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面情緒中找回平靜自我: 解讀焦慮、失落與憤怒背後的情緒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回歸平靜的自己! | 誠品線上

從負面情緒中找回平靜自我: 解讀焦慮、失落與憤怒背後的情緒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回歸平靜的自己!

作者 水木然/ 白芷娘魚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從負面情緒中找回平靜自我: 解讀焦慮、失落與憤怒背後的情緒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回歸平靜的自己!:本書以溫和卻深刻的筆觸,深入探討現代人經常面臨的負面情緒來源,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情緒背後,那些被忽視的內心創傷……掙脫「情緒綁架」,重拾溫柔自癒力學會傾聽內在的聲音,讓每一次低潮都成為蛻變的起點!▎了解情緒:從思維出發,掌握自己 作者在開篇即拋出犀利提問:「你是情緒的主人,還是奴隸?」全書主張情緒並非源自外在環境,而是來自我們對環境的解讀。書中指出,即便外在條件不變,人的情緒依然會波動,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讓情緒主導了思維。作者強調,當我們被情緒綁架,就會失去對自身行為的掌控,進而做出錯誤決策。要跳脫這一泥淖,需先認清情緒的本質:它們是思維的產物。唯有調整想法,才能從困境中反彈,轉化負面感受為前進的能量。▎解讀情緒:認識憂慮、悲傷與憤怒的真相 本書深入剖析多種職場與生活中常見的負面情緒,包含失望、悲傷、憂慮、憤怒與痛苦等。作者強調,每一種情緒背後都隱含著特定的心理狀態與認知模式。例如,失望往往來自過度期望而非失敗本身;而憂慮則多源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感。這些負面情緒若能被看見與理解,便能找到轉化的契機。透過冷靜觀察與自我對話,情緒不再只是困擾,而是協助我們反思生活、調整方向的重要信號。▎從對抗到和解:情緒自癒的實踐路徑 書中進一步強調負面情緒不應被壓抑或忽略,而應溫柔接納。與情緒對抗只會強化其影響力,造成精神上的麻木與倦怠。作者提出「五步驟實踐法」協助讀者與負面情緒和解,包含停止對抗、精神放鬆、停止抱怨、避免回憶創傷、以及避免過度思考。這些策略不僅可用於緊急時刻,也適合長期鍛鍊心智,培養穩定情緒的能力。從思維轉換開始,人們能夠將情緒中的暗流,轉為內在成長的動力泉源。▎活在當下:重建價值觀與生活節奏 本書最終回歸到一個核心理念──唯有面對自己,才能真正從情緒中解放。書中批判現代人對物質的依賴與幻想,指出將快樂寄託於外在,只會深化內在空虛。作者建議,放下對物質的執著,重拾對自身價值的認同,並以自然節奏安排生活,如適當休息、親近大自然等,讓情緒自我修復。真正的解方,不在於逃避情緒,而是與其共處、理解、並從中找到活出真實自己的方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水木然,暢銷書作家、情緒定律研究專家。擅長人性行為學分析,了解人性心理與社會趨勢規律;多年從事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方向等研究;應邀前往學校和企業單位展開相關專題講座百餘場。白芷娘魚,教育心理學領域作家,90後心理學研究者、諮商師、講師。長期從事人格心理學、情緒管理學、行為習慣與社會關係的研究,了解時下年輕人的心理及生活狀態,致力於幫助年輕人從心理上找到癥結,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1章 看見自己:拆解負面情緒的起點第2章 與情緒對話:學會溫柔地自我接納第3章 打造專屬的情緒處方第4章 簡化生活,釋放情緒空間第5章 用美好滋養內在的精神世界

商品規格

書名 / 從負面情緒中找回平靜自我: 解讀焦慮、失落與憤怒背後的情緒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回歸平靜的自己!
作者 / 水木然 白芷娘魚
簡介 / 從負面情緒中找回平靜自我: 解讀焦慮、失落與憤怒背後的情緒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回歸平靜的自己!:本書以溫和卻深刻的筆觸,深入探討現代人經常面臨的負面情緒來源,並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963621
ISBN10 /
EAN / 9786269963621
誠品26碼 / 2682906457003
頁數 / 18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看見自己:拆解負面情緒的起點

  當我們處於情緒的谷底時,心中密密麻麻地布滿了負面情緒,此刻的我們無論用什麼樣的掃帚去清掃,都只會讓苦惱越掃越多。此刻不妨停一停,什麼也別做,就待在原處,看看自己的負面情緒是什麼樣子,它從哪裡來,又為什麼產生,它到底想要做什麼。一旦你看清它,它就會立即消失。負面情緒就好像是一個調皮的小孩在跟你玩躲貓貓,只要你抓到它,它就會立刻逃走,然後跑向下一個地方,直到再一次被你抓到。

由內而外尋找痛苦的根源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非常複雜,因此我們難免會產生各式各樣的負面情緒,但這並不意味著環境會產生情緒。環境本身是客觀的,是不會產生任何情緒的,是我們在面對環境時的心態,以及我們看待事情的想法導致我們產生了不同的情緒。

  我們可以由內向外地尋找負面情緒的根源,從一個人的負面情緒上你可以發現失望、悲傷、憂慮、憤怒與他的想法和他過去的生活環境之間的連繫。透過向內尋找答案逐漸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以及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從而進一步地了解自己,提升自己應對負面情緒的智慧。

  我們的感受來源於我們的思維,而這些感受又產生了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不知道負面情緒產生的根源,便會總是情不自禁地深陷在負面的感受之中,然後又在反覆思考中加深這樣的負面情緒。

  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以下幾種在職場中常見的負面情緒:

失望

  失望是源於自己所期望的目標沒有實現或事情並沒有按照自己所期盼的方向發展。

  人的失望都是來源於期望,而期望並不是一件壞事,恰恰是因為期望促使人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或擬定這樣那樣的目標。但可怕的是你把過多想法放在了期待未知的結果上,而並非是去做這件事本身。

  世上沒有一件事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有,那就是「變化」。唯有變化才是永恆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跟著變化一起變化。你無法改變任何事情的發展,你能做的僅僅是改變自己的想法,從而改變自己的行動。天冷了,我們就多穿衣服,天熱了,我們就少穿一點。在生活中你應該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順其自然,要知道任何事情的發展都不會被個人意志所左右,你能做的就是處理好這中間的過程,坦然地接受結果,不對沒有發生的事情過分期待。

悲傷

  悲傷是源於情感的分離,是經歷正在失去的情緒反應。

  人都是感情動物,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處處留下自己的情感,會經歷與自己談得來的朋友、相處許久的同事的分離,甚至是陪伴自己多年的物品也有可能失去。

  分離和失去的狀況處處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當你從校園走入職場,從原先單純的環境一下子跳入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強烈的環境對比會讓人內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悲傷。

  而這世上無不散的宴席,每一次的相遇都會有分離,而每一次的分離則預告著下一次的相聚。我們要學會在失去中尋找人生的意義,從而更加珍惜目前所擁有的。

憂慮

  憂慮是對於一個即將可能要發生的事件,而自己卻無法改變事態的發展從而產生的過分擔心。

  現代社會人們最擔心的無非是自己的事業,因為這關乎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生存。我們害怕失業,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法再找到合適的工作;我們害怕創業,擔心付出的一切最後都付諸東流。人往往會在憂慮的情緒中否定自己,然後不知不覺地在憂慮的思緒中耗費時光,從而忘記了自己所擅長的事情和自己要去做的事情。

  憂慮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憂慮證明有時代的危機感。這是一件好事,你不滿意現在的生存狀態,希望更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價值。可是當你在憂慮的情緒中徘徊時,你的思想就會過分注重憂慮的感受,以至於沒有思考到自己應該去做什麼,從而產生了心理上的壓力。

憤怒

  憤怒總是與我們不喜歡的當下狀況連繫在一起,通常指願望不能實現或行動受到挫折從而引起的緊張且不愉快的情緒。

  憤怒是一把雙刃劍,在恰當的情況下表露適當的憤怒可以引導結果走向你的預期。而當你運用不當,憤怒這把劍則會讓你自己受到傷害。比如,當你入職後發現自己的薪資和你入職前與人事經理談的不一致,於是你衝進財務辦公室,在眾目睽睽之下發洩自己的怒氣,那麼結果往往會與你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當你產生憤怒的情緒後,首先可以嘗試尋找一下自己憤怒的對象,並找到問題的原因,從而決定下一步你應該怎麼去做,切勿盲目地發洩情緒。

痛苦

  痛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情緒,而是在糅雜了一系列情緒之後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當你深陷負面情緒時,你對環境的不滿會引發怨天尤人的情緒,導致周邊的人對你充滿抱怨和不滿。而如果你選擇向內尋找負面情緒的根源,你便能開啟大腦自我糾正的能力,從而控制負面情緒。

  通常我們的情緒是非常複雜的。你會在失望中感受到無奈,會在悲傷中感受到內疚,會在憂慮中感受到害怕,會在憤怒中感受到後悔,所以你也可以在這些情緒中獲取智慧。在本章節中,我將帶領你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且冷靜地看待它。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以溫和卻深刻的筆觸,深入探討現代人經常面臨的負面情緒來源,並結合理論與實例,引導讀者從認識、接納到轉化情緒的完整歷程。不僅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法,更強調與情緒共處的重要性,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逐步培養情緒覺察力與自我修復力。全書語言流暢,兼具療癒性與思辨性,適合在迷惘或壓力中尋求內在力量的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