鏢風少年 | 誠品線上

鏢風少年

作者 陳素宜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鏢風少年:叛逆的都市小孩阿風轉學到外公外婆所在的漁港,認識了正在學習鏢旗魚的阿鏢,並在陰錯陽差之下決定一起學習,於是兩人一同站上身為鏢手的決戰之地「鏢魚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當陸地少年遇見太平洋,一場關於鏢魚和成長蛻變的終極對決,就此展開!金鼎獎作家 陳素宜 以臺灣海洋生態為背景譜寫一部和命運及大自然抗衡的少年成長小說七年級的阿風在學校闖下大禍,突然被要求轉學,爸媽只好安排他到漁港小鎮的阿公家住。雖然很小的時候,他曾住在這裡好幾年,但他對這裡的印象,只剩一尾躺在地上、很大很大的尖嘴巴的魚……十七歲的阿鏢自小失去父母,又誤入歧路,加入幫派,卻因阿全教授如師如父的教導,讓他燃起對海洋魚類的興趣,甚至決定休學一年,跟著阿風的傳奇阿公學習鏢旗魚的技藝。一位是東部漁港鏢旗魚第一人的叛逆金孫,一位是著迷於一人一魚對決的孤單少年,兩名年紀相仿的男孩,在鹹鹹的港邊海風之下,因著對未來的茫然而有了交集,並肩站上身為鏢手驕傲的決戰之地──「鏢魚臺」!【少年天下】系列簡介1. 專屬國中生,給10-15歲「輕」少年的閱讀提案。2. 夠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裝和題材。3. 以少年為本位,提供邁向成長的關鍵字。4. 有深度但無難度,得以思辨的優質文本。◎本書關鍵字:海洋、生態保育、鏢旗魚、旗魚、成長小說、自我認同、友善漁業、夢想◎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十九項議題分類:環境、海洋、生命、生涯規劃、閱讀素養◎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自然本書特色★ 金鼎獎作家陳素宜第一本海洋生態小說,細膩刻劃臺灣東部的傳統鏢旗魚文化與技藝★ 雙主角故事線,交織出少年成長的蛻變多貌★ 塑造各式多層次的角色,呈現不同世代的觀點與情感★ 深刻探討人與海洋的關係及生態保育議題,並融入豐富的海洋生物與地理知識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乘風破浪推薦林明芳|臺中市華盛頓雙語小學圖書館主任 林玲如|臺北市明湖國小圖讀推動教師林楷倫|《偽魚販指南》作者、小說家張子樟|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曾品方|教育部閱讀推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廖淑霞|私立再興小學研究教師劉美瑤|臺中西區中正國小圖書教師(按姓氏筆畫排列)這是一部描寫青春的小說,也是一部寫給家庭、土地、與世代傳承的小說。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鏢魚的節奏,一鏢一鏢,把成長釘進我們的心裡。願你翻開這本書時,感受到那股海風,它吹得你眼睛睜不開,但也讓你開始,看見自己的方向。──林楷倫|《偽魚販指南》作者、小說家金鼎獎作家陳素宜老師,以溫柔而深邃的筆觸,描繪兩位少年在海洋與人生交匯處的相遇。他們孤單卻渴望,被命運牽引踏上一趟尋找自我與鏢魚的旅程。小說猶如一片東部海岸的潮汐,將人情、技藝與生命裡的孤勇層層堆疊,讓孩子透過文字的波浪,看見自己內心細微的波動與成長的勇氣。推薦給每個站在青春浪頭的你,願你在故事的深處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林明芳|臺中市華盛頓雙語小學圖書館主任 優秀的少年小說絕非在於宣揚一般人達不到的傳統道德標準,而是在於傳遞反映人性的過程。《鏢風少年》的本意不在說教,作者只是藉由兩位同儕青少年的捕魚實錄,虔誠企盼讀者在樂讀或悅讀之後,懂得敬天愛人。──張子樟|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李如青在繪本《旗魚王》中,描繪了鏢魚手順伯與旗魚於險峻汪洋中的激烈對決,帶領讀者感受人與自然間的壯烈搏鬥;而陳素宜的成長小說《鏢風少年》,刻劃了正值青春狂飆期的阿鏢與阿風,如何在東部漁港堅持學習即將失傳的鏢旗魚技藝,展開一場對抗命運、挑戰自然的冒險;如何在成人社會的主流價值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並勇敢承擔選擇所帶來的責任。──廖淑霞|私立再興小學研究教師故事中的兩位少年主角在不同機緣下,因漁村而得到轉過頭來面對大海的機緣。《鏢風少年》將臺灣屬於黑潮文化之一的大洋漁業文化鋪陳在缺海的臺灣社會,將藍澄澄的海水種進臺灣少年文學這塊土地上,顯然是為臺灣青少年鋪陳的一座美麗橋梁。──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這是一本不容錯過、兼具自然書寫與成長小說精神的作品。作者陳素宜摒棄說教式的道德敘事,透過人與魚的視角交錯、富有詩意的人性抉擇與倫理辯證的描繪,帶領讀者開啟海洋生態哲思,叩問:人究竟該如何與自然共處。──劉美瑤|臺中西區中正國小圖書教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素宜臺灣新竹人,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業。1987年第一篇童話〈純純的新裝〉在國語日報發表後,開始努力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作品涵蓋少年小說、童話和兒童散文等文類。曾以〈入侵紫蝶谷〉、〈狀況三〉、〈天堂中途站〉獲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以〈天才不老媽〉、〈秀巒山上的金交椅〉、〈第三種選擇〉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以〈妮子家的食譜〉獲陳國政兒童文學獎,以〈等待紅姑娘〉獲上海巨人雜誌和民生報主辦之海峽兩岸中篇少年小說徵文一等獎,以〈S161103〉獲小十月文學獎等獎項。已出版七十餘冊童書,以《禮物森林》、《妮子家的餐桌》、《植物研究社》等多次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推荐,以《柿子色的街燈》一書獲得金鼎獎,《沒鰭》獲金鼎獎推薦。鄭潔文喜歡動物,喜歡畫圖,喜歡和書裡的角色滴滴咕咕,更喜歡藉由繪本創作,傳遞想說的話。出版作品包含:《阿草一家》、《穿穿的地洞》、《晚安小熊》、《是誰躲在草叢裡》、《誰的爺爺比較厲害》、《單腳麻雀媽媽》等。粉絲頁:罐頭裡的藝想https: www.facebook.com daiski42000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回鄉第二章 覓食第三章 傷疤第四章 天命第五章 潮流第六章 故事第七章 生物鐘第八章 同伴第九章 對決第十章 再會第十一章 S161103後記 牠,就是海洋

商品規格

書名 / 鏢風少年
作者 / 陳素宜
簡介 / 鏢風少年:叛逆的都市小孩阿風轉學到外公外婆所在的漁港,認識了正在學習鏢旗魚的阿鏢,並在陰錯陽差之下決定一起學習,於是兩人一同站上身為鏢手的決戰之地「鏢魚臺」。: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062510
ISBN10 /
EAN / 9786264062510
誠品26碼 / 2682951497009
頁數 / 19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適用年齡 / 12-18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旗魚來了
文/陳素宜

秋天過後,東北季風就來了。冷冷的風從西伯利亞出發一路向南,長途跋涉,幾經轉向,在臺灣成了東北季風。東北季風來了,旗魚也就來了!
旗魚是大洋性洄游大型魚類,隨著季節的變化,每年會有一定路線的長途遷徙旅行,來完成繁殖的天命。在海洋食物鏈中,牠們屬於上層的掠食者。臺灣東部海域常見的旗魚有五種:立翅旗魚魚肉白色,脂肪含量多,適合做生魚片,又稱為白肉旗魚,漁民暱稱牠們為翹翅仔,有些一尾可達五百公斤重。雨傘旗魚的背鰭樣子像是帆船上的帆布,又像一片大大的芭蕉葉,別名芭蕉旗魚,漁民暱稱牠們為破雨傘或是雨笠仔,大的一尾約九十公斤,魚肉做成魚漿、魚丸食用。劍旗魚嘴部扁而尖銳,像劍一樣突出,又稱為劍魚,被捕獲後多冷凍外銷,或做成魚排、罐頭販售,有些一尾達三百公斤。黑皮旗魚背部藍褐色,腹部銀白色,可做生魚片,也可以做魚丸、魚鬆,漁民又稱牠們為黑皮仔、鐵魚,大的可達六百公斤。紅肉旗魚魚肉紅色,又稱紅肉仔,通常冷凍外銷,大的約一百公斤。
旗魚的捕撈方式有流刺網、定置網、延繩釣及鏢旗魚:漁民在海裡用垂直的方式放下魚網,彷彿是海裡掛起了大大的排球網,一層、兩層甚至三四層的魚網,讓上門的魚兒無所遁逃,因為網具沒有固定在海底,會隨著海水流動,所以叫做流刺網。定置網是海裡的迷宮,漁民用錨、沙包或石塊將繩索和網具固定在海流中,經過精心設計的路線,讓魚群進得來出不去,只能乖乖就擒。延繩釣則是「放長線釣大魚」的寫照,用漁船拖曳一條間距定點掛上浮球的主要幹繩,在海上逡巡。幹繩上綁著很多很多支繩,支繩末端則鉤住了魚餌,等待魚兒上鉤。
這三種捕魚方法,人們藉著科技設備,減低勞力,增加魚獲量,有時候大魚小魚通吃,有時候不分種類什麼魚都抓,對於漁業資源的永續經營,是一種傷害!於是抓到的魚兒體型越來越小,數量越來越少。
鏢旗魚是以人力為主的捕魚方式,一種對海洋漁業較為健康的漁法。一艘漁船上至少有三個漁夫合作,那就是鏢手、指揮手和舵手。鏢手在船頭突出,幾乎沒有身體支撐處的鏢魚臺上,兩腳靠著兩片外形像拖鞋板一樣釘在臺面上的腳籠站定,手拿長達四、五公尺、重逾二十公斤的鏢槍,隨著漁船在海浪中上下顛簸的情況下,極目四望無邊無際的大海,尋找大魚蹤影,一旦相遇,就是捕獵的開始!站在鏢手後面的指揮手,也要緊盯魚蹤,掌握大魚行動路線,以手勢傳遞給舵手。舵手接獲訊息,操控船舵,緊追大魚,提供鏢手最佳出擊的位置。
三人同心協力,與大魚對戰,漁人討的是一家溫飽,大魚要的是生命延續,大海呢?大海看似無情,千朵萬朵的浪花依舊在人和大魚的戰場上開開謝謝,各式各樣的蝦蟹魚兒仍然在人和大魚的戰場上出出入入。然而,大海卻也最最有情,它用沙丁魚、鬼頭刀和狼烏賊餵飽了大旗魚,也讓漁人在海洋上獵食,這就是自然界的食物鏈啊!如果人們不懂珍惜,對海洋無止盡的索取,最終自己也會受害。
鏢旗魚的時候雖然是三人一組,不過真正面對大魚生死搏鬥的,是站在鏢臺上的鏢手。佇立船頭,頂著寒風,一個浪頭過來,甚至會有兩三層樓的高度,手持沉重的鏢槍,與海裡游速最快的大魚搏鬥。幸運鏢中大魚,牠拚命竄逃掙扎,力大無窮,追捕大魚的鏢手也置身在巨大的風險當中。近年來願意加入鏢手行列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鏢臺上盡是一頭白髮皮膚黝黑,滿臉風霜皺紋深刻的老漁夫。鏢旗魚的魚法漸漸式微,似乎要走進歷史中了。
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曾經在漁民鏢到的立翅旗魚魚體背部,裝了「上脫型衛星標識器」,完整的記錄了牠將近一年的洄游路徑,發現牠們每年都循著一定的路線,冬天從日本海域往南到達南中國海,夏天再回到日本海域,在直線距離一千兩百公尺的兩地之間往返。根據一些相關資料,研究人員推論這些立翅旗魚的繁殖區,有可能在東沙群島附近的南中國海。他們將繼續追蹤觀察,研究如何在維護海洋資源和漁民生計中取得平衡。
立翅旗魚洄游的漫漫長路,有一條全球第二大洋流通過,那就是東太平洋的北赤道洋流碰到菲律賓的呂宋島後,沿著臺灣東岸向北流去的黑潮。它的水質清澈,照射到此的陽光大部分被海水吸收,顏色會比周圍的海水深,所以被稱為黑潮。黑潮的流速很快,可說是海上的高速公路,海裡的生物常藉潮水洄游,立翅旗魚就是其中一種,漁人也因此藉著黑潮得到豐富的漁獲。
我的小說《鏢風少年》主角是一尾被研究人員編號為S161103的立翅旗魚,牠隨著季風而來,順著黑潮洄游,在臺灣東部海岸,遇見了鏢旗魚的達人老船長和他的叛逆孫子阿風,遇見了研究旗魚的阿全教授和他的學生阿鏢哥哥,遇見了牠生命裡不可思議的兩次抽離大海。
親愛的讀者們,你可曾遇過守著古老技藝,漸漸不被世俗接受的老人?你可曾遇過不管主流,對傳統充滿熱情的年輕人?你可曾遇過不被大人理解,心高氣傲的叛逆少年?你可曾遇過堅守天命,在大海中來來回回的立翅旗魚?親愛的讀者啊!東北季風來了,旗魚就來了,讀者們也一起來翻開《鏢風少年》吧!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成長的滋味:世間衆生相的展場
文|張子樟(前花蓮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系主任、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一、臺灣一甲子眾生相
  每個人閱讀作品時,往往常因周遭時空的動盪差異,各有不同的感受。優秀的作品展露的往往是某段時空的衆生相,不論共相或異相,留下的都是你我周遭曾經目睹或參與的紀錄。讀《鏢風少年》似乎是目睹了一場臺灣一甲子以來的衆生相劇場演出。

二、以青少年為訴求的「海洋小說」
  四面環海的臺灣,書寫海洋傳奇的作品卻不多。回顧往昔作品,被列為海洋散文及小說的《失蹤的太平三號》(東年)和《海煙》(呂則之)訴求對象主要為成人;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神話》、《冷海情深》、《黑色的翅膀》、《海浪的記憶》和廖鴻基(《討海人》、《大島小島》、《漂流監獄》、《後山鯨書》)的作品只有部分適合青少年閱讀。純粹以青少年為訴求對象的小說不多。
  半世紀以來的本土青少年小說同樣缺少關於人與海洋互動的動人敍述。即使有的話,也多半只是片斷刻劃,無法完全歸類為「海洋小說」。因此,陳素宜的這本作品特別顯眼,全書以女性的不疾不徐、婉靜陰柔的敍述口吻顯現了男性的剛毅堅持與女性的企盼期待。

三、再現討海人與自然抗爭之景
  細讀之後,覺得作者專注於阿風與阿鏢兩位同輩青少年的成長坎坷、見聞、喜悅、苦惱、困惑、得失等,只是輕重不同。作者通過細心冷眼旁觀後,下筆為文,確實充分拿揑了當今社會的部分衆生相。青少年讀者在細讀後,再思量與對照自己的所知、所見、所聞與所思,定有料想不到的收穫。
  作者雖是女性作家,但近年來書寫功力大增,不論個性刻畫、場景虚擬、對話內容等,用字遣詞均能維持相當的進歩水準。這篇作品以描述男性的討海過程為主,相信作者在書寫前,必定做了相當多的前置作業,努力尋找相關資料,尤其是人如何在海上與大自然抗爭,捕捉魚類。她不太可能出現在現場參與實際捕魚作業。除了聽聞長年在海上作業的種種實際經驗外,她還必須仰賴天生的想像力,揣摩各種不同情境來說服讀者。

四、從少年成長跨足海洋生態保育議題
  這篇以小男生片段成長過程為主的少年小說中,更涉及當前世界性的海洋生態的共有保育問題。
  阿風來自大城市,回歸故鄉,與祖父和阿鏢哥哥出海,試圖學習鏢捕旗魚是他的「成長禮」。作者更巧妙安排不同層次的衝突,凸顯了成長之旅過程不同程度的考驗。這些全部仰賴作者的高超勾勒筆法。熟練的文字鋪陳了完美的情節,完整的資料搜集更突顯作者的企圖心。

五、雙主角的自我掙扎難題
  整篇作品不乏阿風內心的自我掙扎過程。他為了達成某些目標,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對抗內在的衝動與個人的傾向。由於學校和家庭生活環境的不適和壓力,阿風常彷徨兩難之中。在內心一番掙扎後,轉而變成他對抗社會主流的習俗和價值觀(當律師或醫生)。他嘗試力爭名列前茅的學習態度造成同學之間的衝突、反叛老師的教學方法則屬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衝突。阿風上了捕漁船,學習扮演在起伏不定的漁船上擔任鏢魚手,則是他與自然力量的抗爭。透過作者生花妙筆般的描繪,我們深切融入十四五歲少年阿風生命中的一段艱辛成長過程。
  然而,就現實面來說,阿鏢哥哥鏢中他與阿全教授做實驗的大旗魚S161103後,瞬間決定放回海中,完全不理會新發叔公的制止和阿風阿公的無言反對,讓全篇文字的衝突達到最高潮。阿風親眼目睹這一幕自然界生死問題抉擇的衝突,必定銘刻在內心深處,不時取出作為在面對兩難時,如何抉擇的參考,因為他已經知道在「人類究竟是動物的朋友,還是致命的殺手?」之間去做選擇。
  阿鏢同樣面對的也是同樣的兩難問題。儘管「他聲音沙啞的說:『S161103就是死也該死在大海中,不能死在人們的餐桌上。』」但阿風、阿公、新發叔公,甚至於阿鏢哥哥自己都心知肚明,S161103「死在人們的餐桌上」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卻無力無能阻止。作者藉由這些描述,來喚起人們關心生態惡化的現況。
  就角色安排來說,阿鏢和阿風屬於同輩、同儕,容易互動;祖父、教授則是智慧長者;媽媽在一旁敲邊鼓助陣;父親始終沒出現過,是個模糊的角色,給讀者留下不少的探討空間。

六、優秀的少年小說必然反映人性
  人畢竟必須仰賴大自然提供不同的食物,才能存活,因此必須敬天,也必須懂得感恩,自我節制。這本作品的本意不在說教,作者只是藉由兩位同儕青少年的捕魚實錄,虔誠企盼讀者在樂讀或悅讀之後,懂得敬天愛人。
  細讀這篇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海洋文學作品後,不禁想起梁實秋在〈文學的境界〉一文中提到的一段文字:「大部分文學作品都屬於人性的境界,寫人的基本情感,寫人生中的悲歡離合,發掘人性,感動人心,但其中多多少少或隱或顯的總不免要帶著一點道德的意味。所謂道德不是風俗習慣或規律教條,而是指內心的一種抉擇節制的力量而言。人之所以為人就在這一點。文學作品之刻劃人性而能深入動人,即由於觸到了這一點微妙的所在。」優秀的少年小說絕非在於宣揚一般人達不到的傳統道德標準,而是在於傳遞反映人性的過程。阿風與阿鏢的確觸及了「內心的一種抉擇節制的力量」。

站上鏢魚臺的少年們──以青春生命逆風成長、乘浪追夢
文|林楷倫(《偽魚販指南》作者、小說家)

海洋離我們並不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我們沒有意識到的,還有在這海上討生活的人們,通常會直覺想到漁民。然而,漁民捕魚的漁法也有各種樣貌,從底拖網、焚寄網、延繩釣、手釣等捕獲型態,其中的細節與生活哲學都不相同。《鏢風少年》是一本選擇臺灣東部臨太平洋的特殊魚法:鏢旗魚的少年小說。當漁民站在鏢臺,船追逐旗魚,在可以拋擲鏢槍的距離時,投出魚鏢,一次只能狩獵一尾旗魚。在追求效益的時代,一鏢一尾,看似缺乏效益,但其鏢到的漁獲往往品質優於網撈,一方面是鏢魚上船之後,漁民能快速處理,另一方面是減少魚在海中窒息死亡的可能。鏢魚的獨特性是人與海洋的競技,是漁民對於旗魚品質的要求,更是人與海的對話,傳統與原始的狩獵模樣。

鏢魚船上相遇的少年,歷經成長的掙扎與抉擇
《鏢風少年》以傳統與現代的衝撞作為開頭,書中有兩位少年主角:一個是從城市回到鄉下的阿風,為了父母期望過上「比較好的生活」,卻在漁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一個是在海邊土生土長的阿鏢,目標明確,要站上鏢臺,成為真正的海上男人。
在城市面臨到學業問題的少年阿風,回到父親的故鄉漁港,面對到城鄉差距。城鄉差距不是學習知識上的差異,而是更細節的走入飲食、購物等生活面,阿風回到故鄉的第一餐是阿公煮的接風餐,阿風卻吃得一點都不習慣。一盤白斬雞不如一籃炸雞,蒜蓉醬油膏換成番茄醬更好,港邊小鎮的街上沒有連鎖速食,唯一燈火通明的是一間超商。在便利不過的城市裡轉換到較為不便的鄉村,從生活點出城鄉差距。
城鄉差距不是探討誰優誰劣,作者反而探問:「人如何生活?」
回到漁港的在地,阿鏢想的是如何當個海上男兒。阿鏢與阿風都在尋找如何在學校裡、漁船上成長,成長可能是得到在地人的認可,可能只是能上船當海咖(幫忙船長做事的漁民)。阿鏢明確地知道成長的目標:站上鏢臺,鏢到旗魚。
鏢魚是種狩獵。獵人如何將生物轉化成獵物的過程,也是一名學徒如何轉成專業的過程。《鏢風少年》透過S161103這尾被研究人員標訂的旗魚與阿鏢的關係,來思索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其中的小故事是以養來煮食的雞要不要取名字,取名便會有感情。當阿鏢想把S161103取名時,獵物就不單純是獵物,人是會對生物寄託情感的。成長是面對到萬物情感的遷移,在青春期的阿風與阿鏢,面對到的除了學校生活,還有如何成為一名「大人」的抉擇。
阿風的父母為了阿風的「未來」將他帶往城市生活,城市人或是大眾想像的良好未來是律師、醫師、工程師。然而,相對應無父無母的阿鏢,與叔公這些一輩子以漁業維生的長輩一同生活,在漁業小鎮裡想像的未來是眼前的海。我們總以為選擇大家嚮往的職業會是遼闊的選擇,但眼前的這片海何嘗不遼闊?我得市儈的計算漁民的薪水並不輸給醫師、工程師,選擇職業應該是以夢想為主。阿鏢與阿風的海上工作,從基層的海咖到站上鏢臺的歷程,是追求自我實現,同時得到他人認可的青春成長故事。
一個從城市來到海邊,一個從海邊望向遠方,他們在鏢船上相遇,在風浪裡成長。
成長的孤單如同海上獨游的旗魚。
旗魚游到哪裡,或決定獵食哪些海洋生物是看似隨意卻早有設定目標的。
那是生物鐘,從無知到有知,成長到衰老,都是必經過程。

以海為生的人:家族眾生相與世代傳承
除了探討阿風與阿鏢的生命成長,《鏢風少年》書寫的是漁村以家族為主的眾生態。鏢旗魚的產業是幾人一船,一船追尋一魚,一魚是一家族的生計。一魚一魚的鏢上拍賣,一魚一魚換取生活的米糧金錢。阿風與阿鏢的青春是阿公與叔公等長輩的經驗拉拔,兩人順從著鏢漁業的經驗傳承,但同時也是種叛逆,叛逆阿風在城市的父母盼望,叛逆起大眾對於良好生活的想像。其實,這些叛逆無所不在,但,為何叛逆,因為這些是阿風與阿鏢想要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如同旗魚,可以選擇漫遊於無垠的海,也可以選擇洄游在自己的習慣圈中。我們或許會如阿鏢達到目標之後,卻發現達成成就也會帶來許多的痛,也有可能會徬徨失措。
這是一部描寫青春的小說,也是一部寫給家庭、土地與世代傳承的小說。
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鏢魚的節奏,一鏢一鏢,把成長釘進我們的心裡。
願你翻開這本書時,感受到那股海風。
它吹得你眼睛睜不開,但也讓你開始,看見自己的方向。

少年出海!一場關於鏢魚、成長與海島魂的終極對決
文|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鏢風少年》是一部以漁村和漁業文化為背景的少年成長小說。書中的少年阿鏢和阿風,在他們波折的成長過程中,因緣於漁村、鏢魚船和一尾立翅旗魚的關連,而改變他們人生機運的成長故事。

轉身向海,彌補臺灣海洋意識斷層的文學之橋
臺灣到處是漁港,漁港又是島國連接大海的一條既傳統又普遍的通道,而漁撈行為又是人類走向海洋的濫觴。位居東亞陸棚邊緣也是西太平洋邊緣的臺灣,沿海海床錯綜複雜,同時擁有陸棚底棲和大洋型生態,加上三股海流在我們海域交互作用,使得臺灣擁有成為全球漁業大國的發展基礎。養殖漁業、傳統的沿近海漁業或先進的遠洋漁業,臺灣擁有一套完整的漁業歷程,並累積了超過四百年的漁業歷史,形成臺灣獨特而多元的漁業文化。

「轉過頭來海闊天空」是一句老話,但對於陸域自然資源有限且擁擠競爭的臺灣社會來說,這句話十分貼切。兩位少年主角在不同機緣下,因漁村而得到轉過頭來面對大海的機緣。因為生命面對寬廣,於是出現了改變自己的機會。這可是老天賦予臺灣島國的海洋優勢之一。然而,種種因素影響,除了漁業和海運產業面上的高度開展,臺灣社會仍普遍不接觸、不認識、不關懷海,甚至畏怯海。如此氛圍下,造成島國社會缺乏海洋意識且發展成長期背對著海的不合理海島社會現象。

如此異常情況下,以海洋環境、生態、產業為主題或背景,以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為意識的海洋藝文作品,將成為讓臺灣社會「轉過頭來」的重要橋梁。《鏢風少年》,顯然就是為臺灣青少年鋪陳的一座美麗橋梁。

一人一魚的決鬥:臺灣鏢旗魚技藝的獨特與演化
人類是擅長使用工具的食物鏈高層,也是天生的獵者,但究竟是陸域動物,跨域進入水域的採捕,沒有捷徑,也沒有天生就會的事,必須經由最根本的生活適應,並且一步步走到技術與裝備精進的長期累進,漁業文化記錄了人類跨域走向海洋的歷程,這也是漁業文化所支持的文學作品的可貴之處。

以鏢刺(鏢旗魚)漁業為例,這種傳統漁法,除了船隻動力外不依賴太多科技儀器與設備,而是由漁人執鏢立於船尖鏢臺上追獵旗魚的原始漁法,過程原始粗獷,技術條件嚴苛,可說是與獵物之間「一人一魚的公平決鬥」,也因為漁獲量低,可說是符合生態要求的「永續漁法」。這種漁法相傳由日本漁人引進臺灣,然而,臺灣目前呈現的鏢魚船裝備或鏢船漁人的技術,可是經過多年的演化,由臺灣漁人多年來的逐步調整,而成為如今極為稀有並深具臺灣漁業文化特色的特殊漁法,並累積成為極具代表性的臺灣漁業文化。

為瀕危鏢魚文化留影,將黑潮精神根植少年心田
個人曾在鏢船上工作,親自經歷過每年中秋過後,鋒面下來,這期間也是來自北方海域俗稱丁挽的白肉旗魚來到東部沿海的漁季。儘管東北季風期太平洋平均浪高往往超過兩公尺,但南來我們海域繁殖的白肉旗魚(也稱翹翅仔、立翅旗魚或丁挽),屬於高經濟價值的上好生魚片食材,因此吸引東部海域的沿海漁船,加掛突出於船尖的鏢臺,冒浪出海追獵白肉旗魚。從看見獵物到邁浪追逐到擲鏢到出魚(將漁獲拉上甲板的過程)……漫長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得戰風浪、都是人魚搏鬥、都是經驗知識的累積……旗魚是海洋食物鏈高層,游泳速度快,脾氣暴躁,被漁鏢刺中後通常劇烈反抗,寧死不屈。

如此精采的傳統漁法,因風險大且漁獲效率不及現代的流刺網和定置網而註定沒落。過去整個臺灣東部沿海,北從基隆八斗子,南至屏東後壁湖,都有東北季風下的「鏢丁挽」或稱「鏢旗魚」的傳統漁季。而如今,如此珍貴的臺灣傳統漁業,已萎縮僅剩臺東成功漁港還在鏢旗魚,而且這樣的傳統漁法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完全消失。

傳統產業的消失也許是現代人的遺憾,但累積數百年帶著濃烈臺灣海洋精神的鏢魚文化也將跟著產業的消失而消失,這恐怕是臺灣海洋文化的重大損失。

儘管鏢旗魚及其呈現的漁業精神和文化,只是這部小說的場景,但這部《鏢風少年》,已經將臺灣最開闊屬於黑潮文化之一的大洋漁業文化鋪陳在缺海的臺灣社會,已經將藍澄澄的海水種進臺灣少年文學這塊土地上。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回鄉

陽光透進海水
照亮緩緩上升的氣泡
S161103感覺到周圍的海水溫度升高不少
她知道自己已經回到出生地
這是她第十二次回到這裡

「阿風,媽媽也很想陪你回去,可是你知道的,這段時間是我們公司最忙的時候,我實在抽不出時間。再說你已經國中一年級了,自己坐火車應該沒問題吧?不過沒關係,到了那邊,阿公會去火車站接你的。午餐就吃火車上的便當吧!我記得有排骨飯,不知道有沒有雞腿的?不然……」
月臺上一個穿著長褲套裝的女子,一手提著一個公事包;一手伸到少年頭上,想要撫平一撮翹起的頭髮,嘴裡還絮絮叨叨的交代事情。少年阿風甩頭避開媽媽伸過來的手,冷冷的回了一句:
「從上國中開始,你們就沒在管我三餐吃什麼了。」阿風口中的你們,指的是眼前這個又要把他送到海邊小漁港阿公家的媽媽,還有那個遠在上海說是要打拚事業的爸爸。
「阿風,為了讓你來臺北唸書,我們把開公司的計畫延後好多年。其實已經……已經錯過很多機會了。去年想說你升上國中,長大了,會自己照顧自己了,剛好又有個入場的好時機,我們才全心全力投入,希望可以趕快讓新建的公司安定下來。誰知道你竟然……竟然……。」媽媽收回被甩開的手,無助的捏捏自己的耳垂,還不忘跟兒子解釋自己的難處。
阿風卻突然激動的說:
「竟然被學校要求轉學,把你們的臉都丟光了,是不是?所以又要把我丟到天涯海角的阿公那裡去,對不對?」
媽媽嘆了一口長長的氣,想了一會兒才說:
「阿公那裡沒那麼遠好嗎?現在是早上十點多,你坐火車也不用換車,下午六、七點就到了,不算是天涯海角啦!再說,你小時候就是跟著阿公、阿嬤住在那裡的,對你來說應該是回家啦!對,沒錯,就是回家!」
媽媽肯定的把回家兩個字重複一遍,好像這樣阿風就會乖乖的聽大人們的安排,回到阿公家一樣。只是,阿風卻跟她說:
「回家?從你們把我帶到臺北來讀幼兒園開始,我就再也沒有回去那裡。你記得嗎?連阿嬤過世我也沒有去送她,因為那天我要期末考試,你們說你們代表就可以,還說阿嬤知道小孩子讀書最重要,她不會怪我的。」
阿風看著長長的火車軌道,一直延伸到看不見的遠方,那兩條平行線就像爸爸和媽媽的想法,跟他的想法永遠不會有交集。他轉頭繼續和媽媽說:
「老實說,我對火車票根上的那個地名,唯一的印象是一尾尖嘴巴的大魚,一尾躺在地上、很大很大的尖嘴巴的魚,其他的什麼都不記得了。」
一尾躺在地上、很大很大的尖嘴巴的魚?媽媽不知道阿風說的是什麼,不過阿公家確實是在漁港旁;阿公確實也是個漁夫。阿風印象中的大魚,應該就是讀幼兒園之前,兩、三歲的時候在阿公家旁的漁港看到的吧?她想起那年阿風爸爸不顧阿公反對,堅持把小阿風帶到臺北,不惜頂撞老人家說:「這裡除了魚腥味還有什麼?阿風繼續留在這裡鐵定沒前途,一輩子只能當漁夫!」
氣得老人家說:「當漁夫還不是把你養大。這麼看不起漁夫,以後不要回來了,我就當作沒有你這個兒子!」
是的,就這樣好幾年都沒有回去漁港,現在又要厚著臉皮把惹禍的阿風送回去給阿公照顧,媽媽真的覺得臉上無光。要是阿風爸爸在家,這件事應該是由他來跟老人家低頭的,只是上海工廠那邊實在走不開,只能讓阿風自己搭火車回去了。
媽媽不顧臉上精緻的妝容,把臉埋在兩個手掌中,又長嘆一口氣,終於忍不住抬起頭來問阿風:
「你怎麼會搞到學校要你轉學,附近的學校也不願意讓你轉進去呢?你這樣是要我怎麼辦?怎麼辦哪?」
本來還跟媽媽有問有答的阿風,突然轉頭背對著媽媽,嘴巴微張的大口吸氣吐氣、吸氣吐氣,肩膀也跟著起起伏伏、起起伏伏,最後還是吞不下媽媽的質問,轉身對著媽媽大吼:
「你怎麼不去問那個國文老師是怎麼上課的?從頭到尾照著課本唸,這樣小學生也可以來教國文了!問她問題就叫我們去看參考書,把她的參考書藏起來就不會上課了。只會叫我們背課文、背課文,漏一個字扣一分,少一分打一下……」
阿風的吼聲,讓路過的旅客轉頭盯著他們母子倆看。媽媽急得想要伸手摀住他的嘴巴,阿風卻突然又冷靜下來,深深吸一口氣,慢慢吐出來才繼續說下去:
「我知道你們這些大人都愛面子,我就是丟光了你們的臉,才要把我送到阿公那裡去,對不對?你問我怎麼辦,很簡單哪!等一下火車就來了,我上車以後,你和老爸就不用管我了。這就叫作眼不見為淨!」
哪能眼不見為淨呢?孩子就是父母心頭上的肉啊!這麼努力的打拚事業,也是為了要給阿風奠定基礎,將來他好扶搖直上九重天哪!只是這些話他現在完全聽不進去,媽媽又沒辦法像爸爸那樣,事情決定了就去做,絕不回頭去看情緒上的起伏。她,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火車終於進站了,停靠在月臺邊的是東部幹線特有的彩繪列車,車廂外畫的是一部動畫裡的主人公,黃色和咖啡色相間的毛皮,頂著一張露齒大笑的貓臉,兩個圓溜溜的大眼睛,直看到人的心坎裡。媽媽記得這是阿風小時候最愛看的動畫,他看完了還要在看,看了又看,一看再看,每當主人公兩姊妹坐著貓巴士,在原野上矗立的電線杆之間奔馳,急著去醫院探望生病的媽媽時,小阿風總是跟媽媽說:
「我也要坐貓巴士,坐貓巴士去找媽媽!」
媽媽記得自己總是這樣回答阿風:
「媽媽就在阿風身邊呀!」
「那媽媽跟我一起坐貓巴士!一起坐貓巴士!」小阿風軟軟的童音,彷彿還在耳邊叫媽媽,而眼前這個少年阿風,卻背起大背包,頭也不回的上了火車,連一聲再見都沒有!媽媽知道阿風這是負氣離開,她硬生生的把鼻腔裡那股酸意吞下去,絕對不能讓眼淚掉下來呀!只是她真的不知道,讓阿風回到漁港小鎮的阿公家,到底對不對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叛逆的都市小孩阿風轉學到外公外婆所在的漁港,認識了正在學習鏢旗魚的阿鏢,並在陰錯陽差之下決定一起學習,於是兩人一同站上身為鏢手的決戰之地「鏢魚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