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轉向: 當代偶戲美學讀本
| 作者 | 耿一偉 |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物的轉向: 當代偶戲美學讀本:台北偶戲館合作出版華文世界首部聚焦當代全球偶戲發展的專書,匯集國內外偶戲研究者與創作者的觀點、論述、親身體驗與創作歷程,從全球到在地 |
| 作者 | 耿一偉 |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物的轉向: 當代偶戲美學讀本:台北偶戲館合作出版華文世界首部聚焦當代全球偶戲發展的專書,匯集國內外偶戲研究者與創作者的觀點、論述、親身體驗與創作歷程,從全球到在地 |
內容簡介 台北偶戲館合作出版 華文世界首部聚焦當代全球偶戲發展的專書,匯集國內外偶戲研究者與創作者的觀點、論述、親身體驗與創作歷程,從全球到在地,涵括歷史脈絡到劇場美學、技藝與實作、教育實踐等面向,同時也能看到「物件劇場」不同類型的表現,呈現出當代偶戲豐富、多元的樣貌。書中提供觀看與思考的不同視角,讓偶戲愛好者更深入了解這門藝術,也是創作/實踐者的重要參照。 本書特色 1. 與台北偶戲館合作出版 2. 華文世界首本關於偶戲的專書 3. 涵蓋偶戲發展脈絡、偶戲教育、創作歷程、實際操作,以及亞洲在地美學等豐富面向 4. 適於偶戲觀眾、創作者與研究者,以及戲劇系師生閱讀
作者介紹 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曾任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與台南藝術節策展人。著有《哲學小分隊》、《故事創作Tips》等,譯有《劍橋劇場研究入門》(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Studies)、《劇場與城市》(Theatre & the City)、《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等。曾獲倪匡科幻獎首獎、德台友誼獎章、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與歌德獎章。
產品目錄 目次局長序 台北偶戲館:傳統作為底蘊、面向當代國際新視野/蔡詩萍館長序 物的轉向:開拓偶戲的邊界/蔡易衛導論:如何觀察物的轉向/耿一偉PART I 物件劇場物件劇場小史:塑膠恐龍也算是真的恐龍/温思妮放棄馴服:當代馬戲與物件/耿一偉兒童與物件劇場/謝鴻文物件與城市/石佩玉萬物平等:後戲劇劇場的物件策略/耿一偉栩栩如生的物件/克勞蒂亞.歐倫絲坦(Claudia Orenstein)蔡奇璋譯從物的角度出發:柏林物件劇場的當前趨勢/提姆.桑維格(Tim Sandweg)黃意淳譯PART II 表演訓練我所經歷的恩斯特.布希偶戲表演教育 /温思妮法國國立偶戲藝術學院ESNAM:由偶戲節夢想誕生的學校/許嘉芬偶在利澤:打造職人教育與國際交流的創發平台/鄭嘉音全身啟動:當代面具表演/譚天挑戰邊界: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的物件劇場教學/于恩平PART III 世界趨勢從文樂到動漫:當代日本偶戲趨勢/陳逸君革新的選擇:當代劇場如何運用偶戲/耿一偉水上木偶藝影:越南當地評論的流動/潘氏春瓊從角色到對白:漫談偶戲編劇技巧/耿一偉在時間的掌中輕舞:偶戲節的全球軌跡/許嘉芬巨偶入城:當代城市節慶中的政治、空間與象徵實踐/陳虹均操控之間:數位偶戲的替身辯證/陳虹均PART IV 理論與文化論木偶戲 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黃意淳譯演員與超級傀儡 愛德華.戈登.克雷格(Edward Gordon Craig)/朱曼寧譯人與藝術形象 奧斯卡.史萊莫(Oskar Schlemmer)/朱曼寧譯構築詩意之場:偶戲舞台與戲偶設計的深層對話/許嘉芬做的麵包和傀儡的他(們)/ 劉仲倫拉格學派與偶戲符號學/耿一偉偶戲與西方思想的關係/蔡士瑋PART V 應用與擴延221 「光陰的故事計畫」:影戲在創齡上的應用/鄭淑芸227 當代偶戲與舞蹈/鄭宜芳235 不再是消費品:當代視覺與行為藝術中的偶與物件/耿一偉241 電影中的偶戲,甜甜圈的洞/龍緣之作者簡介譯者簡介
| 書名 / | 物的轉向: 當代偶戲美學讀本 |
|---|---|
| 作者 / | 耿一偉 |
| 簡介 / | 物的轉向: 當代偶戲美學讀本:台北偶戲館合作出版華文世界首部聚焦當代全球偶戲發展的專書,匯集國內外偶戲研究者與創作者的觀點、論述、親身體驗與創作歷程,從全球到在地 |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7605455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7605455 |
| 誠品26碼 / | 2683029029009 |
| 頁數 / | 272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X17CM |
| 級別 / | N:無 |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局長序
台北偶戲館:傳統作為底蘊、面向當代國際新視野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蔡詩萍
台北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孕育出獨特文化底蘊,新舊交織的空間與日常,形塑了城市鮮明的文化氣質。台北的文化不僅是建築與歷史的積累,更是市民日常的總和。昔日廟埕前熟悉的布袋戲,如今延續為台北市內少見兼具展場、劇場與庫房的專館──「台北偶戲館」。
自2004 年創館以來,台北偶戲館肩負推廣偶戲文化的使命。林經甫博士慷慨捐贈近四千七百件戲偶,成就館舍深厚基礎;歷年更以多元方式引領公眾親近偶戲,持續推動無形文化與有形資產的保存與傳承。其中「育藝深遠──藝術教育啟蒙方案」為本市國小二年級學童設計的「偶戲初體驗課程」,以本土偶戲為核心,結合導覽與專業演出,廣獲肯定,並為藝術教育扎下深根。
近年來,偶戲館積極建構「偶戲實驗創作交流平台」,以特展、劇場節目、駐館藝術家計畫與台北文化小旅行等方式,拓展偶戲的多元面貌,成功吸引年輕世代走進偶戲館,重新認識、體驗偶戲新穎有趣的一面。2025年更以歐陸發展多年的「物件劇場」(Object Theatre)為題,策劃「耍物仔」(Sńg mih-á)物件劇場特展,邀請來自法國、比利時、德國、美國、西班牙、捷克與台灣的劇團參與展出,帶領台灣觀眾窺見歐洲物件劇場的原真風貌。同時,《物的轉向:當代偶戲美學讀本》亦於此時問世,不僅是特展的學術延伸,更是華文世界首部聚焦當代全球偶戲發展的專著。深盼此書成為未來研究與創作的重要座標,啟發更多交流、合作與想像。
館長序
物的轉向:開拓偶戲的邊界
台北偶戲館館長
蔡易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垂手可得的物件,看似微不足道,卻蘊藏著記憶、情感與時間的痕跡。當這些物件進入劇場,它們不再只是道具,而是行動者、敘事者,甚至成為表演的主體。《物的轉向:當代偶戲美學讀本》的出版,正是回應當代表演藝術對於偶與物件的各樣思考與運用,展現台灣偶戲從傳統走向當代劇場多元發展與實驗的軌跡。
回顧台灣當代偶戲的發展歷程,從1980年代兒童劇團以偶戲作為敘事媒介開始,逐步奠定偶戲進入劇場語彙的基礎。1990年代末,開始出現以當代偶戲為創作主體的團隊,跳脫既有形式,探索偶戲作為藝術創作的更多可能。2000年代以後,更有不少源自酬神戲背景的布袋戲團隊,開啟與劇場導演與編劇的合作,跨足現代劇場領域,透過融合不同表演語彙,開展偶戲創作的新可能。
台北偶戲館自2004年成立以來,迄今已走過二十一年。近年來,致力於成為面向觀眾與創作者、開放包容的偶戲交流平台。嘗試突破觀眾對偶戲的既定印象,將其視為跨文化對話的橋梁,邀請視覺藝術、設計、舞蹈、馬戲等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共同參與展演,結合當代敘事手法,呈現偶戲的多樣面貌。偶戲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能跨越語言、文化、形式與世代的藝術實踐。
本書作為2025年「耍物仔」(Sńg mih-á)物件劇場特展(Speak for Itself: Object Theater Special Exhibition)的延伸出版,從台語「耍」(sńg)意為「玩、遊戲」、「物仔」(mih-á)意指「小東西」出發,說明表演者如孩童般與物件互動,在觀察、擺放、排列中發掘物性,展開敘事。如同與物物對話,每一個動作既是提問,也是傾聽。這些看似平凡的小物,因貼近日常,能觸發觀眾深層記憶與情感共鳴。二十世紀以來,「現成物」觀念深刻影響視覺藝術,從杜象(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的日常物件轉化為藝術起,延伸至普普藝術(pop art)、貧窮藝術(Arte Povera)與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開啟物件作為意義主體的創作思維。這股潮流進一步推動了物件劇場的發展,物件在舞台上不只是輔助的道具,而是成為角色與敘事的核心,也是行動者與敘事者。正因這些物件來自於觀眾的日常經驗,其所承載的情緒張力與象徵意義,能引發熟悉的共鳴感,進一步理解創作者所欲傳達的意念。
這樣的脈絡下,本書呈現當代偶戲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中的豐富樣貌。全書收錄來自國內外多位研究者、藝術家與實踐者的觀察、論述與創作經驗,內容涵蓋偶戲史觀、劇場美學、物件劇場、教育實踐、技藝傳承、城鄉發展到跨域實驗,開啟一場多面向、跨領域的思辨與對話。期待這讀本能為所有關注偶戲、物件劇場與表演藝術的創作者與觀眾,提供多角度的觀看視野與思考起點,激發更多對「偶戲是什麼」的探索與提問,並持續拓展偶戲的邊界,探索其作為劇場語言所蘊含的力量與潛能。
最佳賣點 : 台北偶戲館合作出版
華文世界首部聚焦當代全球偶戲發展的專書,匯集國內外偶戲研究者與創作者的觀點、論述、親身體驗與創作歷程,從全球到在地,涵括歷史脈絡到劇場美學、技藝與實作、教育實踐等面向,同時也能看到「物件劇場」不同類型的表現,呈現出當代偶戲豐富、多元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