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凝目注視 | 誠品線上

司馬遷凝目注視

作者 周志仁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司馬遷凝目注視:以史家之眼鳥瞰臺灣、以史家之筆書寫臺灣周志仁小說技巧純熟,行文敘寫及創作內容,多帶有《莊子》、《金瓶梅》、唐傳奇……等古典文學色彩,且能從中翻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司馬遷凝目注視》甲編「生命的年輪」,前三篇小說皆取材自耳熟能詳的傳統酒釀,並發酵成新酒液。〈盡頭〉是突破性的嘗試,以武俠小說詮釋老莊思想。歷來敷演《金瓶梅》總是由西門慶、潘金蓮入手,〈烙一塊燒餅〉則著墨於刻劃武大郎的心路歷程。唐代傳奇〈離魂記〉是歷世離魂創作的源頭,總是拘泥於女主角為愛還魂,〈徘徊於生命的縫隙〉則翻轉視角,著墨於男主角的悲愁。第四篇〈司馬遷凝目注視〉屬歷史小說,半寫實半魔幻寫實,大抵采風、紀錄日據時代福佬(Hok-ló)族群、西拉雅(Siraya)族群的生命辛酸。五》六兩篇描繪的是都會生活,特別是愛情,感性卻具備反浪漫的特質。〈月夜猿嗥〉寫的是情與慾、人性與獸性;〈醃漬〉寫的是愛情與權力慾望的糾葛,與知識分子面對價值混亂時代的無奈心聲。乙編「回歸質樸的所在——鄉土篇」,描述的是台灣中南部作者故鄉那些面目黧黑的鄉民,他們溽暑勞瘁、窮冬暴露,一整年辛劬卻祇能過著勉强温飽的生活。從事耕稼是最樸質無爭的,可相較於工商繁華、網路周遍的生活樣態,自然而然成為弱勢。寫作如此篇章,多少帶點兒知識份子對鄉土的眷念、尋根的意識,乃至贖罪的心情吧!〈搭火車〉是以意識流手法模擬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鄉間老婦,間接敘寫她的一生。〈回家〉的對話比較特別,直接使用閩南語,一則真實反映村民的口語,二則敘寫他們內心的辛酸,與背後的尊嚴。〈嶄雞頭〉則直接跨越語言,全篇採用臺語寫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周志仁|曾獲教育部文藝獎、南瀛文學獎、臺南市文學獎、溫世仁短篇武俠小說獎、全球華文文學獎(短篇歷史小說)、府城文學獎短篇小說集《尋你在生命的隙縫中》。自首篇作品刊載已逾三十餘年,勉強算是創作不輟,畢竟篇目無多、質難俱精。可並不灰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筆者早知自己連躋身作家二字都難,可至少寫作當下,自己是快樂的。尤其是過了知天命之年,愈發醒覺,將國文教學帶出考試窠臼,帶向文學、哲學境地,才是非可推卸之責。文學作品寫的是人,許多作家將認真生活的個體,將他們的生命血淚化為文字,身為讀者的我們,正需透過閱讀文字去「讀人」、與作者同苦同悲,自能擴大生命視野、提升生命境界。深深期望,受教於己的莘莘學子都有幸一親文學之芳澤——這是筆者身為臺南二中國文教師,最誠摯的自我期許!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市長序 綿延如溪,潤物無聲局長序 文學,讓城市發聲——在臺南的光與影中書寫時代主編序 文學長河 王建國自序 雙目炯炯?甲編 眾生的年輪盡頭烙一塊燒餅徘徊於生命的縫隙司馬遷凝目注視月夜猿嚎醃漬乙編 回歸質樸的所在——鄉土篇搭火車——給那些在人世迷航的失魂者回家嶄雞頭(閩南語創作)

商品規格

書名 / 司馬遷凝目注視
作者 / 周志仁
簡介 / 司馬遷凝目注視:以史家之眼鳥瞰臺灣、以史家之筆書寫臺灣周志仁小說技巧純熟,行文敘寫及創作內容,多帶有《莊子》、《金瓶梅》、唐傳奇……等古典文學色彩,且能從中翻出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719237
ISBN10 /
EAN / 9786267719237
誠品26碼 / 2682949255000
頁數 / 32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43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雙目炯炯?
科班出身的寫手,最容易陷落的寫作埳阱是質求主題,而且是嚴肅的。歲月遞嬗、馬齒孳乳,鋪辭摛藻之際,卻愈發心虛。文學作品寫的是人,質求主題,是為生命作註腳,然則誰能擁有足夠的生命高度,雙目炯炯,為別人的生命下註腳?於是,面對生命際遇難測,人生漂泊,漸漸地,筆者期盼自己只是客觀的觀察者、敘述者。通常,越是單純的人,越是執著的性靈,必須揹負的傷痛越多。筆者無能解決傷痛,但至少要能夠描寫出來。描寫出來,讓讀者閱讀文字時,能夠透過文字,解讀出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能同理他們的悲酸。這是筆者對自己的期許,也是本集作品簡約的註腳。
本集作品類分二編,編排上先古典後現代,最後編入鄉土作品。
甲編名「生命的年輪」
前三篇小說皆取材自耳熟能詳的傳統酒釀,並發酵成新酒液。〈盡頭〉是突破性的嘗試,以武俠小說詮釋老莊思想。歷來敷演《金瓶梅》總是由西門慶、潘金蓮入手,〈烙一塊燒餅〉則著墨於刻劃武大郎的心路歷程。唐代傳奇〈離魂記〉是歷世離魂創作的源頭,總是拘泥於女主角為愛還魂,〈徘徊於生命的縫隙〉則翻轉視角,著墨於男主角的悲愁。
第四篇〈司馬遷凝目注視〉屬歷史小說,半寫實半魔幻寫實,大抵采風、紀錄日據時代福佬(Hok-ló)族群、西拉雅(Siraya)族群的生命辛酸。
五、六兩篇描繪的是都會生活,特別是愛情,感性卻具備反浪漫的特質。愛情是文學亙古不變的主題,卻易寫而難工,如若當中闕欠人性與時代脈動的話。執此概念著墨,〈月夜猿嗥〉寫的是情與慾、人性與獸性;〈醃漬〉寫的是愛情與權力慾望的糾葛,與知識分子面對價值混亂時代的無奈心聲。
乙編名「回歸質樸的所在——鄉土篇」
本編作品描述的是台灣中南部我故鄉那些面目黧黑的鄉民,他們溽暑勞瘁、窮冬暴露,一整年辛劬卻祇能過著勉强温飽的生活。從事耕稼是最樸質無爭的,可相較於工商繁華、網路周遍的生活樣態,自然而然成為弱勢。寫作如此篇章,多少帶點兒知識份子對鄉土的眷念、尋根的意識,乃至贖罪的心情吧!〈搭火車〉是以意識流手法模擬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鄉間老婦,間接敘寫她的一生。〈回家〉的對話比較特別,直接使用閩南語,一則真實反映村民的口語,二則敘寫他們內心的辛酸,與背後的尊嚴。〈嶄雞頭〉則直接跨越語言,全篇採用臺語寫作。
越是單純的人,越是執著的性靈,揹負的傷痛越多,他生命的光輝就越璀璨!作家的「癡」,是只要能夠挖掘社會某個角落裡勞瘁卻勇敢的眾生,就絕非滿紙荒唐言!筆者這樣告訴自己。

主編序.文學長河  王建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臺南,向來是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首善之地:人文薈萃,作家輩出;老幹新枝,生生不息;古往今來早已匯聚成一道文學長河。夏日午後,豔陽高照,文化局召開臺南作家作品集編輯會議,巧合的是,七月十六日,也是一個很有歷史性及紀念性的日子:一九二○年的這一天,《臺灣青年》雜誌在東京正式發行,後來即便迭經不同經營形態及更名:《臺灣》、《臺灣民報》(半月刊、旬刊、週刊)、《臺灣新民報》(週刊、日刊)……,都是當時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園地,而本年度《臺南作家作品集》,繼往開來,也將成為臺南文學長河中,一道波光瀲灩的美麗風景。
本屆《臺南作家作品集》推薦與徵選作品共計九冊,一致獲得評審委員肯定與青睞,只是,受限於結集冊數,不免有所割捨,最後在評審委員一一表達意見及充分交流後,極具共識地——異口同音!——選出推薦作品:《拾遺集》與徵集作品:《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毋-捌--ê》、《再來一杯米酒》、《司馬遷凝目注視》、《拾萃》共六冊;深具文類(含括:散文、小說、劇本、評論)及語體(中文與臺語)的代表性與多元性。
龔顯宗先生《拾遺集》:龔教授集作家與學者於一身,出入古今,著作極為豐厚而多元,同時也是臺南文學與文化重要推手,曾獲第十三屆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自序〉稱述學思歷程及說明各文來源,同時有得意門生許惠玟研究員對其學術之詳實評介,內容主要分成三卷及附錄,收錄早年罕見的文藝創作與學術研究彙編(沈光文的相關研究、梳理《池上草堂筆記》、〈西灣語萃〉選錄經典人生話語集錦並附上個人解析……)、出國講學、首屆世界漢學會議紀實等珍貴成果,見證其從文藝青年一路走來,成為桃李滿天下、卓然有成的學者專家;而不論其角色身分如何轉變,始終鍾情於文字、文學與學術。
蔡錦德先生《每個晨讀都是簡樸的邀請》:當中篇章多為副刊發表之作,質量均佳。內容分「寶島家園」、「心儀人物」與「海外旅情」三輯,係對個人生活周遭人、事、物(包括:文學經典的反芻、旅遊名勝的感懷、人類文明的思索……)的諸多體驗、觀照與省思,閱讀廣泛,且閱歷豐厚,整體而言,文筆流暢、雋永可讀,加以內容幽默詼諧、溫馨真摯,可謂現代小品文。
陳正雄先生《毋-捌--ê》:共收錄十篇臺語小說,包含三篇文學獎得獎作品。內容多取材個人成長經驗及鄉里故事,具個人傳記暨家族敘寫之意義,同時呈現一定地方色彩,語言流暢,故事動人。
鄭清和先生《再來一杯米酒》:題材內容質樸,或「寫市井小民生活的悲苦與無奈」,或「寫女性,為苦命的女性發聲」,多呈現臺灣早年生活經驗,作者擅長敘寫鄉里小人物的情感及生活點滴,其中,〈無垠的黑〉以華語為主調,間亦融入生活化臺語語彙,情節緊湊,可讀性高。
周志仁先生《司馬遷凝目注視》:內容分甲編:「眾生的年輪」與乙編:「回歸質樸的所在——鄉土篇」,為歷來獲獎暨刊登作品之結集。小說技巧純熟,行文敘寫及創作內容,多帶有《莊子》、《金瓶梅》、唐傳奇……等古典文學色彩,且能從中翻出新意。〈司馬遷凝目注視〉猶如一闋臺灣史詩,與臺南也有深厚地緣關係,就題旨而言,作者或有意以史家之眼、之筆,鳥瞰與書寫臺灣歷史發展。
陸昕慈女史《拾萃》:主要收錄曾獲文化局及國藝會委託或補助之六部轉譯/改編臺南歷史文化劇本(含三部布袋戲劇本),並於二○一五至二○二三年間實際演出,題材內容多元,裨益地方文化發展,尤其,此間搭配作品影音連結(QR Code),更有助於案頭戲與舞台演出之相得益彰。
今年,「臺南四○○」正在大街小巷熱鬧展開,此際結集成冊,正好躬逢其盛趕上這波文化熱潮;其實,這次出版各冊作品裡面也富含其元素,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隨著作品裡的文字細細尋覓,相信定當有所收穫,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三八四B.C.至三二二B.C.)稱「詩(文學)比歷史更真實」,說不定也能從中發現更具本質與意義的内涵,同時享受閱讀與思考帶來的諸多樂趣。

試閱文字

內文 : 司馬遷凝目注視(節錄)
◎卷甲之一:豬
暮春的鄉間清晨,天色晦暗,濃霧濛濛,濕氣很重。昏濁的油燈照射屠宰場骯髒的地表,空氣中瀰漫著血腥味以及屎尿的羶臭味。盧庸緊張得快要窒息了,猛吸一口氣,可吸了臭氣,就想乾嘔。他不呼吸不行,呼吸也不行,忍不住有些賁怒。
一頭遭五花大綁的豬隻,直立的懸掛在屋樑下,幾乎全然不動。牠哀嚎得累了,打從被繩索箍住雙腳,牠就預料到下場,開始嚎哮、掙扎,如今乏力了,半睜著眼一動也不動。
「趁現在,手腳快。」身旁的火旺催促。
「啥?不是你要宰殺嗎?」盧庸大吃一驚。
昨日傍晚的情景乍然鮮活的重現在盧庸眼前。
昨天黃昏回到家,將收納著尖刀、剁刀的提袋放置在八仙桌上,他的手兀自劇烈顫抖。半輪夕陽掛在西邊山頭,餘光已無熱焰,可他的衣衫濕得要滴下水來。
沈梅由廚房內衝出來,焦急的問:「怎樣?甚麼事情?」
「沒事!大人叫我去派出所,命令我要殺豬。」
「殺豬?」
「對!每日要吃食的肉豬,全村莊的豬。」
沈梅皺眉,「你去殺豬,田園的工作,誰做?沒人做,沒收成,吃甚麼?」
「大人沒說。」盧庸說。
「今年稻穀難收成啦,都沒下雨。」又說,自我安慰的語氣。
「為何叫你去殺豬?」沈梅問。
「大人說,我最老實。」
「你不會殺豬啊。」
「我也是這麼說,大人鐵鎚就拿出來了,我只好閉嘴。大人講,火旺會來幫忙。」
可火旺的幫忙是把解豬的尖刀遞給他,對他說:「好像瞄準咽喉戮進去。」
「你也不會宰豬?」盧庸更是吃驚。
「快點兒!」火旺命令。
火旺猛吸一口氣,趨身緊抱住豬隻。豬隻立刻尖叫,開始掙扎,脊椎一使力,四腳隨即抖動。火旺也手腳使力,要緊緊箍住牠的軀幹。一人一豬纏結在一起,竟似緊緊相擁,以屋梁上的繩索為軸心,神奇的轉起圈子來。盧庸覷準豬隻脖子,方要下刀,瞬間轉到他手邊的已變成火旺,慌得他倉皇停手。如此五六回以後,盧庸根本不知所錯。「蹦!」赫然一聲響,火旺再也抓不住豬隻了,一屁股跌坐在地。「噓!」豬隻似乎知道暫時逃過一劫,精神一放鬆,屙出屎尿來,淋了火旺滿臉。「姦!」火旺翻身躍起逃離。
「你娘咧!你會不會宰豬?」火旺兇盧庸。
盧庸覺得好笑,又覺得抱歉。「我不會啊!」
兩人坐地上,注視著被懸吊著的豬隻。豬隻也齜牙咧嘴看著二人,依稀在偷笑。
「怎麼辦?必須宰殺好,八點以前。」火旺看了看即將黎明的天色,說。
二人開始商量對策,拿石頭在地面畫圖,認真的討論,甚至爭辯。許久後,火旺回家去拿繩子,盧庸去河邊砍來兩根竹子。他們合力把豬隻四腳攤開,分別綁架在竹桿上,然後在地面挖洞,將竹桿插入土中,上端綁在屋梁上,豬隻終於無法動彈了。唯恐豬隻亂吼亂叫,亂人心神,他們把豬嘴也綁起來。
火旺手拿鉛桶,盧庸再次拿起尖刀,一齊鼓湧壯烈的氣概邁向豬隻。
可走到觸手可及豬隻的位置,盧庸提起的勇氣又洩餒了,遲疑問:「真的要殺嗎?」
「不殺?你是很久沒品嚐青草藥膏的滋味嗎?」火旺說。
盧庸緩緩持起刀。天色已全亮,在曦微的晨光裡,他彷彿在豬隻的瞳孔裡瞧見自己。他緊閉嘴,刀落,感覺一股熱氣猛然衝向臉來。火旺立刻趨身向前,俐落地把鉛桶迎向豬隻由咽喉噴出的血注。
放乾了血,兩人持剁刀開始宰剖屍體。這工作倒容易上手,因為農家逮到山羌野兔如家常便飯。約莫一小時後,兩人各自挑起竹筐,將豬肉、骨頭、豬血,送往派出所。
大人已經準備好大秤等在門口。
「少一斤。」大人臉色嚴峻。
「豬血……噴得到處都是……」盧庸低頭畏縮的說。
「真的?不是你們偷拿了?」看了看火旺。
火旺恐懼的猛搖頭。
「第一次,饒恕你們。以後絕不容情。」
兩人「呼!呼!」同時鬆了口氣,翻身就走。
「大人……」盧庸畢竟難捨心中的慾望,走出三步,指了指竹筐,垂涎的說:「竹籃邊有二三塊碎肉,可以給我嗎?」
「這個月你家有分配到肉票嗎?」大人冷冷問。
「沒有。」
「バガ!……」
兩人夾尾逃離派出所。
走著走著,盧庸問:「下星期我岳父作忌,我妻子想回娘家,可以嗎?」
「我去向大人報告……」火旺說。
盧庸低頭瞄了瞄滿是血沫的衣服,忍不住嘆氣,說:「去那裡都必須先報告,不會太過分嗎?豬是臺灣人飼養,臺灣人宰殺,為甚麼臺灣人不能夠吃豬肉?」
火旺皺眉。
盧庸眼睛餘光看見火旺皺眉,嚇得馬上摀住嘴巴。
可隔日盧庸再怎麼拚命,也摀不住自己的嘴巴。有漏斗塞在喉嚨,怎麼摀得住呢?他們同樣很小心的殺豬,豬血噴濺在地面更少,可大人說少了二斤。
「不可能!」盧庸喃喃自語。
「你是說我冤枉你?」火大的語氣。
「……」不敢不承認,也不願意承認。
大人陡然飛身過來,拍!賞盧庸一巴掌,開罵:「種稻米?叫你將田地賣給會社,還敢反抗!」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盧庸這才明白叫他去宰豬的緣由。
盧庸據理力爭:「山坡地種植甘蔗,平地栽種稻米,這是識地適種!我家三分地都是平地,不種稻,規家伙仔食啥物?」
「食啥物?食屎啦!豬也想要食豬肉?就是毋予你食豬肉,就是不予臺灣豬食豬肉,按怎?」發狠的辱罵,伴隨拳打腳踢。
「若是沒來報告,你也一起挨打。」轉頭威脅火旺。
火旺連連哈腰,內心百味雜陳。他十分佩服日本人,為了控制臺灣人,縱使是偏僻小村莊的大人,臺語都學得這樣道地。可是聽他用臺語辱罵盧庸,畢竟不是滋味。
大人持續毆打盧庸,後來卻不是很用力,不過是拿鐵槌敲膝蓋,直敲到反射動作麻痺了為止。然後是灌水,灌鹽水,灌得肚腹脹得像青蛙。
盧庸是半走半爬回家的。
原本就有腎病的他,排除不了體內的鹽分,雙腳開始水腫。妻子沈梅一咬牙,拿出家中所有積蓄要延醫診治,盧庸卻不同意。醫藥很貴,不見得有效,而四壁空空的家中尚有一女四子需撫養。這樣捱到第三日,大腿、臂膀都水腫了,漸漸陷入昏迷,沈梅坐在床頭默默墮淚。
第五日黃昏,日頭一樣半掛在西邊的山頭。許是夕照反射吧,盧庸悠悠醒轉,精神大好。沈梅以為沉痾已去,喜出望外,紛紛叫喚兒女來叫阿爸。
「很餓。」盧庸說。
「你想吃甚麼?」沈梅問。
盧庸沉思著,下意識想起屠宰場內被他宰殺的豬隻,「現在如果可以吃一塊豬肉,不知多好!」說著,猛吸一口氣,卻好像吸到那日屠宰廠內腥羶的臭味。乍然喉頭一甜,他仰天噴出紅線,吐出最後一口氣。
沈梅嚎啕大哭。
左鄰右舍立刻趕過來了,也只能無可奈何幫忙辦喪而已。
◎卷甲之二:兔
毋甘垂著頭走回家,左手拇指、食指隱隱發疼。整晚幫盧庸嫂縫製喪服,一燈如豆,縱使懸得再高,客廳裡還是黯淡無光,一個走眼,穿透麻布的尖針就扎入指頭了。幾位低頭幫忙的婦人都沒有人提議多點燈,兩只長條板凳墊著的木板上的屍身,明日的棺槨還沒有著落呢,指頭的幾滴血就當作是哀悼盧庸嫂喪夫的眼淚吧。
兒子已經睡了,貪涼,踢掉了被子。她探手去抹掉他額頭的汗,為他蓋上被子,然後走向浴間。
用葫蘆水瓢從水缸裡舀出水倒入小木桶,她開始擦拭身體。起初輕輕揩拭,忽然生氣起來,狠力用布擦搓,直似要刮起一層皮似的。這樣似乎還不夠,她又去取水,然後脫下褲子,一瓢一瓢逕往腹下潑去。正是氣溫最冷的夜半,水很冰,她一再抖嗦,肌膚全是雞皮疙瘩,可是沒停手。她的嗅覺很敏銳,總覺得自身散發出千百雜陳的異味。不喜歡這樣的異味,她狠戾地刷,拚命沖水。
毋甘非常清楚自己是美人胚子,可寧願自己不是。打從紮著兩條髮辮的少女時代,她就是路畔少年朗吹口哨的對象。她還是個備受呵護的千金小姐,總角年華,父親常牽著她的小手走出村庄,指著綠油油的稻禾說:「那邊,到那邊,都是阿爸的土地。」那時節家裡每天都很熱鬧,有兩桌面的人吃飯。那些叔叔伯伯臉被陽光烤得很黑,指甲縫納藏汙垢,卻總是愛揑她圓嘟嘟的臉頰。每回他們看見她,一矮身,她就跑,顛顛跌跌,滑跤了,就賴在地上哭。「莫哭!莫哭!阿爸毋甘。」父親緊緊抱住她,疼惜的呵護。於是,「毋甘」二字遂成為她註冊商標的小名了。
可這樣的光景不久就走樣了。有一天,家裡的傭工抬回已經昏迷的父親,不知在何處,他被打得渾身是血。從此以後,父親不再帶她出郊野玩耍了,她們家祖傳的土地通統賣給了會社,全部改種甘蔗了。生活上最大的變樣是,父親捱不了心頭的傷,謝世了,之後她必須和那些傭工的女兒們一樣,額頭以布巾扎綁髮絲,在糖廠內擔負在鍋爐下添柴燒火,以及將微溫的糖砂裝袋的工作。每晚回到家,她的指縫塞滿炭灰、糖屑,怎麼清洗,還是會有怪怪的殘味。
擦乾了身體,毋甘穿上衣服。她提醒自己要趕緊去睡覺。昨夜才承擔了兩人份的工作就離開了,發財嫂來找她一起去幫忙裁縫喪衣,她不得不去。因此今晚她必須提早上工以補足昨日的份額,現在一定要快快入睡。
可床頭的一條紅絲繩卻牽孿著她的思緒。她緊緊握住線頭繫著的四方形紅袋。不過是一個平凡的袋子,刺繡有「天上聖母」的字樣,毋甘緊緊揑握著。她走入盧家時,正在為死者穿壽衣,盧庸嫂緊抱著屍身,「放會落!你真正放會落?」心疼的輕捶丈夫的屍體。那屍體應該很冰冷了,而她緊緊抱著。毋甘看著看著,突然覺得盧庸嫂好幸福,禁不住就流下眼淚。當然會流淚,她連丈夫冰冷的屍身也不得擁抱啊。
是丈夫,一個斯文的男子,去除了她所厭棄的怪味道。是他帶給家道中落的她繼續快樂生活下去的勇氣,而他走了,她竟然沒有幸福能聞到他死亡時最後的味道。
丈夫很高,瘦瘦的,像歌仔戲裡的白面書生。原本在私塾讀四書五經,後來讀不了,在會社擔任捆工。他做不了粗重活,別的男子都是用肩膀扛木柴,他三兩下就累得必須以肩帶背去揹負,而且腰彎得如同佝僂的老人。可即便如此,只要看見灶旁是毋甘,他必定咬緊牙根硬撐,再輕輕放下木頭。偶而四目交投,就靦腆的笑笑,卻不敢向她搭訕。不知為何緣故,毋甘漸漸喜歡上他了。每次想到她要送柴進灶,而他就是那個搬運木柴的人,就沒來由渾身發燙。柴火批批拍拍在灶內燒,她的心也批拍批拍燃著火,臉龐煥發著光芒。
婚後,毋甘才知道丈夫很窮,連住家都是租賃的。貧窮倒罷了,那時節,除了糖廠的幹部,哪戶人家不窮?毋甘不怕窮,嫁雞隨雞,她很認命。可她很憂心,因為丈夫常常莫名其妙發怒。當然不是對她發怒,丈夫很疼她,甚至遭人恥笑幫妻子洗碗、掃地,也不管。丈夫時常望著遠處一座大宅第發獃,然後嘆氣,然後就發起怒來,可省覺自己的發怒嚇著毋甘了,就心疼復抱歉的摟抱住她,臉上潸潸流下眼淚。
遛狗時是丈夫快樂的時光。在會社做工,早出晚歸,空閒時日頭已經偏西了。丈夫養著一頭全白的狼犬,從牠是狗寶寶時就開始豢養了,很兇悍、很顧家,可是對認識的人很溫馴。她們吃過晚飯,會趁著夕陽餘暉帶牠出去遛遛,讓牠用爪耙耙地、追一追甘蔗園內的山貉。沒固定走向哪裡,小白奔向哪裡,她們就走向哪裡。丈夫會牽著她的手,晃呀晃呀,像兩個天真的小孩。毋甘很膽小,突然竄出草叢的青蛇、黃昏歸巢的雀鳥黑壓壓成群咻一聲掠過半空,都會驚嚇得手拊胸口。小白頗通人性,懂得護衛女主人,溜溜竄竄不離毋甘身邊,還會引喉嚎嘯驅趕天空的鳥雀。有一回,一隻迷路失魂的山貉竄越路面,毋甘嚇得翻身就跑,摔倒泥地上。小白汪汪直吼,縱身憤怒的追山貉去了。丈夫扶起她,揑她鼻頭謔笑:「妳喔,像一隻眼珠圓滾滾無膽畏怯的兔子,還需要小白保護!」毋甘為自己辯護:「誰講的?女人,弱者;成母親,就堅強!」丈夫趨近她,玩笑說:「不過,妳不是母親啊!或者,我們趕緊來生一個後生?」丈夫的手在她胳肢窩搔癢,搔得她心癢癢。小白衝回來,在身邊轉來轉去。毋甘羞澀的推開丈夫摟抱的手,說:「誰要與你生紅嬰仔?我有小白就好囉!」矮身去抱小白,小白也興奮的伸舌舔她臉龐。「莫鬧!莫……」她怕癢,左閃右躲,小白卻舔得更兇,丈夫樂得看她出糗,毫不理會!
蹓完狗回家,丈夫會點著油燈看書。毋甘最愛慕那時候的丈夫。她不識字,不知書籍裡寫什麼,可她喜歡瞧正在看書的丈夫。滿臉靜甯、滿足,偶或搖頭晃腦,甚且面露微笑。
然而,自從兩位大人撞開門闖近來,她不再看見丈夫的笑容。
「哪裡來的?」大人搶過丈夫手中來不及藏匿的書。
小白吼一聲突然由屋外跳躍進來,一口咬住大人的手腕。「死を求む!」另一位大人掏出腰間配槍,槍柄朝狗頭揸下。小白嗯一聲呻吟,卻兀自不鬆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以史家之眼鳥瞰臺灣、以史家之筆書寫臺灣
周志仁小說技巧純熟,行文敘寫及創作內容,多帶有《莊子》、《金瓶梅》、唐傳奇……等古典文學色彩,且能從中翻出新意。〈司馬遷凝目注視〉猶如一闋臺灣史詩,與臺南也有深厚地緣關係,就題旨而言,作者或有意以史家之眼、之筆,鳥瞰與書寫臺灣歷史發展。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