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智能障礙性侵害行為人社區處遇工作指引手冊
| 作者 | 吳慧菁/ 施睿誼/ 葉怡伶/ 鍾志宏/ 黃如玉/ 鄭亞婷/ 盧東煒/ 林瑞敏/ 王振宇/ 陳汯諄; 社團法人臺灣司法社工學會/ 策劃 |
|---|---|
| 出版社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臺灣智能障礙性侵害行為人社區處遇工作指引手冊:本手冊的核心理念,在於結合「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前者提醒我們,單一專業無法獨力承擔此責任,必須仰賴跨領域協力 |
| 作者 | 吳慧菁/ 施睿誼/ 葉怡伶/ 鍾志宏/ 黃如玉/ 鄭亞婷/ 盧東煒/ 林瑞敏/ 王振宇/ 陳汯諄; 社團法人臺灣司法社工學會/ 策劃 |
|---|---|
| 出版社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臺灣智能障礙性侵害行為人社區處遇工作指引手冊:本手冊的核心理念,在於結合「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前者提醒我們,單一專業無法獨力承擔此責任,必須仰賴跨領域協力 |
內容簡介 本手冊的核心理念,在於結合「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前者提醒我們,單一專業無法獨力承擔此責任,必須仰賴跨領域協力;後者則指出,若忽視風險評估與管控,不僅個案難以獲得適切支持,社會安全也將受威脅。兩者雖各異,卻缺一不可。共分六章:第一章「準備篇」強調工作者需具備充分準備,方能落實合作與風險管理。第二章「知識篇」鋪陳理論基礎,提出衝動控制、教育治療、生態系統與優勢韌力四種觀點,提醒我們從多角度理解個案:自我調節、性教育與社交訓練、環境支持與潛能培養,皆是降低再犯的關鍵。第三章「評估工具篇」整理靜態與動態風險評估工具,並說明如何應用於台灣情境。第四章「方法篇」彙整復發預防模式、風險需求反應模式、良善生活模式及認知行為治療。第五章「實務篇」探討日間型、住宿型及社區生活三種場域。第六章以案例總結,呈現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調整的歷程。案例讓我們看見限制與挑戰,也看見學習與成長。 本手冊提醒我們,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並非兩條平行線,而是交織成網的支撐力量:沒有合作,風險管理無法周延;沒有風險管理,合作也將失去方向。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吳慧菁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臺灣司法社工學會理事長施睿誼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現職︰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醫務社工協會甄審委員會主委葉怡伶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博士現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法務部矯正署外部視察委員鍾志宏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現職︰法務部矯正署嘉義監獄副典獄長、臺灣司法社工學會副理事長
產品目錄 第一章 準備篇:與智能障礙性侵害行為人工作前的認識第一節 認識智能障礙性侵害行為人第二節 工作人員應有覺察與準備第三節 執行過程與經驗第四節 組織或機構挹注之資源第五節 工作人員需具備之職能第六節 未來建議第二章 知識篇:智能障礙者性侵害相關理論第一節 衝動控制與認知行為觀點(含刺激與觀點)第二節 PLISSIT模式第三節 生態系統觀點(含社會支持網絡)第四節 優勢觀點第三章 評估工具篇:智能障礙者性侵害相關評估工具 第一節 性侵害風險評估類別介紹第二節 成效評估面向、技巧與原則第三節 靜態危險評估工具第四節 動態危險評估工具第四章 方法篇:智能障礙者性侵害處遇方法第一節 處遇模式第二節 常用之處遇方法第三節 課程主題第五章 實務篇:智能障礙者性侵害行為處遇實務第一節 社區型單位(日間型組織、小作所)處遇實務第二節 住宿型/封閉型機構處遇實務第三節 社區生活處遇實務第六章 案例篇:處遇與分析案例說明認知行為處遇PLISSIT 模式參考書目
| 書名 / | 臺灣智能障礙性侵害行為人社區處遇工作指引手冊 |
|---|---|
| 作者 / | 吳慧菁 施睿誼 葉怡伶 鍾志宏 黃如玉 鄭亞婷 盧東煒 林瑞敏 王振宇 陳汯諄; 社團法人臺灣司法社工學會 策劃 |
| 簡介 / | 臺灣智能障礙性侵害行為人社區處遇工作指引手冊:本手冊的核心理念,在於結合「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前者提醒我們,單一專業無法獨力承擔此責任,必須仰賴跨領域協力 |
| 出版社 /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9897698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9897698 |
| 誠品26碼 / | 2683035121001 |
| 頁數 / | 288 |
| 注音版 / | 否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5×21cm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400 |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主編序
當研究團隊著手撰寫《臺灣智能障礙者性侵害行為人社區處遇工作指引手冊》時,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極敏感但具意義的議題,若討論不周,可能引發爭議;若避而不談,則忽略了工作人員的迫切需要。
手冊的核心理念,在於結合「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前者提醒我們,單一專業無法獨力承擔此責任,必須仰賴跨領域協力;後者則指出,若忽視風險評估與管控,不僅個案難以獲得適切支持,社會安全也將受到威脅,兩者需兼備考量。
撰寫過程中,研究團隊面臨三大挑戰:首先,資料有限且零散,必須透過文獻蒐集、焦點團體及專家訪談逐步整合出適合臺灣的樣貌。其次,跨專業之間語言與觀點差異極大,必須不斷澄清、轉譯,才能獲得共識。最後,是在「控制」與「權利」間的掙扎:行為人雖造成他人傷害,但仍是需要支持的個體;不能以同情掩蓋責任,也不能因責任抹煞同理。同時,因本手冊適用對象擴及為身心障礙服務機構與處遇性團體,特將工作人員泛指智能障礙行為人照護服務與處遇者。
本手冊共分六章:
第一章「準備篇」強調工作人員需具備充分知能,以落實合作與風險管理。智能障礙者的犯罪樣態往往與認知限制、情緒調節等交織,若僅依一般犯罪模式理解,難免偏頗。
第二章「知識篇」依據理論基礎,提出衝動控制、教育治療、生態系統與優勢韌力四種觀點,提醒大家從多元角度理解個案:自我調節、性教育與社交訓練、環境支持與潛能培養,皆是降低再犯的關鍵。
第三章「評估工具篇」整理靜態與動態風險評估工具,並說明如何應用於臺灣情境。評估工具能提供客觀依據,但若僅依賴也可能淪為機械性操作,因此必須跨專業團隊合作判斷,兼顧科學與人性。
第四章「方法篇」彙整復發預防、風險需求反應、良善生活及認知行為治療四種模式。僅有控制難以持久,僅有支持則忽略社會安全。這些模式唯有互補整合,並依個案特性調整,才能真正落實處遇。
第五章「實務篇」探討日間型、住宿型及社區生活三種場域。日間單位觀察便利但時間有限;住宿機構支持密集卻易脫節;社區生活最貼近真實,風險相對高。沒有單一模式能解決所有問題, 但透過資源整合,方能建構穩定社會安全。
第六章以案例總結,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調整的歷程,案例篇讓我們看見限制與挑戰,也獲得學習與成長。
本手冊提醒我們,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並非平行線,而是交織成網的支撐力量:沒有合作,風險管理無法周延;沒有風險管理, 合作也將失去方向。
手冊得以完成,感謝衛生福利部支持、社團法人臺灣司法社工學會協助,以及諸多學者、專家與機構夥伴的投入。研究團隊期盼,本手冊不僅是專業工作指南,更能成為推動社會對話的平台。唯有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真正結合,臺灣才能走向更安全、更包容的未來。
吳慧菁、施睿誼、葉怡伶、鍾志宏
最佳賣點 : 本手冊的核心理念,在於結合「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前者提醒我們,單一專業無法獨力承擔此責任,必須仰賴跨領域協力;後者則指出,若忽視風險評估與管控,不僅個案難以獲得適切支持,社會安全也將受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