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pin's Piano: A Journey through Romanticism
| 作者 | Paul Kildea |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 商品描述 | 蕭邦的鋼琴與他的前奏曲 (第2版):小島上的無名鋼琴,經蕭邦之手而成傳奇 它見證《前奏曲》降世,卻在戰火中悄然佚失...... 100餘張珍貴歷史圖片與故事,帶你重回浪漫主 |
| 作者 | Paul Kildea |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 商品描述 | 蕭邦的鋼琴與他的前奏曲 (第2版):小島上的無名鋼琴,經蕭邦之手而成傳奇 它見證《前奏曲》降世,卻在戰火中悄然佚失...... 100餘張珍貴歷史圖片與故事,帶你重回浪漫主 |
內容簡介 小島上的無名鋼琴,經蕭邦之手而成傳奇 它見證《前奏曲》降世,卻在戰火中悄然佚失...... 100餘張珍貴歷史圖片與故事,帶你重回浪漫主義音樂時代 專文推薦/審閱人(上/下) 林秋姿 | 旅奧鋼琴家暨大鍵琴家 吳毓庭 | 印第安納大學音樂演奏碩士 本書特色 1. 最優美的音樂傳記——Amazon 4.3顆星,講述音樂家蕭邦創作《前奏曲》之鋼琴及蘭多芙斯卡追隨之歷程 2. 本書內含100+張珍貴照片,目睹各式珍貴畫作、手抄、黑白照片 3. 文本優美流暢,得以一窺橫跨百年歐洲的音樂傳記 本書簡介 1830年,在西班牙馬約卡島(Majorca)的港口帕爾馬城(Palma),胡安‧包薩(Juan Bauza)細心地鋸木、刨木、上弦,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製作一架島上罕見的樂器──鋼琴。他想不到的是,這架琴後來的主人將會以之創造出永垂不朽的雋永樂章、新穎的音樂概念,更將深深影響一整個時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 1838年11月,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與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和她的兩個孩子從巴黎前往巴塞隆納,再搭船前往馬約卡島,以躲避巴黎的濕冷寒冬。他們在帕爾馬山區一處半廢棄的修道院落腳。他們設法在島上物資匱乏的情況下打造居家,唯一的問題是:蕭邦從巴黎寄來的鋼琴遲遲不能抵達。最後友人為他找來包薩製造的小鋼琴,讓蕭邦得以創造出浪漫主義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24 Preludes)。從喬治桑的紀錄,我們可以知道蕭邦作曲時的舉動、心境、表情和島上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島上偶爾的暴雨和大自然的聲響,也被蕭邦巧妙融入樂曲之中。 時序推移,蕭邦與喬治桑回到巴黎,最後分道揚鑣,老死不再相見。1849年,蕭邦死於困擾他多年的肺結核。七十個年頭過去,這架鋼琴依舊佇立在修道院的小房間內,直到1913年,猶太裔的波蘭音樂家蘭多芙絲卡(Wanda Landowska, 1879-1959)重新踏上了當年蕭邦與喬治桑的旅程,輾轉到了修道院,並帶走了這架鋼琴。 二次大戰期間(1935-1949),納粹佔領波蘭和法國,並宣稱蕭邦和其音樂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搶走蘭多芙絲卡所有的藝術珍藏──當然也包括那架鋼琴。蘭多芙絲卡只好遠走美國避難,終生未再踏足歐陸,也未再見到這架蕭邦的鋼琴。 身兼指揮家和作家的保羅・齊迪亞(Paul Kildea)無意中得知了這架鋼琴的故事,他四處尋訪鋼琴下落而未果,最終轉而追尋起蕭邦前奏曲的歷史。透過演奏這些曲子的樂器、詮釋曲子的鋼琴家,以及曲子所代表的傳統,一步步探索這位深受世人愛戴的作曲家蕭邦與這組重要作品的故事。當中穿插了蕭邦與喬治桑的分分合合,闡述了蘭多芙絲卡與蕭邦的關聯,同時將這一世紀關鍵數十年的歐陸文化和政治史融入書中。 蕭邦與蘭多芙絲卡的故事,可說是歐洲最動盪的一個世紀的寫照,當中歷經了多次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音樂則從沙龍走向對人民開放的音樂廳,國家體制也從君主制過渡到共和制。作者以蕭邦的鋼琴為主軸,以蕭邦的信件、喬治桑的紀錄、時人的評論與傳記、180多張珍貴圖片與照片為基底,最後以優美的筆法交織出書中故事,帶領讀者踏上浪漫主義音樂的旅程,並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音樂隨時代變遷的意義。 各界好評 一本非同凡響的好書,旁微博引、文采動人……齊迪亞先生優雅地橫跨數十年歷史,頁頁滿載精彩細節……出色無比。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包羅萬象的故事……以優美文筆出之,齊迪亞探索了鋼琴製造的發展史,以及它如何改變了鋼琴家使用它們的方式;此中最大的亮點,自然是蕭邦的音樂。 ——Jonathan Rosenberg,《基督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音樂愛好者必會津津有味地拜讀這本迷人的著作。 ——Roger Kamien,《音樂:一種鑑賞》(Music: An Appreciation)作者 精彩的作品,談論音樂、音樂家、文化的相似與差異、革命的鮮血,以及崇高藝術帶來的救贖。齊迪亞不僅文筆優雅,更妙語如珠。 ——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 [London]) 魅力十足且耐人尋味,無論歷史初學者或音樂史重度讀者都適合一讀。 ——《紐約書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透過追尋包薩的鋼琴以及曾彈奏過它的音樂家們,齊迪亞成功結合了音樂表演與接受史,使我們更加接近這些音樂。 ——Anna Picard,《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趣味盎然……出色悅耳地捕捉到蕭邦的天才之處。 ——《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作者介紹 姓名:保羅.齊迪亞Paul Kildea一九五〇年生於澳洲,身兼指揮家和作家。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音樂理論碩士,主修鋼琴,一九九七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澳洲歌劇團(Opera Australia)擔任指揮,並陸續赴莫斯科、牛津、倫敦、利茲、紐約、愛丁堡和愛爾堡等地擔任客座講師。並曾任艾爾德堡音樂節(Aldeburgh Festival)、澳大利亞伯斯國際藝術節(Perth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的藝術總監。二〇一三年起擔任倫敦威格摩爾音樂廳(London’s Wigmore Hall)藝術總監,現居柏林。齊迪亞也是知名的音樂社會史作家,更是英國當代最重要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的研究權威。他在二〇一三年為布瑞頓撰寫的傳記一出版即獲得高度評價,獲BBC Radio 4’s選為每週選書(Book of the Week),更被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譽為「年度最佳音樂書籍」。 姓名:韓絜光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在商周的譯作有《足球帝國》、《足球是圓的》、《在緬因州的小島上追逐繁星》(合譯)。喜歡以為永遠用不上的雜學知識,在翻譯時突然遇見的感覺。也喜歡貓、足球和末日電影。
產品目錄 【專文推薦】穿越時空的音樂琴緣 林秋孜【前言】第一部 浪漫樂派的北極星1. 帕爾馬,一八三〇年代2. 帕爾馬,巴黎,一八三八年3. 帕爾馬,瓦德莫沙,一八三八年4. 瓦德莫沙,馬賽,諾昂,一八三八年至一八三九年5. 巴黎,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九年6. 巴黎,一八三九年7. 巴黎,一八四一年8. 巴黎,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八年9. 倫敦,蘇格蘭,巴黎,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10. 巴黎,紐約,倫敦,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八八年11. 紐約,一八八九年12. 巴黎,聖彼得堡,柏林,一八四九年至一九〇〇年第二部 愛樂如癡的猶太女子13. 瓦德莫沙,華沙,巴黎,柏林,一八七九年至一九一三年14. 柏林,巴黎,聖勒拉福雷,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七年15. 聖勒拉福雷,巴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二年16. 聖勒拉福雷,濱海班紐斯,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〇年17. 聖勒拉福雷,濱海班紐斯,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18. 紐約,巴黎,萊比錫,西利西亞,拉騰哈斯拉赫,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19. 巴黎,紐約,慕尼黑,一九四五年20. 洛杉磯,巴黎,維也納,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21. 紐約,慕尼黑,聖勒拉福雷,一九四六年22. 莫斯科,一九五〇年23. 聖勒拉福雷,紐約,雷克維,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24. 華盛頓特區,瓦德莫沙,倫敦,聖勒拉福雷,二〇一五年至二〇一七年終曲 維也納,一九五二年註釋
| 書名 / | 蕭邦的鋼琴與他的前奏曲 (第2版) |
|---|---|
| 作者 / | Paul Kildea |
| 簡介 / | 蕭邦的鋼琴與他的前奏曲 (第2版):小島上的無名鋼琴,經蕭邦之手而成傳奇 它見證《前奏曲》降世,卻在戰火中悄然佚失...... 100餘張珍貴歷史圖片與故事,帶你重回浪漫主 |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 ISBN13 / | 9786263905511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3905511 |
| 誠品26碼 / | 2682915615005 |
| 頁數 / | 46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4.8X21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589 |
推薦序 : 穿越時空的音樂琴緣
林秋孜
讀完這本書,內心充滿喜悅。
親愛的朋友,你知道蕭邦,喜歡他的音樂嗎?
我和蕭邦結緣很早,開始彈他的樂曲約是七、八歲時,其中包含他著名的《前奏曲》的單曲。到十五歲舉行第一場個人鋼琴獨奏會,音樂會前的記者會上,知名廣播主持人趙琴女士問我:「妳最喜歡的作曲家是哪一位?」我不加思索地回答:「是蕭邦。」她接著問:「妳為什麼喜歡彈蕭邦?」當時我非常肯定的說:「因為他的音樂很美!」
日後赴維也納深造,蕭邦還是一直陪伴著我。
完成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的鋼琴演奏訓練後,我突然對鋼琴的前身,文藝復興、巴洛克時代盛行的鍵盤樂器——大鍵琴,產生了好奇和高度興趣,於是前往奧地利的巴洛克城市茵斯布魯克(lnnsbruck)跟隨大鍵琴教授萊因哈德・耀德(Rheihard Jaud)繼續學習。
耀德教授有次上課時跟我提到,他在巴黎留學時,曾跟隨大鍵琴家汪達・蘭多芙絲卡(Wanda Landowska)學習,他說:「妳要多聽她的演奏,她的音樂充滿靈魂的力量。」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蘭多芙絲卡的名字。之後,我積極蒐集她的CD用心聆聽,除了驚嘆她的功力外,也發現蘭多芙絲卡的大鍵琴音色跟我們上課用的大鍵琴很不同,我好奇地請問教授,他回答我:「那是她親自研究設計,向製琴専家訂製,専為演奏會使用的大鍵琴。」當時我才瞭解,原來大鍵琴是可以訂製的。
自此,鋼琴和大鍵琴就成為我在音樂世界遨遊飛翔的雙翼。這本《蕭邦的鋼琴》,聚光燈打在書中兩位主角身上,一位是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一位是鋼琴、大鍵琴演奏家蘭多芙絲卡(Wanda Ladowska, 1879-1959)。
蕭邦和蘭多芙絲卡同是波蘭裔,並在法國發展的音樂家,他們之間重要的因緣,是先後擁有一部一八三〇年代工藝家胡安・包蕯(Juan Bauza)親手所製造的立式小鋼琴,一部完全孤絕於歐洲鋼琴發展史之外,罕見的工藝品。作者保羅・齊迪亞(Paul Kildea)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透過大量豐富細緻的場景描述,讓人彷彿身歷其境,隨著他生動的引導,一步一步深入蕭邦和蘭多芙絲卡這兩位相隔超過半世紀音樂家動人的生命故事。
故事開始於一八三八年西班牙馬約卡島上的城市帕爾馬,當時二十八歲的蕭邦遠離巴黎華麗的社交圈,在女友喬治桑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下,脫掉在巴黎的社交面具和聲名的束縛,放緩生活步調,返樸歸真為一位單純的創作者。
他投注心血,創作一部計畫出版的作品——編號28號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這部作品從一八三五年秋天就開始構思寫作,但全部完成是在馬約卡島上,蕭邦當時的住所瓦德莫沙修道院,創作時彈奏的靈感樂器,則是由工藝家包薩所製造的鋼琴。
蕭邦因年少時受作曲老師的啓發,深入研究巴赫依半音階順序創作的兩部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之後並一直把巴赫視為精神導師與音樂立法者。蕭邦承繼巴赫的理念,並加以創新,這二十四首前奏曲採用了五度循環、大調後接關係小調的秩序來安排,而內容𥚃將巴赫豐富嚴𧫴且美麗的對位法,融入自己前衛且獨特的風格中。
寫作《前奏曲》時,蕭邦其實身受病苦和馬約卡島上冬天厲風疾雨的纏縛,但內心卻異常清醒強大。直接彈奏、和這部《前奏曲》的音樂對話,我強烈感受到這二十四首前奏曲的特質是「誠實」。蕭邦真誠勇敢地面對自己無常變化的心緒,將敏銳的觀照透過樂音反映出來。我發現每段音樂都藴含著不完美卻真實可貴的人性,充滿了當下原創鮮活的生命力,包括欣喜、恐懼、俏皮、惆悵、祈求、祝福、純真、狂飆、宣告、逃離、追逐、奔馳、回憶、躁鬰、大自然、疾行、重逢、煩厭,翱翔、悲慟、對話、暴怒、流水、悲壯⋯⋯靈動精采,有如中國川劇的變臉藝術,瞬間就變換一種新的面貌。
蕭邦的天才表現在超乎常人、高度敏銳的心靈,能將內在觀照出如電光火石的心緒巧妙捕捉,再利用紮實高超的作曲技巧,譜成他個人獨創的即興式樂章,深深觸動人心。
蘭多芙絲卡就是被蕭邦音樂深深觸動的後輩音樂家,她是蕭邦真正的知音。初期做為鋼琴家時,她就經常演奏和寫作宣揚蕭邦的作品,並以傳承自蕭邦正統詮釋者為使命。之後她將重心轉向完全被浪漫主義時期漠視,曾經盛行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鍵盤樂器大鍵琴,大鍵琴音色輕盈清亮,有如仙樂飄飄。傳統大鍵琴音量雖輕微,但依我個人的演奏經驗,覺得比起現代鋼琴的厚重,大鍵琴更便於展現靈性的活潑與流暢。
蘭多芙絲卡將生命全心奉獻於大鍵琴和大鍵琴獨奏曲的復活和發揚光大,她透過一生在歐洲、美國奔波各地的大量巡迴演奏、熱誠教學、研究著述和豐富錄音,讓人們終於有機會透過大鍵琴的樂音,體會巴赫、韓德爾、史卡拉第、庫普蘭、拉摩⋯⋯等音樂家的思想與精神之美。
蘭多芙絲卡堅定、豐沛的能量、偉大的貢獻,使她成為帶動大鍵琴音樂蓬勃發展的領航者,影響力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一九一三年,蘭多芙絲卡透過好友的幫助,幸運地買下蕭邦在馬約卡島寫作《前奏曲》使用的包薩鋼琴。她將這部鋼琴安放在巴黎近郊聖勒拉福雷被稱為「音樂的聖殿」的學校中,一九四〇年二次大戰,納粹蓋世太保強行帶走蘭多芙絲卡所有收藏的樂器和叢書,其中包括這部蕭邦的鋼琴。
目前這部琴仍失蹤中。我想,會不會是在維也納?
我在維也納就學時,走在路上常看到許多古董店,𥚃面擺了幾部老鋼琴,我常在想:「它們都是哪𥚃來的?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我的恩師,傳承維也納音樂正統、碩果僅存的奧地利國寶鋼琴大師保羅・巴杜拉・史寇達(Paul Badura Skoda 1927-)就收藏了五部不同時期的古鋼琴,並在音樂會和錄音𥚃使用這些古鋼琴來詮釋它們同時期的音樂作品, 讓人更貼近音樂家創作的靈感和時代氛圍。
史寇達大師重傳統也重傳承,四年前我在維也納愛樂布拉姆斯廳舉辦獨奏會,他特別用心地在開場與我聯彈一首莫札特二重奏,並對現場聽眾娓娓道出我們一起演奏有兩重意義,一是師生傳承,二是西方音樂流傳至東方。蕭邦可知道,他所創作的《前奏曲》也已流傳到東方,深深觸動且撫慰了許多人的心靈?
親愛的朋友,音樂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此書人人可讀,讀完以後,心滿意足。
或許你也可以一起尋找遺失的蕭邦鋼琴。
(本文作者為旅奧鋼琴家、大鍵琴家,東吳大學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暨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琴吟雅韻Cantabile Piano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最佳賣點 : 小島上的無名鋼琴,經蕭邦之手而成傳奇
它見證《前奏曲》降世,卻在戰火中悄然佚失......
100餘張珍貴歷史圖片與故事,帶你重回浪漫主義音樂時代
專文推薦/審閱人(上/下)
林秋姿 | 旅奧鋼琴家暨大鍵琴家
吳毓庭 | 印第安納大學音樂演奏碩士
本書特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