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ok of Swindles: Selections from a Late Ming Collection
作者 | Christopher Rea/ Bruce Rusk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騙經: 晚明中國的江湖騙術與防騙故事集:中國第一部詐騙故事專集,栩栩如生刻畫晚明的社會百態與世道人心列文森獎得主雷勤風、明代研究會前會長阮思德聯手領路,知無不言, |
作者 | Christopher Rea/ Bruce Rusk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騙經: 晚明中國的江湖騙術與防騙故事集:中國第一部詐騙故事專集,栩栩如生刻畫晚明的社會百態與世道人心列文森獎得主雷勤風、明代研究會前會長阮思德聯手領路,知無不言, |
內容簡介 中國第一部詐騙故事專集,栩栩如生刻畫晚明的社會百態與世道人心列文森獎得主雷勤風、明代研究會前會長阮思德聯手領路,知無不言,與當代看官細品24類騙術手法、84樁詐局心計行走江湖諸君仔細了:明搶易躲,暗騙難防。騙術釣人心,只有你想不到的餌,沒曾見不上鉤的魚!憑你道高三尺,它能魔高三丈;細聽本書逐個道來,或能僥倖一二逃出生天。林麗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傅月庵(作家、掃葉工房總編輯)孫中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內行推薦無騙不成書,詐騙無奇不有,古今皆然《杜騙新書》由明萬曆年間張應俞所著,題名的「杜騙」一詞,表明其旨是令讀者免受欺詐之害,但杜騙之書亦可能是教人行騙的手冊,因此本書同時又被稱為《防騙經》和《騙經》。以「經」為名,是由於本書在特定領域具有權威性和全面性,成為一部具有核心地位的文本。鉤愈多樣魚更願上,晚明社會詐騙行為的全景式觀察全書依據欺詐手法、地點或行凶者分為二十四類,內容涵蓋篡改司法制度、矇騙信徒、金銀攙假、引賭色誘、巫術惑眾、趁人不備行搶諸般行徑。各形各色的人物——鄰居、官吏、店主、工匠、友善的女子,甚至和尚——人人皆有可能是欺詐者,無一可信。張氏藉由此書反映的正是晚明商貿繁盛所伴隨的社會風險和倫理失序,捕捉因時代變遷而滋長的偏差風氣,市井百態盡現,呈現活靈活現的晚明世相。最完整的《杜騙新書》,精勘補足現存各刊本,錄有專業導論、卷首插圖說明、典故詳注本書以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明代建陽存仁堂刻本為底本,附有該底本卷首圖,再參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同版本及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所藏抄本,並納入該抄本所附一六一七年熊振驥序文,詳加比對異同,俾使本版更加完善。文本原為明代通俗話本,按語則引經據典,涵蓋文學戲曲、歷史、佛理典籍與地方傳聞,須具古典素養方能會解。藉由雷勤風、阮思德的詳盡注解,讀者得以深入其義並增閱讀視野;新增的導論及卷首插圖說明,更進一步幫助讀者掌握明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明代小說的插圖特色。
作者介紹 姓名:雷勤風Christopher Rea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現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文文學、報刊文化和電影。著有《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2017年列文森獎得主;2018年麥田出版社繁體版;202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簡體版)、Chinese Film Classics, 1922-1949(2021年)、《研究的起點》(2023年麥田出版社繁體版;墨磊寧合著);編有Imperfect Understanding(2018年)和China’s Literary Cosmopolitans(2015年);合編有The Business of Culture(2015年);中譯英作包括錢鍾書散文小說合集Human, Beasts, and Ghosts等書。https: asia.ubc.ca profile christopher-rea 相關著作:《研究的起點:從自我出發,寫一個對你(和世界)意義重大的研究計畫》《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姓名:阮思德Bruce Rusk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博士,前任明代研究會(Society for Ming Studies)會長,現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經學史、辨偽學史和明清物質文化。著有Critics and Commentators: The Book of Poems as Classic and Literature,也是Information in China: A Literary History(《中國文學資訊史》)的主編之一。https: asia.ubc.ca profile bruce-rusk 姓名:〔明〕張應俞字夔衷,生平不詳,生活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杜騙新書》是目前所知其名下唯一的作品。
產品目錄 導論 原來皆為騙中騙——重讀明代「騙經」《杜騙新書》卷首插圖說明凡例敘《江湖奇聞杜騙新書》 江湖歷覽杜騙新書 第一卷第一類 脫剝騙一 假馬脫緞二 先寄銀而後拐逃三 明騙販豬四 遇里長反脫茶壺五 乘鬧明竊店中布六 詐稱偷鵝脫青布七 借他人屋以脫布八 詐匠修換錢桌廚第二類 丟包騙九 路途丟包行脫換第三類 換銀騙十 成錠假銀換真銀十一 道士船中換轉金第四類 詐哄騙十二 詐學道書報好夢十三 詐無常燒牒捕人十四 詐以帚柄耍轎夫十五 巷門口詐買脫布第五類 偽交騙十六 哄飲嫖害其身名十七 哄友犯姦謀其田十八 壘算友財傾其家十九 激友訟姦以敗家第六類 牙行騙二十 狡牙脫紙以女償二十一 貧牙脫蠟還舊債第七類 引賭騙二十二 危言激人引再賭二十三 裝公子套妓脫賭二十四 好賭反落人術中第二卷第八類 露財騙二十五 詐稱公子盜商銀二十六 炫耀衣妝啟盜心第九類 謀財騙二十七 盜商夥財反喪財二十八 傲氣致訟傷財命二十九 轎抬童生入僻路三十 高抬重價反失利第十類 盜劫騙三十一 公子租屋劫寡婦三十二 詐脫貨物劫當鋪三十三 京城店中響馬賊第十一類 強搶騙三十四 私打印記占鋪陳三十五 膏藥貼眼搶元寶三十六 石灰撒眼以搶銀三十七 大解被棍白日搶第十二類 在船騙三十八 船載家人行李逃三十九 娶妾在船夜被拐四十 買銅物被稍謀死四十一 帶鏡船中引謀害四十二 行李誤挑往別船四十三 腳夫挑走起船貨第十三類 詩詞騙四十四 偽裝道士騙鹽使四十五 陳全遺計嫖名妓第十四類 假銀騙四十六 設假元寶騙鄉農四十七 冒州接著漂白鏪第三卷第十五類 衙役騙四十八 入聞官言而出騙四十九 故擬重罪釋犯人五十 吏呵罪囚以分責第十六類 婚娶騙五十一 婦嫁淘街而害命五十二 媒賺春元娶命婦五十三 異省娶妾惹訟禍五十四 因蛙露出謀娶情第十七類 姦情騙五十五 用銀反買焙紙婦五十六 和尚剪絹調佃婦五十七 地理寄婦脫好種五十八 姦人婢致盜去銀五十九 姦牙人女被脫騙第十八類 婦人騙六十 哄嬸成姦騙油肉六十一 爬灰復騙姦姻母六十二 佃婦賣姦脫主田六十三 三婦騎走三匹馬六十四 尼姑撒珠以誘姦第十九類 拐帶騙六十五 刺眼刖腳陷殘疾六十六 太監烹人服精髓第四卷第二十類 買學騙六十七 詐面進銀於學道六十八 鄉官房中押封條六十九 詐封銀以磚換去七十 空屋封銀套人搶七十一 詐秋風客以攬騙七十二 銀寄店主被竊逃第二十一類 僧道騙七十三 和尚認牝牛為母七十四 服孩兒丹詐辟穀七十五 信僧哄惑幾染禍七十六 僧似伽藍詐化疏七十七 詐稱先知騙絹服第二十二類 煉丹騙七十八 深地煉丹置長符七十九 信煉丹貽害一家八十 煉丹難脫投毒藥第二十三類 法術騙八十一 法水照形唆謀反八十二 妖術托夢劫其家八十三 摩臉賊拐帶幼童第二十四類 引嫖騙八十四 父尋子而自落嫖 參考書目封面介紹
書名 / | 騙經: 晚明中國的江湖騙術與防騙故事集 |
---|---|
作者 / | Christopher Rea Bruce Rusk |
簡介 / | 騙經: 晚明中國的江湖騙術與防騙故事集:中國第一部詐騙故事專集,栩栩如生刻畫晚明的社會百態與世道人心列文森獎得主雷勤風、明代研究會前會長阮思德聯手領路,知無不言,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6263108943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108943 |
誠品26碼 / | 2682925779001 |
頁數 / | 384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導論 原來皆為騙中騙——重讀明代「騙經」
我們生活在一個欺騙的時代。言語和外觀誤導好人;行騙高手坑害粗心大意之人;官場中充滿了偽君子;市場上放眼皆是掛羊頭賣狗肉。每個陌生人都是潛在的敵人,走出家門就得自擔風險。在這個騙子橫行的世界,必須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來生存。然而,怎樣提防笑裡藏刀?留心你的親屬,保管好自己的財物,絕不要相信任何人。
但是,首先,看官請讀這本書。
據所知,《杜騙新書》是中國第一部欺詐故事專集。書中匯集八十四則故事,依照欺詐的方法、地點或行凶者分為二十四類。每一則故事後頭都有作者張應俞(約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在世)的按語,另有五則額外的故事見於作者的按語中。整體而言,此故事集呈現當時社會欺詐行為的全景式觀察,作者是一位對普通人,尤其是行商之人,所面對的危險饒有興趣的評論家。
《杜騙新書》中所敘述的犯罪與欺詐行為,主要發生在明代晚期。在此時期,中國國內與國際商業貿易的蓬勃發展,創造了大筆橫財。這些流動的貨幣帶來新的風險和社會變動,張氏此書即把握住了由此而生的偏差風氣。財富在繁榮帝國南部的道路、運河與街市小巷中流動,故事主要關心的是從中獲富的策略。騙子與受害者來自北至北京、西至四川、南至廣東、廣西的地區,但大部分的詐騙行為發生在陪都南京(北京是實質上的首都)與福建之間。
張應俞稱非法侵占財產者為「棍」,本義是「棍棒」,但可用來指代任何靠犯罪為生的人。這些「棍」所使用的方法有時候是暴力,但故事中總是帶有欺騙與狡猾的元素。 張氏稱他們的策略為「騙」,主要關注這些棍在擺布受害者方面的聰明才智和創意。
總之,《杜騙新書》呈現當時社會的暗淡景象。看官,你是否喜歡鄰居背叛、配偶賣淫、旅行者被殺、誠實的商人被騙、有前途的學生墮落、良家婦女放蕩、寡婦被下藥的故事?你是否喜歡那些篡改司法制度、違背宗教誓言、矇騙信徒、金銀攙假、慫恿賭博和酗酒、虐待兒童、使用巫術、煽動叛亂,以及趁人不備進行搶劫的惡棍故事?
如果是的話,這本書非讀不可。
《杜騙新書》呈現一系列的詐騙場景、動機和原型。行商假冒親屬偷竊對方的貨物;搬運工和船工騙取不知情旅客的財物,有時甚至謀害他們的性命;貨幣兌換商和來客習慣用攙假的銀子互相欺騙;江湖術士催眠無辜的孩童、煽動遊手好閒的富人造反;一遊方道士假扮成白無常騙取財物,另一人則佯稱能煉丹以撈取小錢;一人強姦其兒媳,而後在其妻的精心策畫下,又騙姦了兒媳的母親;不止一個流動詐騙犯開設了二十世紀美國騙徒所謂的「大店面」,這種看似合法的生意會令人放鬆警惕進而受騙。 鄰居、官吏、店主、工匠、友善的女子、和尚——無人值得信任。
名義上,書中原標題表明,本書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讀者免受欺詐之害。本書第一版大約刻於一六一七年或略晚,其書名頁標《江湖歷覽杜騙新書》。誠然,關於詐騙的知識可以幫助讀者對抗江湖上的騙術。然而,杜騙之書同時也可以是教人行騙的手冊。若單純作娛樂之用,本書提供豐富的故事細節,刻畫了一般讀者不大可能遭遇的犯罪行為,比如被太監烹食。張應俞為故事附上的按語,在堅定反對棍的罪行與帶有鑒賞眼光欣賞其足智多謀兩方面,搖擺不定。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瀰漫於全書,既肯定人的行為應以普世道德標準來評斷,卻又對此觀念產生動搖,這也許是當代版本之所以同時被稱為《防騙經》和《騙經》的原因。
「經」在古代,專門用來指稱特定知識領域的核心文本:作為正統儒學基礎的古代哲學經典、佛道兩家的宗教經典,或者後來傳入的《聖經》。這個術語最後被用於不那麼嚴肅的領域,有《茶經》、《棋經》以及《嫖經》 等。如同這些「經」,《杜騙新書》被認為是一部「經」,是由於針對特定領域提供了力求確定、具權威性、全面性的深入闡述。
在這篇導論中,我們將以不同角度來欣賞這部中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為處於危險中的世界提出了警示。
作者和他的聲音
張應俞,字夔衷,生平不詳。《杜騙新書》是目前所知他名下唯一的作品,各類傳記性材料中也沒有任何關於張氏的記載。他生活於明代萬曆年間(一五六三|一六二〇)。據本書一六一七年的序,他生於福建省建陽縣。此記載看似較為可信,因本書現存的最早版本就刻印於此地,書中地名可考的故事一半都發生在福建,而且故事中偶爾出現閩北方言。 然而,此生平資訊卻與《杜騙新書》本身的內容有所牴牾:明代版本的每卷卷頭表明張氏來自浙江省。其中一種可能是,張應俞祖籍浙江,但定居福建。
張氏的按語是《杜騙新書》的一大亮點之一。評論,包括作者的自注或按語,在中國古代許多文學體裁(包括明代通俗小說)中都很常見。早期的史學家創立此作法,他們在所著述的傳記和時文中附上評論,以自己的口吻表達對正文所敘事件的意見。在這之後的作者、編者和評論者往往熱中於藉其澄清故事情節或者解釋詞句,以便故事的寓意能為讀者所理解。
通過評論自己所寫的故事,張應俞扮演了多個角色。他像道學家一般追究騙局中各方的責任,有時他把過錯歸咎於受害者的愚笨天真,而非棍的唯利是圖——受害者本應當知道得更多一點以避免陷入不利的境地;他像欺詐與犯罪領域的權威,評價騙子欺騙的技巧、詐騙對象的反擊及警覺、司法干預者的行為以及審判官員的明察。評論的目標之一,就是區分技能和無能。一項特定的能力、洞察力,對世人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作者甚至寫了一個根本沒有欺瞞或詐騙的故事──〈行李誤挑往別船〉,其標題不言自明,這個故事揭示了無能在一般商業行為中的影響。他也作為見證人發言,根據所謂的一手資料來證實、反駁和提供實際情事,例如〈詐學道書報好夢〉、〈婦嫁淘街而害命〉和〈地理寄婦脫好種〉的故事。幾乎在所有例子中,他不僅會評論一個獨立的案例,也推斷出一則普世的道德教訓或一條實用的建議。有時他的按語會包含額外的材料,甚至完整的故事:〈冒州接著漂白鏪〉與〈地理寄婦脫好種〉包含篇幅最長、內容最複雜的按語。後一則故事的按語中嵌入了三個附加的故事;張氏在前一則故事的按語中讓我們了解了晚明商業的主要貨幣——白銀——為眾多騙局的目標,有時也是工具。僅有〈因蛙露出謀娶情〉和〈船載家人行李逃〉這兩個故事不附作者的按語。
要讀懂《杜騙新書》中的故事,一個明代的讀者應當只須具備閱讀簡易文言的能力並且熟悉基本的社會制度,也就是受過教育的商人應該會掌握的知識。而張應俞的按語則經常使用較為正式的語言,並且引用受過高級古典教育的讀者才能理解的文史典故。張應俞經常提及《易經》,看來他曾在科舉考試中學習這本儒家經典的古代占卜書籍。(熊振驥在其〈序〉中將《易經》當作《杜騙新書》的榜樣之一。)這些典故,有的並沒有明說出處,反而要求讀者自己辨認出來。《易經》由六十四個被稱為「卦」的圖像構成,每個圖像由六條橫線(爻)由下到上排列而成。在占卜過程中,通常會使用拋擲蓍草或者硬幣來得出一卦,並根據結果對應特定的爻象。《易經》的文本包括簡短而隱晦的卦辭、爻辭和多層附加的注解。占卜者為決定如何對待某種狀況來翻看《易經》,並且使用占卜中產生的卦爻辭來解釋它。張應俞也把《易經》看作智慧與見識的寶庫,引用其詞句來指導各式各樣道德與現實的決策。比如,〈帶鏡船中引謀害〉講述忠誠的家僕保護紈绔公子的故事,這位紈绔將商旅變為浪遊。在故事後的按語,張應俞引用了《易經》第五十六卦「旅」卦的爻辭,講述好童僕的重要性。張並未提到《易經》的名稱,他要麼認為讀者應該了解這個沒有注明出處的引用,要麼不關心讀者是否知道這一點。
(以上摘自本書〈導論:原來皆為騙中騙——重讀明代「騙經」〉)
最佳賣點 : 中國第一部詐騙故事專集,栩栩如生刻畫晚明的社會百態與世道人心
列文森獎得主雷勤風、明代研究會前會長阮思德
聯手領路,知無不言,與當代看官細品24類騙術手法、84樁詐局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