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叫我怎麼教小孩? 給未來世代的第一本性別教育課 | 誠品線上

這樣叫我怎麼教小孩? 給未來世代的第一本性別教育課

作者 徐賢柱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這樣叫我怎麼教小孩? 給未來世代的第一本性別教育課: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哭?女生的眼睛要大一點才漂亮?男生應該念理工,女生適合讀語文?只不過摸一下孩子還要徵求同意?面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哭?女生的眼睛要大一點才漂亮?男生應該念理工,女生適合讀語文?只不過摸一下孩子還要徵求同意?面對性別偏見、數位暴力與社群霸凌全面入侵的現代,養育一個「書讀不好沒關係,至少不會亂問候別人媽媽的孩子」到底有多難?💬 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談身體界線?💬 不知道如何糾正孩子的偏見又不傷他自尊?💬 覺得這世界對女兒太危險,對兒子要求太多?作者長年身處於教育現場,從單身到成為媽媽,從學校教師到兩名孩子的母親,她逐漸意識到「性別教育」其實是全人教育,唯有健全發展才能守護孩子健康成長。從浴室、書包、啦啦隊、YouTube到髒話……她用實際可行的方法,陪大人和孩子一起理解什麼是「性別意識」。 有人可能會說:「光是育兒就已經夠累了,居然還得學習什麼性別意識嗎?」但以下的情境是否經常讓你困擾:〈性別意識情境1〉✦當孩子在球場上看見穿著清涼的啦啦隊員,詢問「為什麼這些姊姊要露出肚臍,穿這麼短的褲子不冷嗎?」的時候,你該怎麼回答?〈性別意識情境2〉✦當孩子被其他人評價外貌而感到受傷、自卑時,你該怎麼給予適當的鼓勵?〈性別意識情境3〉✦當孩子在學校突然被同學親了臉頰(或是去親同學的臉頰),事後你該怎麼應對?〈性別意識情境4〉✦當孩子擁有獨立的數位裝置,沒辦法逐一檢查所有觀看內容的你,該怎麼讓孩子聰明而健康地觀看數位內容? ▍自尊感UP,偏見OUT!性別意識敏感度最高的冰島,同時也是全球幸福指數高踞第三的國家。透過這本書,養育者可以從旁引導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價值觀,提升自我價值感,並培養出幸福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熱愛所擁有一切的知足力★不帶各種偏見的包容力★強大的共情能力孩子不需要完美的大人,只需要願意和他一起思考的大人。讓我們一起長出眼光,看見偏見是怎麼滲透日常,並從日常中開始理解如何平等的看待世界。【同場加映】☑每堂課皆附有涵蓋心理到生活環境的「性別意識敏感自我檢測清單」☑同步推薦關於性別意識的親子共讀經典繪本書單&主題讀物☑繪本讀物經審定確認,皆有在台灣出版販售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審訂】諶淑婷〡作家、性平教育講師各界名人齊聲推薦(按首字筆劃排序)凡妮莎│凱娜棉條品牌總監吳盈慧(海倫)│行行出老母共同創辦人 沈雅琪│神老師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魏瑋志(澤爸)〡親職教育講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徐賢柱畢業於清州教育大學,自二〇〇九年起於首爾擔任小學教師,主要負責高年級導師工作。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逐漸察覺到學生間的暴力性、歧視弱勢、性騷擾及網路霸凌等問題的嚴重性。在子女陸續出生後,開始思考「我能否好好養育孩子?」之際,展開了新的嘗試。參與女性家庭部選定「像我的童書」教育文化事業的選書委員活動,並結合身為教師與家長的經驗,以「性別意識敏感繪本」、「以繪本啟動性教育」、「繪本育兒」等主題進行演講。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性別意識敏感在育兒過程中的重要性,辭去國小教職後,以自由作家與倡議家的身分專注於寫作及演講。同時共同執筆《今日童書》系列,介紹性別平等主題的兒童、青少年圖書,推廣性別平等理念。審訂簡介諶淑婷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狗貓和小孩,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一百萬個親親》。合著《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遜媽咪交換日記》《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晨讀10分鐘:酷少年故事集》等。譯者簡介黃千真嚮往興趣與工作結合的生活,在職場打滾一大圈依然懷念在首爾專心進修韓文的日子,為了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積極透過韓文接觸各種領域,過著每天與文字打交道的譯者人生。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提升性別意識敏感的教養法 第1堂課〡在驟變的世界中,父母要做哪些功課為什麼我們需要「性別意識敏感」?愛心媽媽和養育者媽媽的研究報告 為什麼用特別講座取代性別教育會失敗? ☆性別意識敏感居家檢測清單第2堂課〡在學齡前,剷除偏見的種子「妹妹」 、「雞雞」這些詞適當嗎? 當你難以啟齒孩子是怎麼出生的小女生一出生就是長頭髮嗎?不要再分男生色和女生色! 男童便斗是必要的嗎?「兒子叫我買粉色亮片書包給他尊重邊界,才能認知安全狀態 可以一起洗澡到什麼時候? 「唉,沒有女兒真可憐。」☆幼兒童教室環境檢測 第3堂課〡上小學後,培養健康的性價值觀與自尊感髒話背後的性別敵意小心「公主」⸺明確的嫌惡表達? 為什麼「性別二分法」很危險?「洗碗機阿姨」與平等語言生活朋友之間也存在權力關係 我們應該從性教育書籍中讀懂什麼?以避免旁觀的教育取代預防加害、被害 關於那些偉大卻不被認可的家事 正常家庭與低出生率的反思 大眾媒體對孩子世界的潛在影響 不必刻意舉辦月經派對或夢遺派對☆更深入探討性別刻板印象 第4堂課〡數位時代的性別意識敏感課你今天又沒經過孩子同意拍照了嗎? 與其禁止孩子接觸YouTube,不如引導他們健康觀看 教導孩子警惕網路上的讚美與誘惑 如何淘汰充滿偏見的繪本? 如何讓孩子正確看待「紙片人」藝人的審美風潮? 第一次性經驗:十二項健康原則 後記 我們正站在岔路上

商品規格

書名 / 這樣叫我怎麼教小孩? 給未來世代的第一本性別教育課
作者 / 徐賢柱
簡介 / 這樣叫我怎麼教小孩? 給未來世代的第一本性別教育課: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哭?女生的眼睛要大一點才漂亮?男生應該念理工,女生適合讀語文?只不過摸一下孩子還要徵求同意?面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733127
ISBN10 /
EAN / 9786267733127
誠品26碼 / 2682956706007
頁數 / 25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1.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提升性別意識敏感的教養方法

「書讀不好沒關係,但希望至少能長成不會亂問候別人媽媽的孩子。」當醫師告訴我懷的是兒子時,腦中首先浮現這樣的念頭。過去在首爾擔任公立國小教師時,最棘手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在教室裡將嫌惡發言當作日常的孩子,他們甚至以此為樂。
當初選擇國小教師這條路,是因為覺得這是「適合女生的職業」。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我感到困惑。在教育大學學到的是如何教好每一科,但實際在教室裡面對的,卻是無止盡的人性教育與生活指導。原以為教師的責任是用愛包容孩子,執行精心設計的教學法,但這些期待在現場轟然倒塌。學校真正需要的,是比課程更高比例的精力投入於矯正行為與諮詢。
二〇一〇年代智慧型手機逐漸普及,學生之間的言語暴力與對弱者的歧視也愈發嚴重。擁有手機與未擁有手機的孩子之間,彷彿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社群網路上的霸凌、觀看並模仿扭曲性別價值觀的媒體內容、將人類物化及他者化等現象入侵學校的課堂。
然而,並非所有學校或學生皆如此。儘管學校也進行了不少預防教育,但校園暴力最嚴重的時刻,往往涉及性別議題、權力關係,以及數位文化下的歧視行為。
誰需要這本書?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受偏見和歧視弱勢的文化影響,好好長大呢?」
身為教師,同時也是母親,我為此陷入更深層的煩惱。加上繼老大之後,第二胎也是兒子,我成為兩個兒子的媽媽,肩上的責任感倍增,不對,應該說是二的平方倍數的責任感,我的肩頭感到更加沉重。即便無法將孩子培養成樣樣精通「媽朋兒」(編注:韓國的流行語,意思是「媽媽朋友的兒子」。近似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我也不希望他們成為不懂何謂暴力、隨意傷害他人的人。
「雖然生兒子並非我的選擇,但為什麼養兒子的壓力這麼大呢?」當我將這些煩惱分享給好友和同事時,才發現養育女兒的媽媽也有她們的憂慮。
一位朋友說:「我很羨慕你生了兒子。我只有兩個女兒,但對女人來說,這個世界實在太危險了,有太多日常生活中的事需要擔心。相比之下,養兒子似乎比較讓人放心吧?」
這讓我意識到,不論我是女性還是母親,根據孩子性別不同,煩惱的種類也有所差異。但這種差異真的自然嗎?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在這個出生率極低的時代,我要為選擇生養孩子的父母致上敬意,同時也對在韓國養育孩子的父母深表同情。在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裡,為了讓孩子在人性、學習與體驗中成長為幸福的人,需要注意的事情多到令人頭疼。
但我相信,沒有任何一位大人會反對「希望孩子能幸福長大」這句話。然而,要讓孩子幸福長大,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是成績優異、賺很多錢,還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身為教師,我會在教室裡觀察學生,哪個孩子真正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呢?而在養育孩子之餘,我也不斷思考:作為一個在這個時代共同成長的大人,已經歷過童年的我們,可以給下一代留下什麼禮物?
我希望孩子們能成為身心健康、熱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能包容他人、沒有偏見且具備高度共情能力的人。而這些特質的基礎,我認為源自於對性別意識的敏感。因此,我相信這本書可以為有著以下煩惱的人帶來一些幫助:

 雖然重視學業,但更看重人品的人。
 不論是兒子或女兒,都希望好好養育孩子的人。
 想了解如何與兒童和青少年建立親密關係並珍惜他們的大人。
 曾經因為生下非期待性別的孩子而感到失望的父母。
 不希望男孩迎合「男子氣概」這類普世價值觀的人。
 願意去理解各種偏見的形成原因,並厭惡歧視與差別待遇的人。
 為女兒在這個世界中的安全感到擔憂,並苦思解決方法的父母。

以及,最近感覺男性也逐漸受到歧視的人。
雖然父母無法決定孩子的性別,卻能決定孩子出生後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使用的詞彙和指導方式,可能會毀掉孩子,也可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我以教師的身分指導孩子時,深知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往往是家長的教育觀念。
不論是養育女兒或兒子,性別意識敏感的育兒方式,或許能為所有家長提供一些啟發。
當有人問我:「你不是養兒子嗎?」
「你之前不是老師嗎?」
「你不是女人嗎?」
我認為,若僅憑單一標準去評價他人,這就是偏見的開始;若只從單方面立場談論或預期某件事,則是偏見的結果。
我不僅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愛著所有孩子的教師,同時是某個家庭的大女兒、某位男性的伴侶、市民、消費者及文化享受者。我身負多重角色,擁有複合性的主體性認知。此外,我還是個非常敏感的人。這裡所說的敏感,不是指神經質或挑剔,而是能迅速察覺微妙差異、歧視與暴力的能力。
敏感有什麼好處呢?作為影響教室裡孩子們的教師、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養育孩子的家長,以及媒體內容的消費者,我能夠更敏銳地做出判斷,並努力以包容他人的姿態生活,這都得益於我的敏感特質。
在家中,我常對孩子們說:「這是偏見。」當他們看漫畫時說「隊長都是男生」,或說「粉紅色是小女生喜歡的顏色」,我都會用這句話提醒他們。

如果想養育沒有偏見的孩子……

第一次不是我生氣,而是孩子因為「偏見」這個詞發火。那是在大兒子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去遊樂場,看見一個揹著幼兒園書包的小男孩和他的奶奶。那男孩原本在觀察螞蟻,卻冷不防伸腳踩死了螞蟻。
男孩得意地對奶奶說:「奶奶,因為我是男生,所以我不怕螞蟻!」
大兒子目睹後跑向我,悄悄對我說:「媽媽,那個人說了帶偏見的話。就算是男生也可能有害怕的東西啊,而且螞蟻才不是需要害怕的對象,它只是一條寶貴的生命,不應該隨便殺死吧?」
聽到孩子這麼說,我感到非常震驚。雖然我經常會使用「偏見」這個詞,但沒想到這樣的教養方式竟能直接影響到孩子。我不禁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力量,一個具備正確價值觀的成人,其言行舉止會以多種形式影響每個家庭中的孩子。
如果你覺得六歲小孩有這樣的發言很自然,不讀這本書也無妨。但如果你對孩子怎麼會有這種想法感到好奇,那麼,接下來我將分享我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對某些人來說,這些故事可能簡單易懂;但對另一些人而言,也可能是令人頭痛的議題。
我可以明確地說,未來養育子女將越來越困難。在這個充滿厭惡與分裂的世界裡,此書將提供讀者如何判斷偏見與歧視的性別意識敏感相關線索。
有人可能會問:「我知道性別意識敏感很重要,但這能當飯吃嗎?」
性別意識敏感並非只是單純的價值觀,而是切實能「當飯吃」的重要能力。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二〇二二年世界性別平等指數排名,全世界性別意識敏感度最高、被認為兩性最平等的國家是冰島,而且已連續十三年穩居第一。令人驚訝的是,冰島國內生產毛額(GDP)排名世界第六,比韓國高出約兩倍(以二〇二一年數據為準)。幾乎不帶性別歧視與偏見的冰島,女性經濟參與度也很高,國家競爭力也隨之提升。有趣的是,冰島在全球幸福指數排名更高踞第三名(John F. Helliwell, Richard Layard, Jeffrey D. Sachs,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3”, 2023.)。
性別意識敏感能當飯吃,也與幸福息息相關,正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透過閱讀本書,你將逐步了解性別意識敏感並非專為男性或女性而存在,而是為了讓我們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而設計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教育方式能幫助孩子成長為沒有偏見且幸福的人。那麼,你準備好邁出第一步了嗎?

試閱文字

內文 : 小女生一出生就是長頭髮嗎?
  「喔?女生也來啦?」
  那是我送就讀幼兒園的五歲孩子去足球教室的第一天,這是看到一個頭髮剪到耳下,飄著一頭短髮正在跑來跑去的孩子時,出自於幾個大人口中的話。
此時,短髮孩子的媽媽說,「他不是女生,是男孩子。」
  也曾經出現過這種狀況。
  有一次看到朋友養的貓咪,貓咪的臉部線條鮮明,外型十分出眾。
  我也不自覺讚嘆地說:「貓咪真的長得好帥喔,是公的吧?」
  然後聽到了這樣的回答,  「牠是母的,但真的很帥吧?只看臉很難判斷貓咪的性別,但我想不只是貓,人應該也差不多吧?」
  我真是扼腕,單憑一張臉判斷性別這件事發生得過於自然,也才讓我發現自己連在動物身上都套入了相同的先入為主。
  假設有人給我們以下任務:「請在上學路看著前往學校的同學們,區分女學生及男學生。」
  我們應該會用頭髮長度、衣服款式、書包顏色、制服是裙子還是褲子等標準來判斷性別吧?因為短髮、長髮、綁髮等是一般女學生的樣子,頭髮剪到看得到耳朵則大都是男學生的樣子。
  那我們來想像甫出生的新生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吧。皺巴巴的皮膚、很難被稱做頭髮的胎毛緊黏著頭皮,頭型一覽無遺。有的寶寶甚至也沒幾根毛,不管是男嬰還是女嬰都是如此。
  這種稀疏造型大概會維持到兩歲前,這時如果有要外出,家長也會替女孩戴上粉紅色或蕾絲髮箍,這個做法是為了避免聽到路過的大人說出「哇!很大將軍喔!很帥!」這類並不想聽到的評價。但男孩卻不用為了凸顯性別特徵,特別戴上藍色髮箍或有足球的髮夾,除了不用特別做任何事,在聽到「真漂亮,是女兒嗎?」問題時,也只要笑著回答是兒子就好了。
  在女孩子覺得戴髮箍不自在,會開始試圖拆下來或用語言表達抗拒時,就會開始讓孩子把頭髮留長,因為這是我們印象中女孩子的基本形象。相反地,男孩子都會定期去髮廊修剪頭髮,即使是在同一天出生的雙胞胎兄妹或姊弟身上,也可以看到同前面所言的性別刻板印象。
  網路育兒論壇會上傳的問題也大部分是類似狀況。
  「是女兒,但眼睛不漂亮,長大應該要帶她去割雙眼皮吧?為了準備整形手術費,該開個定存了。」
  然後就會出現很多這種留言。
  「我們家也是,嗚嗚,怎麼偏偏眼睛像爸爸。」
  「我們家孩子的臉型不好看。」
  「長大後可能會長出雙眼皮,先等等吧。」
  「最近很流行單眼皮啊,單眼皮也很美!」
  「聽說很多都會趁國中放假時帶去割,我也這麼打算。」
  但卻找不到半則「居然在評價小孩子的外貌嗎?別評了吧!」這類發言。
  畢竟身處於會對眼前所見事物賦予重要價值的社會,也可能會自然出現這種煩惱。但怪的是卻不會看到「兒子鼻樑好像太塌了,長大後應該要帶他去手術吧?男人的鼻子就是生命啊。」這種對比的煩惱。
  看著兒童及青少年的外貌,判斷哪個特定部位再改善會更好是件危險的事,因為孩子還在持續長大,外貌也不是能用來做絕對評價的特質。特別是大人們對孩子做出「你眼睛再大一點會更漂亮」的評價時,呈現的語意是對孩子的存在表示遺憾,只會破壞孩子的自尊感,而最大的問題在於,評價外貌通常是在女孩子身上更明顯。

  在我們的社會中,最明顯展現出缺乏性別意識敏感的部分就是對女性的外貌評價。
  請看以下命題,選出你覺得尷尬的句子:
 既然是女生,長得漂亮會更好。
 既然是人,長得漂亮會更好。

  當主詞是「女生」的時候,看起來還挺像樣的,但在替換成「人」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呢?如果想檢查某句話是否正確,把「人」或「人類」替換「女生」、「男生」後是否還能成立,是一個很好用的判別標準。
  那下面這句話呢?
 身高矮的男生沒用。
 身高矮的人沒用。

  「漂亮」、「帥氣」是客觀且絕對的價值嗎?不是的,因為漂亮或帥氣只是一種感覺,並不是評價某種項目的結果值。「漂亮」的評語也會延伸為對女性或弱者的性客體化。所謂「性客體化」是指為了滿足特定主體的性欲望,將對方的人性化剔除,以事物或物品的型態再現。
  「媽媽,那個姊姊為什麼讓人家看到她的胸部?」這是孩子看到掛在地鐵螢幕門上的遊戲廣告裡的女性所說的話,那位女性的衣著也是相當奇怪,看她手中拿著武器,應該是外出打仗的戰士,但盔甲卻只擋了胸部以外的部位。那個坦然露出的胸部還畫得比臉還大,搭配要展現曲線美的清涼下著,成套登場。
  要是廣告中登場的人物真的是必須善於打仗的角色,那她肯定要穿著能保護身體所有部位的服裝,不可能會發生把女性最脆弱的地方之一的胸部露出來這種事,而且脫離現實的尺寸呈現,以及光滑的大、小腿,更容易讓看到這張圖的人產生以下偏見:
  「女人的豐滿胸部就是她的魅力點。」
  「不管從事何種職業,乳溝和美腿最重要。」
  「女人的小腿就是應該沒有肌肉突起,腿就是要又瘦又光滑。」
  「纖細的腰身就是女性化的象徵。」

  廣告登場的角色是將女性形象理想化的極端範例,並沒有實際擁有這種身材的人類,不只是廣告,在各種媒體中也常能看到過度凸顯女性身體的例子。
  基於相同脈絡,曾有位身為運動品牌廣告代言人的知名運動員,他拍攝的畫報也蔚為話題。那位選手因為多年訓練,擁有一副全身肌肉都非常結實的身體,經常使用腿部的運動項目特性也讓選手的小腿肌肉十分突出,但妙的是,穿著短褲拍的畫報照片原檔和實際採用的宣傳照片有很大差異。只要有腿部彎曲的照片,他的小腿肌都被用修圖軟體修掉了。世界第一的運動明星拍攝的夏季畫報,所留下的不是猶如勳章一般的小腿肌,而是人為製成的光滑曲線美,當然,這位選手是位女性。
 性客體化會讓視線變得如此扭曲,並非聚焦於個人身上所擁有的特性,反而投映出想怎麼被看待就怎麼做、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意圖。我們期待看到的運動明星形象,應該是他在賽場上努力的帥氣面貌,而不是因為性別而有不同描繪與想像的典型形象,不是嗎?

☆沒有人能從外貌評價解脫
這種允許性客體化的世界大部分都對女性有害,但也會對男性產生負面影響,因為男性在看待女性時,可能也會不自覺用理想外貌作為標準去評價他人。此外,即便不是所有男性都會物化女性身材,但也可能被當成是間接同意媒體呈現方式的人。
  「我覺得你削個下巴會比較好,去查一下醫院吧。」
  「只要小腿再細一點,穿裙子會很漂亮。」
  這不是在職場的性騷擾諮詢中心所收到的言論,而是我在讀教育大學時,親耳聽到男同學所說的話。雖然可能會有人想說「以後要當老師的人怎麼會這樣?」但當時的趨勢確實就是如此。
  光看在幾年前蔚為話題的知名大學群組性騷擾事件或性暴力事件就能知道,並不是很會讀書的大學生,或擁有高度社經地位的團體就擁有高度性別意識敏感,教育大學也是如此。
  對女學生的外貌評價早在進大學前的社群平台照片就開始了,接著在上課時間、社團活動、小組報告等,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就連女學生之間也自然會替對方打分數。
  「妳只要再減個五公斤就很美了吧?」
  沒有任何人可以從評價解脫,就連被選為每個科系最漂亮的女同學也是如此,但會分享這類評價的學生,也不是因為他們人品比較差,只是當時的氛圍是可以這麼做,也必須這麼做的緣故,因此才會出現毫無問題意識,對他人外貌品頭論足的發言。
  那聽過無數外貌評價的女學生該往何處去呢?為了取得飲食調節藥,去知名診所看診;為了減肥,去健身房運動;時時刻刻都執行著對身體有害的極端節食,有時還會在放假回來的開學時,發現有些人好像哪裡變不一樣了。這些嘗試也不是對成為好老師會形成正面影響的自我開發,因為這如果是要成為「真正老師」的修練,那男學生就會一起參與了。女學生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在被過度要求的外貌壓力下所無法避免的消極行為罷了。
  我也很喜歡美麗的人事物,但我覺得這個要求對象並不能是人類,特別是孩子們,因為孩子並不是為了讓誰開心而出生,不是為了在誰眼中看起來好看的存在。
  如果你也同意不管人類怎麼出生都該獲得尊重,那從現在起,請別再說出評價外貌的話,因為外貌並不是我們出生時可以自己選擇的。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哭?
女生的眼睛要大一點才漂亮?
男生應該念理工,女生適合讀語文?
只不過摸一下孩子還要徵求同意?
面對性別偏見、數位暴力與社群霸凌全面入侵的現代,
養育一個「書讀不好沒關係,至少不會亂問候別人媽媽的孩子」到底有多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