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與孔雀王朝: 改寫亞洲文明的古印度最偉大帝國 | 誠品線上

Ashoka and the Maurya Dynasty: The History and Legacy of Ancient India's Greatest Empire

作者 Colleen Taylor Sen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阿育王與孔雀王朝: 改寫亞洲文明的古印度最偉大帝國:從開國皇帝旃陀羅笈多的傳奇崛起,到其孫子阿育王以和平與正法治理帝國的壯麗時代,本書結合史實與後世詮釋,描繪出古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開國皇帝旃陀羅笈多的傳奇崛起,到其孫子阿育王以和平與正法治理帝國的壯麗時代,本書結合史實與後世詮釋,描繪出古印度最輝煌的歷史篇章。 在西元前二五○年達到鼎盛的孔雀王朝,是印度史上首個統一的帝國,疆域橫跨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可謂是當時最強大、富裕的政權。本書聚焦該帝國最具影響力的君主──阿育王,他推動以宗教寬容、道德規範和動物保護為核心的「正法」治國理念,不僅改變了印度,也深刻影響了亞洲文明的發展。 作者柯琳‧泰勒‧森運用豐富的史料與考古證據,深入描寫孔雀王朝從興起到衰落的歷程,並揭示其對東南亞乃至希臘的深遠影響。書中收錄五十九幅珍貴的照片與插圖,圖文並茂地呈現這段跨越信仰、文化與權力的歷史,揭示帝國治理方針的深刻轉型與佛教的持續擴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姓名:柯琳‧泰勒‧森居住在芝加哥,著有《咖哩的世界史》(Curry: A Global History)以及《印度美食史:盛宴與齋戒的國度》(Feasts and Fasts: A History of Food in India),後者被《Vogue》雜誌評為年度最佳美食書籍之一。姓名:林資香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廣告碩士,曾任職於廣告公司與航空公司,目前為文字工作者,專職翻譯、編輯與寫作,譯著涵蓋心靈成長、瑜珈、傳記、哲學、歷史、商業等領域。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摩揭陀的崛起宗教生活波斯人、希臘人與印度最初的孔雀王:賓頭娑羅與旃陀羅笈多阿育王的生平與銘文阿育王的正法訊息傳說中的阿育王:佛教故事孔雀王朝的治理與施政孔雀王朝的經濟與社會孔雀王朝的衰亡孔雀王朝的珍貴傳承附錄:孔雀王朝的發現大事紀年表參考書目謝辭照片使用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阿育王與孔雀王朝: 改寫亞洲文明的古印度最偉大帝國
作者 / Colleen Taylor Sen
簡介 / 阿育王與孔雀王朝: 改寫亞洲文明的古印度最偉大帝國:從開國皇帝旃陀羅笈多的傳奇崛起,到其孫子阿育王以和平與正法治理帝國的壯麗時代,本書結合史實與後世詮釋,描繪出古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7449974
ISBN10 /
EAN / 9786267449974
誠品26碼 / 2682959833007
頁數 / 31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2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法國歷史學家羅伯特‧林加特(Robert Lingat,西元一八九二至一九七二年)寫道,有兩個阿育王:我們從他的銘文中所認識的、歷史上的阿育王,以及從他死後幾個世紀中以巴利文、梵文、中文寫下的文獻以及藏傳佛教典籍之中所認識的,亦即傳說中的阿育王。
與旃陀羅笈多不同的是,阿育王的宮廷並沒有麥加斯梯尼來記載他的生平。自阿育王銘文在十九世紀中葉被發現以來,有關阿育王的主要資料來源就是這一百五十則實體銘文,其中包含有三十多則各自成文的主題;他下令將這些銘文撰刻在遍布帝國各地的石柱和大石上,銘文中包含了有關他個人的生平資訊,引人入勝的點點滴滴。
根據這些銘文,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肯定地陳述下列有關阿育王生平的事實。阿育王出生於西元前三○二年的華氏城,雖然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時間應該再往前推幾年;他的真實姓名僅在兩處銘文中被提及,而且他從未自稱是孔雀氏族的後裔。在成為國王之前,阿育王曾經擔任鄔闍衍那的總督;根據潘古拉利亞(Panguraria)一則銘文的敘述,「國王……在仍為執政王子時,曾與未婚妃子愉快地到此一遊」。
阿育王在大約三十歲時登基(行灌頂儀式),此時已是西元前二七○年,在賓頭娑羅死後四年;這段時間上的差距指出,或許有一場繼承權的爭奪戰正在進行。儘管佛教故事描述了這樣的一場爭鬥,銘文中卻並未提及。
在西元前二六二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現代的奧里薩邦),這個印度東北部最後僅存的自由國家持續對孔雀王朝構成威脅;這場戰爭造成的死亡與人類苦難,使得阿育王宣布從此摒棄戰爭。由於其他地方皆未提及任何戰役,他的銘文亦指出他與南方的王國保持著友好關係,因此,這場戰爭或許是他打過的唯一一場戰爭。兩年之後,已成為佛教徒的阿育王前往佛陀悟道的摩訶菩提朝聖,並在印度各地進行一趟為期兩百五十六天的巡行。
西元前二五八年,阿育王開始下令在王國各地的岩石與柱子刻上銘文。銘文的目的是為了解釋並傳播他稱之為「正法」的道德規範,並確保它們能夠永遠存續下去。不久之後,他任命了正法大臣(Dhamma-mahamattas)來執行他的政策;同年,他向安條克以及其他希臘統治者、南印度以及斯里蘭卡派出了弘揚正法的使節團。他將婆羅巴山(Barabar Hill)的兩座洞穴獻給了正命論僧人,數年之後又奉獻了第三座。西元前二五○年,他拜訪了佛陀的出生地藍毗尼。
阿育王的最後一則銘文(或至少是最後一則被發現的銘文)是在他死前十年,西元二三二年刻成。我們對於他如何以及在何處死亡皆一無所知,有些歷史學家臆測他死於卡納塔卡邦比馬河(Bhima River)河岸的一座小村落桑納提(Sannati),為數不多的幾幅阿育王雕像之其中一幅,就在這裡被發現,刻在佛塔廢墟的一塊石頭上;刻印在浮雕上的婆羅米文寫著「偉大的阿育王」(Raya Asoko),讓我們得以識別出他的身分。不像他同時期的波斯、希臘國王以及後來的印度國王,阿育王並未把自己的肖像刻在錢幣以及雕塑品上。阿育王崩殂後,他的孫子達沙拉沙繼任了他的王位。
阿育王有幾名正式的妻子、一群後宮的妻妾,可能還有許多兄弟姊妹。銘文中唯一提到的妻子是考文姬(Karuvaki),被描述為第二任王后及帝瓦拉(Tivala)之母。
石刻銘文
傳統上,阿育王的銘文被稱為詔令,但這個用詞不完全適切,因為詔令是由當權者(通常是君主)所發布的正式命令;然而,阿育王的銘文比較適合被描述為建議或請求,而非命令。阿育王自己是將這些銘文稱為法之教敕(Dhaṃma Lipi),lipi一字源自波斯語,意思是正法的「書寫」或「銘刻」。
銘文的原始數量及其所在位置不明,因為許多可能毀壞了或是尚未被發現。中國前往印度朝聖的佛教徒法顯(西元三三七至四二二年)與玄奘(約於西元六○二至六六四年)都曾記述在某些地方看過這些石柱,但如今這些地方已毫無石柱的蹤跡。最後的一批銘文是在西元一九八九年發現的,我們希望未來還能發現更多的銘文。
有些銘文類似自傳,記錄了阿育王關心的事物、渴望達成的目的、信仰的教義、成就的功績以及治理的方法。阿育王往往在這些銘文中透露出他最深切的想法與感受,他對他的臣民說話,宛如父親對兒子般殷殷教誨,有時為他們被誤導的方式感到悲傷,有時對他們的進步滿懷希望。許多銘文(雖然不是全部)都與他的正法哲學有關,這將在下一章中討論,而本章的重點會放在這些遺跡的實質特性上。
最早主張阿育王銘文為真實可信的印度歷史里程碑的考古學家,其中一位即是D‧R‧班達卡(D. R. Bhandarkar,西元一八七五至一九五○年),他寫道:
他的銘文紀念碑……作為他同時期的記錄並刻印了他的命令,其真實性毋庸置疑。不僅如此,當我們細看這些銘文時,可以感覺到他彷彿仍在向我們述說著,吐露他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所感。我們所講述的阿育王故事,幾乎完全根據這些歷史遺跡而來;我們可以相當肯定,我們的記述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歷史事實。
但隨此而來的,是一種將佛教敘事貶損為虛構故事的傾向。梵文學者派崔克‧奧利維爾(Patrick Olivelle)則提出警告,指出這些銘文並不代表「真實而準確的歷史資料來源,只是揭示了阿育王想要詔告人民的內容。這些銘文是政治文件,宛如美國總統發表的國情諮文」。
這些銘文大約於十七年內寫成。最早在坎達哈與呾叉始羅發現的銘文,是在他在位十年時(大約西元前二五○年)刻成;最後的銘文則是在他在位二十七年時、或者更晚些年才被刻上。在這之後,阿育王又統治了十年,但沒有再撰刻任何銘文──或至少說我們沒有再發現任何銘文。
阿育王或許親自撰寫了這些銘文,然後口述給他的書記官,再由他們將銘文書寫在樹皮或棕櫚葉上、送至他的大臣(一群核心幹部,任命來傳播他的正法訊息)手上。這些訊息都會附上一封寫給收件人的信函,指示他們應該如何處理每一則銘文;這些附信的內容並非銘文,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官員們會將附信包括在銘文之中──不是出於誤置、就是故意這麼做。這些督察官會僱用當地的工匠來雕刻銘文,並且會定期向當地的民眾大聲宣讀,「即使只有一人在場」亦是如此;因為,當時大多數人並不識字、無法閱讀。在其中的一則銘文中,工匠還將自己的姓名刻了上去。
大部分的銘文都是以古印度俗語寫成,亦即日常使用的本地方言或土語,而非梵語──宗教、學術以及哲學的菁英語言。雖然大多數銘文中所使用的語言都是以孔雀王朝宮廷中的語言為基礎,但有些仍然反映出細微的方言差異。最常見的俗語通行於印度恆河平原與奧里薩邦,被稱為東方俗語(Eastern Prakrit)或摩揭陀俗語;西方俗語(Western Prakrit)通行於古吉拉特邦與馬哈拉施特拉邦,西北方俗語(Northwestern Prakrit)通行於犍陀羅地區,而南方俗語(Southern Prakrit)則通行於南印度的德拉威語地區。
但也有少數的例外。坎達哈的銘文是以希臘文寫成,顯示希臘人長期活躍於該地區,但坎達哈也有其他銘文是以希臘文與阿拉姆語、或阿拉姆語與古印度俗語寫成。阿拉姆語是一種通用語,通用於整個地區的貿易社群與團體之間;以阿拉姆語寫成的銘文在呾叉始羅被發現,而另一種佉盧文則被用於曼瑟拉與沙赫巴茲加爾希(Shahbazgarhi,現位於巴基斯坦)的摩崖詔令中。佉盧文可能是從阿拉姆語發展而來,而阿拉姆語則是源自腓尼基語。佉盧文是在西元前四世紀或三世紀中葉時被引入,直到西元三世紀前始終通行於西北方與中亞的印度希臘王國。就像婆羅米文一樣,佉盧文也是一種音節構成的字母系統,這意味著一個符號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子音,或是一個隱含母音「a」的音節。
大部分的阿育王銘文皆以婆羅米文寫成,不僅因為婆羅米文是次大陸上(至今尚未破譯的印度河谷銘文之後)最早的書寫系統,它也是所有南亞書寫系統的源頭,包括天城文及其通行於次大陸的印歐語與德拉威語等衍生文字,以及藏文、泰文、緬甸文、柬埔寨文,和其他亞洲與東南亞文字。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從開國皇帝旃陀羅笈多的傳奇崛起,到其孫子阿育王以和平與正法治理帝國的壯麗時代,本書結合史實與後世詮釋,描繪出古印度最輝煌的歷史篇章。

在西元前二五○年達到鼎盛的孔雀王朝,是印度史上首個統一的帝國,疆域橫跨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可謂是當時最強大、富裕的政權。本書聚焦該帝國最具影響力的君主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