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 誠品線上

To Become

作者 侯文詠
出版社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侯文詠二○二五年全新創作✦◤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最終篇✦實現自己侯文詠的人生,很多時候是「做了才知道」。小時候不被當作天賦的寫作,長大後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侯文詠二○二五年全新創作 ✦◤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最終篇 ✦ 實現自己侯文詠的人生,很多時候是「做了才知道」。小時候不被當作天賦的寫作,長大後卻成為他賴以為生的能力。當他斜槓醫師與作家,別人說吃力不討好,他卻覺得「賺到了」。寫書寫到去當編劇、製作人、主持人、演講者……因為喜歡,讓他如獲至寶,繞了一點路,反而看到了出乎意料的風景。也有些時候,他不確定怎麼走才好。在醫院工作,幫哭喊的小孩注射麻醉劑。第一次創業,資金和夢想都燃燒殆盡。面對父母的病痛與離世,心裡破了個大洞,以為再也無法癒合。那些殺不死他的,並沒有讓他變得更強壯。然而經歷那些,他卻變得更有韌性。回望走來的那條路,某些身影始終清晰──讀到心儀的文學作品而激動不已的自己,被仰望的前輩鼓勵的自己,辭去醫師後徬徨但從不後悔的自己……於是他依然在路上,帶著一路成長的每一個自己,朝著內心想望的那個大人前去。▋寫給走在「好玩」、「不乖」這條路的你如果可以的話,有一天,我也要變成類似暗夜迷霧中的車尾燈那樣微弱的光亮,成為陪別人走一段自己熟悉的路,給別人帶來信心的人。一開始想寫一本像這樣的書,是從這個畫面開始的……一條「好玩」、「不乖」的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寂寥。因為想望,因為內心的光,我很確信,我們終將一再相遇。──侯文詠▋暌違8年,侯文詠凝望人生全新力作從發現自己到實現自己,成長四部曲最終篇,他以更加堅定開闊的心與視野,回望一路走來的生命種種,那道寫了很久的人生證明題──終於即將寫完。▋8篇探尋想望的書寫,關於努力與好玩,關於眼前與遠方,關於自己與他人即使是寫作,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喜歡的作家所寫的,是他們的人生,是他們的答案。我的人生,是不一樣的問題,因此我想要的答案,也只能從我自己的人生裡面尋找。──〈那些努力的,這些好玩的……〉擁有「喜歡」與「熱情」,雖然過程一樣要很多的心血與付出,但因為「好玩」,即便辛苦也甘之如飴。到最後,事情的回報——不管是收入或名氣,往往只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解決了問題之後得到的副產品。──〈畫靶射紅心與攀岩找支撐〉生命從來沒有許應我們一路美好。這趟旅程,本來就是有晴、有雲,有風又有雨。不同年紀有不同的功課,有些人的功課容易,有些人的功課難,但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有各自人生必須面對的功課,誰也無從逃避。既然無從逃避,就好好面對它,接受它吧,我告訴自己。──〈那些讓我睡不著的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侯文詠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目前專職寫作。侯文詠Facebook:www.facebook.com houwenyongpage

商品規格

書名 /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作者 / 侯文詠
簡介 / 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侯文詠二○二五年全新創作✦◤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最終篇✦實現自己侯文詠的人生,很多時候是「做了才知道」。小時候不被當作天賦的寫作,長大後卻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343202
ISBN10 /
EAN / 9789573343202
誠品26碼 / 2682931331002
頁數 / 25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7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聽到:「成功是一分天才加上九十九分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類的金句,教科書上也充滿了諸如鑿壁偷光的匡衡、寫完了一缸水的王獻之、連下雪也要去上學的納爾遜將軍之類的「努力」故事……這類勵志的故事。在我那個年代,想不讀到都很難。
儘管我從小是個有點古靈精怪的學生,但成功需要靠努力這個概念——雖然不愛,在年輕的時候從沒懷疑過。
三十幾歲讀博士學位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那時我已經在醫院擔任主治醫師了,一邊攻讀著臨床醫學研究所的博士學位,一邊還出版了《大醫院小醫師》、《淘氣故事集》等文學作品,在不同的領域疲於奔命。
在此之前,我已經修完了課程,通過了博士班的資格考試。緊接著就是提出口試論文。根據學校的要求,我至少必須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在相關領域排名前二十名的醫學期刊上,才能正式提出相關的博士論文口試的申請。
儘管我已經在實驗室做了幾年的研究了,校方規定的那兩篇研究報告,卻變成了關鍵的瓶頸。在這之前,我已經在歐洲重量級的醫學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但我的下一篇論文,卻屢屢被退稿。
那時候,只要一忙完醫院的工作之後,就想辦法再挪出更多的時間,進實驗室努力地做實驗。 儘管如此,我的研究報告,還是不斷地被不同期刊的審稿者挑剔、甚至直接退稿。儘管蠟燭兩頭燒,但我催促自己投注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努力做更多實驗。無奈,投出去的論文一直在碰壁。
醫學研究的論文,大致上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原創性十足的。另一種是me too型的。當時我在實驗室所做的研究論文——很不幸地,算不上是什麼原創性十足的題目。
為什麼不做原創性的題目呢?
這牽涉到作為一個小小的研究生的資源、視野的問題。做沒有人嘗試過的研究題目,意味著無法估計的風險。長期做下去,有很大的機率,可能只是在漫無目的地浪費時間。
我做的,比較靠近人云亦云的me too型論文。
(舉例來說,A藥物可以治療某個疾病。那麼我就用這個結構類似的藥A2、A3,試試看是不是也一樣,或者能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論文,雖然也有一定的價值,但因為缺乏原創性,被戲稱為me too論文。)
me too的研究,有一定的目標,也有固定的模式,不但風險較低,規模以及資源在我能力範圍所及,被優質期刊刊登的機會也並不是全然沒有。特別是在我的第一篇研究論文幸運地被接受刊登之後,我心想——如果說蓋一棟好的房子,除了建築師外,還需要好的工人,那麼學術界應該也一樣。不如,我就好好當一個基礎醫學界的藍領階級吧。
想要邁向成功,我需要的,只是更多的努力。過去這樣,未來也是這樣。如此而已。我告訴自己。

當時世界疼痛醫學會在維也納召開。醫院的高層——或是出於某種KPI的考量,希望——或暗示我應該報名去參加這個醫學會,並且在交流觀摩會上張貼海報。所謂的交流觀摩會其實是一個展覽場,讓研究者張貼自己的海報互相交流。由於是以交流為目的,所以攤位的申請不需經過任何學術單位的同僚審查。這類的發表對我的論文與口試申請,一點幫忙也沒有。
我一心掛念實驗室的進度,加上請假期間,醫院的臨床工作需要找人替代,我對於這個七、八天以上的行程,感覺很勉強。但雅麗(親愛的老婆)卻慫恿我去。她認定我與其這樣在實驗室打轉,還不如出去散散心,找一些新的靈感。
「再說,我也沒去過維也納——如果你覺得必要的話,我可以把病人都取消,陪你一起去。」
關於故事,大部分的作家都堅信,最重要的法則——把最重要的對白留在最後面說。雅麗這樣說,完全印證這個說法。
儘管她說得一派輕鬆,儘管我有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但我可以感覺到,我的情勢內外交迫。

這樣的人生,會不會太無聊了?

我從很小就學會把事情分成:一種是努力的、另一種是好玩的。
所謂好玩的事情,並沒有任何目標。純粹就是為了享受那個做的過程,可能會發現、或者發生什麼。
那個時代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更沒有電子遊戲。無聊占據了我大部分的生活。所以,作為一個小孩,我得想盡辦法去找好玩的事情。從灌蚱蜢、拿橡皮圈瞄準紗窗上的蒼蠅(以維持環境衛生為名)、觀察蚊子的飛行,故意弄走行列中的幾隻螞蟻,看牠們多久才開始反應,到站到樹枝上試試走多遠樹枝才會斷掉……每天出門前,我就想著到處找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樂趣。
所謂的「努力」,這樣的事,要到了我讀了小學一年級之後才開始出現的。
我從小學一年級就顯現考試的才華,總是全部學科考滿分五百分。還記得有一次考試前一天下午放溫書假,我在街上玩耍。老師看到我,隨手抓一把商店裡的糖果塞到我手裡,對我說:「你趕快回家吧。要不然同學看到你都沒努力就考第一名,一定會很不平衡。」
我不排斥努力。對我來說,設定一個目標,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如果只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被老師稱讚,還得到同學的認同、尊敬,相當划算。
小學三年級,我開始學習寫作文。當時老師是這樣教的。他說:
作文要分三段(隨著我們程度變好,接著也有四段的格式)。
以「珍惜光陰」這個題目為例。第一段開始先破題。破題的意思是說,找一句俗語或聖賢說過的話。例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說明古人為什麼要這樣說,或者這句話為什麼好。
接著第二段是延伸:從生活中找出一些愛惜時間的好處,不愛惜時間的壞處。比較優缺點,最後是結束在對第一段論點的肯定。
最後第三段是結論:因為有了前面的比較,論述,因此這段要抒發自己的感觸,然後立志珍惜時光,好好努力。
用這樣的三段式公式,不管題目是珍惜時間、講守信、誠實、朋友……全部都可以代入。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覺得有點挑戰,不過,寫了幾篇作文之後,我就開始覺得有點無聊了。
我開始寫「好玩」的作文。當時電視只有三台,大部分的節目都很無聊,除了卡通影片之外,我最喜歡一個叫做《貝貝劇場》的偶戲節目。其中華小海是男主角,小瓜呆是他最好的朋友,兩個乖乖、傻傻的孩子每一集都到糖果國、群鳥國、無人國等不同的國度去冒險。
故事裡面有很多擬人化的動物,這些動物有些邪惡、有些善良。有些幫助華小海和小瓜呆,有些等著看他們出糗。動物們不但有個性,出場的時候還有自己的主題曲。學識淵博的貓頭鷹的主題曲一開始是這樣唱的:
咕咕嚕咕咕嚕,咕咕嚕博士真糊塗……
還有一隻名叫八頓將軍的大象,名叫灰和尚的禿鷹……這些歌的主題曲,一直到這個年紀,整首歌我都還能唱得出來。
通常節目還沒開始,我就守在電視機前等著那些動物上場,只要牠們的主題曲一播放,我就會模仿動物,開派對似的,跟著又唱又跳。半個小時下來,我總是把自己搞得又喘又累。
我開始創造自己想像的冒險故事。寫這些故事很好玩,邊寫邊想像那些難關、幫助我,阻止我的對手。不到故事寫完,連我自己都不曉得會有哪些精采的事發生。故事結尾,通常跟我一開始想像的完全不同,簡直像是我自己也參與了一場探險一樣。這樣寫作文固然有趣,但似乎前途不怎麼被看好。我記得有一次,我被派去參加作文比賽,作文比賽的題目是——勇氣。我突發奇想,完全跳脫三段式的格式,寫了一篇類似的冒險故事,彰顯勇氣的重要性。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名落孫山外了。
有個老師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表情看著我,對我說:
「你作文明明還不錯啊,為什麼要寫這些有的沒的。」
很快我就弄明白,只有按照老師所期待的方式寫的,才叫做作文。不用那個方式寫的就不算作文。作文比賽的時候,寫的如果不是作文,當然不可能得獎。我驀然發現,原來作文也分兩種,一種是屬於「好玩」那一國的,另一種是屬於「努力」那一國的。

隨著時間過往,需要「努力」的事越來越多,「好玩」的事越來越少。學數學時,數學老師先在黑板寫下公式,讓大家先把公式背起來。背完之後,再找出題目來,示範如何套公式解題。老師說,不會就背起來,背不起來就吃下去。接下來就是不斷的練習題。不只這些,還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生物、理化……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在考卷上寫下標準答案。
誰能寫下越多的標準答案,就能夠優先選擇想要的學校與科系。
那時候流行一種叫「蝸牛升學」的桌遊。具體的玩法就是蝸牛背上一個@型的迴圈,每個人從出生玩起,擲骰子一路前進,根據骰子上的點數,從幼稚園一路進進退退,慢慢從小學、中學、高中一路升學……最先取得博士學位的人,就是優勝者。印象中,另外還有一首跟蝸牛有關的歌。
不只考卷有答案,人生的前途、身分地位、成就高低,也都有清楚的方向和目標。世界是穩定、自給自足的。
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爭取那個努力能達到的目標。

高中之後,「好玩」的世界,差不多已經完全被「努力」的世界打趴,癱在牆角奄奄一息了。從鬧鐘一響,睜開眼睛開始,到處都是「努力」、「奮鬥」的最前線,金戈鐵馬、呼嘯馳騁。
讀書、做測驗卷、檢討、考試、檢討、讀書、做測驗卷、檢討、努力。努力。努力……
「好玩」的作文,變成了我稍稍能喘口氣的避風港。
我像是帶著小三出門怕碰到狗仔那種做壞事的心情,偷偷摸摸又無法自抑地閱讀從琦君、張曉風,到黃春明、白先勇、余光中、楊牧、瘂弦、鄭愁予……這些前輩作家的作品。
忽然想起/但傷感是微微的了/如遠去的船/船邊的水紋……(〈水紋〉夐虹)
工作、散步、向壞人致敬,微笑和不朽/為生存而生存,為看雲而看雲/厚著臉皮占地球的一部分……(〈深淵〉瘂弦)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濕了的外衣/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賦別〉鄭愁予)
第一次讀到這些句子,那種真摯的情意、勁爆的創意,以及內心相對呼應的渴望、震撼、炫目……到現在, 我都還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
我也說不上來為什麼,但似乎只有在那個世界裡,我覺得自己真真實實地存在。

矛盾的是,這種真實存在的感覺。在我所存在的另外一個「努力」的世界裡,卻是虛幻的。一百分的國文考題分布中,作文就占了四十分,其餘的六十分才是國文課本外加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孟子》)。
我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是一九八○年的事情。當時作文題目的命題,基本上,跟清朝末年科舉的題目,差異不大。就以我應試的前七年作文的題目來說,分別是:
曾文正公云:「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試申其義(一九七三)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試申其義(一九七四)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說(一九七五)
仁與恕相互為用說(一九七六)
一本書的啟示(一九七七)
人性的光輝(一九七八)
憂勞所以興國,逸豫適足亡身(一九七九)
當時我們想盡辦法拿到考古題還有作文的範例,把它當成練習題的答案似的,試圖把握其中公式般的規律、背下其中的經典句型,好在將來正式的考試時,也能用那樣的口氣,板著臉孔說話。
輪到我應試那一年(一九八○)國文作文考題是:「燈塔與燭火」。
在考場看著題目,我愣了幾分鐘。
燈塔跟燭火都跟光線有關。一個大,一個小。燈塔只能用來照明、指引方向,燭火卻有多種用途。用民主時代的邏輯來思考的話,這個題目的脈絡應該是:
到底燈塔(政府)應該為燭火(個人)服務,還是燭火(個人)應該犧牲自由與權益,配合燈塔(政府)的權力與目標……
當時台灣還在戒嚴時期,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政府仍然堅持「反攻大陸」的目標。回到當時的歷史脈絡,就在前半年才發生了美麗島事件,參與的主事者(這些人後來都變成了民進黨的大老或顯耀的政治人物),全被用叛亂的罪名判處了徒刑……
不追隨那個主流脈絡,冒險地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固然有機會得到高分,但更可能閱卷老師根本不認同我的觀點,給了我懲罰性的分數……
大概過了三分鐘左右,我窩囊地決定選擇了那個政治正確、風險最小的脈絡。
個人像燭火,光芒雖然微小,卻是社會基礎。燭火如果聚合起來,就能形成巨大光芒,像燈塔一樣放出巨大的光芒。作為社會國家的一分子,如果我們也能夠服從在大有為政府的領導之下………
那些夸夸而談的大話我寫得還算流暢,最後我似乎還寫了反攻大陸,解救同胞這一類的文字。我知道我寫的作文內容平庸,但平庸就是我保存「努力」的戰果,最佳的防守策略。
一個多月之後,我收到了成績單——作文的部分,我得到了跟大部分的人平均差不多的分數。靠著其他科目較高的分數,我如願地考上了醫學系。
那一年,我從南部到台北念大學。之後的一、二十年間,台灣的政治經濟正發生重大的變化,民意代表改選、總統直選,政黨輪替即將開始。各式各樣的選舉造勢場合、演講、抗議示威遊行,讓人目不暇給。此外,蘭陵劇坊、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各式各樣的影展、演唱會……也都在我眼前的世界,繽紛燦爛展開。
開學沒多久,我在耕莘文教院聽到了黃春明老師的演講。
當時晚上八點檔的黃金時段有一齣電視連續劇收視率高達40%——這意味著,光是台北市就有八十萬人坐在電視機前面收看連續劇。八點十分,當第一個廣告進來時,許多人起身上廁所,上完廁所之後,當然就是按水沖洗抽水馬桶。
「我有一個朋友在自來水公司做事,就在八點十一分的時候,觀察到自來水廠蓄水的水位陡然下降。」黃春明老師說。
接著是一陣笑聲。等到笑聲稍止之後出現的,黃老師說出了那句對我的人生很大影響的一句話。他說:
「在一個所有的人都看一樣的連續劇、在同樣時間上廁所、按馬桶的世界活著,諸位會不會覺得,這樣的人生太無聊了?」
我受到很大的鼓舞,開始參加社團、大量閱讀書籍、看電影。想辦法讓自己成為那個變化的一部分,追求擁有一個「不無聊」的人生。
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大學聯考作文的事。對我來說,那些事情都已經過去。閱讀過那麼多心儀的文學作品後,我告訴自己,從此我不會再為了那個「努力」的世界,勉強自己寫出任何違背心意、毫無創意的一字一句了。
那時候,我一點也不知道,那個「努力」的世界並沒有消失,它只是暫時蟄伏,將來還會幽靈似的如影隨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讓每個今天都不留遺憾,
讓每個明天更接近那個想望的大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