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st Tycoon
作者 | F. Scott Fitzgerald |
---|---|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最後的影壇大亨 (特別收錄村上春樹後記 附紀念珍藏The Great Gatsby 100周年經典藏書票):一手遮天的天才製片人,會成功?還是墜落?《大亨小傳》作者費滋傑羅,揭開美國影 |
作者 | F. Scott Fitzgerald |
---|---|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最後的影壇大亨 (特別收錄村上春樹後記 附紀念珍藏The Great Gatsby 100周年經典藏書票):一手遮天的天才製片人,會成功?還是墜落?《大亨小傳》作者費滋傑羅,揭開美國影 |
內容簡介 一手遮天的天才製片人,會成功?還是墜落? 《大亨小傳》作者費滋傑羅,揭開美國影視產業最真實的一面 片場風華×拍攝秘辛×商業角力×時代巨擘 以好萊塢傳奇製片人為原型,刻劃理想與命運、情慾與鬥爭、輝煌與幻滅 帶你深入大銀幕的黃金年代 【特別收錄】村上春樹 日文版翻譯後記〈即使明知最後會輸〉 【紀念珍藏】The Great Gatsby 100周年經典藏書票 「費滋傑羅撇除偏見,鮮明地捕捉到在那個瀰漫著野性氛圍的早期電影界裡的蒙羅.斯塔爾——他的原型歐文.撒爾柏格作為角色的魅力,他們的成功與發達華麗耀眼,他們的沒落也極盡悲哀。翻譯本書時,深深嘆服於費滋傑羅圓熟的筆力。」——村上春樹 1930年代,好萊塢的浮華世界裡,蒙羅‧斯塔爾是電影帝國的傳奇,他以無與倫比的才華與熱情,試圖在商業及藝術之間尋求平衡,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同時,也墜入了權力與孤獨的漩渦。 透過年輕女孩西西莉亞之眼,見證這位製片天才的輝煌與脆弱:他與神祕的女子凱斯琳邂逅,喚醒對亡妻的記憶,點燃了這場充滿注定無果的愛情;他與商業對手布雷迪較量,從幻想的電影延燒到真正的謀殺計畫,揭露了電影產業的黑暗面;他追求頂尖,對片場導演、編劇、助理、技術人員既關愛也嚴厲,他的指令就是鐵律。於是,當地震撼動片場、工會風暴來襲,斯塔爾的理想與命運也在好萊塢的鎂光燈下搖搖欲墜…… 作者費滋傑羅以其詩意的散文與深刻的洞察,捕捉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榮光與殞落,以動人的浪漫與悲劇勾勒出美國夢的幻滅,堪稱文學史上對電影產業最真實深刻的描寫──「人生在本質上就是一場勝負之爭,最後自己肯定會輸。說到能得到的回報,不是什麼幸福快樂,而是艱苦抗爭所帶來的更深刻的滿足。」 ◆故事原型:美國電影產業的傳奇──歐文‧撒爾柏格 作者費滋傑羅以米高梅電影公司的電影製片人 歐文‧撒爾柏格(Irving Thalberg),作為本作主角蒙羅‧斯塔爾的角色原型,他曾寫道:「我深受撒爾柏格的吸引,因為他獨特的魅力,出眾的俊美容貌,華麗的豐功偉業,以及大冒險式的悲劇性結局。」 撒爾柏格出生布魯克林,因患有心臟病被診斷活不過30歲。兒時體弱多病,但聰明好學,高中畢業就去當秘書,雇主是當時環球電影公司的老闆,憑藉著聰明的頭腦及對大眾喜好的高度掌握,21歲就當上環球電影公司的主管,被譽為「wonder boy」(神奇之子)。 接著,26歲時被任命為米高梅電影公司(MGM)的製片總監,讓米高梅成為好萊塢最成功的製片場。他非常擅長挑選劇本及演員、召集製片團隊,在米高梅工作的12年裡製作了數百部電影,並創新了電影拍攝的方式,包括與編劇的劇本討論會、為獲得早期回饋而進行預演、為提升影片品質而不惜大量重拍等。好萊塢正是從他開始,確立了製片人高於導演的地位,永遠改變了電影產業的權力平衡。 ◆費滋傑羅的最後著作:若真要說它像我的哪一本書,那應該就是《大亨小傳》。 本作為費滋傑羅未完成之作。1939年,他開始撰寫本作時正處於事業及人生低谷,深受經濟壓力及酗酒的影響。後來,他搬至好萊塢擔任編劇,準備重新出發,卻可惜因心臟病發於隔年去世,僅完成6章內容,加上一些筆記和草稿,他曾寫道:「這整部小說裡沒有任何讓我憂心或者忐忑之處,不像《夜未央》是個走向衰敗的故事,讀起來沒有壓抑、也不病態,儘管結局是悲傷的。若真要說它像我的哪一本書,應該就是《大亨小傳》,但我希望它能完全不同──能夠激起讀者新的情感,甚至讓人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1941年,費滋傑羅的好友艾德蒙‧威爾森編輯本作,將之定名為《The Last Tycoon》(最後的大亨),包含6個章節、簡化的結尾以及費滋傑羅所留下的筆記,並調整了部分文字和結構。多年後,1993年,研究費滋傑羅的學者馬修.約瑟夫.布魯科利重新編輯本作,將書名改為《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 A Western》(最後的大亨之愛:一部西部小說),忠於費滋傑羅的原始構想,恢復章節,重新收錄當年被威爾森調整的內容。 1941年及1993年兩個版本內容有些許不同,多年來,全球眾多研究者及讀者投入其中,包括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村上春樹翻譯費滋傑羅作品四十餘年,推崇費滋傑羅的文學地位,他以1941年艾德蒙‧威爾森的版本為本,翻譯本作於2022年出版,在後記中表達他選擇此版之因,為本作立下了一個時代的根基。
作者介紹 作者史考特‧費滋傑羅 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 20世紀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家。費滋傑羅被後世喻為「爵士年代」的代表作家,他自己將這段時期定義為「一個成長之後,卻發現所有上帝都已死亡,所有仗都已打完,所有對人類的信心都已動搖的世代」。 1896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費滋傑羅在求學時期便展現出異人的天賦和對文學極高的敏銳度。他於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期間參與許多社團,替三角社撰寫音樂喜劇,並依此完成一部小說投稿至Scribner’s出版社,雖被退稿但獲得編輯極高的評價。 1917年費滋傑羅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結識了未來的妻子——豪門之女塞爾妲,這段婚姻加劇了他高潮起伏的一生。1920年出版《塵世樂園》一書成名,同年與塞爾妲結婚。當時許多雜誌社紛紛以巨額稿費向他邀稿,為了滿足塞爾妲夜夜笙歌的奢華生活,他開始撰寫大量快速賺錢的流行短篇小說。然而,儘管《塵世樂園》非常暢銷,其他作品銷售卻始終沒有起色。 1922年6月,費滋傑羅開始著手寫作《大亨小傳》,他對這部作品抱持極大的信心,傾盡心血,深信能為他再創事業高峰。1923年,為了節省家中開銷並全心投入創作,費滋傑羅夫婦搬到法國南部的蔚藍海岸定居。但隨著費滋傑羅集中心力在創作之中,塞爾妲也有了新對象——年輕的飛行官,塞爾妲提出離婚不成,兩人的婚姻埋下不安的火種。1925年《大亨小傳》出版,獲得當時眾名家和媒體一面倒的好評,海明威更誇讚道:「費滋傑羅寫出這麼好的一部作品,他未來一定能寫得更好。」但銷售依然慘淡,讓費滋傑羅非常失望。 1930年塞爾妲精神崩潰,患上思覺失調症。為了支付妻子巨額的醫療費用跟女兒的教育費,負債累累的費滋傑羅甚至屢次向編輯柏金斯借錢。而塞爾妲在住院期間,將自己和費滋傑羅的婚姻生活寫成一部半自傳式小說,費滋傑羅非常惱怒,認為塞爾妲出賣了自己。接著於1934年出版《夜未央》,許多評論家將《夜未央》視為費滋傑羅夫婦腐敗生活的縮影,批評費滋傑羅生活頹廢、自視高傲,以及他嚴重的酗酒問題都間接導致了他自身的毀滅。 1937年,費滋傑羅與電影專欄作家格拉姆一見鍾情,陷入熱戀,費滋傑羅旋即搬進格拉姆位於好萊塢的公寓,投身編劇工作。1939年,他開始寫《最後的影壇大亨》,隔年聖誕節前夕,他心臟病發作,過世於格拉姆家中,年僅44歲。直至二戰之後,美國文壇幾位文藝評論家為首,發起了費滋傑羅文學再評價運動,從此建立費滋傑羅在文壇上堅如磐石的盛名。譯者 徐之野 台灣人,攻讀英美文學,現任職於出版社。譯者│村上春樹後記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艾德蒙.威爾森編者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後續梗概作者筆記即使明知最後會輸──村上春樹 日文版翻譯後記
書名 / | 最後的影壇大亨 (特別收錄村上春樹後記 附紀念珍藏The Great Gatsby 100周年經典藏書票) |
---|---|
作者 / | F. Scott Fitzgerald |
簡介 / | 最後的影壇大亨 (特別收錄村上春樹後記 附紀念珍藏The Great Gatsby 100周年經典藏書票):一手遮天的天才製片人,會成功?還是墜落?《大亨小傳》作者費滋傑羅,揭開美國影 |
出版社 /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ISBN13 / | 9780020251071 |
ISBN10 / | |
EAN / | 9780020251071 |
誠品26碼 / | 2682978304007 |
頁數 / | 28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石偉明(資深發行)
馬欣(作家)
黃崇凱(小說家)
詹傑(影視編劇)
劉梓潔(作家、編劇)
蕭詒徽(寫作者、自由編輯)──心動推薦
Amazon讀者心得:
「費滋傑羅的寫作令人驚嘆,我要推薦給尋求更成熟閱讀體驗的人。他非常理解筆下的角色和他們身處的世界,並以隱喻和夢幻般的意象加以建構,文字兼具正式與真誠,這種平衡我從未在其他作者身上見過如此出色的呈現。」
「以電影及製片人的世界為主題,這種故事需要一位浪漫主義者,費滋傑羅正是如此;需要對幻象的敏銳感知,費滋傑羅擁有這個天分;需要豐富的直覺洞察力,費滋傑羅在好萊塢生活並工作了足夠長的時間,得以從裡到外地書寫,素材在他手中如黏土般隨意塑形。讀者將帶著深深的遺憾閱讀他已完成的部分,惋惜他未能完成這部傑作。」
「未完成的作品絕非接觸一位作者的最佳起點,但費滋傑羅的文字讓我立刻站到了他這邊。費滋傑羅的寫作功力在這部作品中展露無遺,書中的浪漫情節動人心弦,角色的情感糾葛及人際角力引人入勝,即使這部作品永遠無法抵達終點,也絕對值得一讀。」
「書中包含費滋傑羅的手稿筆記,補充了他預計對稿件做的修改,根據這些,我實在無法想像本作若能完成,會有多麼出色。」
「我愛這本書,永遠。這本書本來極有可能成為費滋傑羅最棒的小說……即使是以這種未完成的形態,它不僅引人入勝,更是美國生活的某個面向——關於好萊塢與電影,最好的創作。」
導讀 : 即使明知最後會輸(節錄)
文/村上春樹 譯/劉子倩
……本書主角蒙羅.斯塔爾其實真有其人,他是以米高梅電影公司(MGM)的電影製片人歐文.撒爾柏格(Irving Thalberg)為原型,這點毫無疑義。當然,費滋傑羅身為作家,為這個原型添加了種種小說式的血肉,但撒爾柏格這個真實人物無疑帶給他大量的感觸,成為執筆長篇小說的原動力之一。與斯塔爾針鋒相對的反派角色派特.布雷迪的原型,則是同為米高梅共同創辦人的路易.梅耶(Louis Burt Meyer)。費滋傑羅的傳記作者安德魯.登伯爾(Andrew Turnbull)表示:
「費滋傑羅深受撒爾柏格吸引,因為『他那獨特的魅力,出眾的俊美容貌,華麗的豐功偉業,以及大冒險式的悲劇性結局』。費滋傑羅承認正是撒爾柏格『間接為我提供了蒙羅.斯塔爾的大半個性——不過我也從其他人身上擷取了某些部分,甚至也不可避免地從我自己身上採用了許多元素』。」
撒爾柏格在布魯克林長大,是蕾絲進口貿易商人猶太人之子,個子矮小看似孱弱,但他不到二十歲就被環球影片的老闆卡爾.萊姆勒(Carl Laemmle)發掘才華,轉眼間就成為電影製片場的大人物,被稱為「神童」。而他那足以堪稱夢想式的理想主義,以及驚人的完美主義(不惜重拍再重拍),不知疲倦的熱情和奉獻,使他成為電影界令人刮目相看的領袖人物,最後成為傳奇,深深吸引許多人。但是路易.梅耶嫉妒他的成功,兩人的不合最後浮上檯面,撒爾柏格因此被趕下台,遭到冷遇,一九三六年時不過年僅三十七歲的他便離世。附帶一提,撒爾柏格和美女演員諾瑪.希拉(Nomar Shearer)結婚,但她(和本作中出現的米娜.戴維斯不同)並未早逝,一直好好地活到一九八三年。
在戰前猶太人仍受到嚴重歧視的時代,寫出以猶太裔美國人為光輝英雄的小說──尤其是由愛爾蘭(天主教)裔的作家費滋傑羅來寫,是特例中的特例。《大亨小傳》的主角傑.蓋茲比,來自美國中西部貧窮農民的家庭,在同樣程度的意義層面上,出自布朗克斯貧窮猶太家庭的蒙羅.斯塔爾,也同樣是從美國社會幾近最底層一路爬上來的英雄。他們赤手空拳,只靠自身才華急速攀登青雲之梯。他們胸中懷抱明確的夢想,有野心,並以此為動力,筆直地朝著上方前進,但是在某個時間點,那個夢想與野心牢牢地固著在了一名女子身上,並且因為那種固著之強烈,導致最後為自己迎來致命的毀滅。費滋傑羅定睛凝視那興衰亡滅過程的眼眸是溫柔的,同時也是冷靜的。
就這個意義而言,蒙羅.斯塔爾等於是傑.蓋茲比的「西岸版」,但正如艾德蒙.威爾森在序文中指出的,斯塔爾不是蓋茲比那種不知從哪裡忽然降臨「長島奢華酒會」的神話性人物。在電影這個新興產業中,他開拓出自己的道路,是個能幹的年輕生意人。而好萊塢的電影產業,就是靠著許多有野心的猶太人支撐,正因為是新誕生的、一切都還「前途未卜」的產業,才有當時堪稱仍屬於社會局外人的猶太人介入的餘地。費滋傑羅能在當時就撇除偏見,鮮明捕捉到席捲那個多少還瀰漫著野性氛圍的早期電影界裡的蒙羅.斯塔爾──和歐文.撒爾柏格──獨具的人物魅力。他們的成功與發達既華麗又耀眼,他們的沒落也極盡悲哀絢爛。
費滋傑羅在給女兒史考蒂(Scottie)的信中這樣寫道:「人生在本質上就是一場勝負之爭,最後自己肯定會輸。說到能得到的回報,不是什麼『幸福快樂』,而是艱苦抗爭所帶來的更深刻的滿足。」
這或許也可以當作費滋傑羅的文學及其真實人生的一種結論。
如果容我來說點個人感想,我在翻譯時,久違地重讀了這部小說,不由得對它深深改觀:「啊,原來這是一部比我所想的更用心、內容更深奧的小說。」逐行翻譯的同時,更再次嘆服費滋傑羅圓熟的筆力。
二○二二年二月 村上春樹
內文 : 第四章(節錄)
斯塔爾的專屬放映室是一間迷你電影院,裡面有四排舒適的沙發椅。第一排前擺著一張長桌,還有暗燈、按鈴和電話。靠牆有一架直立式鋼琴,那是有聲電影早期留下的遺物。雖然這間放映室一年前才剛裝修過,仍難掩長時間過度使用造成的破舊。
下午兩點半和六點半,斯塔爾都會坐在這裡,觀看當天拍攝的樣片。這地方老是有種緊張氣氛──因為這些都是既成事實的成果,代表著幾個月以來的交易、規劃、編劇、重寫、選角、布景、燈光、排練和拍攝的最終成品,是靈光乍現的創意、絕望的決策、惰性、陰謀和汗水的結晶。到了這個階段,複雜的操作已經完成,這些樣片就是來自前方戰線的彙報。
除了斯塔爾,現場還會有各個技術部門的代表,以及影片相關的監制人員和專案經理。導演不會出現在放映室現場──官方說法是他們的工作已經完成,但真正的原因是這裡會出現的批評,在影片預算耗盡之前會非常地不留情面,讓人難堪,於是才有了此「微妙的」迴避設計。
工作人員已經到齊,斯塔爾進來就迅速坐下,室內的交談聲隨即消失。當他靠在椅背上,挪動他細瘦的膝蓋時,房裡的燈滅了。後排有人點燃火柴,接著便是一片靜默。
銀幕上,一隊法裔加拿大人推著獨木舟穿越激流。這個場景是在片場的水池中拍攝的。每次拍攝結束,導演喊出「卡」,銀幕上的演員便放鬆下來擦拭額頭上的汗水,有時還會大笑起來──水池中的水也停止流動,影片創造的幻象隨之消失。斯塔爾除了從每組樣片中選出自己喜歡的,說些「效果不錯」的評論,並沒有發表更多意見。
接下來的場景仍舊在激流中,然後出現一段對話。加拿大女孩(由克勞黛.考爾白飾演)在獨木舟上俯視身旁的樵夫(由羅納德.科爾曼飾演)。放映一會兒後,斯塔爾突然開口:
「水池拆了嗎?」
「是的,先生。」
「蒙羅──他們需要用它來──」
斯塔爾果決地打斷後面的話,說:
「馬上重搭水池。再放一遍第二段樣片。」
燈光短暫亮起。有位專案經理離開座位,走到斯塔爾面前。
「浪費了一場精彩的表演。」斯塔爾低聲憤怒地說,「鏡頭沒對準。攝影機的角度只給我們看克勞黛頭頂的漂亮髮型。這是我們想看的嗎?是嗎?這就是觀眾來看電影的理由──看個漂亮女孩的頭頂。告訴蒂姆,演員都省下來,不用辛苦找他們來,用替身就行了。」
燈光再次熄滅。專案經理蹲在斯塔爾的座椅旁,以免擋到他的視線。剛才的樣片又重播一遍。
「現在都看到了嗎?」斯塔爾問,「還有一根頭髮出現在畫面上──右邊,看到了嗎?查一下是放映機上的還是底片的。」
影片最後,克勞黛.考爾白慢慢抬起頭,露出一雙深邃如水的眼睛。
「整場戲都應該是這種效果,」斯塔爾說,「她演得很出色。看看明天或者今天下午晚一點能不能補拍。」
皮特.札夫拉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如今整個電影圈,可以完全信任的攝影師不超過六個。
燈亮了,負責這部片的監製和專案經理從房間離開。
「蒙羅,這些樣片都是昨天拍的──昨天很晚才送過來。」
房間再次轉為黑暗。銀幕上出現濕婆女神的頭像,巨大沉穩,全然不覺幾個小時之後自己會被大水沖走,片場的信徒們得繞著它忙成一團。
「下次拍這場戲時,」斯塔爾突然說,「在上面放幾個小孩。最好先確認可不可以,但我覺得問題不大,孩子們可以做任何事情。」
「好的,蒙羅。」
一條鑲有鏤空星星圖案的銀腰……帶史密斯、瓊斯或者布朗……個人資訊──那個繫銀腰帶的女人會不會……
畫面切換到另一部影片,這次是紐約的黑幫故事。斯塔爾突然焦躁起來。
「這場戲簡直是垃圾,」他在黑暗中喊道,「對白糟糕,選角錯誤,沒有任何意義。這些角色根本不像狠角色,看起來就像一群過度打扮的棒棒糖──到底是怎麼回事,李?」
「這場戲是早上在片場匆匆寫的,」李.卡普爾回答:「伯頓想趕快把第六場戲拍完。」
「好吧──但它就是垃圾。這段也是。沖印出這些片子毫無意義。她完全不相信自己說的話──凱瑞也是。特寫拍他們說『我愛你』──觀眾會把你轟出電影院!而且那個女孩穿得太誇張了。」
黑暗中有人發出訊號,放映機停下來,燈亮了。整個房間陷入死寂,斯塔爾面無表情。「這場戲是誰寫的?」過了一會兒他問。「韋利.懷特。」
「他清醒嗎?」
「當然清醒。」
斯塔爾想了一會兒。
「晚上找四個編劇來改這場戲,」他說,「看看誰可以。薛尼.霍華德到了嗎?」
「早上剛到。」
「跟他聊聊,跟他解釋清楚我要什麼。這個女孩極度恐懼──她在拖延。就這麼簡單。人不會同時有三種情緒。卡普爾──」
美術指導從第二排沙發探出身來。「在。」
「那個布景有點問題。」
房裡有人交換了幾次目光。
「布景怎麼了,蒙羅?」卡普爾問。
「你來告訴我怎麼了。」斯塔爾說,「它看上去很擁擠,沒有延伸感,看起來很廉價。」
「它花了不少錢。」
「我知道它不便宜。這個問題不大,但就是有點不對勁。你今晚過去看看,也許是家具太多了──或者是風格不對。加個窗戶可能就有用。能不能再加強走廊的透視感?」
「我到時看看能做什麼。」卡普爾看了看錶,擠身離開座位。
「我馬上處理,」他說,「晚上就動工,明天早上重新布置。」
「好。李,你可以先略過這些場景拍吧?」
「我想可以,蒙羅。」
「有問題就算在我身上。打鬥的片段準備好了嗎?」
「馬上就好。」
斯塔爾點點頭,卡普爾匆忙離開,房間再次變暗。銀幕上的四名男子在地窖中上演一場激烈的打鬥。斯塔爾笑了。
「看看特雷西,」他說,「看看他撲向那傢伙的樣子。我打賭他一定真的打鬥過。」
他們一遍又一遍地打,始終在同一個場景。每次打完,演員們就面帶微笑看著彼此,有時會友好地拍拍對方肩膀。唯一會有危險的是替身演員,一個拳擊手,他本來可以輕鬆擊敗其他三人,但這三人萬一沒有按照他教的方式出手,揮拳失準,他就糟了。即便如此,最年輕的演員還是擔心會傷到臉而畏畏縮縮,導演必須巧妙地選擇角度拍攝以便遮擋。所以只能一直拍攝兩人在門口相遇,認出彼此後繼續打。相遇,停頓,然後繼續。
之後畫面切換到一棵樹下,鏡頭裡有個小女孩在讀書,樹上有個男孩也在讀書。小女孩覺得無聊,想找男孩聊天,男孩卻不理她。男孩啃的蘋果核掉到小女孩頭上。
黑暗中傳來一個聲音:
「蒙羅,這段會不會太長了?」
「一點也不會,」斯塔爾說,「這段挺好,有種美好的感覺。」
「我是覺得有點長。」
「有時候短短十英呎的膠片放出來都顯得長,但兩百英呎的一場戲又太短。等剪輯師要處理這段之前,讓我和他談談──這是整部電影中會被記住的一場戲。」
斯塔爾像神諭般說話,沒人出聲質疑,沒人反駁。斯塔爾必須總是正確的,不是大部分時候,而是總是──否則這整個運作體系就會像黃油般融化瓦解。
時間又過去一小時。夢境以片段的方式在房裡的一端呈現,接受眾人分析,一旦通過就會成為眾人集體的夢境,沒通過就會被丟棄。最後播放兩段試鏡,分別是一位性格演員和一個女孩。觀看試鏡不像審樣片那麼緊張,過程變得平穩流暢,觀者在椅子上安靜地坐著,斯塔爾的腳滑到地板上。一個技術人員說,他願意和影片上的那個女孩同居,其他人聽了都沒有反應。
「兩年前有人送過那個女孩的試鏡片子來,她似乎到處在試鏡──但都沒有進步。不過那個男的很不錯,我們可以讓他來演《草原》的俄羅斯老王子嗎?」
「他確實是個俄羅斯老王子,」選角導演說,「但他對於這點感到羞恥。他是赤色份子,他說過這是他唯一不會接演的角色。」
「這是他唯一能演的角色。」斯塔爾說。
燈亮了起來。斯塔爾把嚼過的口香糖包入紙中,放進菸灰缸,帶著詢問的目光轉向秘書。
「二區正在做後製。」秘書說。
最佳賣點 : 一手遮天的天才製片人,會成功?還是墜落?
《大亨小傳》作者費滋傑羅,揭開美國影視產業最真實的一面
【特別收錄】村上春樹 日文版翻譯後記〈即使明知最後會輸〉
【紀念珍藏】The Great Gatsby 100周年經典藏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