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tart: How China Became a Great Power
作者 | Oriana Skylar Mastro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新竄起者: 破解中國巧妙的霸權之路:就像滿手錢的「暴發戶」,想要構築前所未有的強權「爆發路」─唯有靠「新竄起者戰略」!亞馬遜冠軍暢銷書,美國印太戰略專家劃時代之作 |
作者 | Oriana Skylar Mastro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新竄起者: 破解中國巧妙的霸權之路:就像滿手錢的「暴發戶」,想要構築前所未有的強權「爆發路」─唯有靠「新竄起者戰略」!亞馬遜冠軍暢銷書,美國印太戰略專家劃時代之作 |
內容簡介 就像滿手錢的「暴發戶」,想要構築前所未有的強權「暴發路」──唯有靠「新竄起者戰略」!亞馬遜冠軍暢銷書,美國印太戰略專家劃時代之作!嶄新洞見,突破性分析,以22個案例、16張圖表,完整破解中國崛起的三套組合拳。★人類史上,從沒有一個國家像當代中國一樣,迅速致富、迅速崛起。從貧窮落後到暴發戶,從模仿貓到強龍,中國只花了三十年,就讓世界從「單極」走到「雙極」。★它企圖在國際舞台上創造出一種「中國式競爭」,顛覆西方優勢的遊戲規則,防止內部崩潰。中國的這套「竄起者戰略」,就像新創企業一樣,善於利用「模仿、利用、創新」三大法則,撒大錢,開大路,擴展灰色地帶,削弱國際反彈,改變世界強權的崛起方式。★28年內,國防預算增加780%;軍用AI、超高音速技術,均已超越美國。對外輸出人民監控技術,以最小代價招攬其他國家靠攏;獨特的「經濟制裁」風格,不必動用武器,脅迫他國就範。★當巨獸竄起已成定局,全球該如何應對?三十年後,世界又會走向何處?◆「拆解中國戰略競爭的破壞性本質,為我們指明了未來的方向!」──美國前印太司令部司令 戴維森上將(Philip Davidson)◆「深具說服力的分析,值得閱讀、辯論與實踐的著作。」──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 麥馬斯特(H.R. McMaster)★★__就像滿手錢的「暴發戶」,必須構築一條前所未有的爆發之路。 美國政治學家、印太司令部的戰略規劃官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綜合專家訪談、精密數據,以及權威性中文資料,提出嶄新思路,終於破解中國絕無僅有的強權竄起模式──利用其他大國忽略的地緣政治機會,造就新興強權地位。 梅慧琳彙整出16張完整圖表,剖析為什麼資源相對弱勢,中國卻可以瞬間與美國平起平坐。舉例22個「經濟制裁」行動,分析同樣愛用「經濟制裁」脅迫他國,中國和美國的風格有何不同?★★__新竄起者國家,既像暴發戶,又像新創公司。 竄起者(upstart),在英文中同時具有暴發戶、新貴的意思,意指一個從低位突然崛起、取得權力、財富或地位的實體。 這一詞彙常帶有貶義,形容那些被認為自大、傲慢或咄咄逼人,最近剛開始從事某種活動並成功,卻未對前輩展現出應有尊重的人。 然而,梅慧琳所使用的「竄起者」術語並不完全是貶義,當「upstart」用來描述「新創公司」時,帶有中性意味。★★__竄起者策略,是一套國家戰略組合拳,共有三招: 【第一式】 模仿對手,依樣畫葫蘆 【第二式】 利用空隙,找漏洞鑽營 【第三式】 致力創新,另闢出蹊徑★★__竄起者策略,削弱國際反彈,鞏固黨的合法性,讓成功成為常態。◆例一:言猶在耳!結果後來…… 一九七四年鄧小平在聯合國演說:「中國永遠不稱霸。」「霸權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到處侵略、干涉、控制、顛覆、掠奪別的國家。」「如果中國政府哪一天也幹出這些事,那麼其他國家完全可以聯合中國人民一起反對它。」(詳見本書第三章)◆例二:訓練外國的安全部隊!降低自身的國防負擔…… 因應毒品暴力事件,中國在雲南設立了「湄公河聯合巡邏指揮中心」,持續與寮國、緬甸與泰國共同展開沿岸聯合巡邏行動。 至二○二○年十二月,四國已經在湄公河上合作執行了一百次聯合巡邏任務。 這些反毒巡邏行動大多是出於中國自身的利益考量,但其他國家不容易對中國提出批評。(詳見本書第三章)◆例三:對外輸出人民監控技術!招攬其他國家靠攏…… 中國開設了一系列網路審查訓練課程,已吸引來自至少三十六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參加。這類隱性審查技術比起直接切斷資訊更有效,因為使用者往往不容易察覺。 各國爭相尋求中國的專業知識、技術指導與物資支援。自二○○八年以來,已有至少七十五個國家採用中國的人臉識別系統、智慧警務等監控技術。連許多先進民主國家都趨之若鶩。(詳見本書第三章)◆例四:中國灰色地帶戰術!最小代價就能贏…… 政治體制促成中國的灰色地帶「三戰」策略,讓中國能在不承擔傳統戰爭代價的情況下,改變現狀、朝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確保中國軍隊能以最小代價贏得武裝衝突。(詳見本書第五章)◆例五:美國必須在台海情勢上突破創新!該怎麼做…… 美國關鍵的戰略目標應是摧毀中國將入侵部隊運輸、登陸並維持在台行動的能力;盟國應該投資於反艦飛彈、潛艦以及水雷等戰力。美國也需加強轟炸機機隊,以便向台海投射更強大的火力;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應加倍努力,在區域內爭取更多的駐軍基地與飛越權。(詳見本書結論)【亞馬遜冠軍暢銷書】◎亞馬遜冠軍暢銷書◎亞馬遜亞洲政治、比較政治學、政府事務三大分類榜冠軍暢銷書【本書特色】1. 亞馬遜冠軍暢銷書,開創性著作: 一推出即空降美國亞馬遜三項分類榜冠軍,獲得美國官方與學界一致盛讚。全書論證有力而完整,提出分析中國崛起的全新框架,全方位補足美國印太戰略盲點,被書評期刊《Choice》稱為「劃時代著作」。2. 軍事背景當紅學者,以多面向穿梭中國崛起現場: 作者梅慧琳為美國印太戰略專家,通曉外交、軍事、戰略、經濟等多面向議題,她綜合實務情境,引用商業文獻,完整解答中國崛起之謎,引經據典,內容豐富而多元。3. 完整情境,清晰圖表,一目瞭然: 全書以22個情境、16個圖表,解析「竄起者策略」的行動與背景,資料性豐富,敘事興味盎然。4. 回顧與展望30年,嚴謹又具興味: 提出立論清晰的框架,適合全球領袖、讀者、學者詳讀、辯證和實踐。【亞馬遜冠軍暢銷書,名家爆棚力薦!】◎「極具價值的一本書!呈現了中國競爭戰略具破壞性的本質。《新竄起者》清楚剖析印太地區相對權力的變化,以及美國能如何因應變化。眼下任務艱鉅,而梅慧琳的著作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菲利浦・戴維森上將(Philip Davidson),美國前印太司令部司令◎「對中美兩國的世紀競爭進行深具說服力的分析,明指美國及志同道合的夥伴應如何應對,維護和平與促進世代繁榮。《新竄起者》是一本值得閱讀、辯論與實踐於政策與戰略層面的著作。」──麥馬斯特(H.R. McMaster),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必讀之作!提供全新視角,幫助我們理解中國過去三十年如何建構國力。藉此,提供中國問題決策者更清晰的方向。」──史蒂芬・哈德利(Stephen Hadley),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罕見的著作,既嚴謹學術,又充滿趣味與力量。梅慧琳借助商業競爭文獻,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共產黨整體戰略的寶貴新框架。學生、學者與各層級政策制定者都應細讀本書,不僅了解中國過去三十年如何追趕美國,也為未來三十年美國競爭策略注入新動力。」──麥克.蓋拉格(Mike Gallagher),美國前眾議員◎「梅慧琳以銳利而睿智的分析,揭開中國挑戰美國外交、軍事與經濟霸權的戰略。中國的靈活三軌策略,讓它達成超級強權地位,同時削弱國際反彈,也鞏固了黨的合法性,並讓成功成為常態。」──白茜芙(Charlene Barshefsky),美國前貿易代表◎「充滿嶄新洞見與突破性分析,《新竄起者》為理解中國戰略思維與行動提供了一個清晰、精煉且引人入勝的新框架。是中國研究領域的傑出之作,也是人人必讀之書。」──易明(Elizabeth Charissa Economy),美國商務部前中國事務資深顧問◎「以企業競爭邏輯剖析中國追求大國地位的歷程,這一框架為中美關係提供獨特而深具啟發性的觀點。梅慧琳指出,儘管北京在某些方面以美國為榜樣,但更多時候它選擇不模仿美式的實力投射,以避免激起強烈反彈。我從她的分析中得到的啟示是:雖然中國的雄心不可避免,但美國若採取聰明的戰略,仍可將競爭引導至和平途徑,避免戰爭爆發。」──謝淑麗(Susan Shirk),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21世紀中國中心創始主席◎「以嚴謹的研究,挑戰了華府目前盛行的權力轉移與現實主義論述。」──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哈佛大學政府學系教授◎「一本全新且深具洞見的著作,重新詮釋中國崛起的過程,不論學界或實務界都值得細讀。」──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無論對學界或政策制定者來說,《新竄起者》都是極具吸引力的著作。」──湯瑪斯・曼肯(Thomas G. Mahnke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教授「劃時代著作!強烈推薦!對於希望更深入了解中國的學者與政策制定者皆具有極大吸引力。」──《Choice》書評◎「洞察深入、研究詳實。梅慧琳創新地揭示了中國挑戰強權的過程,並提出可行的對策思路。」──《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各界推薦 【海內外名家 齊力推薦】▷戴維森│美國前印太司令部司令Philip Davidson▷哈德利│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Stephen J. Hadley ▷麥馬斯特│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H.R. McMaster▷謝淑麗│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Susan Shirk▷易 明│美國商務部前中國事務資深顧問Elizabeth Economy▷白茜芙│美國前貿易代表Charlene Barshefsky▷李世暉│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張孟仁│輔仁大學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福澤喬│「Joel來談日本」粉專社群版主▷黎 胖│「黎胖」臉書粉專版主▷晏山農│文化工作者▷李文成│歷史作家、「一歷百憂解」粉專社群版主▷馬雅人│「馬雅國駐臺辦事處」粉專社群版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美國史丹佛大學弗里曼.斯波格利國際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重點包括中國軍事與安全政策、亞太安全議題、戰爭終結機制與強制外交。同時服役於美國空軍預備役,擔任印太司令部戰略規劃官。由於對美國亞洲戰略的貢獻,曾榮獲2016年與2022年「年度優秀個人預備役軍人獎」(Individual Reservist of the Year)。在多個國際權威媒體與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包括《外交事務》、《國際安全》、《安全研究》、《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戰略研究期刊》、《華盛頓季刊》等。著作《對話的代價:戰時和平談判的障礙》(The Costs of Conversation: Obstacles to Peace Talks in Wartime,康乃爾大學出版社,2019年),榮獲2020年美國政治學會(APSA)國際安全組頒發的最佳著作獎。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學士,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碩士與博士。譯者簡介邱鐘義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熱愛文字與歷史,希望能用文字傳達歷史之美。曾參與《不懂魔獸世界,你怎麼當主管》、《猶太教育的千年傳承》等書之翻譯。如對譯文有任何指教,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目錄圖表一覽導 論 中國崛起,晉身強權俱樂部一員第一章 竄起者策略第二章 中國外交政策中的模仿與利用策略第三章 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創新作為第四章 中國軍事戰略中的模仿與利用策略第五章 中國軍事戰略中的創新作為第六章 中國在經濟政策上的模仿與利用策略第七章 中國經濟政策中的創新作為結 論 強權競爭的啟示致謝註釋
書名 / | 新竄起者: 破解中國巧妙的霸權之路 |
---|---|
作者 / | Oriana Skylar Mastro |
簡介 / | 新竄起者: 破解中國巧妙的霸權之路:就像滿手錢的「暴發戶」,想要構築前所未有的強權「爆發路」─唯有靠「新竄起者戰略」!亞馬遜冠軍暢銷書,美國印太戰略專家劃時代之作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96535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9965359 |
誠品26碼 / | 2682951153004 |
頁數 / | 44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2.8 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導論 中國崛起,晉身強權俱樂部一員
三十年前,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像中國可以在經濟、全球事務和軍事領域挑戰美國。冷戰結束後,美國不僅成為史上最強大的國家,還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並在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九年之間達成經濟成長率年平均四%。美國建立了廣泛的軍事聯盟網路,其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中國十六倍以上。美國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導建立了一系列國際組織,並透過這些組織與盟友維繫全球主導地位。
相較之下,二○○○年的中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局面。當時,中國的經濟僅占全球GDP的三%,甚至低於法國。同一年,中國的手機用戶不到總人口的七%,而網路使用者的比例甚至低於二%。雖然中國擁有約四百萬人的龐大軍隊,但這更多反映了其「落後」的現狀,而非「實力」。由於裝備過時、訓練不足,中國幾乎不算擁有真正的空軍和海軍。當時,中國飛行員無法在海上飛行,更無法應對夜間或惡劣天氣。一九九九年,中國的第四代戰鬥機僅占總數不到二%,符合當代標準的攻擊型潛艇不到四%,水面艦艇也完全不具備現代化水準。事實上,中國海軍更像是一支「放大版的海岸警衛隊」,因為艦艇缺乏防空系統,巡邏時只能貼近海岸行動。中國的核武系統主要依賴固定式的發射井並使用固體燃料,極易在先制攻擊中就被徹底摧毀。冷戰結束後,北京在國際上依然處於孤立狀態,無法參與像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樣的國際機構,也未與包括南韓在內的多個區域強權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本書的敘述由此展開──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中美兩國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並希望縮小這一差距。在當時,美國處於無可挑戰的「單極」優勢地位,尤其在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美軍的軍事表現令人驚嘆,充分突顯出強大實力。自波斯灣戰爭以後,從江澤民到習近平,每一任的中國領導人都希望提高中國的實力,重塑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進而擺脫過去數十年來被強權壓制與羞辱的歷史。然而,對實力與影響力的追求並非中國行為的唯一動機──中國共產黨(中共)堅持以強有力的國家控制來維持其國內權力。同時,這種控制也塑造出獨特的「中國式競爭」,對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以及中國自身均造成一些困境。在新千禧年的開端,中國因國內因素,突顯出採取謹慎戰略的重要性。唯有如此,北京才能在美國主導的世界中競逐權力與影響力,且不至於因為威脅到華盛頓的利益而遭到強烈反制。
接下來隨著時間演進,中國出乎意料地「脫胎換骨」。二○一○年,中國經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甚至已超過日本、印度和德國經濟的總和。從一九九○年到二○一○年間,北京擁有的國際組織會員總數翻了一倍,並在聯合國(UN)等組織中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中國還在一九九○年代與二十八個國家實現了「關係正常化」。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中國從外交孤立蛻變成在全球舞台上擁有與美國相當的外交和政治影響力(根據某些衡量標準,甚至略為超越美國)。截至二○二一年,中國已成為一百二十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當中包含美國所有的印太地區盟友。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同樣令人歎為觀止。這得益於從一九九二年到二○二○年間增長了七百九十%的國防預算,如今中國的軍事裝備多數已達到現代化水準,這意味著從戰鬥機到反衛星雷射技術的任何裝備都已足夠先進,足以對最尖端的技術構成威脅。換句話說,中國現在能對世界上最先進的軍隊構成威脅,並有信心不會因技術與裝備上的劣勢而在交戰中失利。中國的核武力量現在具備生存能力,即使遭遇先發制人的攻擊,仍能保有足夠的核彈頭與投射系統以進行報復性核子打擊。二○一○年十月,中國測試了全球首枚高超音速核子飛彈,成為首個進行此類測試的國家,此舉促使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麥利(Mark Milley)對外表示:「他們已經從一九七九年的一支龐大而落後的農民軍隊,成長為一支在所有領域都極具實力的現代化軍隊。」確實,中國目前的科學家人數比美國多出約二萬人,且在過去二十五年內,每年平均的研發支出成長率達到十五%(相較之下,美國僅為三%),因此,中國在許多與戰爭相關的新興技術領域被認為比美國更加先進,例如人工智慧、高超音速技術以及量子計算。
傳統軍事指標同樣顯示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進步幅度之大。過去,中國飛行員無法飛越距離中國海岸線僅約四十英里的台灣海峽中線,而如今他們幾乎每天都在進行此類飛行任務。從二○二○年九月至二○二一年九月,中國軍機在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內進行了二百五十天的飛行活動,且入侵次數與參與飛機架數均呈現上升趨勢。早期,中國艦艇很少遠離本土海岸進行活動,但如今已在南海、東海和印度洋巡航。中國尚未擁有「藍水海軍」──即能在遠離本土的全球水域運作的海軍力量,但憑藉著位於吉布地的軍事基地及例行性的港口巡航,中國已經展現出一定的全球存在感。中國海軍目前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擁有三百五十五艘各式艦艇(不過在總噸位上尚未達到美國海軍的水準)。中國還擁有全球最大且技術最先進的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工程計劃,包括一種能擊中海上移動目標的反艦彈道飛彈(ASBM),這是美國目前尚未具備的武器。
為了縮小在外交、經濟和軍事實力上的相對差距,中國的戰略不僅需要具備效能,還必須極具效率。如果效率不足,中國將無法成功追趕,甚至可能面臨內部崩潰的風險。北京還必須設法避免引發美國的強烈反應,因為這可能摧毀其努力,抬高成本,甚至可能導致內部危機或觸發一場終結中國崛起的預防性戰爭。中國需要在實力最大化、霸主國(美國)的反應、國內穩定與繁榮之間找到平衡,並且必須靈活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與國內環境。答案在於一種「竄起者策略」。
竄起者策略
二○二一年三月,美國總統拜登的新任團隊前往阿拉斯加,首次與其中國對手會面。儘管會前雙方都抱持著高度期望,但此次會議的氣氛並不友好。中國方面無意聽取美國列舉中國在西藏、香港及新疆的人權以及外交政策上的一連串違反普世價值的行為。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更直接回嗆:「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以實力高人一等的姿態對中國說話。」
這場峰會中的表態雖然帶有一些表演性質,但楊潔篪的言論並非毫無根據。中美之間的相對實力差距已顯著縮小,甚至在某些領域,中國已經取得領先。如習近平在二○二二年十月的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所言:「我國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是如何試圖建立實力和影響力的?是哪些因素決定了北京採取的策略?本書提出我的答案:「竄起者策略」。「竄起者」(upstart,在英文中同時也有暴發戶、新貴的意思)意指一個從低位突然迅速崛起,取得權力、財富或地位的實體。這一詞彙常帶有貶義,形容那些被認為自大、傲慢或咄咄逼人,最近剛開始從事某種活動並成功,卻未對前輩展現出應有尊重的人。然而,我所使用的這個術語並不完全是貶義,當「upstart」用來描述「新創公司」時,帶有中性意味。「竄起者策略」的靈感來自商業研究中的競爭理論。儘管在國際關係中新興勢力及重大衝突相對來說較為罕見,但在商業上以新興手法顛覆整個行業以及導致企業破產的案例卻屢見不鮮,因此商業研究中已有成熟的研究傳統,透過大量案例的測試與修正,探討新興企業如何擊敗並取代老牌成熟企業。
我的「竄起者策略」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以競爭領域和新興強權的行動模式來定義:模仿(emulation)、利用(exploitation)和創新(entrepreneurship),簡稱「三E策略」。模仿是指一個國家在現有競爭領域中,用和既有霸權相同的方式進行競爭。大多數現有文獻關注這種競爭形式,認為有志成為強權的國家會以已被證明有效的方法建立和運用實力。第二個組成部分是利用,指新興強權在新的競爭領域採用類似於既有霸權的方法。例如,中國會在美國競爭力最弱的地方抓住機會──美國未積極參與或存在弱點的領域、國際秩序中的漏洞,或規範環境較弱的地方。最後一個組成部分是創新,涉及在新舊競爭領域中採取全新的方法。圖0.1中的維恩圖表示了這一策略的關係和區分。
探討商業競爭的文獻為每種方法的利弊提供了一些見解。例如,在某些領域,模仿可能是新興國家崛起最快且最有效的方式。模仿通常被視為「遵循既定規則」,這有助於新興國家在避免引發反彈或被其他強權制衡的情況下積累實力。然而,模仿也可能面臨高昂的成本且進展緩慢。在最壞的情況下,模仿可能因強權的競爭性反應而充滿風險。若新興國家在應對這些反應時欠缺競爭優勢,模仿策略可能最終成為徒勞的嘗試。
關於「竄起者策略」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利用」,商業領域中有些市占率低而企圖心強的競爭者,善加利用既有領導企業的盲點,擊敗他們而成為新的市場領導者。這樣的做法正是新興國家效法的對象。這一策略的實行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①存在可利用的盲點──既有霸權因忽視、欠缺能力或認為該領域增長空間有限而未積極參與競爭的領域;②新興國家在這些領域具有一定優勢。此時,新興國家便可採用已被證明有效的方式,但無需直接與既有霸權競爭。若新興國家在相關領域擁有競爭優勢,這是一種相對高效的實力構建方式。
最後一個組成部分──創新,也有其優勢。一種全新的方法可能不會被視為對既有霸權地位的直接挑戰,因此不會立即引發其他國家的制衡行動。儘管創新可能比模仿(已被驗證的方式)更具風險,但若成功,其崛起速度和效率可能遠比模仿更快。更具創意的策略還可能使新興國家在新的戰略領域獲得「先行者優勢」或充分利用其獨特的競爭優勢。成功挑戰領導者的競爭者往往能「以創意破壞根深蒂固的信念」,重新定義最佳建構與行使實力的方式。然而,創新並非毫無風險,這條道路並無明確的藍圖,採用不同尋常的策略也可能導致新興勢力的失敗。
從以上這項討論中,我們可以得出有五個主要因素會決定新興國家會採用「三E策略」中的哪一個:既有霸權策略的有效性、霸權對行為的最可能解讀、特定方法的效率(主要由競爭優勢塑造)、方法的侷限性以及是否存在差距與盲點。以中國的崛起而言,這意味著當中國評估美國的方法有效、模仿行為能使西方國家放心,且中國在相關領域具備競爭優勢以確保戰略效力時,往往會選擇模仿美國。例如,中國的外交推進、調解以及嘗試加入新的國際機構均屬於此類。當上述條件成立但中國因自身能力限制而無法直接參與競爭時,中國會意識到差距,並選擇在這些領域採行「利用盲點」策略。
新興策略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對中國的崛起最為關鍵。當中國認為美國的策略無效或是可能對黨造成風險,亦或採用美國的方法可能會引發強烈的負面威脅感時,中國便會尋求創新的實力建構途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會設計出一種新的方式來建立某種類型的實力,這種方式能夠充分利用中國的競爭優勢,並降低其弱點的影響。例如,中國建設商業港口設施,而非海外軍事基地,來保護其海外利益,或者訓練當地執法部門而非外國軍隊以謀求建立良好關係。
探討中國如何競逐強權地位
我們的敘述始於一九九○年代中期,這一時期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地緣政治崛起的起點。在此期間中國領導人做出關鍵的戰略決策,將目光從單純追求國內經濟成長拓展到國際舞台,著手構建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本書試圖透過深入分析二十二個案例,探討中國領導人如何在這些情境中做出決策,以實現特定的戰略目標。
這三十年(約從一九九三年至二○二三年)也與中國對自身發展軌跡的認知相吻合。鄧小平曾將冷戰後的三十年稱為「追趕」的時期,並強調「抓住機遇」的重要性。知名中國學者鄭必堅在二○○○年初提出中國「和平崛起」的概念,而在二○○三年溫家寶總理於哈佛大學演講後,官方文本和講話中開始公開討論中國的崛起。到新冠疫情爆發前夕,官方和學術界的評估已經普遍接受中國成功的縮小了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可以被視為一個強權。
最佳賣點 : 就像滿手錢的「暴發戶」,想要構築前所未有的強權「爆發路」
─唯有靠「新竄起者戰略」!
亞馬遜冠軍暢銷書,美國印太戰略專家劃時代之作!
嶄新洞見,突破性分析,
以22個案例、16張圖表,完整破解中國崛起的三套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