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下的溫柔: 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的愛與傳承 | 誠品線上

刀鋒下的溫柔: 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的愛與傳承

作者 簡守信/ 李俊達/ 鄭立福/ 等/ 主述; 吳立萍/ 撰文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刀鋒下的溫柔: 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的愛與傳承:★講述花蓮慈濟整形外科的歷史,以及三代11位整形醫師的故事、操刀的案例、以及面臨的挑戰,讓人可深入瞭解這個專科領域的另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冰冷刀光下,最熾熱的救苦心一群整形外科醫師,三十多年來,以精湛手術和慈悲心,細細修補傷口。他們從意外創傷修復、工傷斷指重接、癌症的術後重建、嚴重燒燙傷治療,到先天缺陷的修補、糖尿病足治療等,對病人的關愛是從頭醫到腳。1988年,簡守信醫師遠赴花蓮慈濟醫院深耕,整形外科才終於越過中央山脈、來到花東,為後山鄉親帶來曙光。他們曾為因重大車禍、身體幾乎被截成兩半的女孩,在跨科搶救下,不只救活她,更以新術式為她保留雙腿、免受截肢之苦;還有因工傷被切斷的手指,則被巧妙「種」在肚皮上,獲得重生。當臺灣發生重大公安意外八仙塵爆時,他們更是不眠不休地搶時間救人。書中11位醫師,帶來40則動人的醫病故事,他們修補的不只是傷口,更是尊嚴;他們讓許多絕望的人,重新找回希望!「他們以真純的醫術,進行精細複雜的手術,真是『妙手妙法妙人醫』,個個都是『活佛良醫福慧人』。」——證嚴法師「三十多年來,慈濟的整形外科協助不計其數的國際個案,更幫助了無數的臺灣病人,他們願意花長時間執行困難手術,非常不容易!」——林俊龍執行長「這本書是慈濟整形外科的縮影,更是上萬名病人用生命寫下的故事。他們教會我,手術難度不在執刀劃開皮肉的俐落,而在對苦難的不忍;真正的藏情是將每位病人視如至親,以醫術修補身心,以陪伴療癒絕望……每位年輕醫師接過手術刀時,心中都記得『世間沒有小傷口,只有未被看見的痛』。」——簡守信院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主述簡介簡守信臺大醫學系畢業,現任台中慈濟醫院院長、慈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曾任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整形外科主任。曾獲第33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第49屆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長年自費自假參與海內外重大災難義診。專長為皮膚腫瘤、頭頸部腫瘤及重建、慢性傷口、先天性畸形治療等。李俊達臺大醫學系畢業,現任花蓮慈濟醫院整形暨重建外科主任、慈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曾任花蓮慈院開刀房主任、臺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長年參與國際困難疾病個案的跨科聯合手術,包括三對連體嬰分割等。專長為頭頸部癌症重建手術、糖尿病足部病變重建、美容手術、顯微重建手術。鄭立福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花蓮慈濟醫院整形暨重建外科主治醫師、慈濟大學醫學系兼任講師。曾赴美國洛杉磯大學(UCLA)醫學中心進修,曾任國軍花蓮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兼燒傷中心主任、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專長為手部外傷治療、燒燙傷治療、乳房重建、慢性傷口治療及顯微手術重建治療等。黃介琦臺大醫學系畢業,現任大林慈濟醫院醫療長,曾任大林慈院外科部主任、整形外科主任。專長為顯微手術、口腔癌及肢體重建之游離皮瓣手術、內視鏡手術、美容及雷射治療、肢體重建手術等。部定助理教授。盧純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2015年八仙塵爆意外時,串聯慈濟整形外科人力,全力救治燒燙傷患者。專長為肢體重建、燒燙傷、手外科、顏面雕塑及眼袋美容手術等。王健興臺大醫學系畢業,現任花蓮慈濟醫院整形暨重建外科主治醫師、外傷中心主任、研究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受試者保護中心諮議委員會委員、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創傷委員會主任委員。專長為顯微手術、手外科、燒燙傷、整形美容、創傷學、研究倫理審查等。林志明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曾任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之住院醫師。專長為顯微手術、美容雷射手術、肢體重建手術等。許宏達本書總策畫。南非開普敦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研修。現為大林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整形外科主任、研究部副主任、7B病房主任、 慈濟大學醫學系專任副教授。專長為糖尿病足、顯微手術、各類外傷、下肢肢體重建、 血管腔內手術、小兒整形外科等。楊超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台中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2015年八仙塵爆意外時,日日自臺中往返台北慈院,協力醫治嚴重燒燙傷患者。專長為緊急重建手術、頭頸部癌症重建手術、自體脂肪移植、眼袋等美容手術等。吳孟熹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花蓮慈濟醫院整形暨重建外科主治醫師兼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部定講師。專長為糖尿病足及慢性傷口重建、軟組織感染、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後重建、燒燙傷治療、軟組織創傷及顏面骨折治療等。莊濬綦慈大醫學系畢業,現任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專長為顯微手術、慢性傷口、糖尿病足、肢體重建手術、燒燙傷照護及重建等。撰文/吳立萍學的是傳播,喜歡用文字記錄感人的故事。近年參與醫療人文採訪記述,包括《東方的一道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西合療之路》、《中醫也可以救命》、《中醫讓你正氣滿滿》等書,希望透過文字傳遞更多愛與善的能量。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1 慈悲妙手修復病傷—釋證嚴推薦序2 整傷復全 刀鋒藏情—林俊龍推薦序3 根植醫療人文 慈濟整外醫療樹開出希望之花—簡守信開場 當整形外科越過中央山脈第一部 扎根 1.東部第一顆整外種子你放心,我陪你們簡院長的起心動念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從台大輪調花蓮看診成立次專科中心透過大愛電視傳遞愛與關懷致力培養整外新血【醫師心裡話】簡守信:醫療當以人為本2.妙手解構再精修 愛的醫療無疆界忠仁、忠義連體嬰分割 恩師劃下第一刀慈濟醫療體系無私傳承國際醫療個案一:罹患「惡性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女孩 逆轉人生鬼斧神工 切除臉部巨型腫瘤接受臉部畸形重建國際醫療個案二:絕無僅有、世界上最困難的病例之一——罹患「巨大型齒堊質瘤」的男孩纖毫必較 五次手術重建完整的臉國際醫療個案三:三對連體嬰分割 開啟各自的人生慈恩慈愛分割成功 長大返臺學護理第二對連體嬰 臀部相連的玫瑰姊妹第三對連體嬰 胸腹相連的珍妮與潔妮使用組織擴張器來養皮國際醫療個案四:右腿足足有一個人的體重【醫師心裡話】李俊達:整形外科參與國際醫療創新技術一:獨孤求敗的技術——改善蘿蔔腿,不再遮掩,迎向自信人生創新技術二:開創「靜脈曲張」新術式——超級微創旋轉刮刀術不斷精進的秘訣—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手術研習整型外科慈濟樹 蔚然成林3.不藏私的教學舉辦手術打結比賽幾乎全身都要植皮的小女孩【醫師心裡話】鄭立福:永遠要找出對病人最大利益的方案千萬別掉入陷阱!不只要你好看,還是尊嚴問題在肚皮上「種手指」醫病也醫心第二部 發芽 4-先苦後甘的體會即使半夜也會去致力於顯微手術到大林的第一位頭頸癌患者【醫師心裡話】黃介琦:守護地方民眾的健康滿足病人對美觀的期待整外醫師對完美的自我要求以病人為中心,發展次專科5.醫者同理心換個說法更柔軟打磨醫術的機會有時候必須要能狠下心【醫師心裡話】王健興:將病人的需求及倫理放在第一位與日籍船長互動的暖流第三部 開枝散葉 6.身心靈都要照顧不能走也沒關係【醫師心裡話】林志明: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外觀受到啟蒙師長的影響到慈院體系培養整外專科守護鄉親的健康7.試試看,不要放棄! 不放棄才能看見奇蹟從人醫會牽引的緣分最擔心的斷指或斷肢又快又猛的海洋弧菌感染學習師長的沉著穩定【醫師心裡話】許宏達:把握機會出國進修 提升專業聯合門診 幫助糖尿病足免於截肢8.減少取皮造成的傷害張不開的嘴巴【醫師心裡話】楊超智:一組血管連接兩塊皮瓣成為整外醫師的學習還好有值班9.看見當地的醫療需求熊貓家族偏鄉孩子無法選擇的弱勢慈濟大學醫學系第ㄧ屆畢業生【醫師心裡話】吳孟熹:找到最適合的科別,虛心學習傷口要不要治癒?10.為淋巴水腫患者找到希望消除腫脹的下半身專精超顯微手術【醫師心裡話】莊濬綦:學習淋巴水腫靜脈吻合手術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第四部 串聯 11.那一役,整外橫向串聯全力搶救生命讓整外無後顧之憂浴火重生的護理師世界各地都是我的健身房來自長庚的訓練【醫師心裡話】盧純德:我被慈濟人文醫療精神感動12.八仙塵爆各方馳援密室裡的寶物汗流浹背 為病人植皮從支援任務中學到經驗花蓮慈濟醫院接力治療這場意外的「味道」

商品規格

書名 / 刀鋒下的溫柔: 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的愛與傳承
作者 / 簡守信 李俊達 鄭立福 等 主述; 吳立萍 撰文
簡介 / 刀鋒下的溫柔: 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的愛與傳承:★講述花蓮慈濟整形外科的歷史,以及三代11位整形醫師的故事、操刀的案例、以及面臨的挑戰,讓人可深入瞭解這個專科領域的另一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74507
ISBN10 /
EAN / 9789863574507
誠品26碼 / 2682949667001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5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1]
慈悲妙手修復病傷
釋證嚴/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人生際遇各有不同,並非人人自出生就能一路平順長大成人。有人自出生就受盡飢寒困苦的折磨,有人卻是天生就有身體缺陷或疾病,自身與家人都承受身心痛苦,若有因緣得遇貴人伸手援助,苦困人生就得以轉變。

我時常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是醫療對生命最直接的價值。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也會生病,幸好有醫師可以拔除病苦;而病人的苦難,都是醫師在承擔,這麼大的責任,多辛苦啊!但不挑擔子就不成人生,大醫王既來人間,總是要發心立願,挑起責任。

位在偏遠花蓮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業之初,與臺大醫院建教合作,由臺大支援醫師來花蓮看診。啟業第三年,包括郭漢崇、簡守信、李仁智等十幾位臺大的年輕醫師,基於醫者之愛同時發願落地生根,醫師人力才終於趨於穩定,當時他們雖然年輕,確有那分志氣要承擔起東部醫療的重任。

醫院啟業後,經常聽聞慈濟醫院的醫師盡心竭力,及時救回在生死邊緣掙扎的病人,發揮「妙手妙法妙人醫」的良能。而整形外科醫師更以一雙巧手,修補病患殘缺的身體,改善外貌與肢體功能,簡守信院長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尤其感恩簡院長在花蓮期間,對培育整形外科人才貢獻良多。

爾後,簡院長從花蓮調任到大林慈濟醫院(以下簡稱大林慈院),陸續照顧了好幾位令人心疼的孩子。一位來自越南的官小弟弟,出生後遭遇火災意外,五官、肢體受損壞,因為家庭窮困,只能過著殘缺的生活。經由越南慈濟人的接引,官小弟弟來到大林慈院接受治療。簡院長的整形手術,是「以愛整心」,不只矯治他的身體,也調整病患的心靈,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讓他的母親很安心。孩子入院那天是媽媽揹負來的,出院時已可站立行走,還穿上鞋子回家。

還有來自菲律賓的孩子傑博、世傑,他們的頭部五官一出生就是四分五裂,經過醫療團隊的治療和志工發心作伴,原本先天嚴重缺陷的頭、臉,外觀與功能都明顯改善了。感恩簡院長本著「尊重生命」的理念,造就跨國愛的醫療,即使希望渺茫也不放棄。

其實慈濟醫院各科都有其特色,最感恩的就是那一份情,大家都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用守護自己家的心情呵護著來院的大德,不但做到視病如親,也是視病如己;在為病人動手術時,總有一份切膚之痛,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情,為病患做最好的治療。

有一位來自印尼巴淡島,才五歲的諾文狄,出生在窮困偏僻的地方,罹患罕見的「巨大型齒堊質瘤」,臉上腫瘤不斷地長大,在家鄉無法治療;幸好有那份福緣,印尼慈濟人發現了他,儘管病況很棘手,花蓮慈濟醫院(以下簡稱花蓮慈院)愛的醫療團隊仍然排除萬難研判病情,在印尼慈濟志工的協助與陪伴之下,飄洋過海送到花蓮,接受跨科醫療團隊執行高難度的手術治療。

諾文狄接受第一次手術那天,透過視訊,我看到手術房裡一群醫師圍繞在他身邊,一雙雙戴著白手套的妙手,謹慎地落下每一刀,不僅要救活他的性命,還要盡力恢復他的容貌,讓這個孩子能夠恢復健康的身體,同時擁有健康的心靈。看到這一幕,不由得衷心讚歎:「這就是最美的手!」這群矢志救人的醫護菩薩,不僅擁有細心、精純的技術,也有很充沛的愛心。

花蓮慈院整形外科團隊還參與了三對菲律賓連體女嬰的分割手術,是醫療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這些困難的手術完成後,醫療團隊分享時,沒有人說自己負責的部分手術有多困難,反而相互推崇。這群良醫不但對病人做到尊重、關懷與愛,同事之間還互相讚歎、不居功,這就是修養,也是富有醫德的團隊精神!

第一對連體嬰慈恩、慈愛分割成功後回到菲律賓,她們不但長得活潑可愛又健康,也相當有愛心,她們會跟著雙親去參加慈濟的活動,向眾人勸募愛心。她們現身說法,提及過去曾經在花蓮如何被愛、被救,志工如何安頓她們的生活,所以她們也要學習慈濟人幫助他人,因為有能力付出是最快樂的事情。二十年後,二○二三年她們回到慈濟大學就讀第一屆四技護理外籍專班,期待她們未來成為亮麗的白衣大士,幫助更多需要照護的病人。

而台北慈濟醫院(以下簡稱台北慈院)的整形外科團隊,在八仙塵爆的中、重度傷患送至急診搶救後,與各慈院整形外科醫師合心協力進行手術換藥。醫療團隊為了保護傷者不至因為失去皮膚而導致失溫,關掉手術室空調,汗流浹背的醫師將冷凍成冰塊的寶特瓶,用繩索吊掛在自己的後背降溫。因為傷者眾多,手術一檯接一檯,融化的水滴溼透了他們的手術服,但也救回傷者的性命。

醫師學醫就是為了救人;不只要救活病人的生命,還要考慮到如何恢復他的容貌,讓他將來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更要有健康的心靈。他們以真純的醫術,進行精細複雜的手術,真是妙手妙法妙人醫,個個都是「活佛良醫福慧人」。而在資深醫師的帶領下,醫療團隊師徒之間情感緊密,且開枝散葉,許多醫師已在其他慈院獨當一面,就地培育、傳承慈濟醫療精髓。

感恩眾多愛心融會在一起,妙手、妙法、妙人醫,期待這分尊重生命的大愛,搶救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技術與人文,代代傳承,綿延不息。

[推薦序二]
整傷復全 刀鋒藏情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談到「整形外科」,或許多數人想到的是當今最流行的醫美,其實在我學醫、早年行醫時期,根本沒有「醫美」,人人都是自然美。整形外科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三九—一九四五)期間,當時主要是為戰場上的傷兵整形重建;爾後也為先天性缺陷,如唇顎裂嬰幼兒的治療與修補。

在慈濟醫療體系,整形外科醫師最常面對的,則是急重症的創傷——因工傷、重大車禍或燒燙傷送來急診的病人;癌症病人的修補與重建,如頭頸部癌症;慢性病傷口,如糖尿病足的治療等。還有一項比較特別的,是來自海外非常困難治療的國際個案(如頭部巨大腫瘤、象腿等)以及連體嬰的分割。

身懷絕技 駐守偏鄉

慈濟的整形外科能在偏鄉救急救苦、支援各個外科手術的修補重建,得從一九八八年說起。這是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業兩年後,一群原本只是從臺大醫院定期來支援的年輕醫師自願留任花蓮慈院,開創不一樣的醫療與人生。其中一位便是簡守信院長,他是慈濟整外的第一顆種子,讓臺灣東部終於有了唯一的一位整形外科醫師。

整形外科是臺灣所有專科醫師中訓練年限較長的,要六年;在臺大醫院完成精實訓練的簡守信醫師,卻願意將他所學的一身功夫留在花蓮、服務偏鄉,一待就是十二年,讓人動容。直到二○○○年,我邀請他與我一起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打拚,他也帶著剛成為整外主治醫師的黃介琦醫師一起,讓大林也有了專業的整外醫師救急苦、扶病傷。

九○年代初期,李俊達、鄭立福兩位醫師投入花蓮慈院整形外科,與簡院長一起肩負傳承重任。隨後,整外第二代的黃介琦、王健興等醫師來到花蓮;二○○○年之後,第三代的許宏達、楊超智,以及慈濟醫學院訓練出來的吳孟熹、莊濬綦等後輩醫師陸續在花蓮慈院受訓、成長,如今他們早已成為獨當一面的主任或資深醫師,分布在花蓮、大林、台中慈濟醫院(以下簡稱台北慈院),帶領著新生代。而在台北慈院,盧純德醫師二○○五年加入慈濟整外的大家庭,二○一五年遇到臺灣重大意外災難八仙塵爆時,他在慈濟醫療體系及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的全力支持下,組織整外醫師,一起照顧嚴重的燒燙傷病人。

頭頸部癌症的修補與重建

整形外科要做的,除了急症重傷患者外,還包括癌症病人的修補。一九九八年,花蓮慈院的陳培榕副院長在臺灣東部成立第一個「頭頸癌跨科整合治療團隊」,救治了花東非常多頭頸癌的病人,通常耳鼻喉科開刀將腫瘤清除乾淨後,就由整形外科協助縫補回去,有時要拿身體其他部位——包含血管莖的皮瓣來修補、接血管,甚至還要接骨頭,是非常精密、經常得超過十幾個小時的手術,非常辛苦。在花蓮,李俊達醫師、王健興醫師、吳孟熹醫師都是跨團隊的主力醫師;而在大林慈院,黃介琦醫師的游離皮瓣手術也是技術一流,他曾經執行三個皮瓣的接合,超過十二小時的手術,雖辛苦卻讓病人癒後極佳,如今,他已經在雲嘉南累積了兩千多位病例,讓鄉親重新找回健康人生。

不忍目睹的海外醫療個案 跨海求醫

慈濟的整外除了醫治臺灣病人,也經常參與「跨團隊」合作,醫治海外困難治療的個案。二○○三年到二○一五年間,花蓮慈濟醫院曾經成功分割過三對來自菲律賓的連體嬰,其中兩對是胸腹相連,一對是臀部相連。而連體嬰正式分割手術之前,就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先劃第一刀,在相連的部位放置組織擴張器,每隔一段時間注入生理食鹽水,也就是俗稱的「養皮」,通常得經過兩個多月的養皮、確保擴張的皮膚足以包覆分割的傷口後,才會開始進行分割手術。李俊達、鄭立福、王健興等醫師都曾參與過這項重要任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三年慈院成功分割的連體嬰莉亞和瑞秋(慈恩、慈愛)兩姊妹,在相隔二十年後的二○二三年,從菲律賓來到慈濟大學護理系就讀,她們也希望日後能成為助人的護理師。

除了連體嬰,花蓮慈院也協助過來自馬來西亞,臉部罹患「惡性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女孩,她臉上大大小小突起的多顆腫瘤比她的頭還要大,覆蓋住她的左臉及眼睛,由耳鼻喉科、眼科、整形外科、麻醉科跨團隊合作,三個月內七次手術,整形外科團隊負責重建,讓原本求醫無門的女孩,重獲新生。還有,來自印尼巴淡島的五歲小男孩,他整張臉都被「巨大型齒堊質瘤」覆蓋住,是非常困難治療的罕見病患,來到花蓮慈院時無法說話、無法正常飲食、氣管也因為腫瘤壓迫、瀕臨呼吸道阻塞的險境,但在花蓮慈院跨團隊的治療下,不僅挽回一命,整外也讓他恢復正常容貌,雖然一年多後,他因腫瘤復發、最後病逝,但他曾度過一段有品質、且看得見、吃得下的快樂時光。

台中慈院的簡守信院長,也曾協助過罹患水腦症併多重畸形的菲律賓男童;還有來自越南,被火紋身導致四肢、顏面嚴重攣縮的少年,原本被判必須截肢,卻在簡院長的巧手醫術下,保住肢體並且能正常行走。

三十多年來,慈濟的整形外科協助不計其數的國際個案,更幫助了無數的臺灣病人,不僅在臺北、臺中,更將他們的一身絕技發揮在偏遠的花東、大林,他們體貼病人,願意花長時間執行困難手術,讓病人能在他們的巧手下保留最佳身體功能、得到最好的照顧,非常不容易!看到他們的慈悲與醫術,代代相傳,甚感欣慰,非常感恩慈濟各院的整形外科團隊,在此書付梓之際,欣為之序。


[推薦序三]
根植醫療人文 慈濟整外醫療樹開出希望之花

簡守信/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一九八六年,從臺大醫院往返支援花蓮慈濟醫院,搖晃的火車旅程穿越宜蘭平原,經常迎向蔚藍的太平洋濱,入眼的波瀾粼粼映照陽光,彷彿有著一種生命的預示。似乎像詩人向陽十行詩《小站》的一段:

透過今春異地黃昏的車窗
望去:一隻鷺鷥
舞動著灰白的雙翅
在緋麗的晚雲裡,翩翩
飛逸!

跟詩句情境不同的是:詩人的異鄉在繁華的都市,我追尋的故鄉是後山花蓮。兩年後,我決定在花蓮慈濟醫院任職,當年自己也未曾預期的慈濟醫療體系整形外科傳承,會像鷺鷥般翩翩飛起,終於蔚然成林。
至今,回顧慈濟三十七年醫療生涯,仍然不忘許多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時刻,凝視他們因傷病惶恐的眼神,同理他們深沉的痛。因此拉回重傷病人多年後,他們告訴我回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時,我總內心澎湃,慶幸自己能在危急時刻為他們撐起保護傘,度過淒風苦雨。
我常儆醒自己,不只常保從醫初心,教導年輕醫學生時,也一定鼓勵大家不要只是「看病」,要看見「一個人、一個家庭」;更要常常與病人、家屬互動,體會疾病可能帶來的衝擊;學習證嚴上人教導無量義經中的大醫王,能分別病相、隨病授藥,更要當大船師,能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
除了守住醫療初心,也期待大眾,看見慈濟醫療之美。正如我看待的整形外科,修補的不只是傷口,更是尊嚴。慈濟的醫師薰習佛法馨香,總在聽診器與刀鋒藏著滿滿溫情,互動的醫療溫度,總是讓社會回溫,充滿動人情感。在慈濟,醫療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技術,我們有大體老師無私奉獻、有志工巡迴門診處處膚慰。
二○○三年菲律賓連體嬰到花蓮慈濟醫院實施分割手術,證嚴上人為他們取名「慈愛、慈恩」,寓意「以大愛感恩重生」。兩姊妹二十年後,又回到花蓮學習護理,因醫療而生,又回報於醫療!遭砂石車碾壓幾乎送命的秀政,截肢後展開新生,可以有機會拄杖到日本天守閣賞櫻,多采的生命告訴世人:活著真好!這不正是醫療終極目標:讓絕望的人,重新相信希望,更有重新選擇生命的機會。
慈濟醫療的整形外科從無心插柳到蔚然成林,在花蓮有燒燙傷中心、次專科聯合門診;在台中有傷口治療中心,結合血管外科保住糖尿病足。制度之外更有人的傳承。李俊達醫師帶領團隊完成三對連體嬰分割;鄭立福醫師設計「打結比賽」,訓練學生手巧心細;許宏達醫師跨海進修,帶回超顯微手術造福雲嘉地區。後起之秀在慈濟醫療志業開枝散葉,用技術與慈悲,縫合疾病與人心的傷口。我想到的是證嚴上人「傳功夫、搏感情」的教導,前輩願意傳,後輩願意接,薪傳相續不斷。
醫療能力與技術的開展,始終離不開慈濟將佛陀的悲心化為行動的「人本醫療」,醫療團隊的努力,是能否讓一個孩子免於截肢、讓一位母親重展笑顏的關鍵。他們的醫療人文訓練,在手握手術刀時,心中有病人的淚;繕打病歷時,指尖也刻畫著對生命的敬畏。
  三十七年足以讓一顆種子長成巨木。從東部第一個整形外科門診,到四院聯手培育數十位醫師;從自己駐守花蓮,到見證優秀的學弟群在國際醫療舞臺發光,我在緋麗的晚雲裡,看見鷺鷥群翩翩飛逸!
  這本書是慈濟整形外科的縮影,更是上萬名病人用生命寫下的故事。他們教會我,手術難度不在執刀劃開皮肉的俐落,而在對苦難的不忍;真正的藏情是將每位病人視如至親,以醫術修補身心,以陪伴療癒絕望。祝願這棵慈濟整形外科醫療樹繼續茁壯。每位年輕醫師接過手術刀時,心中都記得「世間沒有小傷口,只有未被看見的痛」。

試閱文字

內文 : 【開場】 當整形外科越過中央山脈
當第一位整形外科醫師出現在花蓮慈濟醫院,也代表臺灣東部終於有了整形外科的醫療服務。當時是一九八八年,第一位在東部撒下種子的是簡守信醫師,迄今三十七年的時光,說長不長,但卻是超過一個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歲月。

綜觀人類現代醫療史,整形外科是外科領域最晚發展的一門次專科,在臺灣的歷史大約五十年。悠悠歲月話從頭,整形外科慈濟樹的故事,與臺灣的整形外科發展史自然是密不可分。
臺灣的整形外科,一般分為三個系統:臺大系統、長庚系統、軍方系統。這三個系統當中,臺大源自日本,長庚源自歐美教會醫院,軍方則以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為主,溯源自大陸北京協和醫院。
整形外科的興起,與戰爭息息相關,軍方醫院自然是臺灣最早開始發展整形外科的醫療重鎮,以重建整形、燒燙傷治療為主。但是在一九七一年軍方醫院成立整形外科以前,不論軍方或民間醫院體系,都沒有整形外科,甚至連植皮都沒有見過。
一九六○年代,臺大醫學院畢業的陳明庭醫師在「臺灣療養醫院」,即臺安醫院的前身擔任了三年外科住院醫師。臺安醫院由美國人建立,當時的美籍醫師帶入整形外科的觀念,讓他萌生了要將美國整形外科技術帶回臺灣的念頭,於是他提出申請赴美,從實習醫師一路做到總住院醫師,自一九七一年從美國返臺,成為全臺第一位在美國接受長達七年訓練的整形外科醫師。
在此之前,一九五九年以宣教士醫師身分從美國來到臺灣的羅慧夫,看到未接受手術的唇顎裂患者,因為天生的缺陷,影響成年後的生涯發展,感到震驚與不捨。唇顎裂是俗稱的「兔唇」,在一九四○年代的美國,唇顎裂患者在嬰兒時期便會接受整形外科手術。當時已是馬偕醫院院長的羅慧夫,決意重返美國再接受兩年的整形外科專科訓練,再回來臺灣之後,與也在美國接受訓練的林秋華、陳明庭、蔡裕銓三位醫師,在淡水馬偕醫院成立臺灣第一個民營整形外科群。
隨著四位醫師陸續到其他民營醫院服務,同時也將整形外科的觀念擴展開來,培育出許多新一代的醫師。全臺整形外科開始蓬勃發展,中華民國重建整形外科醫學會也在一九八二年成立,有系統地培育更多新血。後來陳明庭擔任第二屆理事長,建構了完整的培訓制度,臺灣目前有十八家教學醫院可以培育整形外科人才,讓每一位整形外科醫師先打好外科底子、再走向專科;他也是臺灣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兼任教授,包括簡守信、李俊達在內的許多整形外科醫師,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師徒的傳承綿延到了東臺灣,一九八八年簡守信到花蓮慈濟醫院深耕,整形外科終於越過中央山脈,為花東民眾提供完整的醫療服務。


第一部 扎根
01東部第一顆整外種子

清晨,天色微明,簡守信從宿舍走向醫院,他由後門進入,在二樓加護病房前的走廊上,聽見細微的聲音。
他停下腳步,凝神靜聽,聲音是從旁邊的佛堂傳來。他再繼續往前走,愈靠近佛堂,聲音愈清楚,同時也看見一位中年婦女跪在菩薩像前,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
「是秀政的媽媽。」簡守信輕輕嘆了一口氣。

你放心,我陪你們
一九九六年元月,年僅十七歲的少女被送到急診室,她發生嚴重的車禍,生命垂危……
她就是秀政,那天她帶著十歲的弟弟到超市買布丁,還沒走進門口,一輛砂石車就從旁邊撞了過來,還好弟弟及時跳開沒事,但她不幸被捲入輪下重重輾過,當場失去了意識,被緊急送到花蓮慈濟醫院。
渾身是血的秀政,身體幾乎斷成兩截,骨盆腔全部開放性骨折,情況非常危急。秀政的媽媽和哥哥跪在簡守信面前,哭求醫師一定要救她。只要有一絲希望,簡守信絕對會盡全力,可是秀政的情況實在太嚴重,命懸一線,但他不能顯露出為難的神情,因為此刻他是家屬的依靠。
「你放心,有我在。」他輕拍家屬的肩膀,溫暖的話語給了家屬安定的力量,說完旋即進入開刀房,在手術臺前與死神搶人。
開刀房裡除了整形外科的簡守信,還有骨科于載九及陳英和、一般外科黃士銘、心臟血管外科趙盛豐等醫師。在多位醫師分秒必爭、聚精會神的搶救下,病人情況逐漸穩定。命總算暫時救回來了,但右腿可能保不住,因為病人的腹腔、骨盆腔都被輾壓,右側鼠蹊部也被壓得肢離破碎,帶動下肢循環的大動脈嚴重損傷,如果右腿持續缺血將會壞死,也勢必引發後續全身感染問題。以秀政的情況來說,必須裝一條人工血管來穩定下肢,可是從腹腔到骨盆腔破損情況太嚴重,要從哪裡接呢?
秀政清醒之後,得知自己的情況,寧願死都不肯截肢。秀政的媽媽,每天不斷地向菩薩祈求,「請菩薩保祐,秀政還這麼年輕,如果可以,我願意承受她一切的苦。」
看見她的背影,簡守信十分不捨,他刻意放輕腳步,靜靜地從她背後走過去,沒有打擾到她。「秀政才十七歲,如果從此失去一條腿,未來的日子可能會走得辛苦,但如果不截肢,又會危及生命,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簡守信為這年輕生命思索醫療的可能。
「從腋下!」簡守信沒有考慮太久,馬上決定在病人的腋下裝一條穿過胸腔、腹腔和骨盆部位的人工血管,引腋下大動脈的血來穩定下肢循環,這個做法是暫時性的,為的是要等待腹腔血流逐漸發展出穩定的側肢循環,才有機會保住右腿。對整形外科來說,每個個案都是獨一無二,過去的經驗是要讓醫師在常規的醫療方法上懂得變通,但這個變通的做法從來沒有人嘗試過,非常考驗醫師的技術,然而它必須成功,因為攸關生命、甚至一個家庭的幸福。
幸好簡守信當機立斷!經過醫療團隊的努力,這個方法成功了,暫時保住了秀政的右腿,但過了這道難關,後續的照顧仍然不能掉以輕心。這無關技術,因為開放性傷口很容易感染,萬一發生感染,血管縫合處就有可能裂開,造成噴血的情況,一定要立刻處理。眼看農曆新年就快到了,秀政的媽媽擔心醫師要回家過年,他們怎麼辦?
「你放心,我陪你們。」簡守信告訴他們,他不放假了,就留在醫院陪他們。秀政的眼眶裡含著淚,心裡是暖的。多年之後,她一直都記得這位幫助她度過難關的醫師,而且不論面對任何困難,只要想起這句話,就從內心升起了勇氣。
  多年之後,秀政成為一位押花老師,雖然還是得經常拄著柺杖行走,但會自己開車,也能和朋友到日本自助旅行,用雙腳攀登上天守閣,面對著滿山遍野盛開的櫻花,大聲說著:「活著真好!」

簡院長的起心動念
秀政的故事發生在一九九六年的花蓮,當時簡守信是花蓮慈院副院長兼整形外科主任。回首從臺北來到花蓮的緣起,三十幾年前如果沒有他的一個起心動念,也許花東地區的整形外科醫療仍然匱乏,秀政及許許多多的病患,生命可能終止在意外的時刻,無法再譜出新的樂章。
一九八○年,簡守信從臺大醫學院畢業,一九八二年以軍醫身分退伍,同年進入臺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臺灣外科住院醫師的歷練流程,一般來說第一年可以執行盲腸炎、疝氣、靜脈曲張等手術;第二年可進行胃部手術;第三年可做膽囊手術。住院醫師在第三年可開始選擇專科項目,簡守信選的是整形外科。
一般人對整形外科最直接的聯想就是醫美,其實在當時的年代,根本不流行醫美,也沒有這個名詞。整形外科的醫療範圍非常廣泛,通常需要做整形外科手術的患者,大部分是身上有不容易好的慢性傷口,例如糖尿病足被感染的傷口;以及車禍、燒燙傷等意外造成的急性傷口;腫瘤切除手術,例如頭頸癌、乳癌等術後重建;也包括唇顎裂等先天的顏面畸形重整,可以說從頭頂到腳趾全部含括。整形外科和神經外科、小兒外科一樣,都需要六年的專科醫師訓練,一般的專科則是四到五年。
簡守信出生於公務員家族,有一位叔叔是醫師,讓他對醫師生涯有初步的接觸,但真正影響他想當醫師的關鍵,其實是來自於電視影集的影響。在他的成長歲月中,臺灣的電視節目只有老三臺,雖然選擇不多,但已經有播放來自歐美的影集,其中〈杏林春暖〉、〈實習醫師〉對他的影響最大,影片所傳達的重點不是醫師的技術有多神奇,而是人文關懷。他記得有一位老醫師感覺病人的病情不單純,主動去探訪病人的家庭,才發現原來是生活環境導致生病,如果只是按照一般的慣例開藥、打針,是無法完全根治的。還有一位年輕醫師發現他的老師在執刀時有異樣,仔細觀察了解後,才知道老師生病了,醫師也是人,也會生病,只是在醫療的場域中,醫師通常被視為權威,少了被關懷及照顧。

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此外,當年他在臺大醫院當實習醫師及第一年外科住院醫師時,師長的一句話,也是影響他的關鍵。
「這個病人昨天幾點進來?」
「晚上大概十點。」
「現在是早上七點,從昨天晚上十點到現在有九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沒辦法釐清這些問題嗎?」
當年洪啟仁教授是外科主任,他在晨會的時候,都會問大家某個病人的狀況、為什麼會這樣、診斷的結果、後來的處理、有什麼相關的最新文獻……如果答不出來,他就會用語調和緩,但讓人備感壓力的話,讓年輕醫師有所警惕。
洪啟仁是心臟外科權威,是把複雜的開心手術在臺灣生根的第一人。教授的醫術高明,且為人心胸開闊,給人謙謙君子的感受,是一個內外兼修、術德兼備的老師,他希望年輕醫師要認真負責,當他發現身為醫師沒有盡心盡力顧好病人的健康、把病人放在第一順位,又或者是找藉口說很忙,他就會直接講,不是用很嚴厲、責罵的口吻,但就是會讓人有很大的壓力。他一直強調這句話:「Always do your best,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做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盡全力,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才是成為好醫師非常重要的條件。」在醫師的養成過程中,老師的啟發以及病人帶來的機會教育,這些對簡守信來說都至關重要。至於他後來選擇整形外科,則是與個性有關,他希望幫病人手術之後能夠看到立即的效果,因為一般的內臟手術,縫合之後看不到內部,但整形外科手術,每一天都能看見傷口癒合的情況。####
這些體悟,讓簡守信立志不僅要在醫術層面精進,更是發願要當一位有人文關懷的醫師。後來他在臺大醫院完成從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的訓練,並已經升上主治醫師,卻毅然決然帶著妻小來到花蓮慈濟醫院,就是想要實踐在內心醞釀已久的人文關懷。

從臺大輪調花蓮看診
一九八六年花蓮慈院啟業,創立初期硬體設備不足,醫師的人力也極為缺乏。當時臺大醫院長期支援慈濟,輪派醫師到花蓮看診,簡守信便是在這個因緣之下,初期一個月輪派一次,後來變成兩週一次。
每一次到花蓮慈院看診,他都深刻感受到花東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尤其是整形外科,除了一開始由臺大醫院的林佐武兼任,後來加上他來支援之外,竟然連一個專任的醫師都沒有。在當時的工商社會,因為工廠作業環境不夠健全,工安意外頻傳,經常有斷指等的傷亡事件發生;此外,原住民樂天的個性,容易忽略身體的警訊,常有頭頸癌或糖尿病足傷口感染等拖到很嚴重才就醫;又或者是發生車禍、燒燙傷等意外,這些都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及時治療。
這樣的情況讓簡守信開始認真思考,他認為比起醫療資源較為充足的臺北,東部更需要一位整形外科醫師;而且,他喜歡東部單純的環境,真的要來這裡生活,對他來說也是很好的選擇。於是,在輪派到花蓮看診兩年之後,他在一九八八年與其他九位不同科別的臺大醫師連袂東行,成為花蓮慈院正式的主治醫師。回首來時路,他堅信當年的選擇是對的,只不過沒有辦法經常陪伴父母親,總讓他們思念兒孫,為此感到深深的抱歉。
離開成長的臺北,簡守信不僅成為花蓮慈院第一位整形外科醫師,也是當時花東地區唯一的整形外科醫師。就從他開始,撒下了整形外科慈濟樹的第一顆種子。
撒下了第一顆種子,還需要澆灌才能發芽成長。
簡守信到花蓮一年之後,臺大醫學院與花蓮慈院建教合作,開始有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來支援學習。臺大的整形外科每一屆有三位住院醫師,在住院醫師第四年的時候,都要到花蓮慈院輪流值班四個月。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楷模教授也很支持證嚴法師的理念,每個月都會來花蓮慈院看診,同時也會給這些來自臺大的醫師們加油打氣。
當時花蓮慈院的整形外科住院醫師,有李俊達、王健興、孫宗伯、黃介琦等醫師,只要有機會,簡守信就會帶他們進開刀房觀摩學習。也因為這層關係,讓這些當時的住院醫師對花東地區的醫療現況有更深入了解,也對證嚴法師念茲在茲的人文醫療有認同感,產生了想要留在花蓮慈院,共同為這醫療貧瘠之地注入一些活水的想法。
也就是說,有了臺大醫院和花蓮慈院這層關係的澆灌,讓整形外科的種子在花東落地發芽且日漸成長,秀政及許許多多當地的病患得以及時接受治療,重獲新生。

成立次專科中心
  一九九四年,花蓮慈院還是區域醫院時,因為地區性的考量,成立了燒燙傷中心,這是專為燒燙傷面積達百分之二十以上、二度灼傷的病患提供的治療環境,每個病房的設置都比照加護病房。
當人體遭到燙傷、燒傷、化學品侵蝕等傷害達一定程度時,身體會因為皮膚受損,失去保護與調節功能,很容易引發細菌感染、失水、新陳代謝失調及其他的併發症。在花蓮慈院成立燒燙傷中心以前,由於東部地區各級醫院燒燙傷設施尚不齊備,傷者皆須轉至臺北或西部的醫學中心治療,但是常因運送的時間過長,而延誤就醫時機;加上轉送的交通工具往往並無隔離設備,病患容易在運送途中,遭到細菌感染而加重病情,又無法立即為病人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所以過去東部地區嚴重燒燙傷的病患,存活率相當低;然而燒燙傷中心成立後,情況大幅改善。
二○○一年,簡守信到剛啟業的大林慈院任職副院長;二○一二年,再轉調到台中慈院擔任院長。秉持著人文醫療的精神,繼花蓮慈院的燒燙傷中心之後,在他的推動下,西部的慈濟醫院也成立了整形外科的次專科中心。
簡守信觀察到很多人對整形外科的直接聯想是醫美,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但要讓一般人了解自己的情況來找整形外科不太容易,通常要靠其他科轉介過來。他希望可以將整形外科的醫療範圍細分,各別成立傷口治療中心、乳癌重建中心、顏面重建中心等,讓民眾一目了然,比較知道什麼情況可以來找整形外科醫生。目前花蓮慈院有燒燙傷中心,台中慈院也有傷口治療中心;其他像是糖尿病足的治療,在台中慈院有整形外科與血管外科聯合門診,盡力保住病人原本可能需要截肢的下肢;還有頭頸部的術後重建,則是結合耳鼻喉科或牙科組成醫療團隊,當病人切除腫瘤之後,就直接由整形外科接手進行重建手術。

透過大愛電視傳遞愛與關懷
二○○○年大林慈院剛啟業,隔年,大愛電視台的《大愛醫生館》節目開播。
簡守信有感於每次看診時病人太多,很多相關的醫學知識沒有時間向病人解釋清楚,因此藉由錄製節目的機會,把他從各地博物館拍攝的藝術作品作為引導,帶入醫學知識,以淺顯易懂且生動幽默的方式解說醫學知識,廣受大眾好評,每週播出一集,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創下臺灣最長壽的醫學知識節目,也獲得金鐘獎最佳節目及主持人榮譽。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講述花蓮慈濟整形外科的歷史,以及三代11位整形醫師的故事、操刀的案例、以及面臨的挑戰,讓人可深入瞭解這個專科領域的另一個面向。
★特闢章節講述八仙塵爆事件慈濟的救治過程,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