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塵到文明, 地球演化的32個里程碑: 熔岩冷卻、板塊初動、光合作用、大氧化事件……從宇宙塵埃聚合開始談起, 45億年的演化旅程!
作者 | 地星引力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從星塵到文明, 地球演化的32個里程碑: 熔岩冷卻、板塊初動、光合作用、大氧化事件……從宇宙塵埃聚合開始談起, 45億年的演化旅程!:本書以時間為主線,結合最新科學研究與 |
作者 | 地星引力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從星塵到文明, 地球演化的32個里程碑: 熔岩冷卻、板塊初動、光合作用、大氧化事件……從宇宙塵埃聚合開始談起, 45億年的演化旅程!:本書以時間為主線,結合最新科學研究與 |
內容簡介 行星塑形、板塊漂移、海洋形成……地球如何從一片混沌中誕生出生命?從冥古宙到顯生宙,跨越五次大滅絕的演化歷程32個演化大事紀,揭開地球孕生文明的壯闊編年!▎從星雲到行星的誕生 本書以生動易懂的筆觸,從45.72億年前太陽系的誕生展開,描述一團原始星雲在重力與外力擾動下逐漸坍縮成盤狀,點燃中央的太陽,並在殘餘物質中孕育行星。作者介紹了傳統行星形成理論與「大遷徙理論」,解釋為何太陽系內有類地行星與氣態巨行星的分布,以及小行星帶與隕石的成因。隨後,地球在早期經歷與「特亞」的巨型碰撞,生成月球、傾斜地軸,賦予地球四季與潮汐,也為地球日後的穩定演化奠定基礎。▎冷卻、分層與海洋的形成 在月球誕生後,地球進入快速冷卻期,岩漿海逐漸凝固並出現地殼、地函、地核的分層結構,開啟板塊運動與地球磁場的形成。海水則主要來自岩漿釋放的水蒸氣冷凝,加上部分小行星、彗星帶來的水分。最古老的海洋可能在44億至43億年前便已出現,提供了穩定的液態水環境,這成為生命誕生的重要前提。書中透過礦物鋯石的同位素證據,揭示當時海水已在地表流動,並開始參與地質與化學循環。▎生命的起源與早期演化 作者討論生命起源的多種假說,包括地外起源與地球本地的化學演化理論。透過米勒實驗、深海熱泉「黑煙囪」與「白煙囪」的探討,指出深海熱泉可能為生命化學演化的溫床,提供持續的能量、催化表面與穩定環境。最早確鑿的生命證據來自約35億年前的疊層石,而生命可能早在38億年前甚至更早便已出現。這些早期微生物的代謝形式多樣,逐漸出現能利用光能製造有機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大氧化時代與環境巨變 光合作用,尤其是藍藻的產氧光合作用,改變了地球的化學平衡。最初氧氣與海水中的二價鐵結合,沉澱形成條狀鐵層,這些礦層成為今日主要的鐵礦資源。當鐵離子被消耗殆盡,氧氣開始逸入大氣,地球進入「大氧化事件」,大氣中氧含量急劇上升,促成更複雜生命的演化,也引發對厭氧生物的滅絕衝擊。本書將地球從無到有、從混沌到孕育生命的過程,編織成一部兼具科學性與故事性的壯闊史詩。
作者介紹 地星引力,地質工程碩士,先後從事過地質調查、知名雜誌的自然教育等工作。目前為科普雜誌編輯,為多個科普粉專長期供稿,業餘在網路論壇上進行地球科學相關的科普創作,希望用淺顯有趣的故事帶領讀者欣賞壯美河山,領略波瀾壯闊的地球故事。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冥古宙─從星雲到地球誕生第二章 太古宙─生命初現與早期演化第三章 元古宙─大氧化事件與多細胞生命的黎明第四章 顯生宙─物大繁盛與文明之路尾聲 科學的本質與人類的未來參考文獻
書名 / | 從星塵到文明, 地球演化的32個里程碑: 熔岩冷卻、板塊初動、光合作用、大氧化事件……從宇宙塵埃聚合開始談起, 45億年的演化旅程! |
---|---|
作者 / | 地星引力 |
簡介 / | 從星塵到文明, 地球演化的32個里程碑: 熔岩冷卻、板塊初動、光合作用、大氧化事件……從宇宙塵埃聚合開始談起, 45億年的演化旅程!:本書以時間為主線,結合最新科學研究與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82002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82002 |
誠品26碼 / | 2682986333006 |
頁數 / | 31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第一章 冥古宙──從星雲到地球誕生
01 太陽系形成
大約45.72億年前,太陽系從一團星雲中誕生,這是所有故事的開始。
如果追溯地球數十億年以來波瀾壯闊的演化歷史,我們需要從大約45.72億年前的一團星雲開始說起。那時候太陽系還並不是一個恆星系,它只是一團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太陽系原始星雲。整個銀河系是一個直徑約為10萬光年的扁平天體,銀河系中央的棒狀結構向外伸出幾條旋臂,太陽系原始星雲就孕育在獵戶座旋臂的巨分子雲中。
大約45.72億年前,太陽系原始星雲從這團巨分子雲中分離了出來。剛剛分離的時候,太陽系原始星雲是一團均勻而瀰漫的球狀星雲,但是很快,它在自轉和外界擾動(如鄰近超新太陽系棒狀銀心、半人馬臂、獵戶臂、人馬臂、英仙臂、銀河系外臂、星爆產生的激波、與其他星際雲的碰撞等)的共同作用下,太陽系原始星雲向內部坍縮,變小變密,它的形態也從球狀星雲變成了扁平的盤狀星雲。
在星雲盤的中央,99.9%的星雲物質都匯聚在了一起,為這裡帶來了極高的壓力和溫度,隨著溫壓的持續增高,當它們的溫度超過700萬K之後,氫原子之間開始發生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會源源不斷釋放出更多的熱量,加熱周邊更多的氫原子,讓它們也開始參與到核聚變中,於是星雲的中央被「點燃」了──太陽由此而形成。
在太陽形成之後,剩餘的那0.1%的星雲物質中的絕大部分繼續圍繞著太陽運動,形成了原行星盤。在原行星盤內的物質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中,太陽所釋放的光和熱對它們進行了一次大篩選: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高,僅有耐高溫的星雲物質(土物質)能夠大量存在,而那些不耐高溫的星雲物質(冰物質和氣體)則被趕到了離太陽較遠的地方。
不管是土物質還是冰物質,它們很快就會在運動中因為靜電引力和相互碰撞而吸積長大,成為星子。這些星子繼續生長變大,就成了行星胎。行星胎吸附其他物質或者是行星胎之間相互碰撞長大,最終形成行星。
關於行星們具體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傳統理論和大遷徙理論。
最佳賣點 : 本書以時間為主線,結合最新科學研究與生動敘事,完整呈現地球從太陽系星雲誕生、行星形成、月球形成,到生命起源與大氧化事件的壯闊歷程。作者善用簡明比喻化解艱澀的地質與天文概念,並輔以豐富插圖與礦物、化石實例,讓讀者彷彿置身數十億年前的地球現場。全書兼具科學性與故事性,是探索宇宙與生命源流的精彩科普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