的資本。匆促也證明了樂團要能獲致長久的成功,必然是來自於所有成員出自於各自的個性與選擇、努力貢獻的集體成果;而不是「某某與他的快樂夥伴」式的結合形式所能達成的。匆促長期的合作模式是:除了演奏之外,蓋迪.李與艾力克斯.里夫森負責編曲架構,並在尼爾.佩爾特為主負責的歌詞完成後,互相配合建構出主旋律。如同精良的齒輪組般,三人各司其職又精準的互相咬合,讓匆促的作品永遠都能具有「1+1+1 >3」的效果,樂團作品的品質呈現,遠超過團員們另外發行的個人作品內容。
尼爾.佩爾特在音樂上的個性是極度的嚴謹自持,對於其所專注的事物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這讓他的機車旅行總行程可以累積到接近五十萬公里,在本書中所騎的那輛BMW R1000RS還被美國機車騎士協會請去展覽;或是將源自於對「誰人」樂團的鼓手凱斯.穆恩狂野失控鼓擊的憧憬,轉變成每場現場演出中都會上演的鼓組獨奏大秀:每一個看似即興而成的敲擊,其實都是縝密思考後的結果;佩爾特會被取上「教授」的外號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這種類似完美主義的個性,也讓他的處事態度有些奇妙:對於里夫森與李兩位同甘共苦四十年的音樂夥伴,始終抱持著是「同事」而非「兄弟」的相敬如賓態度。在齒輪完美運作時,這確實能讓事情以就事論事、不抱私人情感的狀態順利運轉;但當遇到如同佩爾特體驗到的人生巨浪時,這樣的處事態度似乎已無法順利因應。所幸,如同我們在本書中將會讀到的:經歷了旅程中的種種考驗,佩爾特逐漸了解:人類唯有互助,才能克服難關,突破心魔;坦然接受他人的協助或許就是破冰的第一步。
音樂作品是否能打動人心,作品內容是否與作者的「人設」相同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聽眾若能藉由各種資訊來源理解到創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那麼當作品以確實「就像他會做出來的東西」的方式呈現時,自然就能達成作者期望達成的效果。從真實性的角度來看,尼爾.佩爾特的遠征不但療癒了當時的他,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而《蒸汽軌跡》專輯中的匆促,在團員個性的集體影響下,真誠的呈現了這項改變。真實呈現的誠懇音樂作品,或是字字血淚的公路文學,聆聽或閱讀的目的,都在期望受者能因此而獲致若干啟發。將本書與匆促的音樂作品,特別是事件發生前的最後一張專輯《回聲測試》(一九九六)與旅程告一段落後的《蒸汽軌跡》專輯搭配聆聽,應該更能有所啟發。
最後,我想以一段在二○一三年獲選進入搖滾名人堂的演說中,尼爾.佩爾特引用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名言作為總結。佩爾特掏心掏肺的寫下自己的悲痛與療傷,希望讀者能像聆聽匆促的作品一樣獲得啟發:
「藝術的至高目標就是啟發。你還能做些什麼?除了啟發人心之外,你還能做些什麼?」(The highest purpose of art is to inspire. What else can you do? What else can you do for any one but inspire them?)
內文 : 第五章 摩托車流浪漢的頭等艙
我相信我所看到的一切
我相信我所聽到的
我相信我的感覺
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圖騰〉(1),一九九六年
(1) 《回聲測試》專輯中曲目〈圖騰〉的歌詞摘錄。原文:I believe in what I see / I believe in what I hear / I believe that what I'm feeling / Changes how the world appears。
在我「總會有轉機出現」的信念中,那些微小但閃耀的希望火花,那些讓我沿著高速公路不斷前進的模糊想像中,是我腦海深處的一絲幻想,我可能會偶然發現自己的伊甸園。在我過去的旅行中,每當遇到令我著迷的地方時,我總是被吸引,幻想著在那裡定居一段時間。像是,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的一個村莊,加勒比海的一座小島,巴黎西堤島上的狹窄街道,塞倫蓋蒂平原上的帳篷營地。最近這種幻想對我來說特別有說服力,一個祕密的願望是發現一個美麗和平的地方,在那裡我可以永遠躲藏起來。
我聽說過一些故事,有人突然找到了他們想要度過餘生的地方,一個他們自己選擇的家,而不是他們註定成長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在某個地方,這樣的頓悟會發生在我身上。但看看上面我給出的四個天壤之別的地方――高山村莊、熱帶島嶼、歐洲城市和非洲草原――我真的不認為會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一次滿足所有這些條件,但我仍然抱著希望,並在來到一個新地方時抱著這樣的想法。
在這次旅行中,尼爾森周圍的地區讓我第一次對我的想法心存希望。尼爾森本身是有著一種時髦氛圍的小鎮,被森林覆蓋的山脈――這是我「靈魂風景」(2)最常見的反映――所包圍。對有些人來說,海岸代表他內心的世外桃源,有些人則是沙漠中的山丘,還有些人是繁華的城市,但對我來說,我喜歡山中的森林湖泊――就像洛朗山脈的湖畔小屋,這並非巧合,我已經離開那兒一個月了,每當我允許自己回想那裡時,我就已經開始想念它了,但它並不能滿足我目前的幻想;我正漫無目的地尋找一個新的靈魂風景,一個沒有被過去聖誕節的幽靈所困擾的世界。
(2)靈魂風景意指通往內心世界的視覺之門,是一個珍貴的符號,讓你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
在一片沉重的陰雲下,高速公路從尼爾森往北一路沿著庫特內湖的長臂延伸,我想像自己在低沉的雲層下划船,划了一里又一里,我躁動的思緒在船槳穩定又強而有力的忘我節奏下得到安撫,然後飄回到我在霧氣縹緲的常青樹林中的孤獨小屋,在火爐旁看書打盹。
然而,我很快就把這些幻想放一邊,因為路況需要我全神關注。雨開始從那些低矮的雲層降下,在蜿蜒的三十一號公路順暢地騎了一個小時,穿過了一百公里逐漸惡化的沙土和碎石路面後,最後在鱒魚湖縮減成一條又長又窄、泥濘的單行伐木道,周圍是被砍伐後留下傷痕累累的山。當我慢慢地應付狹窄的彎道,在水坑、岩石、路溝和碎石護堤中小心翼翼地選擇車輪行走的最佳位置時,雨繼續傾盆而下,在這段距離中我只看到了另外兩輛車。我本來想在某個地方停下來吃早餐,但那條路上什麼都沒有,最終我放棄了這個想法在雨中繼續前行,沿著一條不知道有多長的危險軌跡緩慢前進,最後我有一種把自己縮進殼裡的感覺,讓我根本不願在任何地方停留。
搭上渡輪,船上載著我和數量驚人的汽車和房車穿過上箭湖,看來他們走了一條更文明的路同樣抵達這個地方,相較於我跟我的車滿身泥濘、狼狽不堪,他們的車異常乾淨。我向北騎到灰熊鎮加油,然後轉入多雨、繁忙的加拿大橫貫公路,小心翼翼地與濺起水花的卡車和開車漫不經心的房車保持距離。當我爬上看不見峰頂的羅傑斯山口(3),我感到寒冷穿透了我的皮衣和雨衣,打開了加熱背心和握把,絕望地看著前面的路,思考著一首歌名――「雲朵掛在我的車把上」(並不是說我在考慮寫歌,但我一定是留有那種對歌詞節奏的內在反應)。
(3)羅傑斯山口是穿越英屬哥倫比亞塞爾扣克山脈的高山。
在過去幾年裡我曾開車和騎自行車穿過羅傑斯山口,現在是騎摩托車,但我還沒有看到傳說中被白色山峰圍繞的景色。不過它在照片上看起來很美。路邊的幾隻麋鹿是那天唯一的風景。
班夫的自然魅力也被蓋住了,但不是被雲和雨遮住。與尼爾森相比,這個曾經如詩如畫的落磯山脈小鎮已經完全被旅遊業吞噬,街道兩旁盡是俗氣的紀念品商店,路上更是擠滿了汽車、房車和無數的旅遊巴士。
班夫溫泉酒店有著城堡般的外觀,室內有種古老莊嚴、甚至可說是富麗堂皇的氛圍,但它給人的感覺就像阿拉斯加的旅遊巴士酒店一樣沒有人情味,像工廠。「原野風光」的誘惑已經被包裝得面目全非,體驗後發現它不僅暗淡無光,而且完全空洞。
走進飯店的亞伯達餐廳,我被它的廣闊嚇了一跳,然後是成群結隊的巴士旅遊團,他們的大圓桌上插著編號的旗子,我注意到他們大多數似乎是日本人。一個由吉他、鋼琴和鼓組成的三人樂團正在舞台上演奏,當我認出他們演奏的歌曲時,不禁笑出聲來。〈壽喜燒〉是六○年代初的一首熱門歌曲,我一直認為它是日本音樂的滑稽模仿,然而,這首歌獲得了一輪聽起來很真誠的掌聲。隨著樂隊繼續演奏其他吉普賽國王、艾靈頓公爵和比利喬的曲子,每隔三首左右就有一首完全不熟悉的庸俗歌曲—從隨後熱烈的掌聲來看,顯然是日本流行歌曲。
吃了一頓像樣的海鮮濃湯、炙烤鮭魚和楓葉巧克力果凍當晚餐之後,我躲到了朗朵酒吧的舒適椅子上喝了一杯咖啡、一杯干邑白蘭地和一支菸(啊,這些C開頭的字!),在低矮的雲層下看著岩石懸崖和森林覆蓋的山谷。鋼琴家正在演奏〈回憶〉,這是洛伊.韋伯的感傷作品,而且我認為他有很好的機會可以順著目前的曲目接續彈奏德布西的〈阿拉貝斯克〉,這是我最喜歡的雞尾酒鋼琴曲目,但他沒感應到我的心靈請求。
最佳賣點 : 有些人旅行,是為了放鬆。
有些人旅行,是為了逃離。
而尼爾.佩爾特騎上摩托車,是為了活命。
當你失去了一切,唯一能做的,就是出發。
★
騎過九萬公里,用輪胎丈量人生的意義,只為學會重新活著,走出最深的悲傷。
從北極圈到貝里斯,獨騎九萬公里的療癒之路
在風、沙、孤獨與星空之中,療癒與重生悄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