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畫家: 來自巴黎的信 | 誠品線上

旅する絵描き: パリからの手紙

作者 伊勢英子
出版社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旅行中的畫家: 來自巴黎的信:充滿巴黎人文風貌的旅行書信集,致友人Y,也致讀者。伊勢英子藉由不斷內外映照,側寫書籍修復師、異國文化和自己。本書第一封書信既是滯留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Y,你好嗎?我現在在巴黎──伊勢英子的跨海通訊,給她所熟悉指名的Y,也給代號為Y的我們。 翻開《旅行中的畫家——來自巴黎的信》,彷彿聽見塞納河的細浪,看見古董書店櫥窗裡的微光,甚至感受到伊勢英子畫筆下的溫柔心跳。無論你與巴黎的距離多遠,這本書都將為你推開那扇窗,在伊勢英子的筆觸間,或許你也會遇見自己的巴黎。──游珮芸(星月書房.Mini & Max書系策劃主編) 對Y的絮語裡,挾帶著幾張小畫作,以素描、以水彩,將截然不同的空氣、氣溫、明與暗一一勾勒出來,並緊緊包裹住展信人的身周,眼前幾乎可以看到伊勢英子孑然一身走在巴黎的街頭的身影,她觀察著這座城市的動靜,手裡捧著潔白如冬日景致的紙張,沙沙地速寫下河流的漣漪、樹的守候和光影的舞動,她猶如流浪的吟遊詩人,以文字、圖像乘載著吉光片羽。 而在第一封信裡,我們就跟著她一同於途中,受鼻間隱約瀰漫的舊書氣息牽引、環繞,最後駐足一間散發著溫暖燈色的小店櫥窗前,看見一位神色莊重的老人正專注於眼前的工作,手上的針和線從容地來回穿梭,細細地在一疊打洞的紙上勾勒出如蜘蛛絲般交錯、複雜而美麗的迴路…… 這次的邂逅,是促生《旅行中的畫家》第一封書信的起點,也是伊勢英子經典繪本《書的手藝人》創作心念萌芽的瞬間,從中我們窺見了伊勢英子對於自我的剖析與轉折:她原以為不停地向前就能找到任何創作的線頭,但意外停滯原地、暫時裹足不前的情況下,才發覺「逗留」其實也可以觸發不同的體驗與創造。 她藉由側寫書籍修復師、側寫異國文化,來回反覆望見自己的姿態;同時又穿梭在美術、古典樂、建築、不同的社會人文生活感四者的體驗之間,將感官感知串聯起來,致敬著她所崇敬的梵谷,洞察那一百二十年前畫家的「徬徨之眼」,並於此去映照她的創作觀。本書特色⬤書第一封書信既是滯留巴黎這趟旅程的起點,也是經典繪本《書的手藝人》創作心念萌芽的瞬間⬤這本書將為你我推開一扇窗,在伊勢英子的筆觸間,或許會遇見自己的巴黎。 ⬤穿梭在美術、古典樂、建築、不同的社會人文生活感四者的體驗之間,將感官感知串聯起來,致敬著知名畫家梵谷,洞察那一百二十年前畫家的「徬徨之眼」,並於此去映照伊勢英子本身的創作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繪者簡介伊勢英子畫家、繪本作家。1949年生於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市,13 歲以前都在北海道生活。1972 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作品大都是在素描的旅程中,自己親臨現場所看到、感受到的事事物物,可以說,她是一位貫徹「現場主義」的繪本作家。著有《第七個水彩》、《灰灰的尾巴》、《灰灰的好心情》、《灰灰來我家》(星月書房)、《大提琴與樹》、《我心中的樹》(聯經出版)、《1000 把大提琴的合奏》(遠流出版)、《哥哥》(青林)等。譯者簡介林真美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國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碩士。數十年來以「兒童」為關鍵字,在國內推動親子共讀及繪本閱讀,組「小大讀書會」,也在清華大學及多所社區大學開設過「兒童與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繪本.影像.兒童」等課程,近年並與「兒童文化研究社」夥伴,致力於「兒童權利」的推動。策劃、翻譯繪本無數,著有《繪本之眼》(親子天下)一書,譯有《夏之庭》、《第七個水彩》、《灰灰的尾巴》、《灰灰的好心情》、《灰灰來我家》(星月書房)等書,共著作品有《在繪本中看見力量》(星月書房)等。

商品規格

書名 / 旅行中的畫家: 來自巴黎的信
作者 / 伊勢英子
簡介 / 旅行中的畫家: 來自巴黎的信:充滿巴黎人文風貌的旅行書信集,致友人Y,也致讀者。伊勢英子藉由不斷內外映照,側寫書籍修復師、異國文化和自己。本書第一封書信既是滯留巴
出版社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944264
ISBN10 /
EAN / 9789862944264
誠品26碼 / 2682886554006
頁數 / 9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9×13×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50
提供維修 /
適用年齡 / 16歲以上

試閱文字

導讀 : 主編序
一扇窗,串聯起巴黎旅人的故事(節錄)
作者/游珮芸(星月書房Mini&Max 書系策劃主編)

  二〇〇六年,日本繪本作家伊勢英子帶著畫筆來到這座城市,寫下《旅行中的畫家——來自巴黎的信》。這本插畫書信集不僅是她旅居巴黎的心靈紀錄,更隱藏著繪本《書的手藝人》背後的故事。

  伊勢英子於一九四九年誕生於札幌,一九七二年自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畢業後赴法國留學,巴黎的街景自此在她心中生根。二〇〇六年,五十七歲的她再度來到這座城市。當時,法國因《首次雇用契約法案》(CPE)而動盪,抗議聲浪與咖啡館的靜謐交錯,她卻在這喧囂中找到靈感的縫隙。
  《旅行中的畫家——來自巴黎的信》以書信體寫成,搭配未公開的素描,娓娓道來她如何透過巴黎的一扇櫥窗孕育了《書的手藝人》。
  書中,她提及梵谷愛畫窗戶與窗外的風景:
  「梵谷不停轉換居所,每到未知的土地,一定先畫窗外景色。然後,終於走出戶外,一點一滴拓展自己描繪的範圍。現在的我,已經明白梵谷畫那麼多窗外的理由了。」

  伊勢英子因一扇櫥窗而停留,因修復師的沉靜、專注而感動,並將這分靈感化為繪本的靈魂。我的二〇二四年巴黎之旅,讓我更貼近她的世界—瑪黑區的書店、索邦大學附近的咖啡館……,這本書就這麼呼應著我回憶的載體。
  如果你去過巴黎,可以用這本書對照自己的足跡,重溫巴黎街角的氣息;如果你想去巴黎,不妨以此書規劃旅程,尋找那扇藏著古書的窗戶,讓此書帶你走進《書的手藝人》的靈感之地。

試閱文字

內文 : Y,你好嗎?
  我現在在巴黎。
  我在巴黎的公寓寫這封信。抱歉,嚇到你了。我既不在東京的租屋處,也不在旅行路上的咖啡館,而是在異國的公寓寫這封信。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我之前曾經寫過:只要一步一步向前,創作動機早晚會從前方冒出來。寫這段話的人,現在竟停下腳步,暫時想要住在這裡,對於我這不知所措的窘境,我自己也感到驚訝。
  我好像被一個很大的創作議題給緊緊抓住了。它既不是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飄動的雲。也不是之前所畫的一整片枯萎的向日葵。而是窗戶。是個無奇不有的窗戶。長一公尺.寬一.五公尺的一扇小窗。這樣簡樸的窗戶,在繁華的巴黎是很少見的。它沒有蕾絲窗簾,也沒有置放花盆的窗臺。

  透過窗戶看到的是……哦不,不是「看到」,應該說「叫住」我、讓我停下腳步的,是玻璃窗內的書:一些有著紅色、藍色、咖啡色真皮封面且大小不一的書,它們燙金的文字或細緻的裝幀,讓人看了眼睛發亮,那美麗的書背,對著玻璃窗外直挺挺的站著。
  在那些書的後面,有書桌和櫃子,在窄迫的空間裡,塞滿了捲起來的紙和各色的羊皮。檯燈的光環落在書桌上。光環裡浮現一個老人的臉龐,正專注於他的工作。
  手上是針和線。在縫什麼呢?對窗外的我瞧都不瞧一眼,就只是不停動著手。穿著樸素的藍色毛衣,手每動一下,耳邊的白髮就會跟著輕輕搖晃。何其美麗的氛圍。在老人周邊,既有著一股安靜的力量,也飄散著沉穩的空氣。老人細細縫書。雖然戴著眼鏡,但那東西好像可有可無。在一疊被打洞的紙上,針穿了過去,再以固定且複雜的迴路,將手上的針依序帶到下一個洞口。那熟練的手勢,讓人以為他是「用手在看」的。
望向玻璃窗外,只見微光粒子在浮動。老人停下手上的工作,透過滑到鼻尖的眼鏡看出去。我們四目交接。他依然留著剛才手作時的專注眼神。好銳利。不過,很快的,從眼底所流露出的頑皮表情,布滿了慈祥爺爺的整張臉。我一邊心跳加快,一邊還以微笑。
  窗內的身影突然閃向左側,剛才貼有紙片的門扉打開,老爺爺走了出來,「要看嗎?」——我發現我的耳根全紅了。可是,老爺爺自然可親的將我引到屋內。我進到了這間塞滿紙與羊皮,以及擺滿各種機械和工具、滿是灰塵的工作室——。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充滿巴黎人文風貌的旅行書信集,致友人Y,也致讀者。伊勢英子藉由不斷內外映照,側寫書籍修復師、異國文化和自己。本書第一封書信既是滯留巴黎這趟旅程的起點,也是經典繪本《書的手藝人》創作心念萌芽的瞬間,從中我們更窺見了作者的創作觀,發覺原來前進和停留,都能帶來不同的感官感知體驗,並刺激出不同的創造靈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