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漂泊, 一部詩史: 杜甫集
作者 | 杜甫; 珍爾/ 解評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一生漂泊, 一部詩史: 杜甫集:本書展現了詩聖杜甫一生的詩歌精華,他更被譽為「詩史」典範。全書題材廣博,既有家國憂思、戰亂疾苦的寫實篇章,也有抒發親情、自然景致的細 |
作者 | 杜甫; 珍爾/ 解評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一生漂泊, 一部詩史: 杜甫集:本書展現了詩聖杜甫一生的詩歌精華,他更被譽為「詩史」典範。全書題材廣博,既有家國憂思、戰亂疾苦的寫實篇章,也有抒發親情、自然景致的細 |
內容簡介 十年築夢、顛沛流離……在仕途沉浮、家國飄零與個人苦難中抗爭,從〈登高〉到「三吏三別」,詩歌承載了家國憂患與人間悲憫以嚴整格律與沉雄氣骨,拓出文學最高峰!▎詩聖的生平與時代背景 本書收錄了唐代大詩人杜甫(西元712~770年)的作品,他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的一生經歷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親眼目睹安史之亂的爆發與後續社會的崩解。他原本懷抱入仕報國的志向,但仕途不順,加上國家動盪,使他逐漸轉向以詩歌記錄人民疾苦與時代變遷。杜甫的生命歷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也正因此,他的作品成為後人理解唐代社會的重要窗口。▎多元題材與藝術成就 杜甫詩作題材極其廣泛,從個人情感、家庭生活,到軍事戰爭、社會現實,皆有細膩描繪。他的詩不僅抒發個人懷抱,更展現對時局的憂慮與對百姓的同情。作品中往往結合「詩史」的特色,以文字記錄時代,既有真切的歷史感,也蘊含深厚的人文關懷。在藝術上,杜甫靈活運用近體詩與古體詩,駕馭律詩的嚴格格律,展現高度技巧與情感深度,堪稱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巔峰。▎代表篇章與精神內涵 本書中許多詩篇成為千古傳誦的名作,如〈三吏〉與〈三別〉,揭示戰亂對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難;〈春望〉、〈月夜〉等詩則寄託他對家國與親人的無盡思念;而〈登高〉更被譽為七律之冠,展現詩人對生命無常與世事滄桑的深刻體悟。這些篇章共同構成杜甫的精神內涵: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對百姓疾苦的憐憫,以及在艱難處境中仍不滅的道德信念。▎杜甫的歷史地位與後世影響 杜甫以其誠摯情感與深沉筆觸,奠定了「詩史」的地位。他不僅是唐代詩壇的重要人物,更影響了宋代以後的詩歌發展,成為後世文人學習的典範。其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既延續了盛唐詩歌的輝煌,又開啟了中唐以後的寫實風格。透過本書,我們不僅能欣賞其高超的藝術造詣,更能感受到一位詩人對歷史的責任與對人性的悲憫,這正是杜甫能夠超越時代、流傳千古的原因。
作者介紹 杜甫(西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諡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宏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多自稱為杜陵人。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曾隱居成都草堂,世稱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珍爾,女,本名李建華,1952年生。歷任出版社文學編輯、副總編輯、編審。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發表詩歌、歌詞、散文、評論等。著有詩集《愛的花環》、《飄零歲月》、《永恆的約會》,散文集《女性的私語》,另有《續聊齋選譯》等。
產品目錄 前言情聖杜甫(代序)—梁啟超◎第一階段 青春漫遊的歲月(731~745)◎第二階段 長安逐夢的日子(746~755)◎第三階段 左拾遺與流亡歲月(756~759)◎第四階段 西南漂泊的晚境(760~770)◎附錄
書名 / | 一生漂泊, 一部詩史: 杜甫集 |
---|---|
作者 / | 杜甫; 珍爾 解評 |
簡介 / | 一生漂泊, 一部詩史: 杜甫集:本書展現了詩聖杜甫一生的詩歌精華,他更被譽為「詩史」典範。全書題材廣博,既有家國憂思、戰亂疾苦的寫實篇章,也有抒發親情、自然景致的細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09481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09481 |
誠品26碼 / | 2682999679009 |
頁數 / | 37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第一階段 青春漫遊的歲月(731~745)
〈望嶽〉
題解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25歲的杜甫背起行囊再次漫遊,來到齊趙(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帶)。「嶽」這裡指東嶽泰山。杜甫「望嶽」,心胸豁然開朗,豪情迸發,吟誦出這首千古名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新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又稱岱山,即泰山。因其為五嶽之首,故云岱宗。夫如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是語氣詞。詩人先設問,後自答。齊魯:春秋時兩個古國名,齊國在泰山之東北,魯國在泰山之西南。青未了:青翠無邊無際。「齊魯青未了」五字生動地展現出泰山那巍然聳立、青翠欲滴而又綿亙天外的渾茫神韻。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大自然和天地萬物的主宰者。鍾:結聚、集中。割:分割,劃分開。陰陽:山北日光照不到處為陰,像是黃昏;山南被日光照亮處為陽,像是拂曉。這兩句是說造物主如此鍾情於泰山,把神奇和秀美集於它一身,那綿延起伏的峰脊,如刀一樣,分割開陰陽和晨夕。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倒裝句。層層疊疊的雲飄浮而來,盪滌胸懷,使人胸襟寬闊;極目遠眺,看歸鳥漸飛漸遠隱沒於山林中。金聖歎讚其「一句寫望之闊,一句寫望之遠」,「從來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領略」(《金聖歎選批杜詩》)。眥(ㄗˋ):眼角。決眥:形容詩人將目力用盡,竟望到連眼眶都將裂開的地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定要登上山的最高處俯瞰群峰,它們在腳下變得多麼矮小!此為千古流傳之名句,贏得後人的交口稱讚。詩人以充滿豪邁氣概的詩句作結,「凌絕頂」的「凌」字用得尤為貼切、傳神,借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抒發了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壯志豪情,表達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新評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詩集中最早的作品。雖然在作此詩的前一年,杜甫曾參加進士考試而落第,但他少年氣盛,對自己的前途依舊充滿信心。
詩的起首便向大自然發出了探求和質詢,與屈原的〈天問〉有異曲同工之妙。屈原曾大聲問道:「九天啊!哪裡是你的邊際?蒼天大地啊!你們又到哪裡會合?……」敢向大自然發出質詢的人,都是不屈不撓、勇於探索精神的人。杜甫極目遠眺,眼前山巒起伏、大地蒼茫,這雄渾的景色使他心中陡然湧出萬丈豪情,耳邊松濤陣陣,遠處飛鳥高翔,詩人的心胸豁然開朗,似有八面來風。
詩的一、二句寫泰山的高峻和自己對它的仰慕,三、四句寫近望,五、六句寫遙望,最後兩句抒懷。歷代詠泰山的詩很多,但都無法與這首〈望嶽〉相比,所以仇兆鰲說:「少陵以前題詠泰山者,有謝靈運、李白之詩。謝詩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卻平淺。李詩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複。此詩遒勁刻峭,可以俯視兩家矣。」又說:「龍門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諧,蓋古詩之對偶者。而其氣骨崢嶸,體勢雄渾,能直駕齊梁以上。」〈望嶽〉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產生共鳴、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高遠的境界,不愧為千古名篇。
最佳賣點 : 本書展現了詩聖杜甫一生的詩歌精華,他更被譽為「詩史」典範。全書題材廣博,既有家國憂思、戰亂疾苦的寫實篇章,也有抒發親情、自然景致的細膩詩句。杜甫善於嚴謹格律與深情筆觸結合,將個人命運與時代風雲緊扣,使詩歌超越個人抒懷。本書不僅是古典詩歌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理解唐代社會與詩人精神世界的珍貴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