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升起的所在: 向陽研究十八論
作者 | 陳允元/ 陳政彥/ 林妤/ 涂書瑋/ 廖振富/ 李桂媚/ 陳鴻逸/ 葉衽榤/ 葉青青/ 張俐璇/ 楊宗翰/ 蔡旻軒/ 黃崇軒/ 陳瀅州/ 彭正翔/ 呂美親/ 趙文豪/ 楊敏夷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陽光升起的所在: 向陽研究十八論:十八篇橫跨台灣文學、文化與社會的論著,探究十八種不同的向陽精神,面向陽光升起的所在。不同時期的向陽曾參與各類文化與文學活動,歷任 |
作者 | 陳允元/ 陳政彥/ 林妤/ 涂書瑋/ 廖振富/ 李桂媚/ 陳鴻逸/ 葉衽榤/ 葉青青/ 張俐璇/ 楊宗翰/ 蔡旻軒/ 黃崇軒/ 陳瀅州/ 彭正翔/ 呂美親/ 趙文豪/ 楊敏夷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陽光升起的所在: 向陽研究十八論:十八篇橫跨台灣文學、文化與社會的論著,探究十八種不同的向陽精神,面向陽光升起的所在。不同時期的向陽曾參與各類文化與文學活動,歷任 |
內容簡介 十八篇橫跨台灣文學、文化與社會的論著, 探究十八種不同的向陽精神,面向陽光升起的所在。 不同時期的向陽曾參與各類文化與文學活動,歷任多種要職,充分展現文學人的社會性與運動性。──廖振富/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在台語文學運動還未興起時,《土地的歌》便出版,那可謂是極度「超前部署」;且無論形式與內容,都展現其強烈的特色與美學內涵。──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向陽的寫作肇始於詩,卻不囿限於詩,而是遍及散文、論述、翻譯、兒童文學、時事評析等領域。──楊宗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向陽不僅在現代詩創作繳出亮眼的成績,以台語詩與十行詩聞名詩壇,在童詩領域亦有相當豐碩之成果。──李桂媚/大葉大學華語中心教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第十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淇瀁,以「向陽」為筆名,長期耕耘台灣文學文化研究與創作領域。他十三歲便立志成為一位詩人,學生時期加入詩社,而後出版多本詩集,主編詩刊、報刊。他不僅是一位詩人、編輯者、學者,還是多產的散文家、兒童文學作家與報導文學實踐者。 而他的筆,也緊緊地與台灣社會連繫在一起。在創作上,從二二八、台灣農民運動、野百合學運、九二一大地震與SARS,向陽透過詩作反映社會現實,並帶有對台灣的關懷與愛;在編輯台上,他曾因於戒嚴時期刊登政治色彩鮮明的作品,報刊遭到查禁、本人被警總約談,卻仍不畏強權,讓台灣的聲音在威權陰影下被看見、被聽見。 向陽的多重角色、身分與視野,多年下來累積了在文學、文化與社會之間豐富而立體的貢獻。 本書輯錄「陽光升起的所在:台灣文學、文化與傳播」暨林淇瀁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專文,以六大主題、十八篇專文,從現代詩與童詩、到散文與報導文學、從副刊編輯到文學論述,交織出向陽橫跨創作與評論、文本與現場的身影。無論是作為書寫者、論述者,或作為編輯與教育者,向陽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批判意識,參與台灣文學文化的建構與重塑。他的詩作深植土地,書寫歷史記憶與社會傷痕;其文化實踐亦跨足報導、媒體與學術論述,展現跨界交織的創作能量。
作者介紹 陳允元(主編)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台灣現代詩、戰前東亞現代主義文學、跨語世代作家文學等。著有詩集《孔雀獸》(2011)、散文集《明亮的谷地》(2024),並有合著《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2018)、《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2020)、《台灣文學史讀本》(2024),合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2016)、《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台灣》(2020)、《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2020)。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小品文獎、台北國際書展編輯大獎等。
產品目錄 致謝辭/林淇瀁主編序/陳允元作者群【輯一:向陽的詩業】向陽新詩創作類型重探──以敘事學作為研究進路 ◎陳政彥土地的界定與商榷:向陽作品的實踐策略與身分關係 ◎林妤向陽的詩藝歷程與展演 ◎涂書瑋【輯二:向陽的散文、兒童文學、報導文學】感性憶舊、手寫溫度與文學史斷面──向陽「台灣作家手稿故事」三書探析 ◎廖振富論向陽童詩的視覺思維 ◎李桂媚報導文學敘事規約再思考──以〈台灣報導文學的虛構敘事規約〉為探討範疇 ◎陳鴻逸以複合媒體作為作家誌方法:臉書與《臉書帖》的向陽軌跡〉 ◎葉衽榤【輯三:向陽詩歌的轉譯與傳播】向陽〈咬舌詩〉的音樂轉譯 ◎葉青青台灣文學轉譯初探——以桌遊《文壇封鎖中》為例 ◎張俐璇【輯四:編輯人向陽】台灣當代「詩人編輯家」向陽研究:以文藝編輯為核心 ◎楊宗翰向陽考2.0──詩刊作為途徑 ◎蔡旻軒副刊年代:1980年代台灣文學與《自立副刊》主編向陽〉 ◎黃崇軒【輯五:學者向陽】轉接與播種:跨語世代及戰後台灣泛視覺詩的起點——從林淇瀁賦予銀鈴會的詩史定位談起 ◎陳允元現實主義、本土論述與台語詩:向陽1970年代詩史論述 ◎陳瀅州文學與社會的對話:論林淇瀁台灣報導文學研究 ◎彭正翔【輯六:文化推動者向陽】方言詩集、國語文學;語文版圖的想像與重構──重論向陽《土地的歌》 ◎呂美親從「拼圖」到「場域」──學者向陽的文學傳播論述 ◎趙文豪向陽新詩中的台灣社會事件書寫 ◎楊敏夷
書名 / | 陽光升起的所在: 向陽研究十八論 |
---|---|
作者 / | 陳允元 陳政彥 林妤 涂書瑋 廖振富 李桂媚 陳鴻逸 葉衽榤 葉青青 張俐璇 楊宗翰 蔡旻軒 黃崇軒 陳瀅州 彭正翔 呂美親 趙文豪 楊敏夷 |
簡介 / | 陽光升起的所在: 向陽研究十八論:十八篇橫跨台灣文學、文化與社會的論著,探究十八種不同的向陽精神,面向陽光升起的所在。不同時期的向陽曾參與各類文化與文學活動,歷任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63106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631065 |
誠品26碼 / | 2682946545005 |
頁數 / | 59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陽光升起的所在
陳允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2020年8月1日,我向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報到,正式成為台灣文化研究所的一員。本所賦予我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為向陽老師籌劃一場榮退研討會。得到諸位師長的信任託付,固然深感榮幸,卻也不免自我懷疑能否把它辦好。猶記得開學前某個夜晚,我為此事有點焦慮,取了一張空白影印紙,握著筆,把自己關在書房,思考作為台灣文學學徒的我認識的向陽老師,究竟是什麼模樣。
首先當然是詩人。老師十三而志於詩,初期以抒情典雅的詩風為主,並漸漸開創十行詩、台語詩的路線,而後聚焦台灣風土地誌、政治歷史諷喻等議題,對社會常保關切與熱忱。除了詩歌,也涉足散文、兒童文學、與報導文學,面向多元而精到。老師的作品也經常透過教科書收錄、跨媒介轉譯以及外譯的方式,為更多台灣及海外讀者親近熟知。
接著是編輯人、媒體人。1980年代,老師投入自立報系擔任副刊主編、總編輯等媒體工作,前後達14年。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報禁解除前,通過策畫專輯、專欄,突出台灣文學、語言和文化特色,建構台灣文化主體;解嚴之後,則密集書寫政治與社會文化評論。此外,老師也長期參與年度詩選及各類文選的編選工作。可謂充分發揮一位知識份子文化人在媒體傳播領域的影響力。
再來是學者。1994年,老師離開媒體工作,考取政大新聞所博士班,也開始進入學院任教,以文學傳播現象、報導文學及台灣現代詩史研究獨樹一格。其培育、影響的學生,如今已遍佈各院校、領域,共同為台灣文學文化努力。
最後,是文化推動者、實踐者、組織者。無論身份是作家、編輯人、或是學者,老師最終的目標,即是透過各種方式與媒介管道,建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並持續耕耘、深化,與社會溝通。老師並非單打獨鬥的孤鳥,而是能夠串聯不同網絡的運動組織者。
神奇的是,那一夜,隨著這些關鍵字被一一寫下,連結成為線索、脈絡,一場研討會的雛形於焉成形,且我赫然發現:向陽老師走過的軌跡,似乎正暗示著我們文學如何追求美、如何關懷社會,如何透過媒介傳播、經由研究深化,藉助教育生根、萌芽,以及文學如何作為一種實踐而產生力量。老師在其所能為的各種戰鬥位置上,讓台灣文學文化能夠蓬勃發動起來。
經過一夜思量,我取老師的詩題將研討會定名為:「陽光升起的所在:台灣文學、文化與傳播」,2021年5月1日、2日假本校篤行樓國際會議廳舉辦。會議的兩天風和日麗,學者、文化人雲集,老師的許多親友、學生也前來祝賀老師榮退。會議不久就是老師的66歲生日了,我們也秘密安排了一場慶生活動。老師看到送進來的蛋糕說:「我怎麼不知道有這個!」,還俏皮作勢假哭。我大笑回答:「我怎麼可能寫在議程裡啦!」
兩天的會議,承蒙諸位學者以主持人、發表人、評論人、與談人、專題演講人的身份盛情襄助,本所全體師生及工作團隊的全力支援,以及二百多位關心台灣文學文化的朋友拿出擠爆會場的氣勢的熱情參與,終於能夠圓滿完成。我想藉此機會向各位師友表達我最誠摯的謝意。會議發表的多篇精彩論文,如今也經由發表者慎重的改寫、修訂,彙編出版,成為您手上的這部厚厚的專書:《陽光升起的所在:向陽研究十八論》。
這部專書,分別以「向陽的詩業」、「向陽的散文、兒童文學、報導文學」、「向陽詩歌的轉譯與傳播」、「編輯人向陽」、「學者向陽」、「文化推動者向陽」六輯,全方位展現現階段向陽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時它也是一部以向陽為引,透過其多重身分輻射出的台灣文學、文化與傳播的研究專書。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有多位作者,是向陽老師學生輩的優秀學者。於是這部書的成立,也意味著台灣文學的跨世代對話。老師以詩人為初心,一路走來的蜿蜒軌跡及其精神典範,都顯現在這本書裡。而其辛勤翻土、播撒下的種子,如今也已欣欣向榮。
序的最後,除了向賜稿的十八位作者表達誠摯的謝意,並以這本書致敬向陽老師,祝福老師身體健康,事事順心,也請容我藉此機會,公開向老師許下一個很多人共同有的大大的心願:期待向陽版台灣新詩史的誕生!
向陽新詩創作類型重探──以敘事學作為研究進路
陳政彥/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向陽作為台灣詩壇代表性的中生代學者詩人之一,著作等身。考察向陽詩藝成就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目前向陽詩作研究,多聚焦於他的母語詩創作、後現代形式實驗、本土現實關懷、童詩創新這四點。忽略了他早期作品如《銀杏的仰望》、《種籽》、《十行集》、《歲月》、《心事》等集中仍有許多抒情風格詩作,佔了向陽整體創作相當高的比例。若忽視這些抒情詩作,勢難看到向陽詩藝的全貌。
在向陽的詩藝發展過程中,有一罕見特色,那就是向陽會留意到讀者的不同,而改變詩的創作模式。眾所周知,向陽之所以開始母語詩的嘗試,是因為發現只會講母語的父親,竟然無法欣賞自己的詩作?如果想要讓父親欣賞自己的作品,那就勢必改變自己的創作方式,不僅是透過台語寫作,還需要調整詩的內容。基於這樣的反思,他寫下台語詩名作「家譜」7首。這裡帶出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當詩人所預設的讀者不同,是否會反過來影響他對詩的設計?當向陽詩中的「隱含讀者」不同,是否影響了他的創作手法?不同的隱含讀者如何影響了他詩作的類型,此為本文希望討論的問題意識。但是傳統的新詩研究方法,較少討論詩的隱含讀者,也難以分析向陽如何針對不同的隱含讀者所作出的敘事設計,因此相關研究開展有限。透過敘事學角度相信能對此現象有更好的詮釋。
敘事學源自二十世紀初的結構主義以及俄國普洛普對民間故事的結構研究,而後法國學者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以敘述形式為中心的討論發表《詩學》《「十日談」語法》,為敘事學正名,接著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熱奈特(Gérard Genette)等一眾學者都不斷豐富我們對敘事作品的思辨廣度與深度,至今敘事學已經發展成熟,成為重要的文學研究理論依據。思潮發展進入後現代之後,各種思潮混聲跨域,文類的界線日漸模糊,越來越多研究者提出,敘事學的理論也不再侷限於敘事作品的分析,敘事學領域中代表性人物,荷蘭學者米克.巴爾(Mieke Bal)指出:「敘述學有效地適用於每一種文化對象。並非一切『是』敘事,而是在實踐上,文化中的一切相對於它具有敘事的層面,或者至少可以作為敘事被感知與闡釋。」這也正為我們嘗試透過敘事學來分析通常不以視為敘事文類的現代詩作,提供基礎。
基於以上的觀察,筆者希望透過敘事學的角度,以荷蘭學者米克˙巴爾《敘述學》所區分出的本文、故事、素材三個層面,審視向陽創作生涯8本詩集,嘗試觀察向陽詩作的隱含讀者及相對應的創作類型如何發展。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敘事學是否能應用在現代詩研究上?
二、透過敘事學分析向陽詩作的研究進路
傳統的敘事學認為必須要有人物與情節這兩個基本條件才能夠視為敘事文類,且二者息息相關。
趙毅衡分析敘事學界關於情節的各家說法,但萬變不離其中,至關重要的是必須要有人物的存在:「情節描述的事件必須捲入某種有意識的『人物』,這個概念類近於格雷馬斯說的情節體(actant),或佛教說的『萬物有靈』。如果把描述『無人物事件變化』的機械功能、化學公式、星球演變、生物演化、生理反應的文本也能視為敘述,顯然科學就充滿敘述,例如實驗報告,化學變化公式。這樣的敘述研究就不再有與科學對立的人文特點,而人文特點是敘述研究的基礎。」各種科學無不在解釋世間萬物的演變,但為甚麼科學研究一般不視為敘事作品,正因為萬物隨時而變遷,其中沒有明顯可見的人物,讀者難以共感同情。反過來說,想要讓科學普及化,往往也借助將想說明的物體擬人化來敘事。
能稱為敘事作品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要有事件。譚君強為故事下的定義是:「故事指的是從敘事文本或者話語的特定排列中抽取出來、由事件的參與者所引發或經歷的一系列合乎邏輯、並按時間先後順序重新構造的一系列被描述的事件。」也就是說一個可以用敘事學分析的故事,是由一連串事件所組成。那麼,什麼是事件?米克巴爾對事件的定義是:「由行為者所引起或經歷的從一種狀況到另一種狀況的轉變。」亦即敘事作品中的主角必須要有內在心理或者外在行動的變化,才算是一次事件。如果作品中的主述者並沒有可見內在外在狀態變化,那麼不管寫再多文字,都只是狀態描述,不能算是敘事作品。缺乏人物與事件,一般正是認為抒情詩無法透過敘事學來分析的原因,抒情詩著重在抒發各種感情,人物不明顯,且抒情的描述不必然涉及主角狀態的變化。
但是隨著敘事學研究的日漸深化,學者也日漸體會到,即使沒有明顯的人物,凡是文學作品的完成,必然有敘事者於其中發聲,不能夠說沒有人物,而是人物隱而未現,沒有明確的名字樣貌。其次看似沒有事件,但詩極少完全寫景抒情,而不涉及敘事者的狀態變化。可見詩並非不能透過敘事學來分析,只是需要作更詳細的解讀。一如米克巴爾所說,即使並非一切作品都是敘事作品,但都可以被當成敘事解讀。因為舉凡一個作家完成一篇文學作品,在他所處的時代發聲,表達心情想法,而能被讀者所解讀接受。在廣義來看,所有文學作品都有一個最基本的敘事者與敘事接受者,也就是作品中的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而讓即使是不設計狀態變化的心情描述,能成為敘事,被讀者感知、闡釋。
為了更完整呈現敘事的層次,米克巴爾提出我們可以透過文本、故事、素材三個層面來理解敘事作品,或可幫助我們把詩當成敘事作品來理解。素材層就是我們一般概念所理解的故事,包含人物、情節、場景。故事層是指透過什麼樣的藝術手法來傳達出故事,例如過去不同敘事學者分析的聚焦、頻率、跨度、節奏、正述、倒述等等。簡單說,在同樣的素材,亦即同樣的人物、情節、場景。在不同作家手上,透過不同順序、聚焦者、等手法表現,往往可以讓同一個故事讓讀者截然不同,這就是故事層的差異。而文本層較難理解,透過米克巴爾自己的話來解釋:「敘述本文(narrative text)是敘述代言人用一種特定的媒介,諸如語言、形象、聲音、建築藝術、或其混合的媒介敘述(講)故事的本文。」用最簡白的描述,就是敘述本文層分析誰(敘述者)在對誰(敘述接受者)講述這個故事。向陽詩作中沒有明確的人物,每一首詩的情節也不一定明顯,因此不易進行故事,素材層的分析。向陽的詩作敘事方式的差別較明顯表現在本文層的差異上。米克巴爾在本文層的討論中,所指的敘述者:「指的是語言的本體,一種功能,而不是構成本文的語言中表達其自身的個人。……談到敘述者,我也不是指隱含作者(implied author)」敘述者是在敘述本文中講述故事的主體,並不完全等同於真實作者,也不等同於隱含作者。這幾重含意在不同層次的交流上,各自有其意義,彼此關聯但不相等。
最佳賣點 : 十八篇橫跨台灣文學、文化與社會的論著,
探究十八種不同的向陽精神,面向陽光升起的所在。