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年心緒從頭理: 回憶從英殖到中國特區六十年的香港 | 誠品線上

華年心緒從頭理: 回憶從英殖到中國特區六十年的香港

作者 王耀宗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華年心緒從頭理: 回憶從英殖到中國特區六十年的香港:香港政治學者、公共知識份子王耀宗教授,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相交的各界知識分子,由個人成長寫至從嶺南大學退休,記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香港政治學者、公共知識份子王耀宗教授,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相交的各界知識分子,由個人成長寫至從嶺南大學退休,記錄了香港當代文人史重要篇章。王教授的生命史代表了香港戰後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從並不優渥的環境中成長、求學,憑藉對知識的熱情而晉身「天子門生」,繼而往外國留學開拓眼界,回港後任教於大學傳授知識,同時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政治事務,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及後不得已離港,遠颺後回憶「再也回不去的香港」,有感而寫下本書。回憶錄將個人生命連結香港盛衰,既有萬馬齊喑的無奈,也有一簫一劍的活潑和銳氣,是香港歷史的重要一頁。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一個時代的大故事乃由很多個人的小故事所組成。時代只是一個框架,個人才是真實的經驗、過程和內容。耀宗教授講他個人的經歷、感受和觀察,豐富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和想像。——呂大樂(社會學學者)王耀宗教授主編的《神州三十年:香港新起的一代看中國的發展》,是我大學時期接觸當代中國的重要啟蒙讀物。我對他那一代香港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很感興趣,但這方面始終缺乏有分量的自傳。這本回憶錄不但真切地呈現了作者的人生歷程,也為香港留下了一段珍貴的歷史紀錄。——陳祖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特聘研究員)香港的思想歷史充滿斷層與遺忘,更談不上傳承繼往,極需有心人多加努力。王耀宗教授作為知識分子與學者,親身參與、評議與研究香港半世紀有餘,難得他退休後還花心力撰寫回憶錄,此書必定成為日後研究的重要材料,也是新一代人了解過往的寶庫。——葉蔭聰(文化評論人)王耀宗教授由一名偷渡者最後晉身高等學府管理層,印證了從前社會向上流動的可能。他學貫中西,年青時四處遊學,反映出香港作為一個面向世界開放城市提供的種種可能。縱然胸懷世界,但他也如不少同代人一樣,始終牽掛國內歷史起跌,大半生努力善用這𥚃曾經存在的自由空間,以知識去回應時局。——葉健民(布里斯托大學香港史研究中心研究總監)認識王耀宗,在「六四」之後,他與一批有心人在香港辦民主大學。長期以來,他秉持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專業精神,從獨立思考和入世觀察的角度,關心時局和民族命運,建言頗多。世人需要這種治學和實踐態度,相信這書有所啟發。——劉銳紹(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王耀宗,出生於上海,八歲來到香港,二○二二年移居澳洲。一九七四年中文大學文學士,一九七六年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碩士,一九九六年澳洲昆士蘭大學政治系博士。曾任香港嶺南大學政治系(現為政府與國際事務學系)正教授、系主任及協理副校長(學術事務)等職,服務嶺南大學超過三十載。中文著有:《中國問題面面觀》(1990年)、《中國學生運動的反思與前瞻》(1992年);編著有《神州三十年》(1979年)、《神州四十年》(1990年)、《神州五十年》(2000年)、《神州六十年》(2009年)。英文著有:From Deng Xiaoping to Jiang Zemin: Two Decades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編有: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Crisis: Hong Kong’s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Handover (2004) 。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知識的盛宴 林和立 自序: 香港巨變的歷史畫軸上篇:六十年香江風雨一)小時離滬 偷渡香江二)飄蓬斷梗 寄人籬下三)遷居灣仔 非典型家四)苦悶少年 報看天下五)博覽群書 知識啟蒙六)走過六七 思想洗禮七)升讀新亞 參加保釣八)左傾思潮 糾結掙扎九)賢師良友 各展風騷十)校園結緣 真師生戀十一)碩士畢業 論波柏爾十二)理想主義 遊學英國 十三)遊學法國 廣結朋友十四)文化傳媒 一圓夢想十五)大專執教 針砭時政十六)赴美深造 不測風雲十七)六四鎮壓 精英殆滅十八)民主大學 香港薪傳十九)服務嶺南 歷五校長二十)移居澳洲 獲頒博士廿一)協理副校 仕途頂峰下編:半輩子所思所行廿二)嶺南學院:跌宕發展挑戰不斷廿三)臺灣民主化:亞洲的政治模範廿四)白內障手術失誤:人生打擊與信仰更新廿五)學術理想的追求:大學學者應有的四種角色廿六)網球運動:終生享受的運動廿七)我的母親:心存感激奈何不懂溝通廿八)我的外母:生命力最強的人廿九)一國兩制:一九九七至二○二○的三個階段三十)旅遊人生:對世界好奇至死方休卅一)人生觀及世界觀:自由主義安心立命結語附錄I 回憶牟宗三先生II 回憶唐君毅先生III 思想巨人,學者楷模 ——悼勞思光先生IV 回憶劉述先教授V 悼念鄭海泉兄VI 回憶李怡與七十年代跋:公共知識分子典範 李永達

商品規格

書名 / 華年心緒從頭理: 回憶從英殖到中國特區六十年的香港
作者 / 王耀宗
簡介 / 華年心緒從頭理: 回憶從英殖到中國特區六十年的香港:香港政治學者、公共知識份子王耀宗教授,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相交的各界知識分子,由個人成長寫至從嶺南大學退休,記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969739
ISBN10 /
EAN / 9786269969739
誠品26碼 / 2682918110002
頁數 / 4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2.15 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76

試閱文字

內文 : 自序:香港巨變的歷史畫軸

從小我喜歡看名人或偉人的自傳及傳記,一方面,可以知悉他們成長的歷程,不懈的鬥志;另一方面,亦以他們的成就激發自己向上奮鬥之心。科學家居禮夫人的傳記以及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自傳,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居禮夫人躲在巴黎的實驗室內,耗盡心血,日日夜夜化解數以頓計的煤炭以抽取微量的「鈾」(uranium),令我永誌不忘。羅素自傳三冊,我省吃省用了好幾個月的零用錢,才可以買齊。他的一生,知行合一, 濃厚的人文關懷,學術上的專精與社會批判精神合於一身;自傳的自序,看得我熱血沸騰,至今感動不已,他是我一生中的楷模。
另一本對我人生觀有極重要影響的書,就是劉紹銘教授的《吃馬鈴薯的日子》。書中記錄了他少年時掙扎求學的動人故事,裡面引了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的名言「Live life to the full」,此句話成為我一生追求美好生活,發揮個人潛能的動力根源。另外,存在主義的「存在先於本質」,哲學家沙特在他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Existentialism is Humanism)一書所提出的「人的一生是他行動的總和」的理念,對我也有極大影響。
大約四、五年前,我從未想過會寫回憶錄。人們一向認為要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才會寫自傳。自己雖從事高等教育學術界多年,出版的論文、編著、講稿、政論及書評並不少,但多數並未彙編;自問並非遐邇聞名的學者,也非全身從政的「政治活動家」(political activist)。但在二○一九年反修例運動後,我的想法逐漸改變。反修例運動後,香港社會發生巨大的巨變;這是香港七十多年來的第三次重大改變: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第二次是一九六七年的左派「暴動」,第三次是二○二○年中實施人大常委會的國安法。
第三次的改變尤為重大。國安法的實施,改變了香港的整體價值觀,也改變了社會結構及政治運行的性質。簡言之,香港從一個以「個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變成一個「集體主義」的社會。「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成為壓倒性的行為價值及標準。隨後,在「集體主義」的角度下,必有香港歷史的新論著出現。這樣,我們所熟悉的「歷史真相」將會慢慢消失。我是相信有「客觀真理」的,也相信有「歷史真相」的。在這種氛圍下,我決定寫回憶錄了,我要記錄下我自己的經歷,為後世留下紀錄,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經驗及故事。歷史論述是選擇性的,因此可以是多元的,多種論述可以並存;但「歷史事實」不可偽造。我個人的經歷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構成整體香港歷史的基礎。
人們一般稱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為「嬰兒潮一代」,我們是「嬰兒潮一代」,但我們在七十年代進入大學的一代,肯定是香港一九四九年第一次巨變後的第一代 大學畢業生。我們的同輩朋友常常談及,我們一生何其幸運,得睹港英政府的施政,將香港從五十年代的「難民社會」,變成七、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之一,到新世紀「紐倫港」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得益於這個過程:變成豐裕的中產階級之一員,我們這一代實也是最有資格撰寫這幅香港社會巨變的歷史畫軸。
我八歲來港,心理受到極大衝擊,對四周社會事物充滿好奇心,並嘗試理解其變遷,這種好奇心至今不變。但我並非一個政治活動家,對現實政治我雖極為關心,但沒有投入活動, 我的投入只是言論及文字。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及哲學家阿隆(R. Aron)是我最欣賞的學者之一。他寫的自傳名為《投入的旁觀者》(The spectator engagé),正是我生平學思行動的寫照。我關心社會政治,但不全力投入,謹希望以觀察者的身分,保持清明洞照心態,提供客觀上的分析;另一方面,我亦知悉行動的重要,改變現實從不能只靠觀念。曾經有一段時期,我在這兩端徘徊不已。回首前塵往事,物換星移,我對自己多年的工作表現是滿意的,生活也感到充實;生命沒有虛度;同時我也感到自己的幸運,能夠把興趣及職業融為一爐(Max Weber稱為「志業」vocation)而持續三十多年。年輕時候,每每著意於改變世界,及至年事漸長,方知外間事物複雜,不可預料因素太多了。我想對自己及朋友說,適當的年歲做適當的事。我的回憶錄寫到二○二二年移居澳洲止。我的心願是能在未來的歲月(也許十年後),再寫一本回憶錄的下集,以記述我在海外的生活及思考。雖然已屆暮年,可幹的事還可多呢!誠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所說:「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最後,我邀請了兩位老朋友林和立兄和李永達兄,為這本回憶錄撰寫序言及跋,我極度感謝他們的推許。林兄和我是中學同學,友誼已逾六十年;而認識達兄也有四十年了。
二○二四年二月廿四日 初稿
二○二五年三月十日 修訂稿
寫於澳洲布里斯本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香港政治學者、公共知識份子王耀宗教授,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相交的各界知識分子,由個人成長寫至從嶺南大學退休,記錄了香港當代文人史重要篇章。回憶錄將個人生命連結香港盛衰,既有萬馬齊喑的無奈,也有一簫一劍的活潑和銳氣,是香港歷史的重要一頁。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