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比痛還重: 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附限量林郁婷印簽閃卡) | 誠品線上

夢想比痛還重: 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附限量林郁婷印簽閃卡)

作者 林郁婷/ 等/ 口述; 邱淑宜/ 採訪撰文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夢想比痛還重: 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附限量林郁婷印簽閃卡):我想感謝我自己,即使遇到多麼大的困難也沒有放棄,依舊為了夢想堅持努力。──林郁婷這不是金牌的故事,是跌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想感謝我自己,即使遇到多麼大的困難也沒有放棄,依舊為了夢想堅持努力。──林郁婷這不是金牌的故事,是跌得再痛也不放棄的故事。她不是最閃耀的天才,但有最不服輸的骨氣。從鶯歌小鎮出發,一路挺進世界賽場,林郁婷寫下臺灣女子拳擊史的新篇章。2024年巴黎奧運,她奪下臺灣史上首面女子拳擊金牌,讓世界記住這個名字,也記住來自臺灣的力量。《夢想比痛還重》不只是關於勝利的故事,而是一段關於勇氣、超越與信念的生命歷程。面對性別偏見、身體傷痛與無數次想放棄的時刻,林郁婷以拳頭對抗命運,更以韌性打破世界對她的想像。她從不被看好,到站上運動員的最高殿堂,靠的不是奇蹟,而是不退縮的意志。書中不僅記錄比賽場上的激烈瞬間,更揭露訓練背後的心理掙扎與戰術思維。林郁婷的親身經歷,將讓每一位在低谷中掙扎的人重新相信:你可以痛,可以哭,但你還是可以有夢想。無論你正在對抗什麼樣的挑戰,她的故事,會是一盞照亮低谷的燈。獻給在人生擂臺上奮戰不懈的你──追夢的路上總有許多血淚交織的時刻,但每一步,都值得。★特別收錄林郁婷珍藏照片★【感動推薦】吳宜倫(財團法人吳文達體育基金會執行長)李洋(奧運羽球雙金得主)林鴻道(中華奧會主席)林瀛洲(長庚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暨巴黎奧運醫療長)阿滴(知名影音創作者)郭婞淳(東京奧運女子舉重59公斤級金牌)曾自強(中華隊拳擊教練)賈永婕(臺北101董事長)(依姓名筆劃排序)《夢想比痛還重》深刻捕捉郁婷在挫敗與榮耀之間掙扎與蛻變的歷程,見證她如何在每一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並堅定地證明:只要內心夠強大,就能戰勝一切!——吳宜倫(財團法人吳文達體育基金會執行長)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怎麼靠著堅持和自律走到世界之巔,郁婷用行動證明了一切:痛不可怕,放棄才是真的輸。——李洋(奧運羽球雙金得主)郁婷的成功讓我們看到,每一份榮耀的背後,都是一整個體系與個人精神的完美協力,展現臺灣邁向世界一流的力道。——林鴻道(中華奧會主席)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試煉,當你了解郁婷為了每一場比賽在背後承受的痛苦和磨練之後,你會覺得她真的值得奧運金牌以及更多的掌聲!——林瀛洲(長庚體系運動醫學總召集人暨巴黎奧運醫療長)林郁婷是個真正用生命在拚的臺灣人。這本書記錄了她從鶯歌國中一路打到巴黎奧運奪金的歷程,每一步都寫滿了拚戰精神與不放棄的信念。——阿滴(知名影音創作者)希望能把這本書推薦給每一位正在賽局中的你。這是一份真實的紀錄,如何設下目標、拆解困難、執行到底的紀錄。——曾自強(中華隊拳擊教練)這不是一本只有運動員才會有共鳴的書,這是一本每個曾經懷疑過自己、曾經面對挫折、甚至曾經覺得「放棄比較簡單」的人,都會被深深觸動的生命紀錄。——賈永婕(臺北101董事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郁婷/口述2024年巴黎奧運女子拳擊金牌,創下臺灣史上首位女子拳擊運動員的得牌紀錄。出生於新北市鶯歌,自國中起接觸拳擊,從一個為了保護家人而戴上拳套的女孩,成長為站上世界舞臺的頂尖選手。她在迎來掌聲與榮耀之前,歷經無數的練習、失敗與重新站起來。她的堅持,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是為了讓自己不留遺憾。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隨後取得該校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學位。2024年起擔任文化大學體育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運動教練研究所博士班攻讀學位,持續在學術與實戰之間耕耘,希望將自身經驗回饋給下一代運動員。邱淑宜/採訪撰文政大新聞系畢業,任職平面媒體多年,現為天下文化副總主筆。著有《用愛跑出第一棒》、《愛是人間最好的藥》、《我是小志工》、《清淨赤子心》、《善的循環》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界推薦推薦序 夢想不靠奇蹟,是一拳一拳打出來的/曾自強推薦序 為夢想出拳,為自己站上世界舞臺/賈永婕自序 我不是不痛,我只是選擇不放棄/林郁婷序章 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第一章 初生之犢不畏苦──挺進國際賽的青春熱血1.不服輸,受得住訓練的苦2.體重管理,靠刻進骨子裡的自律與自制力第二章 輸,也是一種準備──在挫折中成長3.英雄出少年,卻因連敗陷入自我懷疑4.輸不是壞事,每一場輸都有它的意義第三章 信念,是我最強的一拳──從深谷站起5.東京奧運首輪即吞敗,是一記當頭棒喝6.相信自己!失利也要繼續前進第四章 沒有奇蹟,只有拚到底的決心──奪金之路7.金牌征途,拳力出擊8.拳擊打敗魔法,展現風度與格局終章 擂臺之外的風景9.無可替代的存在10.期待自己有更多可能

商品規格

書名 / 夢想比痛還重: 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附限量林郁婷印簽閃卡)
作者 / 林郁婷 等 口述; 邱淑宜 採訪撰文
簡介 / 夢想比痛還重: 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附限量林郁婷印簽閃卡):我想感謝我自己,即使遇到多麼大的困難也沒有放棄,依舊為了夢想堅持努力。──林郁婷這不是金牌的故事,是跌得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4711488873852
誠品26碼 / 2682957876006
頁數 / 2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0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夢想不靠奇蹟,是一拳一拳打出來的
曾自強/中華隊拳擊教練

「教練這個工作,最怕的是全心全意押注一個人,結果沒人相信你會成功。」
過去我常常寫信給郁婷。對我們這種不擅表達情感的人來說,信是一種無的放矢的默契。書裡郁婷沒有明說,但字裡行間,我彷彿讀見她給我的第一封回信。
文字沒有輸贏,只有一個選手如何一步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回應。你可以看到郁婷的血性與柔軟,也能感受到她如何逐步演化為更堅實的自己。你也可以把這看作一位臺灣女兒的成長日誌,或是一對命運共同體,拿青春、知識、信念,乃至生活裡所有的選擇,堆出來的一場長達十三年的賭局。
書稿我看了很久,因為太多情境,讓思緒不斷游進那些彼此歷經過的片段。有些是我看過千百次的比賽現場,有些是我從沒料到她記得這麼清楚的時刻。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跟著郁婷的視角運鏡,電影般地回溯那些點滴――
郁婷並不算有天分。但在拳擊這項要求人直視恐懼、違逆本能的競技裡,真正需要的從來不是天分,而是能撐過去的意志。
當年臺灣拳擊資源匱乏,更遑論為女性設計的訓練系統。郁婷的阿嬤曾拜託我:「教練,請不要再帶我孫女了。」怕她受傷,也怕這條路太苦。我把這句話放在心裡,也因此,我對訓練的要求更加不容許有任何閃失。
性別的阻力、環境的限制,加上我近乎苛刻的標準,成為她開局最沉重的三道牆。書中開篇寫的,就是郁婷如何照著男性選手的訓練模式,在不屬於她的規則裡,一邊流著鼻血,一邊熬過最初那段時光。
即使她在國三時初露鋒芒,我仍對她的體格感到遲疑。拳擊路上,身體是一把無情的尺,精準丈量著一個人是否夠格。
二○一一年,女子拳擊即將被納入奧運賽程。我帶她去北京,看那座曾舉辦奧運的鳥巢體育場,刻意安排她與中國選手對打。她被打得很慘,我問她:「這樣還要繼續嗎?」她回我:「要,而且要打到奧運。」
那年她十五歲,我也從受傷的前國手身分癒合,重新以奧運教練之姿開始。我曾想過自己會踏上奧運舞臺,但沒料到,是以師者的身分站在場邊。從那天起,這個夢開始變得可以丈量。我們沒有轟轟烈烈地立誓,但賭局可以算是就此開始了。
沒想到挑戰不只是她的,也是我的。除了缺乏經濟支持,時間的貧困也讓我分身乏術。檯面上的問題百種千樣,水面之下的更是隱祕而沉重。郁婷在擂臺上切換步伐、調整重心,我則在商人、嚴師、慈父與將軍之間切換身分,每一種角色都有其立場與掙扎。
拳擊像一場賭局,它的戲劇性在於即使策略正確,也不一定能贏。裁判的自由心證、場邊的氣氛等,戰術無法從腦海跨越到物理世界,從思維到執行的巨大鴻溝,正是競技體育最遠的距離,在書裡占了不小篇幅,也能讀到郁婷以戰略視角來思考比賽的過程:「拳擊比賽是鬥智鬥勇的博弈,也需要表演」。
我曾帶著這些煎熬出席無數酒局,那些我與小女孩、拳擊、奧運、金牌有關的故事,在杯觥交錯中被當作談資,有人視之勵志,有人當作天真的理想主義。
二○一三年,情勢才開始有了轉機。那年,她在女子世界青年拳擊錦標賽中拿下臺灣拳擊史上第一面金牌。也是從那一刻開始,在新聞畫面裡,原本是我背著她,卻慢慢變成她背起了我。
但運動場不會只有高峰的劇本,畢竟這一切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書中有許多挫敗的場面,東奧應該是我們彼此默認的最低谷,也藏著郁婷不知道的那個我。
郁婷說:「東京奧運是我打拳以來最大的挫敗。下擂臺後,我一路爆哭到媒體的採訪區。」她沒有錯,我們是以世界排名第一的身分參加,不應該第一場就止步。那時候的壓力,績效、贊助、國家、媒體,全壓在我身上。其實我也哭了,但基於教練的原則,我們不能言說。所以我以為她不會懂,也不需要懂。
隔月父親節,我們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協助黃筱雯選手訓練後,我照慣例拉著她的行李往前走,她一樣累得很沉默。直到晚上無意間看到我的背影出現在她的貼文,配上「父親節快樂」。我總在臺下看著她在臺上的背影,卻沒想過她也會在我背後理解我。
她說,她視師如父。我不是她真正的父親,卻總覺得她像是我唯一,也是第一個女兒。
然而我們這一代的父執輩,始終被夾在兩種腳本的罅隙裡,一邊要做會共情懂溝通的友誼夥伴,另一邊是克制嚴格的嚴師厲父。選手自然也逃不開影響,郁婷時常一開口就詞窮,我則多次透過信件與第三人轉達想法;從國中生到大學生,關於成長的矛盾並沒有劍拔弩張,而是早在孩子心裡潛伏、緩慢無聲卻日日滲透。
第一次的「生長痛」或許是她拿下第一面亞洲女子金牌那晚(二○一七年在胡志明市)。飯局時我照往例怕她自滿,對功績低調帶過,沒想到她忽然說:「教練,我希望你正面讚美我,你這樣不算鼓勵。」
接著東京奧運亞大區資格賽前,我們第一次公開爭執。她被打得流鼻血,我忍不住破口大罵。我腦中突然浮現她十四歲剛進隊的模樣,流著血默默忍受一切挑戰。這一次她仍流著血,卻語氣堅定地回嘴了,眼神清亮。
我當下很震驚,一種陌生的平行感油然而生。那不是我熟悉的服從忍耐,而是選手的獨立意志。我不安著卻也深深欣慰。孩子長大了,她長成一個有自我意志的選手,有立場、有判斷,也有力量。從那以後,我開始學著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她,承認她有她的內在運作,她的靈魂有自己的節奏,也是那時,我們從師徒變成了夥伴,多了新的身分。
我覺得這也是做為教練最珍貴的部分,除了教選手,選手也會反過來教育你。為了回應選手的努力,我跑贊助、找團隊、寫企畫、創建拳擊隊、考裁判,搭建科學訓練系統,就像經營一家公司。甚至在性別事件的衝擊之下,我第一次走進婦產科醫師的診間;我領悟到教練不能只會教,還要成為能在系統裡推動改變的人。
這段日子裡,我們像是在同一條路提燈前行,剛好照亮彼此。我始終相信,運動員與教練的感情,從來不是因為勝負而結合,而是在一次次的低谷與高峰中,身邊永遠都有彼此。
當勝利來臨的那一刻,那份喜悅是共通的。領獎臺上的燈光,也會照在我們的身上。能走到巴黎奧運,是靠著一點一滴的信任與堅持堆疊而成的。她從不退,我也從不讓步。
巴黎奧運的難忘,是冷門小眾的賽事卻讓全世界看見臺灣的不容易。除了舉國上下歡騰不已,贏了之後也讓我難忘――無論是做為師者,還是父親,我們都注定要經歷兩次動容的時刻:一次是陪伴新生命踏上旅程,一次是目送獨立靈魂遠行。
我心裡總在上演一場與自己過不去的拳賽,孩子有了自己的原則與選擇,而身為師長,往往得假裝放下成見,卻在心裡與自己的價值觀搏鬥。支持她,怕她受傷;不管她,又怕她忘記初衷。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真正的為難。巴黎奧運後,她依然站在擂臺上與對手交鋒,我則在場下,與自己的信念交戰。
或許,我們無法要求一個二十幾歲的孩子,去理解四十歲的現實。
她在書裡提到我說過:「得了奧運金牌之後,你的人生會不一樣。」奧運之後,我依然留在拳擊的崗位上。我成立了新的培訓營,希望繼續栽培更多孩子。成為公眾人物,最難的不是被看見,而是清楚知道自己被誰看見、為了什麼被看見。既然我們因拳擊而為人所知,也該讓拳擊因我們而被更多人看見。
李智凱的教練林育信說過:「最怕突然變臺灣之光,後面輸光光。」選手的本業始終是運動,而不是光環。讀到巴黎奧運的段落,我心中依舊澎湃,期待郁婷在拳擊領域裡,繼續創造新的價值。
很多人說林郁婷完成了我未竟的夢想,但我的學生不必成為任何人的續篇,包括我,選手只需長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形態。我只希望在出現愈來愈多形態選擇後,依然能保有一顆乾淨的靈魂與明澈的心。
這段過程,也成就了郁婷人生第一本傳記。一個不被看好的孩子,和一位負傷退場的前選手,如何合力完成一場看似不可能的計畫。
我的信仰是永遠的目的論,夢想不能只是憑感動燃起的熱血,是需要耐性、思維與紀律的系統工程。希望能把這本書推薦給每一位正在賽局中的你。這是一份真實的紀錄,如何設下目標、拆解困難、執行到底的紀錄。從無數場賽事的失敗中,你會看見修正錯誤的最好時機,就是現在。不管多難,今天的代價,都會是未來最小的代價。
謝謝所有臺灣的選手,讓曾是運動員的教練,在場邊繼續發揮自己的光。謝謝不管多痛苦,也想證明一切的郁婷,謝謝你的信任,謝謝我們。
當年請我不要再教的郁婷阿嬤,如今不在了,我會記得在下一個祭典告訴她:「我把孩子毫髮無傷地還給你了,而且是功成名就,加倍還給你了。」過去我們在場下背著彼此,今後不用再背著我了,你身上有更大、更無形的責任,必須自己背負。
回到開場白,我想,教練這個工作,最開心的也是:「全心全意押注一個人,然後看著賭注,變成我們願意一起走過的路。」
郁婷,歡迎你再次從戰場上凱旋歸來。

為夢想出拳,為自己站上世界舞臺
賈永婕/臺北101董事長

有一種痛,是你看不見的。但她,讓我們看見了。
第一次聽到林郁婷這個名字,是在她為臺灣拿下女子拳擊世界冠軍的那一年。新聞畫面裡的她,短髮,瘦削,眼神卻堅定得不得了。她不是那種一眼就會讓人驚豔的選手,但你只要看她一場比賽,就會知道,她有多想贏──不只是為了金牌,更是為了她所相信的那個「可能」。
我一直都相信,臺灣不缺天賦,只是缺乏資源與機會。而林郁婷,是那種靠著堅持和紀律,一步一步把夢想拉近現實的人。讀完這本書,我更確定了這一點。
這不是一本只有運動員才會有共鳴的書,這是一本每個曾經懷疑過自己、曾經面對挫折、甚至曾經覺得「放棄比較簡單」的人,都會被深深觸動的生命紀錄。她寫的不只是比賽,更是每一次的「想要放棄」與「再撐一下」之間,那些最孤單也最誠實的掙扎。
你會看到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在教練的引導下,從鶯歌出發,慢慢站上世界的擂臺。她贏過,也輸過,每一次比賽,不只是體能的對決,更是心智的鍛鍊。她會害怕、會猶豫,但她沒有停下來,因為她知道,她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戰,而是為了成為一個連自己都佩服的人。
書中有一段讓我特別感動:
「對拳擊選手來說,每一次訓練、每一場比賽,都是自己與自己的對戰與較量。」林郁婷希望自己做到全力付出,不留遺憾。
她在擂臺上打敗的不只是對手,更是一次次面對內心恐懼與懷疑的自己。那份勇氣,不是為了博得誰的掌聲,而是為了忠於自己心裡那個想努力、不放棄、不服輸的自己。
在一個充滿標籤與比較的時代,郁婷的故事告訴我們:你不必符合誰的期待,只要問問自己,願不願意為那個你心中相信的「更好的自己」多努力一點點。
身為一名母親、一名企業領導者,也是一個長期關心社會議題的實踐者,我常常在想:我們怎麼樣才能讓臺灣變得更好?或許答案不在某個政策、某場選舉,而是在一個個像郁婷這樣願意為夢想咬牙走下去的年輕人身上。她不是喊口號,而是用每一次練習、每一次流汗、每一次跌倒又站起來,讓我們相信:臺灣的孩子,真的有機會跟世界一流選手正面對決,而且,她正在做這件事。
謝謝郁婷,願意把這一路上的跌跌撞撞與深刻領悟,以文字記錄下來,分享給我們。我相信,這本書會讓更多人看見的,不只是拳擊,而是夢想的分量。它真的,比痛還重,但也比痛,更值得。
願你繼續以拳頭寫夢,以生命發光,我們都在你身後,為你喝采。

試閱文字

自序 : 我不是不痛,我只是選擇不放棄
林郁婷/巴黎奧運拳擊金牌得主

很多人認識我,是從站上頒獎臺那一刻開始。但這本書裡,寫的是我從跌倒再爬起來的過程。拳擊是一場又一場的戰鬥,但最難的從來不是對手,而是自己。
《夢想比痛還重》這個書名,是我一路走來最深的體會。
我不是不痛,我只是選擇持續朝夢想走。
我知道自己不是最有天分的選手,但我願意苦練。每一滴汗、每一道傷、每一次流淚,背後都有我想完成的目標。
從國中加入拳擊隊、一路撐過沒有人看好的時候,到站上奧運擂臺。過程當然是辛苦的,但我寧願在臺下流血,也不要在臺上流淚。
國中剛開始打拳的時候,常常被男生打到流鼻血,甚至練到哭,但我收拾好情緒後會去和教練說:「我還可以繼續!」
練體能的時候,跑階梯跑到想把那段樓梯炸掉,跑操場跑到晚上想到隔天還要跑就睡不著。
但我從來沒有因為這些苦而想放棄,因為我知道――這些痛,是為了我想走的路。
拳擊讓我學到的,不只是拳技,更是意志力。跌倒再多次都沒關係,只要願意站起來,就還有下一場可以拚。
東京奧運落敗後,心裡很痛,但我選擇撐下來,繼續練,繼續比,繼續挑戰自己。因為我知道,我不是只有現在,我還有下一場比賽、還有一個夢想要去追。
這一路上,我最感謝的人是我的教練曾自強。如果沒有教練一路上教導我、引領我、為我鋪路,我沒辦法走到今天這個位置。
這一路走來,我們都曾經懷疑過自己,但未曾懷疑過彼此,最後我們一起努力走到了最高點。每次拿到金牌背教練,不是因為我有多厲害,而是想讓大家知道,有一個人一直在背後為我付出。
這面奧運拳擊金牌,來得並不容易,從里約的遺憾、東京的痛,到巴黎的淚,都是我的故事。它不是我最厲害的證明,而是我最不願放棄的證明。
比賽場上的痛,是瞬間的;夢想的重量,卻是我每天都背著往前走的信念。這份重量,有時會讓我喘不過氣,但它也讓我更勇敢。
夢想比痛還重,真的很重,但我扛得住。因為那是我自己選的路,是我嚮往的方向。
如果你也有想做的事,如果你也曾經懷疑自己、想放棄,希望這本書能陪你走過那些痛的時刻,一起朝夢想走。你並不是一個人。
夢想不是永遠都閃閃發亮,它也會讓人受傷、讓人懷疑。但只要你願意繼續往前,它就值得。
謝謝你願意翻開這本書,也謝謝每一個曾經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人,讓我成為現在的我。

試閱文字

內文 : 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

二○二四年,法國時間八月十日晚上九點四十五分(臺北時間八月十一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分),巴黎奧運女子拳擊五十七公斤級金牌戰擂臺上,裁判高舉我國選手林郁婷的左手宣示她勝利的那一刻,林郁婷情緒激動,透過直播畫面,可以看到她右手握拳、熱淚盈眶,之後她繞著擂臺走一圈,左手拉起隊服衣襟,右手指著隊服上中華奧運的標誌,表示她是來自臺灣的中華隊選手,她對觀眾揮手致意、對裁判鞠躬表達感謝,跪下親吻擂臺,心潮澎湃如浪,喜悅洶湧不息。

奪金之路,難行中前行

擂臺下,教練曾自強心情也有如巨石拍浪、激動難抑,林郁婷請他上擂臺,兩人勾肩在擂臺上繞行,向全場觀眾揮手致意。下臺前,師徒先後俯身以拳頭敲擊擂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下臺後,林郁婷與隨隊醫師林瀛洲擁抱,曾自強拿毛巾為林郁婷拭汗後師徒相擁,林郁婷依循「拿到金牌就背教練」的慣例,背起曾自強走了一段路,兩人高舉右臂再度向觀眾致意。

林郁婷多次在拿到金牌後背曾自強,這次卻是意義最不同的一次,對林郁婷而言,多年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對懷抱奧運夢多年的曾自強來說,夙願得償,百感交集。

曾自強學生時代曾當選拳擊國手,但在拚雅典奧運資格賽時受傷,奧運夢碎,後來他轉任拳擊教練,帶出奧運拳擊金牌選手是他心底的夢想,也是執念。

從最初接觸拳擊到拿下奧運金牌,林郁婷的金牌路並非一路平坦,期間長達兩年多的低潮讓師徒倆一度自我懷疑。林郁婷懷疑自己不適合打拳,曾自強懷疑自己無法讓愛徒更進步,甚至遊說林郁婷另尋教練。還好,他們沒有被挫敗擊倒,在拳擊這條路堅持了下來,走到開花結果的時刻。

從小好動,最初的人生夢想就跟體育有關

林郁婷自小就有奧運夢,只是她最初的奧運夢並不是拳擊,而是田徑。

從小好動的林郁婷,小學時發現自己跑得比多數同學快,也因此成為學校田徑隊一員,人生最初的夢想就跟運動有關,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跑進奧運殿堂。

小學四年級剛入田徑校隊時,練的並不是她心心念念的短跑,而是跳遠、跳高,「那時我身高才一百三十幾公分,其實不適合練跳遠、跳高,但短跑是熱門項目,練的人多,教練可能看我爆發力還不錯,才叫我去練跳高、跳遠。」不過林郁婷沒跳出好成績,後來教練才讓她練短跑。

原本鶯歌國小在全縣運動會分組屬於乙組,田徑隊實力強,幾乎各個項目都可拿第一名,那時主要都是高年級學生代表學校出去比賽,看著學長、學姊得名,林郁婷很羨慕,想著等自己可以代表學校出賽時,一定要大展身手。

等她升上小學高年級,換她代表學校出去比賽了,鶯歌國小卻因為班級數增加,比賽分組從乙組升到甲組。甲組的學校除了班級數多,通常還設有體育班,「我面臨的就是組別提升後,要跟實力更高的對手競爭。」甲組競爭比乙組激烈很多。在乙組,林郁婷田徑項目可以跑進前三名;但在甲組,很認真跑都不一定能跑得進決賽,林郁婷認清事實,自己並不是飛毛腿,田徑夢就此終止。

國中踏出學拳「最初的一步」

小學畢業升上鶯歌國中,社團活動在國中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必須選一個社團加入,靜不下來的林郁婷自是以體育性社團為目標。

她最想進籃球社,小學除了賽跑,林郁婷還喜歡打籃球。課間下課即使只有短短十分鐘,也要衝去籃球場打球,放學後練完田徑也還要打個球再回家。但社團採抽籤制,學生依籤序選社團,「我運氣不好,抽到的籤很後面,想去的社團像籃球社、羽球社都是熱門社團,早就被選完了,只有拳擊社還有名額。」

林郁婷最早接觸拳擊,是小學時跟哥哥一起看電視上播放的日本卡通《第一神拳》。

她跟哥哥相差十歲,小時候媽媽忙著工作賺錢,她很多時間都是跟著哥哥,哥哥喜歡看《第一神拳》,她就一起看。看久了,她對拳擊不陌生,也漸漸有了興趣,就跟同學一起加入拳擊社。沒多久,同學想加入新創立的拳擊隊,拉著她一起去,成為拳擊隊的成員。

《第一神拳》是日本漫畫家森川讓次的作品,一九八九年起在《週刊少年Magazine》上連載。《第一神拳》是臺灣的譯名,日文原名《はじめの一歩》,意為「最初的一步」,加入拳擊隊,也是林郁婷拳擊之路「最初的一步」;而對教練曾自強來說,那時他剛到鶯歌國中成立拳擊隊,也是踏出「最初的一步」。

當時政府正在推動「專任教練制度」,學校運動校隊不由體育老師兼任教練,而是找專項教練帶隊,原本在臺北市百齡高中以代理老師身分教拳擊的曾自強因緣際會來到鶯歌國中,那時學校並沒有拳擊隊,只有技擊隊,拳擊是其中一個項目。曾自強爭取把拳擊從技擊隊獨立出來,成立拳擊隊。由於多數家長擔心孩子打拳受傷,拳擊隊招生不易,只要有學生願意加入,曾自強來者不拒,但必須徵得家長同意。

「加入拳擊隊前,我問媽媽可不可以讓我去拳擊隊。媽媽說,你一個女孩子跟人家打什麼拳,那是男生的運動,不要去。」當時媽媽明顯表達反對之意,林郁婷則不斷遊說媽媽,「我一直去講,一次、兩次、三次,不行我就繼續講,最後媽媽被我『盧』到受不了,只好答應。」

林郁婷知道媽媽不贊成的原因是怕她訓練辛苦,但從林郁婷的角度,媽媽一個人扶養四個小孩相當不容易,她希望藉由走體育這條路,比賽拿獎金,多少幫忙分擔一點家計。

林郁婷的媽媽廖秀宸回想,當時郁婷一直要求進拳擊隊,「講到我很煩,說那你就去玩看看。」廖秀宸觀念傳統,希望女兒好好讀書,最好跟小舅舅一樣讀到博士,而不要走體育這條辛苦的路。「郁婷的阿嬤也一直叫郁婷不要打拳。」但拗不過女兒,廖秀宸只好鬆口,不過她心想,或許訓練太累,小孩就會打退堂鼓了。

林郁婷加入拳擊隊後,廖秀宸總偷偷觀察,如果小孩放學回到家趕快去換長褲,大概就是腿上有傷,「其實我們用看的都可以知道她的狀況,我就看看妳要撐多久!」

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成就感支持我打下去」

沒想到林郁婷才練了兩個多月,一個學期都還沒結束,在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她拿到三九點零一至四十一公斤級第二名,國二進一步在全國中等學校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同量級拿到第一名,國三更在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拿下這個量級第一名。

「如果說我一開始學拳是因為好奇有趣,支撐我走下去的,則是比賽的成就感,這是小學時在田徑隊等不到的東西。」林郁婷說,「拳擊比賽依體重分級,比田徑賽公平。」她個兒小,賽跑遇到個子高的,光起跑跨步就落後了。「拳擊大家的體重都在同一個範圍內,有一個更公平的依據。你就在這個量級裡面去競賽,能不能贏,全憑本事。」

不過她認為自己很幸運,小學時練田徑,田徑是運動之母,田徑的訓練為她的體能及身體協調能力奠定不錯的基礎,對打拳很有幫助。另外,她投入拳擊運動的時間早,享受了時代的紅利,「那個年代練拳的人不多,女生更少,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參加比賽不需要贏太多場就可以拿到獎牌。」。

媽媽從不贊同到成為堅實的後盾

林郁婷打出成績後,更加堅持練拳,媽媽跟阿嬤慢慢接受她打拳這件事,但更擔心她受傷,也很心疼她為訓練所吃的苦。同住的阿嬤時不時仍會苦口婆心勸說:「打拳不好,跟妳小舅舅一樣讀書才好。」阿嬤看到曾自強甚至會上前說:「教練,你帶別人就好,不要帶我孫女。」為了讓媽媽跟阿嬤放心,林郁婷回家一律報喜不報憂,只說好消息如得獎,絕不提今天身上哪裡又多了傷。

「她們總是想得比較多。」林郁婷知道阿嬤跟媽媽心疼她打到一身傷,但運動選手受傷是家常便飯,妥善治療就不會有事。真的需要看醫生又找不到人帶,她才會請媽媽載她去醫院。

林郁婷國二時,廖秀宸還曾試圖說服她改變心意,好好準備基測(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現在稱為會考),「我跟她說,妳都沒有認真準備考試,這樣子怎麼行,運動這一條路很辛苦啊。」林郁婷一句「辛苦都過了」,讓廖秀宸愣住了,「感覺她心裡面有她想要的一塊,做媽媽的,就當她的後盾吧。」

廖秀宸不再勸說林郁婷不要打拳,改為全力配合,「她要打拳,你就要顧好她的安全。」怕林郁婷意外受傷,廖秀宸接送林郁婷不用摩托車,而是開車,因為一次意外傷害,可能孩子的的運動生涯就中止了。「我就是她的接送專車。」如果臨時有事無法接送,廖秀宸會趕快打電話找人「代班」。

從不被教練看好,到成為可造之材

媽媽的支持固然讓林郁婷可以放心練拳,但林郁婷能否長久走在拳擊之路上,仍有關卡待克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我想感謝我自己,即使遇到多麼大的困難也沒有放棄,依舊為了夢想堅持努力。
──林郁婷

這不是金牌的故事,是跌得再痛也不放棄的故事。
她不是最閃耀的天才,但有最不服輸的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