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萃 | 誠品線上

拾萃

作者 陸昕慈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拾萃:悠遠歷史、當代視角,把臺南搬上舞台《拾萃》收錄曾獲文化局及國藝會委託或補助之六部轉譯/改編臺南歷史文化劇本(含三部布袋戲劇本),並於二○一五至二○二三年間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集合多元的舞臺劇,收錄2019臺江文化中心開館大戲、2022歸仁文化中心開館大戲、2023臺江200年紀念戶外大戲,共三齣戲的原著劇本,加上三齣與臺南歷史文化相關之原創布袋戲劇本,以悠遠歷史結合當代視角,重新回顧400年來的臺灣。呼應「臺南400文化記憶」,收錄六個由臺南文化歷史改編創作之劇本,分別於2015-2023年間演出,其中三齣為文化局委託製作之新創多媒體舞臺劇,三齣獲國藝會或文化局獎補助之原創歷史布袋戲。海江湧——咱的日子|原為滄海,化作桑田,多溪多水,大風大雨卻湧出臺江人堅毅的生命力。整座臺江劇場,就是一個記憶博物館,柑仔店、女工廠、化工廠、學堂、廚房、鹽田、海灣、廟埕、院子…展現劇場無限的可能,述說臺江人的故事,呈現許許多多屬於你我共同回憶的日子。竹夢歸人|將戲劇結合傳統音樂,讓歷史影像投影帶領觀眾感受古新豐區的意象,再加入藝陣、布袋戲、現代舞、微電影…等元素,由臺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演奏不同時代背景、文化意義的曲目,跨越四百年新豐區的歷史、地理、產業、人文,編織一場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夢,期待觀眾不只是過客,而是「歸人」。臺江向望|以「海洋」、「土地」、「香火」、「未來」為主旨,以「溪海交替」、「釘根生湠」、「保境佑民」、「臺江向網」作為四大段落的編排走向,使用富戲劇內涵的「舞蹈劇場」為呈現方式,結合燈光、影像、音樂,呈現,營造「浩瀚臺江、神興人旺」之氣勢磅礡,將臺江數百年人文、特色,華麗匯演。府城傳奇——靖海狼煙|述說鄭成功、施琅之間的恩怨情仇,首度嘗試布袋戲融合環境劇場概念,以古蹟實景(大南門)為背景舞臺,讓戲偶在城樓中走動、對話,呈現布袋戲新型態,演出獲得廣大好評。府城傳奇——戰火波瀾|以真實歷史改編,講述鄭成功部將陳澤英勇善戰、盡忠職守,在動盪的時代與妻子郭蕊相互扶持的故事,而陳德聚堂就是昔日陳澤的府邸,本齣戲選擇在陳德聚堂演出,原創歌曲也搭配古蹟情境,期讓觀眾感受到陳澤與陳德聚堂的前世今生。臺江風雲——戲說海尾宋江陣|「沒看過海尾斧,也要聽過海尾鼓」,「海尾宋江陣」有超過百年的歷史,這個武陣的故事要從「海尾開拓史」說起。本劇以布袋戲演繹1823年後臺江的變化、以及宋江陣保家衛民的點點滴滴。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陸昕慈|出生於臺南仁德,現居臺南土城,育有三女。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劇本創作組/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碩士。現任公視臺語臺企編,曾任大愛電視臺、東森幼幼臺企編,編創作品跨越舞臺劇、電視劇、偶像劇、電影、布袋戲、紀錄片、微電影……等。近年專注於古鹿耳門區域之文化發展研究,碩論曾獲臺南學研究博碩士論文獎,編創作品屢獲文學獎肯定,曾出版劇本集、親子文學、旅行文學、歷史研究、生活隨筆、插畫圖文……等書籍,作品類型多元。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市長序 綿延如溪,潤物無聲局長序 文學,讓城市發聲——在臺南的光與影中書寫時代主編序 文學長河 王建國《拾萃》.簡介【劇本一】海江湧——咱的日子【劇本二】竹夢歸人【劇本三】台江向望【劇本四】府城傳奇——靖海狼煙【劇本五】府城傳奇——戰火波瀾【劇本六】戲說 海尾宋江陣

商品規格

書名 / 拾萃
作者 / 陸昕慈
簡介 / 拾萃:悠遠歷史、當代視角,把臺南搬上舞台《拾萃》收錄曾獲文化局及國藝會委託或補助之六部轉譯/改編臺南歷史文化劇本(含三部布袋戲劇本),並於二○一五至二○二三年間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719244
ISBN10 /
EAN / 9786267719244
誠品26碼 / 2682949256007
頁數 / 32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8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主編序.文學長河  王建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臺南,向來是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首善之地:人文薈萃,作家輩出;老幹新枝,生生不息;古往今來早已匯聚成一道文學長河。夏日午後,豔陽高照,文化局召開臺南作家作品集編輯會議,巧合的是,七月十六日,也是一個很有歷史性及紀念性的日子:一九二○年的這一天,《臺灣青年》雜誌在東京正式發行,後來即便迭經不同經營形態及更名:《臺灣》、《臺灣民報》(半月刊、旬刊、週刊)、《臺灣新民報》(週刊、日刊)……,都是當時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園地,而本年度《臺南作家作品集》,繼往開來,也將成為臺南文學長河中,一道波光瀲灩的美麗風景。
本屆《臺南作家作品集》推薦與徵選作品共計九冊,一致獲得評審委員肯定與青睞,只是,受限於結集冊數,不免有所割捨,最後在評審委員一一表達意見及充分交流後,極具共識地——異口同音!——選出推薦作品:《拾遺集》與徵集作品:《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毋-捌--ê》、《再來一杯米酒》、《司馬遷凝目注視》、《拾萃》共六冊;深具文類(含括:散文、小說、劇本、評論)及語體(中文與臺語)的代表性與多元性。
龔顯宗先生《拾遺集》:龔教授集作家與學者於一身,出入古今,著作極為豐厚而多元,同時也是臺南文學與文化重要推手,曾獲第十三屆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自序〉稱述學思歷程及說明各文來源,同時有得意門生許惠玟研究員對其學術之詳實評介,內容主要分成三卷及附錄,收錄早年罕見的文藝創作與學術研究彙編(沈光文的相關研究、梳理《池上草堂筆記》、〈西灣語萃〉選錄經典人生話語集錦並附上個人解析……)、出國講學、首屆世界漢學會議紀實等珍貴成果,見證其從文藝青年一路走來,成為桃李滿天下、卓然有成的學者專家;而不論其角色身分如何轉變,始終鍾情於文字、文學與學術。
蔡錦德先生《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當中篇章多為副刊發表之作,質量均佳。內容分「寶島家園」、「心儀人物」與「海外旅情」三輯,係對個人生活周遭人、事、物(包括:文學經典的反芻、旅遊名勝的感懷、人類文明的思索……)的諸多體驗、觀照與省思,閱讀廣泛,且閱歷豐厚,整體而言,文筆流暢、雋永可讀,加以內容幽默詼諧、溫馨真摯,可謂現代小品文。
陳正雄先生《毋-捌--ê》:共收錄十篇臺語小說,包含三篇文學獎得獎作品。內容多取材個人成長經驗及鄉里故事,具個人傳記暨家族敘寫之意義,同時呈現一定地方色彩,語言流暢,故事動人。
鄭清和先生《再來一杯米酒》:題材內容質樸,或「寫市井小民生活的悲苦與無奈」,或「寫女性,為苦命的女性發聲」,多呈現臺灣早年生活經驗,作者擅長敘寫鄉里小人物的情感及生活點滴,其中,〈無垠的黑〉以華語為主調,間亦融入生活化臺語語彙,情節緊湊,可讀性高。
周志仁先生《司馬遷凝目注視》:內容分甲編:「眾生的年輪」與乙編:「回歸質樸的所在——鄉土篇」,為歷來獲獎暨刊登作品之結集。小說技巧純熟,行文敘寫及創作內容,多帶有《莊子》、《金瓶梅》、唐傳奇……等古典文學色彩,且能從中翻出新意。〈司馬遷凝目注視〉猶如一闋臺灣史詩,與臺南也有深厚地緣關係,就題旨而言,作者或有意以史家之眼、之筆,鳥瞰與書寫臺灣歷史發展。
陸昕慈女史《拾萃》:主要收錄曾獲文化局及國藝會委託或補助之六部轉譯/改編臺南歷史文化劇本(含三部布袋戲劇本),並於二○一五至二○二三年間實際演出,題材內容多元,裨益地方文化發展,尤其,此間搭配作品影音連結(QR Code),更有助於案頭戲與舞台演出之相得益彰。
今年,「臺南四○○」正在大街小巷熱鬧展開,此際結集成冊,正好躬逢其盛趕上這波文化熱潮;其實,這次出版各冊作品裡面也富含其元素,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隨著作品裡的文字細細尋覓,相信定當有所收穫,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三八四B.C.至三二二B.C.)稱「詩(文學)比歷史更真實」,說不定也能從中發現更具本質與意義的内涵,同時享受閱讀與思考帶來的諸多樂趣。

試閱文字

內文 : 【劇本一】2019台江文化中心創館大戲 海江湧——咱的日子
原為滄海,化作桑田,多溪多水,大風大雨卻湧出台江人堅毅的生命力。整座台江劇場,就是一個記憶博物館,柑仔店、女工廠、化工廠、學堂、廚房、鹽田、海灣、廟埕、院子……展現劇場無限的可能,述說台江人的故事,呈現許許多多屬於你我共同回憶的日子。

場次:序 迎賓現場 場景:劇場大廳(內含化妝間、服裝區、樂團區、回憶招領處)
人物:全體表演者

△ 當觀眾走入台江文化中心的劇場大廳,序場演出即已開始。
△ 樂團成員在大廳某側演奏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現場流動的音樂讓觀眾感覺熟悉。
△ 一座座小型梳妝台亮著燈,環繞大廳,演員從容梳化。
△ 觀眾們可以經過演員身邊窺視他們化妝的過程、經過服裝區欣賞即將登場的服裝與道具,或駐足聆聽現場樂團,感受零距離的劇場空間。
△ 流動的迎賓現場,是一段由觀眾共同參與的即興現場演出。

場次:1 咱們台江人 場景:劇場大廳
人物:全體表演者

△ 開演時間到,舞監準時廣播。
舞監:各組準備。倒數五秒,演出正式開始。五、四、三,二,一,GO。
△ 燈光三明三暗,做出閃電效果。
△ 巨大雷聲音效。
(演員的語言多使用台語發音,或國台語交雜。)
演員1(孩子):媽媽,打雷公!我好驚!
演員2(母):落大雨了,緊去塭仔叫你爸回來!啊阿嬌咧?
演員1(孩子):她和弟弟去田裡收瓜仔!
演員2(母):叫他們緊回來,這雨若再落下去,不一定就要走溪流了!(喊)阿徙、阿墾,緊返來喔!
△ 雷聲音效。
△ 表演自四面八方啟動,盛大的歌舞在觀眾面前展開,各色男女老少、不同時代感的角色,開啟一趟身歷其境的台江旅程。

《台江相放伴》

落大雨、做水災,在台江不用覺得很奇怪,
咱三百冬前是一片海,誰想的到,海會變成田?

古早台江親像大海翁,腹內的故事是講不完,
鹿耳門、北汕尾,台灣的歷史要從這找!
國姓來、紅毛去,日本郎嘛來逗熱鬧,
海水退了浮陸地,鹹水惡土也是機會,
為著希望做陣過,牽某揹子去找土地,
骨力打拼骨力爭,不驚甘苦,壞籽也會開花!

竹籠厝,穩在在,咱台江男兒都真有力,
大風大雨崩溪岸,厝邊隔壁就逗陣推(ㄙㄚ)!
扛茨起來做伊跑,誰驚青暝蛇會走溪流!
拜天公、拜媽祖、大道公祖請幫我渡,
拜樹腳、拜溪墘、有拜就會有出途,
若無……也不要緊,
薯籤擱有得吃就算好命,
目屎配飯,吃的飽,嘛是一種快活!

大水退去,溪邊的落溝仔糜是軟又肥,
咱就站在,天公伯欲給咱的土地頂!
咱是勇敢的台江人,落大水、走溪流都不驚惶,
台江泮,相放伴,
台江是咱的故鄉,台江是咱的靠岸……

△ 依上述歌詞,新編歌舞曲目,盛大開場演出。
△ 表演結束,演員各自淡出,回到下一個將演出的空間。
△ 「引路人」引導接下來的戲劇發展。

場次:2-1 回憶招領處 場景:大廳某側空間
人物:虱目嬸、引路人
備註:本場次為觀眾移動中的過場。

△ 懷舊的空間,傳統而溫暖,像記憶中老家的樣子。
△ 小小的神主壇、木圓桌上蓋著菜罩、鋪著花布巾、牆角有竹掃帚、老櫥櫃、收音機,牆邊有張竹籐椅、矮茶几上放著復古糖盒。與「虱目嬸廚房」的場景類似。
△ 虱目嬸從外歸來,拿下斗笠掛上牆緣,卸下肩上揹的紅綠色ka-ji袋,將裡頭的蔬果供奉上神桌,持香祈禱。
虱目嬸:(絮叨,台詞僅供參考、可調整)諸佛菩薩請保庇我的兒子女兒全家平安賺大錢。
老欸,祢今天好否?我在里長伯那買到網瓜,開始到時了,等一下切來吃看有甜否。還有你最愛呷的蒜頭豆鼓,晚上煎魚來配。這魚係海嫂伊孫回來養的,還養得不錯。對啦,下個月神明生,祢要叫清水和阿慧帶孫回來拜拜,咱很久沒看到孫了……
△ 虱目嬸對小神桌鞠躬、插香。
引路人:(國語)這裡……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嗎?這是一個台江婆婆的家,一個已經維持了六十年,再平凡不過的家,也許你的親戚家、阿嬤家,甚至你家,也是像這個樣子……在這裡,她從孩子變成少女,變成媽媽,變成阿嬤。
△ 虱目嬸走到木桌旁,掀開菜罩,將花布桌巾(同阿嬌使用的包袱花布巾)撫平皺褶,旋開收音機的旋鈕,在懷舊音樂聲中進行家務的整理。累了就坐在竹籐椅上,摸摸胸口的平安符,遙望遠方。
引路人:(嗅聞屋內的空氣,國語)屋子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氣味,熟悉的,溫暖的,是她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母親的位到……也是台江空氣的味道。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悠遠歷史、當代視角,把臺南搬上舞台
《拾萃》收錄曾獲文化局及國藝會委託或補助之六部轉譯/改編臺南歷史文化劇本(含三部布袋戲劇本),並於二○一五至二○二三年間實際演出,題材內容多元,裨益地方文化發展,尤其搭配作品影音連結(QR Code),更有助於案頭戲與舞台演出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