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的記憶: 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 誠品線上

冰封的記憶: 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作者 許明淳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冰封的記憶: 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終戰80年,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一部臺灣人的沈默辛酸史。他們的人數仍不明,他們的故事仍鮮少人知,他們的苦難仍是冰封的記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終戰80年, 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 一部臺灣人的沈默辛酸史。 他們的人數仍不明, 他們的故事仍鮮少人知, 他們的苦難仍是冰封的記憶…… ❋同名紀錄片《冰封的記憶》,2025年12月公視正式首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約60萬名日軍被蘇聯軍隊解除武裝後,強制送往蘇聯戰俘營,史稱西伯利亞戰俘。這批戰俘遭受嚴厲監控,被迫在冰天雪地下,從事鋪設鐵路、伐木、採礦、挖水道等刻苦勞動。經過年數不等的拘留,最終約47萬人得以返回日本,卻也有約6萬人客死異鄉。蘇聯的戰俘營資料及日本的遣返資料,數字上全然看不見臺灣人,但西伯利亞戰俘營中,確實有臺灣人身影! 少數的先行研究指出,西伯利亞戰俘營中至少有19位臺籍日本兵,其中有5位留下口訪資料。本書作者以此為基礎,一方面親自訪問目前唯一僅存者吳正男,以及已過世的許敏信、陳以文、陳旺的親屬,竭力填補先前口訪留下的空白疑義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龐雜的蘇聯、日本、臺灣檔案,除了替這19位臺籍戰俘拼湊更多生平訊息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眾多史料建構出歷史的大脈絡,然後將他們口述的個人遭遇,一一鑲嵌至當時的時空背景,讓他們所經歷的磨難,首次擁有屬於臺灣人的歷史意義。 在二戰各國相互征伐下,這些臺籍日本兵是微不足道的小卒仔,自願入伍或被日本徵調、受訓,成為皇軍的一員,然後隨著日軍戰敗,淪為戰俘,好不容易倖存返鄉,卻發現自己身上有撕不掉的紅色標籤,成為被考管的可疑分子,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至今,他們的人數仍不明,他們的故事仍鮮少人知,他們的苦難仍是冰封的記憶…… 【專文推薦】 「全面探索相關史實,並深刻描繪出從西伯利亞戰俘營歸來的臺籍日本兵的困境……一本有關臺籍日本兵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何義麟(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許明淳導演以影像記錄臺灣籍日本兵的蘇聯抑留體驗,在製作紀錄片的同時,深入探究並完成本書,對此謹表衷心的敬意與感謝。」 ──有光 健(西伯利亞抑留者支援・記錄中心代表世話人) 「在終戰八十年的此刻,出版《冰封的記憶》這本書非常有意義,我的《零下六十八度》是我祖父陳以文個人的故事,然而,《冰封的記憶》卻是以宏觀的角度來介紹臺灣的西伯利亞戰俘,探討他們如何成為戰俘、以及戰俘營之中的思想改造訓練等。」 ──陳力航(《零下六十八度》作者・歷史作家) 【名家推薦】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朱家煌|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 李立劭|導演 李 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道明|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林佳潔|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孫介珩|《聽海湧》導演 曾令毅|淡江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 黃明川|導演 黃銘正|導演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點】 一、西伯利亞的臺籍日本兵,相較於前往南洋、中國者,其研究較少,相關史料文獻多以口述歷史、報導文學的方式呈現。本書是第一本全面探索相關史實,並深刻描繪從西伯利亞戰俘營歸來的臺籍日本兵的困境,有關臺籍日本兵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二、二次大戰時期的臺灣兵,不是對日八年抗戰,而是自願入伍或被日本徵調、受訓,成為日本皇軍的一員,對中國等同盟國作戰!本書探究臺籍日本兵在二戰末期被派遣至滿洲、北朝鮮的前後始末,將臺灣人的海外作戰經緯,放在日本帝國脈絡下,重建臺籍日本兵的多元戰爭經驗! 三、本書特別邀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何義麟教授進行全書審定,以確保內容的學術嚴謹與專業性。另邀《零下六十八度》作者陳力航進行文字編修,提升敘事流暢度與可讀性,兼具歷史深度及史料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許明淳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畢業,目前任教於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1996年開始拍攝紀錄片,作品以人物志、環境保護、社會運動、原住民文化、城市變遷等為題材。2003年參與公共電視製作的臺灣歷史系列紀錄片《臺灣人民的歷史》,擔任製作統籌,之後持續專注於文史題材的創作。2013、2015年陸續完成以霧峰林家為主題的電影紀錄長片《阿罩霧風雲》上下集、以1920年代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與朝鮮的第一位飛行員為主題的紀錄片《尋找1920》上下集(2019)、以冷戰時期美中臺關係及國家認同為主題的紀錄片《光計畫》(2020)。紀錄片《冰封的記憶》,獲第14屆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TCCF投資機會獎」,與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合製,預計2025年底播映。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何義麟推薦序 有光 健自序第一章 西伯利亞戰俘營中的臺灣人 一、誰的終戰? (一)二戰小卒仔 (二)注意從蘇聯回來的! (三)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 二、戰後八十年的研究成果 (一)西伯利亞戰俘中的臺籍日本兵 (二)臺籍日本兵 (三)在蘇聯的日本戰俘 (四)蘇聯拘留的所有戰俘 (五)戰後盟軍針對日本的遣返政策 (六)西伯利亞戰俘中的朝鮮人 三、尋找蘇聯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一)口述訪談 (二)文獻蒐集 第二章 臺籍日本兵成為蘇聯俘虜始末 一、從蘇聯地區遣返的臺籍日本兵名單 (一)先前研究得知的名單 (二)為何排除蕭瑞郎? (三)湯守仁有到西伯利亞嗎? (四)具蘇聯戰俘營經驗的臺灣人名單 二、入伍前居住地在滿洲與日本 (一)入伍前居住地在滿洲 1. 鄭慕鐘 2. 賴英書 (二)入伍前居住地在日本(四位皆為陸軍) 1. 許敏信 2. 陳 旺 3. 吳正男 4. 陳以文 三、入伍前居住地在臺灣(九位皆為海軍) (一)賴興煬、葉海森、唐中山 (二)第901 海軍航空隊 (三)決定命運的派駐地 四、西伯利亞戰俘中的臺籍日本兵人數 (一)統計數字完全無視臺灣人 (二)終戰前日軍部隊中的臺灣人人數 (三)遣返至舞鶴的「非日本人」人數 (四)難以掌握實際人數 第三章 戰俘營中的「思想教育」 一、何謂「思想教育」 二、蘇聯為何要對戰俘「思想教育」? (一)把戰俘變成共產主義者 (二)反法西斯主義 三、從《日本新聞》看「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一)發行量20 萬份的《日本新聞》 (二)打倒饑餓和殺戮的天皇制! 四、「思想教育」三階段 (一)第一期(1946 年春─1946 年末) (二)第二期(1947 年) (三)第三期(1948─1949 年) 1. 吊し上げ 2. N 收容所 第四章 「思想教育」對臺籍日本兵的影響 一、西伯利亞戰俘中的積極分子 二、遣返後定居日本者 (一)目前唯一僅存者吳正男的證言 (二)成為可疑分子 1. 吳正男 2. 陳 旺 3. 許敏信 三、遣返後定居臺灣者 (一)陳以文等九人 1. 崎嶇返鄉路 2. 被考管的可疑分子 3. 反共自覺運動 (二)賴興煬等三人四、《日本新聞》中有關臺灣的報導(一)新臺灣穩步建設中(二)臺灣民族要求解放 打倒國民黨獨裁!(三)美國奪取臺灣(四)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福州 進軍至臺灣對岸 (五)臺灣對岸的廈門也被解放 (六)《日本新聞》對臺灣戰俘的影響 第五章 隱身在臺灣史邊緣的緘默少數 一、無確切人數統計 二、因人數過少而被忽視 三、比「小黑」還不受重視 四、從「皇國臣民」到「非日本人」 五、難以言喻的苦悶 六、撕不掉的紅色標籤 參考文獻 附錄:臺籍日本兵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歷史年表 編修後記 陳力航

商品規格

書名 / 冰封的記憶: 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
作者 / 許明淳
簡介 / 冰封的記憶: 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終戰80年,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一部臺灣人的沈默辛酸史。他們的人數仍不明,他們的故事仍鮮少人知,他們的苦難仍是冰封的記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727164
ISBN10 /
EAN / 9786267727164
誠品26碼 / 2682961002002
頁數 / 29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重建臺籍日本兵的多元戰爭經驗
何義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近年來,有關臺籍日本兵西伯利亞戰俘經驗的追尋,逐漸受到各界關注。最初只有片斷的口述訪談紀錄,直到陳力航出版《零下六十八度》(前衛,2021 ),聚焦單一人物故事,才有首部專書著作,而許明淳這本《冰封的記憶:尋找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臺籍日本兵》,則是全面探索相關史實,並深刻描繪出從西伯利亞戰俘營歸來的臺籍日本兵的困境。
  這本書不僅統整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對戰俘營「思想教育」進行深入探討,釐清臺籍日本兵離開戰俘營之後為何持續受到壓迫,以及這段經驗如何被迫成為其記憶中失落的一角。能夠重建這段特殊的歷史經驗,最關鍵的原因在於本書作者有高度的求知慾,發揮其長期史料蒐集的經驗,以及做為影像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快速且有效率之行動力,才能有此佳作。
  許明淳導演的大名,透過觀賞其《阿罩霧風雲》、《尋找1920》等作品,早已耳聞。沒想到,他竟然為了拍一部新的紀錄片而進入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就讀,才得以在課堂上與其相識,並討論共同關心的史實人物。當他提出要拍攝臺籍日本兵西伯利亞戰俘經驗紀錄片,並準備採訪吳正男先生時,著實讓我嚇了一跳。因為個人為了研究「在日臺灣人」,2018年7月26日就曾拜訪過吳正男前輩。吳前輩戰後在日本成家立業,經過一番努力後,他成為橫濱臺灣同鄉會的會長,並擔任信用組合橫濱華銀理事長,是一位極具代表性的在日臺灣人。我原本預定要再次拜訪並展開進一步研究,無奈2020年初疫情爆發,出國訪談與相關的研究計畫,都必須重新調整。2023年,得知明淳導演不僅聯絡上吳前輩,並確定疫情解封後,就飛往日本採訪,同時還要拜訪其他有戰俘營經驗的臺籍日本兵家屬。因此,我將蒐集到的「吳正男文書」,全部提供給他,因為我相信以其研究功力與拚勁,必定可以將「臺籍日本兵戰俘營經驗」全面釐清,同時也能讓吳前輩這樣的在日臺灣人的奮鬥歷程廣為人知。果然,2025年初,明淳就完成論文。
  看著明淳導演順利展開採訪活動,並規劃前往西伯利亞境內拍攝行程之後,我就沒有再過問其工作進度,默默期待他提出研究成果的日子到來。2024年6月,我到早稻田大學進行三個月訪問研究時,很偶然地透過好友淺野豐美教授的介紹,認識了有光健先生。有光先生長期負責「西伯利亞抑留者支援記錄中心」,並推動每年舉辦的「西伯利亞、蒙古抑留犧牲者追悼集會」的行動,讓我對這件事有全新的感受。1945年8月23日,史達林發布秘密命令將日本俘虜送往西伯利亞,這批被強制在酷寒之地勞動的俘虜,總人數超過六十萬人,死亡人數超過六萬人。為了追悼這批死難者,抑留者支援記錄中心每年8月23日在「國立千鳥淵戰歿者墓苑」舉辦追悼會。而且,23日當天起,也舉辦朗讀已確認46,305名抑留死亡者名單,因半夜休息之故,總共約需花費46個小時,要到26日中午才結束。這樣的活動已經舉辦多年,如此素樸虔誠的追悼活動,令人動容。
  接到追悼集會的通知後,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問題是,所謂抑留死亡名單中,是否有臺灣人?明淳的論文是從21名可能名單中,確認共19名臺籍日本兵是抑留者,展開其生命故事的探究,同時進行紀錄片的拍攝,但其手上卻無臺籍日本兵在西伯利亞死亡者名單。因此,我建議明淳導演,最好來拍攝追悼會活動,藉此也可展開臺灣人犧牲者的調查。8月23日下午1點,有光健先生主持的追悼會準時開始,儀式莊嚴隆重,吳正男先生以貴賓身分參加,前輩高齡96 歲依然健朗,明淳導演前來全程拍攝。見到這一幕令人感慨,為何西伯利亞戰俘營臺籍日本兵的犧牲者人數依然不明?如此一來,今年(2025)迎接戰後八十年之際,預定8月23日舉辦的抑留犧牲者追悼會,也很難獲得臺灣人的共鳴。西伯利亞抑留犧牲者追悼會,至今都是由抑留者支援記錄中心這個民間組織主辦,該團體很早就提出希望改為國家負責主辦,但這似乎很難實現。日本政府的冷漠與不負責,也是西伯利亞臺灣人犧牲者不明的主因。
  這本書是明淳導演傾其全力之作,成功補白臺籍日本兵過去鮮為人知的史實,後續將公開發行的紀錄片也值得期待。個人相信,只要大家閱讀這本書並觀賞紀錄片,必定可以讓大家在終戰八十年之後,持續關心臺籍日本兵的故事。此外,定期舉辦莊嚴肅穆的追悼儀式也非常重要。若能訂立國定紀念日,舉辦全國性臺籍日本兵的追悼儀式,必定能讓大家更深刻了解這段長期被掩蓋的歷史。個人做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同時也擔任明淳的論文指導工作,有幸參與部分研究歷程,我確信這是一本有關臺籍日本兵研究的開創性著作,謹此推薦本書給所有關心臺灣史的各界人士。


|推薦序|

祝賀許明淳氏著《冰封的記憶》新書出版
有光 健
西伯利亞抑留者支援、記錄中心代表世話人

  許明淳導演以影像記錄臺灣籍日本兵的蘇聯抑留體驗,在製作紀錄片的同時,深入探究並完成本書,對此謹表衷心的敬意與感謝。
  關於臺灣籍日本兵抑留體驗的記錄,在日本僅有林えいだい氏所著《臺灣的大和魂》(東方出版,2000年)一書。該書介紹了陳以文、葉海森、唐中山三位先生。筆者長期以來支援由日本抑留體驗者組成的全國抑留者補償協議會(全抑協),展開向日本政府要求國家補償的運動。韓國與蘇聯建交後不久的1990年,由抑留體驗者組成的「韓國西伯利亞朔風會」成立,並與日本的「全抑協」持續交流。因此,我們曾邀請「朔風會」代表訪日,或從日本前往首爾拜訪,彼此加深友誼。此外,出身中國朝鮮族居住於河北省保定市的吳雄根氏,也在進行向日本政府要求補償的法律訴訟,我們與該氏亦有交往。
2005 年,「全抑協」會長、「朔風會」會長與吳雄根氏等,日韓中抑留體驗者共同拜訪外務省,與當時的外務大臣町村信孝會面。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與臺灣籍抑留體驗者並無接觸機會。
  能有接觸的契機,源於專攻中國史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島晉治(1928年∼2017年)的請託,他說:「出身高校獨協學園的同窗會中,有臺灣的陳以文氏,他曾在西伯利亞經歷抑留體驗,希望能聽取其談話。」因此,我於2007年前往臺灣,在宜蘭與陳以文氏會面,開始了交往。其後,透過居住橫須賀的抑留體驗者豬熊得郎氏,得知橫濱有吳正男氏,因此我自2010 年左右開始與其密切交往,並經由吳正男氏介紹,認識了鄭慕鐘氏及陳旺氏。
  日本在戰後65年後,終於制定「戰後強制抑留者相關問題特別措施法」(西伯利亞特措法),這已經是2010 年了。然而,臺灣籍抑留體驗者未能參與此西伯利亞特措法的制定過程。我們與韓國「朔風會」則持續共同進行運動直至最後,在民主黨政權誕生後不久的2009 年12 月,「朔風會」與「全抑協」會長等一同訪問首相官邸,與首相補佐官進行會談。
  臺灣抑留體驗者未能參與特措法制定的立法過程雖為事實,但基於與韓國抑留體驗者的聯合行動經驗,當時推動議員立法的民主黨議員們,都持續要求刪除國籍條項,為韓國、朝鮮、臺灣的抑留被害體驗者尋求同等措施。然而,主管特別給付金支給事業的總務省卻強烈抵制,以致國籍條項刪除未能實現。未能實現的原因之一,在於當時對臺灣及韓國抑留體驗者的實際狀況了解不足。
  日本抑留體驗者的人數大致可以預測,但臺灣與韓國究竟有多少生存者,政府應準備何種規模的預算?這些問題並不明確。因此,替代刪除國籍條項,企圖先進行實態解明作業,為下一步措施做準備,故提出法案的參議院總務委員長在參議院本會議的法案趣旨說明中表示:「抑留中的死亡者數目尚未確定,遺骨及相關資料的收集亦未完成。包括臺灣、朝鮮半島出身的強制抑留者在內,應進行西伯利亞抑留整體實態的解明、真相的究明,同時將遭受抑留者本人及其家屬、遺族的辛勞,確實地向後世傳承。」(2010年5月21日,底線為筆者所加)
  但是,負責查明真相的厚生勞動省,15年來卻未進行任何調查。正如許明淳導演憤慨指出的問題點,他們以個人資訊為由,不公開資料。事實上,長年以來已公布的「蘇聯和蒙古抑留者總數57.5萬人,死亡人數5.5萬人」的數據,也是令人懷疑。其中有多少是女性?有多少是平民?有多少是外國人?至今仍未透露任何資訊。今年(2025年)6月,在眾議院舉行的紀念「西伯利亞特措法」頒布15週年集會上,許多人批評厚生勞動省的不作為。
  本書中許明淳導演所探討的19名臺灣籍抑留體驗者,占臺灣籍抑留體驗者總數的幾分之一?是否有臺灣人在蘇聯當地死亡?諸如此類,向臺灣當局及臺灣人抑留體驗者等相關人士提供正確資訊,乃是將臺灣青年動員至戰爭的日本國之責任義務。抑留國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以及當時占領日本的美國也都有責任,亦應受到追究。最重要的是,我們強烈期望能全面公開正確資訊。針對外國籍抑留體驗者措施的法案原則,已於2013年以私案形式發表了。雖然耗時良久,但認為對外國籍抑留體驗者給予給付金乃理所當然的聲音,正在不斷擴大。除了金額之外,以法律正式承認臺灣籍抑留被害者之存在,更具重要意義。然而,戰後80 年開始漂流的日本政治是否仍有此餘裕,亦令人憂慮。
  近年臺灣對於臺灣大空襲及臺灣籍BC級戰犯者的關注提升,據聞還有透過戲劇、紀錄片、遊戲軟體等方式,試著喚起年輕世代的興趣。如今歷史洪流中,當事者孫輩世代的記錄者與研究者,不僅止於感傷或情感抒發,更能納入世界史觀點,客觀地述說歷史,許明淳導演想必也是其中一位。繼陳力航氏等人之後,正面處理臺灣籍人士抑留問題,收集資料與證言,透過影像與出版向世間提出問題的記錄者、創作者相繼登場,實為可喜之事。
  然而,眾多抑留體驗者已逝世,能直接聽取證言的在世抑留體驗者幾乎不復存在。正如許明淳導演所感嘆,時機已晚。但我們只能從此刻開始。今後,希望能建立多國籍共同進行調查、研究、記錄的機制。
  吳正男氏透過呼籲及募款的方式,於橫濱市真照寺建立了宿願的「臺灣出身戰沒者慰靈碑」。他遭受抑留的地點並非西伯利亞,而是哈薩克,數日前他還與駐日哈薩克大使會談,年近98歲,身體雖有不便,仍積極活動。衷心期望在被稱為最後生存者的吳正男氏在世期間,能有某種進展。
2025年7月15日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我是個紀錄片工作者,習慣用影像對觀眾傳達想法,歷史研究與論文撰寫,實非我所擅長,所以本書的出版對我而言,完全是個意外,之所以會有這個意外,必須從我在2022年報考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北教臺文)談起。其實到現在,我還是搞不清楚自己哪裡來的勇氣,在大學畢業(1992年)30年後,以54歲的「高齡」報考研究所,並在錄取後,毅然決然辭去在玄奘大學的教職,去當專職的研究生。所以我感謝北教臺文,招生沒有設定年齡上限,同時也要感謝玄奘大學,提供我人生第一份教職,並在我就讀研究所期間,給予許多支持與體諒,甚至在畢業後,還重新聘我回校任教。
  之所以報考北教臺文的原因,其一是該所接受以紀錄片代替論文,其二是該所的師資吸引了我。從2011年開始,我陸續拍攝幾部取材自臺灣史的紀錄片,過程中「被迫」閱讀不少專書論文,其中有多位作者任教於北教臺文,如李筱峰老師,是我在2003年參與的公共電視系列紀錄片《打拚─臺灣人民的歷史》的製作委員之一。不過我最後並不是以紀錄片替代論文的方式畢業,主要原因是紀錄片製作時程過長,不知道要幾年才能畢業,經指導教授何義麟老師的建議,決定撰寫論文,所以才有將論文改寫成專書出版的「意外」。當然,這必須感謝前衛出版社的支持,讓這個「意外」真的發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約60萬名日軍被蘇聯軍隊解除武裝後,被送往蘇聯和其加盟共和國以及蒙古的戰俘營,由於戰俘營大部分位在西伯利亞,所以這60萬名日本戰俘,也被稱為西伯利亞戰俘,其中包括了人數不明的臺籍日本兵。本書的主題,就是在談臺籍日本兵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中的思想教育,會以此為研究題目,與陳力航的專書《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有很大的關係。會與陳力航結識,是因為這幾年在拍攝歷史紀錄片過程中,在史觀建立及文獻研究方面,必須仰賴臺灣史研究者的協助,陳力航就是其中一位。2022年我進入北教臺文就讀後,在與他討論紀錄片的選材時,他建議我以臺籍日本兵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為紀錄片主題,起初我有些遲疑,因為《零下》的主角陳以文先生,也就是陳力航的祖父,已在2012年過世,我也無法掌握其他具有西伯利亞戰俘經驗的臺籍日本兵,直到陳力航告訴我,曾與他祖父見面的吳正男先生還健在,我與吳先生聯繫上後,他表示同意接受拍攝,我才確定以此為主題。
  開始蒐集文獻檔案後,也漸漸發現與此主題相關的先行研究與資料很少,原因之一是從「蘇聯地區」遣返的臺籍日本兵,被當時堅決反共的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已經受到共產主義思想的洗腦,使得他們在遣返過程中被拘留,返家之後受到警察長期追蹤,心中的恐懼以及為了保護自己及家人,可能因此使他們鮮少對外提起這段經歷,造成他們在臺籍日本兵的先行研究中,成為被忽略的一部分,這也顯示有必要探究蘇聯對西伯利亞戰俘實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及方式,以及對臺籍日本兵所造成的影響。
  從紀錄片拍攝「斜槓」到歷史研究,對我而言是吃足苦頭,雖然先前製作過幾部歷史紀錄片,對閱讀文獻、檔案並非完全陌生,但影像敘事與歷史敘事,如同感性與理性的兩端,尤其是要在符合學術要求的條件下,將腦中想法全部轉換為嚴謹文字,經常是反覆敲打鍵盤,寫了又刪,半天寫不出幾行字。不過,可能也因為製作歷史紀錄片的經驗,我養成了找出史料的強烈企圖心,那種找到新史料的興奮,與拍片時捕捉到偶發事件的感覺,極為類似,彷彿是在層層濃霧中,看到一絲微光,指引出方向,尤其是西伯利亞戰俘的相關文獻,不管是蘇聯或日本檔案,幾乎都是隱藏在日本人資料之中,加上自己在語言上受到的限制,必須仰賴大量翻譯後,再仔細閱讀,過程中經常是一無所獲。但我想,也正因為如此,只要能多找到一條線索,將那些先行研究中的零碎記憶拼湊出整體概況的機會也就越大,臺籍日本兵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就能更加具體,這正是支持我完成研究的主要動力。
  在此,我要特別列出本書提及的二十一位臺籍日本兵的姓名,正是因為他們在極為有限的文獻檔案中「被」留下記錄,才讓這本書得以完成:

吳正男 吳龍山 阮彰和 邱華忠 南善盛 唐中山 許敏信 陳以文 陳忠華 陳 旺 陳越峰 彭武進 湯守仁 葉海森 鄭慕鐘 蕭 冬 蕭瑞郎 賴英書 賴興煬 羅阿貴 龔新登

  特別是如果沒有吳正男先生,我應該不會有這般勇氣去撰寫以臺籍日本兵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為主題的論文,更遑論同步進行紀錄片的製作。經由陳力航的牽線,我才得以與吳正男先生取得聯繫,完成他與家人的訪談,這彷彿是他和陳以文先生與曾被拘留在西伯利亞的臺灣人之間,彼此建立情感後所留下的契機,因此讓後人在多年後,還有機會探究他們深藏內心的經歷與苦悶,我才能接觸許敏信、陳旺、湯守仁的家屬,除了訪談,也取得許多未公開資料,在此要特別感謝吳正男先生、陳明亮先生、陳力航先生、許瑞洋女士、許瑛子女士、林瑛理加女士、許嘉宏先生、陳淑娃女士、湯進賢先生,如果沒有他們,我極有可能在寫作過程中「半途而廢」。接著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何義麟老師,他是我在撰寫論文的漫漫長路上,一盞最亮明燈。另外,李筱峰老師、蘇瑞鏘老師的建議與提點,以及在北教臺文就讀期間所有老師的指導,給予我這個紀錄片出身、沒有受過歷史學訓練的影像工作者,太多太多的養分。感謝協助蒐集、翻譯日文及俄文文獻的高譽真小姐、安德先生、凃文慈老師,以及為本書寫推薦序的有光健先生,在紀錄片製作期間給予許多協助與建議。最後,感謝紀錄片製作團隊和我的家人,他們的支持與包容,讓我感受到在艱難道路上前行時,永遠不是一個人。
  西伯利亞戰俘經驗,在臺籍日本兵先行研究中長期被忽略,期盼本書的出版能補上空白,並引起更多人關注這段歷史,相信曾被蘇聯俘虜的臺籍日本兵,不只有本書中的這一、二十位,日本政府應該要主動調查西伯利亞戰俘中的臺籍日本兵人數,就算不給予非日本人補償的政策已無法改變,也應該正視他們在西伯利亞戰俘歷史中的存在,這並不是要突顯他們在蘇聯期間所經歷的苦難,而是他們的處境,反映臺灣人在戰爭中受到強國宰制的命運,他們的戰俘經驗,不應淹沒於歷史的洪流。

許明淳 序於臺北
2025 年4 月

試閱文字

內文 : 二、入伍前居住地在滿洲與日本

(一) 入伍前居住地在滿洲

1. 鄭慕鐘
  鄭慕鐘(香川博司),大正12 年(1923)出生於臺中州豐原郡豐原街圳寮(位於今臺中市豐原區),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畢業後,前往長崎醫科大學附屬醫學專門學校就讀,因故退學後,考取大連高等商業學校,就讀期間,以甲種幹部候補生(應指陸軍特別甲種幹部候補生)身分入伍。
  特別甲種幹部候補生,是昭和19年(1944)5月,為補充陸軍兵科及經理部預備役軍官,所實施的臨時特例,故推測他入伍的時間是1944年。鄭慕鐘入伍後,被派駐至奉天陸軍預備士官學校受訓,他臺中第一中學的學長游海清和賴英書,也在此受訓。游海清和賴英書是滿洲建國大學第二期生,賴英書的相關資料將於下一段說明,至於游海清是否曾被蘇軍所俘,目前沒有相關文獻提及。
  鄭慕鐘所屬部隊,為關東軍獨立守備步兵第三大隊第一中隊,派駐地在滿洲的安東。 由於預備役士官每升一級就要調動,他從「チャムス」(佳木斯)到「ハイラル」(海拉爾),再到牡丹江、虎頭,並在佳木斯被任命為少尉,終戰時的所在位置,為滿洲的間島省。也就說,鄭慕鐘入伍前居住地與終戰時所在位置,應皆在滿洲。

2.賴英書
  賴英書,1922年出生於南投,曾就讀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1944年4月畢業於東北長春大學(就讀期間應為滿洲建國大學)第二期(1939年4月入學)經濟科。賴英書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林慶雲、李水清在滿洲建國大學的同學,1948年11月20日,三人在李水清家被臺灣省警務處刑事警察總隊逮捕,刑事警察搜出賴英書寫給李水清的信,賴英書在信中寫道,自己曾被蘇聯俘虜兩年。38 另外,李水清在口述訪談中,也有相關的描述:「賴英書為人忠厚,當兵時在蘇聯西伯利亞,經過三年才回來。」至於賴英書的軍歷,除了前段鄭慕鐘所述,沒有找到其他相關文獻,但從他就讀的大學推測,他入伍前的居住地與終戰時所在位置,應皆在滿洲。而除了游海清和賴英書,是否還有其他就讀建國大學的臺灣人入伍,因受限於文獻,無法得知。
  不過,在金孝淳的專書中,有一位具西伯利亞戰俘經驗的朝鮮籍日本軍人董玩(廣川隆基),在1939 年4 月入學建國大學政治科, 1943年12 月畢業,1944 年1 月入伍,編入關東軍。
  建國大學建校於1938 年,修業規定年限為六年,但隨著戰局的緊張,學制被迫提前半年結束,在1943年6月即送出第一期畢業生, 可見1939年入學的第二期學生賴英書與董玩,可能都是受戰爭局勢影響,提前在1944 年畢業並入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終戰80年,
被時代噤聲的歸來者,
一部臺灣人的沈默辛酸史。

他們的人數仍不明,
他們的故事仍鮮少人知,
他們的苦難仍是冰封的記憶……

❋同名紀錄片《冰封的記憶》,2025年12月公視正式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