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 葉萬安百齡回顧
作者 | 葉萬安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 葉萬安百齡回顧:他不是部長,卻參與制定政策的核心工程;他不是將軍,卻長年奮戰在經濟建設的最前線。葉萬安,一位長年戮力於政策戰線的老兵,低調、 |
作者 | 葉萬安 |
---|---|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 葉萬安百齡回顧:他不是部長,卻參與制定政策的核心工程;他不是將軍,卻長年奮戰在經濟建設的最前線。葉萬安,一位長年戮力於政策戰線的老兵,低調、 |
內容簡介 他不是部長,卻參與制定政策的核心工程;他不是將軍,卻長年奮戰在經濟建設的最前線。葉萬安,一位長年戮力於政策戰線的老兵,低調、堅定,數十年如一日地行走於無聲的戰場——那裡沒有硝煙,卻有無數攸關民生的統計表格與決策分岔口。他不曾站上鎂光燈下,卻始終站在台灣經濟奇蹟的結構現場,以文職守備國運,以數據寫下歷史。這是他百歲之際的回望—— 為了讓後人看見那些被歷史忽略的真相,也為了讓年輕一代明白,台灣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模樣,並非奇蹟,而是許多無名者堅持理想與專業的成果。
作者介紹 葉萬安民國15年出生於南京市,祖籍浙江紹興。民國37年國立上海商學院銀行學系畢業,分別於53年及59年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所及世界銀行經濟開發研究所(EDI)各研修六個月。曾任台糖公司副組長、行政院經安會工業委員會專員、行政院美援會專門委員、經合會綜合計畫處處長、經設會經濟研究處處長、經建會副主任委員,於民國81年5月退休。曾兼任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創始委員迄今60年、普查委員會委員41年;曾先後兼任東海大學、東吳大學、台灣大學副教授17年;曾擔任經濟日報主筆40年撰社論1,927篇,以及撰寫專論一百餘篇。著有《邁向經濟現代化之路:社論一寫四十年》(聯經出版)、《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 尹仲容》、《台灣經濟再奮發之路》、《為什麼台灣經濟由盛到衰?》、《百年仰望:20位名人心目中的民國人物》(合著)、《從管制到開放:台灣經濟自由化的艱辛歷程》(以上由天下文化出版)
產品目錄 出版者的話 只做事不做官,追求台灣人民的「心想事成」──葉萬安與他的書生報國╱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創辦人)推薦序台灣經濟發展的參贊者與論述者──葉萬安先生╱孫震(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台灣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首席設計師──葉萬安╱石齊平(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台灣經濟的活電腦、苦行僧╱沈珮君(《聯合報》顧問)自序 小兵也可立大功──一位經濟政策研究幕僚者寄語年輕人第一章 國家栽培給我進修學習機會一、在學期間改變我的志向二、工作中學習三、政府兩度推舉我赴美研修四、參加國內外經濟研討會第二章 打造經濟分析工具——統計的基礎一、辦理台糖公司統計二、主編出版《台灣工業統計》月報三、編印《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四、編製《重要經濟指標週報》送行政院院會參考五、編製《國際經濟動態指標》雙週刊六、編製《台灣景氣指標》第三章 兼任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委員,一兼60年一、學習階段二、純評審階段三、評審兼經濟分析階段四、兩度獲頒「主計獎章第四章 經濟計畫設計及編製的精進一、採用「哈羅德-多馬模型」作總體經濟計畫設計二、採用「總體經濟計量模型」做總體經濟計畫設計三、整合編擬「十年長期經濟展望」四、積極推動基本設施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為經濟計畫設計目標五、編擬「長期十五年經濟建設展望」,20世紀結束前成為「現代化國家第五章 美夢成真——長官為我圓夢一、為推動「外貿全面改革」催生二、建議推行「三一儲蓄運動」三、建議新台幣對美元升值10%四、建議訂定《人口政策綱領》降低人口增加率五、建議新任行政院長推動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政策六、1980年前後因應國內外情勢劇變研提六項因應方案七、化解執行「智慧財產權」遭受阻力的建言八、建議盡早「戳破股市泡沫」,以免造成更大災難九、建議徹查「地下投資公司」十、建議「建設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第六章 承擔蔣總統主持「財經會談」的幕僚作業一、我和央行俞國華總裁的一段過節二、獲俞國華主任委員的完全信任與充分授權三、在「財經會談」報告內容極具彈性四、蔣總統在財經會談的重要指示五、蔣總統對李國鼎透露心聲六、蔣總統「在逆境中開創台灣經濟發展新境界」(1972–1988)七、蔣總統主持「財經會談」使我最感懷的事第七章 規劃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一、研訂實施方案、修訂有關條例及選定「民營化」的公營事業二、化解公營企業民營化員工的抗議三、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的四大阻力四、阻止公營事業民營化遭財團操控五、對「公營事業民營化諮詢會」的建議六、突破電信自由化的障礙——通過電信三法第八章 兼任《經濟日報》主筆40年寫社論近兩千篇一、《經濟日報》創刊應邀擔任該報主筆二、兼任主筆撰寫社論應把握的原則三、社論一寫40年四、精選編輯社論集,書名《邁向經濟現代化之路》五、撰寫社論事後感第九章 統計數字和我對話一、運用統計數據分析經濟現象與問題二、「悶」經濟的探源及化解之道三、兩岸合作、創造多贏第十章 仗義執言,向達官顯貴挑戰一、李前總統說謊,我寫〈國民黨運金來台係金A ——船如果早沉了,我怎領到黃金,李前總統別說謊了〉二、陳水扁總統玩弄數字,我寫〈總統!您的財經數據有問題〉三、陳水扁主持的〈總統府真已成為炒股及說謊中心?〉四、戳穿陳水扁總統任內〈歷任閣揆擴大投資謊言〉五、致呂秀蓮副總統的公開信——〈台商,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功臣〉六、呂副總統只講對了一半七、 蔡英文總統競選說,她執政期間「20年來經濟最好狀態」, 我寫〈說謊騙選票〉八、 蔡總統〈您講的數字與說明都有問題——借1.3 兆元,還八千億元,沒債留子孫嗎?〉九、經建會主委郭婉容妙論的匡正十、央行理事以雙率偏低、指責彭淮南是見樹不見林十一、駁斥蔣碩傑院士「台灣五鬼搬運」說詞十二、對張忠謀的〈政府不甘投資台積電?我質疑〉第十一章 心繫大陸一、1988年建議援助大陸一百億美元低利融資二、親赴大陸介紹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三、介紹台灣實施的「計畫性自由經濟」,並對大陸經濟發展提供具體建議四、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建議「人民幣不應貶、不需貶、不能貶」五、建議大陸加入WTO後,出超擴大時,人民幣不應在國外壓力下升值,應先解除進口管制開放市場六、中國大陸入世後,對外貿易出超大增,美國強力施壓要人民幣大幅升值,我撰寫社論加以駁斥七、建議大陸培養本地科技產業發展八、與大陸學術界相互切磋,並推介李國鼎「國家現代化」的思想體系第十二章 感恩 一、生逢其時——遇到許多賢明的長官二、婉拒外界升官邀請三、和衷共濟——與同仁共同為國效力四、感恩我的家人附錄 沈珮君(《聯合報》顧問)咬定青山不放鬆—— 葉萬安,台灣經濟的幕後鐵漢(上)咬定青山不放鬆—— 葉萬安,台灣經濟的幕後鐵漢(下)〈我問我聞〉葉萬安的貴人、痛與愛附錄 葉萬安生平大事紀
書名 / |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 葉萬安百齡回顧 |
---|---|
作者 / | 葉萬安 |
簡介 / |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 葉萬安百齡回顧:他不是部長,卻參與制定政策的核心工程;他不是將軍,卻長年奮戰在經濟建設的最前線。葉萬安,一位長年戮力於政策戰線的老兵,低調、 |
出版社 /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7516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75166 |
誠品26碼 / | 2682971932009 |
頁數 / | 56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S:軟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21×4.2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在這個語多誇大、講究公關的年代,葉萬安的耿直與堅持,愈發可貴。他用一生踐行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公共精神。他相信,制度的進步不靠口號,而須憑藉機制與原則的落實;政策的有效,不靠情緒動員,而來自知識與價值的平衡。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萬安兄不同於一般學院派經濟學家,有兩點重要的優勢。一個是萬安兄熟知台灣經濟發展相關統計,特別是國民所得統計⋯⋯另外一個優勢就是他自1970 年代以來,幾乎參與台灣所有重要經濟政策的形成,對台灣經濟發生的重要問題與政府因應之道,如數家珍。因此他分析經濟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或者寫評論文章,只要主題決定,一切相關數據和事證湧現腦際,伏案立就。
——孫震/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
陳誠也好,嚴家淦、蔣經國,甚至尹仲容、俞國華、趙耀東也好,他們都是決策者,決策是由各部門提出,最終由經建會加以分析並評估過的政策建議。而葉萬安作為從經安會到美援會、經合會、經設會到經建會,一直負責經濟研究部門,並為經濟決策把關及做出建議的關鍵核心人物,自然對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的角色分際,做了最佳的把握與拿捏。換言之,正是萬老在這一個重要的角色上,台灣經濟一路走來,才讓經濟及相關公共政策始終能在「計畫」與「自由」之間,或在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之間,掌握到最佳的分際。我因此認為萬老就是對台灣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有台灣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首席設計師。
——石齊平/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萬老長期位居幕後,一般人未必知道他,本書可以讓人見到他在台灣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過程中奮力的身影,說他是推手之一,毫不為過。台灣從計畫經濟到自由經濟,現在看來是理所當然,其實自50 年代末期尹仲容時代開始推動,到90年代始成集體共識,可見不易,葉萬安是其中的「苦行僧」之一。
——沈珮君/《聯合報》顧問
自序 : 小兵也可立大功
——一位經濟政策研究幕僚者寄語年輕人
撰寫「百齡回顧」的心路歷程
1992年5月初,我自經建會剛退休,即接到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電話,希望我寫回憶錄。當時我說我是一位幕僚研究人員,沒有什麼值得可回顧的,不過我參加許多經濟政策研究工作,可寫些小故事,他說也很好。但我退休後,各方邀請要我講過去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同時我忙於去大陸回老家探望老母,又受到大陸各方面的邀請,其忙碌程度,不亞於退休前。甚至我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講了近十次「台灣經濟發展」,他們根據錄音進行了記錄,但因我講話鄉音太重,講話速度又快,而記錄者對經濟不很了解,所以記錄不是很好。我看了幾頁實在無從修改,必須重新撰寫,又沒有時間,因而予以擱置。
不久後,又因在南京的老母、在台北的前妻,先後病倒,我要兩邊奔波探望與照顧,因而血壓飆高到兩百多,醫生說要每天量血壓、吃高血壓藥,而且不要有太大壓力。繼之,我最親愛的兩人,先後離我而去,悲痛至極,更無法安定下來寫書。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20多年過去,直到後來拜讀台大退休名教授齊邦媛寫的《巨流河》巨著,雖記錄她早期在大陸,生死存亡的苦難時刻,但她來到台灣,在政府創造的安定環境下,再加她個人的努力,奠定她在教學與學術上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大時代的身影與潮流。
我較齊教授小兩歲,雖未像她大江南北奔波逃亡之苦,但也深受「國破家困」之痛。幸能及時完成大學教育,考取資源委員會最後一班招考大學畢業生,派赴來台,到台灣糖業公司工作,給我學習機會。但此項工作並非我的目的。我在學校許下的志願,希望進入政府部門工作,以研究經濟政策,促進國家經濟建設,能使國家脫離貧窮落後,早日成為富裕進步的現代化國家,台糖工作只是過渡。因此,1953年考試院辦理「國家行庫儲備人員乙種特考(相當於高考)」,我即報名參加,僥倖以第二名錄取,待中央銀行復業前往報到。我希望進入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從事貨幣政策研究,以促進國家經濟的進步發展。
沒想到的是,同年9月經安會工業委員會(簡稱IDC)成立,尹仲容先生為召集人,他邀請台糖公司經濟研究室前主任潘鋕甲擔任財經組長。潘先生是我老長官,邀我同往。他告訴我工業委員會是主辦「經濟建設四年計畫工業計畫的設計與推動」,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機會,便欣然接受。於是於1953年底我進入工業委員會,以及以後撤銷併入擴大組織的美援會,再改組為經合會、經設會,以及經建會,我都被留下來工作,性質都未變,從事經濟發展計畫的設計與彙整,以及經濟政策研究的幕僚作業。不過在這近40年間,我每天工作及閱讀均在12小時以上,一週六天,由於這樣的努力,我的職位,亦自1954年初的最基層的助理,1966年即升為國家經濟發展計畫總策畫人、經濟政策研究主持人,以迄1992年退休。
後來也讀到幾位財經首長寫的自傳或回憶錄,他們都回憶到在任時推動的重大政策與改革,但對這些重大政策與改革,形成過程則少涉及。誠如我的老長官,曾任中鋼董事長、經濟部長、經建會主任委員的趙耀東(人稱趙鐵頭)所言,他於1992年4月,應邀訪問大陸,在中國社科院演講「台灣經濟發展經驗」時,有人問及某項經濟改革的過程,他回稱:「我只管經濟政策,至於經濟政策形成的細節,可問下月即將退休來大陸訪問的葉萬安,他是我們經濟發展的活字典。」(此係趙鐵頭回來對我說的,後來我去大陸,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劉映仙對我說同樣的話。後來該所邀請我20多次,介紹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與座談。)
齊教授的《巨流河》,雖是她個人生平的紀錄,卻是官方歷史記載所缺的一面,《巨流河》正好補其不足。而我近40年在台灣所擔任的工作,如能將其詳細地記錄下來,寫成回憶錄,將是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政府推動重大政策與改革的整個形成過程,也可補官方歷史的不足。同時我也讀到胡適的名言「人人應寫自傳,與其身分、地位無關,乃為對社會及歷史負責」,提醒我撰寫回憶錄的念頭及應承擔的責任。
2017年我的母校已改為「上海財經大學」,成立一百週年,首次選拔十位傑出校友,我是其中之一。母校金融學院院長柳永明,請我將生平事蹟寫成書,供後輩學弟妹們學習參考,我立即承諾。但因自上海回來後,腰部疼痛,動了脊椎手術,延至2022年7月才完成《任重道遠》約15萬字,紙本及打字電子版,送母校參考。
這時回想當年對高希均教授的承諾,是否可將該文以回憶錄出版?但仔細閱讀,因當時為趕時間,按時間前後順序,把大小事都記錄下來,完全是一本流水帳,且雜亂無章,要出版必須重寫。重寫必須把握幾項原則,才不致再荒腔走板。於是訂下:一、化繁為簡;二、去蕪存菁;三、重新組合;四、把握重點。因此,在紀念我的老長官,寫台灣《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 尹仲容》一書完成後的2023年5月開始動筆,於2025年5月完成初稿,整整花了兩年時間。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共有12章,可歸納為下列五大部分:
一、第一章〈國家栽培給我進修學習機會〉、第二章〈打造經濟分析工具—— 統計的基礎〉和第三章〈兼任「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委員,一兼60年〉等,都是政府培養我在工作中學習,奠定我日後從事經濟建設計畫設計與經濟政策研究的深厚基礎。
二、第四章〈經濟計畫設計及編製的精進〉、第五章〈美夢成真——長官為我圓夢〉、第六章〈承擔蔣總統主持「財經會談」的幕僚作業〉和第七章〈規畫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等,都是我在工作時,絕大部分運用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問題,提出化解之道的建議,甚至建議推動重大政策與改革,為首長接納,成為他的施政政策,並貫徹執行,不僅解決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更促進經濟發展向上提升,得以脫離貧窮落後,為建設富裕進步的現代化國家,創造有利條件,使我的「美夢成真」。
三、第八章〈兼任《經濟日報》主筆40 年寫社論近兩千篇〉和第九章〈統計數字和我對話〉,闡釋政府經濟政策、推廣經濟新知,糾正錯誤觀念,提高人民素質,以有利於經濟發展。
四、第十章〈仗義執言,向達官顯貴挑戰〉,對於有些達官顯貴的不當言論,尤其幾位政府領導人說謊,利用不實統計,甚至玩弄數字,欺騙國人,騙選票。我會利用寫社論平台或具名投登報刊,嚴加駁斥,以正視聽,恢復社會正常秩序。
五、第十一章〈心繫大陸〉及第十二章〈感恩〉,對生我育我的中國大陸,介紹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並提出具體可行建言。誠如大陸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曾於2017 年10 月18 日對台灣《工商日報》記者訪問他時所說,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對中國大陸的影響作用「非常巨大」。他說,包括「李國鼎、葉萬安、于宗先等前輩,都曾訪問大陸,並對大陸的改善民主、社會發展,提出諸多重要建言,對大陸經濟的起飛,發揮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對大陸的一種回饋。同時,我也對提拔我、使我「美夢成真」的幾位長官,許多與我共同努力工作的同事以及我的家人,表達我的「感恩」之情。
本書的特色
一、本書所敘之事,絕大部分都以統計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據,絕無虛言,講的都是實事,說實話,講真話。
二、一般而言, 擁有實權的現任總統, 因為權力容易使人膨脹, 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如目前美國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我國的賴總統。誰敢當他們面說真話,指責他施政的錯誤,如有則可能有後座力。但過去我們卻有一位不一樣的蔣經國總統,我曾在財經會談中,指出他擔任行政院長時,處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政策不當,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他不僅沒有不悅,還接受我的建議。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改弦易轍,採取「以價制量」的政策。還有一次,他派幾位退休將領,擔任國營事業董事長,我在財經會談中,報告此一任命案,社會有反感。而這幾位將領,任期滿後,即退休,未再連任。我們有這位「聞錯必改」的蔣總統,國家怎能不興盛,怎能不讓人民敬佩。
三、本書〈生平大事記〉,與一般回憶錄只有標題、點到為止不同。我在標題下略做說明,比較充實,以便沒有時間閱讀全文的讀者,讀〈生平大事記〉,也能掌握我的生平事蹟。
四、透露些政壇祕辛,如過去政府對重大經濟政策與改革過程,執行時遭遇的阻礙,如何化解很少公布。而我就所參與的決策、改革及阻力如何化解,都有詳細的記述。還有在總統財經會談時述及總統親自的表白,在注釋中也提起些人事的任命案。
五、在此也要透露我個人的一項祕密。就是我第二次結婚後,宴請長官同事時,前經設會主任委員、中央銀行前總裁張繼正,兩手捧著一個紙盒,親手交給我說:「這是張大千大師親手畫的花瓶,只燒製十個,這個是送給岳公的(岳公是張繼正的父親,名為張群,字岳軍,人稱岳公),留給我,我現在送給你。」他是我的老長官,我做他的屬下時,工作努力,他的感激之情盡在不言中,亦顯示老長官對屬下愛護之情至深,我感動得幾乎落淚。後來專家估計該花瓶,價值在80萬元至百萬元之間。
六、糾正我的兩位老長官自傳中的錯誤紀錄,我在拜讀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王作榮《壯志未酬》時,發現各有一事的記載與事實不符,而前者已有學者引用誤傳。他倆雖是我恩重如山的長官,但要維護「歷史的正確性」,不得不在注釋中加以澄清。
最後我要陳述的是,撰寫「百齡回顧」,不是為標榜我個人,而是將我親歷的過程,為歷史留下真實的紀錄,同時帶給年長的讀者,回憶我們是如何從貧窮落後走向富裕進步的過程,更帶給年輕讀者們希望和勇氣,在工作崗位上,除了工作努力外,也要大膽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言,賢明的長官都會採納實施,不但促使服務部門的業務向上提升,甚至成為國家的政策,謀取人民及社會的最大福祉,充分發揮「小兵也能立大功」的精神。
我要感謝老中青三代知我者,為本書寫推薦序。老友及我的長官,經建會前副主委、國立台灣大學前校長孫震先生,現為台大名譽教授;中生代我經建會的老同事石齊平先生,現為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年輕者,我退休後新交的好友,《聯合報》前副總編輯沈珮君女士,現為自由作家,為本書寫推薦序,使本書增添光彩,萬分感激。還有經建會老同事呂惠恕先生及周慶生先生,對本書初稿,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敬致謝忱。本書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30多年前的邀約,但遲來的交稿,萬分抱歉。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董事長王力行女士同意本書出版,以及吳佩穎總編輯、郭昕詠副總編輯和有關同仁,為本書的出版事務,付出很多心力,深表謝意。「百齡回顧」原書名為《美夢成真——長官為我圓夢》,但高希均教授閱覽全文後,建議書名改為《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比較適切。我自問這一生的確如此,遂同意改變書名,特別感謝高教授的建議。
最後還有兩點值得在此一提:
一是寫推薦序的沈珮君顧問,同意將其在《聯合報.他鄉故鄉》專欄介紹我的〈咬定青山不放鬆—— 葉萬安,台灣經濟的幕後鐵漢〉上、下兩篇,及聯合電子報刊載的〈我問我聞〉葉萬安的貴人、痛與愛,列入本書的附錄。使讀者能在很短時間內了解我的工作態度與生平事蹟,至深感激。
二是本書初稿是6月10日送達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現在確定8月底可出版。本書近六百頁,能在不到三個月內完成出書,充分發揮該事業群同仁服務精神及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敬佩。
葉萬安 2025 年8 月6 日
內文 : 我被指定承擔總統主持財經會談的幕僚作業,這是我作夢也沒想到的,可以直接向總統報告,機會難得。除報告當前國內外情勢與問題外,有好的建言,我也可以直接向總統提報,內容雖無限制,但我會審慎處理。列舉數例如下:
(一)指出問題,促使蔣總統「改弦易轍」
當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的1979 年12 月24 日,總統召開財經會談,我在會中對第一次石油危機因應對策檢討報告,繪了一張國內外能源消費彈性比較圖見圖9。
說明所謂「能源消費彈性」,是指每當經濟成長率提升一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增加百分之幾的對比。如能源消費彈性是1,即經濟成長1%,能源消費也增加1%;如能源彈性小於1,即經濟成長1%,能源消費增加小於1%,表示有節約能源的效果;如能源彈性大於1,則經濟成長1%,能源消費增加大於1%,表示能源消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甚至有浪費的問題。
我就圖說明,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1964–73 年十年間,台灣能源消費彈性是1.09,較工業國家同時期的1.19還略低點;但石油危機後的1974–78年,工業國家能源消費彈性急速下降到0.43,可是台灣能源消費彈性,不僅未降,反上升到1.29。並進一步說明工業國家能源消費彈性之所以能大幅下降,是工業國家國內油電價格,隨進口成本上升即時充分反映調漲,產生了「以價制量」效果。
而台灣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國內油電價格不僅延遲調漲,產生了預期物價上漲心理,在國內油電價格未調整前,市場物價已上漲了。待經濟穩定方案公布實施,調漲油電價格及運輸費率,市場物價藉機再漲一次。因此,消費者物價指數大幅上升。加以進口油價上漲四倍,而國內油電價格只漲80%–90%,以致台灣油電價格,成為全世界少數油電價格最低的國家之一。於是消耗油電較多的小客車及冷氣機,在石油危機後的1974–78 年每年銷售量都增加20%至30%多,而廠商因油電價低廉,不僅未採取節能措施,還大肆擴張用油電,致使能源消費彈性不降反升,完全無視石油危機的存在。現在第二次石油危機又將開始,建議國內油價應及時反映進口油成本,以價制量節省能源。
總統在會談最後指示:「國際石油供應短缺及價格上漲,將為長期問題,我們必須做到進口石油成本上漲,隨即反映在國內有關產品的價格之上,發輝以價制量的作用,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會談結束後,李國鼎資政對我說:「萬安,你要知道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因應方案是總統當院長時延遲公布實施。你等於是當面批評他,他不但沒有不悅,反而接受你的建議,表現很好。」我說他當年延遲公布因應方案,是讓大家過好的新年與春節。但他的好意,反而造成了其他困難。不過總統聽了我的檢討報告,他能接受,顯示總統要聽真話,說實話,即使當面批評,也不介意,這種「雅量」真了不起,是很少國家領導人能有的。
實際上,早在1973年10月15日國際石油價格,自每桶2美元,上漲一倍到4美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因經合會已改組為經設會,蔣院長將因應方案交代行政院研考會主任委員楊家麟及副主任委員梁國樹辦理。研考會雖提出整套「穩定經濟方案」,呈報蔣院長,蔣院長因新年和春節即將到來,為了不增加人民的負擔,而將該方案暫時擱置。
但1974年元旦,國際石油價格更自每桶4美元,大幅上漲到11美元,而我們的經濟穩定方案直到春節過後的正月初四(1974 年1 月27 日)宣布,調整油價、電價、交通運輸價格。可是穩定經濟方案是針對油價自每桶2美元,漲到4美元設計的,經濟穩定方案公布實施前,國際油價已自每桶自4美元再漲到11美元,合計上漲四倍多,而國內油電價只調漲80–90%,顯然國內油電價格為世界各國最低者之一,使國人與企業均毫無石油危機之感,更沒有採取節約能源的意願,因而能源消費彈性不但不減、反而大增。
當在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我想到不能再犯第二次錯誤,就蒐集資料繪製了上面的圖。但我也想到在會談中,當著行政院長及財經首長面前,檢討批評握有大權的總統,過去因應的不當,還要建議他改弦易轍,這是何等嚴重之事。如果總統不悅斥責我無禮,我已盡到了應盡的責任,只是悲哀國家又要受到重大的衝擊,但卻連累了俞主委。雖事前他說過,我的報告事先不要給他過目,可是這麼重大的議題,我還是應先向他報告再做決定。沒想到俞主委的回答,竟是「據實報告」,我就放了心。我向李資政說,蔣總統能接受批評,而且改弦易轍了不起。可是我心中在想,俞國華不畏強權,支持我大膽的報告與建言,更是了不起。我有這樣賢明的總統與長官,我能不繼續奮發努力為國效勞嗎?
(二)化解蔣總統提高工資會影響物價上漲心中的矛盾
在財經會談時,我發現總統對物價穩定特別重視,他認為物價大幅上漲,受害最大的是基層人員,包括農民與勞工。同時,他也關心基層人民,收入有未增加,生活有未改善,尤其基層勞工的工資有未調整,但他也怕工資調升,又會影響物價上漲的矛盾心理。
為化解總統心中的矛盾,我製作了一張圖,見圖10。
說明此圖表主要是勞動生產力大幅提高,吸收工資上升不但不影響物價上漲,還能維持物價在穩定基礎上,加速經濟成長。我繼續進一步解釋,這是1961–72 年12 年間台灣工資每年上升7.8%,勞工收入大幅增加,致使高低所得差距大幅縮小;而物價每年只上漲3.3%,與工業國家物價上漲3.5% 毫無遜色。而同時期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0.2%,是工業國家經濟成長4.5% 的2.2 倍多。經濟快速成長與物價穩定,是所有開發中國家所追求的,但要同時達成這兩個目標,在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做到,而我們是第一個做到的國家。所以被經濟學家稱為「經濟奇蹟」、「開發中國家的典範」。
我們之所以能有此成就, 主要是製造業的「勞動生產力」,在這12 年間每年提高10%,不僅吸收工資上升7.8%,還能使「單位產品勞動成本」下降2%,同時穩定了物價,也提高出口競爭力,加速經濟成長。另一方面也增加企業利潤,有能力增加投資、研發與培訓員工能力,再提高「生產力」,進入良性循環,才能獲有此成果。
在我報告後,總統看著圖,連說兩次:「提高工資,更要提高勞動生產力,就不會影響物價上漲了。」我之所以要化解蔣總統心中的矛盾,其目的是要總統不要太關心(干預)工資和物價的變動,而由市場供需自然調節。
(三)總統要聽真話、實話,痛惡報喜不報憂的人
在某次財經會談中,我報告當時政府派有幾位退休將領,擔任國營企業董事長,外面反應強烈。但主管部長立即反駁,說問題是有,但沒有葉處長說的那樣嚴重,當時總統未動聲色。
不久後,我在另次會議中報告,第二次石油危機後,美國為增強其石化下游產品外銷競爭力,將其石化中上游所產原料價格未予充分上漲,致使其石化下游產品在國際市場傾銷。而我中油及中石化所產上、中游原料價格,仍按照原定公式反映,維護中油及中石化的利潤,卻影響石化下游產品的外銷。那位主管部長又說,問題是有,沒有葉處長說的那麼嚴重。最後總統指出,為因應石化原料價格的劇烈波動,政府已決定設置「石化工業產銷平準基金」,其細節經濟部應盡速處理。但很快在經濟部尚未提出處理辦法前,該部長即被撤換,顯然蔣總統痛惡虛應故事,報喜不報憂的人。後來那幾位將領董事長任期屆滿後未再連任,也證實蔣總統有兼聽則明的氣度、虛心納諫的智慧,實在令人敬佩。
最佳賣點 : 他不是部長,卻參與制定政策的核心工程;
他不是將軍,卻長年奮戰在經濟建設的最前線。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葉萬安百齡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