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勝於無形: 資訊戰與現代軍事操作
作者 | 周煥之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制勝於無形: 資訊戰與現代軍事操作:在資訊即武器的時代,戰爭早已超越槍炮與疆界。本書全面解析當代與未來的數位戰場——從AI指揮、腦機介面、量子通訊,到社群媒體操控、 |
作者 | 周煥之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制勝於無形: 資訊戰與現代軍事操作:在資訊即武器的時代,戰爭早已超越槍炮與疆界。本書全面解析當代與未來的數位戰場——從AI指揮、腦機介面、量子通訊,到社群媒體操控、 |
內容簡介 戰場不在遠方,而在你每日滑過的資訊之中一場無聲的戰爭,正在螢幕、雲端與你的意識裡悄然展開▎戰爭不再是子彈與坦克,而是資料與電波的競逐 在今日戰場上,勝負關鍵早已不再取決於火力多寡,而是資訊誰先掌握。本書深入剖析數位時代下的戰爭樣貌,從感測器網路到演算法調度,從演習模擬到即時作戰,揭示新一代衝突不再只是軍人對軍人,更是系統對系統、資訊對資訊的全域較量。▎當虛擬世界成為真實前線 你我熟悉的社群媒體、搜尋引擎與短影音平臺,正演變為心理戰與輿論操控的新型武器。敵我之分,不再靠制服或旗幟辨識,而藏於訊息來源與情緒回饋中。本書帶你理解資訊如何被用來改變信念、製造混亂、甚至操縱決策,揭開認知作戰的技術底層。▎從決策室到大腦深處,戰場已無所不在 現代作戰早已突破地理疆界,進入「秒級決策」與「腦中反應」的高張力節奏。本書探討AI自動指揮系統、腦機介面、量子通訊等技術如何重新定義戰術節奏,並提醒我們:未來的士兵,可能不拿步槍,而是連接資料流、讀取戰場信號的智慧節點。▎當基礎建設變成戰略目標 通訊塔、雲端伺服器、海底電纜——這些原本被視為民生設施的基礎建設,如今正成為軍事部署與戰略威懾的焦點。本書深入說明基礎設施癱瘓將引發的連鎖衝擊,並揭露多國如何將網路邊界重新武裝,布建看不見的數位戰壕。▎全民皆兵,資訊就是武器 面對資訊戰時代,平民不再是被動接收訊息的觀眾,而是行動的一環。本書描繪當民眾透過手機、社群平臺參與資訊回報、情緒擴散甚至戰情傳播時,如何成為國防神經網的有機節點;同時也提醒,資訊自由若無節制,亦可能成為敵方的情報寶庫。
作者介紹 周煥之,國防科技與數位戰略研究者,專注於人工智慧、資安體系與混合戰術的交叉應用。曾任跨國科技智庫顧問,長期追蹤資訊作戰、演算法決策與腦機介面在軍事領域的實戰應用。以精準解析與前瞻視角,致力揭示戰爭形態在數位時代的深層變異。
產品目錄 前言 當戰場不再需要戰爭第一章 資訊為王:當代戰爭的新高地第二章 從傳統偵查到大數據分析戰略第三章 電子干擾與空域控制:看不見的火力第四章 漏洞、演算法與虛擬軍團:駭客就是士兵第五章 電子欺敵與資訊假象:誘敵深入的新戰法第六章 演算法指揮官:AI與自動化決策系統第七章 資訊優勢的戰略意涵與決勝瞬間第八章 網路基礎建設即戰略要地第九章 認知操作:從資訊流到信仰操縱第十章 資訊戰的戰略轉型:全面升級的數位軍事態勢第十一章 混合戰爭:跨領域交鋒的新態勢第十二章 斷訊即制敵:資訊封鎖的戰略運用第十三章 平民即戰力:資訊傳播的群眾戰場第十四章 資安就是國防:從紅隊到實戰防禦第十五章 下一戰場:未來科技與智慧武力的極限對決後記 臺灣,站在戰爭變革的最前線
書名 / | 制勝於無形: 資訊戰與現代軍事操作 |
---|---|
作者 / | 周煥之 |
簡介 / | 制勝於無形: 資訊戰與現代軍事操作:在資訊即武器的時代,戰爭早已超越槍炮與疆界。本書全面解析當代與未來的數位戰場——從AI指揮、腦機介面、量子通訊,到社群媒體操控、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96366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9963669 |
誠品26碼 / | 2682917519004 |
頁數 / | 30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第九章 認知操作:從資訊流到信仰操縱
第三節 社會媒體如何成為政治武器
社群媒體從工具到武器的三階段演變
過去我們習慣將社群媒體視為工具——連結人群、分享想法。但在資訊戰演化下,它已成為政治軍事結構的一部分,不再中立、不再單純,而是具有以下三重屬性:
.訊息放大器:可在短時間內讓單一敘事擴散至數百萬人;
.情緒轉譯器:以影像、語音、文字的方式塑造集體感受;
.行動發動器:結合平臺設計與心理學誘因,引導線下行動與政治動員。
在認知戰的邏輯裡,控制平臺=控制注意力流=控制認知建構權。
政治武器的機制之一:資訊流的演算法操控
社群平臺不只是訊息載體,更是一套由商業與控制邏輯驅動的演算法運算器。
1. 注意力經濟即戰略經濟
社群平臺設計的演算法本質在於:
「誰能製造最多點擊與互動,誰就能占據最多版面與記憶。」
而這正好與資訊戰的目標一致:創造注意力集中點,並排除其他聲音。
.任何足夠煽動、足夠極端、足夠爭議的內容,會被系統放大;
.較為中立、理性或無情緒張力的內容則被稀釋;
.結果是「情緒導向的資訊泡泡」形成,成為政治與戰爭動員的情境基礎。
2. 精準針對,資訊武器化
透過使用者的點擊、停留、互動數據,演算法能計算出個人的政治傾向、恐懼點與社會角色,進而進行微型訊息定向投放:
.對年輕人推送「自由受限」的焦慮型內容;
.對年長者推送「社會崩壞」與「秩序喪失」的議題;
.對女性使用更多「家庭安全」與「子女未來」的情緒模板。
這種做法已被應用於: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劍橋分析案,透過Facebook精準定向影響投票意願);
.2020年緬甸軍事政變後,軍政府使用社群平臺散播羅興亞穆斯林仇恨訊息,引發種族清洗);
.2022年俄烏戰爭中,雙方均使用Telegram與抖音投放軍民動員訊息,其中烏方運用社群空拍影像與個人故事成功構築國際輿論支持。
政治武器的機制之二:群體行動與輿論節奏的操控
社群平臺也是行動的召喚器,透過其「即時同步」與「去中心化指令」特性,使其具備以下三大政治操控功能:
1. 行動編碼與散播
社群平臺中的「Hashtag(主題標籤)」與「挑戰行動」被用來作為隱性軍事或政治行動的編碼機制。例如:
.#我在抗議:可視為對某地集會的統一宣示;
.#關掉發電站:暗示破壞基礎設施的行動合法化;
.「我不是機器人」挑戰:用於召喚匿名攻擊某一政權的數位行動。
這些行動透過視覺符號、音樂節奏與共通表情,建立集體身分,使參與者感到「我是歷史的一部分」。
2. 突襲式心理攻擊
結合TikTok與Instagram的快速瀏覽模式,操作者可將特定情緒訊息以15~60秒節奏打入公眾視野,造成「突襲式記憶植入」:
.搭配音樂、表情、配音敘事,快速引導價值判斷;
.利用名人或虛擬帳號操作「迷因式洗腦」效果;
.多重帳號於短時間內同步播放同樣內容,製造「這就是大家的感覺」錯覺。
這種操作方式在中東戰場、烏克蘭戰場甚至臺灣社會輿論操作上皆有跡可循。
3. 迴音室製造與敵人邊緣化
當社群平臺將使用者鎖進同溫層時,便會自動排除不一致資訊,這使得異議聲音被邊緣化,進而形成群體極化現象:
.對戰爭支持的立場越來越強硬,對和平主張越來越排斥;
.對反政府言論的敵意升高,視為「背叛者」或「不愛國」;
.對敵方言論進行「人格否定」而非「觀點辯論」。
結果不是共識,而是情緒對立結構的穩定化,這正是資訊戰中「削弱敵國內部凝聚力」的核心目標。
防守者的困境:平臺非我有、輿論非我控
社群媒體的武器化之所以難以防禦,最大問題在於:
.平臺並非國有:大多數主流平臺(Facebook、YouTube、X)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政府只能被動依賴其政策與審查速度;
.帳號真假難辨:大量虛假帳號與BOT可迅速偽裝為在地公民,混淆內外輿情邊界;
.言論自由悖論:民主社會無法對特定言論直接封鎖,導致敵對敘事可能在自由環境中反向擴散。
臺灣、美國、烏克蘭與愛沙尼亞等國,已開始建立「資訊防衛部門」來應對此挑戰,如:
.跨部門資安監控與應變機制(如臺灣的數位發展部與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
.數位韌性民間平臺(如臺灣的「Cofacts真的假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 MyGoPen);
.快速查證與澄清系統(結合政府澄清窗口與民間協作,發現假訊息後即時應對與回應)。
然而,這些系統仍屬防守性質,面對高度節奏化、影像化、國際化的資訊攻擊,政府多半仍慢半拍、弱半層。
誰控制平臺,誰就能播種信仰與敵意
社群媒體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它能傳遞訊息,而是因為它能設計你的注意力、選擇你看的東西、排除你應該質疑的資訊。
如美國政治學家彼得.沃倫.辛格(Peter Warren Singer)指出:「現代戰爭的火箭,不再來自火藥,而來自短影片與短句子。」
而這些武器不需軍隊操控、不需國會批准,只需演算法與螢幕前的你。
最佳賣點 : 在資訊即武器的時代,戰爭早已超越槍炮與疆界。本書全面解析當代與未來的數位戰場——從AI指揮、腦機介面、量子通訊,到社群媒體操控、資安演訓與虛實混合戰,揭示「秒級決策」與「認知滲透」如何重塑軍事思維。當平民成為神經節點、當資訊成為主戰場,這是一場你我無法置身事外的全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