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瓷投資與鑑賞 | 誠品線上

名瓷投資與鑑賞

作者 楊怡祥
出版社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名瓷投資與鑑賞:2000年「樂從堂」主人、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從國際拍賣市場上以當時「天價」購入三款名瓷;十幾年後再以數倍的高價售出,獲利約20億元台幣。但他隨後即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書名:名瓷投資與鑑賞作者:楊怡祥出版:元神館出版社有限公司系列編號:投資理財系列P0002ISBN:978-986-6465-44-4 CIP:796.6EAN:9789866465444340頁 15×21× 1.5cm 內文橫排 彩色印刷 平裝出版日期:023年10月初版 定價:400元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怡祥 台灣知名耳鼻喉科醫師,專攻平衡神經學,尤以眩暈診治最受稱道。已出版的暢銷書有《楊家兩代診治眩暈秘笈》、《揮別頭暈目眩》、《頭暈目眩再見》等專著。 作者深受舅舅邱永漢的影響,對美食頗有研究,已出版《世界第一美食非吃不可》、《喝葡萄酒有學問非知不可》、《舌尖上的記憶:邱永漢談吃》、《人生不要無聊》等書。而對藝術之涉獵尤深,除《名畫投資與品味》外,也寫過「世界第一名瓷麥森瓷的丰采」等書二十餘本,稱文藝復興式多產暢銷作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名瓷投資與品味】目錄3自序:我的瓷器之路…楊怡祥11前言:中國名瓷已成投資新寵 瓷器始於東漢,唐代開始外銷,陶瓷是東西文明交流的濫觴 鄭和七次下西洋達到巔峰,近來已成投資新寵15第一章 瓷器基本常識 什麼是瓷器?與陶有何分別 ? 唐三彩、素三彩與遼三彩、驃肥俊馬等「俑」也是收藏藝品 ㄧ、了解瓷器的製造工序 1.選「釉」為燒瓷關鍵 2.注重火焰氣氛----氧化與還原氣氛 3.慎選著色劑 4.以薄胎為特色 二、認識瓷器的常用術語43第二章 了解器型知價值 分「圓器」與「琢器」兩大類 圓器多指碗、杯、盤 琢器包括瓶、罐、尊、壺、缸、盒等 價值隨喜愛與時代而定67第三章 沈靜雅素的宋瓷 以「南青北白」為特色 邢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磁州窯 耀州窯、饒州窯、龍泉窯、建陽窯85第四章 「元代無青花」的迷思---勾魂攝魄的元代瓷器 「元代無青花」的迷思 ‧由土青改用蘇萊麻離 開始出現歷史故事圖 ‧「青花釉裏紅」為元首創99第五章 素肌玉骨明代瓷 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 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崇禎135第六章 精益求精的清代瓷器 康雍乾成瓷器盛世 康熙 郎窯紅「脫口垂足郎不流」 ‧豇豆紅稱「蘋果青」 洒藍釉又名「吹青」 ‧胭脂紅瓷素三彩為三彩之最 鬥彩 五彩、鬥彩、琺瑯彩、粉彩觀音尊、搖鈴尊、蘋果尊、棒槌瓶 仿古款識幾可亂真 雍正 具有多種特色‧粉彩成為主流鼻涕藍與高粱紅 廣彩外銷瓷‧琺瑯彩與前後兩代不同‧仿各朝款識器物 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洪憲帝國‧珠山八友171第七章 鑑定 瓷器的幾個原則 一、看器型‧注意「妖怪」 二、看瓷胎‧ 三、看釉面蛤蜊光 四、看紋飾‧ 五、看款識‧ 六、看工藝 七、聽聲音‧ 八、鼻嗅‧ 九、手感 十、看青花顏色斷代‧ 十一、看修足189第八章 認識瓷器的作偽 從四大方向觀察 磨款‧後掛彩‧假出土‧補釉 熱釋光測定法195第九章 名瓷投資與品味 明清瓷器年增值約22% 撿漏‧打眼 收藏先看器種‧用買假貨的錢買真貨 從四大方向尋寶 古沈船‧古王公貴族墳墓‧沒落貴族‧海上絲路沿途諸國尋寶 古瓷確實值得投資209第十章 外銷瓷中也有精品 三條古運瓷絲路 伊朗古都曾發掘九世紀古陶瓷‧麥森瓷「印度之花」系列即仿明青花 傳至東洋竟成日本國寶‧有田燒 康熙有「廣彩」外銷瓷221第十一章 四大外國瓷品鑑227第十二章 全球典藏中國瓷器的博物館229後記:古瓷器鑑定是門大學問234本書參考資料238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名瓷投資與鑑賞
作者 / 楊怡祥
簡介 / 名瓷投資與鑑賞:2000年「樂從堂」主人、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從國際拍賣市場上以當時「天價」購入三款名瓷;十幾年後再以數倍的高價售出,獲利約20億元台幣。但他隨後即慨
出版社 /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465444
ISBN10 /
EAN / 9789866465444
誠品26碼 / 2682461324000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21× 1.5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4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我的瓷器之路
大約30年前,我赴德旅途中,在科隆大教堂旁的麥森瓷器店中看到充滿中國風味的青花洋蔥及印度之花系列時,簡直愛不釋手,從此開啟了我收藏瓷器之路。回國後無意中讀到郭良蕙女士的「郭良蕙看文物」、「青花青」、「世間多絕色」三本大作,又啟發了我研究中國瓷器的興趣,於是一有空閒就瀏覽中國瓷器全集或到各大博物館欣賞館藏名瓷,才赫然發現麥森早期作品都是模仿中國陶瓷的造型與式樣,其歷久不衰的洋蔥圖案原來是拷貝自元、明青花。我曾特別飛到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欣賞宋朝的汝窯,更曾遠赴土耳其及伊朗只為觀賞元青花,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瓷器展覽室更是我魂牽夢繫的所在。還有拜讀馬未都先生一系列有關中國瓷器大作,也是啓發更深入瞭解瓷器的濫觴。

從實物啟蒙
台北楊子思先生是我瓷器的啟蒙老師,承蒙其厚愛,以實物解說什麼是「火石紅」、「棕眼」、「開片」、「窯變」、「堆釉」、「支釘」、「覆燒」、「開光」、「蛤蜊光、「橘皮紋」、「細砂底」、「糊米地」、「金絲鐵線」、「紫口鐵足」、「蚯蚓走泥紋」等基礎專業術語,更從唐三彩開始,教導我宋、元、明、清歷代瓷器的特徵,並慷慨出示他多年珍藏的國寶級精品,不但令我目不暇給,也讓我親手觸摸、賞玩,彌補我在台北故宮只能看不能摸之憾。我還記得第一次摸到宣德細砂胎底,真如馬未都先生所說和小孩屁股一樣的光滑,至今難忘。

瓷器的投資當然以官窯精品為佳,但不是每個投資客都有雄厚的財力,第一次上手就想鎖定明宣德、成化或康熙、雍正、乾隆的官窯,不但操之過急也沒有必要。蓋這種動輒百萬、高處不勝寒的名瓷,一旦買到膺品,絕非花錢買教訓可以釋懷,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先買進二線瓷器如道光、同治、光緒、洪憲的官、民窯精品,或是心儀年代的名瓷碎片把玩、研究,等得心應手、累積美學經驗後,再大膽投資也不遲,沒有事先作功課,最易上當受騙。雖說財力決定個人的收藏檔次,但知識卻決定日後漲價的空間。當今民智已開、資訊發達的時代,試圖「撿漏」事實上已不太可能,即使撿漏也要基於高深的學問,譬如說看到足底有「奉華」或「天」字,平日不讀書,書到用時方恨少,就只能徒呼負負,入寶山而空手回。「奉華」等於是「汝窯」,「天」等於是「明成化」的代名詞,那是數以億萬的財富。收藏瓷器「求真不如求品」,要買品相好、自己喜歡、看了感動、能力所及、合乎本人趣味的官窯或民窯中的精品,不必為年代久不久遠所惑,沒有藝術性的古瓷,即使擁有千年歷史也是枉然。

逛地攤、走竄場,心存用買假貨的價錢去買真品,就不會受騙上當,如果幸運能撿漏也是一種樂趣;即使被誆,也屬小錢。當然貴重的瓷器建議還是要在信譽卓著的拍賣會或古玩商店購買才有保障。有些瓷器雖無款識但器型工整,繪畫精細,可能也是官窯,因為永樂、康熙初期很多官窯都是無款識的,買瓷求美最重要。古瓷有不可再生性,只要是精品且存世量少,日後必定有增值的空間,特別是購買力越來越弱的通貨膨脹時代,君不見乾隆粉彩,1986年初次拍賣時是3萬港幣,1989同樣的東西再度拿出來拍是792萬,2000年三拍是2100萬,20年整整漲了700倍,2022年清乾隆粉彩鏤空瓶,以5160 萬英鎊成交(約台幣19億),價錢越墊越高,不下於房地產投資,且完全沒有維修、房稅的問題。

比投資房地產還好
瓷器初次拿在手上,先看品相好不好、有無藝術價值,如果不喜歡,年代再久都沒有收藏價值。接下來細看有無毛邊、沖口、剝釉、磕缺、修復等瑕疵,然後用手敲彈瓷器,聽其回聲,清脆悅耳表示沒有破損,但也有可能是新倣(仿)。瓷器全美最好,大件精品偶有傷殘,也能接受,但存世量多的古瓷一旦有了瑕疵,收藏意義就不大了,以後即使能脫手也會被殺得血本無歸。

接下來就是看真偽了,真偽主要是看造型、釉色、胎骨、足底與款識,以及掂掂重量對不對。早在清康熙時代就已能成功仿製歷代所有名瓷,而且達到真假莫辨的程度,現今科技進步千百倍於前朝,支釘、橘皮釉、火石紅、棕眼、鐵銹斑等這些古瓷特徵都已能成功仿造,款識也能用高科技掃描拷貝,樣樣幾乎都可作假,古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千萬不要拘泥於專家鑑定書中所言,死扣特徵,作假者也可依照書中指示依樣畫葫蘆造假。一般行家放大鏡總不離手,除了觀察釉色氣泡外,同時也檢查是否有作舊、修復痕跡。

總之投資瓷器要多讀、多看、多聽、多問才不致當冤大頭,只求精美、真假,勿拘年代,或許運氣好還可撿個漏呢!

感謝台北故宮博物院開放共享
最後要感謝台北故宮博物院2023年起開始免費䆁出館藏瓷器圖檔,使筆者三十年玩瓷經驗與心得終能與入門讀者共享,雖然明知這是小眾市場,所幸元氣齋出版社林鈴塙社長繼出版「名畫投資與品味」一書十二年後,再度不計血本推出此明知會虧本的冷門專書,其一生「只出好書,不計盈虧」之執著與信念,對台灣社會與健康教育之貢獻有目共睹,不愧是偉大出版家,實令人敬佩。

楊怡祥2023年9月吉日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中國名瓷已成投資新寵
二十世紀初葉,印尼爪哇在一艘內海古沈船中,挖出大批中國古瓷,包括秘色瓷及浙江越窯青瓷,還有一堆南漢時的錢幣(其鑄造年代約西元917年),震驚藝品及古董界,原來中國瓷器早有輝煌外銷史。
瓷器始於東漢,唐代開始外銷
據考證瓷器發明於東漢時期,到了唐代技藝已臻成熟,開始外銷。最先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再傳到非洲及歐洲,以至全世界。

中國在東漢時期發明瓷器,到了唐代開始外銷,湖南長沙窯首開先例,最先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再傳到非洲及歐洲,歷經宋、元、明、清四代終於傳遍全世界,尤其是明嘉靖、萬曆及清代之康、雍、乾達到最高峰。

當時的出口、運輸採水陸並進,純陸路循傳統「絲路」,由當時唐朝國都長安(西安)出發,先到新疆,再經印度到達波斯(今伊朗、伊拉克一帶)、阿拉伯。「海上絲路」則由泉州、廣州出海,繞過馬來半島,經印度洋至波斯灣,再轉運到地中海沿岸各國。另一條則經由揚州、寧波、登州(山東蓬萊)港出海,經朝鮮到日本,深深影響日本的瓷器製造與發展。

日本學者三上次男就在考察了亞洲、非洲陶瓷貿易之路後,寫了一本「陶瓷之路」,認為「陶瓷器是東西文明交流及友誼之橋樑」,因為「陶瓷器是民生最密切的日用品之一,兼具生活實用與藝術欣賞。陶瓷千年來為世人珍愛,它的流傳與其說是商賈貿易行為,毋寧更代表東西文明的交流。」
陶瓷是東西文明交流的濫觴
早在七世紀的唐代,經由海路大量輸出的中國瓷器,再往西南傳至菲律賓,
在坦尚尼亞沿海各地的古墓,皆可見唐代與宋代的青瓷陪葬物,證明早在唐、宋時代,中土的商業貿易與文明進展已深入世界各地;當時為了強化這種「商業夥伴關係」,朝廷甚至已有外國人的「一席之地」;例如唐朝時已有不少波斯人在朝廷任官,還有當到宰相的。

中國瓷器是由阿拉伯商人從埃及、經地中海轉運至歐洲;埃及的中國瓷器則是由索馬利亞、阿曼經紅海運抵,當時埃及幾乎家家戶戶都使用質量精美、價格昂貴的中國瓷器。據統計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往國外的瓷器,光17世紀就有1600萬件以上,令人瞠目結舌。
鄭和七次下西洋達到巔峰
從明朝永樂初年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滿載瓷器、絲綢與茶葉等敦睦禮品,其中光瓷器就達數十萬件,包括景德鎮所製及精美的浙江龍泉青瓷、福建德化白瓷等等,既宣揚國威,也敦睦邦誼,使中國名瓷享譽全球,至今不衰。
近來已成投資新寵
近代工商業發達,經濟起飛,瓷器的價值再度受到高度重視,名瓷在世界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儼然成為投資新寵。然而藝術品一旦成為收藏與投資標的,就難免有贗品,甚至故意作舊、作偽,尤其是名瓷,仿製、作偽之風由來已久,如何辨識乃成為投資者的考驗。本書因而鉅細靡遺地提出各朝代的瓷器燒製特色、價值所在,以及詳細的鑑識法門,希望有助於認識名瓷之美,如想投資或收藏,也不致上當受騙。

當然藝術品的鑑識是一門高深學問,再高明的行家也可能有馬失前蹄、看走眼的時候,此時如何看待、重新評估其價值,又是另一門學問了。希望本書所提供的知識有助於提高讀者的投資品味,期待大家都能像大收藏家曹興誠一樣以股票所得換絕世名瓷,脫手時不但因此賺了數十億鈔票,還令人刮目相看,嬴得了饒富藝術修養的美名。

第一章 瓷器基本常識
估計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知道如何取火時,也就自然「發明」了陶器。因為在燒、煮食物時,其下的泥土經過長時期高溫燒灼會變硬,後來自然聯想到可將其塑形後當成器皿使用。也就是說,先民原本都在露天燒陶,後來才發現若在有煙囪的窯內燒,則煙囪可形成自然抽風力,除了可將燃燒廢氣排出外,還能不斷吸入新鮮空氣助燃;若煙囪的排氣功能小,窯內燃燒不完全、形成還原氣氛,燒出的陶器就不理想。據考證,大約在商朝(西元前17-11世紀)時已知建窯燒陶,而且懂得利用窯頂和煙囪。

什麼是瓷器?與陶有何分別?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人們才從經驗中發現,選用一般黏土,在800-900℃下燒相當時間之後,陶器會變成土紅色或灰色;如果超過1100℃,則陶會變形或熔解成黑褐色玻璃質;如果選用「高嶺土」,高溫焙燒後會變成白陶或硬陶。但陶器畢竟笨重、粗糙,容易滲水又易變色,在實用上還不夠理想。例如秦代兵馬俑係以灰陶燒製,埋在地底兩千年後出土,一遇到空氣就退色,顯然美中不足。如要燒製成食器,最好是輕、薄、光滑、不透水,而且容易洗滌才理想。

據推測,大約在東漢時期(西元25-220年),人們已懂得選擇高嶺土燒陶,甚至開始在陶器上塗釉,再燒成瓷器。燒陶用的一般黏土,其成份為矽酸和氧化鋁,可耐700-1000℃高溫。而瓷器用瓷石或瓷土作胎,瓷石是由石英、長石、雲母、高嶺土組成,熔點高,可耐燒至1200-1500℃(東漢時的燒成溫度已可達1300℃)。而高嶺土為一種有絲絹般光澤的白色瓷土,細粒、色白,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與三氧化二鋁,含鐵量低(含鐵量越少,燒出之瓷胎越白)且化學性質穩定,雜質少,故燒成的品質較佳。

江西景德鎮之所以能成為瓷都,除了附近蘊藏豐富的瓷土原料(高嶺土)之外,周圍之原始森林可提供無虞匱乏的松柴燃料,加上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處有昌江,運輸便利也是因素之一。景德鎮在明代已是全國製瓷中心,當時陶工及從業人員即達10萬餘人。

瓷器比陶器美觀討喜,主要原因之一為懂得在陶上施釉,釉的成分還是美艷顏色的關鍵。若釉中含銅,則在低溫(1000 ℃)下燒出來的瓷器就出現綠色;含鐵則出現黃色。現存的漢代陶器多呈黃、綠兩色,故推測東漢時陶工已懂得巧妙運用;到了唐代,唐三彩已是巧妙用釉的代表作。通常燒造施釉陶器的溫度要比灰陶高100℃,如果能達1100℃的中溫,還能強化硬度,更耐久。

ㄧ、了解瓷器的製造工序
簡單說,燒製瓷器的第一步就是「選擇瓷土」,最好是「高嶺土」。先去除雜質,再加水反覆攪拌(煉土),以消除其中的氣泡,使黏土軟硬一致。接著加工成型,包括:手拉坯、灌漿或以旋坯機壓模成型。然後以刮、切雕、鑲嵌、鏤空等塑出形態,乾燥或烘乾後再裝飾,如:陽刻、陰刻、划花,或補上化妝土。最後入窯素燒,以低溫700-850 ℃,或高溫1000-1250 ℃,去除坯土中的結晶水和空氣。最後於素胚上再施釉,如:蕩釉、刷釉、噴釉、浸釉、吹釉等,再入窯以1300℃釉燒,即成單色釉、結晶釉。也可不經素燒,直接一次燒成。如果是釉上彩,則先進行釉上彩繪、貼花,再入窯以750-850℃低溫燒製即成。
通常瓷胚燒成後,其大小都會略縮,其收縮率大約直(上下)縮小15%,橫(左右)縮約9%。
1.選「釉」為燒瓷關鍵
釉是一種玻璃物質,其主要成份為氧化鈣、氧化矽和氧化鋁,具有如石灰一般的特性,故又叫石灰釉,在我國已沿用千年以上。
「釉」是瓷器的靈魂,如果瓷器的外層不施釉,表面就顯不出光滑亮麗,且無法防水;若在釉內加入金屬氧化物,還可燒出各種不同顏色,更為美觀(稱為顏色釉)。因此一般推測釉的發現應該與瓷器同時出現,才能成就瓷的光彩。
據考證,最早的釉是由黏土加石灰或天然磷酸鈣配製而成,再和坯體一次燒製完成。後來才發展出青釉,那也是有資料可稽、最早的顏色釉;東漢時浙江的越窯已燒製成功。青釉中含有微量鐵元素(1-2.5%),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後會變成青色,這在當時已經是不得了的發現。
到了宋代,顏色釉的發展更趨成熟。青釉因含鐵成份多寡不同,可燒成粉青、天青、梅子青、豆青等不同的青色。南宋時,龍泉窯燒製完成的粉青、梅子青釉傳到日本,結果變成日本國寶。
青釉中的鐵含量越高,燒製完成的瓷器顏色越深;如鐵含量高達6-8%,就會呈黑漆色。宋時定窯的黑釉瓷、建窯的油滴茶盞(圖1-5)、黑釉油滴碗均名噪一時;黑釉油滴碗傳到日本之後,改稱曜變天目茶碗,後來也都變成日本國寶。

如釉的含鐵量低至0.75%以下,施於白素胎上,就成白釉。唐代邢窯、宋代定窯的白瓷,以及元代樞府的卵白瓷、明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象牙白瓷(圖1-6)等,都深獲好評。
釉下彩與釉上彩
瓷器的色彩與燒製溫度、施釉的先後順序有關。上釉之後,以1100℃以下燒成者,稱為低溫釉;以1250℃以上燒製完成者則稱為高溫釉。
先在坯體彩繪後施釉,再以1300℃高溫一次燒成者,稱為「釉下彩」,如青花瓷、釉裏紅。先施釉後彩繪,再以600-900℃低溫,分兩次燒成者稱為「釉上彩」,如五彩、鬥彩、粉彩、琺瑯彩、金彩。
釉下彩因在釉下,不會脫色,經得起長期使用、洗滌,因此大多製成日常用餐具;而釉上彩容易脫色,用久之後容易釋出有毒的鉛,不能當餐具使用,因此多製成陳設、觀賞用瓷。

2.注重火焰氣氛----氧化與還原氣氛
 大家都知道物體要有足夠的空氣才能燃燒,空氣(氧氣)充足可以形成「氧化氣氛」,使物體充分燃燒;但大量空氣又會把熱氣帶走,使溫度無法提升。如空氣(氧氣)不足,火就不旺,容易悶燒而形成「還原氣氛」。
燒造瓷器尤其要注重火焰氣氛,掌握氧化與還原兩種氣氛的變化,並適時加以調整。
「氧化氣氛」就是開火門,讓大量空氣入窯,以充分燃燒加熱、提高窯內溫度,使釉中的鐵、銅成分變成高價的氧化鐵及氧化銅,燒出的瓷器就能獲得安定的成色,如天目釉、結晶釉等。
「還原氣氛」則是關掉火門,讓窯內的火在氧氣供應不充裕的情況下繼續升溫,使釉及胚體中,具金屬成分(如鐵、銅)的氧化物,被窯內增加的還原性氣體奪取氧氣,生成低價的氧化物,甚至被還原成金屬,如:三價的三氧化二鐵變成二價的氧化鐵。而三氧化二鐵是一種較強的著色劑,胚料中只要含0.8%的三氧化二鐵,就足以使瓷器形成不甚美觀的褐黃色。但在還原氣氛下,三氧化二鐵又可以變成氧化亞鐵,避免瓷器變黃或生出雜色。
在正常情況下,含鐵量低的胎體,若在還原氣氛下燒至1300℃,可呈雪白色;反之,在氧化氣氛下則易出現略黃的米白色。所以若要燒製白瓷、青瓷、青花瓷、釉裏紅、銅紅釉等,都要用還原氣氛。以青花瓷為例,在燒造過程中,必須嚴格控管窯爐內的火焰氣氛,在點火、溫度逐漸上升,釉開始熔解後,火焰氣氛就必須改為還原火焰,到最後階段再調至中性。如果全用氧化焰,則鈷藍會變黑。溫度過低,鈷料又無法和釉結合成理想的豔麗顏色;溫度過高,顏色雖美,但圖案會暈散,最適宜的燒成溫度是1320℃。
這是因為釉中含有微量氧化鐵,在還原焰下,白釉會微泛青色。明成化時期的瓷胎都泛青色,可見當時已知燒造青花瓷要用還原火焰。
古代製瓷,一次入窯通常要燒三天三夜才能完成,而當時並沒有溫度計,全憑工人經驗視火焰判斷溫度,或插入數片已上鈷、釉瓷片標本,感覺差不多就抽出來看,決定要停火(還原氣氛)或繼續加柴火(氧化氣氛)。在那種情況下還能燒製出絕世精美的瓷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3.慎選著色劑
瓷器三大著色原料是氧化鐵、氧化鈷與氧化銅,氧化鐵可燒成青、綠、黑、褐瓷,如龍泉粉青瓷、宋建窯油滴茶盞;氧化鈷可在高溫下燒成藍色青花;氧化銅可燒成紅瓷,如釉裏紅、祭紅。
青花瓷是譽滿中外的國瓷代表,主要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未經素燒的坏上繪畫、施釉,再以132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藍色彩繪瓷器。因為鈷料呈色穩定,只要掌握好彩料的濃淡、深淺,圖案佈局疏密及窯燒溫度,即可燒製成功,技術層次不難,所以朝鮮、日本早期即仿製成功,日本甚至在明末清初即冒用中國帝王年號款識,出口外銷,和景德鎮搶訂單。由於仿得唯妙唯肖,連當時歐洲人都無法區分,在德勒斯登(Der Zwinger)宮殿收藏的中國瓷器(圖1-7),百分之八十都是日本九州有田燒。
景德鎮最早的鈷料「蘇麻離青」為元代從波斯進口,屬低錳高鐵鈷料,發色豔麗、優雅,色性安定,但燒成後氧化還原成鐵,所以會出現顆料結晶鐵銹斑痕,且凹入藍色底層,成為其斷代(元代至明宣德)特徵。
早期青花瓷都是用蘇麻離青當著色劑,明代中期(成化)以後,漸被西域進口的回青及國產平等青所取代;回青、平等青之氧化鐵含量大大降低,但氧化錳的含量提高,燒製成品也不再有鐵銹斑,從深厚、豔麗轉為幽靜、高雅。康熙晚期與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最正藍,不泛紫色,呈色優雅,幾乎已達登峰之境。

釉裏紅
釉裏紅的著色劑是氧化銅,氧化銅的呈色與燒製溫度密切相關。如溫度較高(即使只差10℃),銅離子也很容易流失,紅色也就消失了;但溫度過低,又會燒得偏黑。只有在還原氣氛中,才能成功燒製釉裏紅(圖1-8)。
釉裏紅首創於元代,可能是燒造困難度較青花高,所以存世量比青花少很多,其後也只有洪武、永宣、清三代才有成功的作品。

青花釉裏紅
青花釉裏紅是釉下彩,也就是在一個瓷器中,同時出現青花和釉裏紅(圖1-9)。青花的鈷料與釉裏紅的銅料不論是燒成溫度,或對窯室氣氛的要求都不一樣,故燒製極為困難。燒成的作品色調穩定鮮艷,既有青花的典雅,又有釉裏紅的富貴氣,且層次深淺有致,故有其價值。
青花釉裏紅首創於元代,到清雍正、乾隆時才發揚光大,其藝術價值也較元、明兩代高。

鬥彩:以雞缸杯為代表
鬥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一種彩瓷(圖1-10),明宣德時所創。其工藝是先在素坯上勾勒好青花線條,罩上透明釉,再入窯焙燒,燒出青花瓷後,再於原藍色線條內的留白處填繪彩料,入窯二次低溫燒成。
成化瓷的造型雖比較小,但修胎與施釉技藝精湛,成品精緻細薄,晶瑩潤白,其中又以明成化雞缸杯(圖1-11)為最高成就的代表。清雍正、乾隆時的鬥彩亦不乏精品。

五彩
青花釉裏紅因只有紅、藍兩色,燒造成功率又低,所以成化、嘉靖以後,開始盛行燒製釉上五彩瓷,其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銅、鐵、錳。但五彩並非只限五種顏色,常見者即包括黃、青、紅、黑、綠、白等六種,這種情況就好像「唐三彩」並非只有三種顏色一樣。
五彩是在已燒好的素瓷上,用多種顏色彩繪。推測最早在元代就已開始燒造青花五彩瓷,到明宣德時,更以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結合(圖1-12),呈現五彩新境界。晚明萬曆、天啟時,五彩常見以紅綠兩色為主,而且大量外銷到日本,頗受歡迎,稱為「大明赤繪」。日本料理的富士山「東京吉兆」還以創辦人一所收藏的古董大明赤繪饗客。

元末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論古饒器」中說:「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他認為元代的青花五彩非常俗氣,可能是當時配色技巧未純熟之故。而明代及清初的五彩仍稱「青花五彩」,就是先燒成青花瓷,再畫上五彩顏色,第二次入窯再燒,工序繁複,非常不合經濟效益。到了康熙,乾脆直接在釉上彩繪藍料,以代替釉下藍。康熙的五彩並以加入金箔而負盛名。
五彩到了雍正後就不再受青睞了,因為已逐漸被色彩更為瑰麗的琺琅彩、粉彩取代。

琺琅彩
琺琅彩本來是用在以藍為底色銅胎上,掐以銅絲,填上各種色釉,後來發現這種進口的琺琅色料,直接塗在素瓷上的效果更好,此即琺琅瓷器。
琺琅彩是釉上彩,主要是由氧化鉛、氧化硅(石英)、氧化砷、硼砂、氟化物組成,按適當比例混合,再加上金屬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其成分與我國傳統的彩料有明顯差別,而發色穩定(畫時用什麼顏色,燒出來就是什麼顏色,不像傳統釉會出現變化),色彩瑰麗,視覺上卻有凹凸層次感;尤其勾繪精細的紋飾時,畫面具有很強的立體感,而用手觸摸卻是平的,相當奇妙。
明清時,各式瓷器都在景德鎮的官窯燒製,只有琺琅彩瓷先在景德鎮燒成素瓷,再送到北京紫禁城的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由宮廷畫師繪上琺琅彩,再入窯二次低溫燒製(圖1-13),可見受重視之一斑。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細說元朝以來各代名瓷的特色與價值,
兼談鑑定基本原則:看器型、瓷胎、釉面、
紋飾、款式、斷代…,還要看修足、聽聲音,
重手感,甚至加上鼻嗅,堪稱為投資與鑑賞名瓷的最佳參考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