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控制了人心, 誰就贏得戰爭: 心理戰、假消息與領導意志如何奪走你的自由思考? | 誠品線上

誰控制了人心, 誰就贏得戰爭: 心理戰、假消息與領導意志如何奪走你的自由思考?

作者 梁睿哲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誰控制了人心, 誰就贏得戰爭: 心理戰、假消息與領導意志如何奪走你的自由思考?:戰爭的槍聲總有停歇的一天,但人心中的戰場卻可能永無止息。本書以心理學視角,解構群體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恐懼不會讓你立刻倒下,但會讓你選擇不反抗 真正的戰場,不在邊境,而在人心最深處 【戰爭背後,是人心的戰場】 本書揭示了戰爭不僅是槍炮的角力,更是情緒與心理的全方位操控。從士兵為何願意上戰場,到領袖如何煽動群體情緒、動員民族憤怒,本書深度剖析各種心理策略與文化機制,揭開戰爭動員的隱性邏輯。你將看到的不只是歷史,而是一套仍在世界各地運作的操控劇本。 【恐懼,是最有效的戰術】 政權如何用「內部敵人」製造焦慮?媒體如何讓虛假訊息看起來比真相更可信?從認知操控到情緒勒索,書中以大量實例揭露資訊戰的技術與心理學根源。這不是理論推演,而是現代社會真實上演的「全民心理戰」。 【士兵逃跑的瞬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不是每一場敗仗都輸在武器。書中詳細分析了士氣崩潰的心理節點——從創傷記憶、集體崩潰到習得性無助,每一個情緒裂縫,都是整體戰局崩解的前奏。當心理支撐瓦解,戰力瞬間歸零。 【不是輸掉戰爭,而是信仰崩盤】 政權倒臺往往始於信仰系統的瓦解,而非純軍事失利。從納粹德國、日本戰敗到蘇聯解體,本書指出「我們原本是正義的」這種信念崩潰所帶來的心理震撼。當群體無法再相信過去的敘事,戰後的政治重構便從這場心理廢墟開始。 【戰爭結束,心還在戰場上】 本書最後帶你進入創傷後社會的心理重建現場——國族如何轉化仇恨、安置創傷?南非的真相與和解、德國的歷史教育、以色列的全民防衛心態,各種國家治理範式交鋒於一個核心問題:「仇恨能被治癒嗎?」這是對未來戰爭風險最深刻的預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梁睿哲,政治心理學碩士,戰爭心理研究者、政治行為分析師,長期關注集體情緒操控、戰時認知戰與極端動員機制。目前專注於研究新世代的數位戰爭與群體情緒演算法操控。

商品規格

書名 / 誰控制了人心, 誰就贏得戰爭: 心理戰、假消息與領導意志如何奪走你的自由思考?
作者 / 梁睿哲
簡介 / 誰控制了人心, 誰就贏得戰爭: 心理戰、假消息與領導意志如何奪走你的自由思考?:戰爭的槍聲總有停歇的一天,但人心中的戰場卻可能永無止息。本書以心理學視角,解構群體為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983124
ISBN10 /
EAN / 9786269983124
誠品26碼 / 2682934314002
頁數 / 3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七章 群體的瘋狂:當民族情緒被全面調動
第一節 民族主義的心理槓桿:敵我分界的創造機制

敵我二元的心理建構機制

  民族主義的戰爭動員力,源自於一種強烈的心理分界——將「我們」與「他們」切割為絕對的對立面。這種分類來自社會心理學中的「內群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與「外群體貶抑」(out-group derogation)。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亨利.泰菲爾(Henri Tajfel)的社會認同理論,人們傾向透過群體歸屬感來建立自我價值。在戰爭情境下,這種認同會被高度強化,而與自己不同的群體,則被標籤為「威脅」。

語言與符號如何劃出界線

  敵我分界不只是心理感受,它會透過語言、符號、地理與歷史記憶來具體化。例如稱呼對方為「入侵者」、「非人」、「邪惡帝國」,這種語言的選擇不是隨機,而是戰略性地創造「不可共存」的感覺。

  在1990年代盧安達種族滅絕中,胡圖族媒體以「蟑螂」稱呼圖西族,這種去人化語言有效移除倫理障礙,使暴力合理化。同樣的策略,也曾出現在南斯拉夫內戰與緬甸若開邦衝突之中。

歷史創傷與榮耀敘事的雙重動員

  民族主義動員通常同時操作創傷與榮耀兩條路線。一方面強調歷史上的受害經驗,建立「報仇雪恨」的心理傾向;另一方面則透過過往輝煌的勝利經驗喚起「再創榮光」的榮譽感。

  例如在喬俄戰爭中,喬治亞與俄羅斯雙方都引用過去的戰爭記憶強化各自立場。這些記憶在集體潛意識中發酵,轉化為動員資本,催化戰爭進程。

國家論述如何包裝敵意

  民族主義不是自然生成,而是被建構的。政治菁英透過教育、媒體與象徵儀式(如閱兵、國歌、烈士紀念)持續建構一套排他性敘事,使人民將國族命運與個人情感綁定。

  政治心理學家瑪莎.克倫肖(Martha Crenshaw)指出,這種敘事型動員的最大特徵是將複雜衝突簡化為「善與惡的鬥爭」,以此鞏固統治正當性,並降低民眾質疑空間。

心理疆界一旦畫下,肉體衝突只是時間問題

  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認為:「戰爭是由情感與判斷共同決定的行動。」當民族主義將群體劃分為不可並存的兩端,戰爭不再只是國家政策的延伸,而是心理疆界的具體化。

  敵我分界的創造,使民族主義成為最強大的戰爭正當化機制之一。唯有理解這種心理槓桿的運作,才能在未來預防同樣的瘋狂再次發生。


第二節 群體一致性壓力與從眾戰爭心理

從眾心理與一致性壓力的戰爭爆發機制

  群體心理學指出,當個體處於高度一致性的社會環境中,會因「從眾壓力」而抑制質疑與獨立思考。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從眾實驗顯示,即使知道他人錯誤,個體為了避免脫隊,也可能做出違背判斷的決策。

  在戰爭情境中,這種心理壓力轉化為「民族動員共識」。個人若反對戰爭,會被視為背叛國族、助紂為虐,因而產生沉默或附和的行為模式。久而久之,即使戰爭決策本身存在問題,也無人敢公開挑戰,形成集體自我催眠。

資訊泡泡與迴聲室效應的戰爭放大

  現代資訊環境加劇了這種一致性壓力。演算法推薦機制與社群分眾,使個體只接收到與自身立場相符的訊息,逐步陷入「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在這種環境下,戰爭觀點被強化,異議被排除。

  以2015年葉門內戰為例,沙烏地阿拉伯透過國內媒體與社群平臺一致報導「反恐正義戰爭」,形成全民一致的支持氛圍,即使後續戰況惡化與人道災難浮現,也難以逆轉主流民意。
服從權威與群體規範的心理成本

  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服從實驗證明,個體在面對權威命令時,即使明知其非正義,也會選擇執行。戰爭狀態下,軍事領導、媒體與政治權力結合,形成極強的心理支配力。

  這使得「服從」不再只是軍紀,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展現,讓人民在群體壓力與道德認知間產生扭曲。當反對者被標籤為「叛國」、「軟弱」或「理盲」,沉默便成為唯一的選項。

戰爭狂熱的社會感染模型

  群體一致性不僅限於意見,更會情緒傳染。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指出,在群體中,個體會失去理性,情緒會如病毒般擴散。這在戰爭初期尤為明顯。

  以1982年英阿福克蘭戰爭為例,阿根廷軍政府透過集會與宣傳創造「收復失土」的民族情緒,短時間內即使軍力懸殊,仍獲得全民支持。直到戰敗後,社會才重新檢討群體陷入戰爭的心理動能。

從眾不是忠誠,而是沉默的集體自焚

  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指出:「最危險的不是敵軍,而是錯誤的群體自信。」從眾心理使得原本理性社會轉變為戰爭催化機器,壓制反思、放大極端,讓理智的聲音在鼓譟聲中消失。

  要破解這種心理陷阱,需建立質疑制度與多元資訊流通環境。否則,從眾的群體會在掌聲中走向戰場,也在沉默中迎來毀滅。


第三節 仇恨記憶的代際傳遞與戰爭合法化

創傷記憶如何成為集體認同的核心

  戰爭的情緒動員,往往不是從當下開始,而是從歷史中延續。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指出,集體認同的形成依賴共同的經驗與敘事,而戰爭創傷記憶則常被國族敘事納入其中。

  創傷不僅止於當代經歷,它透過教育、儀式、紀念碑、影像等方式在群體中重複,構築出「受害者民族」的形象。例如亞美尼亞大屠殺的記憶,在亞美尼亞世代間代際傳遞,成為政治認同與外交立場的依據,亦持續影響其對土耳其的敵意與防衛思維。

敵意記憶的政治功能與正當化作用

  國家與政治領導人經常利用未解的歷史仇恨作為戰爭的正當化工具。當戰爭無法以現實利益充分解釋時,訴諸歷史仇恨是一種有效策略。這些記憶可將軍事行動轉化為「歷史正義的回收」,讓戰爭變得合理且義正詞嚴。

  例如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塞爾維亞政府不斷提及1389年科索沃戰役,將當代行動包裝成「歷史雪恥」,藉由強化民族創傷敘事來擴大動員基礎。

代際傳遞的心理機制與媒介工具

  代際記憶的傳遞並非純靠文字記錄,而是經由家庭故事、影像重現與校園教材深植內化。心理學家丹尼爾.夏克特(Daniel Schacter)在記憶研究中指出,人類對負面情緒事件的記憶保留較久,且會在重述過程中產生「情緒加乘」,使下一代接收的不只是事實,更是情緒。

  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為例,雙方皆透過教材與兒童影像培養敵對感,其中不乏「烈士童話」、「光榮戰死」等敘事,讓孩子在語言學習階段便內建對敵方的仇視與防衛傾向,形成潛移默化的「戰爭情感預設值」。

如何拆除仇恨遺產:德國戰後去納粹化經驗

  並非所有國家都選擇延續歷史仇恨。德國於二戰後進行全面的「去納粹化」,不僅法律懲罰戰犯,更透過教育制度改革、歷史責任承擔與記憶空間的改造(如柏林大屠殺紀念碑)進行「負面記憶制度化」,避免代際仇恨轉化為再次動員的基礎。

  這種做法雖引發部分民眾的「恥辱疲勞」,但長遠來看,有助於建立和平文化與自我反省能力,成為記憶政治的反例與重建典範。
未完成的歷史會成為未來的武器

  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提醒我們:「戰爭從不是孤立事件,而是過往政策與情感的延續。」若歷史創傷未被療癒、仇恨記憶未被釐清,其在群體心中將持續發酵,成為未來戰爭的潛在引信。

  唯有正視記憶的政治性,並建立歷史對話與情緒復原機制,才能真正拆除仇恨的心理地雷。否則,代代相傳的不是文化,而是復仇的號角。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戰爭的槍聲總有停歇的一天,但人心中的戰場卻可能永無止息。本書以心理學視角,解構群體為何甘願赴死、領袖如何煽動信仰、政權如何操縱恐懼。從前線士兵的潰堤瞬間到全民情緒的被動員機制,層層揭開戰爭不為人知的心理劇本,直指現代社會最沉默卻最致命的戰爭形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