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
作者 | 嚴遵/ 王弼/ 蘇轍/ 薛蕙/ 焦竑/ 憨山德清/ 王夫之/ 黃元吉/ 河上公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老子《道德經》是中國思想的極致瑰寶,更是世界不朽哲學經典,寂靜無為之哲學智慧,至今仍引人深思! 在清代以前,《老子》的傳本已逾百種, |
作者 | 嚴遵/ 王弼/ 蘇轍/ 薛蕙/ 焦竑/ 憨山德清/ 王夫之/ 黃元吉/ 河上公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老子《道德經》是中國思想的極致瑰寶,更是世界不朽哲學經典,寂靜無為之哲學智慧,至今仍引人深思! 在清代以前,《老子》的傳本已逾百種, |
內容簡介 老子《道德經》是中國思想的極致瑰寶,更是世界不朽哲學經典,寂靜無為之哲學智慧,至今仍引人深思! 在清代以前,《老子》的傳本已逾百種,兩千年傳抄間不免訛誤,遂衍生三千餘種校訂本。注疏更是不計其數,流傳至今逾千種,其中以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帛書甲本、乙本,最為學界重視,但是甲本缺字一千四百字,乙本缺字六百字,並非學人理想的讀本。 此外,在種種老子集注、集解的版本當中,雖然採用諸家學說,例如焦竑的《老子翼》選輯了六十四家注本,卻都只是拾掇片段加以引述,令後人欲窺全貌卻感望洋興嘆。綜觀歷來諸家集注雖廣採群說,然多僅引片段,難窺原典之精要。 囿於《道德經》版本浩如煙海之研讀困境,本書《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為補救以上所述研習老子思想之此一缺憾,首度集結,完整收錄《道德經》歷來最重要的九種注本,讀者得以對觀研讀,包含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嚴遵《老子指歸》、蘇轍《老子解》、 憨山德清《道德經註》、王夫之《老子衍》、黃元吉《道德經真義》、薛蕙《老子集解》、焦竑《老子翼》。 更邀請專精中國、道家哲學研究之林久絡老師(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專文導讀,從《道德經》各家版本問題來理解「文本趨同」以及「語言趨同」的現象,最後如何使老學思想聚焦,並提供詳實有用的閱讀方法與順序;反覆玩味,涵泳於各家注釋文本之中,帶領讀者一步步走入《道德經》的「眾妙之門」! 由《道德經》原典到歷代詮釋集注者,以歷代注疏為經、思想演變為緯,串聯戰國至清末千五百年來「老學」的詮釋脈絡,一書盡覽儒、道、佛三家對老子思想的異同與對話,既可深究經典義理,亦可領略思想交融的智慧風景。【本書特色】● 中文世界唯一集成首度完整收錄自戰國至晚清九大權威注本,橫跨一千五百年間的老學研究。著重義理比對,一書洞見各家注說精要。● 三教觀點並陳儒、道、佛三家詮釋並列對照,觀點兼容並蓄,洋洋大觀,使讀者在研讀《道德經》時,也能同時領略各家宗風,展現多元互文格局與思想風貌。● 古文/白話前後對讀每章皆附現代白話譯文,與古文原典、各家注疏並列,易於互相參照。● 典藏裝幀精裝直排,版式典雅,適合學術館藏、收藏與研修。● 全球學術價值《道德經》原文僅五千餘字,卻已有超過二百五十種西方譯本,僅次於《聖經》,老學研究橫跨東西世界。
作者介紹 姓名:嚴遵嚴遵(生卒年不詳),西漢隱士,和揚雄同為蜀學代表人物,他的《老子指歸》「以虛玄為宗」(焦竑語)掌握了老子思想本旨而加以自由發揮,對於後世道學影響相當大。焦竑說:「嚴君平卜筮成都,市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曹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旨著書十餘萬言。」姓名:王弼王弼(226-249)是三國時期曹魏的經學家、易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人物,其《老子道德經注》是眾多注本當中最經典者,將《道德經》的玄理透過系統化思維加以闡述,並於方法論上開創性地將「辯名」與「論實」融合,特別借用《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語,提出「崇本息末」核心思維,從形上學角度確立「以無為本」的宇宙生成論,為老子學說的系統化闡述開闢了新路。姓名:蘇轍蘇轍(1039-1112),北宋人,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思想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老子解》融合儒道佛思想,闡明萬法一體的要義,《老子解》不只是哲學注釋文本,更是一部展現宋代三教會通與文化轉型的思想文獻,標誌著知識系統與價值體系重構的重要時刻。誠如其兄蘇軾所言:「使戰國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姓名:薛蕙薛蕙(1489-1541),明朝人,明代中晚期,心學思潮盛行,鑒於明代士人對《老子》的態度分歧不一,有人尊崇之,卻未能真正領會其精義;亦有人視之為異端,加以貶斥。面對此種或盲目崇拜、或輕率詆毀的風氣,在此思想背景下,薛蕙遂撰《老子集解》,意在釐清義理、匡正時習,展現出為道家思想正名的強烈意圖。書中不僅致力於闡發《老子》性命哲學之精髓,更試圖將老子思想與孔子學說並列而論,藉此促進儒道兩家思想地位的平等對話。其批判程朱學說,「明聖人之微言,究性命之極致」,將《老子》視為性命之書,註解多為性命哲理的詮釋,於性命思想尤其有所闡發。更自矜為「有欲求《老子》之道者,必以予解爲指南乎!」姓名:焦竑焦竑(1540–1620),明代史學家、泰州學派重要學者。其思想雖本於儒家,然兼收佛、道之義理,尤擅於三教融通之詮釋。焦氏深思人生安頓之道,主張三教雖異其途,終皆指向性命之本與安身立命之歸。著有《老子翼》,彙集六十四家注說,見眾生煩惱皆由「失性」所致,遂以《筆乘》自述,以期「復性」之功,認為「明無為之道,而以有證無之理」,對道家義理有深入闡發,亦展現晚明思想多元交會之風貌。姓名:憨山德清憨山德清(1546-1623),明末四大高僧,傳承臨濟宗,為明代禪宗復興的重要人物。他的《道德經註》會通三教思想,強調三教合一,以佛法的空性理論收攝融合了道家的寂靜無為思想。其中於佛教的心性思想更有獨到的見解。亦是晚明佛教叢林論詩作詩風氣之推行者,文采斐然,被譽為「文字般若」。姓名: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身處明末清初交接之際之儒學大家,治學融經史於一,將易學與史學相互貫通,既彰顯其憂國憂民的經世情懷,也體現因應現實事理變化的實用主張。其《老子衍》以批判兼融的態度,剖析自漢以來各家注本之不足,主張返本溯源,復歸老子「載營魄抱一無離」的本意,於自序中稱歷代注疏繁雜而失道,強調「見其瑕而後道可使復也」。姓名:黃元吉黃元吉(生卒年不詳),為清朝道光、咸豐年間人,道家隱仙派傳人,近代中國傳統內丹集大成者。自黃元吉之後,「天府樂育堂」一派在各地開枝散葉。黃元吉在四川講課的內容,被門人編纂成書,對於現代道家內丹的修煉影響很大,著有《道德經講義》(即道德經真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其功法以性命雙修及中黃直透為主,主要丹訣在「玄關一竅」的理論。姓名:河上公河上公(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的隱士,在瑯琊天台山附近得道,所著《河上公章句》是最古老的注本,強調修身立命之說,也是道教思想最推崇的版本。姓名:林宏濤台大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詮釋的衝突》;《體會死亡》;《預知宇宙紀事》;《法學導論》;《美學理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神話學辭典》;《上帝的語言》;《菁英的反叛》;《啟蒙的辯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大蛻變》;《我的名字叫耶穌》;《如何改變世界》;《繁華落盡的黃金年代》;《與卡夫卡對話》;《人造地獄》;《自我的追尋》;《人的條件》;《致死之病》;《時間之書》;《世界是這樣思考的》;《連續統》;《克拉拉與太陽》;《榮格論現代人的心靈問題》;《文明及其不滿》;《治療的凝視》;《達文西的童年回憶》;《一個美好的蛻變》;《摩西與一神教》;《做你自己:西洋哲學史卷三》;《人造世界 :西洋哲學史卷四》;《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流浪者之歌》。
產品目錄 目錄【導讀】 《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編輯人語】 言者不如知者默上篇(道經)第1章 體道第一第2章 養身第二第3章 安民第三第4章 無源第四第5章 虛用第五第6章 成象第六第7章 韜光第七第8章 易性第八第9章 運夷第九第10章 能為第十第11章 無用第十一第12章 檢欲第十二第13章 猒恥第十三第14章 贊玄第十四第15章 顯德第十五第16章 歸根第十六第17章 淳風第十七第18章 俗薄第十八第19章 還淳第十九第20章 異俗第二十第21章 虛心第二十一第22章 益謙第二十二第23章 虛無第二十三第24章 苦恩第二十四第25章 象元第二十五第26章 重德第二十六第27章 巧用第二十七第28章 反朴第二十八第29章 無為第二十九第30章 儉武第三十第31章 偃武第三十一第32章 聖德第三十二第33章 辯德第三十三第34章 任成第三十四第35章 仁德第三十五第36章 微明第三十六第37章 為政第三十七下篇(德經)第38章 論德第三十八第39章 法本第三十九第40章 去用第四十第41章 同異第四十一第42章 道化第四十二第43章 遍用第四十三第44章 立戒第四十四第45章 洪德第四十五第46章 儉欲第四十六第47章 鑒遠第四十七第48章 忘知第四十八第49章 任德第四十九第50章 貴生第五十第51章 養德第五十一第52章 歸元第五十二第53章 益證第五十三第54章 修觀第五十四第55章 玄符第五十五第56章 玄德第五十六第57章 淳風第五十七第58章 順化第五十八第59章 守道第五十九第60章 居位第六十第61章 謙德第六十一第62章 為道第六十二第63章 恩始第六十三第64章 守微第六十四第65章 淳德第六十五第66章 後己第六十六第67章 三寶第六十七第68章 配天第六十八第69章 玄用第六十九第70章 知難第七十第71章 知病第七十一第72章 愛己第七十二第73章 任為第七十三第74章 制惑第七十四第75章 貪損第七十五第76章 戒強第七十六第77章 天道第七十七第78章 任信第七十八第79章 任契第七十九第80章 獨立第八十第81章 顯質第八十一
書名 / | 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 |
---|---|
作者 / | 嚴遵 王弼 蘇轍 薛蕙 焦竑 憨山德清 王夫之 黃元吉 河上公 |
簡介 / | 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老子《道德經》是中國思想的極致瑰寶,更是世界不朽哲學經典,寂靜無為之哲學智慧,至今仍引人深思! 在清代以前,《老子》的傳本已逾百種,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6263906433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906433 |
誠品26碼 / | 2683005912004 |
頁數 / | 608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編輯人語】 言者不如知者默
老子《道德經》是中國思想的極致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不朽經典,其寂靜無為的哲學思想獨樹一格而引人深思,更被翻譯成全球數十種語文。唐君毅在《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裡說:
「老子一書,文約旨遠,世所公論;而老學之傳,亦最為複雜。漢志、隋志、及經典釋文,所著錄之老子經說及注,今大皆已佚。然韓非解老、喻老,及淮南子與司馬談之言道之語,並能發揮老子之義,各為老學之一型。魏之王弼注老,則為老子注之大宗,亦為老學之另一型。佛學入中國,鳩摩羅什、僧肇並有老子注,以見老學之旁通於異國之學,開近世以老學通西學之先河,此又為一型。道教以老子為宗祖,唐代君王多重道教,而老子之地位益尊。韓愈謂二氏之徒,以孔子為『吾師之弟子』,即以老在孔上,故韓愈非之。然宋人如司馬光、王安石、蘇轍、呂惠卿之老子注,並以儒道之義,未嘗相妨。唯程朱之傳,則視老子為異端,而加以貶抑。葉適、黃震于老子之為人與書之時代,始致疑。元明儒者,為學又漸尚通達。元儒吳澄有老子注,明儒則陳白沙、王陽明與其徒,皆有取于道家之義。然湛甘泉則疑《道德經》非老聃著(《甘泉子集》卷十七),泰州王門之學者如焦竑更為《老子翼》《莊子翼》之書,亦以二書羽翼儒學。明代學者多兼通三教,王傳山亦為《老子解》《莊子解》《莊子通》諸書。清儒姚鼐亦為老子注,汪中述學更繼而疑老子之為人與書之時代。然清末民國初年,則學者多輕儒而尊老。江瑔為《讀子巵言》,張爾田為《史微》,並以道家之老子之學,為孔子及百家所供出。然民國十年以後,學人之疑老子之其人、其事者又多,顧頡剛《古史辨之諸子叢考》嘗輯其文。及今而老子之不先于孔子,漸成定論。人亦知孔子之學不可說原自老子,而當是直承其先之人文學術之傳者……老子一書,古今注解者甚多。譯本亦數十種。由近人嚴靈峰編《老子集成》,可見古今老學之書,誠可汗牛充棟。蓋其文既約而義豐,人固皆可自本其聰明智慧,加以演繹,並依聯想,而任情為類比之論,其論述遂不可勝窮。」
一直到清朝以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百餘種,經歷兩千年的傳抄而有種種舛誤,因而也出現了許多校訂本,據統計有三千多種。其中以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帛書甲本、乙本,最為學界重視,但是甲本缺字一千四百,乙本缺字六百,並非學人理想的讀本。歷來《道德經》的注疏也不計其數,流傳至今有一千多種,讓意欲研讀思惟老子《道德經》的人們望洋興嘆。此外,在種種老子集注、集解的版本當中,雖然採用諸家學說,例如焦竑的《老子翼》選輯了六十四家注本,卻都只是拾掇片段加以引述,難以讓讀者窺見原來注本的思想精要。
《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為補救研習老子思想的這個缺憾,完整收錄歷來《道德經》最重要的九種注本,讓讀者得以對觀研讀:其中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嚴遵《老子指歸》、蘇轍《老子解》、憨山德清《道德經註》、王夫之《老子衍》、黃元吉《道德經真義》、薛蕙《老子集解》、焦竑《老子翼》,儒、道、佛見解兼容並蓄,洋洋大觀,俾使讀者在研讀老子時領略各家宗風。此外更於各章末附上現代語譯,以方便讀者理解。
內文 : 【導讀】 《新譯老子道德經九家注讀本》東海大學哲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久絡
《道德經》一書,或稱為《老子》,這個文本在歷史流變中被理解與命名的過程本身,就是件耐人尋味之事,除反映了儒、道、釋各自知識群體的理解與限制外,也見證了開篇文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深意。以當今眼光看,「道」與「德」確實是文本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與論域,因此,《道德經》之名,恰如其分,至少不帶有《老子》之名預設的「儒學—政治」之知識框架。本書蒐羅了《道德經》注釋史上最重要的九個完整注本:王弼、河上公、嚴遵、蘇轍、憨山、王夫之、黃元吉、薛蕙與焦竑,不唯儒、道、釋三教並陳,形上學、認識論、倫理學、修煉、政治各方面的旨趣兼涵,對喜歡涵泳文本中體悟的一般讀者,與有志學術研究的學者,本書都頗有助益。以下僅就筆者所知,提出一些要點,或可為研讀之助!
第一章(體道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王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默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河上公)
【道可道】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常道】 非自然長生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名可名】 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一出布道名,讚敘明是非。【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徼,古吊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同謂之玄】 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玄之又玄】 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聖賢;得錯亂污辱,則生貪淫也。【眾妙之門】 能知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語譯】
「道」如果可以講述,它就不是恆常不變的「道」;「名」如果可以稱說,它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始基,「有」是萬物的源頭。所以時時體悟「無」,可以觀照「道」的奧妙;時時領會「有」,可以觀照「道」的廣大邊際。「有」、「無」兩者同源於「道」而說法不同,都可以說是極為幽微深遠的。就其幽微深遠而言,它可以說是所有生成變化的根本門戶了。
最佳賣點 : 老子《道德經》是中國思想的極致瑰寶,更是世界不朽哲學經典,寂靜無為之哲學智慧,至今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