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教養練習題: 家長不焦慮, 親子共學正是時候 | 誠品線上

數位教養練習題: 家長不焦慮, 親子共學正是時候

作者 劉容襄
出版社 聯寶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數位教養練習題: 家長不焦慮, 親子共學正是時候:10大重要課題×46篇指引家長不焦慮陪孩子自信迎AI時代數位環境不斷變化,網路陷阱無所不在,孩子沉迷短影音,專注力下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10大重要課題 × 46篇指引家長不焦慮 陪孩子自信迎 AI 時代數位環境不斷變化,網路陷阱無所不在,孩子沉迷短影音,專注力下降,家長「數位焦慮」飆升……數位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悄悄改寫了家庭互動關係。規則管控不再是唯一解方,真正重要的是愛、理解與學習,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劉容襄老師以多年數位教養的研究與實務經驗,從國語日報專欄累積上百篇心得及豐富的真實案例,整理出最貼近父母心情的「練習題」,陪伴家長一起思考、一步步練習,走進數位世界,把科技化為親子對話的橋梁,減輕數位時代的親職焦慮。這本書不是告訴您「怎麼管」,而是與您一起思考「怎麼陪」、「怎麼學」:──陪孩子一起玩,一起聊,一起選擇──找志同道合的 夥伴共學共享,也跟孩子一起學讓親子一起走進數位世界,把科技化為親子對話的橋梁,而不是衝突的火種。★化解數位教養焦慮的關鍵祕訣一、人比規則更重要規則不是為了管控,而是為了更理解孩子,找到彼此合適的互動方式。祕訣二、別孤單,共學共享父母不要孤軍奮戰,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學共享,陪伴孩子共學共玩,就能找到解方,真正建立數位時代的親密連結。這不只是一本親職教養書,更是提供貼近時代、溫暖可行的數位教養行動指南。現在,就是放下焦慮,與孩子一起練習的最好時候。●產品特色 陪伴取代管控──最有溫度的數位教養行動指南給每位「數位移民」父母的溫柔提醒:別讓焦慮主宰家庭氛圍,讓陪伴與理解成為親子信任與支持連結。✦擺脫焦慮的數位教養心法——放下無效的管控焦慮,透過理解與陪伴建立信任與連結,幫助家長走進孩子的世界。✦簡單實用的三一律策略——「一起玩、一起聊、一起選擇」,有方法、有步驟的親子共學行動。✦真實案例 × 專業觀點——從電玩衝突、短影音迷思到AI挑戰,看數位生活的親子挑戰與解方,讀來有感,更能借鏡。✦邊讀邊練習,效果加倍——每章設計專屬思考筆記區,記錄反思與行動計畫,讓閱讀成為實踐親子共同成長的開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名家推荐容襄長期關心數位教養議題,加上過往傳播與戲劇的背景,常從不同視野談現在家長共同焦慮的困惑,歡迎藉這本書重新一起練習。——左燕妮|臺灣電視公司新聞部經理數位教養是家長必修課,感謝容襄老師著述數位教養秘笈,讓屬於「數位移民」的家長們,能跟著練習題,從容教養「數位原住民」。——吳權威|全球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長許多人都意識到「數位教養」影響甚鉅,卻不知如何「練習」,劉博士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參考依據。——施以諾|作家、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題目啟發、故事真實、討論深化、價值生成——讓親師生彼此靠近的數位素養練習本。——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數位浪潮的衝擊下,想知道如何與子女融洽相處和引導他們了解AI時代因應之道?這本書一定能替您解惑和減輕焦慮。——蘇木春|國立中央大學資訊電機學院院長——各界專家學者聯名推荐——王以仁|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名譽教授 左燕妮|臺灣電視公司新聞部經理 吳權威|全球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長 施以諾|作家、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唐先梅|國立空中大學副校長暨生活科學系教授陳攸華|國立中央大學人工智慧國際碩士學程主任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黃迺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退休教授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劉慈惠|豐盛品格培訓中心執行長 蘇木春|國立中央大學資訊電機學院院長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劉容襄有編劇背景,作品涵蓋電視、電影和舞臺劇,曾入圍金鐘獎編劇獎項。博士時期,研究數位時代下親職學習議題,將傳播、戲劇和家庭教育之理論、應用與研究做跨界融合。近年來,常從家庭教育視野舉辦工作坊、講座,與師長分享生活中的各種議題。著有《數位教養課》個人簡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保羅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臺灣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常務監事 »佳音電台(FM90.9)「生活家一筆」製作/主持人 »國語日報<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專欄主筆 »媒體與家庭文創工作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界名家推荐推荐序1 一本充滿溫度的數位教養行動指南推荐序2 彷若明燈 照亮臺灣家庭與教育現場的數位迷霧作者序 用理解與學習 化解數位教養的焦慮第1章 數位教養,只有規則足夠嗎?我們給孩子訂的規則,符合數位時代嗎?我們家的「數位管教」觀念,差異大嗎?數位時代,別搶走了孩子的生活常規數位管控的藝術,人比規則重要第2章 孩子的數位腳步,我們跟上了嗎?樂當數位教養的驅動程式歡迎相揪共學讀書會歡呼收割前,躲不開揮汗撒種數位時代,讓學習「剛剛好」第3章 家人尬電玩,陪伴還是放縱?讓孩子的童年時光裡有你電玩PK,祖孫「打」出好感情藏在電玩遊戲背後的愛發現豬隊友的神救援全家共享行事曆第4章 孩子的社交圈,我們都清楚嗎?讓朋友從螢幕裡走出來學生教我認識了「大小帳」數位交友裡的箇中滋味從網路而來的「忘年之交」第5章 如何邊玩邊學,讓學習更有效?數位學習引發了動機,然後呢?數位學習與快樂學習的距離數位遊戲化學習的成效應重於感受願科技與閱讀友誼長存緩解螢幕黏度,管控外一章第6章 數位新日常,我們的心態調整好了嗎?愛孩子,別搶了他的數位學習單幼兒是天生的「自媒體」?家長,別常常「等著生氣」……讓「愛的停電」,增進親子關係第7章 科技互聯網,能讓我們的心更靠近嗎?虛虛實實的練習曲數位時代看見的是科技還是人?數位時代的月圓與越遠別把科技焦慮放進孩子的未來第8章 孩子迷「網」,能看見他們的孤單和渴望嗎?弱密碼讓孩子隱私在網路上暴露無遺讓孩子跟短影音保持「社交距離」社群媒體造成了孩子間的孤獨?孩子追星裡藏著風險貓膩善用AI,也把關個資第9章 面對數位風險,如何當孩子的靠山?網路叢林中,做孩子堅強後盾別讓衝突進化為霸凌用有溫度的臉,面對AI深偽當數位房間成了數位名片與其焦慮不如主動出擊第10章 AI來敲門,我們準備好了嗎?那場「微論壇」啟發了AI學習的三件事把「當機」當作依賴科技的檢測器歡迎AI來我家的「狂想」如果可以「列印」一隻手臂?社群媒體的適齡與引導反守為攻的短影音

商品規格

書名 / 數位教養練習題: 家長不焦慮, 親子共學正是時候
作者 / 劉容襄
簡介 / 數位教養練習題: 家長不焦慮, 親子共學正是時候:10大重要課題×46篇指引家長不焦慮陪孩子自信迎AI時代數位環境不斷變化,網路陷阱無所不在,孩子沉迷短影音,專注力下降,
出版社 / 聯寶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519658
ISBN10 /
EAN / 9789577519658
誠品26碼 / 2683005128009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5×1.5
級別 / N:無
重量(g) / 410
提供維修 /
適用年齡 / 9歲以上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荐序1 一本充滿溫度的數位教養行動指南
文/唐先梅(國立空中大學副校長暨生活科學系教授)

在數位時代,科技已深深融入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家長既期待孩子能善用科技增進學習,又擔心他們沉迷其中。《數位教養練習題——家長不焦慮,親子共學正是時候》正是一本專為現代父母設計的實用指南。

全書分為十章四十六篇指引的形式編寫,適合自學或讀書會共讀,提供家長逐步思考與實踐的方向。作者強調「人比規則更重要」,數位教養並非單靠制定使用時間限制,而是需要父母理解孩子的世界,並以參與和陪伴取代單向管控。書中提出「三一律」——「一起玩、一起聊、一起選擇」,提醒家長走入孩子的數位生活,共同經驗數位帶來的喜怒哀樂,進而建立更深的親子連結。

本書探討多項現實挑戰:如何避免數位奪走生活常規、如何看待網路社交與「大小帳」、如何讓科技真正助益學習、如何引導孩子面對短影音與AI。作者同時指出,夫妻之間在數位管教上的共識也至關重要,唯有「一張臉孔」面對孩子,才能減少教養矛盾。

《數位教養練習題——家長不焦慮,親子共學正是時候》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書,而是一本充滿溫度的行動指南。它邀請父母放下焦慮,在愛的氛圍中學習理解與陪伴,將科技轉化為促進親子關係的橋梁。若您渴望在數位叢林中與孩子攜手前行,這本書必將帶來啟發與勇氣。



●推荐序2
彷若明燈 照亮臺灣家庭與教育現場的數位迷霧
文/陳攸華(國立中央大學人工智慧國際碩士學程主任/網路學習科技所講座教授)

容襄問能不能為他的新書《數位教養練習題——家長不焦慮,親子共學正是時候》寫推荐序,我欣然接下了邀請。

我深知,這份邀請不僅是他對我的信任,更源於我們在使命感上的深層共鳴。這份共鳴來自於我們有相同的信仰,而這份信仰,使我們所說、所做,無不希望能夠榮神益人。

再者,我們同為大學教師。除了克盡教學與研究的職責之外,期許自己也能提供養分給這個社會。容襄的《數位教養練習題——家長不焦慮,親子共學正是時候》,正是這樣一本養分飽滿的書籍,更確切的說,它是一盞明燈,照亮臺灣家庭與教育現場的數位迷霧。

數位科技改變了世界各地學生的學習方式,臺灣當然也深受影響。尤其在 COVID-19 之後,數位科技的浪潮使孩子人手一機,可以迅速吸收大量資訊,社交圈更因此無限延伸。

但是,快速吸收不等於真正理解;社交圈擴大,也不保證孩子能遇見「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知己。面對這樣的處境,誰能陪伴孩子在數位世界中找到方向?無庸置疑就是家長與教師,他們是最重要的數位引路人。

《數位教養練習題——家長不焦慮,親子共學正是時候》正是為父母與教師而寫。它內容豐富,涵蓋人工智慧、數位遊戲、社群媒體等多元主題,不僅引導父母與教師如何教養,更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陪伴。

這本書會讓三種人特別受益。

第一,它能夠讓父母明白,數位教養不是一味禁止或放任,而是與孩子一同學會選擇、學會思考。

第二,它能夠幫助教師善用數位工具提升教學,不迷失在科技洪流中。

第三,它能夠讓孩子與學生懂得思辨科技的利與弊,在資訊爆炸中找到自我,不被牽著走。

在這個數位化急遽加速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不斷成長。而這樣的成長更是整個社會走向和諧與穩定的基礎。

基於這個理念,我誠摯推荐《數位教養練習題——家長不焦慮,親子共學正是時候》。願這本書能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成為一盞明燈。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 用理解與學習 化解數位教養的焦慮--文/劉容襄

近年在講座中,我發現眉頭深鎖的家長越來越多,也在與家長的對話和分享中,逐步體會到這些焦慮大多來自於陌生:對總有新挑戰的數位科技感到陌生,也對孩子沉浸入螢幕後的言行更加陌生。

當這些陌生沒機會被釐清前,又連結上新聞中的社會事件,或是一面倒強調負面效應的書籍時,家長的驚恐可想而知。隨即而來的便是「絕對的限制」。限制螢幕的使用是一種方式,只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行,漸漸長大後就成為親子衝突的來源。

所以,為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家長要先降低焦慮,為降低焦慮就要先減少陌生,而減少陌生的方法靠的是「理解」與「學習」。

所謂理解,就是理解目前的數位科技及未來趨勢,也理解眼前的孩子到底在螢幕裡做些什麼事。至於學習,則是找到可信任的教師與專家,以其所提供系統的學習資源按部就班的練習。另一個學習對象是身邊的孩子,聽聽他們的想法並看看他們實際的做法。孩子不是做不好,而是還沒有做好,不是說到卻做不到,而是還沒有建立好習慣。

常覺得自己是有福氣的人,因為我教我也學、我說我也聽。長年下來,各地家長們道盡了焦慮外,也提供了許多「解方」,讓我獲益匪淺。

因為不喜藏私,我藉著國語日報隔週四的專欄「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分享從家長端觀察到的「真知灼見」,以及這些真實情境背後該留意的議題,從二○二一年起至今已逾百十篇。回頭細數這些文章,看見的不是字數的累積,而是臺灣在數位科技之於家庭與學校中,家長及教師們關心議題的演變與脈絡。

繼《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後,感謝國語日報社再次願意以專欄為基礎,出版《數位教養練習題——家長不焦慮,親子共學正是時候》。

這兩本書具有延續性:從「數位教養課」四十五堂課的五大面向,即面對數位浪潮的基本功、目前常存的潛在風險、善用科技增進家人關係、運用新思維面對新挑戰,以及對未來趨勢的展望,延伸到「數位教養練習題」的十個重要課題。

這十個課題分別是:主動理解孩子的螢幕生活才能訂出適合規則(第一、二章);藉著一起使用數位拉近彼此的心(第三章);如何掌握孩子的社交生活(第四章);讓數位學習落在正確位置(第五章);用對的方法才能拉近親子距離(第六、七章);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與潛在危險(第八、九章),以及一起迎向數位科技新挑戰(第十章)。

您可以利用每一章最後筆記處,記下印象深刻的話、對自己的提醒和想開始調整的地方,當我們願意「練習」後,定會看見累積而來的轉變。

感謝國語日報的好友、志同道合的學習夥伴,以及共同面對數位時代挑戰的家人,還是這一句話:數位時代別孤單了,共學與共享,「一起學習,真好!」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連載1- 我們給孩子訂的規則,符合數位時代嗎?
您是否發現,孩子在既定的規則中常常耍賴?說好的時間,總是當作參考而已?於是,當我們想奪回他或她手中的珍寶,往往是在擦槍走火的氛圍中艱險度過……如果這是您的生活日常,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您而寫的。
不過,事先聲明:這篇文章不是用來「解決」每個家庭的問題,而是提醒一些我們可能忽略的原因與背景。
在親職學習的工作坊中,我常帶著家長回到自己的童年時光,姑且稱之為造訪童年或原生家庭吧。其中有個特別有趣的環節:每當我播放某個年代的歌曲,某個世代的家長總會立刻卸下家長的身分,回到那個熟悉的青春記憶裡。您相信有這麼神奇嗎?
現在不妨就一起試試看。深呼吸三次,讓心情慢慢平靜下來——
如果您是四、五年級生,現在腦中可能響起《楚留香》主題曲,如果會唱,更好,唱出來吧。接著再想起《天龍八部》,再來一次……如果您是六、七年級生,或許《春嬌與志明》的旋律已悄悄響起。
各位,回憶夠了嗎?容我把您拉回現實。
上述這段體驗,是想提醒我們:媒體所帶來的娛樂,一路從平面文字(如小說)、電子媒體(如電視劇),發展到數位媒體(如手遊),其吸引力越來越強烈。它能直擊人心,滿足人性好奇與逃避現實的需求。這樣的吸引力,如果走向良善,是寓教於樂、增廣見聞;如果失去控制,便可能導致沉迷、疏離與失衡。

不論我們以何種情緒面對,這都是事實。而當我們回到刊頭所談的「規則」,有兩點尤其值得思考。
一、媒體帶來的娛樂,自古不變
如前所言,過去一本書可以讓人廢寢忘食,一齣劇可以讓人變成沙發馬鈴薯,如今一款電玩更可以讓人沉迷,難以抽離。所以,如何適時停下確實是個大挑戰。
我常提醒家長,試著用自己過去因看電視節目而滿足的心情,來體會現在孩子在電玩世界裡的狀態。這樣才能理解,才能用合宜的方式訂下適切的規則,這不是一味放任或嚴控。只是,什麼才是「對的方式」呢?
二、因應不同媒體,規則需要更新
家長們請想想,我們對孩子玩數位遊戲的規則,是不是常訂在三十分鐘、六十分鐘或九十分鐘?如果是,其實也不意外,因為這些正是我們過去看一集電視劇的長度。於是,我們就習慣以三十分鐘的倍數作為時間約定的規則。
然而,真正理解數位遊戲的人便知道,遊戲結束的時機(game over),是取決於遊戲類型、關卡設計、玩家的實力,甚至隊友是否互助配合。不是用三十分鐘、六十分鐘這樣的節奏來設計。
因此,當我們要為孩子訂立合理的使用規則時,要考慮的「眉眉角角」很多。曾在國語日報家庭版的專欄中多次提及,家長也可參閱《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國語日報社出版)一書,從中取得更多理解與參照。
總之,在訂規則前,要先認清媒體所帶來的娛樂魔力及其挑戰驟增。這樣的娛樂魔力在數位時代中節奏更快、挑戰更多。我們在確認規則時,必須從自己過去的使用經驗更新到現在的數位實況。
當家長們哼唱著「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時,別忘了,孩子也正奮戰於「傳說○決」的關鍵時刻。在那適宜的三十分鐘的倍數規則裡,不妨適時放入可容許的彈性與變數,卻不失守原則紅線,如此的規則,才不會「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而能真正符合這個時代的教養策略。

●內文連載2-我們家的「數位管教」觀念,差異大嗎?
某次工作坊中,鄰座的兩位媽媽像巧遇知音,言談間表情如逢甘霖,開心得幾乎把其他人都「置身事外」。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但不想讓她們「獨樂樂」。
「老師,我老公跟我在管控孩子用手機的方式完全不同,實在很難溝通。他認為手機、電腦、平板這些東西最好都不要碰,可是我覺得,這怎麼可能?該接觸的還是要接觸,總不能把孩子養成山頂洞人吧?」
另一位媽媽接話:「我老公完全相反!他認為這是孩子的時代,要用就用,反正也管不了。說他以前也是這樣長大的,怕什麼?」
談起數位觀念,多半是指對數位工具的基本態度,也直接影響是否使用、如何使用的觀點。放進親職角色中,就是家長對孩子數位使用的控管方式。換句話說,家長本身的數位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使用模式。如果家長觀念趨向一致的,數位管教觀念便容易走向「笑容」。反之,如果觀念落差大,「皺紋」恐怕就常常飛上家長的眉梢。
雖然一場講座或一篇文章無法讓雙方迥異的「數位管教觀」趨近而笑顏逐開,但或許可以試圖提點幾句,讓緊繃稍稍紓解。
提點一:談管教,別忽略了原生家庭影響
一位好友常提到,婚前她跟先生約會時,習慣直接夾取對方盤中的食物,也樂於分享自己的。婚後,有次先生終於說出內心想法,其實他並不喜歡這種「共享」的感覺。好友很訝異,她出生家庭人口多,這樣的「共享」是常態,而先生從小生長的家庭重視個人隱私與自主性。於是,彼此必須在婚姻生活中磨合……這種觀念差異,如果延伸至數位使用的習慣,別忽略了彼此的「自然而然」也是需要磨合的。
提點二:時空不同,來自媒體的誘因也不同
有許有些家長認為,「我們以前就是如此,現在為什麼不行?」或許應該進一步想想,過去來自媒體的誘因雖然多,但其互動性低、即時性也有限。在過去即使被稱「電視兒童」,但電視總有播完或下檔的時候;過去的網路使用,多是查找資料、發信之後等回信;過去的電玩遊戲也不會充斥廣告與令人眼花撩亂的即時互動訊息。如今卻不然,來自數位內容的「誘因」,遠遠超乎我們過去的經驗範疇。
提點三:孩子身邊「重要他人」逐漸轉變
想想過去的成長經驗,我們大多在家長或師長的雞毛撢子管教下度過,上一代的父母辛苦工作拉拔我們長大,因此即使被打罵、被誤會,這些真實情境中的長輩,都是我們身邊的「重要他人」,甚至是學習的典範。如今網路上那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虛擬陌生人越來越多,並逐漸進入孩子的生活,甚至成了身邊的「重要他人」、學習的典範。如果我們「放任」不管,讓孩子獨自面對,恐怕不是明智的選擇。
面對數位工具的使用態度,家長要有完全一致的教養觀念確實不容易,但可以尋求共識做法,也就是先釐清前述的三點,並讓共同願景極大化。畢竟在孩子的教養上,我們父母既不是黑臉也不是白臉,而是彼此支持、共同面對孩子的一張臉孔。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陪伴取代管控──最有溫度的數位教養行動指南
給每位「數位移民」父母的溫柔提醒:
別讓焦慮主宰家庭氛圍,讓陪伴與理解成為親子信任與支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