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之死 (最新修訂版) | 誠品線上

Into the Wild

作者 Jon Krakauer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阿拉斯加之死 (最新修訂版):一個唯美旅人的殞落……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週這本書,燃起無數人追夢的渴望這本書,讓你咀嚼活著的意義撼動人心的真實事件比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文出版二十五週年最新修訂版,新增作者後記一個唯美旅人的殞落……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週這本書,燃起無數人追夢的渴望這本書,讓你咀嚼活著的意義撼動人心的真實事件比推理小說更懸疑,比勵志作品更動人這種自由和簡樸的美,令人難以放棄……他是追尋自我的漂泊者,還是低估曠野的邊緣人?1990年夏,克里斯以優異成績自大學畢業,來自華盛頓特區優渥家庭的他,卻嚮往超越物質的生命經驗。離開學校後,克里斯將身上所有積蓄兩萬四千美元捐給慈善機構,自此化名「亞歷山大.超級遊民」,孤身在北美大陸漂泊,渴望在地圖上找到一塊空白之處。1992年四月,他搭便車來到阿拉斯加曠野,請司機為他拍一張肩負來福槍的照片,接著咧嘴微笑,消失在覆滿白雪的小徑上。四個月後,一群麋鹿獵人發現孤寂死於廢棄巴士裡的他......克里斯客死異鄉的故事,引發眾人諸多揣測。有些人深受感動,讚賞他的勇氣和崇高的理想;有些人則大加撻伐,譴責他的有勇無謀與自大。既是登山家,也是記者的本書作者克拉庫爾,對克里斯的死亡之謎始終無法釋懷,於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藉由克里斯留下的信件、日記、書本等蛛絲馬跡,以及深入的調查採訪,試圖還原真相,留給世人一個公斷。作者重返克里斯死亡之旅中踏過的路徑,甚至回到他的命喪之所;也一一探訪克里斯的家人、熟識,及與他萍水相逢的過客。為了拼湊出故事完整的圖像,作者更坦然寫下年輕時與克里斯相仿的心路歷程,並回顧另幾位走入曠野、一去不返的旅人。這使得本書超越了一般的報導文學,成為細膩動人的生命紀錄。在作者宛若偵探小說的鋪陳下,故事的真相逐漸大白,克里斯謎樣的影像,亦將愈發清晰。一如國內外讀者公認:這是一個讀完後仍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故事。上帝,活著真是美好!感謝祢,感謝祢。──────克里斯的日記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這是一本很難用三言兩語就說清楚的書,就如同你很難用三言兩語把生命的本質和人類最潛在的心靈世界描繪完整。……它觸及到人類彼此的了解和成長的苦痛,但是更多的時候,它觸及到人類更内在的神祕呼喚和生命躍動。本書像是一本報導文學作品,甚至更像是一本偵探小說。──小野,名作家我閱讀很多書,但是沒有一本像《阿拉斯加之死》一樣,留在我腦海裡這麼久,那麼令我印象深刻。……克拉庫爾既如實,又如詩一般的敘述,他選擇探索的角度,旁徵博引各探險家的文字,我閱讀時身心都呼應,每個細胞都在震顫,流露出奇妙的感動。──李崇建,作家、教育家本書表面上呈現的也許只是一個意外,一項單純的死亡。不過,我認為潛藏在事件背後的動機,和引發的各種人為因素,才正是每位閱讀者應該去深思探究的。……透過本書,我相信也提供了許多父母和青春兒女心靈語言的另一種省思。──陳美儒,專欄作家我們曾經有過夢:流浪、狂戀或歡唱。多數的人很快學會了謹慎,如此便能保證人類社會以目前的方式繼續演化不致滅絕。卻有另一些(形體上或精神上的)遊民,放不下自己的純美固執,在都市的底層或心靈的邊緣,持續那個浪漫得一塌糊塗、卻美麗高貴的夢。願我們也是。──雷光夏,音樂工作者令人震懾,卻又令人感動……。描述人類心靈深處的追尋,足以令人心碎。──《紐約時報》所有曾經想流浪荒野、擁抱自然的人,都該讀這本扣人心弦的書。──《華盛頓郵報》 “很多人活得不快樂,卻不主動改變。”因為他們受到安全、服從、保守主義的生活制約這樣的生活雖然表面上能夠給人心靈上的寧靜但其實安全的未來,最傷害人心中冒險的靈魂人的靈魂中,最基本的核心是他對冒險的熱忱人生的歡樂,來自我們接觸新的經驗因此再沒有比每天面對不斷變化的地平線及不同的新太陽,更能令人喜悅如果你想要由人生中獲得更多就必須先放棄自己追求安全但一成不變的習慣接納起初也許令你覺得瘋狂的忙亂生活方式一旦你習慣,就能見到它的意義和它無可置信的美──克里斯多福.強森.麥克肯多斯(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作者美國作家和登山家,以野外和登山報導著稱;曾任《戶外》雜誌(Outside)特約撰述,同時也曾為美國數家報章雜誌撰寫文稿。《阿拉斯加之死》出版後,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達兩年以上,也為他贏得傑出探險類作家的名聲。他以1996年親身經歷山難寫成的分析報導,在《戶外》雜誌發表後,榮獲「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之後擴寫成《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一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並入圍1998年普立茲獎。除上述兩本暢銷書外,尚著有:《愛格爾峰之夢》(Eiger Dreams)、《在天堂的旗幟下》(Under the Banner of Heaven)等。現與妻子住在科羅拉多州。莊安祺/譯者台大外文系畢業,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動盪》、《喵皇正史》、《西頓動物記》、《香料共和國》、《托爾金奇幻小說集》、《愛的百種名字》、《Deep Play心靈深戲》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文 以生命為目標的勇敢追尋 李崇建作者序 一個唯美旅人的殞落第一章 走入曠野第二章 旅人之死第三章 亞歷山大.超級遊民第四章 解放與冒險第五章 嶄新的生活第六章 老人之愛第七章 惺惺相惜第八章 朝聖的旅客第九章 追尋美與孤寂第十章 死亡消息第十一章 少年克里斯第十二章 媽媽,救我!第十三章 無盡哀思第十四章 年少輕狂第十五章 不安的靈魂第十六章 反璞歸真第十七章 探索靈魂的原鄉第十八章 永遠的曠野尾聲後記 寫於《阿拉斯加之死》出版十九年後中英地名對照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阿拉斯加之死 (最新修訂版)
作者 / Jon Krakauer
簡介 / 阿拉斯加之死 (最新修訂版):一個唯美旅人的殞落……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週這本書,燃起無數人追夢的渴望這本書,讓你咀嚼活著的意義撼動人心的真實事件比推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55358
ISBN10 /
EAN / 9786263555358
誠品26碼 / 2682494207004
頁數 / 36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文|以生命為目標的勇敢追尋
——李崇建,作家、教育家

這二十年來,我閱讀很多書,但是沒有一本像《阿拉斯加之死》一樣,留在我腦海裡這麼久,那麼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在二十一世紀初,我的登山導師歐陽台生,帶領著一批青少年,準備前往阿拉斯加,攀登北美第一高峰麥肯尼峰,我在那時遇見《阿拉斯加之死》。
歐陽台生是虔誠的登山家,他帶領的登山教育,入山前有敬山的儀式,入山後對環境尊敬。他帶學生攀登麥肯尼前,每天進行體能訓練,更要求須閱讀書籍,先行打開心靈的視野,《阿拉斯加之死》就是其中一本。
我閱讀《阿拉斯加之死》,身心靈魂如電流襲擊,當時,我說不出為何如此?只能說此書太動人了。作者強.克拉庫爾既如實,又如詩一般的敘述,他選擇探索的角度,旁徵博引各探險家的文字,我閱讀時身心都呼應,每個細胞都在震顫,流露出奇妙的感動。
孩子們閱讀這本書,應帶來重大衝擊,好多人背起了背包,進行或長或短的浪遊,有孩子只是獨自一人,走在夜裡的山道上,有人從台北走回苗栗,有孩子約我去城市浪遊,身上只能帶一塊錢,吃住都沒著落,為期三天……。
對求生存的反思
克里斯是美國維吉尼亞的年輕人,1992年九月六日被發現,死在阿拉斯加山脈,一輛廢棄的巴士上。
克里斯從全美排名前二十的大學畢業,畢業後放棄世俗認為絕佳的工作,將帳戶中的兩萬四千美元捐出,之後在美國西南部一路打工與遊蕩了兩年,隻身前往阿拉斯加尋找自我,最終死於阿拉斯加的荒原。
我初讀這本書時,正當三十五歲的年紀。對於自認「一事無成」的我而言,克里斯放棄大好的前程,將自己「放逐」在光鮮之外,我其實並不真的理解,但又對他的選擇與經歷,充滿著無限的著迷與感動,我內在經歷著頭腦與心靈的衝突。正如我在山中任教一般,對於孩子能在體制解放,感到無比的歡欣與創意,但又憂心於孩子們的前途。
直到我年紀漸長,才漸漸了解生命的狀態。人們為了能穩定求生存,將自身投入一種軌道,從小就束縛了生命本身。
這是什麼意思呢?
人類發展了一套邏輯,這套邏輯是便利途徑,讓人能夠「存活得更好」,能夠擁有世俗的成功,因此成了一條輸送帶,從小要贏在起跑點上,好好讀書才叫上進,要懂得吃苦才能成功,要擁有多項才藝,要進入明星高中、大學,擁有令人稱羨的職業,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然而,這一套邏輯的建立,恰恰常違反生命狀態,因為贏在起跑點上,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往往犧牲生命的本質,只是為了「求生存」服務。
當學生考試名列前茅,比賽得了絕佳名次,是因為熱愛學習知識?歡喜於技藝帶來的感動?還是熱中於被羨慕?關注自己能被世俗看見?
因此常聽見「有成就」者,在中年時告訴我:「不知道為什麼而活?」
(摘自〈序文 以生命為目標的勇敢追尋)

試閱文字

內文 : 走入曠野
吉姆.加利恩(Jim Gallien)駛離費爾班克斯四哩時,看到一位旅人站在路旁雪地中,大拇指舉得高高的,在阿拉斯加黯淡的黎明中顫抖。他看起來年紀不怎麼大:大概十八歲,頂多十九。一支來福槍從這名年輕人的背包中伸出來,但他看來很友善;在這美國的第四十九州中,帶著雷明頓半自動來福槍的旅人,並不會讓駕駛人猶豫害怕。加利恩把卡車開上路肩,叫那名男孩上車。
旅人把背包甩上福特車身,自我介紹他叫亞歷克斯。「亞歷克斯?」加利恩應道,想要釣出他的姓。
「就叫亞歷克斯。」年輕人答道,直率地拒絕了他的餌。五呎七、八,體格瘦長強健的他自稱二十四歲,來自南達科他州。他表示想搭便車到狄納利國家公園邊上,然後步入深林,「在那兒遠離塵囂,住上幾個月。」
加利恩是電工技師,當時在距離狄納利公園240哩的喬治帕克斯公路上,正要前往安克拉治。他告訴亞歷克斯可以隨時下車。亞歷克斯的背包看起來只有二十五或三十磅,習於森林生活的老練獵人加利恩對此感到很驚訝──只用這麼輕的裝備,要在林間待上幾個月,尤其是在早春,簡直是不可能。加利恩回想道:「做這種長時間旅行應有的裝備,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
太陽出來了。他們由塔納納河畔林木蓊鬱的山脊蜿蜒而下,亞歷克斯凝視著向南延伸被風吹亂的整片苔原,加利恩懷疑他是不是像其他來自美國本土的狂想者一樣,到北方來體驗思慮欠周的傑克.倫敦(Jack London)式幻想。阿拉斯加一向對夢想者和社會適應不良者有極大的吸引力,人們總認為這塊遼闊的最後處女地,能夠彌補他們生命中所有的缺憾,然而這片原野卻是不仁之地,不在乎人們的希望或期待。
加利恩以響亮而緩慢的語調說:「外來的人總是拿起一份《阿拉斯加》雜誌,隨手翻翻,就打算:『我要到那兒去,遠離塵囂,享受一下。』但當他們到了這裡,真的走入林間,就發現一切和雜誌上寫的完全不同:河流又寬又急;蚊子隨時叮咬;在大部分地方,都沒有什麼動物可供打獵。住在林間可不是件輕鬆的事。」
由費爾班克斯到狄納利公園邊,開車要兩小時。在這期間,他們聊得愈多,加利恩就愈覺得亞歷克斯並不瘋狂;他友善,似乎受過良好教育。他向加利恩提出許多思慮周詳的問題,以及在曠野中求生的小技巧,諸如他可以吃哪些漿果等等。
不過加利恩還是擔心。亞歷克斯承認,在他背包中唯一的食物是一包十磅的米。四月間,阿拉斯加依然覆蓋在冬雪之下,就內地惡劣的生活狀況看來,他的裝備似乎過少。亞歷克斯的廉價皮製行軍靴既不防水,絕緣效果也不好。他的來福槍只有點二二口徑,如果要射殺像麋鹿和馴鹿之類的大型動物,恐怕太小,而如果他要長期待在林間,勢必得靠這些動物的肉維生。此外,他沒有斧頭、沒有防蟲藥、沒有雪鞋、沒有指南針。他身上唯一的導向輔助品,是從加油站弄來,且已破破爛爛的本州地圖。
(摘自〈第1章 走入曠野〉)

失去音訊
六月底時,還留在亞特蘭大的克里斯把期末成績單寄給父母親:「種族分離主義與南非社會」、「人類學思想史」得A,「當代非洲政治」和「非洲食物危機」得A-,成績單上附了簡短的便條:
「這是我的期末成績單,還算不錯,我的總成績平均分數也很高。
謝謝你們拍的照片、刮鬍用具,和由巴黎寄來的明信片。看來你們玩得很愉快,一定很有意思。
我把洛伊德(Lloyd,克里斯在艾默瑞大學最好的朋友)的照片給了他,他非常感謝,畢業證書頒給他時,他沒有照到相。
沒有別的事了,現在南部開始變得又濕又熱,幫我向大家問好。」
這是克里斯家人最後一次聽到他的消息。
在亞特蘭大的最後一年,克里斯住在校外一間像修道院一樣的房間裡,沒有什麼家具,只在地板上有個薄床墊、牛奶箱和一張桌子。房間保持整齊光亮,好像軍營一樣。他沒有電話,因此華特和比莉找不到他。
到了1990年八月,因為克里斯自寄來成績單後就杳無音訊,他的父母決定開車南下亞特蘭大來看他。等他們到達他的公寓,卻發現裡面已經搬空了,窗上貼了一張「招租」啟事。公寓經理說,克里斯在六月底就搬走了。華特和比莉回到家後,發現他們夏天寄給兒子的所有信件都紮成一束退回。比莉說:「克里斯通知郵局把郵件留到八月一日,我們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實在令人擔心。」
那時候,克里斯已經離開很久了。五週前,他就把所有的家當裝上他的小車,朝西出發,沒有任何計畫。這個旅程可以稱為「奧德賽」式的旅程,就像一切為之改變的史詩之旅。他覺得自己已經花了之前的四年,完成生命中唯一的荒謬任務:完成大學學業。終於,他不再有負擔,由父母和同輩教人窒息的世界中解放──那個抽象、安全和物質過度的世界,令他覺得自己和生存的原始悸動完全斷絕。
克里斯向西駛離亞特蘭大,決心為自己創造全新的生活,讓自己能夠自由自在地享受未經篩選的原初經驗。為了表示和原來的生活完全斷絕,他甚至取了新名字。他不再回應克里斯.麥克肯多斯這個名字;現在他是「亞歷山大.超級遊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摘自〈第3章 亞歷山大.超級遊民〉)

山巒不能承擔夢想
佛利曼用手撥弄甲板上的索栓,什麼話也沒說,他顯然不相信我,也看不順眼我糾結的及肩長髮和三週沒洗澡所發出的味道。我問他可不可以載我到城裡去,他不情願地說:「沒有什麼不可以。」
波浪起伏不定,我們花了兩小時橫越佛萊德瑞克海灣。我們聊起來之後,佛利曼變得比較和氣,但他還是不相信我爬過拇指山,不過等他把小艇駛入蘭哥海峽時,他假裝相信。他把船停靠在碼頭上,堅持請我吃芝士漢堡,然後邀我晚上待在他後院的報廢休旅車裡。
我躺在那輛舊車後車廂,卻睡不著,因此起身走到一家叫「基多洞窟」的酒吧。由彼德茲堡歸來時的幸福感和解脫感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陣突如其來的憂鬱。我在基多邂逅的人們似乎並不懷疑我是否真的登上魔鬼拇指山,事實上,他們只是不太在意。夜晚逐漸消逝,酒吧裡只剩我和最後一桌一個牙齒掉光的老印第安人。我一人獨飲,不停地向點唱機中投幣,反覆播放同樣的五首歌,直到女服務生氣憤地大吼:「喂!小子,讓我們休息一會兒好嗎?」我囁嚅著道歉,東倒西歪地朝門口走去,回到佛利曼的舊車裡。在那裡,充滿舊機油甜美的氣味,我躺在已經壞掉的排檔旁邊昏睡過去。
攀上拇指山頂後不到一個月,我又回到布爾德,為史普魯斯街的房屋釘壁板,這是我前往阿拉斯加之前工作的同一棟公寓。我加了薪,一小時四美元;夏天結束時,我搬出工作場所旁的拖車,住進鬧區購物中心西邊的套房公寓。
當你年輕時,很容易相信所有你想要的就是你該得到的,如果你十分渴望某件事物,就有權利得到它。那年四月我決心去阿拉斯加時,就像克里斯一樣,是個未經世事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洞悉了一切,卻不知自己有的其實只是一腔熱血,而後便依據含糊不通的邏輯來行動。我以為攀登魔鬼拇指山能夠改變我的生活,當然,最後什麼也沒有改變。但這次經歷讓我了解,山巒並不能承擔夢想,尤其幸運的是,我能活著與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我年輕時,有許多個性並不像克里斯,最重要的是,我既沒有他的聰明才智,也沒有他崇高的理想,但我相信我們同樣受到扭曲的父子關係影響,同時,我覺得我們擁有同樣的熱情、同樣的莽撞,以及同樣不安的靈魂。
我由阿拉斯加的冒險中倖存下來,克里斯卻犧牲了性命,這全是運氣的關係。要是1977年我沒有由史代肯冰帽歸來,人們可能也會說我有自殺的意圖,就像對克里斯的推論一樣。十八年後的今天,我知道當時的我也許因過度自負和過分天真而嘗到苦頭,但我完全沒有自殺的傾向。
年輕時,死亡對我而言,就像非歐幾里得(non-Euclidean)幾何原理或婚姻一樣,只是抽象概念。我根本不了解它的可怕結局,或是它可能對死者親愛的人所造成的傷害。我深受死亡的陰森神祕所惑,無法抗拒地悄悄走到命運的懸崖邊緣,向下窺探。隱藏在這些陰影下的提示使我害怕,但我還是驚鴻一瞥了某些東西,某些禁忌的自然之謎,就像女性隱祕而甜美的花瓣一樣,充滿強烈的吸引力。
我相信,我的情況和克里斯的情況──與尋死完全是兩回事。
(摘自〈第15章 不安的靈魂〉)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出版二十五週年最新修訂版,新增作者後記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