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捨離: 放慢整理的節奏, 100件清單跟著丟, 不急不躁不復亂, 還你清爽富足的人生
作者 | 黃惠如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慢捨離: 放慢整理的節奏, 100件清單跟著丟, 不急不躁不復亂, 還你清爽富足的人生:我們不是購物狂,也沒有囤積症,為什麼家裡東西那麼多?渴望清爽舒適的家,但一想到整理 |
作者 | 黃惠如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慢捨離: 放慢整理的節奏, 100件清單跟著丟, 不急不躁不復亂, 還你清爽富足的人生:我們不是購物狂,也沒有囤積症,為什麼家裡東西那麼多?渴望清爽舒適的家,但一想到整理 |
內容簡介 就像快速節食會快速復胖,閉著眼胡亂丟,不出三天就恢復原狀。整理不能一鼓作氣,重點是持續,慢慢整理、慢慢進步,漸漸成為一個能整理的人,居住空間、數位環境才能永保清爽舒適。百萬瀏覽好評實證,100 件清單跟著丟• 10 大生活場景,從客廳到廚房,從臥室到浴室,從衣櫃到包包,100 件「馬上丟清單」,還你清爽人生。•不知如何開始整理?找出類垃圾,從簡單、有成就感的地方動手,培養丟的手感。•允許自己捨不得,先放「也許箱」,擺脫「以防萬一」的魔咒。短時間、順手做,無壓力維護•每天15 分鐘,不必一口氣掃完整個家今天刷馬桶、明天清廚房水槽,每次選定一個「熱點」,把家事變成可管理的任務。•每次1分鐘,大幅減少家務衣服掛好、把書放回書櫃,60 秒可完成的小事,不用抉擇,馬上做。•10 秒鐘,不放下,要放回丟掉舊口罩、抹掉牙膏粒,順手完成就不需花時間整理,為自己省力!空間需要新陳代謝,整理需要不復亂買了新的,舊的還留著?你總是忘了為空間新陳代謝。重要的是人,不是物,空間優先、而非物品為主,「一進一出、收納七分滿」,不亂買、不過量,打造不復亂系統。不再執迷一步到位,不再揮汗整理,慢下來,整潔清爽的日子不遠。整理就像一趟旅行,不用趕路,用自己的速度與方式,慢慢丟、習慣收,只要你願意,改變看得到,平靜等著你。 跨界推薦 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丁菱娟 │暢銷作家、知名主持人 吳淡如 │數位轉型顧問 李全興(老查)│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培芸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黃惠如深耕健康醫療新聞超過20年,並身體力行。現為斜槓中年,為《天下》雜誌網站寫專欄、在聽天下Podcast「聰明慢老」擔任主持人;也曾赴印度,取得瑜珈師資證照後,從事瑜珈教學。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並獲亞洲新聞卓越獎(SOPA)首獎、吳舜文新聞獎雜誌報導獎首獎、消費權益新聞報導獎首獎等肯定。著有:《慢老2.0》、《醣胖》(合著)、《活好》、《慢養功能肌力》(合著)、《慢老》、《不減肥才能瘦》、《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等。
產品目錄 推薦序《慢捨離》是一本充滿同理與智慧的指南 李全興(老查) 《慢捨離》將是整理領域的經典 洪培芸 作者序 慢捨離,重啟人生第1章 亂的代價雜亂讓你壓力大、不幸福 雜亂讓你胖 雜亂讓你睡不好 雜亂讓你受傷,真的受傷 雜亂讓你浪費時間 雜亂讓你浪費錢第2章 你家亂不是你的錯外在因素 衣櫥裝不下,為什麼我們還是買不停?內在因素 亂,是一連串延遲的決定第3章 慢下來,清爽就不遠了找到你的整理節奏 定義慢,才不復亂什麼是慢捨離?慢捨離為什麼有效?第4章 直視亂源難以斷捨離,你對自己說的五個謊十種幾乎每個人都很難丟的東西,如何放手?斷捨離無能者的五個殘酷事實瑞典死亡整理:有一種愛是,自己的東西自己丟第5章 現在開始慢捨離原則1 不要一鼓作氣原則2 你家就是一個收納箱,唯一一個原則3 四種東西無腦丟原則4 也許箱,幫你無悔斷捨離原則5 丟到何時?建議收納七成滿原則6 淨空平面,斷開雜物磁鐵,瞬間好心情原則7 一進一出,斷絕雜亂開端原則8 為什麼你需要馬上丟清單?原則9 給自己四首歌的時間,無壓力整理原則10 十個一分鐘,大幅減少家事,順手擁有清潔的家原則11 四十件十秒鐘可完成的家務第6章 一區一區來客廳 最容易亂也最需要秩序的地方廚房 想減肥?四步消滅廚房的「體脂肪」冰箱 一趟採買就失控?六種殭屍食材立刻丟臥室 三招把臥室清好,變成睡眠聖地浴室 不會用到的都不陳列,九招浴室斷捨離衣櫃 趁換季,衣櫃斷捨離六步驟包包 連包包都能精簡,沒什麼難得了你書櫃 重度閱讀者的藏書減量五步驟玄關 財不入髒門,七招還你整潔玄關陽台 四步驟,洗衣場變都市綠洲第7章 清理數位環境電腦桌面 建立歸檔資料夾,六十秒恢復清爽 電子郵件 不買清除軟體,五招清理信箱與郵件 數位照片 從最舊的開始刪,累積整理動力 數位雜物 不用一次達標,八招建立好習慣後記 找到你的豐盛與自由附錄一百樣東西馬上丟
書名 / | 慢捨離: 放慢整理的節奏, 100件清單跟著丟, 不急不躁不復亂, 還你清爽富足的人生 |
---|---|
作者 / | 黃惠如 |
簡介 / | 慢捨離: 放慢整理的節奏, 100件清單跟著丟, 不急不躁不復亂, 還你清爽富足的人生:我們不是購物狂,也沒有囤積症,為什麼家裡東西那麼多?渴望清爽舒適的家,但一想到整理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1341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13419 |
誠品26碼 / | 2683008199006 |
頁數 / | 2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慢捨離》是一本充滿同理與智慧的指南
數位轉型顧問 李全興(老查)
「整潔的家都很類似,雜亂的家各有各的雜亂理由。」你曾想過,你家的雜亂,是怎麼一步步形成的嗎?
我是收集玩具超過三十年的玩家,也寫過一本談底片老相機收藏的書。如果你曾經像我一樣,花了大半人生在收藏東西,那麼你會懂:有些東西不只是物品,它們是我們曾經活過的樣子。每一項收藏,背後都有我的故事。它們不只是我擁有的東西,更像是某個階段的我。曾以為,這些收藏會一直陪我走下去。但到了人生的下半場,我開始覺得:也許是時候放下一些了。
也許你的原因和我不同,但相信因雜亂而苦的心境相同:感受到壓力和不幸福、影響健康、浪費時間與金錢、影響人際關係、陷入惡性循環……。但正如《慢捨離》書中所說「雜亂,是一連串延遲的決定造成的後果。」問題從來不是「東西太多」,而是我們總用:「先放著吧」、「之後再決定」、「也許還有用」這類藉口延遲了處理過多物品的決定,不只堆亂了空間,也拖住了自己。
知道問題何在,《慢捨離》帶給我們的並不是勵志雞湯或速成祕方。作者開宗明義地提到「重要的是人,是你自己,不是物品。『需要、有用、所愛』是決定是否留下物品的關鍵。」《慢捨離》不是那種要你「一鼓作氣清完」的整理書。它反而提醒我們:「整理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場長跑」,找到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建立「不復亂系統」。
當然,重點在於實踐。惠如老師提供許多貼近現實、可執行的方法。以下幾個觀念我分外有感:
整理不要靠一時衝刺,而是持續的小行動累積
我現在設定給自己的任務是「每天丟掉三件東西」,讓整理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次性的爆破任務。
丟東西前,先跟它與自己對話
不是每個東西都非留即丟,只是需要你重新看見、確認它的價值、再做選擇。這就像書中說的:「跟物品對話,確認它是否仍然『需要、有用、所愛』。」
依循『瑞典死亡整理』原則,是對後人的一種體貼
如果我不處理自己的收藏,總有一天會變成別人的負擔。與其讓家人或伴侶在我不在時手忙腳亂,寧可自己在有餘裕的時候好好處理。
讀完《慢捨離》,我知道自己不需要成為極簡主義者般的把所有東西全部清空,我還是喜歡心愛的物品伴著自己。但希望做到的是:「留下真正需要與喜歡的東西,釋放那些只因為過去而存在的物品。」
對於每一位曾被物品困住的人來說,《慢捨離》是一本充滿同理心與智慧的指南。透過這本書,你將會發現,清除那些不需要的物品,最終目的並非是追求極簡,而是為了騰出空間,為自己「已然俱足」的人生,創造更多的豐盛與自由。
《慢捨離》將是整理領域的經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培芸
你渴望過上清爽、美好的生活嗎?乃至於一個活好的人生?《慢捨離》可以幫你做到。二○一九年,我與惠如結緣於《慢老》新書分享會,之後她繼續出版許多好書,在著作與生活中展現真誠與一致,你可以看見她一步步拆解慢老、活好、慢捨離在執行上的困難,幫助你也能做到。
從事心理師工作即將進入第十七年,我看到大多數的人都讓自己活在一個微壓力、亞健康的狀態。不只是外在可見的人際衝突、職場瓶頸、親密關係問題,也包含日常生活中各種或大或小的不滿意,包含居住空間與環境。
為了抒壓,一再衝動購物的惡性循環,房間益發雜亂不說,緊急需要時卻找不到東西而重覆購買,或許你在意識層面覺得還好,反正不貴;但在潛意識層卻持續堆疊自我效能感低落與無價值感,因為你絕不會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衝動消費後,還能對自己的感覺相當良好,覺得自己超棒的,是吧!
六年前我搬家,全程沒有出動搬家公司,而是騎著Youbike 約莫六趟,最後一趟搭計程車就搞定。不是我神乎其技,而是這幾年開始有斷捨離的意識,物品越來越少,唯一持續增量也最難處理的就是書籍,直到今天也是如此,這本《慢捨離》正好是及時雨。
最近我熱愛研究國內外設計師的作品,尤其是設計師自己的家。我特別喜歡孫建亞老師的住所,你會發現絕大多數讓人喜歡的居家環境都不雜亂,空間更不可能塞滿,而是有更多留白,小宅井然有序、大宅必有寬敞感。
有趣的是,我也看了日本旅行達人工頭堅的居家環境大改造影片,其雜亂的程度與整理過程讓我瞠目結舌,內心頻頻浮現:「這還能住人嗎?」的問號,也很佩服工頭堅願意讓大眾看到,平時既專業又有型的他竟有這一面。然而,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額外花費,請專家到自家大刀闊斧,要是學會自己整理,也能省下一筆開銷。
瑜珈裡有這麼一段話,「身體是神的殿,」正好呼應本書重點。若延伸下去,你住的地方也是神的殿堂,你絕對不會讓神殿雜亂不堪,如果書桌、餐桌就是供桌,那麼你會怎麼擺放?又擺放哪些東西?當你看著賞心悅目的環境,心情自然也會更平和愉悅。
前天發現,我依舊穿著五年前購入的瑜珈服。曾經是看到款式喜歡的、質料更舒適的就想買,如今明白只要選擇品質好、耐穿的,根本不需要一直買新的,更何況你的身體只有一個,你永遠無法一次在身上展示三套。更何況瑜珈教室、健身房不是伸展台,我們不需要為了別人零成本的驚鴻一瞥,另外花上好幾萬塊,還占據衣櫃的更多空間,更何況到底會不會驚鴻還不知道呢。因此,你更能做到一進一出,讓每一個當下,吃的是你最想吃的東西,穿的都是你最喜歡的衣服。
重點不只是丟東西和整理,而是建立不復亂的系統。惠如精準點出,明明不是購物狂,也沒有囤積症的人,也可能因「沒有新陳代謝」而雜亂,這是大部分人的盲點。
居家環境整理好,連職涯轉換跑道都可以做得到,同樣轉換過職涯跑道、離開醫院全職工作的我,白袍老早就丟了!
換個角度想,若是你正處於不再適合、甚至有問題的各種關係時,整理的心法不也是如此嗎?
《慢捨離》將是整理領域的經典,讓你不再坐困雜物愁城,還自己清爽。終結你的忙、盲、茫,不只是重啟人生,更是不再自我設限,活出升級版的人生。
內文 : 作者序
慢捨離,重啟人生
我回家了。這兩個月在印度恆河源頭、喜馬拉雅山腳下,晨起練瑜珈、傍晚冥想、每天吃素,過著從未想像過的生活。這段時間陪伴我的,是一個後背包和另一個隨身放手機、地圖、錢包等的小側背包。
一打開台北的家門,潮濕熱氣撲面而來,一眼看到的是一屋子東西,但這些東西自己並不需要,需要的都在肩上。
我不是購物狂,也沒有囤積症,我也不是唯一一位渴望更清爽、簡單生活的人。我常買收納整理書,但經常整理了又亂,也常為了專注寫稿,逃家去咖啡廳工作。
大文豪托爾斯泰這段話是史上最著名的小說開場白之一:「幸福的家庭都很類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似乎也可以轉換成,整潔的家庭都很類似,雜亂的家庭各有各的雜亂原因。我家為什麼那麼亂,我需要找到原因。
靜下來細想,空間雜亂,因為東西太多。東西太多,因為心累,常用購物抒壓,無視空間早就不夠放。而雜物太多造成空間混亂,也讓內心更累,形成惡性循環。
收了又亂,並非我家太小,或是收納技巧太差,就是東西太多,導致東西沒有安身之處,只好四處流浪。
其實,物品過量一直發出威脅訊號,但我視而不見,也許你也是。
這些「嗶、嗶、嗶」訊號就是煩。每次想到要整理就煩;衣櫃塞滿衣服,費神抽出一件又看到被壓的摺痕,覺得煩;碗盤多到要拿一個碟子,都要東挪西挪時,覺得煩;老是在找指甲刀的時候,覺得煩……
丟東西很難,很難面對罪惡感,因為物品往往不只是物品,還有關身分認同、情感牽扯,例如,怎能丟掉從小寫到大的日記本?
還有浪費的感受。從小到大都被教導要惜物愛物,東西用到壞為止,有些東西還好好的,或是買的時候很貴,怎麼可以丟?
但你隱約知道,清除雜物這件事很重要,你不想老被混亂、分心、繁雜的感覺綁住,你在形塑新的自己。
我先允許自己捨不得。衣櫃、書櫃旁,都放了「也許」箱,給自己猶豫的空間,一定時間後,確認可以放手,或放手其實沒差,才放手。在放手的過程中,不光只是整理、丟或留下等問題,而是找到一個專屬於自己的不復亂系統,講「系統」太宏大,類似於自己才知道的方法、撇步,但其實和管理一家公司的系統類似。
而且轉換視角從「物品」到「空間」。
看著桌上的物品往往一直掙扎哪些要丟、哪些要留,直到決策疲勞而放棄,但如果轉換視角,這個空間適合留下什麼,往往瞬間開朗。
重要的是人,是你自己,不是物品。「需要、有用、所愛」是決定是否留下物品的關鍵,不是閉著眼睛丟,在慢捨離的過程中,愈來愈清晰自己的價值觀。
丟完了,並非結案。空間是日日使用的,還需要維護,不復亂系統將會幫助自己維護整理的成果。
打個比方,水庫水量雖然已經平穩,但不能讓水庫持續進水,否則還是會爆量。
我運用了「一進一出原則」,當我想買一件東西,就要丟一樣東西,因此在每次購物時,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有其他東西可替代嗎?確定有地方放嗎?往往這些思慮,竟然能幫助我躲掉一眼心動的物品,告訴自己,欣賞也很好,不見得要擁有。
有人認為,整理沒用,總是會亂的,其實你會珍惜整潔的感受,想辦法不復亂;或是也有人認為丟東西是浪費,但結果往往是省錢,因為丟東西太痛苦了,往後購物時就會深思熟慮。
在整理過程中,也如同旅行有時會迷路,希望有張地圖提供指引,這就是慢捨離如同檢查表般,提供馬上丟清單的原因。
另外,和一般整理收納書不同的是,我還加入困擾我的數位環境。
透過研究、書寫、實踐,我也成功整理好了我的Email 信箱、電腦螢幕桌面、和數位照片,希望也能同步幫助你。
瑜珈哲學裡,身體是寺廟,每天的瑜珈練習是祈禱,瑜珈練習就像阿嬤每天要上香拜拜一樣。而身體是生命的容器,住所是身體的容器,也就是住所是生命的容器。
把物品視為身體的延伸,空間是自己更大的延伸,看著自己的東西和看著所住的空間,如同看著自己,如果空間有序,每一樣東西都是自己喜歡的、會用的、所愛的,會比較平靜,也比較快樂。
對我來說,整理不是目的,不是要比東西少,或是能拍漂亮的照片放在臉書或Instagram供人稱讚,而是清除雜亂,抒解壓力,從外在到達內在的平靜。
這個空間並不完美,離專業人士的標準恐怕也有距離,但從清理空間的過程中,我也清理自己,並重啟人生。
現代瑜珈之父克里希那瑪查里亞(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說,「瑜珈是一個清理的過程。」清理我的過程,希望也能清理你,我們現在就上路。
(本文摘自 作者序)
給自己四首歌的時間,無壓力整理
「嗨,我剛好在你家附近辦事,大概十五分鐘左右會到你家,你方便嗎?」
接到這樣的電話,若不是情敵或仇人,多數人都很難拒絕。但這時候便是如拍武俠片,將所有的雜物掃到桌子底下,或有輕功也想用飛的將髒衣服拿去臥室,藏在衣櫥或棉被裡,在電鈴響起前,撥撥頭髮、微笑開門。
在十五分鐘內徹底整理好你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有可能在十五分鐘依序逐漸讓家裡變得整潔。
為什麼要設定十五分鐘?
十五分鐘能避免拖延。韓國知名的整理顧問尹善玄認為,有空再大掃除的想法,只會讓自己不斷拖延,根本不需選定特定的日子整理,每天設定十五分鐘,只占一天的一%時間,不但實行容易,也比較能持之以恆。
整理應該變成日常習慣,不應該蠶食你難得的休息時間。例如難得的週末假期,就不用挪出半天、一天來整理,可以睡飽一點。
而且,「沒有比沒完沒了的打掃更令人痛苦的,」沖幸子在所著的《德國流掃除術》裡說。
曾旅居德國、返回日本後開設清潔公司的她說,讓你討厭打掃的原因就是,永遠清不完,想起打掃就煩。沖幸子建議,絕對不要一次掃乾淨,每次打掃只選定一個區域就好,例如今天就只擦乾淨平面、明天整理玄關等。
把打掃變成一個可管理的任務,無痛地融入日常生活,不需要匆忙或緊張。以下有幾個方法幫助你,用十五分鐘讓整理更順暢。
用計時器
用手機設定十五分鐘,然後倒數,或是你想要輕快點,可以放音樂。我放過,大約四首歌的時間,重點是,時間到,一定要停止。用計時器可以幫助你專注,並只在規定時間內整理,這對拖延整理有奇效。
我依據這個方法用手機設定十五分鐘,而且一分鐘都不想超過,心裡想就算再怎麼討厭整理,只要忍耐十五分鐘好了。
第一天時,只有整理七分多鐘就去看手機,「原來才過七分鐘呀」。第二天、第三天情況好多了,整理到忘了時間。而且,小小的奇蹟發生了。因為每天十五分鐘其實已經將房間整理個大概,之後看到房間裡雜亂的地方就會順手收拾,順手的事就不是壓力,家裡需要整理的地方愈來愈少。
以熱點分,不以房間分
「我常用森林大火比喻,起火的熱點如果不即時處理,便會失控燒毀整座森林,」在二十多年前創建十五分鐘整理術的飛行女士(FlyLady)說,熱點也就是你走進一個房間首先看到的地方。
什麼是熱點?浴室是一個房間,但浴室裡的馬桶、洗手檯、淋浴間或浴缸都是熱點;廚房是一個房間,但流理檯、爐灶周遭、水槽都是熱點。
用熱點分,除了能迅速將雜亂在蔓延成熊熊大火前撲滅,另外也能將整理工作分配成更小的任務,以便在十五分鐘內完成。
不要從最亂的房間開始
有一句俗話說「頭過身就過」,先從最困難的開始,後面就會很輕鬆?因此一想到整理,你不會想從單腳的襪子、過期的藥品或鬆垮的T恤開始下手,而是直接挑戰魔王等級的儲藏櫃、抽屜或堆放成垃圾場的地方。
記住,永遠從最容易的地方動手,例如擦桌子,徹底完成一項任務後,才往下一步進行。
擁抱不完美
十五分鐘你能刷馬桶,也可能把廚房水槽刷乾淨,但不可能把窗戶、紗窗都拆下洗淨,所以十五分鐘要排除較大的任務。
並請擁抱不完美。有時候十五分鐘很順利,馬上就看到效果,有時候覺得很難熬,放心好了,你是人,允許自己夠好就很好。
任何巨大的改變都是從一小步開始,每天十五分鐘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重要的是,你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整理習慣。
(本文摘自 第5章 現在開始慢捨離)
最佳賣點 : 我們不是購物狂,也沒有囤積症,為什麼家裡東西那麼多?
渴望清爽舒適的家,但一想到整理,就心煩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