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漫回家路: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 還有我與父親 (限量親筆簽名版 文庫本) | 誠品線上

Ålevangeliet: Berättelsen om Världens mest Gåtfulla Fisk

作者 Patrik Svensson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鰻漫回家路: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 還有我與父親 (限量親筆簽名版 文庫本):★暢銷文庫化・2025年全新審訂版★★2022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假使你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暢銷文庫化・2025年全新審訂版 ★ ★ 2022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 假使你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該怎麼知道自己要往哪去? 鰻魚泅泳數千公里回到出生的大海死亡 一如人們汲汲營營生活,只為了回到心中的家 「我們生來就有家,有傳承,我們盡一切可能想讓自己從這個命運中解放,但遲早會發現自己別無選擇,只能回到源頭;假使回不去,生命就不是真正的完整。」 ▒︎ 揉合自然書寫與個人回憶,一個關於鰻魚與傳承的故事 ▒︎ 瑞典最高文學桂冠奧古斯都非虛構大獎獲獎作品 ▒︎ 泰晤士報、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出版者週刊、史密森尼學會、亞馬遜書店、Apple Books、Goodreads年度好書 你知道嗎?事實上,我們對鰻魚知之甚少。幾千年來,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沉迷於「鰻之謎」。 鰻魚從哪裡來?牠們是什麼?牠們是魚還是別種全然不同的生物?即便到了科學發達的今日,世上還沒有人見過鰻魚交配或生殖。我們也仍然不知道,是什麼驅使在淡水居住數十年的牠們,泅泳數千公里,回到起初誕生的大海海域中死去。鰻魚仍然是個謎。 本書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森,結合現代海洋生物學、歷史與文學中關於鰻魚的研究,以及自己與父親捕鰻的經驗,為這個神祕又奇異、被人們深深誤解的物種描繪出一幅令人沉迷的詩意圖像。 在《鰻漫回家路》裡,我們遇見偉大的思想家,從亞里斯多德、佛洛伊德到瑞秋卡森。我們也遇見致力於探尋鰻魚起源地的科學家,包括來自丹麥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納施密特,他在二十世紀初展開一趟遠洋探尋任務,期間經歷各種狀況以及一場世界大戰,直到二十年後才抵達目的地。 同時,在書中,斯文森的視線不停跳轉回到他的童年時期,細緻描繪父親帶著他一同在老家附近溪邊釣鰻魚的回憶。他的父親是一名刻苦耐勞的鋪路工,話說得不多,釣鰻魚是他唯一的興趣,也成為斯文森與父親之間最深刻的連結。從小,斯文森就聽父親述說關於鰻魚的一切,牠們的各種變態階段、牠們生命中的偉大長征、牠們那遙遠如夢的誕生地、牠們的深不可測。斯文森思索著鰻魚,也思索著他與父親。 完美揉合自然書寫與回憶錄,斯文森這趟認識鰻魚的旅程,成為一趟對於人的探索:關於根源,關於命運,也關於最重要議題,死亡。這一切匯聚的結果,便誕生了這本滑不溜丟卻十足迷人,讓每位讀者驚嘆且迷醉的神奇之書。 獲獎資訊 《鰻漫回家路》在2019年拿下奧古斯特文學獎(August Prize)非虛構大獎,這是瑞典最大的文學獎,地位相當於英國的布克獎,或美國國家圖書獎。本書從在瑞典出版至今,已在當地累積售出超過20萬冊(瑞典總人口數僅約一千萬),是瑞典近年來最成功、最不可思議的非文學作品銷售成績。2020年,《鰻漫回家路》游向世界,在英國、美國也囊括無數年度選書與好評。2022年繁體中文版出版,榮獲 OPENBOOK 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 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 ☆ 理查杰弗里斯自然寫作獎決選 ☆ 卡內基獎章入圍 ☆ 史密森尼學會最佳科學書籍 ☆ Goodreads讀者票選獎決選 ☆ 泰晤士報及週日泰晤士報最佳自然書籍 ☆ 紐約時報年度最注目書籍 ☆ 時代雜誌年度必讀書籍 ☆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注目非虛構書籍 ☆ 洛杉磯時報最佳自然書籍 ☆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 Amazon最佳科學書籍 ☆ Apple Books 選書 各界盛讚 斯文森的作品與其主角一樣,是隻奇特野獸:此等生物在不同國度間恣意變形,自在悠遊。本書不只是豐富的自然史,也是動人的父子回憶錄;它提出文學、宗教與風俗的深刻議題,說到底,讓我們領悟生存在這個充滿疑問又無法得到全部解答的世界,究竟有何意義。 ——《紐約客雜誌》 《鰻漫回家路》字句間的孺慕情感,追懷的是一個再也無法復返的世界,而鰻魚若是無法維持其神祕感,便再也無法存續⋯⋯斯文森先生將鰻魚的自然演進史——或者說,人類想要瞭解牠的拙劣科學研究史——與自己童年時期隨著父親經歷到的細膩精彩的捕鰻史融合。豐沛強烈又多愁善感的文字描述,讓斯文森先生的父親與馬尾藻海的鰻魚同樣魔力十足又自信決斷⋯⋯斯文森先生的書正如他父親的小木屋,有許多故事,而且大小尺寸剛剛好:充滿了愛與回憶,祕密能夠長存,悲傷會化成外面那片盈盈發亮的湖面,那就是作者自己的馬尾藻海,鰻魚永遠在裡面自在悠遊,彷彿伸手可及——但又瞬間消失。 ——《華爾街日報》 就許多方面而言,瑞典的帕特里克斯文森讓這本書成為最佳科普教材,他同時提供現代研究、古典哲學、虛擬小說、精神分析(!)並加入了一絲自傳成份,就此成就了完美擘畫、優雅雋永又引人入勝的精彩作品,讓大家更能深入認識這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詩意無窮、澄澈清明又絲絲入扣的語言文字,《鰻漫回家路》呈現了一位父親最細緻敏銳的樣貌。 ——VG(挪威) 帶著哲學與存在思辨的底蘊,它探索瀕危的鰻魚的起源與神話,以及牠們在人類與自然世界的位置。這個故事令人神迷,帶領讀者深入氤氳水域,思忖其背後的隱喻。帕特里克斯文森讓我們跟著鰻魚從馬尾藻海出發,通過一張張餐桌,一路抵達他自身的靈魂深處——歸功於他的父親,鰻魚在那裡一直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個父與子的故事,對鰻魚的共同熱愛維繫了兩人的關係,一切盡在不言中。 ——奧古斯特文學獎頒獎詞(瑞典) 我得承認,鰻魚無論生的熟的、老的少的,向來都不是我的最愛,但這本令人著迷的作品——一部份是豐富的自然史,一部份記載一對父子透過釣鰻連結起來的深刻情感——這種驚人美妙又不為人知的神祕生物徹底收服了我。直到一九二〇年代,透過一位大無畏的丹麥人孜孜不倦地在大海拖網研究,人們才終於得知牠們誕生於浩瀚的馬尾藻海。這本由一名瑞典新聞工作者撰寫的美麗的書,已經是瑞典重量級文學獎的得主,它讓我對這種生物油然起敬。 ——《週日時報》「年度最佳自然書」 最美好的神祕就在科學尚未企及之處,其中名列前茅者非鰻魚的性生活莫屬。 ——梅蘭妮雷德,《泰晤士日報》 我仍然不太確定自己喜不喜歡鰻魚。但我超愛這本書。 ——《週日時報》 鰻魚世界魔幻迷人又費解的精彩作品——並非是對鰻魚的科學分析,而是認真思考牠們的光榮過往。若你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會享受此等思慮過程的讀者,其實,本來我也不覺得自己做得到,但我竟然也就這麼為雜誌寫了一篇書評了。 ——《紐約雜誌》 正如鰻魚在鹹水水域與淡水河谷間自在漫遊,斯文森的這本作品也成了自然史與回憶錄的完美綜合體。斯文森的父親經常帶年幼的帕特里克釣鰻,兩人在星光熠熠的深夜出門,猶如最神祕有趣的暗夜儀式。 ——《紐約時報》 斯文森透過文學、科學與個人研究成就了這本作品,激發讀者以全新視野認識鰻魚。 ——《洛杉磯時報》,二十一本連結你與自然世界的經典新作 不能錯過,「讚」字已然足夠。 ——《週日時報》(南非) 斯文森的《鰻漫回家路》是認同年代(identity age)的壯闊寓言⋯⋯攸關鰻魚、全球化與信念,同時,也探索了家庭與自然。 ——《世界報》(德國) 歷史與生物領域的珍稀珠寶。 ——《浮華世界》(義大利) 大家都該好好讀這本自然史⋯⋯這本關於鰻魚與作者父親的書猶如后冠上的寶石,璀璨動人。 ——《政治》(丹麥) 這本作品不只介紹鰻魚,讓讀者認識牠們美妙神祕的繁衍過程與棲息地,還帶入了作者對童年捕鰻與家庭關係的體認反思。科學正是發現與探索,有沒有找到最完美的答案,已然不重要了。 ——《富比世雜誌》夏日居家工作的最佳書籍良伴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帕特里克・斯文森(Patrik Svensson)帕特里克・斯文森是一名作家與記者。他與他的家人居住在瑞典馬爾摩(Malmö)。《鰻漫回家路》是他的第一本著作,此書2019年獲頒奧古斯特文學獎,這是瑞典最大的文學獎。陳佳琳台灣大學外文系畢,美國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現為專職翻譯。譯作包括《雙生夢魘》、《嬉皮記》、《騙徒》、《布魯克林》、《在我墳上起舞》、《邊緣人的合奏曲》、《門》及《鷹與心的追尋》等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鰻 第二章 在溪邊第三章 亞里斯多德與出自淤泥的鰻魚第四章 望進鰻魚的雙眼第五章 佛洛伊德與第里雅斯特港第六章 非法捕鰻第七章 發現鰻魚繁殖場的丹麥人第八章 逆流而上第九章 捕鰻人第十章 智取鰻魚 第十一章 離奇詭異的鰻魚第十二章 動物殺戮第十三章 海面下第十四章 鰻魚陷阱第十五章 歸鄉路迢迢第十六章 成為愚拙之人第十七章 瀕臨滅絕的鰻魚第十八章 馬尾藻海

商品規格

書名 / 鰻漫回家路: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 還有我與父親 (限量親筆簽名版 文庫本)
作者 / Patrik Svensson
簡介 / 鰻漫回家路: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 還有我與父親 (限量親筆簽名版 文庫本):★暢銷文庫化・2025年全新審訂版★★2022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假使你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978626764913801
誠品26碼 / 2682971296002
頁數 / 27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10.5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鰻
  鰻魚是這樣誕生的:一切發生在西北大西洋一處稱做馬尾藻海的水域,當地就各方面而言,都是孕育鰻魚的最佳地點。馬尾藻海不能算是邊界明確的水域,我們很難釐清它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因為它躲過了凡世的量測標準。它位於古巴與巴哈馬群島東北端,在北美海岸以東,但此處變化莫測。馬尾藻海猶如一場夢:你無法明確說出自己何時闖進它的領域,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莫名離開了它;你只知道自己曾經造訪過它。
  馬尾藻海之所以莫測高深,是因為它完全不以陸地作為邊界;它由四條大型洋流環繞,西邊是孕育萬物生命的墨西哥灣流;北方為北大西洋暖流的延伸;東側可見加那利洋流;南端則以北赤道洋流為界。總面積約五千一百八十平方公里的馬尾藻海在這些洋流間緩慢攪動,猶如一股溫暖旋動的渦流。進得去的不見得能夠輕易脫身。
  海水湛藍清澈,有些地方深達七千多公尺,海床表面覆蓋了大片黏稠棕黑的馬尾藻,它正是這片海域名稱的由來。海藻漂流數千公尺,提供數不盡生物營養與庇護:微小的無脊椎動物、魚類、水母、海龜與蝦蟹。往深處而下甚至可見其他種類的海藻和植物蓬勃生長。在黑暗中,生命仍是熱鬧榮景,猶如暗夜森林。
  歐洲鰻就在這裡誕生。成鰻春天在此處產卵,將之受精。安全陰暗的深海孕育出如幼蟲般的迷你生物,頭部與眼睛甚至尚未發育完全,這個階段的鰻被稱為柳葉鰻,身體扁平如柳葉,幾乎完全透明,而且只有幾公釐長。這是鰻魚生命週期的第一階段。
  這群纖細輕薄的柳葉立即踏上旅程。墨西哥灣流帶著牠們漂流數千公里,橫渡大西洋,朝歐洲海岸移動。這段旅程最長可能得需要三年;於此同時,幼體一公釐一公釐慢慢長大,就像一顆慢慢膨脹的氣球,等到牠們終於抵達歐洲,第一次變態已經完成,此時的牠們成為玻璃鰻。這是鰻魚生命週期的第二階段。
  玻璃鰻的外型看起來與之前的柳葉體形態類似,全身幾乎透明,長度只有四到五公分,修長滑溜,彷彿色彩或原罪都尚未在體內紮根。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就曾經如此描述,牠們像是「比手指還短的細玻璃棒。」纖弱又毫無防備力,許多人都視其為珍饈佳餚,特別是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居民。
  玻璃鰻接近歐洲海岸後,牠通常會上溯溪流或河川,幾乎立刻適應淡水水域,此時的牠們會經歷下一個變態,牠的體色轉黃,成了一條黃鰻,看起來就像一條蛇,渾身都是肌肉,雙眼仍然較小,但黑色瞳孔極其明顯,下頜寬闊有力,鰓則幾乎完全隱蔽。細薄柔軟的鰭沿著牠的背部與腹部伸展,表皮終於發展出色素,看來既棕且黃,又有點泛灰,黃鰻的鱗片小到肉眼幾乎難以辨識,觸摸時也幾乎無感,彷彿穿上了一套國王的盔甲。假使玻璃鰻柔嫩脆弱,那麼黃鰻便可說是強壯堅韌。這是鰻魚生命週期的第三階段。
  黃鰻有本事游過最淺、最茂密的水域,就連流速最快的水流也能輕鬆駕馭。牠可以穿越伸手不見五指的湖泊與平靜無波的溪流,一路勇闖滔滔江河,也能在貌不驚人的池塘生存。需要時,牠甚至能鑽過沼澤與溝渠。牠不會讓外在環境擋住自己的去路,萬一所有水道全都用罄,牠還能登上乾燥陸地,蜿蜒行經潮濕的草叢與矮林,朝全新水域推進,甚至可以這樣持續好幾個小時。鰻可說是魚上魚。也許牠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魚。
  牠可以遷移數千公里,不屈不撓、無所畏懼,在牠突然決定落腳前,也不需要悉心營造家的氛圍;牠必須自己適應、忍受與理解大環境——那可能是泥濘的溪流或湖床,最好還有一些岩石與洞穴可容藏身,當然也得有足夠的食物。一旦牠找到自己的家,牠就會年復一年住在原處,通常都是僅幾百公尺不到的半徑範圍。假使受到外力遷移,鰻魚總會儘快返回自己選定的住所。曾有被研究人員捕獲的鰻,身上配戴了無線電波標記,被帶離捕獲點好幾公里,結果在一兩星期內又成功回到最早被人們發現的地點。大家都不知道牠們是如何找路回家的。
  黃鰻是離群索居的生物。一生中最活躍的階段,牠通常獨自度過,讓四季更迭決定自己的各種活動。天冷時,牠可以躲在泥巴裡長時間蟄伏,非常被動,有時牠會與其他鰻魚纏成一團,看起來就像一顆理還亂的毛線球。
  牠是晝伏夜出的獵人。黃昏時,牠從水底現身,開始覓食,看什麼吃什麼。幼蟲、青蛙、螺類、昆蟲、小龍蝦、魚,甚至偶爾出現的老鼠與雛鳥,跟清道夫沒兩樣。
  就這樣,黃鰻幾乎大半生以黃棕色的外表生活,日子就在活動與冬眠間交替,生命看似毫無目的,成天就是覓食與藏匿,彷彿生命存在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等待,耐心就是最高指導原則。
  而且牠相當長壽。順利躲過疾病與災難的鰻可以在同一個地點生活長達五十年。曾經有圈養的瑞典鰻魚活了超過八十歲。神話與傳說中的鰻甚至能活到百歲以上。那些被剝奪自己生存的最高目標——繁衍——的鰻甚至幾乎能長生不老。彷彿可以一路等到歲月盡頭。
  不過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通常在十五歲到三十歲時,野生鰻魚會突然決定傳宗接代。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理解究竟有哪些誘因觸發了這個決定,但一旦下定決心,鰻魚的平靜生活就會嘎然中止,掀起截然不同的劇烈波瀾。牠開始努力想游回大海,同時進行最後的變態階段。單調沒特色的黃褐色消失了,牠變得更清晰顯眼,背部轉為黑色,兩側呈現銀白光芒,甚至帶著條紋,肉體的變化似乎也反映了鰻魚的嶄新決心。黃鰻成了銀鰻。這是鰻魚生命週期的第四階段。
  待秋天為地球開展暗沉的保護色後,銀鰻也隨之洄游大西洋,前往馬尾藻海。鰻魚的身體也彷彿經過了一場深思熟慮,如今更適應這趟長途旅行了。現在牠的生殖器官緩緩發育,鰭更修長有力,好推動牠持續前進;牠的眼睛變得更大,瞳孔成了藍色,讓牠在海洋深處能看得更清楚;牠的消化系統關閉;胃部融化了——從現在開始,牠所需要的所有能量都將從現有的脂肪層吸收——牠的身體將只被魚卵或精囊塞滿,任何外力的干擾都無法讓鰻魚對終極目標分心。
  牠一天能游近五十公尺,有時會潛到在地表以下一公里深;人類對這趟旅行仍然瞭解不多。牠可能長達六個月,也有可能因為冬天而暫停。目前已知被圈養的銀鰻在沒有補充任何營養的狀態下得以存活四年之久。
  這是苦行僧般的漫長旅程,鰻帶著我們難以理解的生存決心堅持進行。但是,等到鰻抵達馬尾藻海後,牠會再一次尋找回家的路。在盤旋混濁的海藻底下,牠讓卵子受精。一旦完成這項任務,鰻心滿意足,牠寫完了自己的故事,牠的生命就在這裡永遠結束。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暢銷文庫化・2025年全新審訂版 ★
★ 2022 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
假使你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該怎麼知道自己要往哪去?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