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即世界: 臺灣, 世界史的現場
作者 | 故事StoryStudio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此地即世界: 臺灣, 世界史的現場:臺灣不是世界之外,而是世界發生的地方!一部從臺灣出發的全球史,看見世界如何與這座島嶼交織。世界史不只發生在遠方,臺灣本身就是世界 |
作者 | 故事StoryStudio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此地即世界: 臺灣, 世界史的現場:臺灣不是世界之外,而是世界發生的地方!一部從臺灣出發的全球史,看見世界如何與這座島嶼交織。世界史不只發生在遠方,臺灣本身就是世界 |
內容簡介 臺灣不是世界之外,而是世界發生的地方!一部從臺灣出發的全球史,看見世界如何與這座島嶼交織。世界史不只發生在遠方,臺灣本身就是世界史的現場。《此地即世界》帶領讀者回到臺灣的街道、港口、山脈與寺廟——從這些看似尋常的地方,打開一條條通向世界的隱藏航線。讓你發現,就在你熟悉的地方,發生過世界歷史。本書選擇二十個地點,從小琉球的烏鬼洞、屏東的鵝鑾鼻燈塔,到臺北的明星咖啡館、永和中興街的小吃攤,穿越四大主題,從大航海時代的全球接觸,到殖民帝國治理的在地實驗場;從戰爭與流亡的破碎地理,到冷戰餘波中的異鄉日常。在這些臺灣的角落,有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上野心、德國動物園革命的轉譯、日本帝國的殖民計畫、美國現代監禁制度的移植、韓國華僑的流亡身世、冷戰時期的東南亞游擊故事⋯⋯那些關於建造、遷徙、遺忘或重塑的地景,刻下了世界與臺灣交會、碰撞、重組的痕跡。種種看似遙遠的歷史軌跡,其實依然存在臺灣的土地與日常生活之中。臺灣從不孤立,它於世界有著無窮的聯繫。過去是如此,未來應該是如此。這是一部寫給島嶼讀者的世界敘事,讓我們看見:臺灣屬於世界,臺灣就是世界。
作者介紹 故事StoryStudio故事 StoryStudio 成立於 2014 年,目標是希望透過有趣的、有創意的方式,結合新媒體的運用,讓歷史走進日常生活之中,提供適合所有人閱讀且值得信賴的知識,和讀者一起,帶著具有歷史縱深的眼光,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些年來,我們致力於人文知識的轉譯與傳播,創造屬於當代的,專注歷史與文化的新媒體。在破碎當道的時代,提供讀者理解世界的脈絡;在扁平至上的時代,探索文化議題的深度;在虛實不分的時代,呈現真實而可靠的資訊。我們希望召喚一群關心文化、喜愛學習新知,並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們提倡一種有根的世界主義(rooted cosmopolitanism), 一種既能在地又能超越在地的意識,立足臺灣,同時關懷跨越國際的文化、社會與政經議題。網址:故事 https: storystudio.tw
產品目錄 【序言】從這裡,世界展開 Part I|全球接觸時代• 【坂神本舖】長崎蛋糕為什麼叫長崎蛋糕?一幅荷蘭人宴飲的浮世繪,與南蠻人和日本的初遇 • 【烏鬼洞】小琉球最著名的景點,埋藏著最悲傷的大屠殺:十七世紀的亞洲海洋與奴隸貿易• 【風櫃尾】臺灣只能當備胎?當荷蘭人最初來到東亞,澎湖才是他們心中所愛Part II|帝國的在地實驗場• 【鵝鑾鼻】斯卡羅沒講完的事:臺灣獨有的「武裝燈塔」,如何照亮十九世紀全球的蓋燈塔熱潮• 【富貴角燈塔】一艘來自日本的軍武船,差點扭轉巴士海峽的命運:當臺灣遇見菲律賓革命• 【臺南圓環】圓環怎麼那麼多?讓遊客暈頭轉向的臺南特色,源自巴黎的一場血腥革命• 【臺南可果美】感謝日本搶贏俄羅斯的漁場,臺灣開始種番茄了:番茄醬與茄汁罐頭的百年史• 【嘉義舊監獄】全球已成稀有種的監獄長怎樣?一個前罪犯的「監牢烏托邦」之夢• 【阿妹茶樓】被賣到臺灣的朝鮮娼妓之歌:曾遍佈全臺的「朝鮮樓」,關著無數異國少女的青春• 【新竹動物園】籠子與柵欄消失之後:一位販賣動物的德國商人,點燃撼動世界的動物園革命Part III|戰爭、崩解與流亡• 【金瓜石】最可怕的不是打仗,而是被抓進日本的戰俘營:從礦坑到鐵路,帝國戰俘如何煉成?• 【和平島】他們因中文檢定沒過而客死夢想之地:逃離「蘇鐵地獄」後,沖繩人的環太平洋足跡• 【松山機場】不只有甘地!被遺忘的印度獨立運動英雄,為什麼竟在臺灣墜機身亡,魂斷異鄉?• 【明星咖啡館】俄羅斯人流浪記:臺北街頭的那道羅宋湯,竟是來自帝國崩毀後的千里逃亡• 【清境農場】原來不是觀光農場,而是游擊隊軍民的家?他們來自神秘的「贊米亞」Part IV|冷戰餘波與異鄉日常• 【綠洲山莊】臺灣的監獄,為何關著一縷馬來西亞的魂?從怡保到綠島,僑生的變奏小夜曲• 【腳底按摩店】想不到!臺灣人最愛的足底養身療法,它的發源地其實是……美國?• 【永和中興街】臺灣有條韓國街:美味炸醬麵的代價,是韓國華僑醒不來的異鄉惡夢• 【龍山寺算命街】紫微斗數的奇幻漂流:以臺灣為據點「反攻大陸」的紫微斗數• 【故宮】塵封在臺灣博物館裡的神秘黑色鏡子,居然是阿茲特克帝國的預言之鏡【作者簡介】
書名 / | 此地即世界: 臺灣, 世界史的現場 |
---|---|
作者 / | 故事StoryStudio |
簡介 / | 此地即世界: 臺灣, 世界史的現場:臺灣不是世界之外,而是世界發生的地方!一部從臺灣出發的全球史,看見世界如何與這座島嶼交織。世界史不只發生在遠方,臺灣本身就是世界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98586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9985869 |
誠品26碼 / | 2682944243002 |
頁數 / | 28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5*22*1.8cm |
級別 / | N:無 |
導讀 : 從這裡,世界展開
「這裡就有玫瑰花;我們就在這裡跳舞吧。」
這是一本籌備了超過十年的書。
二〇一四年,故事網站成立,當時網站的副標題是「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讀者不免認為這是一個以推廣、普及歷史知識為主的網站。這樣的定位並不能說的是錯,只是故事之所以存在,其實還有另一面,另一個不那麼直接明顯、不那麼容易理解,但是更為幽微、深層而且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那就是企圖在這個各種意義下的新時代,重新思考歷史知識的形狀,探索敘述歷史的不同可能——特別是對於臺灣歷史。
網路上從來不乏熱心於講述臺灣歷史的團隊或個人,若只是要用輕鬆有趣、插科打諢的方式來講臺灣的故事,那適合的專家大有人在,其實未必需要我們來做。我們想做、也能做的也想做的,因此並不只是把學院派知識轉譯成大眾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形式,而是回到更本質、更源頭的地方,尋找歷史之於當代的意義與重要性。而且從網站成立之初,我們就已經設定了,這樣的工作會沿著以下三條思考軸線展開:
從生活發現歷史,從臺灣看見世界,從過去想像未來
這一本《此地即世界:臺灣,世界史的現場》,就是多年來團隊共同思索的成果。本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二〇二二年,當時在故事網站上,推出了全新的內容企劃「島嶼開箱」,借用「開箱」的意象,我們設定,每一篇文章都要由臺灣的某個地點出發,講的卻不只是臺灣的故事,而是一則臺灣與世界連結與互動的故事。這是世界史中的臺灣,也是從臺灣出發的世界史。
比如,「永和中興街」的美味炸醬麵,可能是源自於是韓國華僑的異地經驗;而「中和華新街」上的香茅、奶茶、魚湯麵,則刻著東南亞華人游擊隊與商幫會黨的足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小琉球最著名的景點「烏鬼洞」,埋藏著臺灣原住民遭到歐洲人屠殺的黑暗歷史,而這場悲劇背後,是與這座島嶼息息相關的亞洲海洋貿易;又如金門「得月樓」的出現,反映了二十世紀初年,金門人到南洋的商業歷險,還有華人和印尼人數百年來的衝突與糾葛。
換句話說,這個企劃的初衷,正是要從生活發現歷史,從臺灣看見世界,也看見臺灣史與世界史的交織。我們希望將臺灣史與世界史,這兩個看似平行的概念,結合在一起。
在這樣的做法的背後,潛藏著一個信念,那就是:在地的就是國際的,在地的就是世界的,在地的就是全球的。所有的世界史故事,都可以從在地講起;而所有的在地故事,也可以與全球相連。如果我們將世界看做一張巨大的網絡,我們所在的世界,無論是臺灣的哪個角落,都是這個張網上的一個節點,而從任何一個節點出發,都有機會看見全世界的模樣。
只要你懂得如何去看。
猶記得剛起步時,編輯同事們都感到相當困難,因為這樣的敘事邏輯,違反了過往我們學習歷史的經驗。臺灣史是臺灣史,世界史是世界史,兩者該如何結合?這是我們不熟悉的視角。但正是因為不熟悉,才會有新鮮感。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和你一起,以這種新鮮眼光,再一次觀看這座島嶼的過往,也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歷史。我們精選了二十則故事,重新整編,按照時序分成四大單元。
每一則案例都反映了臺灣與世界的共鳴與共振。
每一個案例都告訴我們:臺灣不是世界之外,而是世界歷史發生的地方。
世界曾來過這座島嶼,而這是他們留下的軌跡。我們習以為常的地景、我們熟悉的角落,其實承載著全球移動、帝國擴張、戰爭秩序、殖民遺緒、思想碰撞、族群相遇⋯⋯凡此種種的歷史課題。在這些看似尋常的地方,有著一條條通向世界的隱藏航線,而且通往,而且通往不同的目的地:荷蘭、巴黎、俄羅斯、日本、緬甸、韓國、中南美……
當然,二十則故事是無法窮盡臺灣與世界的互動。所以我們在每篇文章的最後,附上了延伸閱讀;當然,你也可以故事網站的「島嶼開箱」專欄中找到更多的故事。但是我們更想建議,你不妨就以同樣的方式,仔細看看身邊是否已有類似的歷史?也許你會發現,世界真的沒有離臺灣那麼遠。
就如同我們在製作這些內容的過程中,也有許多意外的、驚喜的發現。比如「故宮」裡頭,藏有個神秘黑色鏡子,是來自中南美洲阿茲特克帝國的預言之鏡;又或者在「臺北天后宮」中,竟藏著一位陪伴臺灣一世紀的傳奇高僧——平安時代遣唐僧空海大師。又或者臺灣唯一一座完整保存下來的日治時期刑務所建築「嘉義舊監獄」,也是如今全世界罕見、保留完整的木造「賓州式監獄」,換言之,這座監獄背後的設計概念,是從美國轉手到了日本,又從日本輾轉來到了臺灣。
這些是我們在開始這項計畫前未曾認知到,甚至從未想像過的歷史。但他們確實存在,而且所在多有,只是等待著我們去挖掘與發現。
是的,臺灣從不孤立,它於世界有著無窮的聯繫。過去如此,未來也應該如此。
從過去想像未來,原來世界並不在遠方。
此地,就是世界。
內文 : 【腳底按摩店】臺灣人最愛的足底養身療法,它的發源地其實是……美國?
在臺灣,遍佈街頭巷尾(與地下街)的腳底按摩店,大概是許多疲憊上班族的重要心靈支柱。不只臺灣人,疫情之前更有很多日韓觀光客特地排行程前來體驗一遭,二○○八年觀光局甚至臺北小巨蛋安排了一千零八名腳底按摩師傅與旅客,一同打破了「最多人同時體驗腳底按摩」的金氏世界紀錄。
不過,享受著足下之樂的你可能不知道,堪稱是「臺灣國粹」的腳底按摩——居然是由一位瑞士神父發揚光大,更與一個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天主修會有關?追溯在臺灣遍地開花的腳底按摩店源頭,原來既不是中醫、也不是本土民俗療法,而是遠自美國而來的西方醫學理論?
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從歐洲的山來到臺灣的山
一九四○年十二月,瑞士東邊的一處山腳小村落裡,一個篤信天主教的農家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約瑟(Josef)。甫誕生的約瑟又小又黑、呼吸困難,差點沒能捱過第一個長夜,就連鎮上醫生都要他父母做好心理準備:「這個孩子恐怕會被主耶穌接回去。」幸好奇蹟發生了。或許是父母焦急的眼淚與虔誠的祈禱奏效,約瑟成功撐過那年嚴冬,並一路成長到十一歲,也就是他人生的轉捩點——遇上了一位白冷會神父。白冷會是何方神聖?全名「白冷外方傳教會」(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的白冷會是起源於瑞士的天主教修會,一九二一年由法國籍的神父巴皮耶(Pièrre-Marie Barral)所創立。「白冷」(Bethlehem)之名是取自耶穌誕生之城「伯利恆」的德語音譯,而所謂的「外方傳教會」則是「經過特殊訓練的傳教者被派遣到指定國家宣講救主福音」,白話翻譯便是訓練貧困家庭的兒子成為神職人員,最後離開故土、遠赴異鄉傳教。
從小在天主教家庭耳濡目染的約瑟,就這樣和自己的命運相逢,加入了白冷會。二十多歲時,他摯愛的母親因病去世,痛失至親的約瑟因此決定邁向下一個階段:正式離開家鄉,出國宣教。
不過,該往哪裡去才好呢?自忖沒什麼語言天賦,約瑟的第一志願本來是能通歐語的南美洲,再不然就是已有許多白冷會前輩耕耘的非洲。就在他猶豫的當口,一封遠從臺灣白冷會寄來的信驅散了約瑟眼前的迷霧:「孩子,到臺灣來吧!我也是來自瑞士東部的村莊,如果我能學會阿美族語,那麼你一定也可以。」
是的,臺灣也有白冷會,而且還很缺人手。
事實上,白冷會在亞洲的第一個教區是中國的黑龍江省,一九二六年白冷會在中國東北齊齊哈爾開教,一待就是三十年,甚至還有傳教士形容「黑龍江是白冷會的初戀」。只可惜一九四五年後,國共戰爭開打,共產黨勢力進入東北並逐漸取得優勢,基督宗教也受到強烈打壓,一九五四年四月,最後一位白冷會傳教士離開中國。
他們當中有些人回到家鄉,有些人則跟著國民黨來到臺灣,重新建立根據地。而寄信給約瑟的,便是位已和臺灣原住民打成一片的白冷會神父,他的鼓勵驅散了約瑟對語言恐慌,促使約瑟決定動身——來到這個遙遠東方的島國。
「腳底按摩」,和中醫沒關係?
一九七○年夏天,三十歲的約瑟離開了瑞士、離開他的前半生,輾轉落腳臺灣,並獲得一個道地的中文名字:約瑟諧音「若石」,德文姓氏「Eugster」的 U 音則轉化為「吳」姓,吳若石。活了大半輩子的吳若石順利在臺灣紮根,並經歷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學臺語、第一次看海,以及,沒錯,第一次的腳底按摩。
轉眼間已在臺多年的吳若石什麼都能適應,唯獨忍受不了因長期水土不服導致的膝蓋關節炎。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接受另一名白冷會修士薛弘道的腳底按摩,一開始吳若石的感想只有:痛痛痛痛痛,拜託輕點!
薛修士神秘一笑,表示他剛剛按的地方是腳底中心,若這個部位很痛代表腎臟出了狀況,而風濕病或關節炎確實常連結到腎臟問題。
吳若石大感驚訝,忙問他:這究竟是什麼新興的治療法?薛修士於是送給吳若石一本書──
是一本臺灣民俗療法的書嗎?不是。
是一本中醫養身之道的書嗎?不是。
這是由瑞士同鄉海蒂・瑪莎薇(Hedi Masafret)所寫的《未來的健康》(Gesund in die Zukunft)(後來李百齡翻譯為《病理按摩法》)。從這本書開始,吳若石踏入了腳底按摩的世界,說也奇怪,吳若石天天按摩腳底(當然還有多喝水多運動),不久後關節炎竟真的改善許多。這本書、這位瑪莎薇女士,到底是何方神聖?
翻開書的第一頁,上頭寫著:「反射區是神經聚集點,每一點都和軀體其他部分有關聯。這種反射區遍佈全身⋯⋯而腳是身體所有部位中最被忽視而萎縮了的部分。」
原來,瑪莎薇是一位護士,而她所信奉的這套治療方式,奠基於二十世紀初兩位美國醫生威廉・費茲傑羅(William Fitzgerald)和愛德溫・包威爾(Edwin Bowers)提出的「區帶療法」(Zone therapy),又稱「反射療法」(Reflexology)。簡單來說,這兩位美國醫生相信:人的身體可分為十等分,而手和腳也可以區分為十等分,兩者互相呼應;手、腳上的各區帶末梢神經,正可以對應到出了毛病的身體部位──乍聽之下,這和中醫的經絡學有點類似,而這種相似可能來自於費茲傑羅曾在維也納研究穴道和身體器官間的關聯。
無論如何,這是美國社會第一次接觸到系統性的反射學說。在那個醫學已專業化分科的年代,一般社會大眾多對此半信半疑,主流醫學也不信這套。不過,隨著反射療法逐漸在美國傳播開來,也累績了越來越多個案研究,一九三八年,美國物理治療師尤妮斯・英哈姆(Eunice Ingham)在實驗過數百名病人後,對於腳上各個反射點是對應到人體哪個內臟、器官摸索得相當透徹,自信滿滿地出版了《腳會說話》(Stories the Feet Have Told)一書。
從那時開始,腳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形成了更為專門的「足部反射療法」。此療法隨《腳會說話》的出版跨洋「說」到了歐洲大陸去,也說到了瑞士護士瑪莎薇耳中;她嘗試把這套美國傳來的足部反射療法運用在遇到的病人身上,最後將「兩歲大的安娜」、「潘神父」、「年輕的足球員」等經驗之談,匯集成《未來的健康》。就這樣,此書隨著白冷會薛修士的腳步飄洋過海,落到了吳若石手中。而這套來自西方醫界的健康療法,居然在這座遠方的小島開啟了第二生命⋯⋯。
昔有馬偕拔牙,今有若石腳底按摩
體會到腳底按摩的好處,興奮的吳若石靈機一動:昔有馬偕靠拔牙傳教,那他也能靠腳底按摩來推廣福音吧!說幹就幹,他捲起袖子開始在臺東寶桑天主堂替人腳底按摩,甚至培訓教友來幫忙。
這套後來逐漸形成體系的「FJM 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Fr. Josef's Method of Reflexology),承襲反射療法的理論,是在足部刺激病理反應區,使身體相應的器官組織產生自我調整的功能,進而改善身體狀況。當然,吳若石本人不是醫生,因此推廣過程中難免遭到教會反對,認為此舉超過傳教工作的範疇;而他的「足部反射健康法」也曾因療效被過度渲染、遭人誤會有顯著的醫療效果,因而一度被衛生署禁止。
一直要到一九九三年,衛生署公告「腳底按摩」屬於民俗療法的一環,吳若石的腳底按摩才得以解禁,繼續在民間散播,並屢屢被媒體報導。在西方,反射療法嘗試透過解剖學、神經學等理論佐證,站穩正統醫學的腳步。而在臺灣呢?吳若石的選擇是因地制宜,吸納中醫養分,參照經脈學說、陰陽五行等中醫理論。或許也正因如此,在臺灣一講起腳底按摩多想到中醫,鮮少有人知道,臺灣的腳底按摩其實溯及世界另一端的北美大陸。
從此,腳底按摩不僅成為吳若石傳道的方式,更逐漸走出臺東、走進各大都會,數量高達一千五百家以上,步調最快的臺北就佔了三分之一。直到今天,許多腳底按摩店店內仍會懸掛吳若石神父的照片──
從一位瑞士農家之子,變成臺灣的「腳底按摩之父」,大概是這位白冷會神父,一生最奇妙的際遇了。
最佳賣點 : 臺灣不是世界之外,
而是世界發生的地方!
一部從臺灣出發的全球史,看見世界如何與這座島嶼交織。
世界史不只發生在遠方,臺灣本身就是世界史的現場。
《此地即世界》帶領讀者回到臺灣的街道、港口、山脈與寺廟
從這些看似尋常的地方,打開一條條通向世界的隱藏航線。
讓你發現,就在你熟悉的地方,發生過世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