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以不一樣: 17個改變未來的SDGs行動 (附永續行動挑戰日曆) | 誠品線上

Immagina un mondo

作者 Florence Thinard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世界可以不一樣: 17個改變未來的SDGs行動 (附永續行動挑戰日曆):★隨書附贈【永續行動挑戰日曆】★入選義大利小伽利略獎★結合SDGs國際議題,符合教育部課綱,是教學與親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隨書附贈【永續行動挑戰日曆】★ 入選義大利小伽利略獎★ 結合SDGs國際議題,符合教育部課綱,是教學與親子共讀必推好書★ 以真實故事為核心,形式活潑、資訊具體,貼近生活 ★ 每則案例附有數據說明,深入淺出介紹 SDGs目標議題與解方 ★ 以明確的行動目標,培養孩子「公民及環保意識」素養 【給孩子的SDGs行動啟蒙書】改變未來,從每一個人開始! 本書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主軸,呈現17則來自全世界的真實故事,對應氣候變遷、貧窮、飢餓、不平等、教育資源等目標議題。 主角含括了海地、約旦、加拿大、義大利、寮國、哥倫比亞等地的農人、工程師、科學家、學生與勞工,現身示範以行動改變未來的可能:養蜂維生、改良作物、爭取合理薪資、守護自然資源,相關的報導和關鍵數據,有助於讀者了解世界現況,以及面臨的挑戰和解方。 本書以孩子能理解的資訊,傳達「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起點」,啟發身為世界公民的責任感與行動力——只要立刻行動,就能攜手邁向更乾淨、更公平、更幸福的未來。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楊平世(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盧俊良(宜蘭縣岳明國小自然教師/Fb「阿魯米玩科學」專頁版主)郭壽珍(臺灣能源與環境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秀芬(臺中市國際職業婦女協會第二分會創會長)曾品方(教育部閱讀推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Right Plus 多多益善》(公益媒體)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弗洛倫斯.蒂納爾(Florence Thinard) 文1962年出生於法國魯瓦揚市,現居法國西南部土魯斯小鎮。她是自由記者、紀錄片製作人,同時專注於撰寫青少年讀物。2003年起開始創作青少年小說,以《幸好那天天氣很好》入選義大利斯特雷加青少年文學獎,並以本書入選義大利小伽利略獎。艾蕾奧諾拉・安托尼奧尼(Eleonora Antonioni) 繪1983年出生於義大利羅馬,畢業於義大利國際漫畫學院,專長漫畫與插畫創作,並與諸多出版社與媒體合作。現居義大利北部城市杜林,在歐洲設計學院杜林校區(IED)任教。倪安宇 譯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主要譯作有《頭條新聞大作戰》、《魔鬼峰少年》、《馬可瓦多》、《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樹上的男爵》、《分成兩半的子爵》、《玫瑰的名字》、《傅科擺》、《在美洲虎太陽下》和《天空下起帽子雨》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行動的力量就是改變的開始GOAL 1 讓世界不再貧窮(海地)GOAL 2 讓世界上不再有人飢餓(安哥拉)GOAL 3 讓人們擁有福利和健康(加拿大)GOAL 4 讓良好的教育改變人生(寮國)GOAL 5 實現性別平等(莫三比克)GOAL 6 有乾淨的水資源和衛生設施(約旦)GOAL 7 人人都能負擔的乾淨能源(查德)GOAL 8 有一份好工作,生活更公平(巴西)GOAL 9 共享永續、創新的產業和建設(印度)GOAL 10 創造一個更平等的世界(南非)GOAL 11 住在安全且永續發展的城市(義大利)GOAL 12 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概念(美國)GOAL 13 採取行動,因應氣候變遷(法國)GOAL 14 維護健康的海洋生態(塞內加爾)GOAL 15 維護森林和陸地資源永續發展(委內瑞拉)GOAL 16 擁有和平、正義的健全制度(哥倫比亞)GOAL 17 全世界一起實現永續生活(斐濟)附錄:為什麼要在2030年之前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商品規格

書名 / 世界可以不一樣: 17個改變未來的SDGs行動 (附永續行動挑戰日曆)
作者 / Florence Thinard
簡介 / 世界可以不一樣: 17個改變未來的SDGs行動 (附永續行動挑戰日曆):★隨書附贈【永續行動挑戰日曆】★入選義大利小伽利略獎★結合SDGs國際議題,符合教育部課綱,是教學與親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75517
ISBN10 /
EAN / 9786264175517
誠品26碼 / 2682999380004
頁數 / 48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30.6cm*23.5cm*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適用年齡 / 9歲以上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本書以雙軸方式呈現,一方面展現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故事,另一方面展現解決問題的具體行動,更能生動體現SDGs的精神內涵。
――曾品方 教育部閱讀推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世界可以不一樣:17個改變未來的SDGs行動》不是教條,而是邀約: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讓這本書陪伴孩子從閱讀啟發到行動實踐,內化成對自己、對世界的責任感——這份能力,將是幫助地球永續最持久的力量!
――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透過《世界可以不一樣:17個改變未來的SDGs行動》,讓我們了解地域、資源的不平衡,造成了貧窮、衛生、滅絕等問題,喚醒大家正視問題:跳脫舒適圈,以跨種族、跨性別、跨年齡的愛,共同攜手尋求解決之道,建構真正的大同世界。
――盧俊良(宜蘭縣岳明國小自然教師/Fb「阿魯米玩科學」專頁版主)


他們在做,孩子也能做到:來自全球的17個永續小故事
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世界可以不一樣:17個改變未來的SDGs行動》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架構,透過17則跨國真實行動案例,讓孩子能實際感受到,宏大的全球目標,是由一個個具體行動在每個角落串聯起來的。

書中用具體案例鮮活呈現全球行動,例如「來自寮國的養蜂人行動」:描述一位寮國年輕女性,學習養蜂技術並考取證照,以改善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孩子能學到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在氣候變遷與飢荒威脅中找到生存與改變的方法。這個案例直擊SDGs目標1(消除貧窮)與SDGs目標4(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也反映出個人微小行動的可能性。

還有約旦地區的工程師協助供水系統、節約的灌溉方式,不僅能抵抗極端氣候,也讓貧窮社區的生活更加便利,並享有乾淨的水資源。孩子藉此理解SDGs目標6(乾淨的飲水和衛生設施)與SDGs目標13(氣候行動)之間的緊密連結,也看到「創意+科技=改變世界」的力量。

位於巴西的小型合作社,年輕人在果園工作,享有公平的薪資與勞工權益,示範合理的勞動條件。因為「公平貿易制度」,讓年輕勞工的生活有機會翻轉。這段故事讓孩子認識SDGs目標8(尊嚴就業)與SDGs目標10(減少不平等),也示範公平貿易的目標,確保不販售剝削勞工的商品,提醒我們可以從校園做起,成為一項公民運動。

以及在塞內加爾,漁民靠海洋為生,守護海洋的健康刻不容緩,人們自發巡守環境,讓水域恢復生機、魚群回流。孩子讀完後不只認識SDGs目標14(維護海洋資源)、SDGs目標15(維護陸域生態),也會被喚醒「守護家園、守護世界」的情懷。

書中還講述安哥拉女性農民,透過貸款買下土地,參與國際補助計畫以經營農場,實行多元作物輪作、提升營收,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她的行動也倡導女性權利。這一案例落實SDGs目標5(性別平等)、SDGs目標2(零飢餓),也傳達「行動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人人參與的未來」。

而遠在哥倫比亞,村民必須不斷抗爭,才能拿回屬於自己的土地,隨時都展開土地正義保衛戰,甚至連電力和道路權都需要努力爭取,這讓大眾警覺,擁有正義的國家制度,才是和平生活的基礎。這個故事揭示SDGs目標16(和平正義的制度)、SDGs目標13(氣候行動)、SDGs目標15(維護陸域生態)交疊的可能,也能激發孩子「看見、發聲、參與」的使命感。

這本書的17則故事,不只是說教式介紹SDGs要達成的目標,而是一個個真實人物的行動展現。讀者不是在看見制度,而是在看見人們,和他們的生活,體會「人們也能做到」的力量。

書末除了故事,也附上「17則永續發展目標的內容」,讀者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如參與校園清潔、回收行動、觀察社區、寫信給政策制定者等,讓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

我們可以利用這本書,在教室、家庭中延伸。例如,選一則讓孩子最有感的故事,跟孩子一起討論和啟發:「如果是你,你想做什麼?」「為什麼你覺得這件小事重要?」也可以行動接力,班上每個孩子挑一個SDGs目標,設計一個小行動(如學校圖書館推動SDGs讀書角、班級宣導海報等),實踐後分享成果。我也推薦可以跨科整合,比如在地理課介紹書中故事的國家背景,在美術課重現書中插圖場景,利用公民課討論這些國家的社會現況,讓閱讀與課程結合更立體。

作者弗洛倫斯‧蒂娜爾的文字解說淺顯易懂,畫家艾蕾奧諾拉‧安托尼奧尼的插圖細膩豐富,讓每則故事即使在文字篇幅不長的情況下,也能深植人心。這本書《世界可以不一樣:17個改變未來的SDGs行動》不是教條,而是邀約: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讓這本書陪伴孩子從閱讀啟發到行動實踐,內化成對自己、對世界的責任感——這份能力,將是幫助地球永續最持久的力量!

試閱文字

導讀 : 行動的力量
就是改變的開始

這幾年來,地球每天都傳來壞消息:雨量有時太多,有時太少;冰蓋正在快速融化;小島被海水淹沒;森林大火、動物滅絕;塑膠垃圾氾濫成災……
很多人都說來不及了,世界不可能變好,因為人們沒能力也沒有這麼多錢做出改變。
不!這種想法是錯的!
很多問題是由人類自己造成的——破壞大自然、饑荒、貧窮、浪費,以及各種不公平的現象。
幸好在世界各地,很多人不分性別,每天捲起袖子投入研究、設計、實驗,把各種好方法分享出去。針對問題,他們持續找出各種創新的解決方案。
於是,改變開始發生:森林復育,魚群恢復生機,人民不再挨餓,也不用忍受酷熱;貧窮減少,男孩女孩都能安心上學;使用乾淨能源推動高效機器,讓生活更加便利……
這本書介紹的,就是已經在真實世界中發生、確實有效的解決方法。想像一下,如果這些方法都能被採用,並在世界各地推廣,地球將變得更乾淨、更美麗、更幸福。
讓我們一起來改變這個世界!
因為,行動就是改變的開始!

試閱文字

內文 : GOAL 1 讓世界不再貧窮
生活極度貧困的人,飽受飢餓之苦,他們沒有機會上學、
找到好工作,也無法負擔生活費用,甚至沒有安全的住所。消除貧窮,關係著全人類的幸福。

希望與健康
芬妮的弟弟剛出生,安穩的在媽媽瑪麗安娜的懷裡沉睡著。
芬妮親手做了小點心,歡迎媽媽從醫院回家。她擠了一壺新鮮的牛奶,然後到花園裡摘水果。她問:「弟弟也想吃水果嗎?」
「寶寶現在最喜歡喝母乳呢!」瑪麗安娜笑著回答。
在醫院獲得細心照顧後,瑪麗安娜的體力漸漸恢復。每個月,她能領到育兒津貼,讓芬妮不必因為幫忙照顧牛隻而缺課。
如果寶寶生病,瑪麗安娜有能力帶寶寶去看醫生、買藥。海地常受到颶風襲擊,但即使房屋受損,鄰居也會伸出援手,一起修繕家園。自從村裡有充裕的糧食供應,大家的生活就安心多了。
有了社會救助制度的支持,飢餓與恐懼不再是每天的陰影,孩子得以健康成長。
瑪麗安娜滿懷希望,迎接每一個充滿陽光的早晨。

如果要在2030年之前終結極端貧窮,每年約需要85,400億新臺幣的經費,等於全球平均所得的0.3%。

貧窮的原因是什麼?
全世界約有7億5千萬人正處於極端貧窮中,他們每天的生活費不到新臺幣70元,還要負擔家庭、飲食、醫療和育兒等基本開銷。造成貧窮的原因有許多:戰爭與政局動盪、制度不公,乾旱、洪水等極端氣候,逼迫人們離開家園——牲畜死亡、農作物被毀,基本生活資源也沒了。許多人的居住環境惡劣,沒有乾淨飲用水和食物,加上缺乏教育資源,導致疾病傳播。
有些人因為宗教信仰或膚色,無法獲得改善生活的工作機會。如果外界不伸出援手,他們很難擺脫貧困的生活。

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得不到任何的津貼,來補助上學、育兒、生病、失業或是老後的生活費用。
在極端貧窮人口中,有一半是生活在非洲和亞洲、未滿14歲的孩童。
在富裕國家裡,仍然有超過3千萬名孩童在貧困中長大。


GOAL 2 讓世界上不再有人飢餓
因為貧窮、戰爭、天災,無法取得營養的食物,人們變得虛弱、容易生病。推動永續農業、確保糧食安全,才能消除飢餓。

把荒地變糧倉
在安哥拉的一條河流沿岸,有一片10公頃的稻田(大約14座足球場那麼大),成熟飽滿的稻穗隨風搖曳。
露西婭剛踏上這片土地時,舉目所見只有荒蕪的灌木和雜草。她用貸款買下這片沒人想要的爛泥地,並參加了一項國際補助計畫,獲得種子、肥料、農具,還有下田穿的工作靴。接下來就靠她的決心、努力,以及所有關於種稻的知識。
露西婭親自教導其他婦女和她們的丈夫犁田、播種、收割、打穀。除了稻米,他們還栽種非洲的主要食物,像是洋蔥、胡蘿蔔、萵苣、番茄、茄子、馬鈴薯、秋葵、木薯。在這裡人人都有自己的菜園,多的收成還能拿去販售。
大家在露西婭的農場工作,不會再餓著肚子睡覺。自己的糧食自己種,是抵抗飢餓最好的辦法!

對抗飢餓的方法
所有制:每位農人或畜牧的人,都應該擁有一份寫著自己名字的土地證明文件,這樣就沒有人能把他們趕走。
提高效率:農耕要有效率,事前準備很重要。需要水、工具、工作牲畜(牛、馬)、畜養的小動物(兔子、雞),還有種子、天然肥料和農作物收割後的保存空間(麻袋和穀倉)。
多樣種植:選擇適合當地氣候、不同種類的蔬菜和穀物。
技術支援:提升通訊設備與交通工具,包括電話、網路和運輸工具,更方便聯繫和現代化。
及時救助:那些生病、受傷、身障、失業或遇到天災的人,可能暫時無法養活自己,需要社會伸出援手。

全世界有8億人沒有牲畜可幫忙耕作,甚至常常缺水。

世界上每9個人當中,就有1人吃不飽。
全世界擁有農地的人,每百人之中只有15位是女性。如果女性像男性一樣擁有土地所有權、得到銀行貸款、能操作現代農具,全球飢餓人口就會減少1億至1億5千萬人。
小麥、玉米、大豆、稻米和馬鈴薯這些作物,占了人類主食的80%。


GOAL 3 讓人們擁有福利和健康

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裡,人們能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從大自然獲得乾淨、營養的食物,才有精力投入生活、學習和夢想。

大自然的健康餐桌
「胡蘿蔔還要等一等,豌豆快成熟了!」每到星期一早上,吉斯蘭和夥伴就會巡視位於加拿大東部的教學農場。這裡採取有機耕作,農場裡的蔬菜、水果、穀物、羊群和蜜蜂,全都依循天然的方式養護。
「我們從不違背大自然的法則。」吉斯蘭解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供真正健康、有營養的食物。像這棵樹上的蘋果,肥料來自農場飼養的羊隻糞便,並且用從堤防上採收的野草榨汁來澆灌。樹從根部吸收養分,再傳送到果實裡,果皮裡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這些蘋果可以連皮一起吃。我們的健康來自於每天吃進的食物。」

全世界每4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營養不良、營養不均衡或體重過重。

受過教育的母親,生下的孩子存活機率比較高。
許多研究指出,廣告中出現太多高油、高糖的食物,會讓更多孩子體重超重。
在歐洲,市面上每2顆水果中,就有1顆有殺蟲劑殘留。

成長所需要的營養
吃得飽,不代表吃得營養。
我們的身體需要透過食物獲得各種營養,來維持健康,像是維生素、礦物質(幫助造血的鐵、強化骨骼的鈣)、建構肌肉的蛋白質、好的油脂,還有讓大腦能好好運作的糖分。
但在糧食不足的地方,食物的品質通常不理想。窮人常吃的是比較便宜的加工食品,例如奶粉、飲料、糖果或醃肉,這些食物裡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很少。

全世界有將近2億名5歲以下的孩童,沒有獲得成長所需的營養。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隨書附贈【永續行動挑戰日曆】
★ 入選義大利小伽利略獎
★ 結合SDGs國際議題,符合教育部課綱,是教學與親子共讀必推好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