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2 古代篇 (II) 世界哲學的誕生: 建立與發展 | 誠品線上

世界哲學史 2 古代篇 (II) 世界哲學的誕生: 建立與發展

作者 伊藤邦武/ 山內志朗/ 中島隆博/ 納富信留/ 等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世界哲學史 2 古代篇 (II) 世界哲學的誕生: 建立與發展: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從基督教、佛教、到摩尼教與祆教追溯宗教思想的起源,開啟「世界哲學」的思想新紀元世界哲學起源於古文明的宗教智慧,以及古希臘獨特的「愛智」哲學遠古的人類如何藉由智慧與愛智,探尋自身存在的意義?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世界哲學史》第二冊聚焦於「世界哲學」如何隨著歐亞帝國的興起而逐漸萌芽與成形。本書深入剖析羅馬、波斯與中國等普世帝國,如何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展出獨特的哲學體系,並與基督教、佛教、儒教等普世宗教相互交融,交織出「世界哲學」的雛形。本書以多重視角闡述亞歷山大帝國推動希臘哲學,在歐亞大陸廣泛傳播,特別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斯多葛主義、伊比鳩魯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等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體系。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希臘哲學與基督宗教思想劇烈碰撞,並逐漸融合,最終為歐洲中世紀思想的發展奠立深厚的基礎。與此同時,波斯的祆教、印度的大乘佛教、中國的儒家學說日益成熟,進一步與佛教思想展開論辯,共同形塑東亞地區的哲學架構。以上背景呈現了各文明當中哲學與宗教之間深層的互動。從希臘語世界的拜占庭傳統到西方的拉丁教父思想,都揭示了東西方思想流動與轉化的進程。這個時期的哲學不僅推動信仰與理性的對話,也為後世的宗教哲學與倫理體系奠立跨文明的共通基礎。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林鎮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依姓氏筆畫排列)「這套《世界哲學史》匯聚了日本哲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努力,在經歷新冠疫災的全球性災難後,最終呈現出一部涵括各大文明傳統的哲學思想著作。……在不同的語系與歷史生態下,各種哲學思想交織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景觀。本套書不僅規模宏大,更重要的是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讓讀者得以輕鬆理解並挑戰既有的世界哲學圖像。」──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整體來說,本套書展示了一種日本當代學界對於哲學的宏觀視野,反映了日本學者在專家與專題研究上的實力。……從讀者公眾的設定來說,本套書以其清晰而簡短的論述文字,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要在有限篇幅內勾勒出具有複雜背景的哲學論點,誠屬不易,而能夠以合適的簡化方式面對公眾,又不失哲學內部細緻的原汁原味,更是考驗撰寫者抽絲剝繭的能耐。」──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本套書從獨特的『日本視角』出發,試圖突破民族或文化中心主義的藩籬,以建構一種能引發共鳴的『世界哲學史』。……台灣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透過自身的『台灣視角』,共同參與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哲學史建構。我相信這正是這套書最值得閱讀的意義所在。」──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哲學從『西洋哲學史』」的框架中解放出來。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天生具有「跨越邊界」的力量,那麼這樣的努力實在是遲來的必然。」──鷲田清一(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我認為當今世界有兩個關鍵詞:民主主義與以人工智慧(AI)為象徵的技術進步。然而,兩者皆隱含可能導致社會分裂的潛在趨勢。在此背景下,致力於『全面理解世界』的哲學價值再次受到重視,因而彰顯其重要性與時代意義。」──出口治明(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名譽教授.校長特別助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伊藤邦武KUNITAKE ITO一九四九年生,京都大學榮譽教授。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史丹佛大學研究所哲學科碩士畢業。專攻分析哲學、美國哲學。著有《實用主義入門》(筑摩新書)、《宇宙為何會成為哲學問題》(筑摩primer新書)、《珀斯的實用主義》(勁草書房)、《詹姆士的多元宇宙論》(岩波書店)、《話說哲學的歷史》(中公新書)等作品。山內志朗SHIRO YAMAUCHI一九五七年生,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專攻西洋中古哲學、倫理學。著有《普遍論爭》(平凡社library)、《天使的符號學》(岩波書店)、《「誤讀」的哲學》(青土社)、《小小倫理學入門》、《有感的經院哲學》(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湯殿山的哲學》(普紐瑪社)等。中島隆博TAKAHIRO NAKAJIMA一九六四年生,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專攻中國哲學、比較思想史。著有《惡之哲學:中國哲學的想像力》(筑摩選書)、《莊子:告知成為雞之時》(岩波書店)、《作為思想的言語》(岩波現代全書)、《殘響的中國哲學:言語與政治》、《共生的實踐:國家與宗教》(東京大學出版會)等。納富信留NOTOMI NOBURU一九六五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兼文學部部長。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劍橋大學研究所古典學部博士。專攻西方古代哲學。專長為西洋古代哲學。著有《詭辯者是誰?》《哲學的誕生:蘇格拉底是誰?》(筑摩學藝文庫)、《柏拉圖與哲學:閱讀對話篇》(岩波新書)等。作者簡介:納富信留NOTOMI NOBURU(前言、第一章、後記)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兼文學部部長,專攻西方古代哲學。近藤智彦TOMOHIKO KONDO(第二章)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院副教授,專攻希臘羅馬哲學與西方古典學。戶田聰SATOSHI TODA(第三章)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院教授,專攻古代基督教史與東方基督教文學。下田正弘MASAHIRO SHIMODA(第四章)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攻印度哲學與佛教學。渡邊義浩YOSHIHIRO WATANABE(第五章)早稻田大學理事、文學學術院教授,專攻「古典中國」。中島隆博TAKAHIRO NAKAJIMA(第六章)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攻中國哲學、比較思想史。青木健TAKESHI AOKI(第七章)靜岡文化藝術大學文化及藝術研究中心教授。西村洋平YOHEI NISHIMURA(第八章)兵庫縣立大學環境人間學部副教授,專攻西方古代與中世紀新柏拉圖主義。土橋茂樹SHIGEKI TSUCHIHASHI(第九章)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西方古代、中世紀哲學史與教父學。出村和彦KAZUHIKO DEMURA(第十章)岡山大學大學院健康系統統合科學研究科教授,專攻古代哲學與基督教思想史。出村宮子MIYAKO DEMURA(專欄一)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部總合人文學科教授,專攻古代基督教思想。中西恭子KYOKO NAKANISHI(專欄二)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研究員、兼任津田塾等大學講師,專攻宗教學與宗教史學。塚原東吾TOGO TSUKAHARA(專欄三)神戶大學大學院國際文化學研究科教授,專攻科學史、科學哲學與科學技術社會論(STS)。黃耀進(譯者)翻譯工作者。單譯有《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台灣人的歌舞伎町》、《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等;共譯有陳舜臣《半路上》、《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東京審判》等書。山村奨(監譯)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專攻東亞思想、儒學、陽明學。著有《近代日本與變遷中的陽明學》(法政大學出版社),合著有《東亞哲學的生成與發展:跨文化視角》(法政大學出版社)。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納富信留第一章 哲學的世界化與制度、傳統/納富信留第二章 傳入羅馬的哲學/近藤智彥第三章 基督教的成立/戶田聰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下田正弘第五章 古典中國的成立/渡邊義浩第六章 佛教與儒教的論爭/中島隆博第七章 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青木健第八章 柏拉圖主義的傳統/西村洋平第九章 東方教父的傳統/土橋茂樹第十章 拉丁教父與希波的奧斯定/出村和彦專欄一 亞歷山卓文獻學/出村宮子專欄二 尤利安的「生活哲學」/中西恭子專欄三 李約瑟的發現/塚原東吾後記/納富信留作者簡介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世界哲學史 2 古代篇 (II) 世界哲學的誕生: 建立與發展
作者 / 伊藤邦武 山內志朗 中島隆博 納富信留 等
簡介 / 世界哲學史 2 古代篇 (II) 世界哲學的誕生: 建立與發展: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512364
ISBN10 /
EAN / 9786267512364
誠品26碼 / 2682829288005
頁數 / 27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1.7 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75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
前言

至今為止,「哲學史」多以西方為核心,涵蓋範圍自古希臘、羅馬時代起,持續至現代的歐洲與北美,而其他地區與傳統則往往被排除在討論之外。換言之,「哲學」(philosophy)一詞常被默認為西方哲學的專有領域,而印度、中國、伊斯蘭等強大的哲學傳統則多被歸為「思想」來區分。除了上述地區之外,拉丁美洲、俄羅斯、非洲、東南亞以及日本等地的哲學幾乎未曾進入主流哲學史的視野。
然而,當今的世界早已超越了西方文明的框架,邁向多元價值與各種傳統交織融合的新時代。在這個背景下,當前的環境問題、宇宙問題等,皆需我們從全球視角進行重新思考。回顧哲學的歷史,探索古代文明中誕生的諸多哲學傳統,思考各大帝國的發展進程與文化傳統的形塑,並探討近代社會與科學的興起,世界的全球化進程及其伴隨的紛爭等,或許還能為未來的發展預見某些可能性。我們身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宏大的「世界」。
「世界哲學」(World Philosophy)並不僅僅是將各地區的哲學成果拼湊起來,而是試圖以「世界」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哲學。從人類與地球這樣廣闊的維度,並結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流動,我們得以再次檢討自身的傳統,探索人類智慧的可能性。作為亞洲的一部分且融合了西方文明的日本,若能以此為起點,思索並發聲於「世界哲學史」中,必將對全球哲學史產生重要影響。
「世界哲學史」系列共計九冊,從古至今,俯瞰哲學的發展歷程,透過呈現不同時代的特徵主題,橫向比較同一時代中各種傳統的互動與影響。當中不僅考量哲學各領域之間的重疊與相互影響,也納入科學、宗教、經濟等要素,嘗試以一種動態的知識視角來重構哲學史。我們透過檢視全球範圍內哲學傳統的演變,或許能更清楚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位置,並從中獲得應對未來挑戰的啟示。
第一冊《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探討了西元前八世紀至西元前二世紀間,人類如何創立並發展出「哲學」這一思想體系。本冊《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開展》則延續這一內容,以善惡與超越為主題,討論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六世紀的哲學發展。以新的視野重新建構人類知性的發展,這便是《世界哲學史》叢書的嘗試。

摘文
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

何謂「大乘佛教成立」問題
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提出的「軸心時代」,其中心之一便是佛教。此西元前五世紀出現於印度的世界宗教,橫亙超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無論與西方相較或在亞洲內部,自古以來佛教都是一個獨自的思想體系。
佛教思想因大乘佛教的出現而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這一新形式的佛教不僅在亞洲廣泛傳播,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促進了對印度古老宗教的更深入的哲學性探討。自十九世紀以來,包括黑格爾在內的西方哲學家們開始關注印度的哲學[葛拉士納(Helmuth von Glasenapp)著,大河內了義譯,《東洋的意義》(法藏館)]。而印度宗教的深化,最重要的契機正是大乘佛教。
根據井筒俊彥(一九一四-一九九三)的觀點,在東方被稱為哲學的思想可以說是在大乘佛教中開花的。例如,在中國,深具代表性的朱子學的誕生受到了大乘佛教的華嚴思想的影響。此外,在中國轉向「近代」的象徵性事件──辛亥革命中,闡述如來藏思想的小型佛典《大成起信論》作為一部對抗西方哲學的獨特思想書,成為了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等承擔革命領導角色者的理論支柱。
本章將以西元前後之際,在印度次大陸顯現的大乘佛教成立問題為焦點,探索其思想特徵及成立的經緯。這一主題至今仍是學術界最大的謎團之一,雖然各種假設層出不窮,但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
在《世界哲學史》叢書中探討這個主題,是因為考察大乘佛教的成立有助於理解歷史認識的形成,而這正是一個歷史哲學的主題。作為古代印度的歷史現象,大乘佛教如果僅僅依賴當今的認知來事後把握過去存在的事實,這種理解模式顯然是不充分的。研究者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從保留下來的事實,尤其是更為重要的文本出發展開研究,與大乘佛教知識的形成過程恰好相互重疊。
這樣的理解,乍看之下似乎僅是混淆事實與觀念的修辭學(rhetoric),實際上它反映了自一九六○年代以後,人文學科面對歷史學中的語言學轉向所涉及的重要課題。欲描繪歷史的主體,如何一方面將自身的意識形象化,另一方面又將被研究的歷史事實形象化,這兩者最終需透過媒介文本的形象化來達成。

一分為二的現今佛教世界
認識過去的想望,來自對當下的質疑。具體來說,對於眼前確鑿的現實狀況,應該質疑的是自過去遺留下來的痕跡以及各種布局的由來等,因而產生了追尋過往的行動。然而,此處真正需要質疑的是:根據當前的認知來追尋過往是否具有正當性?這是本章將要探討的主題,但在深入討論之前,我們先從一般常識出發,對當前的佛教進行概述性的說明。
今日的佛教流傳於中亞、西藏及東亞各地。其中一派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佛教,另一派則主要流傳於東南亞,過去被稱為小乘佛教,現在則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南傳佛教。這兩個佛教圈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根據現有資料,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主要差異在於各自經典的種類與數量。大乘佛教除了擁有上座部佛教的佛經外,還擁有龐大的大乘經典。這些大乘經典中包含了空思想、唯識思想、如來藏思想,甚至進一步發展為密宗思想等多種深化至哲學層次的思想,佛教思想家們也基於這些經典內容構建了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在大乘佛教傳播的東亞和西藏,對應這些教義的儀式、信仰及制度展現出東南亞諸國所未見的特徵。
這種差異並非因為接受傳播國家的區域特性而後天賦予的。即便在各個佛教圈內部,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語言、歷史、社會及文化等各種不同的因素,但在佛教的特徵上,大致上僅可劃分為兩類。因此,可以推斷在佛教起源的印度,某個時期已經存在不同樣貌的佛教,接受傳播的國家根據其內容選擇是否接受,最終形成今日的結果,這種看法或許更加恰當。

初期佛教思想與大乘佛教思想
此處先簡要介紹佛教整體與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質。人,自呱呱墜地以來便渴望追尋永恆而理想的真實,因而產生了那些承諾來生的宗教,這可以說是基於這種企盼而建立的。然而,佛陀認為由自然狀態所生成的現實,其實是根本無知的產物,亦即是被無明所遮蔽的意識所構成的迷妄,因此他強調必須從這些黑暗中解放出來。對於擁有自然狀態和從中解放這兩種不同觀點的佛教而言,這個世界存在著解放之前與解放之後的二元面貌。
分析這兩個世界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並將其思想整理成體系的,就是大乘佛教。在初期佛教的理論中,僅停留在「無我」的觀念上,認為這個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自我或自由的概念,同時也體現了「無常」,即這個世界缺乏恆常的秩序。這種觀點所能涵蓋的範圍僅限於此一世間。而進入到大乘佛教後,從迷妄中解放出來的真實世界──此處指出數組相對概念,如煩惱對菩提、輪迴對涅槃、此岸對彼岸、眾生對如來等也被言語化,構建出鑲嵌於該存在次元的思想。(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從基督教、佛教、到摩尼教與祆教
追溯宗教思想的起源,開啟「世界哲學」的思想新紀元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