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初探 上冊: 入門和實際應用
作者 | 蔣文躍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醫養生初探 上冊: 入門和實際應用:我們總在身體出狀況時才問:「為什麼會這樣?」但很少在健康時問:「我可以為身體做什麼?」現代人最該補的,是對自己體質的認識!▾ |
作者 | 蔣文躍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醫養生初探 上冊: 入門和實際應用:我們總在身體出狀況時才問:「為什麼會這樣?」但很少在健康時問:「我可以為身體做什麼?」現代人最該補的,是對自己體質的認識!▾ |
內容簡介 ✦為什麼需要學中醫養生?我們處在一個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規律、外食的時代,讓許多人陷入「亞健康」卻全然不覺。只要學會看體質、懂飲食、練養精氣神,就能逐步從根本培養健康體質,並從日常起居到情緒調節,逐步恢復身體的自癒力。✦這本書,適合這樣的你✔對中醫有興趣但沒基礎✔想改善體質與小病痛✔想搞懂自己為什麼常常「好像有病但看醫生又沒事」✔想預防老化與慢性病,從現在開始調整日常生活本書特色#中醫難嗎?其實不難從中醫基礎概念切入,帶你逐步了解體質與健康的真正關聯,解構古老智慧背後的實用邏輯,並搭配飲食建議、日常調理與運動方法,教你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實踐「預防醫學」的核心理念。#10種體質分類,帶你專屬健康解析10種常見體質(包含,氣血虛、濕熱、痰濁、表密等),帶你認識自我體質特性,並統整出對應的外形、性格、飲食,以及易產生的疾病等,實現真正「對症下藥」。#飲食 × 運動 × 體質,全方位養生指南從主食、蔬果、堅果到調味品,從起居作息到體質辨識,書中融合中醫食養、運動養生與養心之道,讓你從早到晚、從內到外、從身到心全面照顧自己。
作者介紹 蔣文躍中西醫結合碩士、中醫博士,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中西醫結合教研室副教授。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工作30餘年,治療病例數萬例。早年曾受教於首批國家級名中醫蔣文照教授,後師從著名中醫大家魯兆麟教授和中西醫結合專家李順成教授。英文論文獲北京大學醫學部一等獎。他的課,讓北大學子傾服中醫的科學性,讓普通百姓也能讀懂中醫,真正做到了讓傳統中醫的精華「飛入尋常百姓家」。
產品目錄 Chapter 1 認知中醫 為什麼中醫總是被「神化」與「妖化」 養生到底養什麼 五花八門的養生說法,我該聽誰的 中醫治人,西醫治病:治人與治病有何不同Chapter 2 中醫基礎 「陰陽」的本義 如何用陰陽理論解釋生理、病理 陰陽理論對養生有什麼意義 中醫的五行與算命的五行有何不同 正氣、邪氣、大補元氣—我們在補什麼氣 人身三寶:精、氣、神如何保養 中醫之心:為何心會主管精神、意識、思維 中醫之肺:為何皮膚病要治肺 中醫之脾:消化不好為何要治脾 中醫之肝:肝火旺與肝氣鬱結是什麼原因所致 中醫之腎:為何被稱為人的根Chapter 3 養生之本:養心 養生最難在養心 七情如何影響五臟並導致疾病 養生觀即人生觀 調節情緒的良方有哪些Chapter 4 體質養生 一個人的補藥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什麼是體質 鬱滯體質:瘦削緊張易過敏 痰濁體質:暈車懼高易心慌 熱積體質:胸大頸粗愛吃肉 氣營虛體質:白嫩苗條的「小鮮肉」 表密體質:毛多汗少與膚癢咳喘 陰虛體質:性急唇紅易疲勞 濕熱體質:油膩膩的皮膚和臭烘烘的腳 氣血虛體質:臉色不華睡眠淺 血熱體質:爐火太旺的熱血者 五積體質:愛犯睏的「懶洋洋」和胖嘟嘟 為什麼你的體質無法歸類Chapter 5 運動養生 不是運動就叫健身:什麼是合理的運動觀 氣功養生:獨特的運動保健 日常起居如何養生 Chapter 6 食養原則 長壽人群主食吃什麼 愛吃什麼就是身體缺什麼嗎? 延緩衰老的飲食方法是什麼 吃醃製食品真的容易得癌症嗎? 中醫對食物和藥物的整體評價—四氣與五味 主食吃米還是吃麵,有那麼重要嗎? 如何選豆類—天然的激素補充劑 核桃等堅果真的可以補腦嗎? 誰是你的菜?選蔬菜的門道 辛香料可調味,也可調體質嗎 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合適的水果 吃什麼就補什麼嗎 山珍海味真的能大補嗎 茶、咖啡、牛奶、酒—有益還是有害,要看誰喝 癌症患者怎麼吃 「三高」人群怎麼吃 愛長痘痘的人怎麼吃 月經不規律的人怎麼吃 壯陽食物有哪些,管用嗎
書名 / | 中醫養生初探 上冊: 入門和實際應用 |
---|---|
作者 / | 蔣文躍 |
簡介 / | 中醫養生初探 上冊: 入門和實際應用:我們總在身體出狀況時才問:「為什麼會這樣?」但很少在健康時問:「我可以為身體做什麼?」現代人最該補的,是對自己體質的認識!▾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52644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26446 |
誠品26碼 / | 2682955716007 |
頁數 / | 33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我時常覺得醫書是不能輕易寫的。人言為信,讀者會將書中的內容作為信條去嘗試,如果醫書傳達的資訊是錯誤的,其危害性可想而知。況且歷代的醫書已汗牛充棟,如果沒有什麼親自驗證的新意,就不要輕易去著書立說。那麼,為什麼我要寫這本書呢?這本書的出現,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及中醫的復興,非醫學專業的普通百姓喜愛中醫、自學中醫的大有人在。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中醫養生的熱度更是日益高漲。常有人問我,如何自學中醫?鑽研古典醫籍,不知從何下手;讀中醫現代教材,又總有隔靴搔癢之感。與此同時,「挺中醫」與「貶中醫」的論戰頻頻見於各類媒體,甚至許多高學歷人士也常常參與其中。然而,我發現這其中真正平心靜氣地進行理性討論的占少數,抬槓式爭吵,甚至謾駡的居多。
對於中醫的態度,時下有兩種說法很盛行,一種是將古典中醫玄化拔高乃至神化,引得外行如癡如醉;另一種是在科學的名義下把中醫批得一無是處,將其斥為「偽科學」。然而有關中醫核心概念的爭論,答案往往很難在古典醫書及現代教材中找到。比如陰陽五行在算命風水中盛行,以此作為核心理念的中醫怎麼會是科學?心明明是迴圈器官,中醫為什麼說心主管神?「肝主疏泄」究竟是什麼意思?屬於泌尿系統的腎臟怎麼會儲藏生殖之精呢?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到底是什麼?中醫連細菌、病毒都搞不清楚,怎麼就把炎症治好了?諸如此類的問題幾乎是每一個學中醫的人都會碰到的,甚至很多從事中醫工作很久的人也想不明白。我認為,市場上缺乏一本面向普通百姓的、能把中醫理論說明白的書,我內心一直想寫一本這樣的書,卻始終沒有動筆,因為總有些問題沒有完全弄清。
作為常年在西醫院校展開中醫教學工作的教師,我一直努力試圖還原中醫最核心的理論在歷史上的來龍去脈,並作出現代解讀— 這種解讀的原則是不失中醫之靈魂— 再客觀理性地分析其優勢與缺陷。雖然我在學校從事教學工作,但也從來沒有脫離臨床,因此在我的課堂上幾乎所有理論都會結合案例予以說明。意想不到的是,這種亦中亦西、融匯古今、以案說醫的授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後來我想:作為北京大學的學生,如果對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不甚了了,或有成見、偏見,那對於傳播中國文化一定是有損害的。因此,我便向北京大學校本部的非醫學專業學生開設了通選課《中醫養生學》。雖然名之曰「養生學」,但實際上我帶著私心,希望借養生之名做好中醫常識的普及,這門課程中有三分之一的課程內容是解讀中醫核心理論。這門課程自開設以來,深受學生喜愛,同時也吸引了一些社會人士旁聽。後來,知名音訊分享平臺喜馬拉雅的編輯來學校旁聽我的課,覺得內容很有意思,希望將該課程放到喜馬拉雅上。由於要面向社會大眾,我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內外婦兒老等各類常見病的保養內容。由此,這門課程就幾乎包括了中醫養生學涉及的方方面面。
後來海南出版社的宣佳麗女士來找我,希望將此課程編輯成書出版。經過多次討論後,我們重新梳理了本書框架,將其分為「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兩大板塊。上冊「養生之道」包括對中醫的認知、基礎理論及體質養生等內容;下冊「養生之術」包括內外婦兒老等各類常見病的分析和常用調養方法,涵蓋了家庭易用的中醫方藥和針灸推拿等內容。其中,體質養生是本書的重點和特色部分,因為本書的體質分類是一種直觀分類法,一看就會,我也在稿件中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使這部分內容更加完備、系統,更具有實用性。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由來,它可以說是我從事教學和臨床研究幾十年來,對中醫常識解讀的一次總結。雖然有關中醫臨床方面的內容尚不夠詳細具體,但中醫理論中「難啃的硬骨頭」幾乎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或啟示。以此漸進,我相信至少能使方向不偏,如此才可入得堂奧。
其實,養生只是中醫這棵樹上的一個果實而已,不懂中醫而去談中醫養生,那是天方夜譚。這堂「中醫養生課」強調的是養生之道下的養生術,以道統術,道術相結合。現今市面上關於養生之術的書很多,而深入講解養生之道的少。實際上,養生之道的核心就是強調保養人的天性及自癒力,強調人的體質差異。可以說,這兩部分內容是本書與其他養生著作的顯著區別之一。
大道至簡,養生之道其實並不複雜,但如果你不去踐行,那就沒有任何意義,正如古人所說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此借用老子的話:「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與各位讀者朋友共勉。
最佳賣點 : 我們總在身體出狀況時才問:「為什麼會這樣?」
但很少在健康時問:「我可以為身體做什麼?」
現代人最該補的,是對自己體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