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 the Phone Down, Now!
作者 | Bui Phuong Tam |
---|---|
出版社 | 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娜娜放下了手機:一把手機拿走孩子就開始鬧脾氣?現在開始,練習放下手機吧!娜娜喜歡在手機上看卡通她常常看得太入迷,飯也不好好吃……娜娜喜歡在手機上看卡通,就連吃飯 |
作者 | Bui Phuong Tam |
---|---|
出版社 | 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娜娜放下了手機:一把手機拿走孩子就開始鬧脾氣?現在開始,練習放下手機吧!娜娜喜歡在手機上看卡通她常常看得太入迷,飯也不好好吃……娜娜喜歡在手機上看卡通,就連吃飯 |
內容簡介 一把手機拿走孩子就開始鬧脾氣?現在開始,練習放下手機吧!娜娜喜歡在手機上看卡通她常常看得太入迷,飯也不好好吃……娜娜喜歡在手機上看卡通,就連吃飯、刷牙,還有睡覺前,她都捨不得放下手機。如果爸媽把手機拿走,她就會哭鬧發脾氣。其實不只娜娜,全家人的時間都被手機佔據了。直到有天,一家人都感到身體不舒服,原來是看手機的時間太長了! 於是,全家人決定放下手機一段時間。他們一起鋪床,到市場買菜,然後回家做飯,不僅飯菜變得更香,一家人的關係也更緊密了……◆ 孩子拿起手機就停不下來?可能是多巴胺失調!數位成癮的年齡越來越下降,許多孩子出現類似成癮的現象,如情緒失控、專注力下降,背後其實是大腦多巴胺系統的失調——手機或平板提供短暫強烈刺激,使多巴胺快速分泌又迅速消退,孩子為了再次獲得快感,會渴望使用,甚至出現暴躁或攻擊行為。 心理師提醒,一旦孩子達到成癮,就非常不容易處理,家長需要提早預防! 如何預防呢?建議從小建立使用規範,如固定使用時間、優先完成重要任務、培養多元興趣等。在這個時代,家長很難避免孩子接觸數位產品,重點是學會正確使用和情緒控制。 ◆ 建立孩子「我也能做到」的安心感家長可以在親子共讀時,順便與孩子一同訂定手機的使用時間,討論生活中各種事務的優先順序。透過這本書,爸媽不只是提醒孩子放下手機,更能建立孩子「我也能做到」的安心感,讓全家一起找回珍貴的互動時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裴芳心越南河內市出生長大,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她的第一部作品《這就是過年!》在越南受到廣大的歡迎。她經常以「家」作為創作主題,除了寫故事,也喜歡在睡前講故事給女兒聽。目前居住在胡志明市,並正在線上攻讀幼兒教育及融合教育碩士學位。繪者簡介黃江越南大叻市出生長大,後來前往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取得插畫與圖書藝術碩士學位。她從事童書插畫超過十年,近來也挑戰圖像小說,作品包括《選擇》、《嘰嘰喳喳村》系列。目前在胡志明市開了一間小型工作室。
書名 / | 娜娜放下了手機 |
---|---|
作者 / | Bui Phuong Tam |
簡介 / | 娜娜放下了手機:一把手機拿走孩子就開始鬧脾氣?現在開始,練習放下手機吧!娜娜喜歡在手機上看卡通她常常看得太入迷,飯也不好好吃……娜娜喜歡在手機上看卡通,就連吃飯 |
出版社 / | 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7628152 |
ISBN10 / | |
EAN / | 9789577628152 |
誠品26碼 / | 2682930124001 |
頁數 / | 50 |
注音版 / | 有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 x 26.1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適用年齡 / | 3-8歲 |
推薦序 : 數位時代爸媽這樣教,讓孩子遠離成癮問題
文/鍾世明心理師
您的孩子一拿起手機或平板就停不了?只要一閒下來,周圍沒有特別好玩的事物,就吵著看平板嗎?現代社會中數位成癮的年齡愈來愈下降,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習慣,並預防成癮呢?
數位多媒體出現至今,影響力早已延展到生活各個層面,社群、通訊、短影音等,都可能已經產生類似遊戲成癮(2013年列入精神疾病診斷)的現象,更有許多因無法使用數位多媒體而出現的情緒失控事件。
「成癮」是甚麼?成癮的定義來自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5版(DSM5)提到的11項物質使用障礙症狀,例如使用時間愈來愈長才能滿足(耐受性)、停止會生氣失控不舒服(戒斷症狀)、影響學業/工作/生活/人際等面向(損害性)為主要的判斷指標。
長時間使用並不等於成癮,但一旦孩子達到成癮,就非常不容易處理,家長需要提早預防,避免孩子在使用數位多媒體的過程出現耐受性、戒斷症狀、損害性!
不給手機就暴走?可能是多巴胺失調!
從大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成癮帶來的影響,其實就是多巴胺系統失調而出現的情況。多巴胺是我們大腦裏面會分泌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在付出努力得到好的成果的時候,就會分泌多巴胺,而使我們的大腦出現有成就感、開心的感覺。
多巴胺失調,指的就是大腦短時間內被過度刺激,使得多巴胺大量分泌又快速消失的過程。數位多媒體的使用,多半具有大量的聲光刺激、娛樂效果,以手遊為例,這些聲光效果會使多巴胺在玩遊戲時快速出現,讓孩子快樂,但是隨著遊戲告一段落,愉快的感覺就跟著多巴胺消退而快速的消失。
為了把愉快的感覺找回來,孩子就會很渴望使用它,否則就坐立難安,對阻止他的人事物感到生氣、甚至有言語或肢體攻擊的情況出現。這些現象出現,就代表孩子的多巴胺失調了,更簡單的說,就是他的大腦被多媒體產品控制了!
約法三章:固定休息時間、重要任務優先、培養多元興趣
為了避免多巴胺失調,首先,如果孩子年紀在2歲以下,盡可能先不要使用,3-6歲的孩子每天要控制在1小時以下的使用時間,而且要陪同孩子一起觀看討論,這也是美國兒科醫學會對孩童使用多媒體的建議喔!
小學以後的孩子,爸媽則要在孩子使用前建立清楚的原則,讓孩子一天或一周使用的時間盡可能固定,使用一段時間(一般建議一次使用在30分鐘內,單次不超過一小時)後要暫停休息,事前也討論好,暫停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事情(例如動一動、看遠、做其他休閒)。
平時也要記得常常跟孩子討論生活中各種事務的優先順序,在安排事情的時候,把比較無聊、不想做、比較重要的事情(寫功課、做家事等)放在前面先做,喜歡的多媒體就放在重要的事情做完之後才能使用!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爸媽更要引導孩子提升多媒體使用的問題意識,可以用問題引導討論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多巴胺系統的影響,自己也有責任不要讓多巴胺失控。再引導鼓勵孩子設定適合的使用時間,更要持續引導孩子,培養多元的興趣、休閒,讓他們在暫停的時候能自己思考要做些什麼!
堅定執行媒體使用規則,先同理再講道理
如果孩子在要求暫停使用多媒體時,出現比較激動的情緒和行為怎麼辦呢?這時,爸媽要耐住性子先別被激怒,因為這就是孩子多巴胺機制的表現。爸媽可以做的步驟是:
一、先減少刺激,不碎念、嘮叨、指責,要簡短回應孩子的心情感受,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煩、很生氣」。
二、當孩子情緒稍稍降溫,再跟孩子討論剛剛情緒激動的狀況,例如:「你可以告訴我,你是因為不能繼續玩而感到很生氣嗎?」讓孩子清楚察覺,自己有因為多媒體使用而出現情緒激動的現象。
三、等情緒平靜了再說道理。可以這樣說:「我知道這個遊戲讓你很開心,但是我們已經約好時間到了要休息。等我們完成其他事情後,可以再玩一下。」這樣不但能幫助孩子學習察覺控制,爸媽也在做情緒管理的最好示範!
總而言之,多媒體使用,絕對是擋不住的趨勢,爸媽要做的不是放棄管理或是絕對禁止,而是引導提升覺察和自我管理,這才是鍛鍊多巴胺系統的不二法門!
──原刊載於信誼好好育兒
最佳賣點 : 娜娜好愛玩手機,但手機讓她錯過了很多美好時刻。當她試著放下手機,才發現身邊有更多有趣的事物等著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