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培力與能力建構: 理念與方法 (2024年) | 誠品線上

社區培力與能力建構: 理念與方法 (2024年)

作者 李易駿
出版社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社區培力與能力建構: 理念與方法 (2024年):社區培力理念約在自1990年代開始被倡議,並在相當的時間被引進到台灣。很快地,社區培力在台灣成為一個流行術語,似乎各項政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社區培力理念約在自 1990 年代開始被倡議,並在相當的時間被引進到台灣。很快地,社區培力在台灣成為一個流行術語,似乎各項政策冠上「培力」就取得親民、重視弱勢的正當性。至於培力是什麼,則並不被關心。然而,回到社區培力理念的出現及發展脈絡來看,社區培力是一種具理論且實務的工作方法。正如聯合國並提出社區培力經理計畫,又蘇格蘭政府大力推行社區培力並設置組織由專業人員推動社區培力的專業工作。國際上對社區培力的理論討論已有相當的共識,並朝向實務實踐發展及驗證。即更聚焦於社區能力建構的方法。 在台灣,系統性的社區培力作法,可以衛生福利部所推動的「社區培力育成中心」計畫為具體。雖然,在地方政府的社區培力中心運作中,仍需逐步累積專業性的工作方法。不過,台灣作為一個在社區發展計畫中有歷史傳承的國家,也漸在社區培力工作中有相關較多的實務投入,台灣在社區培力上的方法,已在國際上具有相對領先的地位。 正如本書書名所呈現的《社區培力與能力建構:理念與方法》,本書乃針對社區培力與社區能力建構議題而寫作的,特別在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作為實踐性引導。雖然,本書並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仍期待可以提供給關心社區培力與社區能力建構的研究生或實務工作者有相關的參考,更期待,本書可以刺激台灣地區社區培力與社區發展的專業發展,讓社區培力的專業性被重視,而擺脫非理性、跳躍的社區計畫或方案,而可以免受譁眾取寵作法的干擾。 本書固然接續西方福利國家的社區培力思想傳承,可謂是在社會福利的脈絡下所書寫的,但也歡迎其他投入社區領域之各種專業者參酌及共同討論,更在助人專業的脈絡中討論社區培力,讓社區培力成為社區、鄰里、部落進步的助力,也與投入這些工作的人們相陪伴。在社區培力的道路上,超越想像與論說,進入系統性、邏輯性的行動與服務。 另外,本書是國科會支持的專書寫作計畫成果,正如專書寫作計畫所期待的,乃在於鼓勵研究者將已發表的研究論文進行較大體系的重整,即在這樣的背景下,用功的讀者也會對本書中的部分文稿有似曾相識之感,而這也是國科會專書寫作出版中必然存在的。當然,本書的完成,感謝國科會專書寫作計畫對必要經費的支持,更要感謝一路共事的社區伙伴外,是眾人愛鄉的投入與熱情,鼓勵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培力的專業成長。相信,眾人在社區領域的投入,將使台灣在社區培力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更進一步成為其他國家的幫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易駿現職 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老人服務事業科教授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祕書長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主編學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經歷 國立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衛生福利部全國社區發展評鑑、金卓越選拔委員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副教授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科長專長領域 社區工作、社區總體營造、社會政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01章 從社區發展到社區培力 一、社區:多樣的社區定義與混雜的使用 二、促成社區改變的政策與社區發展 三、從社區發展到社區培力與社區能力建構 四、社區培力是改變社區的新典範第02章 台灣社區發展的傳承與轉型 一、社區發展協會的傳承與基層功能 二、我國社區發展計畫之推動 三、多元的社區型政策(1991-) 四、政策效果及分析第03章 社區發展、社區培力的相關概念系譜 一、專業概念糾結現象 二、社區發展相關概念 三、社區發展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第04章 社區培力的目標與培力行動者 一、社區培力的規範性目標 二、社區培力者 三、社區培力者的任務及能力第05章 社區培力對象的特質 一、社區培力的出現到成為專業 二、被邊緣化或被排除社區 三、台灣的被邊緣化或被排除社區 四、對行政部門之社區組織想像與關連設計反省 五、回到根本:社區組織才是社區培力的主體第06章 社區能力與社區能力指標 一、社區能力 二、社區能力指標 三、社區能力的運用及操作化與指標化 四、社區能力指標的運用第07章 社區能力建構理論與工作模型 一、社區培力的理論 二、社區培力的行動策略與工作模型 三、社區能力建構理論 四、社區能力建構策略與工作模型第08章 社區發展新取向 一、資產取向的社區發展 二、社區經濟發展 三、地方創生第09章 主要國家的社區培力計畫 一、英國 二、美國 三、蘇格蘭 四、國際比較第10章 當代的社區發展環境與社區培力政策 一、後嶄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社會環境 二、當代社會的特性與社區培力的特性 三、回到根本:權力與居民自主第11章 台灣的社區培力經驗 一、概念導入及被運用 二、對慣行的社區發展行政作法省思 三、社區培力中心的出現與運作實況第12章 展望:社區培力專業發展 一、社區培力專業 二、專業性社區培力的發展 三、專業組織作為提供專業培力服務的機構 四、專業性社區培力所需的努力

商品規格

書名 / 社區培力與能力建構: 理念與方法 (2024年)
作者 / 李易駿
簡介 / 社區培力與能力建構: 理念與方法 (2024年):社區培力理念約在自1990年代開始被倡議,並在相當的時間被引進到台灣。很快地,社區培力在台灣成為一個流行術語,似乎各項政策
出版社 /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410349
ISBN10 /
EAN / 9786267410349
誠品26碼 / 2682809559002
頁數 / 351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高) x 16.5(寬) x 1.5(厚)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言

社區培力理念約在自 1990 年代開始被倡議,並在相當的時間被引進到台灣。很快地,社區培力在台灣成為一個流行術語,似乎各項政策冠上「培力」就取得親民、重視弱勢的正當性。至於培力是什麼,則並不被關心。然而,回到社區培力理念的出現及發展脈絡來看,社區培力是一種具理論且實務的工作方法。正如聯合國並提出社區培力經理計畫,又蘇格蘭政府大力推行社區培力並設置組織由專業人員推動社區培力的專業工作。國際上對社區培力的理論討論已有相當的共識,並朝向實務實踐發展及驗證。即更聚焦於社區能力建構的方法。

在台灣,系統性的社區培力作法,可以衛生福利部所推動的「社區培力育成中心」計畫為具體。雖然,在地方政府的社區培力中心運作中,仍需逐步累積專業性的工作方法。不過,台灣作為一個在社區發展計畫中有歷史傳承的國家,也漸在社區培力工作中有相關較多的實務投入,台灣在社區培力上的方法,已在國際上具有相對領先的地位。

正如本書書名所呈現的《社區培力與能力建構:理念與方法》,本書乃針對社區培力與社區能力建構議題而寫作的,特別在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作為實踐性引導。雖然,本書並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仍期待可以提供給關心社區培力與社區能力建構的研究生或實務工作者有相關的參考,更期待,本書可以刺激台灣地區社區培力與社區發展的專業發展,讓社區培力的專業性被重視,而擺脫非理性、跳躍的社區計畫或方案,而可以免受譁眾取寵作法的干擾。

本書固然接續西方福利國家的社區培力思想傳承,可謂是在社會福利的脈絡下所書寫的,但也歡迎其他投入社區領域之各種專業者參酌及共同討論,更在助人專業的脈絡中討論社區培力,讓社區培力成為社區、鄰里、部落進步的助力,也與投入這些工作的人們相陪伴。在社區培力的道路上,超越想像與論說,進入系統性、邏輯性的行動與服務。

另外,本書是國科會支持的專書寫作計畫成果,正如專書寫作計畫所期待的,乃在於鼓勵研究者將已發表的研究論文進行較大體系的重整,即在這樣的背景下,用功的讀者也會對本書中的部分文稿有似曾相識之感,而這也是國科會專書寫作出版中必然存在的。當然,本書的完成,感謝國科會專書寫作計畫對必要經費的支持,更要感謝一路共事的社區伙伴外,是眾人愛鄉的投入與熱情,鼓勵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培力的專業成長。相信,眾人在社區領域的投入,將使台灣在社區培力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更進一步成為其他國家的幫助。

李易駿 謹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乃針對社區培力與社區能力建構議題而寫作的,特別在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作為實踐性引導。雖然,本書並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仍期待可以提供給關心社區培力與社區能力建構的研究生或實務工作者有相關的參考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