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時代: 不能只是去做, 重點是你想怎麼做! | 誠品線上

個人時代: 不能只是去做, 重點是你想怎麼做!

作者 송길영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個人時代: 不能只是去做, 重點是你想怎麼做!:★★★掀起話題的現象級推薦★★★蟬聯韓國網路書店YES24二十大暢銷榜9週、Aladin十大暢銷榜5週獲選教保文庫年度暢銷書韓國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掀起話題的現象級推薦★ ★ ★蟬聯韓國網路書店YES24二十大暢銷榜9週、Aladin十大暢銷榜5週獲選教保文庫年度暢銷書韓國學界、媒體、企業、娛樂圈,各大Youtuber爭相推薦榮獲韓國《京鄉新聞》《每日經濟新聞》《首爾新聞》《朝鮮日報》選書推薦꧁2022年韓國YES24網路書店年度選書入圍꧂韓國熱銷10萬冊、鴻海集團特聘顧問、韓國大數據大師全球疫情後未來社會觀測報告▎改變並不會讓人類消失,消失的是制約、是固有模式。#個人的社會 #長壽的人類 #無人的服務數 據 預 測 未 來 關 鍵 字 「現在是記錄自己的時代,社群中將能展現你的真實;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為,都是有意義且藏有欲望的。」大數據大師 宋吉永╔═════════════════════╗❝ 自己創造工作與內容的個人時代已經到來 ❞如果你堅持做沒人做過的事,你會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並且逐漸擁有自己的品牌。反骨意味著,不做別人做過的事情,這正是存在的意義,因為你與他人不同,你是獨一無二的。╚═════════════════════╝本書透過閱讀與分析數據,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全球新冠疫情和AI人工智慧的快速普及所帶來的巨大變動中,人們的心態也在不斷改變。這些變化其實早有徵兆,而非突然轉變。逐漸累積的微小心理變化,將持續不斷地動搖個人職涯、企業組織和市場消費等方面。在這個集體意識轉向個人意識、規則內化的新時代,居家獨處帶給我們自我成長的契機,讓我們更關注自己。挖掘自己、將自我轉化為個人品牌,自己創造工作與內容的個人時代已經到來。★★ ★ 韓國讀者感動回饋 ★ ★ ★「這本書很輕薄,內容卻很豐富!」「好像又多了一雙看世界的眼睛。」「閱讀後,感覺我的心也變輕了。」「我認為這是一本在生活中幫得上忙的書! 」「Think first! 一本強調思考超越、擁抱變化的書。」「這是一本能讓你安心的好書!」「身為一個媽媽,看見我沒有但孩子正在經歷的時代這點很有幫助!」┌──────────┐⭔ 未 來 社 會└──────────┘分化的一人社會 「獨○」的詞彙 2018年39個→2020年65個長壽讓老人年輕化 餐飲品牌知名度 老年族群與整體族群的一致性達60%零接觸的無人服務 淨水器濾芯不必工作人員到府更換後,網路評價「從不自在中解脫」┌──────────┐⭔ 未 來 職 業└──────────┘新型態工作觀 工作≠職場≠職涯新職場關係 從集體評價轉為個人評價新團隊合作者 多重身份與高度自律者新公司改革 只追求效率的企業,無法證明存在意義┌──────────┐⭔ 未 來 個 人 學└──────────┘THINK FIRST!理性的判斷+經驗結合=改善生活BE/DO YOURSELF個人品牌化,做最強的自己RENEW與時俱進:理性思維、真實性、成熟共存SPEAK YOURSELF銷售理念、邏輯說服✉𝘔𝘪𝘯𝘥 𝘔𝘪𝘯𝘦𝘳 數據分析專家給當代每位「個人」的信-✐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方向和速度,或許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要只是輕易地先說「挑戰!」,而是需要思考並勤奮努力。這就是我所強調「不要只是做(Don't Just Do It)」的原因。✐我們需要有對現有社會的潮流說「不」的勇氣,如果確定了方向,無論速度快慢,會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生。✐即使當前還沒有人接受你的想法,也不要灰心喪氣,從今天開始行動吧。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以筆劃順序排列)♕ Manny商業評論電子報《曼報》創辦人 ♕張嘉玲「加個零社群觀察」♕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蔡淇華 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宋吉永(송길영)Mind Miner,人心的探勘者。數據分析專家。在記錄無數日常的社群大數據中,閱讀及分析人們的內心,而從事這份工作已超過二十年,持續與各領域分享從數據中所獲得的各種發現。高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博士學位,現任高麗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兼任教授,韓國商業智慧學會副會長。2015年曾出任鴻海集團特邀顧問。另外成立意見探勘工作小組(Opinion Mining Working Group),領導有關如何在企業中運用資料探勘的研究。現為VAIV company(原Daum Soft)副社長。VAIV company是專門將線上消費者的意見轉換為企業能夠使用的訊息的公司,擁有包含文本探勘、大規模資訊蒐集、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慧技術,並以此自動分析數十億個社群媒體中的消費者意見。是個閱讀不停歇的雜食性讀者,喜歡與各式各樣的人對話。著有《在這裡看見你的欲望》(2012)、《停止想像》(2015)等書。譯者簡介曹雅晴臺灣大學圖資系畢。書的工作者,曾任書店、出版社企劃。喜愛閱讀,遊走在文字與圖像之間,未來希望擁有一間充滿繪本的書房。因為想理解音樂、節目裡的語言宇宙,開始學習韓文。每天例行的三件事:吸貓、嗜辣跟作夢,譯有《BTS THE REVIEW當我們討論BTS》、《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序|我們見過未來1 既視感:預見未來關於狗的各種故事看似理所當然其實並非如此蔥泡菜,其實是存在已久的問題已經見過的未來變化常數1:分化的社會變化常數2:長壽的人類變化常數3:零接觸的擴散Don't Just Do It2 變化:價值觀的液化「一定要出門上班嗎?」受到質疑的慣例思想根基產生動搖從最初開始思考共同經驗,多元想像的可能性懷疑自己的價值觀3 適應:思想與時俱進被迫適應清楚的數據,明確的共識創新的接受度理性思維完整顯示過程現在很難再欺騙任何人透明化社會,你有多適應?再一次射月盡可能透明4 成長:夢想在生活中的主控權安頓內心勝過成就但現在是回到現實的時候搶奪功勞的人最差勁想成長卻被困在箱子裡如果平凡的標準是板橋新婚夫婦自我覺醒:想要擁有生活主控權你的每個行動都是訊息回到源頭,你是真實的嗎?成為真實的方法不是被告知,而是被發現銷售故事的總量從現在起的十年策略:理性思維、工作的真實性與成熟共存後記|十年後,我希望能再次感到羞愧

商品規格

書名 / 個人時代: 不能只是去做, 重點是你想怎麼做!
作者 / 송길영
簡介 / 個人時代: 不能只是去做, 重點是你想怎麼做!:★★★掀起話題的現象級推薦★★★蟬聯韓國網路書店YES24二十大暢銷榜9週、Aladin十大暢銷榜5週獲選教保文庫年度暢銷書韓國學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40540
ISBN10 /
EAN / 9786267240540
誠品26碼 / 2682397140002
頁數 / 2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1.8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不婚、獨居、婚內孤獨、組織內個人崛起的「個人時代」已經來臨,要如何因應新型態的生活與工作觀,創造個人品牌與成功行銷,我們需要兼具學術與實務的Know-how,所以一定要閱讀這本「未來個人學」的好書!──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蔡淇華

疫情扯開看似太平的遮羞布,將原本存在的問題再次放大;越是科技便利的生活,就越多人會被落下;社會運行的方式變化急遽,加深著差距與彼此理解的鴻溝;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害怕緊繃、嚴肅的,梗、meme、脫口秀的流行在在彰顯調侃對這一世代的重要性。為《紐約時報》撰文的歷史學教授Gil Troy曾說過一句觀點:「我們今日所面臨的挑戰,是在每個個體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意義。」換言之,能夠用小敘事幫助大眾發現日常中新的意義來源,將會是每個品牌從業者的必修課。如果無法消除焦慮,那就專注當下、打開好奇、抓住時代性的機會,亦是本書對於應對心態的重要提醒,時刻謹記。──加個零社群觀察.張嘉玲

曾經有段時間不停強調習慣,提倡身體最重要,身體如果擁有記憶的話,可以自然而然達成想做的事,談及相關議題的書籍也很多。不過這本書又再次轉了個彎,透過大數據,告訴我們不要跟隨他人,先思考人生的各種面向,再設定方向。──政治學家.蔡孝定

這本書指出新自由主義之下將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合理化的問題,我也認為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是動物世界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是建立並發展文明社會的人類。──獨立媒體工作者.李錦姬

這本書講述了數據如何在無數雜音中搶先一步捕捉變化的訊號,同時也提供停下來思考的絕佳機會。──Aladin韓國網路書店採購.洪聖源

試閱文字

導讀 : 序
我們見過未來

二○一○年初,復古設計的歐式冰箱於韓國上市,即使價格昂貴、性能也不突出,在韓國卻仍深受大眾喜愛。因為獨居人口增加、線上喬遷宴等新傳播型態出現,以及對設計和生活方式的重視等變化,歐式冰箱為傳統白色家電樹立了新的標準。隨著經濟發展幅度減緩,對生活品質的渴求增加,人們開始回顧生活,從盲目遵循傳統價值觀與習俗,轉而重新思考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和生活方式,定義出新的準則。個體想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改變,無異於生物為了生存而奮力拚命的過程,仔細觀察一定能看出一些調整方向。這正是我的工作,我蒐集人們留下的痕跡,讀取潛藏其中的人心。
我們每天生活都會留下大量資料,例如社群軟體上與朋友們的聊天訊息、汽車的行車紀錄等,不過,我並非窺探這些私密的個人訊息,而是蒐集人們在網路上寫下的文字、上傳的照片,對關注議題所發表的看法等。透過蒐集大數據,發掘其中存在的模式,再採用AI技術辨別模式,作為理解人們想法的重要資料,顧名思義即是人心的探勘者(mind miner)。如此一來,能讓我們進一步理解潛藏在數據足跡中的行為、原因與欲望。
其實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專注於研究人們的內心,最初的動機是想觀察數據背後的模式,但是當時無從得知模式中蘊含的意義。直到二○一○年,受到某家報社委託,希望能從數據中展望韓國社會。在這之前,我們頂多只是推測大眾有興趣的特定商品和服務,然後發表相關報告而已,根本無法承諾是否能順利完成這項任務。然而只要接受委託,我們的名字就能刊登在主流報紙上足足五天,是個不容錯過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參與這項工作的同事們,身上的野心和衝勁實在驚人。儘管如此,如今回首發現,那時確實是我和同事們的轉捩點。
真的可以透過數據看見社會嗎?我們當然是無法看見全貌,但卻足以理解社會的其中一個面向。
實際上,當時對眾多社會現象的判斷與看法,不久後成為了事實,我們所講述的事更成為某種基準,被人們引用以達成共識。看到許多人依據我們的看法進行協商並達成共識的過程,讓我們更明確意識到這件事的意義。
二○一二年,我將那段期間的經驗與所學匯集成一本書,書名為《在這裡看見你的欲望》(여기에 당신의 욕망이 보인다),當我們觀察人們想要的、大眾的欲望,並推測欲望能達成共識的一切,或許就能從中看見生活的模樣,更試著理解欲望的來源吧?這本書粗略整理了我們的嘗試。
後來「大數據」一詞成為社會中的流行語,人們使用智慧型裝置在各個地方發表自己的看法,累積起來的數據成為描述每個欲望的憑據,這些欲望的總和,是社會形成共識的重要起點。另一方面,我也在看見這些欲望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逐漸看到人們對於彼此的誤會與臆測造成多大的衝突。我們看見許多本著善意製作的主題與內容,與真實情況並不相符。我將這些誤會與臆測集結成二○一五年出版的《停止想像》(상상하지 말라)一書。
六年又過去了,這段期間大數據成為各產業的某種標準,人們不再經由報紙、廣播等紙本或電波傳播管道獲取資訊,而是透過數位世界的無數平台,從發表各自想法的社群媒體,擴展到擁有個人「頻道」的一人媒體;人工智慧作為提供個人化資訊的網,狙擊般的將特定內容發送給特定對象。我和同事們在持續觀測想法如何變化與傳播的過程中,逐漸理解新世代的共識是如何形成的。
到處都可以看見有趣的現象,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過去曾關注過、且大致預測未來的幾個徵兆,正在引起社會或大或小的變化。沒錯,我敢大膽的說,我們見過未來,只是當時不知道那是未來,以為只是短暫出現的細微變化,或是未曾見過的流行。然而我們親眼目睹過無數次變化的積累、相互影響,形成更大變化的過程,進而理解世上存在一種類似有機體的機制,讓我們彼此產生連結、使變化方向達成一致。也就是說,過去我們看見的,是提前到來的未來。
每當反覆遇到這種情況時,我的內心就會出現類似咒語(曼特羅 )的句子:「會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生」。
會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生的原因,並不是宿命論或已定的結局。人類身為社會化的物種,對事物的喜愛或想要、期望及欲望產生共識時,事情便如願發生。這種共識推動事情發生、促使欲望相遇與碰撞,又形成盛裝更多欲望的熔爐,成為我們的未來。
如果說這段時間,我透過數據觀察到欲望、並看見了未來,那究竟是什麼呢?這些變化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帶我們進入什麼世界呢?在那個世界中,我們又該如何生活?
透過數據而非模糊的感覺,看見欲望的第一則訊息《在這裡看見你的欲望》;延伸至希望人們彼此理解與體諒的觀察如《停止想像》;與此同時變化隨之加速,未來也提前一步到來。理所當然不再是理所當然,已經不能只遵循前人做過的、過去曾經驗過的,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我們得探索自己要站在什麼立場、如何適應與成長。
當然,我們是性格迥異的個體,各自所處的環境也不同,因此並不會同時感受到所有的變化。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也曾這樣說過,「未來早已到來,只是仍未遍布四處。」(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如同他的洞察,未來融入生活的時間點似乎也存在時差,未來已經來到我們身邊。有些人正在經歷整體的變化,有些人卻可能還沒有察覺。雖然居家辦公的時代早已來臨,但根據行業性質或組織氛圍,目前每天早上出門上班的人還是多數;另外,即使公司聚餐消失,也還是有和同事共進晚餐的上班族。
儘管自己尚未發生,但發生在別人身上的變化,或許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因此,即使仍未到來,也希望大家能以展望變化的心態來閱讀本書。
在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我有幸在這份工作中,看見人們的想法如何變化,因此我明白了每個個體欲望的總和,即是未來發生什麼事情的「輸入」。所以,不要停止抱持欲望,即使其實一開始就無法停止欲望。欲望是從期望自己生活更加安穩的微小心願開始,是源於對自己的存在不要因離開而被遺忘的本能,到企求自我受到他人的尊重、能具有影響力等等的無窮欲念中誕生,因此我們永遠不能停止欲望。
請抱持著欲望,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從現在就開始,會發生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
我們見過未來

二○一○年初,復古設計的歐式冰箱於韓國上市,即使價格昂貴、性能也不突出,在韓國卻仍深受大眾喜愛。因為獨居人口增加、線上喬遷宴等新傳播型態出現,以及對設計和生活方式的重視等變化,歐式冰箱為傳統白色家電樹立了新的標準。隨著經濟發展幅度減緩,對生活品質的渴求增加,人們開始回顧生活,從盲目遵循傳統價值觀與習俗,轉而重新思考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和生活方式,定義出新的準則。個體想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改變,無異於生物為了生存而奮力拚命的過程,仔細觀察一定能看出一些調整方向。這正是我的工作,我蒐集人們留下的痕跡,讀取潛藏其中的人心。
我們每天生活都會留下大量資料,例如社群軟體上與朋友們的聊天訊息、汽車的行車紀錄等,不過,我並非窺探這些私密的個人訊息,而是蒐集人們在網路上寫下的文字、上傳的照片,對關注議題所發表的看法等。透過蒐集大數據,發掘其中存在的模式,再採用AI技術辨別模式,作為理解人們想法的重要資料,顧名思義即是人心的探勘者(mind miner)。如此一來,能讓我們進一步理解潛藏在數據足跡中的行為、原因與欲望。
其實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專注於研究人們的內心,最初的動機是想觀察數據背後的模式,但是當時無從得知模式中蘊含的意義。直到二○一○年,受到某家報社委託,希望能從數據中展望韓國社會。在這之前,我們頂多只是推測大眾有興趣的特定商品和服務,然後發表相關報告而已,根本無法承諾是否能順利完成這項任務。然而只要接受委託,我們的名字就能刊登在主流報紙上足足五天,是個不容錯過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參與這項工作的同事們,身上的野心和衝勁實在驚人。儘管如此,如今回首發現,那時確實是我和同事們的轉捩點。
真的可以透過數據看見社會嗎?我們當然是無法看見全貌,但卻足以理解社會的其中一個面向。
實際上,當時對眾多社會現象的判斷與看法,不久後成為了事實,我們所講述的事更成為某種基準,被人們引用以達成共識。看到許多人依據我們的看法進行協商並達成共識的過程,讓我們更明確意識到這件事的意義。
二○一二年,我將那段期間的經驗與所學匯集成一本書,書名為《在這裡看見你的欲望》(여기에 당신의 욕망이 보인다),當我們觀察人們想要的、大眾的欲望,並推測欲望能達成共識的一切,或許就能從中看見生活的模樣,更試著理解欲望的來源吧?這本書粗略整理了我們的嘗試。
後來「大數據」一詞成為社會中的流行語,人們使用智慧型裝置在各個地方發表自己的看法,累積起來的數據成為描述每個欲望的憑據,這些欲望的總和,是社會形成共識的重要起點。另一方面,我也在看見這些欲望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逐漸看到人們對於彼此的誤會與臆測造成多大的衝突。我們看見許多本著善意製作的主題與內容,與真實情況並不相符。我將這些誤會與臆測集結成二○一五年出版的《停止想像》(상상하지 말라)一書。
六年又過去了,這段期間大數據成為各產業的某種標準,人們不再經由報紙、廣播等紙本或電波傳播管道獲取資訊,而是透過數位世界的無數平台,從發表各自想法的社群媒體,擴展到擁有個人「頻道」的一人媒體;人工智慧作為提供個人化資訊的網,狙擊般的將特定內容發送給特定對象。我和同事們在持續觀測想法如何變化與傳播的過程中,逐漸理解新世代的共識是如何形成的。
到處都可以看見有趣的現象,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過去曾關注過、且大致預測未來的幾個徵兆,正在引起社會或大或小的變化。沒錯,我敢大膽的說,我們見過未來,只是當時不知道那是未來,以為只是短暫出現的細微變化,或是未曾見過的流行。然而我們親眼目睹過無數次變化的積累、相互影響,形成更大變化的過程,進而理解世上存在一種類似有機體的機制,讓我們彼此產生連結、使變化方向達成一致。也就是說,過去我們看見的,是提前到來的未來。
每當反覆遇到這種情況時,我的內心就會出現類似咒語(曼特羅 )的句子:「會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生」。
會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生的原因,並不是宿命論或已定的結局。人類身為社會化的物種,對事物的喜愛或想要、期望及欲望產生共識時,事情便如願發生。這種共識推動事情發生、促使欲望相遇與碰撞,又形成盛裝更多欲望的熔爐,成為我們的未來。
如果說這段時間,我透過數據觀察到欲望、並看見了未來,那究竟是什麼呢?這些變化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帶我們進入什麼世界呢?在那個世界中,我們又該如何生活?
透過數據而非模糊的感覺,看見欲望的第一則訊息《在這裡看見你的欲望》;延伸至希望人們彼此理解與體諒的觀察如《停止想像》;與此同時變化隨之加速,未來也提前一步到來。理所當然不再是理所當然,已經不能只遵循前人做過的、過去曾經驗過的,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我們得探索自己要站在什麼立場、如何適應與成長。
當然,我們是性格迥異的個體,各自所處的環境也不同,因此並不會同時感受到所有的變化。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也曾這樣說過,「未來早已到來,只是仍未遍布四處。」(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如同他的洞察,未來融入生活的時間點似乎也存在時差,未來已經來到我們身邊。有些人正在經歷整體的變化,有些人卻可能還沒有察覺。雖然居家辦公的時代早已來臨,但根據行業性質或組織氛圍,目前每天早上出門上班的人還是多數;另外,即使公司聚餐消失,也還是有和同事共進晚餐的上班族。
儘管自己尚未發生,但發生在別人身上的變化,或許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因此,即使仍未到來,也希望大家能以展望變化的心態來閱讀本書。
在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我有幸在這份工作中,看見人們的想法如何變化,因此我明白了每個個體欲望的總和,即是未來發生什麼事情的「輸入」。所以,不要停止抱持欲望,即使其實一開始就無法停止欲望。欲望是從期望自己生活更加安穩的微小心願開始,是源於對自己的存在不要因離開而被遺忘的本能,到企求自我受到他人的尊重、能具有影響力等等的無窮欲念中誕生,因此我們永遠不能停止欲望。
請抱持著欲望,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從現在就開始,會發生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掀起話題的現象級推薦★ ★ ★
蟬聯韓國網路書店YES24二十大暢銷榜9週、Aladin十大暢銷榜5週
獲選教保文庫年度暢銷書
韓國學界、媒體、企業、娛樂圈,各大Youtuber爭相推薦
榮獲韓國《京鄉新聞》《每日經濟新聞》《首爾新聞》《朝鮮日報》選書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