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為何而生? 為何而活? 人生的大哉問: 人為何而活? 是你無法逃避的生命課題! | 誠品線上

なぜ生きる

作者 高森顕徹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人, 為何而生? 為何而活? 人生的大哉問: 人為何而活? 是你無法逃避的生命課題!:為什麼不論生活多苦,也要活下去?為什麼不管道阻且長,也要走下去?難道汲汲營營追求的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不論生活多苦,也要活下去? 為什麼不管道阻且長,也要走下去? 難道汲汲營營追求的名與利就是人生的目的? 但為何身體健康、生活富裕依然無法彌補心中難以名狀的空虛感, 而科學進步所帶來的便利,卻逐步加重人們精神的孤獨感……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便懷有相同困惑:「究竟有沒有永遠不會背叛自己、值得無怨無悔的幸福?」「人生到底有沒有目的?」「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麽?」從而探究起為人的苦惱根源,以及如何方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本書透過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語,日本佛教大師、開創淨土真宗的親鸞聖人的語錄,以及無數思想家、文學家對生命的解讀,回答了這些讓我們困惑不已的人生命題。特別是親鸞聖人,為了宏揚真實佛法,打破世俗,成為日本第一位食肉、娶妻的佛教大師。而其九十年生涯始終堅持走入群眾親自講說佛法,他的思想更像是一道照亮幽黯世界的光,療癒無數人心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姓名:高森顯徹一九二九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龍谷大學畢業。長期以來在日本及海外各地舉辦演講,並執筆寫作,著作有《向著光明‧100束鮮花》《向著光明‧123顆心靈的種子》《向著光明‧愜意的果實》《開啟歎異抄》等。姓名:明橋大二一九五九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京都大學醫學部畢業,精神科醫生。著作有《教出耀眼的孩子》《這樣說,教出令人稱羨的孩子》(如何出版),許多作品已在台灣、韓國、泰國等地出版。姓名:伊藤健太郎一九六九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碩士畢業(專攻科學哲學)。著作有《尋找自我‧男人篇》等。譯者簡介 姓名:《人,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翻譯組《人,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翻譯組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第一部 為什麼無論多麼痛苦,也要活下去? 1世間最不可理解的事情2為什麼說「人的生命重於一切」?3 「忍耐著活下去」是人生目的嗎?4實現了人生目的的時刻5明白人生的目的去工作,所有痛苦就都會有回報6 隱藏在幸福中的陷阱 7褪色的夢想8 屹立不搖的死亡之牆 第二部 親鸞聖人的回答親鸞聖人簡介 1人類永恆的課題與親鸞聖人2人生目的就是乘上「度難渡海大船」3當務之急――查明苦惱真正的根源4診斷――苦惱的根源是「無明之闇」5 無明之闇――不知死後去向的心6 為什麼無明之闇是苦惱的根源7 「王舍城的悲劇」與人生目的8 「誠哉!」完成人生目的的宣言9 為什麼人的生命重於一切?――親鸞聖人一貫的教導10 關於有無人生目的的激烈衝突11 開啟人生目的之門的鑰匙12 自我――以為知道,卻一無所知13 真正的我在哪裡14 親鸞聖人與刀葉林地獄――機的深信 15 名利的冷血獸16 潛在的兇惡本性17 做好事惹煩惱18 與真實的自我會面19 「惡人」――人的代名詞20 《歎異抄》中的「往生極樂之道」――法的深信21 知曉未來的智者22 心靈無法想像、語言無法表達的世界23 人生目的一旦完成,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24 《歎異抄》與人生目的25 人生目的是「無礙之一道」26 「如眾水入海一味」――人生目的萬人皆同27 人生目的與生存手段的分水嶺28 實現人生目的後的親鸞聖人後記附錄: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 為何而生? 為何而活? 人生的大哉問: 人為何而活? 是你無法逃避的生命課題!
作者 / 高森顕徹
簡介 / 人, 為何而生? 為何而活? 人生的大哉問: 人為何而活? 是你無法逃避的生命課題!:為什麼不論生活多苦,也要活下去?為什麼不管道阻且長,也要走下去?難道汲汲營營追求的名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7219393
ISBN10 /
EAN / 9786267219393
誠品26碼 / 2682406486008
頁數 / 32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為什麼不論生活多苦,也要活下去?
為什麼不管道阻且長,也要走下去?

試閱文字

導讀 : 內文試閱 第一部 為什麼無論多麼痛苦,也要活下去?

  1世間最不可理解的事情
幸福如此輕易地崩潰
  
  「你給我滾出去!」母親從樓上跑下來,一邊捶打父親一邊叫喊著。她的聲音至今還迴盪在我的耳際。我戰戰兢兢地呆立在一旁。父親默默地從我面前走過,再也沒有回來。
  那時,我還在上小學。幾個月以後,我知道了「離婚」這個詞,這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任何預兆,幸福的生活就這樣輕易地崩潰了。
  不管看起來多麼牢固的幸福,最終都有破滅的一天。世事難料,誰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何事,如此變幻無常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人,為什麼活著?
  當美好的生活毀於一旦,人們在現實面前驚愕萬分的時候,就迫切地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些描述拒絕向不幸的命運低頭、堅強地面對生活的勵志書籍,相繼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書中都在呼籲:「把每一天都看作是一種鍛鍊,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得到幸福。」
  「絕不能灰心氣餒!」
  「人要有目標,不論什麼樣的目標都可以,只要沿著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似乎大家都期待著一種鼓勵:不要怕慢,一步一步往前走……然而,朝什麼方向走?終點在哪裡?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弄清楚了嗎?
  
任何行為都有目的,人生亦是如此
  
  任何行為都有目的。例如乘坐計程車,不管多麼沉默寡言的人,他都必須先告訴司機要去哪裡。因為如果司機不知道目的地,就不知道該往哪裡開。如果任由司機隨便開,只會浪費時間和金錢。如果有人問「為什麼要念書?」你大概會回答說「因為明天要考試」「因為要考取資格證書」等等。如果有人問「去哪裡?」你大概會回答「去買東西」「去散步,換換心情」等等,人的行為都有目的。
  那麼,如果問你「為什麼活著?」又該如何回答呢?活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剛剛突破了升學的難關,又要面臨就業的困難,在裁員的壓力下辛苦地工作一生,最終還要與疾病和衰老抗爭……除此之外,還可能遇到人際關係的煩惱,或者遭受事故、災害、公司倒閉等種種不測變故。
  為什麼要克服諸多困難堅持活下去?這個最重要的問題――「人生的目的」不明確地揭示出來,而只是一味呼喊「不畏艱辛」「活下去」「好好活著」「不能死」,那就如同督促人們在沒有終點的圓形跑道上不停地奔跑一樣。
  
沒有終點的圓形跑道
  
  《伊索寓言》中有一篇故事叫〈螞蟻和蟋蟀〉,說的是螞蟻夏天辛勤地工作,到了冬天,就可以高高興興地遊玩。但是,人卻無法這樣。不論是夏天還是冬天,人都不得不辛苦地工作。
  有人這樣鼓勵道:「只要堅持活下去,一定會變好的。」然而,實際的感覺卻是「沒有變化的生活日復一日」。《完全自殺手冊》一書這樣描述這種感覺:
  你的人生大概是這樣的:在家鄉一邊上小學和國中,一邊補習,強化應試教育,然後進入高中和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公司。如果是男性,一般在二十五到三十歲之間結婚,第二年有個孩子。在公司裡,經過幾次部門調動和晉升,做到高層主管,六十歲退休。以後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然後死去。人的一生大概不過如此。而令人絕望的是,這還是人們普遍認同的最讓人放心的理想人生。
  ――鶴見濟《完全自殺手冊》
  沒有「活著真好」的滿足感,只是每天重複著「吃飯、工作、睡覺」的三部曲――這樣的人生,就像在沒有終點的圓形跑道上奔跑一樣,既沒有接近終點的喜悅,也沒有到達終點的激動,腳下又怎會產生力量?只有明確了目的地,才能精神飽滿地跑完全程。人生道路也是如此。
  
明確了人生目的,一切就都有了意義
  
  明確了人生目的,念書、工作、保持健康……一切行為就都有了意義,因而會從內心感受到生活的充實。即使因為疾病而痛苦,即使因為人際關係問題而沮喪,即使因為競爭失敗而苦惱,也會產生活下去的動力:為了達到人生目的,一定要克服這些困難!
  尼采在《道德系譜學》中說,如果明確了人生目的,「人就希望苦惱,甚至會主動地尋求痛苦。」只要方向正確,跑得越快,就能越早到達目的地,所以任何付出都不會是徒勞無益的。如果是為了實現人生目的,無論花多少時間、體力、金錢,都將百分之百地發揮作用,不會白白浪費掉。
  人生總是不停地經歷痛苦,但是對於知道為什麼活著的人來說,所有的辛苦終將必有回報。有人說人生美好,也有人說人生空虛,這種差異究竟源於何處?歸根究柢,就在於是否明確了真正的人生目的。
  
  人生的大原則:活著=好事
  
  為了營救一個遇難者,甚至會出動一支救援隊。這是因為人的生命重於一切的緣故。如果否定了「活著本身是好事」這個大前提,那麼以延緩生命為目的的醫學,以及政治、經濟、科學、藝術、倫理、法律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分崩離析。因為這些所追求的目標就是「如何讓人們活得更長久、更舒適」。
  解決因裁員、看護病人造成的不安心理,使大家能夠安心生活,這是政治、經濟的功能。科學技術的發展則使生活變得更加輕鬆方便――以前洗衣服都使用洗衣板,彎腰搓洗,用力擰乾,簡直就是一種耗費體力的勞動;如今卻只要按一下洗衣機的開關。倫理和法律可以消除人際關係中的摩擦糾紛,使大家能夠友好相處;而藝術和體育則是使每天忙於工作、身心疲憊的人們變得精力充沛。
  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使我們快樂地度過痛苦的人生。所謂對人類的貢獻,其實也並沒有超出這些「生活方式」的範疇。
  
  忍受痛苦與病魔搏鬥 ,是為了得到幸福
  
  在醫療領域,醫護人員每天都在為延緩生命而努力奮鬥。進行日本首例腦死移植手術時,三所大學的醫生集中會診,使用直升機和飛機空運冰存的人體器官。尤其是心臟,必須在四個小時之內移植進入體內,完全是分秒必爭的戰鬥。從斷定腦死到手術後的護理,據說費用高達數百萬元。
  然而,如此努力延緩必將消逝的生命,又是為了什麼呢?一個男性患者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他在回答記者「今後想做什麼」的問題時說道:「想喝啤酒,看棒球比賽。」還有一位患者,在許多人的善意資助下,到美國進行移植手術,獲得成功。但他回國後卻遊手好閒,整天沉迷於賭博,這讓大家十分失望,有的捐助者憤怒地說:「捐錢給這種人,簡直就像傻瓜!」
  生命得以延緩原本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卻感到心中無法釋然,這不正是因為延緩生命的目的模糊不清的緣故嗎?人們往往只是關心器官提供者是否自願、如何保護隱私、判斷腦死的標準等這些次要問題,對「移植器官也要活下去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卻似乎漠不關心。
  頑強地與病魔進行鬥爭,忍受種種痛苦活下去,其目的不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是為了獲得幸福。「要不是那次治療使自己活下來,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只有感受到這種生命的喜悅,醫學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
  人們只是一味高喊「好好活著」「努力活下去」這些口號,卻誰也不去思考、研究、談論「再痛苦也要堅持活下去」的理由。
  人世間還有比這更難以理解的事情嗎?
  
第23部 人生目的一旦完成,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心如悠遊於淨土
  
  人生有目的―就是依靠彌陀的力量破除無明之闇,獲得未來永恆的幸福。
  親鸞聖人明確斷言。
  那麼,一旦無明之闇被破除,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接著聽一聽聖人的教導吧。
  
  已能雖破無明闇,
  貪愛瞋憎之雲霧,
  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
  雲霧之下明無闇。  
  —《教行信證》
  
  「無明之闇一旦被破除,就會看到自己赤裸裸的原形,除了欲望、憤怒、嫉妒等煩惱以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但是,正如不論雲霧如何遮天,只要太陽出現,雲霧下就變得明亮一樣,儘管依然充滿著欲望、憤怒、嫉妒等煩惱,心卻如悠遊於淨土般明朗愉快。」
  佛教把欲望、憤怒、嫉妒等稱為煩惱,並把人稱為「煩惱具足的凡夫」,就是說人是由煩惱構成的,除了煩惱別無他物。
  在這段話中,聖人把構成人的一○八種煩惱比喻為雲霧,把被彌陀救攝的世界(真實信心)比喻為天。一旦得到了彌陀的救攝,無明之闇被智慧的太陽破除,就會得知自己是由欲望、憤怒等構成的煩惱具足之人。這就是「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的告白。
  下面這段話中聖人再次指出:除卻欲望、憤怒、嫉妒之外別無其他―這就是煩惱具足的人的實態(機的深信)。
  
  所謂「凡夫」,無明煩惱溢滿我等之身,欲亦多、瞋怒嫉妒之心多而無間斷,直至臨終一念,不止不消不絕。
  —《一念多念證文》
  (這裡所說的「無明」,並非遇到彌陀拯救時就會消失的無明之闇,而是指欲望、憤怒等煩惱。)
  「人是由欲望、憤怒、嫉妒等構成的,這些煩惱至死都不會平息、減少,當然也絕對不可能根除。」
  但是,不論雲霧如何遮天,只要太陽出來,雲霧下面就是明亮的。同樣地,不論煩惱之雲如何遮蔽天空,在智慧的太陽照耀下,心就如悠遊於淨土般明朗愉快。這樣的世界,聖人將其斷言為「雲霧之下明無闇」。然而,如果沒有太陽,就不會知道有遮天的雲霧,也不會知道黑暗之為黑暗,更無從知曉「雲霧之下明無闇」的世界。
  
  同樣地,如果無明之闇沒有被智慧的太陽破除,我們就不會知道自己是煩惱具足之身,也不會知道無明之闇之為黑暗。當然更無從知曉滿心煩惱即滿心喜悅的悠遊於淨土之心。
  親鸞聖人的這段話以巧妙的比喻指出:成就人生目的的關鍵不在於有無煩惱,而是取決於是否破除了無明之闇。
  
  無欲無求就是幸福嗎?
  
  一聽說「被拯救」,有的人就認為心態會發生變化,什麼事都往好處想;有的人則認為會變得多少能忍受一些痛苦。
  五木寬之這樣推測:
  
  那麼,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大概是這樣的吧:覺得痛苦依然存在,但卻可以忍受了。我之所以不做斷言,是因為我認為即使得到了真實的信仰,人有時也會失去活下去的力量。這只能說是「並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
—五木寬之《人生的目的》
  
  另外,還有人認為,得到拯救之後,會從執著中解放出來,對錢財淡泊,人生變得逍遙自在。
  中國的老子說,幸福就是「知足」。在日本,出於對泡沫經濟的反省,也有一本名為《清貧思想》的書一度成為熱門話題。這或許是因為有不少人都認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須抑制自己的欲望吧。甚至有的人認為,不徹底根除欲望,就得不到幸福。對於這樣的人,卡利克勒斯嘲笑說:如果說欲望消失就是最大的幸福,那麼石頭、屍體就是最幸福的。
  雖說如此,但如果要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欲望,那一定至死都難以做到,必將痛苦一生。怎樣才能得到幸福?所有的哲學、思想都在這個問題上束手無策。
  然而,親鸞聖人用「雲霧之下明無闇」這句話直截了當地指出:這世上存在著令人驚嘆的幸福,這種幸福是欲望、憤怒等煩惱不減少不消除就能夠體驗到的。
  在這裡,聖人再一次試圖用語言文字表達超越言語和思維的世界。這無疑是對不可能之事的挑戰。真實的拯救(二種深信)是語言所無法表達的,但因為沒有別的傳達方式,聖人也只好以比喻加以說明。
  
  煩惱即菩提
  
  無明之闇被破除,聖人得知自己的心中充滿了煩惱,於是發出「可恥、可傷」的懺悔,這懺悔同時變成了「慶哉⋯⋯慶喜彌至」的歡喜。這樣,苦惱成為了歡喜的源泉。為了闡述這煩惱即菩提的不可思議,聖人以如下的比喻加以說明。
  
  罪障成為功德體,
  恰可喻為冰與水,
  冰若多則水亦多,
  障若多則德亦多。  
  —《高僧和讚》
  
  「無明之闇一旦被破除,欲望、憤怒等煩惱(罪障)之冰就會消融,化作幸福喜悅的菩提之水(功德體)。如同冰的體積越大,所融化的水越多一樣,罪大惡極的親鸞才是無與倫比的幸福者。」
  猶如澀柿子的苦澀轉化為甘甜,滿心煩惱(痛苦)會轉化為滿心功德(幸福)。親鸞聖人的斷言沒有絲毫的猶疑。
  
  主上、臣下,背法違義,成忿結怨。          
  —《教行信證》
  
  「從天皇到臣子,都在違逆佛法,踐踏正義,任怒而為,犯下大罪。啊,這是多麼殘暴的行徑!」
  這是親鸞聖人在三十五歲時,遭受當權者的專橫迫害,被流放到越後(今新潟縣)時發出的憤怒呼喊。然而,同樣是對這次流放,親鸞聖人又感嘆道:
  
  大師聖人(法然上人)倘未被處以流刑,吾亦不應赴配所。若吾未赴配所,將以何教化邊鄙之群類哉。此亦為師教之恩所致也。
  —《御傳鈔》
  
  「如果法然上人沒有遭受流放之刑,親鸞我大概也不會被流放。如果我沒有遭受流放之刑,一定沒有機緣將人生的目的告訴越後的人們。這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啊!一切都要感謝法然上人。」
  嘆息多,則歌聲高。這就是苦惱轉化成歡喜的源泉―「轉惡成善」(惡轉化為善)「煩惱即菩提」(煩惱轉化為菩提)的實證,也正是大信海之不可思議!
  
  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教恩厚。慶喜彌至,至孝彌重。⋯⋯唯念佛恩深,不恥人倫嘲。
  —《教行信證》
  
  「為什麼會如此幸福地得到彌陀的拯救啊?我無比歡喜,由衷感激,更加感受到如來的深厚慈愛。無論受到怎樣的誣蔑謾罵,也必將勇往直前。」
  嘲笑、謾罵、鎮壓等越是猖獗地蜂擁而至,親鸞聖人報謝如來深恩的喜悅心情就越強烈,這貫穿了他整個堅強的人生。
  「眾禍波轉」(痛苦轉變為喜悅),聖人帶著喜悅的光輝,微笑著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