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與彩虹: 人類最古老的故事
作者 | Robert Blust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龍與彩虹: 人類最古老的故事:橫跨五大洲,解讀彩虹、龍與人類集體記憶的奧祕。重新發現龍的真實起點,聆聽遠古心靈的最初之夢。本書是場大膽的思想歷險,最終揭示出一條人 |
作者 | Robert Blust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龍與彩虹: 人類最古老的故事:橫跨五大洲,解讀彩虹、龍與人類集體記憶的奧祕。重新發現龍的真實起點,聆聽遠古心靈的最初之夢。本書是場大膽的思想歷險,最終揭示出一條人 |
內容簡介 橫跨五大洲,解讀彩虹、龍與人類集體記憶的奧祕。重新發現龍的真實起點,聆聽遠古心靈的最初之夢。在人類尚未擁有科學解釋的年代,一道突然出現、又迅速消失的彩虹,觸發了人們心底最深的敬畏與想像。這道彎曲絢爛的天橋,在無數文明裡,逐漸被賦予了生命,成為吞雲吐霧、飛翔於天地之間的神秘存在——龍。曾提出「南島語族源自臺灣」的美國知名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歷時四十年,走訪全球,蒐集了超過三百個族群對龍與彩虹的神話與信仰。在這本他病中完成、視為「一生最重要工作」的遺作中,他提出一個驚人的主張:龍,源自彩虹!透過語言學、人類學、民俗學與文化心理學等多種方式,白樂思帶領我們回到人類心靈的原點——在遠古時代,面對一條忽現忽隱的天空之蛇,我們祖先如何以想像與故事,編織出世界上最古老、也最普遍的神話。從東方到西方,從寒冷的北方到濕熱的熱帶,龍幾乎無處不在。即使相隔萬里,沒有聯繫,不同文明中的龍,卻展現出令人驚異的共通面貌。在書中,白樂思梳理了龍的普世特徵(如:與瀑布、雷電、寶藏、洞穴相連結)並且遍覽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的各類龍形象,揭示龍在各地文化中的共通點與微妙差異。他也記錄了不同族群如何將彩虹視為吞噬水源、影響天氣、守護生命之靈體,同時也詳述全球各地「指向彩虹」的禁忌與懲罰傳說——從印尼到墨西哥,從東非到北美,這些禁忌竟出奇地相似,無法只以文化傳播來解釋。最後,白樂思系統性地將龍與彩虹的各項特質逐一比對,有力地證明龍的形象起源,正是來自對彩虹的神話性理解與想像,為這個古老的謎題,提供了解答。本書是場大膽的思想歷險,最終揭示出一條人類共有的心靈之路,在現代科學與城市文明日益取代傳統信仰的今日,白樂思保存了那些幾近消逝的古老視角,並為「龍」這個符號找回了它源自彩虹的靈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白樂思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專精於歷史語言學、辭書學與民族學研究,尤其以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研究聞名於世,被譽為全球最重要的南島語言學權威之一。1940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成長於加州。1974年夏威夷大學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荷蘭萊頓大學,1984年起回到夏威夷大學,擔任語言學系教授,並於2005年至2008年間擔任系主任。他亦是美國語言學會(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會士。白樂思一生投入於南島語系的比較與歷史語言學研究,長年進行田野調查,親自調查了超過97種南島語言。他的學術足跡遍布台灣、馬來西亞、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太平洋諸島,尤其對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如邵語、阿美語、巴宰語、噶瑪蘭語、排灣語、賽夏語等)有深入研究。其代表作《邵語詞典》(Thao Dictionary)被譽為目前最詳盡的南島語系辭書之一;2009年出版的《南島語言》一書,則是迄今為止由單一作者撰寫、最全面系統論述南島語系的專書。他與考古學家彼得・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共同提出「出自台灣」(Out of Taiwan)假說,主張南島語族起源於台灣,對人類學、考古學與語言學界產生深遠影響。除語言學研究外,白樂思對於彩虹、龍與人類神話認知的關係也有跨領域的濃厚興趣,晚年歷經病痛,仍堅持完成跨越四十年心血的《龍與彩虹》,並視之為他一生最重要的學術遺產。2022年1月5日,白樂思因病辭世,但他對南島語言學與人類心靈史研究的貢獻,將持續啟發後世讀者。譯者簡介郁保林曾獲教育部翻譯學門獎學金留學法國,巴黎第三大學碩士、巴黎第四大學博士畢業,已出版多種著作與譯作。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李壬癸前言追思作者序謝啟 導論序論:從自然到文化的兩個階段1. 從彩虹到彩虹蛇 2. 從彩虹蛇到龍第一部分 龍第一章 龍究竟是什麼? 第二章 為什麼有龍?理論綜覽1. 龍的自然主義理論:神秘動物學2. 象徵主義理論的龍3. 新拉馬克理論:龍是一種原型4. 擴散理論5. 其他理論第三章 龍與瀑布1. 北美洲2. 加勒比海和南美洲3. 東南亞島嶼地區 4. 太平洋地區5. 非洲 第四章 龍與雷/閃電第五章龍的民族學1. 中亞、東亞地區2. 北美和墨西哥 3. 資料第二部分 彩虹第六章 彩虹究竟是什麼?1. 彩虹:既熟悉又迷離 2. 彩虹的描述3. 分佈情況摘要 第七章 彩虹的民族學1. 龍是如何誕生的?2. 彩虹的奧秘 3. 太陽雨 4. 彩虹禁忌第八章 一瞥光環1. 歐洲2. 古代近東第三部分 總結第九章 串連各點第十章 結論附錄引用書目
書名 / | 龍與彩虹: 人類最古老的故事 |
---|---|
作者 / | Robert Blust |
簡介 / | 龍與彩虹: 人類最古老的故事:橫跨五大洲,解讀彩虹、龍與人類集體記憶的奧祕。重新發現龍的真實起點,聆聽遠古心靈的最初之夢。本書是場大膽的思想歷險,最終揭示出一條人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985807 |
ISBN10 / | |
EAN / | 9786269985807 |
誠品26碼 / | 2682944265004 |
頁數 / | 42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5*23*2.2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在與朋友、同事和熟人討論自己撰寫這本書的計劃時,我得到各式各樣的反應。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個不應認真對待的玩笑,而另一些人則迫不及待本書出版。很少有人了解,或者今天仍不理解,促使我追溯龍之起源的路徑,並非直接是因為想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源於觀察世人看到別人手指彩虹時的反應。
時間始於1980年秋天,當時我是荷蘭萊頓大學的教授。根據荷蘭和印尼之間的雙邊協議,每年都會挑選五名印尼師範學院的教師前往荷蘭研習九個月,讓他們能在那裡專研語言學這廣泛學門中的某一分支,以提升他們的專業資格,然後再回到印尼擔任大學教師。選拔過程一開始面對的是個較大的教師團體,他們先在國內接受基本指導,然後接受審查,再選出五名能前往歐洲接受更深入培訓的幸運兒。
本人參與這些遴選過程的其中一項,被派到坐落在印尼西爪哇省山區、風景優美茶園中一個名為杜古(Tugu)的小社區。1980年9月30日至11月1日期間,我的任務是向大約三十名印尼教師講授歷史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即語言隨時間變化的科學研究),而這些教師則來自這一廣袤而多樣之島國的各個地方。我的講座(以印尼語講授)每天約佔六個小時,中間有午餐時間,如果天氣情況允許,下午或傍晚還會舉行一場熱烈的羽毛球比賽。我在那裡前後待了一個月。有次午餐休息的時候,我們當中有人冒著細雨在戶外排隊等待供餐,突然有道燦爛的彩虹從山頂劃過了天際。我本能地向站在我前面的某人指了指彩虹。他以極有禮貌的態度告訴我,在他成長的地方(蘇門答臘某處),人們認為用食指指彩虹是不恰當的行為。我都還來不及問他理由為何,站在我後面那位來自印尼另一個相當偏遠地區的人說道:「什麼,你們那邊也信這個?」這兩人當時都表示,他們小時候曾聽人說,這種不合宜的行為將會讓那根冒犯彩虹的手指永久彎曲成彩虹的形狀。來自兩個彼此遠離之島嶼的神奇信仰竟然如此一致,我不確定自己當下是否驚訝得張大了嘴,但這一點吸引了我。這說法顯然不是實情,那麼為何人們會一致相信同一個有關彩虹的謬論呢?
我想辦法理解這件事,而一開始我先假設,這種主觀隨意的信仰起源於上文那些語言團體仍屬於單一社群的年代。畢竟,這正是我在有關語言變遷本質的課堂上所講授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個單一社群會分裂,然後分支的語言團體再以其自身的方式變化,而到數千年後,透過系統比較,後人依然可以推知這些親屬語言的共同起源。我把這件事情暫擱一邊,吃了午餐,接下去我在印尼的日子過得十分順利。
事情原本可以就此結束,然而這經歷卻留在了我的腦海裡。回荷蘭後,我開始研究一些語言彼此無關之民族群體的民族誌,尋找有關傳統部落對於彩虹之看法的一切資料。不久之後,令我震驚的結果來了。在極短時間內,我發現印度東部阿薩姆(Assam)那加山脈(Naga Hills)的部落竟有非常相似的信仰,而那些人與印尼的部落在語言上雖無關聯,卻與後者擁有相似的傳統文化。這代表我不能再自滿地相信,那不過是一個史前文化主觀隨意的發明,繼而傳給後代罷了。印尼大多數民族講的語言屬於龐大的南島語系,而那加山脈的語言則屬於包括各種漢語方言在內的漢藏語系。
在這點上,我別無選擇,只能假設:令那些歷史上彼此不相關的社會對於手指彩虹這事產生相似反應的,該源自人類目睹彩虹時心中所產生的「某某東西」。這是個小小的開始,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努力蒐集更多有關這種信仰的記錄,並開始稱其為「彩虹禁忌」(the Rainbow Taboo),而這些紀錄表明,此一禁忌是種普世信仰,在歐洲、非洲、東亞、東南亞、澳洲原住民、紐幾內亞以及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都有記錄。個別作者之前已認識到,彩虹禁忌存在於北美等小範圍地理區域中的多種文化中,但當初沒有人體悟到,它實際上是種普世文化,也就是說,某一相同之文化特徵,其分布如果單以共同歷史或借用現象為理由並無法解釋得通,因此也暗中指向某種普遍的心理動機。
彩虹禁忌的現象已有廣泛記錄(Blust 2021),但這裡的重點在於,此一信念的追求如何引導我走向龍的研究。為了盡可能多收集有關人們對彩虹這一觀念的資料,我擬好調查問卷,並將其寄送給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任教、或在幾個太平洋島嶼和非洲國家進行語言學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同事,以及與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 有聯繫之傳道工作站(missionary field stations)的負責人,外加世界各地的其他聖經翻譯團體,請求由實際下田野的工作人員完成填寫。這一套技術類似於美國人類學家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在十九世紀首創的、用以收集親屬關係體系資料的方法。這個辦法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有關彩虹民族學最豐富的資料來源,並且應該可以證明,即使在今天,摩根收集資料的方法對於某些類型之資料的蒐集仍然有用。
這些問卷不僅詢問了有關彩虹禁忌的相關事項,還旁及一般對彩虹的傳統觀念。實際上,這種收集資料的方法讓我能夠間接請教數百名土著居民,其中許多人依然保留自己傳統的萬物有靈信仰體系的大部分。從填寫好的問卷(大部分是在1981至1985年間取得的)以及其他作者已發表的資料中(其中一些實在很有幫助,然而其作者本人可能不曾察覺到),我很快就明確看出了結果:大多數傳統社會共享相似度高得驚人的彩虹信仰,並且幾乎與西方的相關概念在所有方面上都明顯不同。因此,在深入探究彩虹的民族學時,我不妨形象地形容自己被引入了龍穴,因為很快就幾乎不可能區分兩者了。
本書的第五章和第七章包含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因為這些都是有關龍和彩虹各自全球分布之特徵的基礎文獻。文獻記錄需要跨文化的廣泛抽樣,而這正符合大多數人類學家長期以來所體會到的:「儘管語言的確不能始終與文化認同和文化動態的現實一致,但仍在研究過程中做為一致和完整的基礎,讓我們選擇和安排所運用的基本單位(units)」(Lebar, Hickey and Musgrave 1964:v)。因此,本書中作為文獻記錄目的的樣本單位正是民族語言群體(共享相似文化和共同語言的族群)。問卷調查記載每一位報導人的姓名、所隸屬的語言群體、語系歸屬,以及在許多情況下,該語系的主要分支以及報導人居住的國家。北美語言的分類依據高達(Goddard 1996)的方法,對於大多數其他語言,我則遵從西蒙斯與芬尼格(Simons and Fennig 2018)的原則。由於紐幾內亞及周邊地區非南島語系語言的譜系分類尚未確定,更因為該地區許多語言的名稱不只一個,我在某些情況下不得不採用無法涵蓋所有細節或變異的標籤「巴布亞語系」,但還是應明確指出,該術語僅代表「非南島語系」。
但願我有機會感謝那兩位印尼教師,因為他們驚訝地發現自己共享彩虹禁忌的文化特徵,並將我推上了一趟長達近四十年的旅程,而這本書的面世便是這趟旅程的終點。然而,我早已忘記他們的名字和身份,但我仍然可以感謝很多其他的人。在「鳴謝」的部分中我列出了這些人的部分名單,對於自己可能不慎忽略的人,我要致上歉意。
這本書所呈現的許多傳統信仰體系,正因全球化和萬物有靈主義的告終而迅速消失。工業革命揭開序幕之後,促使雅各和威廉.格林(Jakob and Wilhelm Grimm)記錄歐洲的民間傳說,以防止它在口頭傳統中斷之前失傳。同樣,這本書旨在記錄世界大多數文化中彩虹的概念,而這些信仰在現代化和轉向世界宗教的過程中最終可能步向消亡,只留下龍這一反映先前信仰的神秘孑遺。
內文 : 本書的核心論點可以用幾個字來表述:龍是由彩虹演變而來的。
儘管這一論述既準確又簡潔,但很可能會讓大多數讀者感到奇怪、滑稽,甚或完全匪夷所思。這種可能出現的反應理由很簡單:很少有西方人能體認到,在猶太-基督教的傳統中,甚至在前基督教的歐洲,有關彩虹的概念竟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傳統文化的看法存在根本的差異。我們將在下文看到,雖說這種生物曾經存在的證據並不存在,然而幾乎所有設法理解「何以世界許多地方仍信有龍存在」的嘗試,一概從龍本身的紀錄著手。就算此舉可能看似合理,但是採用這種方法的人幾乎無一倖免會走進猜臆的死胡同,就算成就非凡的學者也不例外。如果僅僅研究龍的相關信仰,而不從民族學的角度探討彩虹,那麼尋找「龍」這概念源頭的努力只會產生更多問題,而非獲得解答。
人類學和民俗學的學門發軔於十九世紀,且具有寬廣的比較視角。基於一些與此處無關的原因,這種方法逐漸不受青睞,甚至在某些領域出現污 點,以至於某本知名期刊的編輯最近在提及本書的主題時告訴我:「我們對普世性的東西不感興趣。」然而,龍的信仰正是一種文化的普世現象,因為這要麼源自人類意識萌生之初,要麼出於相似的、可證實的、一再出現於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原因。因為如今已不流行研究文化的普世性,這份對於民俗學基本問題的興趣便遭壓抑,然而有人認為,科學問題如果值得關注,那麼無論是否符合當代潮流,依然值得關注,因此在他們眼裡,這種態度似乎有悖常理。科學上的基本問題並無時效,如果以前得不到充分的回答,那麼現在就是著手加以研究的時候了。
在人類學和民俗學方面,大家不再信賴廣泛的比較研究,而這也導致一個結果:許多本應可以從跨文化視野中受益的主題完全被忽略了,而本應貢獻心力的學者群體則將其認定為沒有研究價值。我們只需想想白化症、水晶、蘑菇、指向行為以及諸多其他民族學的基本主題,就可以看出,由於採用的文化研究方法太侷限,尤其是在非西方信仰體系的研究上,一些可能產出高明見解的潛力已遭嚴重忽視。儘管其中某些主題曾經一時受到關注,比如李維史陀(Lévi-Strauss 1976b)關於蘑菇的民族學研究,或者基塔(Kita 2003)關於指向行為的民族學著作,然而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的研究雖已耕耘了一個半世紀,至今研究白化症、水晶,尤其是彩虹之民族學的專書依然付之闕如。
面對這種長期的忽視現象,最糟糕的反應是:斷言該主題毫無價值,因此對文化或人類思維的本質無法提供任何新的訊息或是洞見。此一說法是與事實背道而馳的。一旦我們開始認真研究彩虹的民族學,事實的軌跡不僅無可避免地指向龍的出現,還能從自然主義的(naturalistic)的角度對於龍的一些最令人困惑的特徵提出解釋:為什麼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龍會與瀑布和洞穴聯想起來?為什麼龍會飛?為什麼龍會噴火?為什麼龍會守護寶藏?為什麼龍還會守護泉水?為什麼在各文化中,如中華帝國和澳洲原住民等,人們會視龍為雌雄同體,然而這些文化在其他方面幾乎沒有共同之處?簡而言之,如能集中力量設法理解彩虹的民族學,我們將毫無疑問獲得豐富且詳盡的解釋,了解龍的概念為何普世存在。
本書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的「龍」和第二部分的「彩虹」。最後兩章則總結了傳統有關彩虹的萬物有靈信仰與龍信仰之間多重的一致觀點。
第一章「什麼是龍?」探討了龍研究中一個數一數二基本的問題:什麼才能算龍,什麼不算?本人認為,一切分類(category)都會包含變量成員(variable members),而定義分類成員的重要指標則是一組共享的重疊特徵,或者區別屬於和不屬於該分類之各客體的特徵。其中一個特徵是:所有的龍都是幻獸,即由不同動物的部分拼湊而成。儘管這也適合用來判斷獨角獸、麒麟和其他一些臆想出來的生物,但龍因將冷血和溫血動物的部分組合在一起,所以是獨一無二的。畢竟在所有的情況下,龍基本上是蛇,只是另具各種形式的毛髮(鬚、鬃等)、角或者其他哺乳動物的特徵,或者因為龍長羽毛,這又將其冷血爬蟲類動物的身體與溫血鳥類連結起來了。龍實際上是個矛盾之物,因為牠們是由可視為對立之元素所融合而成的。本章結尾附有一張表格,呈現了六個主要地區(歐洲、古代近東、南亞、中亞和東亞,以及土著的北美和南美)中普遍存在之龍特徵的地理分佈。
第二章「為什麼有龍?理論綜覽」總結了有關龍的各種理論。儘管本章並非志在鉅細靡遺,但至少指出了一點:以前沒有任何一理論可以將龍概括為一個普世的分類,也無法進一步解釋我們將在第一章中概述的各特徵、或在後續章節中將詳細討論之各特徵的分佈。實際上,每一個已發表的理論所未能解釋的相關細節實在太多了。
第三章的「龍與瀑布」選定一個具體的特徵(即每個重要瀑布都藏了一條龍)作為分析的對象。該特徵係一已獲證實的傾向(實際上可能不只是傾向,而是沒有例外),並指出這種令人驚奇的聯想至少見於東南亞、澳洲、北美以及南美和非洲一些孤立的地區。
第四章的「龍與雷電」選定另一個具體的特徵,亦即龍和雷電之間普遍存在的對立。如同龍與瀑布的連結一樣,這一全球分布的特徵最初令人覺得困惑,不過若考慮到全球各地天氣現象的性質,並考慮到文字發明以前的人類對於那些現象可能的、合理的詮釋方式,這一特徵便不難理解了。
第五章提出較為普遍之民族學中的龍,涉及表格一中提及的每一個其他的特徵,並為其提供明確的文獻證據,並且在許多案例中,還討論了其存在的原因。為求準確,我們經常引用第一手的材料,同時由於通常在同一個陳述中會提及多個特徵,重複的情況是在所難免的。不過我們竭盡所能,將這種情況降到最低,但仍無法完全排除,而且這種重複多少強化了某些關鍵性的觀點,這樣或許也非完全不利的。至此,本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探討龍作為一個獨立存在體的部分便告一段落了。
第二部分以第六章「彩虹是什麼?」開場,目的在於讓讀者不再認為西方(甚至更狹義的猶太-基督教)對彩虹的看法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了。本章扼要證明了,在傳統世界的大多數地方,彩虹被視為一個具險惡特質的生命體。接著,本章進而分析彩虹的名稱,同時指出,即使主流觀點認為彩虹是條巨蛇,要麼從地表喝水然後再噴出來造成降雨,要麼喝掉雨水使其停止,而且兩者無疑都是人類認知發展過程中歷史最悠久的看法,然而對彩虹本質的看法卻存有一系列不同的論述。
第七章論述了較為普遍的彩虹民族學。這是本書篇幅最長且內容最複雜的一章,其中包括兩個子題,即太陽雨(下雨時出太陽)的民族學以及對於「彩虹禁忌」的扼要介紹,這也是引導本人踏上這段漫長旅程的普世文化現象。雖說太陽雨在自然界中難以與彩虹分開,但在本章中將其與彩虹分開論述是於理有據的,因為在全球範圍內,兩者在文化天地中都被視為不同現象,某些看似任意的信念是與太陽雨現象相互聯結的。這裡再次強調,由於我們極其重視文獻證據,本章也包含了許多引用資料,因此存在與第五章相同的限制並且可能招致異議,畢竟多少重複是避免不掉的。由於彩虹禁忌與「龍」這觀念的起源之間只有間接的關係,而且其本身又是一個普世文化現象的根本關鍵,我在另一篇文章(Blust 2021)中做了更詳盡的討論。
第八章的標題為「一瞥光環」,其中論及彩虹以及類似光學現象的物理特性。本章以一次為我帶來轉變的個人經驗開場,然後提出看到圈形虹光(或稱光環)可能如何影響世人對龍的一些認知,特別是對盤繞世界或自噬尾巴、形成圓圈之「啣尾蛇」(uroboros)的認知。
第九章定名為「串連各點」,其中我們回顧了第五章和第七章(分別探討有關龍的民族學和彩虹的民族學),並明確標識了與彩虹普世特徵完全或幾乎完全相符的一些龍的特徵。其中一些可以輕而易舉解釋為萬物有靈信仰的產物,而其他一些則無法如此歸納。然而,無論哪種情況,如果援引這兩個分類之間多重的一致性作為證據,那麼都可以追溯軌跡,證明在那些不再將龍與彩虹聯結在一起的文化中,龍必定起源於彩虹蛇。
第十章是「結論」,其中提出一些意見,探討如今似乎難以否認的事實,即龍經由彩虹蛇的概念從彩虹脫胎而來,還有彩虹蛇本身乃人類在科學時代之前,為解釋彩虹形成之因果關係及其本質應運而生的。可是為什麼需要那麼長時間才能有人看出這些?彩虹與下雨不同,後者單純只是水這種我們所熟悉的物質從天而降的現象,而彩虹則是一種視覺上的壯觀呈現,此刻出現在你眼前,但一分鐘後即消失的現象,而且既然如今仍困惑兒童或傳統社會中的成人,那麼顯然也曾困惑我們那些生活在人類思考能力初現曙光時代的遠古祖先。
最佳賣點 : 橫跨五大洲,解讀彩虹、龍與人類集體記憶的奧祕。
重新發現龍的真實起點,聆聽遠古心靈的最初之夢。
本書是場大膽的思想歷險,最終揭示出一條人類共有的心靈之路,
在現代科學與城市文明日益取代傳統信仰的今日,
白樂思保存了那些幾近消逝的古老視角,
並為「龍」這個符號找回了它源自彩虹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