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學全解 基礎篇: 顏色原來是這樣! 用科學的方法理解顏色, 用藝術的眼光駕馭配色 | 誠品線上

色彩學全解 基礎篇: 顏色原來是這樣! 用科學的方法理解顏色, 用藝術的眼光駕馭配色

作者 祝詩揚/ 宋文雯/ 宋立民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色彩學全解 基礎篇: 顏色原來是這樣! 用科學的方法理解顏色, 用藝術的眼光駕馭配色:本書全面探索色彩的科學與藝術,從光的原理、色彩三屬性到表色體系與色度圖,層層解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為什麼螢幕和列印的顏色總對不上?三原色到底是紅黃藍還是紅綠藍?為什麼別人的配色看起來高級,我的卻總顯得「髒」?這本書將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解開關於色彩的所有困惑!光和物體的相互作用我們看到的葉子的綠色裡,其實也包含了藍色、黃色和紅色。綠色是大腦最後的一個整體的印象,是接收到的所有波段的光的疊加效果。如果光譜僅有綠色波段,甚至僅有單一波長時,葉子的綠就會綠得非常鮮豔、鋒銳,以至於顯「假」。單波長的綠顏色成分過於單一,在自然界中並不常見,缺少多種譜線疊加產生的柔和感、醇厚感。在形成顏色的要素中,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人!為了提高我們對視覺資訊的處理效率,大腦有許多對顏色資訊進行深加工的機制,並不是「一五一十」地反映眼睛傳過來的「原始」顏色訊號,而是透過神經網絡重新編碼、並對一些資訊進行了一系列訊號處理。比如,對動態訊號「劃重點」、白平衡校準、恢復固有色等。這會使我們對顏色的判斷造成「偏差」。同樣的顏色,不同的觀察環境下,會給我們不同的感覺,產生不同的顏色外觀。棘手的白色如果你平時注意觀察,就會意識到,當我們看到一種飽和度很低、而明度又很高的顏色,就會認為它是白色。特別是,當這樣的顏色在其他顏色的映襯之下,你會毫不猶豫認為它是白色。也就是說,白色其實是一種相對的顏色。如果周圍都是黑乎乎的東西,一個明度不那麼高的淺灰色,也會被認為是白色。例如右圖的「白色」色號其實是#EBEBEB(92%亮度),而不是常見的(100%亮度的)#FFFFFF。另外,我們還會對不同照明環境(色溫和照度)下的白色內容累積觀察經驗。當我們處於熟悉的某種光源下,看見某個無色相的、明度高於某個經驗值的顏色,就會認為是白色。但其實提取出來的「白色」會被不同色溫的燈光渲染出不同的色相,並不一定是「正白色」。為什麼說完全消滅色差是不可能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色差從何而來。色差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同一種系統的色差,另一種是跨系統產生的色差。同系統下的色差,就是指用同樣的呈色系統螢幕,或者印刷品時出現的色差。比如,即便同樣都用螢幕看同一張圖(RGB加法色),兩臺不同的螢幕往往也會有色差。同樣是印刷品,同一個印廠不同產線的成品都有可能不一樣。想要獲得豐富多彩的顏色,每一個顯色系統從頭至尾有多個環節。而每一個環節的引入,都會帶入造成色差的新因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祝詩揚,參與多項色彩設計、色彩研究項目,多年來在多個媒體平台分享色彩知識,廣受好評。宋文雯,利茲大學色彩學碩士,AIC國際色彩協會專業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our Association)編委會委員,著有《有性格的空間—色彩情感與室內配色指南》、《Colour Design of Company Logos》、《室內色彩環境設計》等中英文著作宋立民,出版專著《春秋戰國時期室內形態研究》,參與編寫多部室內設計相關重要教材。

商品規格

書名 / 色彩學全解 基礎篇: 顏色原來是這樣! 用科學的方法理解顏色, 用藝術的眼光駕馭配色
作者 / 祝詩揚 宋文雯 宋立民
簡介 / 色彩學全解 基礎篇: 顏色原來是這樣! 用科學的方法理解顏色, 用藝術的眼光駕馭配色:本書全面探索色彩的科學與藝術,從光的原理、色彩三屬性到表色體系與色度圖,層層解析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708651
ISBN10 /
EAN / 9786267708651
誠品26碼 / 2683003672009
頁數 / 20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2章 表色體系.為顏色編個號

  一般來說,我們會用自然語言為顏色命名。這樣的命名法最符合人的直覺,簡單易用。紅黃藍此類單字詞用完了以後,還可以加上名字、形容詞作為修飾,變化出豐富多彩的顏色名詞。例如,「珊瑚粉」、「百草霜」、「骨螺紫」等。
  但,人能分辨的顏色高達千萬種,如果每一種都為它們取個名字,就算把所有任性的詞都用上,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這種以自然語言為顏色賦名的色名,和社會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關係。有時候會產生一些美麗的誤會。比如,「祖母綠」的色名是不是會讓你有一種「來自慈祥祖母的傳家寶」的感覺?然而它和祖母並沒有什麼關係。如圖所示。
  而有些名字第一眼看上去,甚至不知道它該是什麼色。比如,你一定知道胭脂紅是種紅,但不一定知道Burgundy也是種紅。它以法國勃艮第所出產的葡萄酒命名,是一種酒紅色。
  你可能知道鈦白是一種白,但你可能不知道月白卻不是白。
  月白,是「月下白」的簡稱,其實是藍色。
  《博物彙編.草木典・菊部匯考二》:「月下白,一名玉兔華,花青白色,如月下觀之。」意思是有一種菊花的品種是青白色的,好像是在月亮下看到的顏色。
  夜幕下的白色物體,主要反射的是來自天幕的、偏青色的光。所以白色在夜色中,常常呈現出一種淡淡的青白色。宋鈞窯中的月白,就是類似於一種天青色的顏色。但到了清代,就完全變成淺藍色了。語言的含義,隨著時間的流逝悄悄發生了變化。
  總之,採用自然語言的顏色命名法,雖然簡單易用,但使用起來會面臨若干問題:一則不夠用,二則不夠精確,三則可能產生溝通障礙,四則不便於管理色差。
  那該怎麼辦呢?一些聰明人就開始想辦法把所有的顏色都編上號。
  排排坐,一種顏色發一個號。用數字來標定顏色,然後印一本標準色卡,用的人一人發一本。當我們說「92號」色的時候,大家就都懂了,於是再也不用為色差問題吵架啦!
  想法是簡單的,現實是曲折的。就這樣一個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事,人類花了大概兩三百年的時間,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搞定。

  2-1 曲折中前進的歷史

  三百多年前,一位瑞典科學家(也許是位博物學家)Richard Waller發表了《簡單色與混合色表》,一共有119種顏色,由淺至深排列。主要用於為自然界發現的物體描述顏色。使用者將實物與色表對比,就可以確定所觀察對象的顏色名稱。這種採用肉眼和標準色進行對比來進行顏色描述的方法,被稱為 「(目視)比色法」。在分光光度計被發明之前,幾乎是唯一穩定可用的表色法。
  Waller的色表表明,在那個時候,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由簡單色可以混合出混合色(即中間色)。
  但是用色表這種表現形式,顏色之間的過渡、關聯關係並不明顯。
  還有沒有更有邏輯的、更容易記憶的放置色塊的辦法呢?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把白光分離成了彩色。又把這個分離出來的色帶弄成了一個環形,就是歷史上第一個色輪:從此藍色和紅色之間的大段空白被紫色銜接上了,色彩之間的關聯更加直觀,還有了種一生萬物,萬物歸一的哲學意味。白色被放在圓心處,代表所有色光融合後將成為白光。
  如果把牛頓色環畫成彩圖,再加上中間色整理一下,就和現代色相環非常像了。但這裡仍然只有「彩虹色」。沒有黑色白色、低飽和度、高明度色等複雜顏色。
  另一種排列顏色的辦法,是把色表弄成三角形。由天文學家Tobias Mayer提出的紅黃藍三原色理論,比牛頓的色輪晚一點面世。後來,德國物理學家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按照Mayer的理論繪製出了三角形的色表。英國的昆蟲學家 Moses Harris,又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把三原色和色環放在了一起。後世的一些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現代標準色彩體系的雛形。
  請注意看 Mayer的色彩三角形和Harris的色環:Mayer的色彩三角形中還沒有高明度的淺色,而Harris的色環裡開始有了較淺的顏色,靠近黑色的深顏色卻還不足。
  但這時,紙面已經開始捉襟見肘了。二維平面的尺寸有限,深顏色放不下了,怎麼辦?
  ——弄成三維的嘛!Bingo!
  請看德國科學家Johann Heinrich Lambert的三維色彩金字塔。
  到三維色彩金字塔這裡,表色體系進化為了三維模式,用來把這麼多鮮豔的、不怎麼鮮豔的、靠近白色的、靠近黑色的顏色裝下。
  顏色科學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跋涉,來到了這裡。距離Waller發表《簡單色與混合色表》已經過去了100年。讓我們先休息一下,並想想,如果我們是當年的藝術家或科學家,想要再進一步,還應該解決什麼問題呢?
  ——金字塔形式的色立體,已經能看到彩色和白色之間的演變。但是和黑色之間的演變還不明顯。所以,色立體應該做成雙錐形,或者球形,有上下兩個頂點。飽和度高的顏色位於中間位置,然後逐漸向底端的黑色和頂端的白色收斂。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全面探索色彩的科學與藝術,從光的原理、色彩三屬性到表色體系與色度圖,層層解析顏色的本質。除理論基礎外,也涵蓋加減法色彩的應用、色差管理與螢幕校準,深入淺出地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針對Photoshop調色與配色技巧進行實用說明,並延伸至設計與藝術中的用色哲學與技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