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反智傳統: 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2025年全新校訂版) | 誠品線上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作者 Richard Hofstadter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美國的反智傳統: 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2025年全新校訂版):歷史為何不斷重演?保守民粹為何又再度抬頭?「反智」,是美國深層文化、歷史傳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歷史為何不斷重演?保守民粹為何又再度抬頭?「反智」,是美國深層文化、歷史傳統的一部分川普代表的「反智」暗潮,始終刻在美國人的骨子裡★2025年全新校訂版★★兩屆普立茲獎得主霍夫士達特最經典著作★余英時、苑舉正、王汎森、嚴震生、楊照等知名學人聯合推薦余英時院士:「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了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陳思賢教授:「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活躍於二十世紀中葉的霍夫士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國人對純粹的學術,諸如深厚的人文學養、抽象的理性思辨的漠視與敵視。他於是在1963年出版了這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美國的反智傳統》,一面嚴加批判民粹、保守、極右的反智思維,同時也對反智做了有系統與歷史深度的爬梳。本書認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也未必是理盲躁動,它反映了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諸如:◆脫離英國而獨立建國的經驗,讓美國人往往視歷史為落後腐敗、封建貴族對平民的剝削的象徵。◆基督教福音教派推崇教友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及與上帝的直接溝通,而揚棄神學討論及思辨。◆建國先賢對平等的堅持使得美國政治很快轉向以純樸、勤奮、踏實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庶民百姓為主體,知識分子與仕紳階級淪為邊緣。◆蓬勃的商業文化更將美國的教育制度導向實用目的,而輕視博雅的人文薰陶。於是我們會看到,起草《獨立宣言》的傑佛遜竟因為學問太好,被批評不夠格做總統;老羅斯福靠狩獵技巧贏得選民青睞;鋼鐵大王卡內基批評大學教育對做生意有致命的傷害;田納西有眾議員以不會寫自己的名字而自豪,密西根州給老師的薪水比清潔工還低等匪夷所思的現象。本書於1963年甫出版就造成轟動,接連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愛默生獎與希爾曼獎等殊榮。在美國之外本書也掀起廣大迴響。當代華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於1975年撰寫的〈反智論與中國傳統〉即是受到本書的啟發。在川普第二度上台的今天,讀者仍可從作者六十年前留下的文字中,體察到那超越時代、可為當代人引路的思想深度,以及作者認為,知識分子在當代社會應扮演的角色。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余英時|中央研究院院士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專文導讀】陳思賢|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聯名推薦】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照|作家嚴震生|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理查.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 1916-1970)二十世紀的美國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霍夫士達特曾兩次得到普立茲獎:他憑藉在《改革的年代》(The Age of Reform)中對1890年代民粹運動和二十世紀初期進步運動的理性分析,首度於1956年獲獎,之後又因《美國的反智傳統》中對文化史的研究而於1964年再次獲獎。除了上述兩書之外,他尚著有《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 1944)、《美國政治傳統》(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1948),以及《美國政治中的妄想偏執風格》(The Paranoid Style in American Politics, 1964)。他也與華萊士(Michael Wallace)共同主編《美國社會的暴力:一部真實紀錄》(American Violence: A Documentary History, 1970)。譯者簡介陳思賢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西洋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學。著有《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西洋政治思想史:中世紀篇》、《西洋政治思想史:現代英國篇》、《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譯作包括《政治的意識形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幾句推薦的話(余英時)推薦序(苑舉正)譯序與導讀(陳思賢)作者自序第一部分 序論第一章 這個時代的反智現象第二章 智識不受歡迎第二部分 基督教信仰第三章 福音運動的衝擊第四章 福音主義與振奮派第五章 對現代性的反抗第三部分 民主政治第六章 仕紳的沒落第七章 改革者的命運第八章 專家的興起第四部分 社會文化第九章 商業與智識第十章 白手起家與勵志型信仰的出現第十一章 其他領域所發生的智識無用論第五部分 民主社會與教育第十二章 學校與老師第十三章 生涯發展導向的高中教育第十四章 兒童與他將面對的世界第六部分 結論第十五章 知識分子:與社會疏離或被同化謝詞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美國的反智傳統: 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2025年全新校訂版)
作者 / Richard Hofstadter
簡介 / 美國的反智傳統: 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2025年全新校訂版):歷史為何不斷重演?保守民粹為何又再度抬頭?「反智」,是美國深層文化、歷史傳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509203
ISBN10 /
EAN / 9786267509203
誠品26碼 / 2682810482009
頁數 / 60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3.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624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文】
幾句推薦的話(余英時)
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美國的反智傳統》中文譯本問世是台灣學術文化界
一件值得慶賀的大事。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自一九六三年以來發生了廣大的
影響。承八旗文化出版社的美意,希望我寫一篇「推薦序」。但我年事已高,最近又恰恰忙
於整理並編定一部英文專著,實在排不出時間來重讀霍氏原書與譯本,所以「序」是無論如
何也寫不成了。為了引發讀者對於本書的閱讀興趣,我願追憶一下四、五十年前接觸本書的
經過。因此下面寫的只能算是「幾句推薦的話」。

本書出版後轟動一時,我大概在六十年代末便買來細讀一遍。但萬萬沒有想到,「反智
論」這一論旨竟對我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對中國史上的反智現象進行了多次有系統的反
思。一九七三至七五,我回到香港兩年,那正是「文化大革命」籠罩著整個大陸的時代。我
終於情不自禁,在一九七五年寫了〈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那篇長文。更出意外的是此文在《聯合報》連載期間,卻有意無意之間觸動了台灣學術文化界的政治神經,因而引起了廣
泛而持續的強烈反應。我這篇文字主要是受霍氏原著的啟發而構思的。這就是說,霍氏的
《美國的反智傳統》書中的某些論點早在四十多年前已間接地傳入台灣了。

我讀霍氏此書並不是趕時髦,而是因為我對美國思想史一直保持著很深的興趣。上世紀
五十年代末我曾在哈佛旁聽美國思想史名家施萊辛格(Arthur M. Schlesinger Jr.,一九一七
至二○○七年)的課,他在課堂上對霍氏的史才與史學推崇備至。他和霍氏是當代兩大天
才,同樣的聲名顯赫。霍氏年長一歲,一九四四年他的博士論文《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
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 1860-1915)出版,暢銷二十萬冊,立成大
名。一九四五年九月施氏《傑克遜時代》(The Age of Jackson)出版,也一舉成名。但施氏
後來承認,霍氏當時在《新共和》(New Republic)期刊所寫的書評是《傑克遜時代》能夠
轟動一時的一大因素。這是我閱讀《美國的反智傳統》的背景。

最後我要指出,反智論成為美國人文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並不是從霍氏開始的。例如
最近剛過世的哲學家懷特(Morton White,一九一七至二○一六年),我在哈佛曾修過他的
歷史哲學,早在一九六○年便寫過〈反智論的反思〉(Reflections on Anti-intellectualism),
一九六二年刊在Daedalus學報上。五、六十年代,一方面艾森豪總統不重視知識人,另一方
面狂熱的反共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任期在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七年)又在各大學和研究機構找知識人的麻煩。這是當時「反智論」興起的政治背景。霍氏《美國的反智傳
統》是當時關於這一論題的集大成之作。由於他的研究將思想史、社會史和政治史融合為一
體,所以特別獲得廣大讀者群的欣賞。這部書為什麼今天又引起很多美國人的興趣呢? 我相
信這是和川普當選總統分不開的。

這是想了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

二○一八年六月十五日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我們時代的反智現象
2.反智的定義
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氛圍與教育圈的紛擾,使得「反智」成為美國人認知自身文化時最顯明的標誌,它也驟然變成了我們習用但卻無明確定義的日常語彙,用來指涉若干負面的現象。有些突然察覺到這個「反智」現象的知識分子,經常會認為它是存在於生活中各處的一股新力量,而且還可能會變成排山倒海的潮流(美國知識分子太常錯估歷史;且因為近代人慣於在末世情懷的陰影下看世界,所以知識分子會把小小的社會變遷看成是歷史浪潮的來臨)。但對於研究美國歷史的人來說,一九五○年代出現的「反智」現象並不新鮮,而應是有點熟悉。「反智」並非一九五○年代始出現於這個國家。美國的「反智」傳統,比這個國家的歷史還悠久,且有其背景。若我們考察這背景,就會發現其實知識分子的形象並沒有持續衰退或是陡降的現象,而是起起伏伏。同時,對知識分子的厭惡並非來自於他們地位的下降,反而是因為他們太耀眼。可惜我們對此並未有系統地了解,而且歷來對此主題沒有深入有據的研究。固然有很多關於美國知識分子與這個國家間扞格不合的報導,但這些文獻多是從知識分子的角度撰寫,而非從大如何看待知識分子的立場出發。

何謂「反智」?它從來沒被清楚定義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它的模糊正好可以在辯論中用作標語時更方便。但無論如何,它確實並不容易定義。若以概念來論,「反智」其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由一組相關的概念所組成。若將它視為一種態度,則它並非純粹的「反」而是「愛恨交織」的─假如有人會全然地不喜歡智性或知識分子,應是少見。如果可以把它視為一個歷史主題,則它沒有一個單一發展軸線,而是由不同來源所構成、忽起忽滅的一股力量。至今我們社會並沒有給它一個狹窄嚴謹的定義,是因為這樣做很不合適。如果強行找出一個邏輯上合理的定義,則在歷史研究上會落於獨斷,因為等於在一組特質上只選定某一個來代表。而也就是「反智」概念這個複雜的特性,讓我們益發感到興趣──它包含了許多態度與觀念在歷史中的結合匯聚。貫穿「反智」所蘊含的各種態度與觀念的,是對智性生活及其代表者所存有的怨懟與懷疑,並且極力貶低這種生活的價值。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要嘗試定義「反智」,或許這就是最可能的答案。

如以此為準,則我們不能用研究一個人、一個組織或社會運動史的方式來寫關於「反智」的歷史。我們若是著重於美國任何思想發生的情境與氛圍的話,就必須運用一些想像,以期設計與重建思想當初發生的情境,或是捕捉那種氛圍。

在對何謂「反智」舉例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說說什麼不屬於我們要討論的「反智」。例如,學術圈內的紛爭內訌就是一例。就像其他社會一般,美國的知識分子常對他們扮演的角色感覺不安;他們習於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憎恨,有時還會對整個知識社群嚴厲抨擊。這種內部的批判很有啟發性也很有趣,但不是我們焦點所在。另一方面,某個知識分子對其他知識分子的無禮攻訐或肆意批評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對於美國學院內的教授們,曼肯(H.L. Mencken)大概是發出最多揶揄的人,而將其他媒體名人寫入小說加以毒辣諷刺的,也莫甚於瑪麗.麥卡錫(Mary MacCarthy)。但我們並不會將曼肯等同於一貫敵視學院教授的政治評論家巴克萊(William F. Buckley),更不會將瑪麗.麥卡錫等同於那位同姓名的麥卡錫參議員。畢竟,批評其他知識分子這件事本身就是知識分子的重要職責之一,而且通常批評者都會很勇於表達。我們雖無法確定其動機,但是希望他的批評會充滿仁慈、優雅的風格且論事精確。由於知識分子本質上必須多元與懷抱自主性立場,所以社會只好承受他們經常互相「吵架」的風險。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將「反智主義」與哲學上的「反理性主義」(antirationalism
)混淆,否則將有無可救藥的誤解出現。如尼采,索瑞爾(Sorel)、柏格森(Bergson)、愛默生、惠特曼(Walt Whitman)與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或是像布萊克(William Blake)、勞倫斯(D.H. Lawrence)與海明威這些作家,他們的觀念可稱為是「反理性主義」的,但他們卻不是我們在社會或是政治意義上使用此「反智」一詞時所指涉的人。當然,在「反智主義」運動中這些「反理性主義」的思想家會被提及(光是愛默生一人就提供了他們很多可引述的言論),而只有在此時,也僅極小程度上會與我現在所說的相關。在本書中,我主要關心的是那些社會上的態度、政治上的行為、中下階層人士對知識分子的看法,只有偶爾才會觸及一些屬於哲學上對智性的立場或理論。其中最引起我興趣的那些「社會態度」,是當其產生社會影響力時,會嚴重地阻礙知識與文化發展者。故從近來歷史中找到的若干例子,就適足以說明「反智」的定義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歷史為何不斷重演?保守民粹為何又再度抬頭?
「反智」,是美國深層文化、歷史傳統的一部分
川普代表的「反智」暗潮,始終刻在美國人的骨子裡
★2025年全新校訂版★
★兩屆普立茲獎得主霍夫士達特最經典著作★
余英時、苑舉正、王汎森、嚴震生、楊照等知名學人聯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