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小學生的底層邏輯思維練習 (圖文版)
作者 | 唐斌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給中小學生的底層邏輯思維練習 (圖文版):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明明很努力讀書,考試還是失常?常常覺得事情「怪怪的」,卻說不出問題在哪裡?總覺得有些人就是「比你聰 |
作者 | 唐斌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給中小學生的底層邏輯思維練習 (圖文版):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明明很努力讀書,考試還是失常?常常覺得事情「怪怪的」,卻說不出問題在哪裡?總覺得有些人就是「比你聰 |
內容簡介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明明很努力讀書,考試還是失常?常常覺得事情「怪怪的」,卻說不出問題在哪裡?總覺得有些人就是「比你聰明」,難道他們有你不知道的祕密武器?其實,你只是還沒學會「底層邏輯」這項技能!──解決一百個問題,往往只需要一個底層邏輯!──這本書帶你認識81條全世界都在用的思考工具,幫你破解學習卡關、社交困擾、自我懷疑,陪你練出大腦的邏輯肌肉!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人生工具。☑墨菲定律:為什麼你越怕錯就越容易出錯?這真的是巧合嗎?☑蔡格尼克效應:為什麼想寫功課卻一拖再拖?☑醞釀效應:為什麼暫停思考,其實也是一種思考? ☑標籤效應:為什麼幫人貼標籤,會影響他們成為被標籤的那種人?☑蝴蝶效應:為什麼小事也可能影響整體結果?☑延遲滿足理論:為什麼能忍住不吃糖的小孩,長大後更容易成功?☑後視偏差:為什麼事後回想,總覺得「早就知道」會這樣?☑錯誤共識效應:當別人和我們不一樣時,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對方很奇怪?☑定錨效應:為什麼字寫得漂亮,老師容易打高分?☑樂觀偏誤:為什麼信誓旦旦說假期一定能完成作業,最後卻都來不及?☑聚光燈效應:為什麼只要一出糗,總覺得全世界都在看? ☑感覺剝奪:為什麼爸媽說都是為你好,讓人感覺這麼不舒服?大腦就像一個空房間,千變萬化的知識來敲門,我們究竟該讓哪些知識進駐?世界就像一座萬花筒,神奇的定律、法則與效應衷人眼花撩亂,掌握了背後的底層邏輯,才能有效率地思考,應用在學習與人生上。思考不是天賦,是可以練習的技能,真正的學習,不是把答案記住,而是學會如何找到答案。有時,我們以為學習就是把知識背下來,把題目做對、考高分;但真正讓人脫穎而出的,是能不能在資訊混亂的時代,看懂事情的本質,做出對的判斷──一本書全面深化洞察力、意志力、社交力與領導力!──☑奠定邏輯訓練基礎:每一則專欄都結合故事性與趣味性,有效提升邏輯推理能力!☑建立思考的連鎖性:透過專欄後的「思考引導tips」,開啟思維的第二成長曲線!☑養成深度思考習慣:不只是看見,還要觀察;不只是學習,還要深度思考。思維需要長期訓練,將每一個思考延伸成智慧成長之路。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按筆畫首字排序)】宋怡慧|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洪瀞|成大教授、《自己的力學》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趙胤丞|《高效人生商學院》podcast共同創辦人、《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作者劉奕酉│暢銷商管書作家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此書有如凝縮精華版知識百科,將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成千上萬種現象,用八十一種底層邏輯就可破解。」──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孩子一旦能教導他人,就代表孩子真的懂了。這本圖文版底層邏輯是啟動思考力與學習內驅力的絕佳起點,推薦每位中小學生與家長一起共讀一起成長。誠摯推薦!」──趙胤丞|《高效人生商學院》podcast共同創辦人、《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作者「這本書用有趣的故事和科學方法,帶你發現思考的力量。學會底層邏輯,你就能破解難題、勇敢做自己,讓成長更有方向和信心。」──劉奕酉│暢銷商管書作家「這世界有些規則越早知道越好,這本書就是收納這些知識規則的百寶箱,讓我們與孩子能更有智慧地克服人生各種卡關難題。」──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習得性無助產生路徑依賴的時候,我們需要這本好書建議思考的的底層邏輯,啟動孩子一生的蝴蝶效應,打破自己的天花板效應。」──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作者介紹 唐斌超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家,也是孩子們的學習教練!他的作品不只啟發孩子的大腦,也溫柔地照顧孩子的成長過程,讓每一個閱讀的孩子都有機會成為「更會思考的人」,長期耕耘青少年教育領域,致力於將艱深的科學與邏輯知識,用貼近生活的語言,轉譯為孩子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學習工具。寫過很多受歡迎的學習書,得過「十佳出版人」、「優秀科普作家」等大獎,擅長用簡單有趣的方式,講清楚大人都不一定懂的複雜知識。著有多部暢銷的科學啟蒙書籍和深獲家長好評的教養書籍。
產品目錄 前言:解鎖大腦潛能,打造屬於自己的思維框架CHAPTER 1 洞察力解決一百個問題,往往只需一個底層邏輯鏡中自我效應 「鏡子中的我」是「真的我」嗎?墨菲定律 越怕什麼,越來什麼蝴蝶效應 丟掉一顆鐵釘,亡了一個帝國倖存者偏差 看不見的彈痕更致命後視偏差 人人都是「事後諸葛亮」錯誤共識效應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確認偏誤 你只相信你想相信的感覺剝奪 是呵護,還是剝奪?樂觀偏誤 樂觀是把雙面刃囚徒困境 打造成長第二曲線奧卡姆剃刀法則 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基德林法則 要解決難題,先認清問題路徑依賴法則 馬屁股與現代航空器醞釀效應 暫停思考,也是一種思考定錨效應 考卷上的神祕「錨點」控制錯覺 脫口而出的錯誤答案貝勃定律 什麼在操縱我們的感受?布里斯定理 熟能生巧只是誤會?聚光燈效應 放輕鬆,其實你沒那麼重要標籤效應 成為潛意識裡的人月暈效應 被過度解讀的人格特質CHAPTER 2 夢想力為夢想解鎖,寫下屬於自己的人生劇本摩西奶奶效應 發掘自身潛能,無論何時都不嫌晚畢馬龍效應 美好的期望是有力量的洛克定律 跳一跳,搆得著的目標最好吉格勒定理 設定目標,別輕易給人生設限機會成本 選擇魚,就會失去熊掌瓦拉赫效應 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木桶理論 找出群體的短處並補足托利得定理 事情只有「對」和「錯」嗎?刻意練習 重塑大腦,學到150%最好重疊效應 記憶的祕密赫布定律 學習提高思考能力赫洛克效應 沒有回饋的學習不會進步CHAPTER 3 意志力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缺乏堅定的信念貝爾納效應 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再堅持一下魏特利法則 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淬火效應 合理而恰當的懲戒必不可少瓦倫達效應 化壓力為動力甘地夫人法則 挫折讓你更強大習得性無助 學會擺脫習得性無助基利定理 成功源於不被失敗左右費斯汀格法則 靜下心來,成功不難潘多拉效應 被「詛咒」的好奇心布里丹效應 事前不猶豫,事後不後悔蔡格尼克效應 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半途效應 給自己定一個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小目標煮蛙效應 量變到質變的哲理延遲滿足理論 來自棉花糖的誘惑德西效應 是獎勵還是懲罰?霍桑效應 「史丹佛的鴨子」與關注的力量不值得定律「值得」是最純粹的內驅力 飛輪效應 讓輪子自己轉起來馬太效應 多者越多,少者越少馬蠅效應 「馬蠅」朋友帶你走出舒適圈破窗效應 及時修復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戶CHAPTER 4 社交力我喜歡你,是因為你喜歡我首因效應 陌生人的社交心理學曼迪諾定律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自重感效應 學會肯定他人很重要相悅定律 用喜歡引起喜歡曝光效應 看越多,越喜歡阿倫森效應 先讚美再否定,反倒會失去好感海克力斯效應 面對衝突要以柔克剛踢貓效應 地位越低越倒霉野馬結局效應 別讓情緒毀了自己南風法則 與你相識,我的世界變得更寬廣波特定律 不要總是盯著別人的錯誤古德曼定理 沉默是金黑暗效應 降低壓迫感,增進親近感出醜效應 偶爾出錯讓你更受歡迎改宗效應 說服反對者讓你更有成就感登門檻效應 讓人自願完成更高難度的任務CHAPTER 5 領導力一滴水怎樣才不會乾?放到大海裡權威效應 為什麼他說的話你都信?安泰效應 集體主義下的英雄主義從眾效應 你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嗎?保齡球效應 越是鼓勵,越會得到;越是批評,越會失去手錶定律 標準越多越混亂拆屋效應 拆掉屋頂還是開個天窗?責任分散效應 沒有一片雪花認為是自己造成了雪崩承諾一致性原理 實現承諾的動力米格-25效應 將部分劣勢轉變為整體優勢的智慧森林效應 競爭是另一種合作波克定理 在爭辯中才可能誕生最好的點子
書名 / | 給中小學生的底層邏輯思維練習 (圖文版) |
---|---|
作者 / | 唐斌 |
簡介 / | 給中小學生的底層邏輯思維練習 (圖文版):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明明很努力讀書,考試還是失常?常常覺得事情「怪怪的」,卻說不出問題在哪裡?總覺得有些人就是「比你聰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96869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9968695 |
誠品26碼 / | 2682938159005 |
頁數 / | 19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23*1.2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60 |
導讀 : 解鎖大腦潛能,打造屬於自己的思維框架
你的大腦似乎被封印了。讀了許多書、學了不少知識、做了無數作業,卻依然不懂得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每當被問到問題,腦中往往一片空白。其實,你寫出來的答案只是結果,更關鍵的是,過程中你如何思考,又如何判斷對錯。
本書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你學會思考,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各種難題:如何脫穎而出、如何變得自信果敢、如何解決難題、如何找回學習動力、如何擺脫遊戲成癮、如何提升社交能力……當你在不斷追問與思索中跨越一個又一個困境,你會認同《暗時間》中闡釋的觀點:「思考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關注其誕生過程,是否隱含更具普遍性的思維與原則。否則,那就只是一個孤立的解法,記住了也難以舉一反三。 」
比如這道經典數學題:「1+ 2+ 3+……+ 100=?」若是照本宣科,一個加一個慢慢計算,肯定算到崩潰。然而,知名數學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卻在年幼時憑藉思考,找出了傳誦數百年的「神算式」: 1+ 100= 101, 2+ 99= 101,……, 50+ 51= 101,從1加到100,總共有五十組這樣的組合,因此50× 101= 5050。不過,對高年級學生而言,這已是相當常見的題目,直接以等差數列求和即可,只要代入公式:Sn= n (a1+ an) / 2,很快可得出5050的答案。
世界雖複雜多變,但也自有其規律,這些神奇的規律,往往藏身於一條條定律、法則與效應之中。例如,「墨菲定律」告訴我們: 你擔心的事,往往真的會發生。東西總是在急需時找不到,不用時卻隨手可得;考試時會的題目全沒考,考的剛好不會;帶了傘就放晴,沒帶傘偏偏下雨……。尤其是在複雜的系統中,手段越高明、技術越先進、人員越多,出錯的可能性反而越大。既然錯誤難以避免,那就學著坦然面對吧!重點在於你必須學會如何接受錯誤。別試圖掩蓋錯誤,那只會讓它成為人生的絆腳石。你應該從中汲取教訓,讓它成為通往成功的墊腳石。
又如,「倖存者偏差」提醒我們:天才的成功經驗,看起來容易、聽起來簡單、思考起來可行,但真正實踐時卻往往教人無從著手。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條件,諸如遺傳基因、身心發育、興趣愛好、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不盡相同。若只是依樣畫葫蘆,多半只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既然走別人的路,未必能抵達自己的遠方,不如依循心理學、教育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經濟學中那些經過科學驗證、普遍適用的定律、法則與效應,來規畫自己的成長路徑,不僅更踏實可行,也更容易上手。
再如,「馬太效應」告訴我們: 成長路上的一點點進步,比如每次都比他人多努力一分,就有機會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資源與機會,而這些優勢一旦累積,終將讓你脫穎而出。
1連乘十次還是1。即使每天按部就班,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任務,也只是達到同儕本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0.9連乘十次約是0.35。每天比老師的要求稍微鬆懈一些,看似微不足道,損失卻在不知不覺中擴大,競爭力也越來越弱。
1.1連乘十次約是2.59。每天比老師的要求再精進一點點,不斷提升,就能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指出:「方法可能有上百萬種,法則卻只有那幾個。掌握了法則的人,就能有效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那些只顧盲目嘗試各種方法,卻忽視法則的人,注定會遇到各種困難。」
基於此理念,本書精選八十一條世界公認的重要定律、法則和效應,與洞察力、夢想力、意志力、社交力、領導力等息息相關;同時從其誕生的前因後果乃至於思辨性分析,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及深度思考引導,呈現出八十一種解決難題的科學典範,從而獲得改變自己的機會。
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獲取資訊,但這並不代表已經真正融會貫通。當你面對問題時,仍需將書中提到的定律、法則與效應,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度思考,對資訊進行推理、演繹與再加工,進而激發新的洞察與創見。這才是真正解鎖大腦潛能,打造思維框架的關鍵。
當你掌握了「靠得住的定律、信得過的法則、行得通的效應」之後,便能有效建構自己的知識圖譜,打造屬於自己的思維框架。這不僅有助於看清生活的本質、洞察事物的規律,也能為成長中的困惑提供指引,進一步成為邁向成功的重要思維與支柱。
從今天起,不再陷入「與他人比較」的泥淖,也不再執著於成為「更好的別人」,而是專注思考 「我該如何成長」。就從此刻為起點,避開「倖存者偏差」的陷阱,在未來遇見那個更美好的自己!
內文 : 鏡中自我效應
「 鏡子中的我」是「真的我」嗎?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面「鏡子」。在爸媽眼中,你可能是個讓他們驕傲、又讓他們頭痛的「小怪獸」;在同學眼裡,你或許是個值得信賴的朋友;而在老師的評價中,你可能是個成績優異、樂於助人的好學生……面對一面又一面不同的「鏡中自我」,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呢?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曾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在他九歲時,繼母嫁入家中。當爸爸向繼母介紹他時,像往常一樣說:「這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然而,繼母卻打斷了爸爸,微笑著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的孩子,只是還沒找到能夠全心投入的領域。」
「就是這句話,成為我人生的轉捩點。」卡內基感性地說:「在繼母之前,從來沒有人稱讚我聰明。」
其實,爸爸在介紹自己時,他正暗中盤算隔天早上要朝繼母丟小石頭,或是做些惡作劇。然而,繼母這番話讓他瞬間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從「我是全社區最壞的孩子,繼續做壞事吧」,轉變為「我不是壞孩子,而是一個精力旺盛、還沒找到方向的聰明孩子」。他的人生從此展開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在繼母的引導與鼓勵下,他成為「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並奠定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基礎。
「鏡子」的作用,在於讓我們發現自己沒看見的自己。 我們往往會根據他人的評價來自我調整,以尋求與外界一致的認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評價都是客觀公正的。如果有人惡意放大你的缺點或不足,你應該學會分辨與應對,而不是讓這些負面評價影響真正的自己。
思考引導tips
1902年,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了「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他認為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由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所建立的。就像我們是從鏡子裡知道自己的長相一樣。
你也是爸媽的「鏡子」
顧里在代表作《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中提到:每個人對於別人來說,都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對方的樣子。」換句話說,你其實也是你爸媽的一面鏡子。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影響爸媽,讓他們變成你理想中的父母呢?
最佳賣點 :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明明很努力讀書,考試還是失常?
常常覺得事情「怪怪的」,卻說不出問題在哪裡?
總覺得有些人就是「比你聰明」,難道他們有你不知道的祕密武器?
其實,你只是還沒學會「底層邏輯」這項技能!
─解決一百個問題,往往只需要一個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