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不是福利社: 18家合作社的在地實踐與創新力量
作者 | 陳怡樺/ 陳郁玲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合作社不是福利社: 18家合作社的在地實踐與創新力量:──★台灣在地經驗+香港、廣東案例借鏡★────★社區、消費、儲蓄、勞動、生產,認識多元的合作社性質★──◤本 |
作者 | 陳怡樺/ 陳郁玲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合作社不是福利社: 18家合作社的在地實踐與創新力量:──★台灣在地經驗+香港、廣東案例借鏡★────★社區、消費、儲蓄、勞動、生產,認識多元的合作社性質★──◤本 |
內容簡介 ── ★ 台灣在地經驗+香港、廣東案例借鏡 ★ ──── ★ 社區、消費、儲蓄、勞動、生產,認識多元的合作社性質 ★ ── ◤ 本法所稱合作社,指依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而其社員人數及股金總額均可變動之團體。◢──《合作社法》第1條 ── ▋▋▋▊▋▎▏▎▋▋▍▍▍▎▊▉▋▊▎▉ ▎社員的共同需求,造就合作社的誕生合作社(Co-operative)是由社員依共同需求、共同意願,實踐互助合作與民主治理成立的法人組織。與一般企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合作社不以營利為目的。鑑於合作社的性質,因此,相較於其他方式,合作社對於地方發展與社區改造常能發揮更大的力量。▎經驗借鏡與更多想像作者走訪台灣各地,採訪18家不同性質的合作社,包括創立的初衷、經營方式、創新作法等,也赴香港、廣東採訪當地合作社,廣納不同地方的經驗。希望藉由匯集這些故事,為合作社的可能性帶來更多想像,讓合作社成為年輕世代與地方創生的新出路。 ▋▍▋▊▍▎▊▉▋▋▋▎▏▎▋▋▍▎▊▉ 從社區共好、災後復興,到循環經濟與女性賦權,歷史悠久的合作社,為地方創生帶來全新的機會來自台灣各角落、最在地的合作社實作經驗,讓我們看見眾人凝聚而生的力量,也為社區改造帶來不同的視野與啟發 ▋▍▋▊▍▎▊▋▋▍▎▉▋▋▋▎▏▎▊▉ ▎專文推薦孫炳焱|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名譽教授曾旭正|前國發會副主委、台灣心靈生態村協進會理事長▎ 齊聲好評陳佳容|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副司長范 雲|立委彭桂枝|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林詩涵|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張瓊文|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副教授周睦怡|台灣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宇輝|香港社區伙伴項目統籌常天樂|食通社創始編輯▎合作事業是社會基層的組織,道德經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健全基層組織著手,一步一腳印,為社會普羅大眾改善生活,提高生產力,緩和資本主義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對立,才是實現祥和社會的基礎工作,從這個觀點說,本書的出版是別具意義的。——孫炳焱|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名譽教授▎不論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要引入合作社的機制,都必須經歷一段社會學習的歷程。雖然「合作社」對台灣社會似乎並不陌生,但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其實欠缺有組織的合作經驗。或許,從最貼近生活的合作社開始,會是一個解方,但我們需要更多的學習,特別是向內的學習。——曾旭正|前國發會副主委、台灣心靈生態村協進會理事長 ▎合作社制度在個人,是互助信任的連結;在國家,是一種有助均衡所得、城鄉發展的庶民經濟。大部分人聽過「合作社」,但對合作社的內涵卻是依經驗印象各自解讀。作者怡樺與郁玲有心有力,行萬里路踏訪國內外合作社組織,用一個個精彩故事演譯合作社精神。——陳佳容|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副司長▎透過怡樺及郁玲對台、港、中等合作社的採訪,讓我們鮮活地看到在各個角落以合作事業型態,並且嘗試以民主決策方式,實踐另類經濟型態的人們。相信這些鮮活的故事,能讓我們一窺民主式經濟及實踐人先於資本的樣貌。——彭桂枝|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
作者介紹 陳怡樺合作社故事採集者2011年起,陸續在台灣、香港、中國、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採訪逾百個合作社與合作人。2017年出版《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一書,集結英國29個合作社和機構的採訪故事。2022 年夏天,獲國際組織 International Journalists'' Programmes(IJP)支持,在德國採訪逾30個各類且不同層級的合作經濟組織。文章散見於主婦聯盟合作社《綠主張月刊》、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合作事業報導季刊》、內政部「合作文摘」專欄等平台。想知道更多合作社的故事與訊息,歡迎線上交流:https: solink.soundon.fm wowcoop陳郁玲合作社故事採集者2011年起,陸續在台灣、香港、中國、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採訪逾百個合作社與合作人。2017年出版《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一書,集結英國29個合作社和機構的採訪故事。2022 年夏天,在德國採訪逾30個各類且不同層級的合作經濟組織。文章散見於主婦聯盟合作社《綠主張月刊》、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合作事業報導季刊》、內政部「合作文摘」專欄等平台。想知道更多合作社的故事與訊息,歡迎線上交流:https: solink.soundon.fm wowcoop
產品目錄 推 薦 序 深具地方的特色與需求,充滿創意、創新與創業精神的合作社【孫炳焱】推 薦 序 合作社,不妨您也來一個!【曾旭正】各界好評前 言 台灣合作經濟學者孫炳焱的合作社運動觀察■ 第一篇──在地的團結力量Chapter 1:靠「黑白雙將」 殺出重圍 締造千萬利用額(國立嘉義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Chapter 2:走過時代 滿足勞工日常需求(南投縣南崗勞工消費合作社)Chapter 3:世代平安 有溫度的仕安米(台南市後壁區仕安社區合作社)Chapter 4:熱血公務員促產學聯手 打造農廢變烏金的循環經濟(台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Chapter 5:看見數字背後的意義(台南市新樓儲蓄互助社)Chapter 6:社區是互助社的根(台南市玉井儲蓄互助社)■ 第二篇──災後的再生力量Chapter 7:走過九二一 石岡媽媽們扶著彼此站起來(台中市九二一重建區石岡區傳統美食生產合作社)Chapter 8:專業代工 一個到一萬個包的訂單,我們都能接!(高雄市杉林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Chapter 9:照顧勞動合作社的推手 倪榮春(屏東縣第一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Chapter 10:吾拉魯滋部落咖啡 嚐盡合作社的侷限與受限(屏東縣原住民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 第三篇──社員「共同需求」即業務所在 Chapter 11:姊妹幫姊妹 合作連四方(高雄芥菜種會新住民清潔服務勞動合作社)Chapter 12:漁民權益是第一優先(台南市第一漁權會漁業生產合作社)Chapter 13:和水資源一樣珍貴的信念(澎湖縣馬公市山水里自來水公用合作社)Chapter 14:自己的垃圾自己收 全台第一個環保設備利用合作社(臺中市環保科技處理設備利用合作社)■ 第四篇──尋路:珠三角的另一個視角Chapter 15:女工同心合作社小賣店 一場二十年的社會實驗(中文大學女工同心合作社)Chapter 16:走向自立 群芳撐出一片天(群芳陪診職工有限責任合作社)Chapter 17:村民篇:關於那些說不盡的「仙娘溪」(中國廣州市從化區仙娘溪村)Chapter 18:組織者篇: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組織「綠耕城鄉互助社」 縫補城鄉(廣東綠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後記 一個合作教徒的信願行【陳郁玲】後記 寫在最後【陳怡樺】
書名 / | 合作社不是福利社: 18家合作社的在地實踐與創新力量 |
---|---|
作者 / | 陳怡樺 陳郁玲 |
簡介 / | 合作社不是福利社: 18家合作社的在地實踐與創新力量:──★台灣在地經驗+香港、廣東案例借鏡★────★社區、消費、儲蓄、勞動、生產,認識多元的合作社性質★──◤本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626390232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902329 |
誠品26碼 / | 2682615658005 |
頁數 / | 256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 嚐盡合作社的侷限與受限 ■
【社名】
有限責任屏東縣原住民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
【業務內容】
咖啡生豆、禮盒、加工品等銷售;
農產品包裝行銷、展售會活動規劃;族群傳統文化創意產品買賣等服務
【採訪時間】
二○一九年四月
一杯來自屏東泰武的咖啡如何飄香全台?如何在十年內,從零星種植到每年超過一萬噸的收購量,還接下夏威夷、新加坡、香港的訂單?循著沿山公路到位在屏東縣萬巒鄉的吾拉魯滋部落找答案。
看見以百步蛇、陶壺和太陽等三樣排灣族信物圍繞而成的遷村紀念碑,吾拉魯滋部落就到了。
「最近正在幫高雄科工館策展,看以前的照片,當時的記憶都跑回來了。」華偉傑回想莫拉克風災前半年,剛從英國學成回台,已在台中朝陽科技大學謀得教職,被時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姑丈顏和找回部落幫忙賣咖啡。「大家都以為我只是玩一玩,最後還是會回去教書。」為了讓族人覺得「我是玩真的!」,華偉傑成立了取自「茂盛繁昌泰武鄉」為意的茂泰行銷公司,打算半教書半賣咖啡的計畫。豈料,莫拉克颱風來襲,泰武村經歷第四次遷村,從原本在大武山登山口的位置,南遷至萬巒鄉台糖新赤農場的永久屋基地,定名為「吾拉魯滋」。華偉傑的人生也轉了個大彎,離開教職,全心投入咖啡產業重頭學起。
「永久屋基地和過去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如何讓村民安居樂業是首要任務。」二○○三年雲林古坑咖啡異軍突起,讓泰武村民發現,我們這裡滿山遍野都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咖啡樹。當政府、社福團體與企業協助援建問:「你們需要什麼產業?」一陣討論後,確定以咖啡為主要產業。當時政府多是救急的心態,對產業發展持保留態度。「部落長輩們有遠見。」在輔導機關建議下,定位為原住民生產合作社。二○一一年,屏東縣原住民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展開籌備工作,二○一三年一月完成立案,華偉傑接下合作社經理一職。
▎合作社的偶然與實然
「選擇成立合作社,應該是我們和其他部落最大的不同。」華偉傑認為,合作社發揮了接收資源、整合生產者、統一製程等功能,二○一三年,以合作社標下「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銷中心」的經營權。回顧災後至今,屏東地區由政府協助興建的四座產業館,「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銷中心」是目前唯一穩定營運的產業館,其他部落因缺少明確執行方向總總因素,後續發展不佳,無以為繼。
有感於原民學生多選讀農、工、護理、教育等科系,合作社透過公益金作為獎學金,鼓勵部落大學生選讀管理、工程、文創觀光等學門,彌補部落缺乏的人才,回到部落協助合作社永續經營。國中小學生部分則以品性操守作為獎學金的評比要項,華偉傑談到,讓孩子了解合作社的存在不只是為了部落的產業,也為了教育,和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如今,泰武留住人才有成,越來越多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回部落,進入合作社工作。二○一三年起,合作社申請勞動部培力計畫營運產業館,現有三位專案管理人員與十一位進用人員,服務項目從原本的田間管理、產業館營運外,增加了電商、觀光工廠與導覽。合作社業務穩定,即使未來補助終止,合作社的營收仍可支付所有人事開銷。
▎合作社的受限與侷限
屏東是台灣的最大咖啡產地,種植面積超過三百公頃,合作社成立至今,契作、租用、社員自有的咖啡園總面積逾百公頃,年產量近四十公噸。咖啡品種以「鐵比卡」(Typica)為主要栽種品種,種植範圍分布在海拔五百公尺到一千兩百公尺的林蔭間,咖啡產季約從每年九月到隔年三月,咖啡豆依序成熟,農友每週上山採收。
細數泰武咖啡的事業型態轉變,「發展過程中發現,咖啡豆的果皮、果核、葉子等『廢棄物』可以成為延伸產品,也是循環經濟的實踐。」華偉傑成立生技公司接下後端處理。「先成立行銷公司,同時創立品牌『卡佛魯岸』銷售泰武咖啡,接著是合作社籌設,之後再成立生技公司。」華偉傑說,合作社是一個農企業,咖啡農和咖啡種植也是事業體的根本。談及生技公司的設立,他無奈地說,當時要申請原民會獎勵創新研發的補助,「合作社」卻資格不符,因主管機關認為合作社是原民就業單位,改用「生技公司」提出申請。此外,以合作社參加外貿協會計畫時也碰壁,改用公司申請,二○一四年,茂泰公司獲得OTOP十大優質企業,同時也取得出國參展的門票。他談到,在事業經營上,合作社和公司兩種形式各有各的優勢和用途,互利互補,也讓泰武咖啡從生產、製造到銷售能合作無間,串起整條產業鏈。
「合作社組織大,決策速度也相對慢。」華偉傑談到,合作社存在的價值「保障價格」,但對市場價格的反應慢,盤商價格高於合作社的收購價時,社員就把豆子交給盤商,但市場價格降低時,合作社依然須照合約價格收購社員的豆子。滿足社員的共同需求是合作社的成立精神,當社員不將自己視為與合作社的共同體時,也是合作社出現危機的時候。
「合作社和一般公司不一樣,有好處,也有麻煩之處。」華偉傑深知,不論股金多寡,一人一票是合作社的根本精神。但實際運作後容易出現與公司股東會的「職業股東」相似的「職業社員」,使得社務運作上出現遲滯。低薪是年輕人共同面臨的窘境,部落要和軍公教搶人。華偉傑語帶保留談到,以社內的決策節奏,大大不利於新創事業的發展,以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設備更新、教育訓練、薪資調整等費用更是遠遠不足。
回到屏東市區,那棟位在屏東藝文特區內,橙白相襯、以「卡彿魯岸」品牌為名的咖啡館,嘗試換著角度想,之於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目前的發展,也許如同電影《蝙蝠俠》的經典台詞:「我的外表底下是誰並不重要,我的所作所為才是關鍵。」在合作社和公司兩種截然不同的事業體的分工互補下,將泰武咖啡農辛苦栽種採收烘焙的咖啡豆銷售出去,讓部落人才留下來,是最根本且重要的事。
最佳賣點 : ── ★ 台灣在地經驗+香港、廣東案例借鏡 ★ ──
── ★ 社區、消費、儲蓄、勞動、生產,認識多元的合作社性質 ★ ──
◤ 本法所稱合作社,指依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而其社員人數及股金總額均可變動之團體。◢
──《合作社法》第1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