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憑什麼! 全方位解析撼動世界的韓劇、電影、K-POP、條漫與時尚 | 誠品線上

韓流憑什麼! 全方位解析撼動世界的韓劇、電影、K-POP、條漫與時尚

作者 金炫敬 羅莎莉.金 (Rosalie Kim)/ 主編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韓流憑什麼! 全方位解析撼動世界的韓劇、電影、K-POP、條漫與時尚:BTS、BLACKPINK、《魷魚遊戲》、《寄生上流》、《我獨自升級》…韓流如何攻占全球各大影視、音樂排行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BTS、BLACKPINK、《魷魚遊戲》、《寄生上流》、《我獨自升級》……韓流如何攻占全球各大影視、音樂排行榜,顛覆以往由西方主導流行文化的局面?韓流的盛況空前,不僅是粉絲的狂歡,更是文化、政治、歷史與科技共同交織創造的奇蹟!旅歐韓裔策展人,廣邀傳播與流行文化研究、人文社會學者,攜手指導TWICE等偶像明星的最強K-POP 編舞家、朴贊郁《下女的誘惑》《分手的決心》電影御用造型師、YouTube亞太地區藝人關係總監……等從業人員,深入內幕,解碼現象級潮流的成功密碼,探索韓流如何從地方崛起,橫掃亞洲、風靡全世界!在歷史的視野下,韓流文化的崛起彷彿一齣高潮迭起、令人屏息以待的高張力戲劇;從1950年代韓戰後被形容為「地表最貧窮的國家」(GDP甚至輸北韓),南韓在短短半個世紀內便迅速興起,不僅在經濟上締造「漢江奇蹟」,更成為引領潮流的超級文化強國!如今,無論打開Netflix還是各大串流平台,韓劇、韓國電影總是穩居排行榜前列,影響力早已突破亞洲,成為全球現象。甚至在2021年,牛津英文辭典收錄26個與韓國文化相關的詞彙,從「hallyu」(韓流)、K-drama(韓劇)、manhwa(韓漫)……到「hanbok」(韓服),無不顯示其在全球語境中的巨大影響力。這股現象級的文化風潮,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歷史背景與運作機制?英國V&A博物館亞洲區策展人羅莎莉‧金(Rosalie Kim)匯集全球韓流研究專家,探討影視、條漫、音樂與時尚等領域的內涵,揭示韓國如何將文化資源化為撼動全世界的強大力量。綜觀韓流崛起的敘事,也等於見證了一個國家如何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威權走向民主、從亞洲小國走向科技與文化大國的故事!深受韓流文化影響的我們,除了懷抱著對韓流奇蹟的讚嘆與欽羨,更可以冷靜剖析其背後政治博弈、經濟投入與文化輸出的深層內涵。無論是狂熱的韓劇迷、Kpop粉絲,還是對文化研究感興趣,甚至是從事內容產業、希望解讀「韓國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的人們,都能在本書中得到無盡的啟發與洞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熱烈推薦林侑毅|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韓國文史學家、韓中口筆譯者陳慶德|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世宗學堂助理教授彭紹宇|作家「席捲全球K-pop、K-drama、K-hanbok到k-beauty,這本書娓娓道來K字是如何立基、煉成、發展與未來憧憬,一本研究韓流軟實力的學者、關心韓流文化的讀者,值得深讀的好書。」──陳慶德(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世宗學堂助理教授)「這本書首先回顧了韓國流行文化的歷史,從朝鮮王朝晚期(1392-1910)一路講到當代,並緊隨展覽的主要部分進行展開……然而,我們有機會融入更多深入的研究或無法在展覽中詳細探討的故事。這些內容通過學者、粉絲、策展人和行業內部人士的多重視角來呈現,包括K-POP編舞家Lia Kim以及負責設計《原罪犯》中崔岷植經典髮型和《親切的金子》中李英愛爭議性紅色眼影造型的化妝師宋鍾熙。」——《富比士》(Forbes)「韓流的故事與國族建構的敘事相契合……韓國對變化的速度和趨勢的敏銳度,使其成為新電影、化妝品、時尚風格、電子遊戲及社交媒體平台最受歡迎的測試地之一。」——《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主編|金炫敬(Rosalie Kim)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亞洲部門韓國藏品的策展人。她擁有建築與哲學背景,關注的領域包含數位時代韓國當代文化、工藝與設計的形成。在加入英國V&A博物館之前,她曾在韓國與歐洲擔任建築師,並曾在倫敦金斯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領導建築師工作室。作為在歐洲成長的韓國人,金炫敬對於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展示韓國文化感到自豪,並運用展覽等方式,希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交流。2022年策劃的展覽「Hallyu! The Korean Wave」在V&A博物館開幕,全方位展示韓國流行文化的興起與席捲全球的影響力。譯者黃瑜安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畢,從事影視字幕、書籍等各類型的翻譯工作,譯有《我逃離的帝國》、《疫苗商戰》、《香港日記》、《隱形天賦》與《中國任務》等。工作邀約請洽:[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英國V&A博物館館長序 贊助單位序 前言:韓流崛起韓國文化與軟實力 韓流:軟實力與政治 數位韓流:從電競到韓國流行音樂韓劇、條漫與電影 邁向《寄生上流》之路 條漫:從網路漫畫到串流影音 電影妝髮:尋找合適的關鍵字 韓流的難題:從《魷魚遊戲》看全球熱潮下的矛盾韓國流行音樂與粉絲社群 不只是挪用與欣賞:K-POP 風靡世界的跨文化力量 踏入新世界:K-POP粉絲文化與全球南方的公民行動 K-POP舞步的魅惑魔力:專訪排舞家Lia Kim K-POP的虛構宇宙:MV的符號與隱藏線索 K-POP與YouTube 剛柔並濟:K-POP的陽剛美學韓國美妝與時尚 韓國美妝的崛起:現代韓國美容的新世紀 韓服:韓國傳統與當代時尚服飾 韓國街頭時尚 韓國流行音樂風格 注釋 作者簡介 致謝 圖片來源 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韓流憑什麼! 全方位解析撼動世界的韓劇、電影、K-POP、條漫與時尚
作者 / 金炫敬 羅莎莉.金 (Rosalie Kim) 主編
簡介 / 韓流憑什麼! 全方位解析撼動世界的韓劇、電影、K-POP、條漫與時尚:BTS、BLACKPINK、《魷魚遊戲》、《寄生上流》、《我獨自升級》…韓流如何攻占全球各大影視、音樂排行榜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083694
ISBN10 /
EAN / 9789865083694
誠品26碼 / 2682956733003
頁數 / 24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 * 26 * 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韓流崛起

在人們的記憶中,南韓經歷了迅速的發展,從一九五〇年代中期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一路躍升為二十一世紀初領先全球的文化強國。在過去二十年間,南韓充滿活力又多采多姿的流行文化引起了全球觀眾的想像力與關注。配合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的大型展覽,本書以韓流為主題,探討這股源自南韓(以下稱為韓國)的驚人流行文化浪潮。
這是一個國家從「貧窮到富裕」的故事,其特點為具有潛在風險的策略與創新以及「快點、快點」(ppalli-ppalli)的精神,速度在此扮演了關鍵角色。從一九九〇年代末期開始,韓國電視劇與電影在亞洲各地日益流行,到了二〇〇〇年代中期,韓流藉由韓國音樂產業的蓬勃發展開始在全球打響知名度,同時全球也見證了網際網路、社群媒體以及 Z 世代的誕生。韓國將大量資源投注在文化領域,希望藉由投資資訊與通訊技術(ICT)和文化產業來重拾經濟信心,在政府的支持和私營企業的資助下,韓國透過文化的「軟實力」促進其國際地位的提升。正如作家洪又妮(Euny Hong)所言,韓流已成為「現代史上全球規模最大、最迅速的文化典範轉移」。本書不僅透過文化歷史學家的觀點來講述這個故事,也讓推動韓流發展的業界人士一同訴說這個故事。本書分為幾個部分,第一部分強調政治、科技以及商業模式的轉變,其他部分則探討韓劇與電影、韓國流行音樂與其粉絲社群、韓國美妝與時尚,揭開《寄生上流》與《魷魚遊戲》、防彈少年團(BTS)與 BLACKPINK 如何主宰世界的祕密。但首先,我們必須介紹韓流的起源,突顯韓流的發展歷程以及韓流形成前的強烈對比。

Oppan Gangnam Style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五日,韓國創作型歌手兼製作人朴載相——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 PSY——在 YouTube 上推出了他朗朗上口的歌曲〈Gangnam Style〉,從此締造了歷史。他那令人腎上腺素飆升、色彩鮮艷的音樂錄影帶和古怪的騎馬舞在一夕之間爆紅,打破多項銷售和觀看記錄,啟發了無數的模仿作品,並獲得許多著名獎項和來自全球的追蹤者。截至二〇一四年五月,這首歌在 YouTube 上的觀看次數已突破二十億次,迫使所有者 Google 重新調整其播放計數器:「(我們)從來沒想過影片的觀看次數會超過三十二位元整數⋯⋯但那是在我們遇到 PSY 之前。」儘管 PSY 因為扮演西方種族刻板印象下的滑稽亞洲跟班而遭受抨擊,並被北美媒體斥為「怪異事件」,但 PSY「讓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了南韓」。
除了在全球大受歡迎之外,這首歌最重要的是對韓國的物質主義追求做出了社會文化評論,尤其是那些渴望成為時髦江南圈子一份子的「裝模作樣者與夢想成名者」。如今,位於漢江以南的江南區已成為首爾最迷人、最富裕的區域,但我們很容易忘記在四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貧困、荒廢的稻田,河岸兩旁座落著空蕩蕩的混凝土公寓。

從日本到美國的文化帝國主義
經歷了兩個世代的發展,韓國大部分的農村土地與風景已被科技城市的混凝土高樓大廈所取代,反映出韓國從依賴農業、林業以及漁業的經濟體系迅速轉型為以數位、服務為主的經濟體系。如今,韓國社會存在許多次文化,先進科技和整型手術與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薩滿教和儒家儀式共存。一九九〇年代初,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張慶燮(Chang Kyung-Sup)提出「壓縮現代性」(compressed modernity)一詞,以解釋這些矛盾與時代錯置現象如何源自於經過壓縮、突兀的現代化歷程,而非逐漸成熟所產生。7韓國長期以來的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價值觀建立在新儒學思想的基礎之上,並承襲自五百多年來的朝鮮王朝統治(1392-1910),但這些價值觀卻在一夕之間面臨新規範與外來政策的刺激,韓國社會幾乎沒有時間去消化與真心接受。
相反地,二十世紀的韓國發生了一連串迅速發展的災難性事件,首先是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江華島條約》(1876),隨後是《日韓合併條約》(1905-1910),揭開了殖民時期(1910-1945)的序幕。這段時期的韓國在社會政治上屈從於日本統治,並被迫接受日本文化的同化,目的聲稱是讓韓國與現代世界接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獲得解放之後,韓國再次淪為冷戰下的犧牲品。一九四五年,韓國領土被同盟國任意以三十八度線一分為二,北方由蘇聯托管,南方則由美國托管。冷戰的對立最終導致韓戰爆發(1950-1953),繼而演變成殘酷的意識型態代理人戰爭,摧毀了朝鮮半島。由於尚未達成和平條約,嚴格來說,北韓和南韓至今仍處於戰爭狀態。儘管韓戰涉及了五十八個國家,導致兩百五十萬人喪生,並促使新成立的聯合國盟軍指揮部(United Nations Command)首度實施軍事干預,這場戰爭仍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Forgotten War),原因是美國軍方的媒體審查制度、公眾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戰爭的厭倦,以及重要性被越戰(1954-1975)所掩蓋。
在這種急劇轉變的背景下,朝鮮王朝時期備受大眾喜愛的當地民間文化逐漸被另類的娛樂形式所取代,這些娛樂形式既令人著迷,又令人厭惡。在殖民地時期,日本版本的現代歐美音樂(統稱為爵士樂)傳遍韓國,日本的流行音樂也是如此。韓國模仿這些外國旋律、翻譯並混用其中的歌詞(與今日的韓國流行音樂並無不同),甚至賦予全新的詞語,後來孕育出現在被稱為「韓國演歌」(teuroteu、trot、ppongjjak)的韓國音樂類型。一九二七年韓國第一家廣播電臺 JODK 成立、一九三三年韓國第一家音樂錄音室 Okeh 成立,再加上一九三〇年代廣受歡迎的留聲機逐漸普及,在在促進了這種新的音樂風格。
電影在十九世紀末首次從美國傳入韓國,到了一九一〇和一九二〇年代,隨著商業電影院的增加,電影逐漸受到市場的歡迎,當時主要放映進口的歐美電影和日本公司在當地製作的宣傳材料。在這段時期出現了以韓國人為主角、由韓國人執導並為韓國人製作的電影,題材為民間傳說或當地故事。其中一個例子是由羅雲奎執導的《阿里郎》(Arirang, 1926),其愛國主義風格與導演的反殖民立場讓當地觀眾為之振奮。
這些新的娛樂形式拓展了韓國的世界觀,並透過反映當時影響許多韓國人生活的現實變化,引發了對殖民現代性的意識。從電力和汽車的普及,到咖啡館和百貨公司的出現,城市正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現代女孩和男孩」選擇西洋服飾和髮型,享受著被多數韓國社會視為輕浮與頹廢的生活方式,此時的韓國仍受到新儒學倫理的影響。因此,韓國對新的流行文化接納程度不一,反映了對日本引入的殖民現代性所抱持的複雜態度。
一九三九年二戰爆發後,殖民地政府禁止西方音樂與電影的流通,進而鞏固了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的文化強權地位,直到一九四五年韓國光復為止。殖民統治結束後,南韓在強烈的反日情緒中努力找回自己的身份與文化。一九四五年,韓國開始禁止日本電影、音樂以及漫畫等文化商品的輸入,此一禁令直到半個多世紀後的一九九八年才解除。
美國透過在韓國軍事基地的表演以及駐韓美軍廣播電台(American Forces Korea Network, AFKN)的廣播服務,取代日本成為影響南韓文化的主要力量。為了提振美軍士氣,美國聯合服務組織(United Service Organization, USO)安排了各式各樣的公開電影放映會與演唱會,例如一九五四年好萊塢名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為美國第八軍團演出 ,以及一九六三年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在「八百位韓國與美國軍方高層」面前為沃克山莊度假村(Walker Hill Resort)揭幕。這種軍事娛樂巡迴演出也為韓國的表演者提供了固定收入,他們也以此作為在本地與國際間發展音樂事業的跳板。他們透過翻唱西洋歌曲來取悅觀眾,有時唱著他們幾乎聽不懂的歌詞。金氏姊妹花(The Kim Sisters)便展現了從美國軍營到拉斯維加斯的成名之路,她們以其「異國情調」的東亞外型以及出色的音樂才華征服了美國觀眾。這些樂團展現出美國所帶來的成功結果,成為美國政府凝聚民意的管道,藉以支持美方在韓國的軍事目標。儘管如此,金氏姊妹花、韓國小貓(Korean Kittens)以及 Add 4 等早期樂團成了先驅,為未來世代的韓國藝人在海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九五〇年代也為韓國電影的黃金年代揭開序幕。當時觀眾急需電影作為逃避現實與娛樂的來源,到了一九五四年,韓國本土電影公司獲得政府的財政獎勵,目標是提升電影的產量和觀眾人數。事實證明,這項措施大受歡迎:上映的電影數量不斷增加,吸引了破紀錄的觀眾進場,更多的電影公司和電影院相繼落成,以滿足龐大的需求。年輕導演致力於創作當代主題的電影,如文化頹廢、社會不平等以及女性解放,體驗著韓國五十多年來未曾享有的自由。一九五三到一九六〇年代初期,韓國拍出了一系列經典電影,包括大膽前衛的《自由夫人》(Madame Freedom,韓瀅模執導,1956年);被導演奉俊昊譽為《寄生上流》前身的《下女》(The Housemaid,金綺泳執導,1960年);描繪疏離脆弱景象的《誤發彈》(The Aimless Bullet,兪賢穆執導,1961 年);以及人道主義作品《馬夫》(The Coachman,姜大振執導,1961年)。《馬夫》成為第一部獲得國際肯定的韓國電影,贏得一九六一年柏林影展(Berlin Film Festival)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同一時期,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與彩色技術融合,為觀眾帶來生動且身歷其境的體驗。導演申相玉首次採用這些技術拍攝《成春香》(Seong Chun-hyang, 1961)——改編自備受喜愛的民間故事,主題為道德和忠誠的愛情——栩栩如生地呈現了色彩繽紛的服裝設計與佈景。這部電影的大獲成功,確立了一種受歡迎且收益可觀的電影類型,促使片廠在整個一九六〇年代持續製作大量的歷史史詩片。

軍事統治與文化保護主義
韓戰引發了政治動盪和經濟不穩定,為一九六一年朴正熙少將策劃的政變提供了合適的條件,為長達二十年的獨裁統治揭開序幕。他接管南韓時,南韓被視為破敗的第三世界國家,比北韓還要貧窮,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低於海地、衣索匹亞和葉門,比印度還要低四〇%」。朴正熙的軍事政權急欲推動南韓快速現代化與經濟復甦,在日本殖民企業的基礎上,南韓也得到歐洲、美國以及日本在財政與基礎建設方面的支持,隨後南韓也在一九六五年恢復與日本的關係。政府很快確立了出口導向、以重工業為基礎的經濟方向,以彌補疲弱且有限的國內市場,同時也挑選了一些政府認為可靠且具有發展性的公司,以支持其雄心壯志。正是在這個時期,財閥——如三星(Samsung)、LG 和現代(Hyundai)等大型家族企業集團——崛起。這些財閥受惠於財政優勢與政治關係,吸引不少外國資本並擴大其貿易量。從一九六〇到一九八〇年代,這些公司成為韓國快速現代化和工業化的主要動力,促成了「漢江奇跡」。
隨著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朴正熙政府於一九六二年實施了《文化遺產保護法》。一旦被視為對韓國具有「高度歷史和藝術意義」的遺址、紀念碑和技藝將受到保護,並獲得「重要有形/無形文化財產」的稱號。這一系列的政策不僅是為了保護韓國的文化遺產,更將目標放在重建韓國的國家認同,擺脫日本殖民時期的影響,期望恢復韓國文化與歷史的自豪感,同時確立朴正熙政權的權威。政府的雄心壯志清楚體現在一九六八年揭幕的李舜臣將軍雕像,這項十七公尺高的作品是由「愛國先賢立像委員會」)委託製作的第一項作品。這位海軍名將是韓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爭英雄,因在壬辰之戰(1592-1599)中擊潰規模更大的日本艦隊而備受尊崇。朴正熙下令將這座「日本人最害怕的人物雕像」矗立在世宗(Sejong-ro)上,也就是直通往景福宮的大道。景福宮曾經是朝鮮皇權的搖籃,後來在殖民時期遭日本人佔據與全面的控制。朴正熙將自己的形象——挺身而出對抗日本的韓國軍事領袖——與李舜臣將軍連結起來。
朴正熙認為,流行文化的目的是推廣道德與愛國價值,而非用來娛樂大眾。他反對日益湧入的歐美流行音樂與伴隨而來的嬉皮文化,認為其「放蕩」的視覺畫面與訊息不僅威脅到當地文化,也挑戰了他個人的權威。由於越南戰爭、與日本恢復經濟關係以及消費文化成長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韓國正處於動盪時期,為了避免異議份子出現,朴正熙在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五年間匆忙宣布了一連串倫理委員會與審查法規,旨在扼殺表達自由與反國家行為。其中包含《輕犯罪法》,該法禁止男性留長髮、女性穿迷你裙;韓國廣播倫理委員會則禁止一系列所謂的煽動性歌曲與歌詞。 與此同時,電影製作也成為受到國家嚴密監控的大規模工廠。重量不重質的作法促使低成本電影興起,同時也帶動了更多類型電影的發展,包含喜劇與文學改編電影。維新改革(1972–1979)對社會施加愈來愈多的限制,無情地鎮壓反對意見,確立了朴正熙的終身任期,隨後更強制納入政治宣傳,加上當時電視時代的來臨,使得韓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在一九七〇年代初逐漸沒落。
一九六〇和一九七〇年代,收音機和電視在韓國變得愈來愈普及。執政者將這些科技視為控制與宣傳其反共與現代化思想的絕佳工具,而觀眾則在生活條件改善(例如全天候使用電力)之際,將這些科技視為家庭娛樂的來源。經濟實惠的 Goldstar A-501 收音機是自一九五九年以來第一部由韓國本土設計、製造的收音機,後來成為重要的產品,讓人們能夠隨時了解當時瞬息萬變的社會政治環境。電台也開始播放《山茶花女士》(Camellia Lady, 1963)等扣人心弦的廣播劇,隨後更衍生出同樣大獲成功的電影與原聲帶。
起初電視機是財富的象徵,但在這幾十年間,電視機的數量持續增加,從一九六二年的八千臺增加到一九八〇年的將近六百萬臺 ,同時在一九六〇年代,韓國廣播公司(KBS)和文化廣播公司(MBC)等許多公共與商業電視廣播公司相繼出現。電視成為客廳的重心,家家戶戶都圍繞在電視機前收看國家審查通過的綜藝節目、美國電視劇、韓國戲劇與電影。一九六九年,政府解除了禁止廣播公司藉由廣告獲利的禁令,促使韓國電視劇在一九七〇年代崛起。電視製作的水準隨之提高,廣播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更加白熱化。當時由東洋廣播公司(Tongyang Broadcasting Company)製作的《夫人》(Assi, 1970)是重要劇集之一,描繪一名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艱苦生活,背景為殖民與戰後時期。這部連續劇非常受歡迎,甚至在播出時會出現一句警語,請觀眾 「在觀看本劇集前,請先確認門已妥善鎖好以避免盜竊,並關掉水源。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很少有電視劇觸及非傳統或進步的主題,目的是避免政府以道德為由進行審查。
到了一九七〇年代末期,電子業逐漸成為主導性的出口產業。由於電子業被視為具有競爭力與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長遠來看將帶來可觀的利益,因此獲得政府的支持。在一九八〇年代邁向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 工業生產逐步轉向更精密、技術密集的電子工業產品(如半導體)。同時,三星、現代和 LG 等財閥以及大專院校也致力於該領域的研發,使韓國成為全球重要的先進技術生產國與消費國。

首爾走向世界——踏上民主之路
朴正熙的軍事政權隨著他在一九七九年十月遇刺身亡而突然告終,但很快就被全斗煥領導的另一個獨裁政權所取代。一九八〇年五月惡名昭彰的光州起義是全斗煥殘暴統治下最令人痛心的時刻之一,從此深深烙印在韓國人集體記憶裡,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光州大屠殺。在美國軍方的默許下,全斗煥的武裝傘兵無情鎮壓了由學生和工會領導的民主示威,這些示威者呼籲民主改革並結束戒嚴令。新聞自由和人權受到嚴格的壓制,反美情緒也在韓國人民之間蔓延。直到七年後,韓國才在中產階級壓倒性的支持下發起一九八七年劃時代的「六月起義」示威運動,推翻獨裁統治,逐步取消審查制度,讓韓國穩定踏上全面民主化的道路。
為了從上任初期留下的災難性形象中東山再起,全斗煥政權將目光轉向流行文化。如今,流行文化不僅僅是政治宣傳的工具,更成了轉移焦點的手段,將公眾無心監督政治,同時也為人民提供宣洩沮喪之情的出口。除了取消宵禁和解除髮禁等措施外,政府還實施了一套稱為「3S」的文化政策,也就是體育(Sports)、性(Sex)以及螢幕(Screen)。一九八〇年代見證了許多體育界的重大發展,包含一九八二年職業體育聯盟(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的誕生,以及一九八六年由韓國主辦的第十屆亞洲運動會(10th Asian Games),該項賽事被視為一九八八年第二十四屆夏季奧運會(24th Summer Olympic Games)的預演。儘管在奧運籌備期間,韓國政府被控貪污,而且江南區激進的都市更新計畫導致大批民眾無家可歸,但這場盛會仍然是韓國現代史上重要的轉捩點,也讓韓國首次以民主與經濟發達國家之姿登上國際舞台。最終,一九八八年的夏季奧運成為慶祝的場合以及人民引以為傲的成就,帶領韓國走出韓戰的陰霾,展現出嶄新的國家形象。
一九八〇年後,彩色電視的銷售量急遽成長,使得這些比賽和體育賽事都受到密切關注。彩色電視的出現加速了消費主義文化的萌芽,華麗、色彩繽紛的廣告讓消費者忍不住掏錢購買商品。電視劇的藝術水準也得到提升,更加生動的布景、服裝以及色彩豐富的化妝都掀起了新的潮流。同一時期,錄影機在家家戶戶迅速流行,錄影帶出租店和非法錄影帶市場也跟著蓬勃發展。由於全斗煥政權對性的態度較為開放,色情電影在低迷的時期逐漸主導錄影帶與電影產業的發展,有些電影甚至直接製作成錄影帶。然而,一九八〇年代後半期情況開始出現轉變,韓國電影產業見證了重大的立法變化,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外國電影市場的自由化。自一九八六年起,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獲准在韓國直接發行電影,除了不受任何數量限制,也不需經由當地的中介機構,嚴重危及了已經式微的國內電影產業。
在音樂方面,青少年是新的文化消費者,他們透過活躍而有組織的粉絲社群發揮力量。趙容弼是韓國第一位擁有粉絲社群的藝人,他的粉絲自稱為「歐巴的部隊」——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今日的 BTS ARMY。趙容弼涉獵不同的音樂類型,從復古搖滾到韓國演歌,從民謠到爵士,他用日語為日本聽眾演唱歌曲,並在海外舉辦演唱會,包含中國和紐約等地。隨著年輕文化、彩色電視以及可攜式卡帶播放器的結合,一九八〇年代的舞曲大放異彩。受歡迎的綜藝節目和以選秀比賽為主的電視節目讓大眾認識了年輕、有魅力又時髦的歌手,他們精湛的舞技特別吸引青少年。同步編舞、現代時尚、以美國流行音樂為藍本的樂曲為韓語的「流行歌曲」(gayo)賦予全新的概念;在此之前,「流行歌曲」指的是韓國演歌、搖滾樂或民謠。這些動感十足的表演與前幾代的流行歌曲表演大相逕庭,以前的表演者會在台上唱歌或演奏樂器,很少在舞台上四處移動。引領這股潮流的藝人包含三人男子團體消防車(Sobangcha)與金元萱,後者經常被稱為「韓國瑪丹娜」、「舞后」或「性感天后」。與許多同行不同的是,金元萱在一九八六年年僅十七歲出道之前,先經由她身為著名經紀人的阿姨訓練了三年,是當代韓國流行音樂練習生的前身。在這個時期,韓國有更多受過教育、具備技能的女性開始投入勞動市場(包含持續成長的電子業),但歧視與不平等的現象仍屢見不鮮。在這種背景下,女歌手的形象(以及廣義的韓國女性形象)往往被設計成符合父權社會想像下不具威脅性、順從的角色。金元萱的品牌形象以及她從端莊到性感的多元曲目打破了這種社會規範,為女歌手的多樣化發展鋪路,卻也引來了物化女性的批評,就像日益滋長的情色電影文化一樣。

韓流序曲:壓迫、抑制、釋放
二十世紀的韓國經歷了一連串的暴力壓迫和令人發狂的壓制措施。一旦擺脫了日本佔領與軍事統治,韓國經歷了快速的現代化,這無可避免地影響了韓國的文化認同。在中產階級消費主義不斷成長的背景下,韓國在傳統價值觀、未解的現代性意象以及顛覆性的新殖民文化影響之下,塑造出新的自我。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在韓國文化認同形塑與產業發展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正如同他們策劃了韓國經濟的快速復甦。朴正熙的軍事政權建立了一系列以文化保護主義為基礎的五年漸進式計劃與政策,並以審查制度作為監控生產的主要工具。後來的政府根據其政治或經濟目的,修正或取消了這些計劃與政策,並逐漸解除審查制度。儘管到了一九九〇年代,韓國的民主制度日漸成熟,經濟發展也逐漸走向新自由主義,但國家仍然持續介入文化領域,只是這次政府的立場從監管機構轉變為支持私人企業的全球野心。
與此同時,隨著新的藝術自由、都市居民購買力的提升,以及可攜式音樂播放器、電視和個人電腦等家用電子產品的蓬勃發展,音樂、戲劇以及電影等文化產業也逐漸擴張。一九九四年,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票房超過一百五十萬輛現代汽車的銷售利潤,這個消息並沒有受到金泳三政府(三十年來第一個文人政府)的忽視。政府承認文化產業所帶來的龐大經濟潛力與出口價值,這些產業提供了提升韓國國際形象的機會,並可作為推動韓國文化外交的籌碼。在親身經驗並學習了美國的軟實力部署後,韓國意識到可以透過吸引力而非武力來發揮影響力。
大約在同一時期,以前只供大學與研究機構使用的網際網路開始對所有人開放。韓國認為過去因未及時跟上工業革命的腳步而遭致殖民統治 ,因此急於擁抱數位革命,並在早期投資於網際網路和資訊與通訊技術。一九九六年至二〇〇一年間,韓國政府的重點在於拓展高速網際網路基礎建設、為全國百分之三十的人口提供免費的網際網路培訓,並發展行動通訊技術的研發,以建立資訊與通訊技術產業的基礎。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韓國經濟一蹶不振,促使新一代的失業族群將他們的精力與知識轉移到資訊科技產業上,最終促使韓國經濟從危機中迅速復甦。二〇〇一年,韓國提前全額償還了五百八十億美元的國際貨幣基金(IMF)紓困貸款,同時被譽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高速網際網路技術的典範,在「網際網路使用的數量與質量上」都居於領先地位。
在危機之後,金大中政府重新評估了韓國的經濟和金融運作模式。由於新興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政府開始將重心遠離製造業,優先發展以網際網路、知識和技術為本的經濟體系,並將重點放在文化產業,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出口成長四倍」的目標。
韓國的歷史軌跡描繪出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促使韓國培養了非凡的韌性。在追求生存與繁榮的慾望驅使下,韓國學會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韓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當時文化政策、創意產業和數位技術的結合,為韓國發展成精通科技的文化強國播下了種子,並在二十一世紀初的社群媒體與數位文化時代領先群雄。韓國打破傳統、混合各種影響力,並制定出自己的規則,如今已成為挑戰全球流行文化潮流的先鋒,同時也持續強化自身的軟實力。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BTS、BLACKPINK、《魷魚遊戲》、《寄生上流》、《我獨自升級》…
韓流如何攻占全球各大影視、音樂排行榜,
顛覆以往由西方主導流行文化的局面?
韓流的盛況空前,不僅是粉絲的狂歡,
更是文化、政治、歷史與科技共同交織創造的奇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