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天下: 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 | 誠品線上

十里天下: 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

作者 史欽泰/ 口述; 吳淑敏/ 採訪撰文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十里天下: 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從零開始,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根基;培育人才成為創新的引擎。工研院轉型關鍵的院長史欽泰,正式推動台灣科技產業前進的真實力量。一九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零開始,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根基;培育人才成為創新的引擎。工研院轉型關鍵的院長史欽泰,正式推動台灣科技產業前進的真實力量。一九四六年,史欽泰出生在高雄茄萣鄉的窮苦漁村;以優異的成績一路順利升學至台灣大學電機系,隨後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額獎學金攻讀電機博士學位,全心投入半導體研究。學成後,年僅三十歲的他,放棄在美國的優渥工作,毅然返台投入政府啟動的電子積體電路技術發展計畫,進入工研院,帶領積體電路製程小組,擔任台灣第一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成功運營,協助促成了包括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重要半導體企業的成立。從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工研院院長、董事長,到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資策會董事長,再到清大榮譽教授,史欽泰始終專注於管理與創新。在工研院,他主導次微米計畫、航太專案,推動院內改造工程、建立台灣筆記型電腦聯盟;在清華,他更將科管院打造成享譽國際的品牌。一生以「創新、誠信、分享」為核心價值,深深影響產業與人才。本書不僅記錄半導體發展的關鍵決策與歷史現場,更呈現他對人生與創新的洞見。在地緣政治與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今日,像史欽泰這般「為產業存在,為別人效力」,無私奉獻、不爭功名、堅持價值的風範,才是台灣持續站穩世界核心的隱形實力。名家推薦在台灣半導體奇蹟的功勞簿上,要排列功臣,史欽泰博士理應排在很前面。——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 高希均從無到有、一路扶持台灣半導體產業,使台灣成為亞洲資訊電子工業的麥加,我認為,功勞要算在史欽泰身上。——前台灣大學校長、前工研院董事長 孫震本書特色◆ 收錄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決策現場的史料。◆ 38幀史欽泰與半導體產業重要推手精采照片及史欽泰書法作品。◆ 特別整理史欽泰及台灣與全球半導體發展大事記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史欽泰/口述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博士。曾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工研院院長、工研院董事長、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及張忠謀講座教授、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現為清大榮譽教授。四十年工作生涯,致力於打造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孕育新產業。為台灣半導體開路先鋒,從RCA引進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領隊,也是籌備聯華電子、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標竿公司的主要決策者之一,更是備受科技界尊崇、愛戴的領導人。任職清大科管院院長期間,與哈佛大學合作撰寫台灣本土企業卓越個案,並創立亞洲第一個服務科學研究所。吳淑敏/採訪撰文清華大學中語系、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二十六年工研院生涯,歷練科技傳播、科技史、網路創新、科技藝術,參與工研院創意中心的成立,推動創意台灣的產業願景。著有《消失的1945:台灣拓南少年史》、《十里天下: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胡定華創新行傳》等書,並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創作科技藝術《行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出版者的話 科技界的一代典範──史欽泰自傳聞世 高希均推薦序 他一路扶持台灣資訊電子工業 孫震作者序 解密時代真力量 吳淑敏前言 奇蹟,不是憑空而來第一部 無可限量的種子第一章 漁村裡的小狀元第二章 大學的選擇,鍾情半導體第三章 負笈美國,深造半導體領域第二部 半導體產業最前線第四章 RCA公司技術移轉第五章 興建示範工廠第六章 第一家衍生公司:聯華電子第三部 風雲再起第七章 難產的VLSI技術發展計畫第八章 台積電,一個營運模式的創新第九章 台灣光罩的誕生第十章 挑戰DRAM產業第四部 工研院的轉型大業第十一章 內外衝擊的挑戰第十二章 從產業先鋒到創新平台第十三章 啟動自我改造工程第十四章 預備知識經濟的變革第十五章 開展未來藍圖第十六章 產業界眼中的他第五部 為下一代開道路第十七章 打造清華大學科管院基石第十八章 推動創新與創業精神第十九章 樂在成全第二十章 編織科技桃花源第六部 多情應笑我第二十一章 回首話前塵第二十二章 瞧!這個人第二十三章 君子典範後記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特別收錄一 我與工研院──一個沒有圍牆的創新知識寶庫 史欽泰特別收錄二 台灣半導體產業由零到一的風城奇蹟 史欽泰致謝 受訪人介紹史欽泰大事記參考資料

商品規格

書名 / 十里天下: 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
作者 / 史欽泰 口述; 吳淑敏 採訪撰文
簡介 / 十里天下: 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從零開始,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根基;培育人才成為創新的引擎。工研院轉型關鍵的院長史欽泰,正式推動台灣科技產業前進的真實力量。一九四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75395
ISBN10 /
EAN / 9786264175395
誠品26碼 / 2682999388000
頁數 / 464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3.7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他一路扶持台灣資訊電子工業
孫震

史院長一輩子的努力,我們要肯定他。他是這場寧靜革命的先鋒,產業的將帥,帶領台灣二十年的科技、產業發展。
史欽泰的成就被社會埋沒了。他很謙虛, 一般人看不出來。史先生是半導體產業無中生有的功臣,在我看來,他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我如此說,對張忠謀先生沒有不敬的意思,他是雄才大略的人,把台積電的地位做到世界級的格局;但是從無到有、一路扶持台灣半導體產業,使台灣成為亞洲資訊電子工業的麥加,我認為,功勞要算在史欽泰身上。
一九七三年,我任職台大經濟系,奉政府徵召加入了經濟設計委員會(後改組為經濟建設委員會)工作,當時政府選擇了幾項台灣具有優勢而且有潛力的工業,做為策略性工業加以推動發展,其中之一就是資訊電子工業。
科技,對我這個學經濟的人而言,一直只是生產函數中的一個變數,通常我們都把它當作餘數計算出來,稱為技術成長率。我教書時,一談技術就直接跳過去,來到工研院以後,才有具體的認識。工研院在我國科技產業發展中扮演了開創的角色。遙想一九七四年,潘文淵先生建議政府發展積體電路,他想的巿場可能只是電子錶,恐怕沒有想到發展到今天如此重要的地位!
史院長是台大傑出校友,不過,我是當了工研院董事長才認識他。我做完國防部部長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有一天,時任經濟部江丙坤部長說想請我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我覺得自己不懂科技,猶豫了幾天。後來前總統李登輝鼓勵我多向科技專家請教,我就大膽接受了這個職務。起初,我每週都到新竹,後來覺得大家接待我很花力氣,就只在有重要活動的時候才來。
史院長的專業好到什麼程度,我無法評論。不過,他是台大電機系畢業,從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在美國本來已有很好的工作,為了我們國家開創新產業,辭掉穩定的工作返國,從無到有,創造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史院長不爭名、不爭利,在工研院這麼多出類拔萃的科技專家中,他尊重別人,所以能領袖群倫。我覺得是了不起的成就。
工研院是專業機構,史院長和經濟部溝通很好,關係非常和諧,在立法院的表現不卑不亢,令人敬佩。我能做的,就是鼓勵和支持。我記得有一年立法院預算委員會有一位召集委員,和工研院為難,不通過我們的預算,史院長借了半年的錢,也沒看到他發愁和生氣。他真是舉重若輕。
我覺得老天爺厚待我,讓我在工作多年之後來到工研院,為台灣的產業科技菁英服務,他們心裡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國家科技產業發展的前途。我常引用胡定華先生的一句話,他有次說到當年投身台灣積體電路發展的年輕工程師們,包括史欽泰先生,胡先生說:「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心中想到錢。」這就是台灣為什麼能有一九八〇年代和九〇年代科技產業發展的原因。
我很高興和史院長做朋友,他是一位溫和、厚道、誠懇的人,公正不阿,也從不講人的壞話。他是一位淡淡的君子。
(本文作者為前工研院董事長,曾任國防部長、台大校長)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解密時代真力量

第一次執筆寫史欽泰先生的人生故事,要從二○一五年談起。
二○一五年八月,沛錦科技總經理宋智達來電,因為他注意到史欽泰院長即將從學界退休;他深感這麼重要的一位科技界領袖,實在值得好好為他寫一本書。宋總經理一心促成,邀我主筆。
史欽泰,出生二戰後的窮苦漁村,客氣、安靜,不愛交際,他參與台灣最輝煌的科技產業發展,也是工研院成立以來,上任時最年輕、任期最長的院長。從許多的面向看,他值得探索一番。
第一次我們三位見面,史院長談方賢齊先生、胡定華先生更起勁,他沒有意願寫一本關於他的書。直到我說:十二年過去了,院長的政策是好是壞,該有機會回顧、檢驗!他終於鬆口,讓我試試。
天資聰穎的他,求學之路非常順利,留學美國全靠全額獎學金。學成之後,他卻選擇返台,加入當時剛剛啟動、前途難料的「積體電路技術發展計畫」。從一九七六年第一線工程師,擔任製程小組領隊,赴美學習、引進積體電路技術,一路升遷,至領導電子所、工研院。他不僅見證這段台灣最重要的科技產業發展歷程,更是當中的關鍵決策者。工研院衍生成立聯華電子、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都有他親手打點的戰功。
然而,一向低調的他,台灣社會大眾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我在一九八八年進入工研院,歷經張忠謀、林垂宙、史欽泰、李鍾熙、徐爵民等五位院長,卻對史院長最不熟悉。在工研院廿五週年、卅週年兩次院史工作中,我分別擔任總主筆、總編輯,期間正是史院長任內;許多出版品問世,都是著眼在表達工研院的績效。在絕大多數工研院同仁眼中,他是個溫和、正派、沒有光環的好人。
及至訪談多位業界領袖和工研院主管之後,許多關鍵時刻一一曝光,史院長再次遲疑,認為出版「以史欽泰為核心」的書實在沒有必要。直到九月,史院長終於同意出版,他說:「我能做一些事,都是因為很多朋友的幫忙,這本書,算是給朋友們交待,知道沒有亂搞。」
上一代波濤壯濶、英雄雲集的台灣奇蹟,令人仰慕神往!然而,這一趟旅程,我看見了一個推動時代的真實力量:有遠見卻能謙卑溝通,有能力卻能捨己成全,浪漫多情卻能忍辱負重。是這樣的品格領導力,織成一張支持時代前進的基磐與網絡,他們真誠、真情,重公義甚於自己的利益,他們用生命寫下典範。
寫書過程,《聖經》經文時常湧現我腦海,彷彿映照史院長的所思所行:

他不爭競,不喧嚷;
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
看哪!我(上帝)所揀選的僕人,我所親愛,
心所喜悅的。

這位「凡事不結黨,不貪圖虛浮的榮耀,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的科技界領導人,寫下他「為真理、謙卑、公義前往,無不得勝」的人生。這本書在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邀請下,再次改版、增訂內容,除了童年回憶外,加入更多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決策現場的史料,以及史欽泰對人生和產業創新的洞見。沒有聲嘶力竭,沒有腥膻八卦,這卻是極好看的一本人生好書。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九七四年二月,一場七人小組、花了四百元的早餐會,開啟了台灣積體電路工業發展的序幕,與會者包括:行政院祕書長費驊、經濟部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部長高玉樹、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工研院院長王兆振,以及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室主任潘文淵。此次早餐會之前,潘文淵已花了兩週時間,針對工業現況,在台灣各地訪問,會議中,他提出評估報告:
「台灣目前電子工業的成長相當緩慢,已到了應由勞力密集轉型到技術密集的時候……台灣工廠規模都很小,彼此間也沒有什麼合作關係,政府應該投下人力、資源及金錢,以協助產業升級。」
他也提出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是值得發展的一項工業,建議直接從美國引進技術以節省時間、用電子錶做技術載具等策略。在會議中,獲孫部長支持,並決定以一千萬美元,由電信研究所、工研院執行等重大原則。
七月,潘文淵再次返國三週,他住在圓山飯店著手「積體電路規劃草案」;十月,孫運璿赴美,半導體界傑出的七位留美華人,在潘文淵家中正式成立T A C(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積極協助政府籌畫,包括:撰寫技術合作邀請函、廠商遴選……為避嫌,潘文淵提前自R C A公司退休,妻子也放棄美國的永久教職,支持丈夫「幫助自己祖國」的心願。
T A C第一屆創始委員有七位,包括:潘文淵(召集人)、羅无念、凌宏璋、厲鼎毅、李天培、葛文勳、趙曾珏,成為積體電路技術發展的最佳後盾;隔年,虞華年也加入成為T A C的一員,並於一九九四年接任潘文淵成為T A C的召集人,此後數十年間,T A C顧問成員雖有更換,服務國家的心志不變,協助台灣產業發展,數十年如一日,不改初衷。
胡定華,當年原本是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系主任,聽到工研院要發展積體電路,毛遂自薦加入規劃團隊,成為台灣積體電路工業發展的第一位計畫主持人,從交通大學轉任工研院……
這項在當年訂下宏大目標「建立以積體電路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工業」計畫,帶動一個個遠遠超乎預期的成功故事,投入的人才和智慧,跨越了好幾代菁英,有本土培育的人才,也有一波波留美返國的學人。如今,他們多半是台灣科技界的企業家、高階領導人,更建造半導體產業成為國人眼中的「護國神山」,也是全球不可或缺的高科技產業夥伴。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從零開始,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根基;
培育人才成為創新的引擎。
工研院轉型關鍵的院長史欽泰,
正式推動台灣科技產業前進的真實力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